国际商务谈判实务论文

2022-05-0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商务谈判实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群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中枢地位,决定了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目前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本文指出应以教学改革作为突破点,引入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商务谈判实务论文 篇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设置之我见

摘要: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行项目课程重构,首先面临如何确定课程目标的问题。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直接影响著课程设计各项工作的方向和成效。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该通过选取典型工作过程以确定项目边界,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技能需求以确定项目内容,通过分析本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以确定项目技能阶段性培养目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设置;项目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随之繁荣。同时,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逐步从以传统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专业核心课程是项目课程建设的首选对象。《国际贸易实务》(以下简称《实务》)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应该进行项目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建设要围绕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功能、目标、内容组织和实施方法。其中,确立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直接影响着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向和成效。

通过对《实务》的传统教学目标进行解构,本文分析了项目课程的不适应性,并在项目课程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提出课程目标确立的方法及其核心问题。这些方法是:通过选取典型工作过程确定项目边界,通过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行为规范确定技能需求和项目内容,通过分析工作行为复杂度、本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来确定技能培养的阶段性目标。

传统《实务》教学目标与项目课程的不适应性

在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主要描述教学活动后学生产生的预期行为变化。它是由课程教学目标综述和各章节的教学子目标构成的。常见的《实务》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熟练掌握与进出口贸易的合同条款及与基本业务流程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并了解各种国际贸易方式。(2)使学生初步具备进出口交易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贸易谈判能力、价格核算能力和规范编织各种结汇、付汇单证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并解决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一般问题等的基本能力。

对于《实务》项目课程建设而言,上述教学目标存在两点缺陷:

所针对的典型工作过程过于宽泛且与贸易实践活动的链接模糊在多数传统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图1类似的出口贸易业务流程图。这是学科课程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流程,教学目标体系与其密切相关。针对每一工作环节,如“交易前准备”、“合同签订”等都有教学子目标。例如,报关环节的教学目标通常是“了解报关的业务规则和程序并掌握报关技能”。但是,在教学目标体系中,教学子目标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脱节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例如,报关环节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什么?一般贸易要求完成“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装运货物”,加工贸易要求完成“合同备案——进口报关——加工——出口报关——合同核销”。由于课时限制,《实务》教学无法涉及各类监管方式的具体措施,教学内容仅是报关程序及其要点的简介。“了解报关的业务规则和程序、掌握报关技能”的教学目标成为看似合理,实际上是无所不包却无一能实施的目标。即使学生掌握了流程和规范,也不具备查询商品编码、填写报关单、配单等基础技能。这种目标的制定实质上是忽略了具体工作任务而使目标泛化了,而泛化的根源在于“典型工作过程”脱离了具体的贸易背景,难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所需知识和技能,导致教学目标与工作技能需求脱节,使学生只获取了知识而难以形成操作能力。

技能培养阶段性目标模糊

以上述报关环节教学子目标为例,报关技能是什么?它是由确定商品编码、填写报关单、计算关税、配置和审核报关单据、填报加工贸易手册、办理减免税手续等一系列子技能构成的综合技能,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要求学生在《实务》学习阶段“掌握报关技能”是脱离实际的,而《实务》教学子目标并未明确界定在该阶段学生应掌握哪些报关子技能。这也是《实务》教学目标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项目课程重在通过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技能,如果技能培养目标模糊,项目活动设计就难以有的放矢。我们需要以新的理念重构合理的课程目标。所谓“合理”,重在符合实际,强调细化。

以项目课程设计原则重构《实务》课程目标

《实务》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相关技能或能力的变化”,即“形成合乎法则或者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新的活动方式或动作系统”。课程目标需要清晰地表明:(1)使学生形成哪些新技能?(2)新技能是否适合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阶段性要求?

确立课程目标的工作主要包括:(1)选择国际贸易业务的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实际工作任务;(2)分析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和技能技巧;(3)根据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以及《实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设置技能培养阶段性目标,并将目标合理地配置在项目活动中,形成课程目标体系。

确立课程目标的工作是复杂的。以下仅就三个工作环节中的核心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应基于一种具体的国际贸易方式,课程目标可以定位于掌握该种贸易方式的操作技能

传统教学目标所依据的典型工作过程脱离贸易背景导致工作任务和技能培养目标模糊。南于现代国际贸易的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典型工作过程不能从各种贸易背景中高度抽象而成,而应该从某种具体的贸易背景中适度提炼而成。“适度”就是要使典型工作过程和贸易实践的“链接”更清晰,经过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够更快地形成规范的职业技能。

选择具体贸易背景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贸易对象或贸易方式。《实务》选择货物贸易作为贸易背景是不言而喻的,“货物贸易”无需具体化为某种货物。比如服装或电视机的贸易。尽管项目活动可以基于某种具体货物的业务进行设计,但学生在《实务》溧程中所形成的完成典型外贸业务工作任务的技能适用于不同商品的经营。

在贸易实践中,从业者总是以某种具体的贸易方式进行某一笔业务交易的。如果客观条件允许的话,从业者也总是从简单的或单一的贸易方式开始其经营,然后逐步开拓不同的贸易方式,直至能够根据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贸易方式进行经营活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亦可如此: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数种主要的、常用的贸易方式的操作。

不同贸易方式的典型工作过程及其任务不同,因此,《实务》项目课程抽象的应该是某种贸易方式中的典型工作过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实务》项目课程选择哪一种具体贸易方式主要应考虑三个因素:(1)该贸易方式在我国(或院校所在地)的贸易活动中居于主流地位。(2)该贸易方式在各种贸易方式中具有基础性质,即其他贸易方式都会运用到该贸易方式的基

础技能。(3)该贸易方式相对简单,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从不同角度划分的诸多贸易方式(如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逐笔售定一般贸易、展销贸易、商品交易所贸易、补偿贸易、加工贸易、租赁贸易、经销或代理贸易)中,比较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是“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当然,不同院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实务》以“掌握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的操作技能”作为课程目标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边界缩小并且清晰。比如,报关的项目边界不是泛化的一切报关业务,而是明确的一般出口货物的“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装运货物”工作。二是使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清晰对应,比如,报关环节申报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合法的方式向海关申报货物的出口情况”,课程子目标可以设计为“使学生掌握海关对申报时间、地点和方式的规范要求,能够正确配置报关单据”。

具体贸易方式不仅可以作为《实务》课程教学的贸易背景,还可以直接作为课程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操作技能,而非“进出口交易操作能力”。这并不影响教学内容对其他贸易方式的适用性。首先,“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的主要工作是多种其他贸易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许多国际贸易惯例、多项外贸职业技能在不同贸易方式的商务活动中具有普适性,《实务》课程将其与“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的载体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既掌握一种具体贸易方式操作技能又学到普适性的基础知识。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如果针对其他贸易方式开设一些课程,就能更好地达到“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数种主要的、常用的贸易方式的操作”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技能培养目标应强调树立规范性思维与行为模式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进出口交易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一般问题的基本能力”中所说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包括专业、方法及人际沟通的职业能力。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三种能力。比如,租船订舱环节的任务是“按照装运期要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费用租订到适合货物特性、数量和运输要求的船舶或舱位”。要完成任务就需要具备了解租船订舱程序和手续、掌握运费计算和填制各种运输单据等专业技能:需要具备寻找船源信息并做出取舍的方法能力;需要与承运人建立并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人际沟通能力。后两种能力的重要性有时甚至高于专业能力。《实务》学科课程偏重培养学生“掌握租船订舱程序和手续、计算运费和填制运输单据”的专业能力,而项目课程却将三种能力都作为课程子目标。

专业能力本质上是按照职业规范进行操作的能力,方法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融入《实务》课程,一直是项目设计的难点,原因之一就在于方法与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构成复杂性、个体差异性和外化的随机性。它们在项目活动中不一定会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外化为某些行为。解决方法之一,是把遵守和理解行为规范作为方法与人际沟通技能培养的目标。例如,在行动领域中完成“与承运人建立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工作任务,不能单纯依赖工作者个体的人际沟通能力,而必须制定诸如“在与承运人初次接触时要树立本公司的良好形象”、“在日常业务联系中始终尊重承运人、对其提出的问题应尽快答复”等工作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个体行为。当工作规范被个体内化为其行为模式时,其人际沟通能力就达到了工作任务要求。在学习领域中亦如此,把遵守行为规范作为方法与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

《实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遵守行业和职业规范,课程目标应该体现“使学生具备规范操作进出口交易的能力”的要求、并将规范在项目活动子目标中进行细化。将规范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作为《实务》项目课程技能培养的目标,符合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规律——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被他人认可的前提,首先是个体的行为符合群体的规范。

(三)确立技能培养阶段性目标应重点培养认知技能

《实务》学科课程教学重理论,轻操作,在实训、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知识向能力迁移的障碍,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针对此问题,现行的《实务》课程教学目标体系要求学生看懂信用证、熟练填写报关单、缮制商业单证、运用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预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实务》课程通常开设较早,因此,这类教学目标忽视了《实务》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也忽视了技能培养的阶段性特点。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例如,要求学生在《实务》学习阶段正确填制报关单,需要讲解出口货物报关单47个栏目的填制规范并进行填单训练,这些教学目标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实务》课程有限课时所难以达到的。因此,在《实务》课程学习阶段也难以要求学生正确缮制商业单据或进行营销策划。

出现上述非理性技能培养目标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操作能力的理解存在误区。操作能力可以被理解为完成任务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我们需要有识别、分析问题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以及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例如,为了完成填制报关单的任务,需要具有对业务类型和海关监管模式的识别能力,根据报关单类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要具备将信息转化为文字填写到报关单栏目中的实施能力。“正确填制报关单”的操作能力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将信息转化为文字填写到报关单栏目中”,操作能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实施能力。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即是培养其对任务或问题的认知、分析、决策、实施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阶段性特征。劳耐尔“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发展必然经历从新手到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行动者、熟练专业人员,直至专家的过程。从新手到初学者的能力变化体现为从了解规则上升到解释事实。在《实务》教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从新手向初学者发展的阶段。培养他们技能目标的重点应是对外贸典型工作过程、系统运行规则、岗位行为规范的认知技能以及对常见业务现象的分析技能,而非外贸业务过程所有环节工作的实施技能。例如,在报关环节,应要求学生熟知“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装运货物”的工作流程及规范、熟知单证员或报关员或代理报关单位必须具有正确填制报关单的技能、业务员或跟单员应具有提供报关单各栏目所需信息的技能。填制报关单不是国际商务专业新手的技能目标,不应作为《实务》课程的子目标。而是报关员新手的技能目标,应作为《报关实务》课程的目标。

总之。在确立课程目标的复杂工作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照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目标的设计,其中,应特别重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关联度、知识向技能迁移的阶段性规律。唯有如此,项目课程的教育理念才能够落到实处。

作者:杜 钟

国际商务谈判实务论文 篇2: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究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群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中枢地位,决定了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目前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本文指出应以教学改革作为突破点,引入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介绍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高专国际商务专业的骨干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群中起承上启下的中枢作用。从历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它是属于衡量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之一。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阶段,进出口合同履行阶段,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程序、方法及特点,能填制各种贸易单证,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的能力,特别是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等。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决定了高职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方向。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基本素质等各方面都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商务人才。高职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理论教学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相融。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是使学生能够胜任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

我院为了适应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要求,在《国际贸易实务》实际教学中已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仍以理论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课本传授知识,通过解题的方式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最后通过试卷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不到外贸业务实践技能,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对接”。

(二)校内实训、实验室相对缺乏。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场所。实训、实验室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目前,我院的实训、实验室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严重不足。理科的一些专业,如机电、信息等,以及文科的一些重点专业,如会计的实训、实验室建设,相对比国际商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要早得多、充分得多。

(三)缺乏具有外贸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目前很多国际贸易实务教师是从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教师,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充分,但缺乏外贸实战经验。另外,我国许多贸易政策及操作实务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但高职院校对教师缺乏定期的专业培训。这种从“书本到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四)学生对行业和产品知识认识不足。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也几乎没有涉及行业和商品知识,如机电产品、五金产品学、纺织品学、化工、服装基础知识等,无法达到培养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依托行业,掌握产品知识的目的。由于对行业和产品知识的储备不足,当学生毕业,从事外贸工作时,对具体的产品不熟悉,有无从入手的感觉,需要花大量时间恶补产品知识,无法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对接”。

(五)高职学生外语能力不足。

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涉外经济工作人才的特点、英语作为国际通用商务语言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较强的现状,国际商务专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较高,但由于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相对不足,给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对《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见下图),一是课程性实践教学,即以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案例讨论、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等,二是集中性实践教学,即综合运用各种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参观、实习等。我们应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计划,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学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探索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制定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学。

(一)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推广案例教学法,采用启发性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积累实践经验的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案例引入和案例讨论的组织。教师在讲授中,针对较为抽象的基本概念、理论应适时引入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组织案例讨论。学生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组分析、讨论,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对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判断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陈述和辩论,最后再由教师讲评。这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使教学内容直观化。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子课件、挂图、多媒体、视频等,尽量增加课程信息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像国际贸易实务这种实务性强的课程在应用多媒体授课时要结合每节课的主要内容,播放一些真实的贸易流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内容。

(3)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学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可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学习的网络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多媒体课件、教案、练习题、最新信息和国际贸易网站的一些链接;同时开设在线答疑,以便随时与学生就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

(4)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走进课堂。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应积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或管理人员进入课堂,采用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贸易发展的现状,介绍外贸业务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经历,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新鲜知识。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还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通过建立和完善实训室,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在国际贸易实训室中,设有外贸公司、商检、海关、银行、保险、国际货运代理和税务等全景实战模拟演练室,仿真模拟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程参与的实践性场景学习模式。在这些场景中学生以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工作人员,如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的身份置身于国际贸易业务的仿真模拟中,完成从进出口合同的交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开立、货物托运、报关报检、结汇单据的制作、银行审单等具体操作,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全新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正常的业务操作,还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更好地培养其动手能力,学校应该积极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银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港务局、税务局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校外基地建成后,教师可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一起编写实习计划和方案,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操作,对外贸业务流程和职业岗位职能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从事外贸行业的亲身体验,特别是熟悉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实践,只有这样才有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实践性问题,并将外贸业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学校应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外贸及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通过培训获得前沿的学科知识、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企业内部相应岗位从事工作,让他们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机会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从中学习和获取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的实践教学。

(五)依托区域经济,编写实训教材。

立足本地的区域经济,组织教师编写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江门市地处珠三角西部,毗邻港澳,是广东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江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为机电、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及纸制品、电子信息、建材等,主要的出口产品有摩托车、五金、卫浴、纺织化纤等,我们在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时增加了相关产品知识;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外贸企业见习,增强学生对企业和产品的感性认识,从而使教学由“虚”到“实”。

(六)运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创造一个双语思维的环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交流、应用水平,又可以使其熟悉实际的外贸业务形式,有助于其形成基本业务技能。但要注意的是,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基本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语言只是作为工具,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合理进行中英文搭配。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的案例陈述等,可使用英文讲授;而对于一些深奥的理论、复杂案例等则适宜使用母语讲述,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

【本文系广东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1教学改革项目(编号:YB02-G01-J1-B1113-Z1202)】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平.浅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周净,朱德开,尚庆梅.《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模块的应用与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10,(5).

[3]周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2010,(14).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陶红

国际商务谈判实务论文 篇3:

浅谈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沟通障碍与解决策略

摘要: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成功的商务谈判能够使企业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获得预期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会遇到多种形式的沟通障碍,不利于国际贸易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谈判中可能遇到的沟通障碍的基础上,重点就解决沟通障碍的策略进行有效探讨,旨在促进企业国际贸易谈判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国际贸易 商务谈判 沟通障碍 解决策略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由于双方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达成交易的过程中需要彼此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就交易的要点问题进行协商,我们可以把这个沟通的过程看成是国际贸易谈判。传统的国际贸易谈判过分强调输赢的结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贸易谈判的理念和策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贸易的双方开始意识到“双赢”的谈判结果对双方的重要性,这时贸易谈判的双方就要克服各种沟通障碍,为促进双方的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谈判策略。

一、国际贸易谈判中遇到的主要的沟通障碍

(一)语言障碍

由于国际贸易谈判的双方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遭遇语言障碍是非常普遍的。虽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大多会使用英语,但仍旧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语言上的沟通障碍。首先,在语言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使用习惯,以“Yes”和“No”为例,这两个词的应用非常广泛,意思的表达却是非常丰富的,“Yes”有时表示礼貌,有时表示赞同,有时表示明白,有时表示考虑,如果不能对其含义进行准确理解,将会使对方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其次,在形体语言上,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同一个身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大多数国家“摇头”代表着“反对”,而在印度、巴基斯坦、保加利亚等国家却代表“赞同”的意思。

(二)时间观念障碍

由于经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谈判双方可能在时间观念上遭遇一定的时间障碍。例如对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和财富,所以在商务谈判过程中比较守时,在有限的时间内事情会逐一得到解决。而中国人习惯用系统的方法和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议题的解决有时会交叉或反复进行。此外,在拉丁美洲以及中东的一些国家,时间观念相对较弱,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时间。

(三)商务礼仪障碍

可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的商务礼仪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人际交往的礼节和准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商务谈判中的见面礼仪上,中国习惯用握手进行问候,西方国家则习惯拥抱,法国人习惯亲吻对方等等。

(四)心理障碍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谈判双方在心理上的障碍也是影响双方沟通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双方在谈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利益上的争夺,如果把对方看成是敌人来对待,则显然不利于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谈判双方实现“双赢”的谈判目标。

二、国际贸易谈判中跨越沟通障碍的解决策略

(一)充分重视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问题

首先,我们要做到对文化适应的准确理解,因为文化适应不是让谈判者完全去适应另一方,而是让谈判双方学会用对方的价值观、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减少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失误和分歧。其次,我们要积极的去接纳不同的文化,这有助于我们分析对方的各种行为。因为谈判对方的心理变化有时会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个人行为又受到当地文化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尽量采取积极的接纳态度,这样才有助于国际商务谈判中各种议题的解决。

(二)树立现代化的谈判理念

传统的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过分强调输赢,所以容易把对方当成“敌人”来看待,很容易陷入国际商务谈判的僵局。因此,及时树立现代化的谈判观念对沟通障碍的解决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双方而言,一定要树立“双赢”的谈判理念,尽量避免谈判中的冲突,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做好谈判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在进行正式的国际商务谈判之前,谈判人员要充分重视对谈判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因为谈判信息是一种有别于一般信息的特殊信息,是关于谈判各方当事人的信息或直接、间接影响谈判内容,表明或暗示有关谈判意图、目标的信息,必须经过特殊的人工处理。同时,对于可能影响谈判双方的文化、语言、心理、时间等方面的沟通障碍,谈判人员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和分析,从而将各种沟通障碍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国际贸易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寻求谈判收益的长期性、多元化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有时不能过分看重价格因素和眼前利益,而是应当积极寻求谈判收益的长期性、多样化。因为一次谈判中的收益可能相对较少,但是只要双方本着良好的合作态度,长期收益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在价格上的谈判难以达成一致时,可以在坚持以价格为中心的基础上,在其他交易条件上争取利益,这有利于预期谈判目标的顺利达成。

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谈判的商务活动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影响沟通效果的各种障碍,企业要想取得预期的谈判效果,就必须结合谈判对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沟通障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采取针对沟通障碍的有效的规避策略,这样才能在沟通双方之间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给国际贸易谈判的双方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 国际贸易谈判策略分析[J]. 理论界,2008(06)

[2]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J]. 当代经济,2007(05)

[3] 白晓红.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分析“商务谈判”[J]. 考试周刊,2008(17)

[4] 禹静. 商务谈判战术——“问”[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6)

[5] 林璐.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湘潮,2008(03)

作者:赵林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信息产品贸易论文下一篇:中学地理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