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及改革思路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发展及改革思路范文

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

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围绕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发挥、推动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在认真研究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证券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相关意见。

一、行业现状

(一)发展阶段。证券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源于银行、信托公司下属的证券营业网点。1987年,证券行业进入初创阶段,之后陆续设立了近90家证券公司。1998年,实施银证脱钩,审计署对88家证券公司同步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表明,证券行业当时挪用保证金、违规理财等行为比较普遍,资产质量较低,隐藏巨大的历史遗留风险。1998年后,持续进行了信证分业、财政证券转制、清理非法网点和风险处置工作,证券行业开始进入清理整顿和综合治理阶段。特别是2001年后股市持续低迷,至2003年底证券公司各种违规和风险问题开始集中暴露,资金链面临断裂,行业技术上破产,社会信誉跌至冰点。国务院果断决策,从2004年开始对风险较大的证券公司实施关闭,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综合治理,最终关闭了31家证券公司,彻底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建立健全了一批基础性制度。2008年后,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开始收尾,综合治理顺利结 束,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的水平明显提高,证券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二)制度建设。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本着化解历史遗留风险、查找并堵塞制度漏洞的要求,探索实施了证券公司账户清理、客户资产管理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等制度。综合治理及随后的规范发展阶段,又陆续推出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以有效性评估和信息隔离墙制度为特点的合规管理、证券公司信息公开披露、投资者适当性、证券公司分类监管等基础性制度。同时,审核“三公开”机制、严格从业人员管理、客户资金监测分析系统、证券公司后台集中管理等措施也相继付诸实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有效运行,使监管的有效性、权威性、透明度和公信力明显增强,为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实践。证监会一贯支持、推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2004年8月第一次正式发文(证监机构字[ 2004]96号),明确了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与产品创新的机制、路径和支持证券公司创新的政策措施。之后,陆续推出了集合理财、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融资融券等新业务,并以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组织为平台,采取专业评价等手段,相继推出了报价回购、约定购回、现金管理等新业务。 2011年,证监会出台了《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指引(试行)》,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支持证券公司 创新活动的监管安排。在产品与业务创新上,遵循市场有需求、公司有能力、法律无障碍、风险可控制、监管有措施、客户权益有保障、发生事故能妥善处理的原则,先试点、后推开,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为进一步推动行业创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开放进程。20多年来,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从境外证券类机构设立驻华代表处到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再到境内证券公司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从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制度到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QDII)制度,再到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试点;从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再到CEPA补充协议和ECFA后续商谈;从认真履行WTO对外开放承诺到主动实施证券业自主开放的政策措施,我国证券业走过了一条渐进式的开放道路,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兼顾多边最惠国待遇和双边互惠安排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境外证券类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124家,合资证券公司13家,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同时,有20家境内证券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政策取得积极成效,并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维护了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

(五)经营状况。综合治理和规范发展阶段,行业深刻吸取经验教训,集中精为和资源,健全内控机制,加强信息技术系统建设,显著提升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经受住了股市大幅度波动和国 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传统业务持续发展,创新业务陆续平稳推出,市场中介功能和作用逐步扩大,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总体良好。截至201 1年底,行业整体连续6年盈利,109家公司总资产1.65万亿元,净资产6240亿元,净资本4643亿元,分别是综合治理初 期的5.45倍,8.81倍和10.98倍。证券营业部5000余家,从业人员 26万人,分别是综合治理前的1,7倍和6倍。

(六)突出问题。当前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证券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企业和居民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与银行、信托等金融同业和国际先进投行相比,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全形成0 2011年以来市场低迷,证券公司传统业务盈利水平大幅下滑,而银行、信托公司的业务快速增长,证券公司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及时有效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问题逐渐突出。造成证券公司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受国际国内大形势的影响,各方面对证券公司业务和产品创新很谨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对金融创新过度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系统推进强化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国内股票市场大幅波动,证券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风险控制上。在此情况下,对已经研究论证多年的新业务新产品都放慢了推出速度,更难以顾及其他业务和产品创新。

一是受行业发展阶段所限,证券公司经营机制不活、创新能力 有限、创新动力不足,综合治理之后行政监管主要任务是推动证券公司强化管理、夯实基础,迸行内部管理创新,当时缺乏全面加快业务与产品创新的基础。

三是证券行业身处公开市场,直接面对投资者,行业敏感度强,矛盾易发多发,社会关注度高,对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容忍度低,解央过程中市场化、法治化程度高,可选择余地小,客观上对行业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要求较高。

四是受市场深度、广度制约,证券公司业务与产品创新的空间有限。证券公司与证券市场相生相伴、相互依赖,许多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需要市场的结构、层次、交易品种和交易规模与之相匹配,证券公司难以单兵突进。

(七)基本判断。目前是证券行业有史以来运作最规范、财务最稳健、基础最厚实的时期,但也是证券公司面临压力和挑战最大的时期之一。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新股发行、信用债券、金融期货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深入开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正在拓展。综合判断,进一步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行业进入创新发展为主导阶段的相关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二、基本目标

(一)主要依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导向,坚持创新与监

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围绕“五个坚持”,证监会党委提出要研究资本市场面临的若干根本性问题,包括如何以资本市场的科学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如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于中小企业、三农和创新创业活动,如佴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中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个坚持”和“三个如何’’为确立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基本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基本目标。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以防范化解风险为基础,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提高 证券公司服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能力为目的,以提升行业核心 竞争力为手段,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证券公司对内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增强证券公司的资本市场中介功能和服务水平,实现证券行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共进及可持续发展。

1、增强证券公司中介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按照证券公司资本市场中介的属性,确立证券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的应有地位和功能。在加强公司治理,建设现代金融企业进程中,不断强化证券公司的自治权利,放开证券公司设立内部组织架构的限制,允许证券公司根据各自业务发展战略和客户服务的需要自主确定内部组织体系及其组织类型,允许证券公司依法自行决定分支机构的业务范围、经营方式,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证券公司集团化经营,允许证 券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基金管理公司,进一步放宽设立基金公司的限制,整合公募和私募平台,统筹规划和开拓客户理财业务。支持证券公司积极探索和完善境内外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整合内外联动的业务运作和产品创新平台,发挥协同效应。持续培育证券公司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支持不同规模、不同条件的证券公词有序竞争、差异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发展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行。在巩固提升证券公司传统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培育和加强证券公司的市场组织功能,放开中介、代理业务限制,充分发挥证券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和为投资者进行财富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法,都必须以是否能有效增进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判断和检验标准。证券公司投资者保护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证券公司诚信、行业形象和市场及社会稳定。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应牢牢树立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服务理念,监管安排和公司内部合规制度、考核机制都要与投资者保护相一致,以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导向。要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为投资者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应遵循分类分级管理原则,将合适的产品或服务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合适 的投资者,培育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要支持证券公司增强产品创设和营销功能,切实为投资者提供诚信专业的、个性化的财富管理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把投资者保护工作落到实处。2.培育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要支持证券公司增强产品创设和营销功能,切实为投资者提供诚信专业的、个性化的财富管理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把投资者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形成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主要金融机构侧重予应对危机和调整业务模式,监管压力上升,市场信誉和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我国证券业国际化面临新的机遇。但是,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证券业对外开放水平偏低,“引进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成效低于预期,“走出去”开展跨境业务尚处在起步阶段,不能满足我国融入全球经贸体系、企业境外投资和经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是我国本土证券公司发展历史短,总体规模小,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经营机制不灵活,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竞争力与国际大 型投资银行相比差距很大;

三是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起点格局、空间范围和实施进程存在差异,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同时进入我国不同金融领域,对“分业经营’’的本土金融机构造成不公平竞争,对我国“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带来挑战。

我国银行业等其他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证明,越是主动开放和高度竞争的行业,越有可能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证券业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证券公司更新经营理念,引进先进管理、产品开发研究和风险控制等技术,推动金融创新和行业竞争,提高证券业服务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因此,应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保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渐进性、连续性、前瞻性,根据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规划和安排,持续提高证券业对外开放水平。在缩短合资证券公司申请扩大业务范围经营年限要求的基础上,择机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与投行业务直接相关、服务于个人高端客户和机构客户的研发、销售等业务范围,逐步提高外资参殷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稳妥开展对外扩大开放的探索和试,最工作。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允许对本土证券公司自圭、稳健地“走出去”,协调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支持鼓励证券公司稳步开展跨境业务和国际化经营。

同时,综合考虑对外开放进程和安排,协调有序地推进证券公司对内开放。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民营经济的方针,进一步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证券、投资咨询等领域。同时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国内其他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开展相互持股的试点。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总体格局下,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以控股、参股方式探索综合经 营,逐步形成内外资公司公平竞争的局面。

4.树立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为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留足制度空间。监管必须能包容、推动行业创新,但创新活动不能侵蚀、损害监管的有效性。监管制度安排事关行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总体架构,应在坚持风控、合规两项基本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按市场化方向改革现行监管制度,实现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治的归位尽责,有机互动。按照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中检查和事后问责的原则,对法定审批项目进行动态评估,凡是公司自治、行业自律和事后监管能够解决问题的,均适时予以取消;一时不能取消的,尽量采取简易程序审批。规范事前报备项目的管理机制,清理取消不利于创新发展的“软措施”、“窗口指导”,为行业自律和证券公司自主创新腾出足够空间。监管手段改革应确保监管部门在必要环节能及时、充分掌握证券公司信息,监测证券公司风险。同时,应减少对证券公司业务过细的监管规定,对适宜证券公司自主决策的事项尽量不纳入行政蓝管和自律管理范围,对适宜行业统一规范的事项尽可能由自律组织制定自律规则和业务指引,以提高证券公司自主自治、市场应变和创新能力。

5.加强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升行业社会形象。证券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关系社会和谐,也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应着力增强证券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行业牢固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关心国家、热爱人民、扶贫济困、绿色环保的正确理念,摈弃脱离社会、 推卸责任、急功近利、虚荣炫耀的观念和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在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应督导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相关部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应加强证券行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思想建设、文化建设、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专业精神和专业优势,服务人民,回馈社会。应培育行业担当精神,改善行业社会形象,实现证券行业与社会的共同协调发展。

三、近期措施

(一)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支持证券公司以维护和强化资本市场中介属性为基点,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理财产品创新活动。在严格坚持信息真实披露、风险充分揭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基本要求的同时,扩大投资范围、允许产品分级、拓宽销售渠道、减少相关限制。对大集合产品,投资范围放松到短融、中票、本金保证型理财产品以及正回购等。对小集合产品,投资范围放松到证券期货交易所交易的产品、银行间市场交易的产品、经金融监管部门或授权机构审批或备案的金融产品等。对定向和专项理财,允许投资者与证券公司自愿协商,合同约宠投资范围;允许资产管理将其持有的股票作为融券标的证券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将现金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从银行存款放宽到各类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强的债券。同时,动态评估各类产品的投资者适当性安排,合理设计投资门槛,引导证券公司高度重视和积极 挖掘个人高端客户和机构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

(二)加快新业务新产品创新进程。严格区分公募和私募,改进公募产品和业务管理,进一步放开私募产品和业务限制。取消私募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审批项目,审批取消后改为备案制,过渡期内采取简易审批程序。鼓励和支持产品创新,对简单业务和产品不搞评审和试点;对比较复杂、风险较高的业务和产品,必须进行评审和试点的,尽量缩短评审和试点期限。适当加快试点扩大周期,试点成功的及时转入常规;已转入常规的业务、产品,尽量依靠自律、内控机制,依法必须审批的,简化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加大对有利于提高证券公司服务能力、在行业内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业务和产品创新的激励力度:,

(三)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在科学调控杠杆率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证券自营投资品种范围,直至允许投资所有场内场外证券类金融产品。支持证券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等各类中介服务。放宽报价回购、约定购回和融资融券业务限制,扩大三项业务的市场覆盖面。允许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依法投资金融期货、商品期货、黄金现货及其他非证券类金融产品。在完善净资本规则和落实“隔离墙”制度的基础上,对证券公司依法设立直投子公司、并购基金管理子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等非证券业务子公司及其开晨相关业务进一步放开限制。

(四)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充分发挥证券公司柜 台销售功能,允许证券公司代销经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授权机构批准、备案发行的各类金融产品,为证券公司拓展客户财富管理等业务创造条件。

(五)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支持我国证券公司及其境外子公司、境内合资证券公司为中国企业跨境发行上市、并购重组提供中介服务。支持证券公司为中外投资者跨境投资提供中介服务。研究制定境外公司到境内发行股票和人民币债券的有关办法,依法明确由境内证券公司从事保荐和承销业务。增加QFII、RQFIJ和QDII的额度,允许证券公司以适当形式开展相关业务。在CEPA和ECFA框架内,积极支持跨境业务在两岸三地资本市场先行先试,为行业进一步开放积累经验。研究制定相关业务规则,形成有利于跨境业务平稳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规则体系。

(六)推动分支机构组织创新。允许证券公司自主决定营业部的组织形式和业务范围,逐步放开设立营业网点的主体资格限制(取消经营业绩要求)和地域限制(取消“饱和区”、“非饱和区”等区域划分,由公司自主选点),以风险资本准备调控营业网点设立的规模和速度。逐步放宽客户开户方式限制,在符合基本开户流程、保证适当性要求和投资者教育到位、客户资料真实完整、客户回访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允许证券公司探索网上开户。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规定的最低标准基础上自主决定IT技术配置和营业部技术框架。鼓励网点经营模式和组织方武创新。允许证券公司依法自主决定分 公司的组织形式和业务范围,允许分公司在管理区域营业部基础上,经营证券业务。

(七)鼓励证券公司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证券公司上市,允许符合法定上市条件的证券公司自主确定境内外上市安排。积极推动证券公司市场化并购重组,创新并购重组支付手段,对以行业整合为目的的收购,将解决“同业竞争”的期限由2年放宽至5年。取消证券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IPO)上市审慎性监管标准(借壳上市的仍坚持审慎监管)。

(八)拓展证券公司基础功能,发展证券公司柜台业务。在场外市场发展过程中,培育证券公司柜台交易业务,拓展证券公司托管、结算、估值等证券服务和市场组织功能,鼓励证券公司开展资产托管、结算、代理等业务,支持证券公司为专业投资机构提供专业化后台管理增值服务。创新托管体系,探索建立二级托管并存模式,提升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中介服务地位。结合场外市场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探索做市商制度。允许证券公司探索面向自己客户的柜台交易( OTC)市场,允许证券公司将个性化产品通过OTC;市场销售给合格投资者,允许在监管部门或授权机构备案的产品在OTC市场转让流通。允许证券公司规范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口

(九)改革完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借鉴国际金融改革经验,从我国市场和行业的实际出发,调整完善净资本构成和计 算标准。增加风险覆盖率和杠杆比率等指标,完善逆周期调节机制,适时灵活地调整有关风控指标和风险准备计算比例,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放大行韭业务规模空间、提高公司自有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证券公司具体情况及实际条件,采用差别风险控制指标,对于业务开展稳健、合规风控能力强的证券公司给予更多更大的业务操作空间。

(十)探索长效激励机制。为支持证券公司吸引和留住高端人 才,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应对行业对内对外开放压力,在 《证券法》相关条款修改之前,允许证券公司探索合法合规、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十一)加强证券行业社会责任建设。通过监管导向和着力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完善证券公司及从业人员从事业务的适当性管理要求,强化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树立行业“三公”形象;支持行业设立公益性质基金,推动行业开展投资者教育、证券纠纷调解、杜会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和形象宣传。

四、实施原则

(一)统筹兼顾、稳中求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措施多、涉及面广,有些还比较敏感。在推进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特别重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统筹安排、有机衔接好监管退、自律进与弱事前、强事后等各项工作,兼顾创新发展 与合规风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在行业普遍关心、条件相对成熟、环境限制相对较少、有利于增强证券公司中介服务功能且证监会能自主办理的领域,率先予以突破。要兼顾大中小证券公司的不同情况,支持“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证券公司共同发展。

(二)协调配合、分工落实。证券公司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各项措施,涉及系统内很多单位和部门的职责,需要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抓好落实。其中一些措施,还涉及到其他政府部门、监管机构以及立法机关,需要加强沟通,寻求理解支持,取得协作配合。

(三)尊重企业、鼓励首创。证券公司发展战略、业务范围、创新能力和创新需求不尽相同,应支持行业差异化发展,尊重证券公司的自主定位。要保护行业的创新积极性,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对待行业的各类创意和新思路,鼓励并帮助公司将创新愿望转化为配套可行的创新方案,允许有可操作性的产品或业务创新方案先行先试。证券公司产品或业务创新涉及商业机密的,应予保护。但对不涉及商业机密、对行业有普遍意义的新业务新产品,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及时放开。

(四)及时评估、务实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各项措施实施条件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不尽相同,即使准备工作完成后,也要统筹兼顾,区别情况,择机推出。我国资本市场还是以 散户为主的市场,因此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推出应高度重视其可能给广大散户投资者带来的影响,必须周密论证、持续跟踪、及时研判,出现问题时应快速应对;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客观评估和全面分析,实事求是地发现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完善;必要时,应适时暂缓或叫停。对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或对行业竞争格局有较大影响的措施,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审慎推进。

五、几个关系

(一)要妥善处理行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o要协调相关部门,在融资渠道、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证券公司支持,为证券公司创造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比如,允许证券公司正常进入银行间市场开展相关业务,发挥应有作用;允许证券公司进入外 汇市场和黄金市场;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给予证券公司一般借 款人地位,允许证券公司从事支付业务;减轻证券公司的税收负担。 推动《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工 作,修改相关法规中不适应创新发展的相关条款。

(二)要妥善处理行业开放与保护的关系。开放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保护是阶段性的手段,不能过度,更不可能持久。适度保护有助于幼稚行业的培育和成长,但只有开放才能促进行业做优做强做大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在对外开放时,应配合国家对外经贸谈判,根据行业承受力逐步提高外资持股比例,适时扩大其业务范围,持续提升对外开放度。同时,应允许境内证券公司在亚太 地区周边市场、欧美发达市场和主要新兴市场设点布局,量力而行,务求实效,逐步培育和形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资本市场规模相匹配、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行。

(三)要妥善处理创新发展和风控合规的关系。风控合规与创新发展是伴随证券行业持续成长壮大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创新发展决不能产生普遍性违法违规,也决不能出现系统性风险。监管中一定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证券公司行为要合法合规,不能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证券公司创新风险要可测、呵控、可承受,不外溢,不形成社会性、系统性风险。无论是证券公司还是整个行业,都要有充分的风险准备,考虑最坏的情景,制定应对预案,实行最审慎的财务会计制度。

(四)要妥善处理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公司自治的关系。在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自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或者事后监管能够解决问题的地方,监管机构“往后退’’,自律组织“向前进”。在此过程中,做好退进衔接,制定自律管理的标准和流程,提高透明度。监管机构做好事中监测分析、事后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叫停。对授权派出机构的审核事项和事前备案事项,应统一监管标准,避免监管套利,条件具备的,也要及时予以取消口要强化证券公司法人责任,明确分支机构以法人管理为主线,妥善处理法人管理与属地监管的关系。

(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创新发展联合调研小组)

第二篇:罗源县发展和改革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抓项目、争资金、扩内需、促发展”大局,创新举措、深化协调、优化服务,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抓好计划编制与执行分析

科学编制下达2011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积极搞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研究,切实做到月有进度,季有分析。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19.3亿元,比增15%;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38.4%;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4.85亿元,比增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同比增长3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800元,同比增长1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同比增长18%;外贸自营出口总值6000万美元,比增11%;实际利用外资2520万美元,同比增长5.9%。

二、争取资金取得成效

我局始终把争取项目作为发展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机遇、讲究方法、主动跟进,主动与省、市发改委汇报衔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及时掌握项目投资信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筛选项目,做好调研,及时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组织项目上报,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尽职尽责。全年通过加强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衔接,在争取资金、项目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2011年1-10月共争取到上级各项扶持资金 1607.71万元。

三、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一是加强项目管理,并将项目分解至县直有关单位,落实了相关责任人。此外,加强了重点项目招标工作的监督管理、协调和指导;二是强化项目监督。按照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三个百分之百和四项制度要求,及时跟踪协调项目建设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对全县中央扩大内需项目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指导,督促有关工程建设单位充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工作;三是做好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促使项目建设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继续打好“五大战役”

今年,共对接“6.18”项目40项,计划投资23.23亿元,完成了市政府下达我县任务。严格按照上级发改委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编制全县“五大战役”项目65项,投资94亿元;申报列入市“五大战役”项目17项,计划投资38.08亿元。加强“五大战役”项目跟踪服务及协调反馈工作,实行半月报、月报制度,及时收集、汇总、分析有关项目投资、开工、竣工、前期突破、项目储备等进展情况及其它需要协调的相关问题并上报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五大战役”的好经验、好做法及先进事迹、人物,进行拉练式点评。预计今年“五大战役”力争完成投资94亿元任务,列入市“五大战役”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以上。

五、搞好项目审批服务

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严格遵守行为规范,接待服务对象时做到受理与咨询一样热情,生人与熟人一样客气,干部与群众一样尊重,大件与小件一样对待;严格认真行使行政审批权力,不越权、不以权谋私,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在重大项目服务上,更是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服务。

六、扎实抓好机关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依法行政。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联系发改工作职能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全面提升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和工作水平。积极参加省、市发改委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不断加强干部的业务学习,深化学习内容,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及时传达学习省、市、县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要求,全面部署我局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紧紧围绕我县发展目标任务,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结合个人实际,找准自身在思想作风、学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和整改。进一步完善机关管理各项制度,改善了机关服务质量,提高了服务效能。四是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和挂点包村帮扶工作。组织全局干部深入到挂点村松山镇竹里村,帮助该村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该村持续发展后劲。五是做好老干部工作。将老干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为老干部办实事、办好事,想方设法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老干部“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011年,我局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困难。一是争取项目难度加大;二是如何建立高效率、高素质的机关和干部队伍还需努力。2012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加强经济运行分析

一是继续密切监测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做好月度、季度和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不断提高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提高经济分析的针对性,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持续谋划罗源新发展,继续围绕事关罗源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加强对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深层次问题研究,及时跟踪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加强项目带动作用 一是加强项目督查协调机制,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重点办协调联系作用,认真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项目工作的思路,联合有关部门对制约全县重点项目的突出问题进行督查,对项目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归类汇总,分解到各相关部门限期解决。推动进度较好项目多做贡献,进度较慢项目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机械设备等投入,进度滞后项目查找原因,逐一突破瓶颈,确保项目工作目标顺利完成。二是继续做好资金争取工作。对照各专项资金投向和中央扩大内需机遇,对已上报项目,加大跑市跑省力度,逐项落实,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工作,加强与省市发改委的联络沟通,及时了解国家、省投资动态和资金安排,力争在项目资金争取上有新突破。三是突出发展临港工业。继续做大做强罗源湾开发区南、北片工业区和金港工业区,规划建设牛坑湾工业区和鉴江工业区。重点推进宝钢德盛、三金钢铁、时代包装、宇星彩板、华东船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投产,并力促已签约项目尽快动工建设。同时,切实改变招商方式,超前谋划运作,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去寻找项目、生成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临港工业产业集群。四是加快港口开发。力促华能集团动建码头项目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罗源湾港区深水码头集群。推进碧里至将军帽疏港公路、碧里至鉴江疏港公路等项目的建设。同时,加快输变电和引水工程建设,为罗源湾的大开发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五是进一步加强项目对接。抓好第十届“6.18”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促进项目尽快转化落地并开工建设,鼓励更多的企业对接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举办多种形式专场洽谈会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联系,增强项目对接的针对性,提高对接工作实效。

三、加强中央、省、市投资管理

一是加强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认真研究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等方面,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建立健全县级项目储备库,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符合中央投资的深度要求,在关键时刻“报得上、批得下、做得来”。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上沟通争取力度。积极与上级发改委联系,建立起密切的沟通渠道,及时捕捉信息,掌握投资方向,认真组织申报项目,特别在民生项目上加大运作力度,争取实现大的突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罗源湾滨海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加强项目服务协调机制。针对增投项目开工时间和配套资金滞后问题,开辟项目“绿色通道”,在实施运作中参照重点项目的管理办法,给予重点保障、重点服务。四是强化项目资金监督检查。积极配合中央、省、市工作检查组,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力协作、急事急办,积极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为项目建设做好服务,树立我县良好形象,为下一步争取资金打下好的基础。

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履行职责能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结合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总结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切实把扩大内需保增长、创新创业促转型、政企合作维稳定作为重要工作来实践好,推动全县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认真贯彻落实《福州市促进重点项目审批工作提速增效意见(试行)》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提高审批、核准和备案效率。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做好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罗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第三篇:南政供销社改革发展思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供销社的改造,特针对目前供销社的发展思路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第一,做好“三农服务”,保持现有供销社的优良传统,深入加快供销社的改革步伐,为农民搭建服务平台,转变供销社的原有经营方式,使服务方式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发展三个农民合作社,(即:蔬菜合作社、肉食品加工合作社、千亩优良玉米种植合作社),,引导农民自我发展,达到商家与农民共赢。第二,做好南政供销社改造的大文章,利用南政独特的地理位置,通过自我改造,打造一流的农村供销商业品牌和基层商业网点。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当前的有利条件,把南政供销社改造成为多种经营多种服务的现代化综合性商业中心。同时发挥农村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做好上下服务,上下互动,为农民、农村、农业搭建服务平台,把三农服务和现代商业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农民信赖的商业机构,做好他们的后盾和知心朋友。吸纳农村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参与供销社的改造,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吸纳贤良、深化改革,为打造南政供销总社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农村商业品德和基层商业网点而努力。

具体操作方案

建三个经济合作社:

一、利用南政供销社的有利条件和地理位置,在新南堡和新庄村建立无公害绿色蔬菜生态采摘园和综合性蔬菜加工基地。为农民提供从种子、化肥、包装和销售的一体化服务。利用电子务商务平台进行网络销售,组建并培养一批专业网络销售人才队伍,立足当地,放眼全省、全国,既能为农民服务,又能增加收入,形成双赢共同体。

二、利用南政现有食品加工的条件,建立食品加工合作社,创建一个自己的品牌,从加工、包装到销售一体化,再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销售,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千亩优良玉米种植、养殖园,从玉米的选种、播种、化肥、收割、加工到销售一体化服务,之后利用玉米秸杆进行养殖。还可以进行肉食品加工、包装、销售。总体来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道路,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把南政总社改造好,南政处于平遥城北经济活跃地段,有着“小香港”传说。除此之外,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只要想干、敢干,南政一定能发挥出它应有的经济优势,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本人建议在原有的地段建一座商业综合大楼,共四层(含地下室在内)共12000m2,投资大约1200多万,资金通过职工入股、招商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地下室3000 m2,主要是地下车库,可停放车辆250多辆,每辆年1000元,年收入约25余万元。一层(3000 m2)为农民服务网点,农业生产资料、日杂等,可解决供销社职工再就业问题。二层(3000 m2)生活超市,可加盟或招商。三层(3000 m2)办公楼,招收一批电子商务人才,专业做网络销售,主要经营以上所说的业务,同时还可销售本地土特产和工艺品。

以上所述,是本人几十年来对供销社的了解,结合现在发展所需,并对供销社的期望,做为供销社的一名职工,希望在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关注下,南政供销社能发挥出它的经济优势,成为平遥县经济腾飞的一个新的标志、新亮点,同时也希望能成为全省供销系统改革的先锋。

第四篇: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我国的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旗、区)。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万人,离退休职工19万人。经营总面积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5亿亩,森林面积6亿亩,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

国有林场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森林培育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是,国有林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林场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后劲不足等,国有林场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有林场也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有林场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内部经营管理展开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确立场长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以实现责任和权力的统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缩小经济核算单位,推行一级管理两级核算或两级管理三级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在此期间,国家提出了国有林场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许多林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广开生产门路,兴办多种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是单一营林生产的格局。由于当时处于物资短缺时期,国有林场通过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各类初级产品不愁没有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收入显著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改革,是围绕着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展开的。重点改革内容:一是推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线,推行干部聘任制;在劳动制度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推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根据岗位技能和实际劳动贡献确定职工的收入。二是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规范内部管理,形

2 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三是大力提倡发展职工家庭自营经济。林场创造条件并提供优惠政策,允许并鼓励职工发展种植、养殖和小型加工项目,增加职工收入。通过上述改革,国有林场的内部管理得到一定加强,经营机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生产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林场经济危困局面开始显现。1997年,全国国有林场出现全行业亏损。为此,中央财政从1997年开始安排国有林场扶贫专项资金,帮助国有林场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

第三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如何摆脱困境,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对林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及时调整,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为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国家从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加大对林业投入的同时,调减木材产量,特别是地处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省区实行了禁伐。国有林场以木材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受此影响,国有林场的经济危困加剧,进入了长达6年的全行业亏损。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解决林场困难和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各级政府和

3 林业主管部门就如何解决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1999年山东省率先开展了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重点是在对林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明确了将生态公益型林场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促进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包括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解决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几年来,各地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解决国有林场问题的措施和途径,为全面推进国有林场综合配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国家投资设立国有林场的目的是大力造林、育林,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以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为根本任务。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对国有林场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要集中精力把培育扩大森林资源作为根本任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经营措施,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4 二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国有林场实行了近20年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性事业主要由政府负责、商品经营性活动主要由市场运作的职能分工,把国有林场承担的社会公益事业和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营性活动相对分离开来,使以承担生态建设这一公益事业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其建设所需投入主要由政府财政负责,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使以商品经营性活动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以及场办经营性项目,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作,给予更灵活的政策,让其在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有林场特点的运行机制。要彻底改变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庞大,供养固定职工多,管理成本高,经济负担沉重的现状,变国家出钱养人为国家出钱办事。生态公益型林场要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和管理的难易程度,合理核定事业编制。用人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林业生产性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由社会力量来完成,商品经营性活动面向市场经营。 2.改革的主要任务

国有林场的综合配套改革,主要涉及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两个方面。

在管理体制方面:

5 一是界定两类林场,明确各自的性质和相关政策。将生态区位重要、以公益林营造和管理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生态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将自然条件较好、以商品林和其他产业经营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经济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林场界定为商品经营型林场,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

二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其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三是对于森林管护人员,与林场订立劳动合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产品等方式,加大对生态公益型林场的投入力度。

在经营机制方面:

一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要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商品经营型林场的劳动人事制度,可以参照国家对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是生态公益型林场的各类商品经营性活动和产业开发项目,都要按市场机制运作,组建独立法人实体经营。国有林场的造林、抚育、森林采伐以及其他生产性活动,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承包或向社会招标等形式进行

6 三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范围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采取面向市场的办法进行。

3.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实施,切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必须认真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妥善安置国有林场职工。生态公益型林场除纳入事业编制的人员外,其余人员要通过长期聘用森林管护人员、利用林场现有经营性项目转为企业职工、内部退养、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进行妥善安置。

二是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险问题。需要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政策,解决不同类别职工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三是解决国有林场积累的债务问题。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国有林场各类债务的具体政策,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是切实解决国有林场建设投入问题。要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把国有林场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营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投 7 入,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为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五篇:[推荐]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国内市场也已超越了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区正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大力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

产业。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动摇,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一、工业总体发展要求:做优精细化工业;做强机械制造业;做大医药制造业;做好农村产品加工业。今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主要立足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发展,积累发展后劲创造物质基础;着力进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经济结构,为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强力推进制度创新,为优强企业融入国际经济环境、增强核心实力,为“专、精、特、新”小企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创造体制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各改革,解决国有老企业长期形成的历史包袱和深层次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转变职能,改善作风,强化经济运行的规划、调控、指导和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发展速度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二、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1、坚定不移地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导,认真组织好“工业突破”重点工作,以岩寺城区为中心进行工业区域规划布局,以现有骨干工业企业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坚持支柱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小型科技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工艺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徽州工业特色。

2、坚持促进现有骨干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鼓励各行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机械、化工专业化生产优势项目,创建小型专业化加工企业群体,增强岩寺区域生产经济社会化协作能力,加快医药工业项目和永佳高科技园区项目实施进度。

3、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合理布局企业群落,加大土地综合利用力度和市政配套投入力度,提高市政公共设施利用效率;加快新形势下工业园区鼓励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顺利实施,不断壮大园区工业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功能。

4、坚持抓大扶强,积极应对“入世”影响,大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努力创造机械专业化加工产品和精化高科技产品的竞争优势,尽快扶持一批产业规模目标亿元、五千万元的企业。

5、坚持以企业改革为手段,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地进行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革,盘活闲置资产,妥善安置职工,努力实现下岗和富余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继续引导改制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制度建设,规范企业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障,保持社会保障良好态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工业企业安全卫生和环保管理。坚决实施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制度,保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贯彻落实,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三、工业经济工作的具体措施

1、开展工业企业调查,立好骨干甲队排定成长乙队,做好“财源扩展年”活动宣传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突出“徽州区根本出路在于工业”的主导战略的现实地位,全区上下共同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2、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成立园区管理机械,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出台园区发展政策,促进工业园区成为面向江浙沪地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认真研究解决建设项目环境条件突出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完善一站式服务,积极做取投诉有热情接待,管理有规范服务,问题有专门机构负责解决。

3、加强对支柱行业,优势企业和产品的分类管理。对优势产品组织市场调研,积极开拓产品线及相关产品项目;对环氧树脂产品积极支持有效生产,尽快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发展对外加工协作;积极实施医药行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引导食品工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共同打造徽州工业特色。

4、强化创新注入科技活力。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小型企业和项目,扶持其尽快成长为徽州工业发展的生力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业化生产步伐,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力度和技改投入,不断扩大产品外向度,年内形成科技小型企业产值超5000万元,造就徽州工业经济科技化发展优势。

5、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借助盘活闲置资产招商租赁、出售等形式,落实债务,实现国有企业脱困和退出,实现一企一策,以国有资产转换职工身份为特征,妥善安置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社会保障目标,区直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四自”经济实体。

6、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引导现有企

业树立质量振兴意识,促进产品标准国际化、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全面实行工业项目建设环保第一审批制度,实现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目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十五”企业人才培训计划的实施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以厂长经理,科技工程和营销人员为主的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团队精神,加强学习,不

断提高企业员式素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港澳通行证办理范文下一篇:防治艾滋病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