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论文

2022-04-3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

摘 要:高中语文知识难度加大,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有效掌握,且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诞生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较大的助力,师生间、学生间互相交流、研究,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本文针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进行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策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创新型人才是现时代下的人才需求,我国教育部根据人才需求向学校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各个学科以“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教学过程。高中语文作为必修课之一,对此培养要求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发展朝向创新型人才方向迈进。

一、运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預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任一环节开展,预习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通过预习熟悉语文知识,通过初次理解形成认知,再通过教师深度讲解,掌握知识深层次含义,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可以在预习环节中开展。教师要先掌握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创新思维培养要求分析教学内容,为学生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带着预习要求预习下一课,从而使创新思维高质量培养。

例如,在学习《包身工》一课时,教师根据此篇文章的背景、作者思想意识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如“分析《包身工》时代背景,并给出引发此事件的根本性因素是什么?”“作者主要著作都有哪些?是否具有关联性?”“分析此篇文章,阐述出作者的主观意识、理念。”“文章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换成是你,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能够充分表达出当时的社会?并写出一部分。”通过此种启发式问题,学生在完成预习学习时,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完成创新思维培养目标。

二、运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课堂讨论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呈现多种模式,师生间共同研究、学生与学生共同研究、学生自主研究等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分别运用或者同时采用,根据语文学习内容确定采用方式。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最有优势的阶段。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牢固掌握语文知识、创新思维高效拓展的重要环节[1]。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课时,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为:了解作者对秋的感悟、作者对古都的眷恋之情。难点:体会作者写作中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教师可以采取师生共同研究重、难点的学习过程,且把“创新思维”培养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如教师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的秋天?”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要根据教学任务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回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如学生回答“因为秋天带给作者的记忆更深。”教师提问:“秋天都带给作者哪些记忆呢?”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理解:“我觉得作者写秋天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你们认为呢?你们可以再次阅读文章,看是否存在与作者心情相关的词语。”学生再次阅读,每一次阅读会对文章表达的含义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内涵,从而找到作者正确的心境。为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再次抛出拓展后的问题:“如果是你想用季节表达自己的心境,要如何写呢?”再次鼓励学生阐述。

三、运用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加入评价策略,能够为研究性学习增添更多的优势,使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高效培养。研究性学习中评价策略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回答的学生再次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观点。通过学生间的评价、学生间的讨论,完成创新思维培养任务。

例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问题,给予学生思考,要求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仔细、认真听,且需要对回答学生给出的结论进行评价。回答的学生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再次阐述观点,教师做最后总结。如:“曹禺先生为什么要起‘雷雨’为标题?”一位学生回答:“雷雨表达的是当时事件发生时的情景,且表示当时各个人物角色的内心感受。”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你们觉得他的结论对吗?为什么不对?说出你的理由与结论。”学生间评价、回答学生再次阐述观点后,教师给予总结。总结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维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你们表达的都是与作品内容相关,却忽略了作者的心境,你们可以再次阅读课文,从中分析一下作者的心境。另外,如果是你们会起什么样的名字呢?”通过评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相辩论,使语文思维得到了培养,再通过拓展问题“你们会起什么样的名字?”开拓学生思维,使创新思维有效培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且培养质量具有较高的优势。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教学核心,在运用研究性学习时能够使“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完成创新思维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宫海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21-22.

作者:薛小会

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2:

浅谈政治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又不能过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在讲授初一“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3)“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A.完全不同,有些相同;B.有些不同;C.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4)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5)假如××和××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6)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我在学完初三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看时政资料上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阐述,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可以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比如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觅寻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我们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四、创设相近或相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我在讲完初三思想政治课的五种社会形态后,曾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五种社会形态下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关系的特点、阶级状况、国家本质、科技文化发展各是怎样的?(2)三个阶级社会剥削的实质、生产方式、发展特点各是什么?(3)比较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公有化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各是如何的?学生在归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又避免了同类知识的混淆,更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

以上是在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实践尝试,并非尽善尽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想政治课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真正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作者:薛彦良

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3: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是注重知识创新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对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大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指教学过程中的研习,是与课内学习相对应的,强调学生要自主探究、自主學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指专题式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并综合应用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效的。为此,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应该对研究性学习高度重视、研究、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起知识材料间的连接之桥,培养创造想象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应从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入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事例,建立知识材料间的联接之桥,触发学生分析思索的灵感与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二、善设题型、注重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思维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的激烈争论,使学生对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结论,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引导逆向思维,培养求异欲望

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觅寻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设置问题,从多去开启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碰撞,锻炼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让学生思考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有的学生说: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有的学生说: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有的同学说:要改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等。通过讨论,学生能根据已有的信息和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较好地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的含义。

四、创设相近或相反的质疑情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过:“比较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比较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重点或难点,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以上对思想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作法,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证明,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必须对研究性学习高度重视、研究、改进,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作者:孙红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班主任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