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文化在河州花儿曲令及唱词中的体现

2022-09-10

一、藏族的发展

藏族主要聚居在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藏族自称“博巴”, 意为农业人群, 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 被称为羌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汉族与在藏族互相往来, 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又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汉族临近的藏区, 在习俗和生活习惯上, 又与汉族几无差别, 这正是被汉化的藏民。源远流长的民族发展、演变, 各民族地理上的相互联系, 使得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互相融合, 互相影响。

二、河州花儿的现状

花儿又叫“少年”, 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在中国, 多民族同时唱一类民歌的现象并不多见。但是在中国西北地区, 多个民族共同传唱同一类型山歌的现象, 又是我国不多见现象中的唯一一例。花儿在各民族中流传中, 又受到各民族的影响,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儿类型。花儿分为两大类别: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本文主要说的是河州花儿, 流行地域最广, 传唱民族最多, 除了甘、青、宁、新以外, 还传到了陕西宝鸡以西、四川北部以及西藏的东北部地区。虽然各个民族的文化、信仰、习惯、语言不同, 在唱花儿的时候, 他们往往也会放弃本民族的语言去演唱。但是总的来看, 每个民族内在的思维模式依然是保持着, 他们还是会用本民族内在的、传统的元素去构造花儿。

因为花儿属于情歌, 题材也大多为传情达意之类的。在传统的年代里, 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 所以不允许在村子、家里、长辈面前唱花儿。所以演唱花儿的机会除了平时在野外、山间地头演唱之外, 最大的花儿交流场所就是每年的花儿会了。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花儿会时间, 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中旬举行。四方的男女老幼唱家毕集, 人数众多, 场面盛大, 不亚于传统节日集会。

1、花儿流传区域及与藏文化的交融

河州花儿流传的中心地区——河州地区, 古称为西羌地, 为羌族先民的活动地带。秦汉以来, 就开始在此设县置州, 虽然有汉人在此垦田种地, 但是羌族依然是占有了很大的人口比例。在唐德宗时, 羌地被吐蕃占领。宋朝初期, 复为河州, 开垦大片土地, 招募藏民进行耕种, 设置藏族官员进行管理。另外,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交易现象——“茶马互市”。藏族自身就是放牧民族, 所以就用本民族的牛羊, 拿来换取内地的绢、帛、茶叶等物品。这种现象也进一步增进了藏族与周边民族的往来, 加深了汉藏之间的联系。

2、藏文化对花儿的影响

1) 藏文化对花儿曲令的影响

人们把花儿的曲调称之为“令”, 这是花儿不同于其他山歌体裁的一大特征。每首花儿在自己特有的标题后, 都会缀以“令”字, 例如:河州大令、尕马儿令等等。但是在花儿流行的区域, 最开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花儿的称谓, 并不是所有地方一开始都以“令”字作为花儿的标题。例如:在河州地区, 花儿的曲调大多被称为“勒”, 这种现象正是受了藏族文化的影响。在藏族文化中, 藏族人民把他们自己本民族的民歌曲调称之为“勒”。例如在甘南藏族中, 他们的民歌中就有“勒”这一类别, 包括的有悲歌、颂歌、吉祥歌等等, 有很强的民族性。王沛老师曾在他的专著《河州花儿研究》一书中专门针对藏文化对花儿曲令的影响这一问题解释道:“我认为‘勒’的称谓, 正是‘藏风’最完整的遗留之一, 因为藏族人民历来是把民歌的曲调称之为‘勒’的……”。

花儿曲调开始用“令”表示, 是在张亚雄老师的《花儿集》一书中首次提及的。在1940年, 张老师的《花儿集》一书出版, 书中将花儿的曲调称之为“令”。这一现象首先在花儿研究工作者中相互流传, 后来这一称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至今一直被人们所引用。

2) 唱词中藏汉文并用的现象

花儿长期流传在汉藏民族杂居区, 其唱词必定会受到藏文化的影响。前文说道, 花儿是流传在多民族中同一类型的山歌。但是在各民族中, 民族自身的音乐特点依旧是流淌在音乐中的核心部分。这也造成花儿流入到民族当中去的时候, 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产生变体。所以, 河州地区因与藏区临近, 交往繁多, 花儿也会受到藏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而歌词中出现汉语和藏语混合出现的现象, 这一现象被称为是“风搅雪”现象。

存在“风搅雪”现象的花儿一般出现在藏汉杂居区, 如青海省的海北、湟源、贵德等民族杂居区。在青海瞿昙寺花儿会, 贵德县以及莲花山的花儿会上, 也会听到少数歌手演唱“风搅雪”式的花儿。例如, “大石头根里的清泉水, 哇里嘛曲通果个 (黄乳牛吃水着哩) ”, 又或者“沙马尕当白豆儿 (沙马尕当:白色的豆子) ”等等, 都是汉藏语言混合出现的例子。

这一现象的产生, 正说明了民族融合和对花儿的影响。不难看出花儿中运用的藏语, 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在民族杂居区生活的人们, 因为经济、文化、生活等原因, 为了方便同其他民族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往往需要通过两种, 甚至多种语言进行交谈, 这就出现了语言混合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花儿传播的群体当中一直持续存在, 说明了大家对这种“风搅雪”现象的认同。同时, 这种现象作为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产物, 也带着历史的痕迹, 承载了历史进程的信息。

通过了解藏族的历史变迁、花儿的流传现状、以及藏文化对花儿曲令和唱词的影响, 不难看出, 在汉藏交汇的地区, 花儿与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花儿因受到藏文化的影响, 使其自身开始具有各种各样藏文化的特征。在传唱过程中, 具备藏文化特征的花儿又反过来影响汉族花儿。这一文化交融的现象, 也正是造成花儿多样性的因素之一。

摘要:花儿作为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歌之一, 传唱民族之多, 变体之广, 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研究的对象。然而花儿在流传的同时, 也是受到了各民族习俗、文化的影响, 使之既具有民族共性, 又具有民族个性。本文主要以花儿的曲令及唱词为出发点, 简单地分析藏族文化在花儿曲令以及唱词的体现。

关键词:藏文化,河州花儿,曲令,唱词

参考文献

[1] 王沛.中国花儿曲令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 张君仁.西北传统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 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王沛.花儿与“藏风”[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02:86-96.

[5] 徐晓红.从“花儿”中的“风搅雪”现象说起——兼论藏族文化在“花儿”发展中的艺术地位[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9, 04:61-64.

[6] 王双成.也谈藏族文化对花儿的影响[J].中国藏学, 2000, 03:105-1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下一篇:新建法学专业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