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人生发展的灵魂

2022-12-31

第一篇:创新是人生发展的灵魂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一、注重培养,加强教育,注重发展党员的工作基础

1、拓宽培养选拔渠道。积极拓宽选拔培养视野,U郊区加大在工人、农民中,特别是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大学生和农民工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在农村注重吸收大中专毕业生、致富带头人、复退军人等群体中的青年入党,重点将政治素质较好、“双带”能力强、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吸收入党。因此,郊区发展党员工作方针是 “三个重点,一个难点”,即:重点在农村发展党员,重点在科研、生产、教学一线发展党员,重点在35岁以下的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突出解决在全区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难的问题。

2、加大教育培养力度。

强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一是教育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区委党校和乡、村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等教育培训主阵地,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二是教育内容有针对性。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系统地对党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另一方面,进行实用技术、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全面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今年,全区各级党组织共举办积极分子理论培训班13期,培训人数达到400多人。按照“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切实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家畜饲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截

至目前,培训科技明白人3000余人次、科技致富能手120余人次,累计培养农村乡土人才400余人。

强化培养,促其尽快成熟。积极分子确定以后,把培养任务分解到每个支委、党员身上,统一要求,规范培养程序。培养联系人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和具体措施,经常与培养对象谈心沟通,了解掌握思想、工作、学习、作风等动态情况,实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培养。今年,在全区实行了《入党积极分子帮促制度》,4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人全部签订了帮促责任书,真正做到了包培养、包发展、包转正的三包制度。

强化管理,确保队伍质量。一是建立档案,跟踪管理。对每个入党申请人,党支部及时建立名单,经过半年以上的考察了解,对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建立专人档案。二是定期考察,严格管理。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每半年由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情况进行一次考察。三是选优汰劣,动态管理。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滚动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分析排队,对那些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党组织全面考察,已具备党员条件的,列为发展对象,及时吸收入党。目前,全区共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600余份,随着动态管理制度的推出,全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步稳定,人员数量、人员质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转换观念,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党员的工作方法

只有新观念才有新思路、新方法,工作才有新起色、新成果。如果观念陈旧落后,发展党员工作必定跳不出旧框框、老模式。所以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

1、更新观念,变“等上门”为“领进门”。为适应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需要,改变一些基层党组织坐等入党积极分子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再培养的传统做法,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帮助基层党员、干部从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证明,通过党的组织活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实例,都会增加党组织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

2、落实责任,变“一般号召”为“与奖惩挂钩”。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强化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党员发展工作的宏观领导和具体指导,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结合“四培养工程”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到基层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党委普遍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到及时发现,认真解决。同时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考核,与年终目标管理奖惩兑现挂钩,增强各党委、各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感,确保发展党员工作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目前,全区共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11个,今年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为基层党委解决实际问题16个。接受群众咨询150多人次。

3、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变“党组织单独抓” 为“党群组织共同抓”。为了开阔视野,拓宽渠道,使更

多的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我们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一方面,明确分工,要求团组织负责30岁以下青年的培养和推优工作;妇联组织负责30岁以上妇女的培养和推优工作。结合群团组织各自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启发他们的入党愿望,为党组织提供入党积极分子来源。另一方面,建立党群组织联络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培养教育工作情况,共同分析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使发展党员工作形成了党组织牵头总抓、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具体工作中,还要坚持“三个倾向于”的工作方针 ,即:倾向于从村干部和村长中发展党员;倾向于从率先致富又能带领和帮助群众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倾向于从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管理人员和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2009年经团组织、妇联推优发展的党员达到58名,其中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12名,非公有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3名。女性党员11名。

三、创新思路,破解难题。注重发展党员的工作实际 发展党员工作有无特色、有无创意,取决于广大组工干部的工作思路。因此,工作思路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发展党员工作创新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模式,规范工作程序。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全面推行“123”(一推、两票决、三公示)工作模式,严把程序关,努力构建“无缝衔接、规范透明”的发展党员工作格局。“一推”,即:党支部根据上级下达的发展计划,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从积

极分子中推荐发展对象初步人选,经支委会研究同意,确定为发展对象。“两票决”,即:在召开支部大会通过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有表决权的党员进行无记名投票,党员赞成 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决议。“三公示”,即:每发展一个党员,要先后进行三次公示,即对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分别进行公示。今年,为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区委组织部举办由党群书记、组织员参加的发展党员理论培训班3期。参学的党务工作者达58人,参学面达到85%。

二是创新方法,加强农民工入党工作。针对当前农民工入党这一难点和薄弱环节,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在流动人口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方案,切实加强农民工入党工作。建立健全在流动人口中发展党员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流出地、流入地两地“选苗”、两地培养、两地考察、两地公示发展农民工党员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跟踪培养机制,输出地党组织成员要与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结对培养,并采取返乡集中学、邮寄资料、网上助学、委托培训等形式,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采取委托考察、直接考察、函调考察等方式,加强对农民工发展对象的考察工作,确保农民工发展党员质量。2009年全区共发展农民工党员35名,培训农民工积极分子110名。

三是创新措施,破解在农村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难题。

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由于少数村党支部书记私心较重,担心“培养了苗子,丢了位子”,极力阻挠优秀青年入党或只发展自己的亲属入党,导致个别村发展党员工作滞后和“发展党员近亲繁殖、家族式支部”的现象,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要创新工作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全程监督和指导,不断规范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一要强化监督把关。规范村干部亲属入党工作,村干部不得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影响发展党员过程。二要强化全程指导。采取派驻党建指导员的方法,全程指导农村党支部的发展党员工作。目前,全区派驻乡、村的各级党建指导员110人,为基层农村解决实际问题35个,听取群众好的建议13条。

当前,非公企业内需不需要党组织,需不需要发展党员,在企业业主、职工群众甚至党务工作者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发展党员工作受到党建工作、企业人员流动、员工价值取向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制约, 一些私营企业主过度的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忽略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一些企业发展党员的工作方式,还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对潜在发展对象的吸引力。因此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不断扩大党员队伍。一是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要让企业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丰富多彩的党员文化活动带动广大职工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二是要争得私营企业主

的认可和支持。要通过义务献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方式,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让企业主真正感觉到党组织在企业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实现企业和党组织双赢。三是要加大对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教育管理,突出抓好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和提高党员的岗位技能这两个环节,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篇: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

——对卫东公司发展壮大的分析

龙岩一中高一(16)班张 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企业增添活力,提升竞争力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龙岩市新罗区的企业自主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一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卓越新能源公司,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如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锐硬质合金公司、三德水泥厂等和一批省级科技型企业如海德馨特种电源车厂、丰力粉碎机械公司等。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水行舟,力争上游,迅速发展壮大呢?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走近了他们当中杰出的一员——福建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环保设备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创办仅10年时间,近年来,他们立足市场,勇于开拓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十分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迅速崛起,产值连年翻番,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的环保企业中脱颖而出,2005年产值近亿元,一跃成为福建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成长壮大,再次展现了创新的无穷魅力,我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奥秘,总结如下:

第一、体制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福建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四家企业合并而成的,那四家企业的资产只有十几万、几十万元不等,各自为阵,分散经营,规模小,力量单薄,产品档次低,品牌单一,市场开拓能力差;还有家族式民营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用人机制不活,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难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四家企业的创业者们转变观念,放弃私营主普遍存在的“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思想,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企业合并,组建了龙岩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企业初具规模。2003年,该公司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求,设立了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并由股东大会委托处理该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宜.吸引社会资金,增资扩股,整体改制为福建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年不但增资1500万元,还实现产值翻番。企业的合并,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了总体效益。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保证。

企业管理,关键在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卫东公司未合并前,都是一个“家长”带着

一、二十号人,难以形成权责明确的经营班子。合并以后,公司搭建了经营班子,建立了运作机制,仍然存在各自为阵、工作不协调、指挥不灵、管理不到位等问题。2003年,他们严格按照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招聘了2名高级经济管理师、注册会计师,重新组建经营团队,并重新制定了公司的发展宗旨、中长期目标、经营方针、营销策略和基本规章制度。首先,该企业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处理好了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同时治理结构合理规范,三位副总分别重点负责市场营销、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技术开发董事会负责制定企业战略,同时还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高层管理人员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公司运转协调,管理到位;而且企业还正确处理好与职工的关系,关心群众生活,照顾群众现实利益,充分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系列的管理创新使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第三、技术创新、集成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与传统产业相比,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产品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化,因此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设备也必须相配套。环保产业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特别多,而且多数大中型环保设备都是针对生产设备、原料、地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单体设计。只有有效地解决用户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使环保设备达到较高技术水平、污染治理效率高、成本较低、满足客户需求,才能获得环保设备订单。所以,攻破具体技术难题,设计高水平的单体设备,成为开拓市场的关键。集成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把各方的优点集中起来加以创新。单项技术研发和单项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但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及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卫东公司先后筹资上千万元,聘请了32名高、中级技术专业人才,先后成立了环保设备电源、本体和自动化控制三个研究所,并与多家国家级环保研究所和多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配合,集中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通讯、测量等高新技术,进一步开发了电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DD双系统电源控制、GSM基站监控信号采集器、高效蓄能式电磁振打等配套产品,其主要产品工业用脉冲多极型电除尘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MZ系列煤粉专用除尘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除尘器运行的可靠性、节能性和高效智能操作水平,不但可以实现高效节能、节电可达50%以上,同时可实

现更高的除尘效率。

第四、共享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捷径。

长期以来,由于受主管部门和行政区划的限制,我国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缺乏交流和沟通,更没有形成面向社会的数据共享,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直接阻碍了我国的自主创新工作。200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同时,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薄弱环节,在全国首次创办了每年一次的“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为广大企业与科研院所搭建了共享创新的良好平台。卫东公司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平台,与多家国家级环保研究所和多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配合,先后取得了3个国家技术专利,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主要产品工业用脉冲多极型电除尘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MZ系列煤粉专用除尘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共享创新不仅使卫东公司能够吸收多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而且还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全世界,充分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五、营销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应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因为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卫东公司正是找准了市场这一广阔的空间,将产品定位于中高端环保设备,价格定位于中、高价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定位于优质档次。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以高技术投入,高水平的技术成果作为保障,使营销策略得以很好实施,企业的产品先后成功打入了全国大型的发电厂,如广东台山电厂、上海宝山电厂,并出口国际市场。

卫东公司做到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以其正确的营销策略和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并日益壮大。

下一步,卫东公司正在紧张实施如下重大举措: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成功上市,着手组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承担国家级脱硫技术攻关任务。卫东公司又一次证实了那句话——“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

展望未来,卫东公司必将步入高速成长期。我们祝愿它一路走好,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天空重现蓝天白云,打造美好家园多做贡

第三篇:创新是统计教育发展的灵魂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从1984年成立至今,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迎来了自己的二十五岁生日。二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统计教育人来说却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岁月。在二十五年前,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无比强烈,尤其是在职干部培训和学历教育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统计培训学院的前身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和它的分院应运而生,为当时的统计系统培训急需人才。历经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学院已由一个单纯的干部学历培训机构发展成为今天集从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全国统计人才的培养基地。

山西省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同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有着一样的成长经历。回首山西省统计教育中心二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发展统计教育事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统计教育发展的灵魂。

在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1次印刷的《新华词典》第121页上关于“创新”一词是这样注释的:创造革新。可以说,山西省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二十五年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革新的历史,是全体山西统计教育人共同体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推动教育的行动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之收获。”二十五年来,山西统计教育的创业者们,一路开拓探索,一路播种收获,始终不离平凡而高尚的理想,辛勤耕耘统计教育沃土,无私奉献统计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终不悔,奋勇拼搏于尽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山西省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的前身是山西省统计局电视讲座办公室,1983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统计数学基础知识》电视讲座,当时全省统计系统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加学习的多达26000人。

从成立的第一天起,统计教育中心就以服务统计中心工作、培养统计人才为宗旨,坚持发展创新。

从电讲办到函授学院;从统计干部培训班到县级统计局长研讨班;从统计函授中专学校、统计职业技术教育到在全省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的经济专业中开展统计上岗资格证书教育;从单一的统计学自考专科到统计学自考本科、经济学自考本科、开放教育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专、本科、再到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从统计专业职称考试培训到统计从业资格培训、NIT培训、调查分析师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从统计教育工作的蹒跚起步到成为全国统计教育培训工作的先进单位„„统计教育中心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

二十五年风风雨雨,二十五年坎坎坷坷,面对每一次变革,我们都能够在局党组和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冲破旧有体制束缚,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逢山开路,攻关夺隘,在改革中迎来了山西统计教育的一个又一个春天。可以说我们走过的二十五年,就是不断发展创新的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来,我们在培训理念上不断发展创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统计教育规律,从过去的以学历教育为主到今天的以岗位培训为主,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教学方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发展到今天的以学生为中心,使受教育者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今天的我要学。

二十五年来,我们在办学形式上不断发展创新:举办电视讲座、开办学校、集中培训、广泛开展合作办学等,先后与省自考办、省电大、省成教处、省职教处、省委组织部以及香港公开大学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为统计人员学习统计理论、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层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十五年来,我们在培训手段上不断发展创新:从过去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远程教育,各种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业余学习之门;根据学生的特点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增添了现代教学设备、开辟了多媒体教室、增加了服务项目。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二十五年来,我们在培训项目上不断发展创新:统计人员岗位培训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保障了统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继续教育培训使持证

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促进了统计工作的发展;在职学历教育通过开办自考专、本科、开放教育专、本科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十五年来,共有20万人次参加了我们组织的各类教育培训,其中有近3万人获得了国家认可的中专、大专及本科学历。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各级统计部门的业务骨干或主要领导,成为了山西统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

二十五年风雨路更加让我们认识到,山西统计教育的今天,源于创新;山西统计教育的明天,系于创新。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为统计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成长平台;为统计事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规范的管理,更加先进的统计教育文化和更加成熟的规划,实现统计人才培养的超常规发展。在新世纪实现二次创业的腾越,为构筑和谐发展的统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人才是根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十一五”时期统计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扩大山西的对外开放,加快山西经济的发展,我们统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时期。新时期、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统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统计事业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归根到底靠人才。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统计干部队伍,为统计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摆在我们统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这是开放的时代,发展的时代,创新的时代。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文化大沟通的时代。努力为社会、为统计工作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任。我们相信:有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的正确领导,有全体统计教育人的拼搏和奋斗,咬定发展不放松,坚持创新不动摇,我们的发展一定会气势如虹,我们的活力一定会迸发四射,我们的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我们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第四篇:创新是一切生产发展的灵魂和源泉

创新是一切生产发展的灵魂和源泉,对身处证券业的投资银行来说,资本市场的复杂与变化往往会使其步伐滞后,而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提高投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投资银行生存的依靠和发展的深层动力,是券商综合素质和潜力的集中体现。

我国投资银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到今已发展了二三十年。而投资银行在发达国家已发展了至少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因此,投资银行在我国是个新兴行业,其业务也成为金融行业中最有活力的领域。在资本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投资银行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就要立足于目前所处的大环境,综合分析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优势,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开拓创新业务发展。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种种问题。在日益融入国际大环境之时,为迎接国外投资银行的挑战,我国投资银行必须进行创新,树立自己的创新品牌。面对现行我国投行的许多不足之处,于此本篇论文对我国投资银行进行了SWOT分析,从不同层面对我国投资银行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做了系统的详细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投行面临的几个方面的问题。以使我国投资银行能形成自己的持久竞争力。

第五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必须而且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阶段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而言,每个健康的青少年都存在着创造思维的潜力。实践证明:后天及时、有效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所谓“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变革与否定;就是于习以为常之处,发现奇异之点;就是冲破传统的旧观念、旧习俗,提创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艺等,其实质是在于“新”。所谓“创造”也属“创新”,所以“创造能力”也可以叫“创新能力”,“发明创造”则是“创新”的继续和深入。“创新”并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如何结合劳技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必须结合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热爱创新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 。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也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其创新行为。其次,在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那种教师统得过多,学生自由

消除心理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心理定势,就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势会影响人们对一件事、一个人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首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包括过多,过于整齐的限制,如一定须举手才能发言等),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眼,从而使学生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积极地动脑,勇敢地探索。

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一般课堂气氛都是很活跃的。根据教学内容,我每次都让他们自由组合,5—6人一个小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然后请学生讨论操作,其间随时可以争论,可以提出疑问,还可以介绍自己认为比老师更简单,更方便的操作,我则不以老师自居,似乎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一起活动,仅在适当时给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争论“柳暗花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乡环境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创新社会治理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