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控制论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生产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我国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外先进的生产成本控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就生产成本控制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第一篇:生产成本控制论文

加强生产成本管理 规范生产成本核算

编者按: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是企业的一项常规性基础性工作。但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明确地昭示人们:成本管理仍然是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企业的内外环境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管理工作,永远是企业的治本之策。当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于企业改革时,对处于市场化改革转型期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老企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针对当前一定程度存在着的忽视成本管理及相关基础工作的现象,克服在企业管理上的浮华之风和急功近利思想,从强化管理、规范核算入手,将企业财务工作及相关业务工作的重心,重新引向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基础管理建设之路,是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鞍钢附属企业公司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决定企业盈亏的最直接因素一是产品的价格二是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产品价格的高低是不依企业意志为转移的,除少数垄断行业外,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因此,能否取得成本优势就成了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鞍钢附属企业公司是改革开放初期适应大批回城下乡青年就业安置的需要成立的集团型厂办集体企业,主要从事钢材深加工、工业性作业、为钢铁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等传统产业的生产。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这样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老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在对外招投标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产品缺乏成本优势,往往因为几元钱的价格之差就与大量合同失之交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成本管理这个老话题成为全公司上下亟待解决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新课题。为此,我厂从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入手,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基础管理和消耗控制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从企业实际出发,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我们把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列入了全公司的重点工作议程。按照科学规范和从严管理、细化管理的要求,对各生产单位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首先对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必要的整顿,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内容、强化控制措施。将生产成本的分析、预测和生产成本的预算管理纳入各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范围,对主要产品和重点生产项目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与核算,力求使每一项成本费用都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成本核算及时准确,真实反映每一项产品和生产(作业)项目的物资消耗及成本费用的真实水平。

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消耗、压缩生产费用,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把降低单位成本或百元产值的成本费用率,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列入各业务部门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在积极推进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从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着力抓好经营管理方式转变这一关键环节,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建立健全与本单位生产特点相适应、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

生产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单纯依靠个别部门和少数人抓难以取得实效。首先,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始终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对广大职工普遍开展增收节支降耗教育活动,树立全员节约意识,发动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进行必要的整合,建立强有力的成本管理工作体系。其中包括组织领导体系、生产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物资消耗与成本费用控制体系、成本信息的采集传递及信息反馈体系、成本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日常管理制度和具体工作规范。重点解决好生产消耗及费用控制关键环节的管理缺位问题。

(二)大力推进管理方式的转变,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实现生产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针对一些基层单位存在的以包代管、成本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消耗记录不规范等现象,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把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消耗控制切实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杜绝在收入实现后倒装成本、人为调整消耗指标的错误做法,严格按预算和定额控制消耗、按目标压缩成本,注意从根本上解决物资消耗的粗放管理现象。强化生产成本的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对每一项成本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把车间、厂部及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统一衔接起来,明确分工,落实成本管理流程各环节的日常工作责任,做到每个部门(车间)都有明确的职责、每个岗位都有具体的指标、每项成本消耗都在严格控制之中。通过考核促进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建立增收节支降耗持续深入开展的长效机制。

(三)贯彻生产成本三级管理责任制

公司对各单位的生产成本管理负总责,公司计财部、生产安全部、销售管理部、组织人事部、技术部等业务部室按分工分别对全公司的成本核算、成本预算、物资(含能源动力)消耗、人工成本、定额管理等负责。分口对生产成本的业务管理实施监督、指导与考核。按照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原则,把降低成本、压缩费用的目标列入各单位的主要考核指标。明确各基层单位厂长(经理)是本单位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成本管理及成本指标负全责。财务负责人、生产厂长等分管领导对日常成本核算及定额管理、消耗控制等负主要责任。财会、生产、劳资、供应、技术、设备等部门负责人,对成本核算、原燃材料消耗、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指标负直接管理责任。车间(工段)是生产成本预算和消耗定额的具体执行部门,车间主任和工段长对工序成本负直接责任,将物资消耗和成本费用水平的高低与基层企业的工资总额及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工人的收入直接挂钩。

二、加强生产过程的物资管理与消耗控制

各种原燃材料的消耗是生产成本的主体,杜绝浪费、合理控制消耗是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强化原燃材料消耗的计划管理和过程控制

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全部纳入计划管理范围,实行年预算月计划管理。月份消耗计划是执行计划,根据月份产品品种、产量计划及单位消耗定额制订。车间按月消耗计划办理领料手续并负责投料控制。每个生产车间都建立材料领用消耗台账,并责成专人逐日或按生产批次对领、投料情况进行登记。每一笔投料都必须按规定的方式进行计量并在当班生产记录(或工作票)上做好记录。每月月末车间根据消耗台账出具月份消耗报表。采购部门依据消耗计划并综合考虑库存情况和资金条件,制订月份采购计划。

(二)严格出入库管理,杜绝物资领用的不规范现象

对物资的出入库业务实行流程化管理。要求物资的领用和出入库必须完备手续,规范填写、及时传递各种单据,杜绝压票现象,确保单账相符账实相符。所有出入库物资都必须按法定计量单位或公允的方式进行计量,为准确核算生产成本,及时反映各车间、各种产品的消耗创造必要条件。外委加工的材料和零部件,在外委加工完成后用于储备或延后使用的,将外委加工费计入材料和零部件成本,登入实物保管明细台账,重新办理入库。财会部门在存货总分类账户的库存材料科目项下设立“外委加工材料和零部件”三级明细科目,专门用于核算此类业务,以保证生产成本数据的准确完整。

(三)加强残次品及边角料的管理和剩余原材料(备品备件)的退库管理

对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残次品或在入库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时查明原因并在车间(工段)当班生产记录上据实登记。人为因素造成的移交有关部门实施责任追究或问责处理。对生产过程中一次使用产生的边角料必须办理缴库手续,由供应部门统一回收集中存放。建立边角料实物台账,对回收的边角料进行分捡按类别登记上账。其中有利用价值的在二次领用时按正常程序办理出库手续,没有再利用价值的边角料由厂部统一处理。涉及对外转让的必须规范操作,正常办理检斤出库手续。对车间已经领出,因故没有耗用的原材料或其他剩余物资,均及时办理退库手续。退库物资的再领用必须列入物资消耗计划。隐瞒藏匿剩余物资,应退库不退库私自处理的,按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予以严格查处。

(四)不断深化细化定额管理,严格按定额组织生产

公司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定额管理办法,规定下属企业可直接选用同行业先进定额标准,或选用本企业最佳平均单耗水平作为初始定额标准,也可综合采用技术测定法、统计分析法、经验确定法等方法予以测定。各种物资的消耗定额每年修订一次,通过修订剔除不合理因素,使其不断趋向先进合理。新产品新项目在投产准备阶段就落实定额管理措施,先采取理论计算扣除合理损耗的方法制定初始消耗定额,初始消耗定额的试行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在试行期限内随生产工艺的调整优化及时进行修改。

(五)坚持月盘点制度和月物资消耗分析考核制度

车间主任、工段长亲自掌握各项产品的消耗指标和当班的投料控制,并对原材料的正确使用负责。车间材料员对领用材料物资的维护保管及消耗台账的日常登记、实物发放负责。依据消耗台账对各班组的实际消耗量、结存量进行核对,按生产批次(单件生产的按件)及时统计计算该批(件)产品的消耗。如有剩余材料和边角料,及时登记办理退库或缴库手续。

每月月末由各单位财务负责人牵头、分管生产和供应的厂级领导参加,组织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及车间对全厂结存物资进行盘点。根据盘点检查结果由供应部门出具盘点表和当月物资消耗分析考核材料。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由相关部门进行月份绩效考核。针对月盘点检查出的问题,按业务分工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和部门责任、列入次月成本管理考核内容。

三、细化制造费用管理,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制造费用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日常控制,我们将制造费用分解成了16个具体指标,即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交通补贴与通勤费、折旧、燃料动力费(水、电、蒸汽、燃料)、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劳保用品、防暑降温费、保健费)、车辆养路费、低值易耗品、修理费、厂内运输费、设计资料费、化验检验费、租赁费、车间取暖费、其他间接费支出。按业务属性归口由各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分项控制。

(一)生产车间发生的燃料动力费(水、电、蒸汽、燃料)、机物料消耗、厂内运输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等,日常管理与控制由生产(设备)部门负责,化验检验费的管理与控制由技术质量部门负责

车间管理人员和车间非生产人员的工资费用由劳动工资部门负责管理,根据月份生产成本指标完成情况和成本指标完成情况核发。

财会部门对各单位及各车间的折旧费、车间管理人员福利费、交通补贴与通勤费、车辆养路费、设计资料费、租赁费、车间取暖费、其他间接费支出实行限额控制,同时负责制造费用的会计核算与总额控制。

(二)完善部门职能,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系统的作用

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系统的作用,是落实生产成本三级管理责任制、保证日常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强化基层财会、生产、供应、销售、劳资、设备等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能,树立其成本控制权威。对车间现场的能源机物料消耗实行量化控制,负责费用消耗定额的制定以及制造费用年月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有关业务部门设立专人负责车间现场能源机物料消耗的日常监控以及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向本单位财会部门和公司主管部门报送费用消耗资料。基层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成本管理专题分析会,总结月份原材料消耗及制造费用各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安排次月工作任务和目标。

四、认真抓好直接人工费的规范管理与合理控制

直接人工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直接人工费的管理与控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相对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在推进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全公司自下而上,对生产岗位设置及劳动定员进行了重新核定,对生产一线岗位进行了优化配置。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彻底摒弃过去安置型做法,贯彻效率优先原则,力求做到人员精干、布局合理,定员和生产规模相适应。主体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岗位全面实行竞争上岗,通过优胜劣汰把本企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生产一线,在主体生产车间要做到不养一个闲人,没有一个懒人。

全面推行劳动定额管理,完善人工费量化考核标准。劳动定额是事先制订的人工成本摊销标准和劳动效率考核标准,也是合理分配工资、准确核算人工成本的依据。特别强调,凡是生产作业量可计算的生产环节和生产岗位都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劳动定额的制定和执行要有客观可比性与可核查性。

针对一些单位工资分配与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果挂钩不够直接,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普遍偏高等问题,我们将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将个人收入与生产成本和劳动效率直接挂钩,引导广大职工人人关心节支降耗,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增加个人收入、相对降低成本中的人工费比例。凡是能够按量考核的生产岗位,都争取实行计件工资制,在完成劳动定额的基础上,按产量和生产作业记录(或工时记录)中登记的每一生产工人完成的实际工作量乘以单位工资含量(计件单价)计算个人计件工资;对连续作业、需要多人协作配合完成的生产加工任务,实行集体计件工资制,按集体完成的产量和作业量及额定的人工费标准计提工资,再根据每个人的技能和贡献进行分配。对降低生产成本作出直接贡献的,按节约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节约奖,与计件工资一并计入职工应发工资,增强每个职工对完成任务、降低成本的责任性。

五、规范生产成本核算,提高成本信息质量

生产成本信息是否完整准确,是一个企业成本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正确评价成本管理各环节工作的主要依据。采购供应、生产组织、原燃材料消耗、设备的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最终都要反映到产品成本上。在抓好生产过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全面提高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水平,是企业领导尤其是广大财会人员的重要职责。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和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又很复杂的工作。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税法对生产成本的列支范围、核算的程序方法、费用摊销方式等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求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对本单位的生产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强制规范,以保证成本核算质量。重点把握并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生产成本核算的对象、原则及要求

以产品定价为目的,就要以产品的全部成本和单位综合成本为核算对象,生产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生产环节的消耗水平,为加强生产过程的消耗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因此生产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范围只限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即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是直接生产过程之外发生的成本费用,不属于生产成本核算范围。我们强调,在成本核算时坚持贯彻合法性原则,成本列支范围符合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坚持贯彻可靠性原则,对各部门及各工艺环节提供的成本数据进行认真审核,保证采用的成本数据真实可靠、与客观实际相符;坚持贯彻分期核算原则,生产成本的核算期应与会计的核算期间相一致逐期进行,真实反映某种产品(作业)一定期间的生产成本;坚持贯彻配比原则,做到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对应;坚持贯彻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生产中消耗的原燃材料、动力等按实际成本计价;坚持贯彻一致性原则,各期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必须规范统一,保证各期生产成本核算的口径一致、方法连贯、相互可比;坚持贯彻重要性原则,在核算中对生产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重点关注力求精确,对次要的琐碎项目则从简处理,以利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二)正确把握不同生产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式

产品(作业)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特点及产品类型不同成本核算方式也不同。把生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本企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合理确定成本核算的适用方式,正确选择核算方法是保证核算质量的前提。一些基层单位由于生产波动性较大,生产组织形式往往不够稳定,成本管理不规范,成本核算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各单位生产工艺的不同特点,将全公司主要生产经营项目大体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装配式生产,二是连续式生产,三是工程、工业性作业、修理修配服务等生产类型。针对不同生产类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生产成本管理流程和生产成本核算方式,要求各单位在对原有生产项目进行必要的梳理,然后对号入座,选用与本单位生产特点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根本上扭转了生产成本不规范不统一的状况。

(三)认真把握成本核算要素,确保成本核算过程规范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类型,其成本核算的组成要素基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项目及成本明细账的设置、生产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分配标准、在产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划分、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等。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成本核算就不可能正常进行,结果也不可能准确。在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成本核算组成要素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各单位对原有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凡是工作缺项的都要完善起来,凡是不规范的都要尽快规范,切实做到成本核算程序规范过程完整。各种核算方法虽然适用的具体生产类型不同,但都是建立在成本核算的组成要素之上,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对象、生产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的确定、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划分等四个方面有所不同。其中正确选择成本核算对象是搞好成本核算的核心环节,成本核算对象是指为计算产品成本而确定的归集生产费用的各个对象,是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分配生产费用和计算生产成本的基本依据。由于成本核算对象是成本承担者,从一般意义上讲,成本计算的对象最终总是产品。为了满足中间控制需要,适应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目的,具体成本核算对象往往不同。单件或成批生产的装配式产品,生产是按订单或批别组织的,要求计算每张订单或每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的订单或批别就是其成本核算对象。在大批大量连续生产方式下,每道工序都有半成品,如果需要对工序成本进行考核,就要以每道工序的半成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没有中间工序或没有半成品(或虽然有半成品和在产品,但数量不大价值也比较低)的连续生产,就应考虑把产成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就我公司多数单位而言,一般把每种产品或每批产品或某一订单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按对象计算生产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某些规格不同,但性能、结构、工艺过程和耗用原材料基本相同的产品,将其并为一类,按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各种规格产品的成本;生产量很小的次要产品(作业)或零星产品(作业)也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其总成本然后再按一定比例确定各单项成本。实物量难以计量的生产项目,其单位成本可以按百元产值成本的方式计算。在具体操作时,首先划清主要产品(项目)和次要产品(项目)的界限,从产品(项目)的工艺特点和生产组织方式出发,合理确定本单位生产成本核算对象。在确定不同生产项目的具体成本核算对象时,要防止一刀切,注意针对性和适用性,按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设置成本明细账、确定相应的成本分配方式和计算程序。

(四)正确选择会计方法,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产品类型、生产方式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成本核算对象作为成本核算的核心,是由产品类型、生产方式和管理需要决定的,所有成本核算业务都要围绕成本核算对象展开。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具体核算方法就不同。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及方式,为了便于公司实施统一管理,我们确定了成本核算的三种主要方法:一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品种法;二是以产品批次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分批法;三是以产品生产步骤(或工序)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分步法。要求各单位从本单位生产特点和强化成本管理的需要出发,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选用或组合选用最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生产类型不同,需要有多种成本核算对象的单位,允许同时选用多种成本计算方法。对于有联产品和副产品的生产项目,如煤化工产品则采用分类法等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计算成本。在选用生产成本具体核算方法时,要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增强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形成一套稳定的日常管理模式与成本核算运行方式,以利这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五)抓好日常基础管理,确保成本核算资料完整准确

产品成本一经发生就具有客观性,要准确反映产品(作业)的消耗水平和成本状况,不仅采用的成本核算会计方法要正确,最重要的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基础数据必须及时完整准确。只要生产连续运行,消耗的管理控制工作及成本核算业务就必须与其同步进行不能停止,生产现场的数据采集和资料传递就不能中断。因此,抓好日常基础工作,保证基础数据来源稳定及时准确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成本核算结果最后出自于财会部门,但反映的却是企业各环节各部门的综合管理素质。在现实工作中,生产成本的业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既有区别又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业务管理是否到位,不仅直接关系成本管理与消耗控制能否有效开展,对成本的会计核算质量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某些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之所以比较被动,往往和一些业务工作与成本管理脱节有很大关系。实际工作中一提到成本,有的业务人员甚至是一些领导往往错误地认为是财会部门的事,不能够把成本管理真正纳入各部门的正常职能,使得许多环节的成本管理严重缺位、必要的成本数据严重缺失,致使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树立全员成本意识,明确成本管理的部门分工与责任,建立健全日常工作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们全公司的生产成本管理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明确了成本管理的部门责任和任务,分兵把口狠抓生产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放手,真正把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具体措施落到了实处,对加快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宋文杰

第二篇:企业加强生产成本控制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生产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我国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外先进的生产成本控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就生产成本控制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产成本控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产品 生产成本费用 控制工作 企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生产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我国企业成本控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外先进的生产成本控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就生产成本控制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概念及特点

生产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即在生产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与设定的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采取纠正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损耗严格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范围内,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得以控制,为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依据。

(一)生产成本控制方案具有可选择性。在生产成本控制过程中,为了对某项经济业务实施控制,可提出若干生产成本控制的模型、方法等方案以供选择。提出供选择方案的多少、好坏,方案选择是否准确。是反映生产成本控制人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生產成本控制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生产成本控制的全面性表现在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实施控制:生产成本控制的连续性表现在它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不是间断的,而是连续进行的:生产成本控制的系统性表现在它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控制的,也就是说它在实施成本控制时,不是从局部的利益出发,而是要统筹兼顾、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进行控制的。

(三)生产成本控制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只有实施全面的生产成本控制,才能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控制,不至于有所遗漏,从而取得最佳的生产成本控制效果。另外,生产成本控制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能用价值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原则

抓好生产成本控制,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市场竞争是生产成本控制的基准。在竞争中成本是基础,如何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好的产品,是市场竞争基本之道。要把市场的竞争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让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员工个体都能直接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的直接压力,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直接地、真实地接收到市场竞争的信息,并把市场的压力转化为提升自己的综合动力。

(二)进行全员全过程控制。生产成本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生费用支出。都有生产成本控制问题。生产成本控制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这可以称为全面生产成本管理的原则 让成本控制、节约的观念成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个体的自觉行动 让生产成本控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无疑是企业生产成本控制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 使用投入产出的概念关键在于分析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是否都能获得正效益,为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产生正面的作用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用新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无论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还是工作方法、业务手段都要进行深入分析、进行业务再造,建立起一个开放式学习型组织,不断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让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四)精细管理。从细节入手。企业生产成本控制就是要精细化管理,通过有效的方法促使每个环节、每个员工个体都处于受控状态,无论是资源的占用、耗费还是所取得的财务成果的分配处置都纳入有效的控制,这对所有企业都是同样道理。

三、现代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控制新战略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开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竞争的实质是价格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价格及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成本 只有建立一套完善而先进的生产成本控制办法,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以便在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的一个必要途径。

(一)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战略生产成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费用的系统控制观念,将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生产成本费用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二)完善全面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大力推行岗位成本费用责任制,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费用控制机制。在推行完善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同时,要大力推行岗位生产成本费用责任制,并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责任人。内部经济责任制是落实成本控制的重要保证,而推行岗位成本责任制是执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补充。

(三)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1、建立健全企业成本控制系统。生产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提高工作效率,以确保实现预期成本限额的过程。健全的成本控制系统由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等要素构成。

2、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有效。一是政府部门首先要实行经济立法,对于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的,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和屡教不改的,要给予纪律处分或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利润是企业生存的源泉,而利润的产生在于销售收入增加和成本的降低。企业只有抓住生产成本控制这条生命线,选择最优的并适合自己的生产成本控制方法,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3、实施现代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新战略。立足于总体发展战略。现代生产成本动因应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应立足于外部环境,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应由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的管理。所以说,研究分析各种决策的成本也就成为了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作为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现代生产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现代生产成本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袁轶颖. 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J]. 财经界(学术版). 2013(05)

[2] 王清涛. 成本控制是民营企业的一道坎——民营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J]. 电子世界. 2012(24)

作者:项阳

第三篇:水泥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要点分析

【摘要】水泥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生产成本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四个方面对水泥厂生产成本控制的要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水泥企业 生产成本控制 要点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的成熟和推广,目前我国的水泥企业正在向着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作为每一个独立经营的水泥企业,实现利润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生产低成本的产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水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对于提高质量品牌,实现集团化经营和低成本制造具有关键意義,以下是对水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要点的探讨。

一、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集团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集团企业实现短期经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专门预算三大部分。水泥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合理编制生产预算:要了解生产成本中个各原材料市场行情和信息,为成本预算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数据,同时要保证生产消耗的平稳可控。

(二)落实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水泥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落实经营策略、强化企业管理,预算一经确定,各部门和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如有需要要按照程序批准修改,把企业管理方法和策略融汇于预算执行的各个过程,形成全方位全面的成本预算管理局面。

(三)预算的执行实行责任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为确保预算指标的完成,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责任到人,责任到部门,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实现成本的可控制和生产经营目标。

二、加强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所以企业控制成本的源头,每个企业采购管理的方法不同,水泥厂加强采购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采购管理部门要定时调研市场,关注市场变化信息,尽可能以最低成本采购生产所需材料,尤其是占比重较大的原材料,例如煤等,要了解矿山的真实信息,拓宽采购渠道。

(二)坚持原则采购:水泥厂物资采购必须强化按计划采购和模拟招标、竞价的原则以及订货与采购坚持签订合同的原则。在采购中,要制定严格的控制程序,原燃材料、原煤、油料、大宗备品备件、耐火材料等,坚持模拟招标的原则采购;通用备件、材料、物资坚持询比价的原则采购;设备专用备件坚持直接从生产厂家采购。另外要禁止口头订货,对采购合同的执行情况定期形成报表,向相关领导提交。

(三)确保模拟招标的阳光操作:水泥厂的采购活动要现有采购部门编制招标文件,文件经公司相关部门会审后形成招标书向投标方发放,再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召集评审会议,会上由秘书当场拆封投标文件进行现场评审,以投标方的资质、价格、质量、业绩、服务等进行综合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由全体委员无记名投票。当众计票,宣布计票结果,根据得票高低确定中标单位。从而保证采购过程的阳光操作,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四)做好入库验收:原材料采购入场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加强检验、精确计量。

三、确保安全生产,严把质量关

水泥厂要确保水泥生产成本的控制,就要严格控制各生产工序活动中的消耗,企业的总体生产水平要保持稳定。财务在核算成本时都是按工序进行,上道工序的成本将直接影响到下道工序的成本,从而最终影响到水泥的生产成本。水泥厂生产成本的控制要把握四个要点。

(一)机物料耗是石灰石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约占石灰石成本的三分之一。机物料耗包括轮胎、柴油、修理费等,不但要做好采购管理,还要注意材料领用上的控制。

(二)煤料是熟料生产成本控制的重点:原煤的消耗是在熟料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是控制生产成本的重心。降低煤耗不但要抓好采购和验收入库,还要提高窑的台时产量和运转率,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三)控制电耗和混合材的掺入量:电耗和混合材的掺入量是水泥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可以着力提高水泥磨的台时产量和运转率,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提高设备运转率,对于混合材的掺入量,在保证水泥强度等级的前提下要精确无误。

(四)把好成品包装关:在包装过程中要确保袋重合格率达100%,并且要控制包装袋的破损率。

四、高效的存货管理

水泥厂的存货管理的效率,存货数量的真实与否对水泥、熟料的产量起到直接的调剂作用,从而影响水泥的生产成本。水泥厂加强存货管理至关重要,要做好物料进场管理、建立存货永续盘存制,制定统一的存货盘点方法和标准,并且对盘点报表与财务成本预算的差异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成本的可控性。

五、总结

水泥厂生产成本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部门要抓住成本控制的各个要点,财务部门要做好监督核算,确保生产成本的可控性,实现水泥企业的集团化经营和低成本生产。

参考文献

[1] 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财企(2002)102号.

[2] 邢秀丽,钱永祥.水泥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要点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09,7(4).

[3] 孙福来.承德国投水泥有限公司目标成本控制对策分析与研究[J].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作者简介:王复生(1975-),男,汉族,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唐荣波)

作者:王复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色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成人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