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思考发展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教育思考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导向的理论依据,深入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行动教学体系等。

职业教育思考发展论文 篇1:

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日臻完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各地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相继改善,基础能力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日益明显。尽管如此,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为推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目前,地市一级高职、高专归市委、市政府管理,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归劳动部门管理,职教中心(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归教育部门管理,普通中专归行业、部门管理,业务上归省直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不便于统筹规划管理,存在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等问题,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改变管理层级和统筹协调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具有学历教育性质的职业学校全部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对培训类性质的职教机构统归劳动部门管理;下放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业务上统一归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管理。

2.强化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了很多发展职业教育的扶持、优惠政策,如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提取、职业学校教师评审第二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助学贷款政策等等。落实这些政策单靠行政协调难度很大,部门之间、企业之间都有相应的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难以在制度层面打破,最终落实也就难免出现梗阻。应该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或规章规定,使相应政策的落实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制度化,减少协调难度,提高工作效果。

3.营造发展氛围。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造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上的巨大差异。在师资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的水平。在社会上,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不能作为晋升职务、尤其是管理岗位职务的依据。在企业中,即使是外资或者合资企业中,高级技师的薪酬也低于持有普通高校文凭的普通管理人员。以上种种现象,客观上强化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为此,应该从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着手,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从业人员和接受职业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以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4.拓宽投资渠道。职业教育办学成本大,面向市场办学其专业设置需要不断地渐进调整,基地条件、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需要不断的调节更新,办学条件改善、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任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形势。为此,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投资助学机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财政部门应适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职教投入的倾斜力度,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助力,使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更大改善。

5.优化资源配置。要使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三足鼎立之势,单靠增量投入是不现实的,必需同时进行教育存量资源的合理转移。目前,我国的普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需要,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对学历要求呈非理性状态,大学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普遍存在。许多本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放弃自身的特点和传统,盲目升级,大量教育资源继续向学历教育领域非理性流动,学历的水分越来越大。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计划地推动部分高等教育资源向高等职业教育转移,尤其要扭转成人教育资源向学历化教育流动的现状,把成人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地范畴。

6.创新办学理念。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就业,抓职教就是抓发展”的思想,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各类职业培训。但是,农村职业教育多年来处于最薄弱状况,师资最短缺,设施最陈旧,单靠地方投入改变薄弱状况十分困难。各级政府要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合力编制,夯实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综合中学,将农村综合中学建设成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7.加强教育监督。目前的职业教育中相当大的部分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由于自身专业方向和管理水平的制约,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支撑,主要依靠行政方式来完成应该承担的职业教育任务。在职业教育行业,由于管理者队伍长期缺少专业人员的充实,许多职业院校的校长是由普通教育领域岗位转换而来。在企业,许多管理层把职业教育的法定义务异化为管理者的一种权力,任意挪用本应用于职工教育的专项资金,或者用于自身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在许多非公职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力被剥夺。为此,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统筹管理,把职业教育纳入对市、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有关评估制度,接受各级人大、政协的检查指导,定期对职业教育工作巡视检查,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作者:郑育杉, 王丽萍

职业教育思考发展论文 篇2: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导向的理论依据,深入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行动教学体系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教育改革

金融危机过后,就业形势回暖,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一路回升,但我们还是经常看到用人单位以大学生“缺少实习经验”为由拒绝应聘,有些大学生表现出“专业技能水平低或学习能力不强”的缺陷等相关报道。

就业形势向好,但是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自己迟迟找不到理想的“饭碗”。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实习经验”。那导致大学生求职困境的原因何在?

1 职业教育的缺陷

目前,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师资,二是课程体系。

先说师资。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接受过良好的学科教育,多是硕士、博士,他们的数理逻辑、语言智能十分发达,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匮乏,根本无法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型的授课方式。他们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就到高校任职,他们只是在变相的重复课本上的知识。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多生于90年代,他们朝气蓬勃、个性鲜明,逆反心理强。上大学以前的机械重复已经抹杀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现在“苦尽甘来”,再让他们照抄照搬,必然受到学生的心理排斥。由此看来,职业学校最欠缺的就是“双师型”的教师,最欠缺的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而有些学校乃至上级主管部门却仍然以“拥有多少个博士、硕士教师”为荣,并以此作为对学校的考核标准。其实最终受苦的还是学生!

再来说教学体系。迄今为止,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都是学科型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高职的课程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版,而中职的课程也就是高中课程的简化版,如此一来,“换汤不换药”,职业教育仍然是“旧瓶装新酒”。目前提出的项目教学改革虽然是尝试阶段(有些示范院校、示范专业已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但从各个方面看来很是可行。“行动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情境构成,以行动或工作过程为中心,学生构建自我的隐性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核心是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以行动为出发点和归属目标。而目前,行动教学体系还需要示范院校逐步完善并大力推广。

2 职业教育路的未来之路

2.1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

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个性,确定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随着金融危机的过去,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整体就业格局还是比较严峻的。所以在大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就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規划”课程,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以及步入社会之后的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另外还可以举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专业情况和就业形势综合规划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之后的总体规划,通过规划让学生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我校05级的物流专业的一个学生在其职业生涯规划中详细规划了自己大学三年的学习目标,工作三年之后的阶段目标、工作十年之后的目标。其在大学期间也在脚踏实地的践行着自己的规划,由于其优秀的表现,大三伊始就被工程局提前预定并提前进入实习阶段,又由于其突出的工作能力,去年已经被提拔成项目部的部长。所以说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端正就业观,尽快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大二下学期,我们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学时,但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也是豁然开朗,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知识方面提前为毕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他们今后就业是十分有利的。

2.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所谓“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经济师等,具有两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以及既有教师,又有工程师、经济师等的教师队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要实际参加工作,定期到不同企业蹲点锻炼,从企业实际出发总结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训水平和学生以后的应用能力。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行多层次师资培养规划,实现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走出去”是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践,提倡教师社会兼职(有必要的话可以定岗锻炼、轮岗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我们所在院校已经完善了相关文件,正在实施当中,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寒暑假到中储物流、工程局顶岗实习,丰富实践经验)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审条件之一;要求有经验的老教师充分发挥其优势,继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经验。所谓“请进来”是学校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请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兼任专业课或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以密切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缩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技能基础。同时通过“传、帮、带”可以促使专业教师从兼职教师、有经验的老教师那里学到许多实际技能,从而使得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3 构建完善的行动教学体系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基层操作和管理人员,所以实践性很强。因此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就应当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目前,我们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课程组联合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和相关教学文件,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承担部分课程项目教学和实训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充分利用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如在课程认知项目教学时将部分课堂带入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认知等,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实施的过程,让企业与学校,岗位与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效的接轨。

我校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校内,我们主要借助于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运用用友ERP软件系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ERP流程的实际操作,在实操中认识到工作流程,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借助于商务谈判实训室,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换角色模拟不同岗位人员进行业务操作,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校外,主要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们和中储物流、乐仁堂石家庄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和六家企业签订了正式合同,因企业性质不一,每个企业实习的内容有所不同。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够使学生从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总之,“就业才是硬道理”,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就是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翟帆,范绪锋.55%的就业率说明了什么?.中国教育报,2003-11-21.

[2]方列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调查.半月谈,2004,(2).

[3]石滨.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1).

[4]白洪奎.浅谈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定义原则和功能.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

[5]李学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思考.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

作者简介:

王雪丽,女,1980年,河北石家庄,硕士,高级物流师。

作者:王雪丽 闫志刚

职业教育思考发展论文 篇3: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政策及法律还不够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不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此,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各项权益,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作者简介]苏华(1966- ),男,安徽安庆人,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四川国弘现代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省属国企)董事长,硕士。(四川 成都 6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既要培养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要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多层次,为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已进入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指出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道路,依托企业,贴近需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校企合作时也明确指出: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要推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相互流动,形成一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重角色顺畅转变的“旋转门”机制。2014年6月以来,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多数专业的实践基础薄弱等长期困扰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水平的顽疾,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了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配套,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职院校下一步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产教融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办法不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分析这些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国家政策及法律还不够完善。1996年以来,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多个政策文件,但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集中在职教的地位、方针和管理体系方面,重点着眼于职教院校的宏观管理,对于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涉及较少、规定不明确。国家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仍然十分缺乏,校企合作的法律空白,在土地、人事、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也尚属空白,校企合作缺乏机制和制度保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在修订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以及劳动、社会保障、外国专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时,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修订完善相关条款。”2017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生效,由此产生了相关法律条款不兼容的情况。此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提出“推动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该法的修订目前尚未完成。

2.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足。目前,校企合作具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显性主体。随着社会发展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又提出“校、企、政、行”的合作。事实上,这些都忽略了“生”这一隐性核心主体,对于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重视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忽略了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就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该是“校、企、政、行、生”的合作。

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要彻底改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被动参与的现状,建立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体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把尊重企业的权益诉求放在首位,将学校追求的社会效益和企业追求的经济利益两者协调起来,变企业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从而奠定企业和院校开展全方位合作的坚实基础。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不明确,对企业利益的保护机制不充分,对企业的需求重视不够、把握不准,导致校企合作的基础不稳定、深度不够。同时,企业对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一种负担,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

4.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尤其是一些传统制造产业的人才过剩,而一些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等的人才则严重紧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没有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导致部分与传统制造产业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与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數量较少。二是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针对性,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缺乏,学生很难学习到与产业技术同步的技术和知识。三是学校实训条件的投入不足,实训设备陈旧,导致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线的要求。此外,由于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潜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思考,导致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不足、管理和协调能力不足,其综合素质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符。

5.产教融合在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还亟待增强。如何把包括院校、师资等在内的院校资源与行业企业在研发、人才、产品、运营方面的需求有机整合,围绕产业集群实现人才集聚,实现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基本融合、协调发展,从而及时发现各行业紧缺的人才,进而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大幅度提升对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能力,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推动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议

1.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德国、英国、瑞士等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和理念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其中,有两条经验最为重要:一是健全严密的法律体系;二是企业直接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例如,德国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由国家从法律层面要求企业必须接受学生的实习,提供工作岗位以及技术指导,支付报酬并出具实习鉴定材料。“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由企业出资,学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各项权益。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行业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体制机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行业、企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利益。

3.进一步创新合作形式,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加大对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在土地、人事、财税、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力度。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行业企业开门办学,利用学校的师资、技术、管理、土地等资源,通过獨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面向市场的各类企业,实现校企一体化。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精神,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校”改革。

4.进一步改革培养模式,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切实实现《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提出的“五个对接”,深入开展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提出的“四个合作”,促进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学生到员工的无缝对接。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推动招生与招生相衔接、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

5.进一步强化培训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职教师资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的制度,要围绕国家重点产业领域,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集中建设一批职教师资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快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建立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6.进一步强化企业和学校的全程共同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和学校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制订以及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的建设;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共同完成我国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的包括“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外语应用”“信息处理”等在内的8类核心技能的培养任务,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栏目编辑:黄晶晶)

作者:苏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学笔法大众哲学论文下一篇:烟草产业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