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改中的研究和运用——实验总结

2022-09-20

我区初中历史新课改已整整运行了三年时间, 我校进行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研究和运用”的课题探究。现总结如下。

所谓史料就是历史资料, 它即包括文字资料, 也包括实物资料, 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课改历史教材图文并茂, 大小字相间, 史料较丰富, 但由于篇幅所限, 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 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 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但是, 补充史料不能随心所欲。通过实践, 我们认为应遵循三个原则。

1 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 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 随心所欲, 想到哪说到哪, 应从教材本身出发, 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 为什么做出来的, 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 集体讨论, 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 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 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 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 该补时则补。

(1) 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 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 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 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 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 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 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 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2) 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 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 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 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 希特勒是“战争狂人”, 没有他, 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 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 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 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 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英法的纵容政策等, 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 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 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3) 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 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 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 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 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 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 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 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 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 也被供奉在这里。

那么, 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 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 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 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 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 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 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 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重蹈历史覆辙。

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 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 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实就是很好的史料, 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 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历史的意义, 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

2 适量

所谓适量, 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 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 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 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 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 不宜过多。过多, 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 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 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 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3 适度

所谓适度, 是指在选择史料时, 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难易适中, 通俗易懂, 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 对他们来说, 将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 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 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 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 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 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 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 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 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 使学生全面的认识, 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 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 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 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实验班级辩史析史、概括整合的答题能力明显提高。在历次区统考中均比区平均分高5~15分, 优秀率高20~30多个百分点。尤其在实验后期的2005~2007年度初三期末统一考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平均分91.36, 优秀率77.9%, 及格率99.3%三项指标均列全区首位;在全国“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自豪”中外历史知识竞赛中申传东等三名同学获一、二等奖;我校张红彬等三名课改教师有多篇专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其成效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老师们的认可。

今后, 将进一步进行史料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 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要:本文结合历史新课改三年的实际, 总结了南关中学进行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研究和运用”的课题探究。

关键词:历史课改,史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形势下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考下一篇:关于中药配伍的探讨

热门文章

史料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