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国际结算营销策略论文

2022-04-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内银行国际结算营销策略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抢夺客户资源,市场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需运用市场营销理论,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国内银行国际结算营销策略论文 篇1:

城商行市场定位与客户细分问题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及客户细分的战略、模型与方法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概念及理论

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营销领域的市场定位理论逐渐被应用到银行的经营领域中。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根据自身和竞争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客户的特点,把市场按不同的子目标明确细分,确立自己所要服务的特定市场,包括各种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识别开发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营销策略的实施,强有力的塑造出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并把这种个性和形象传递给客户,使目标市场的客户在心中确切感知本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更有特点、更符合需要的差异性优势,从而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可持续竞争优势。

在当前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所有顾客心目中的最佳银行,也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顾客需要的全部服务。一家银行必须有选择地吸引一部分特定顾客,在顾客心目中确立一个位置。这为城商行的特色化市场定位奠定了理论基础。金融市场化进程推进的最终结果,是各金融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城商行在与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城商行的竞争中,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在某一特定市场上开辟“蓝海”。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战略与模型

定位战略

按总体竞争框架的异同来划分,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有两类: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和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在相当长时期内,选择并不断努力维护一种与其竞争对手相同或相似的竞争框架体系。如果某一银行采取市场跟随型战略,就会在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上,在目标客户选择以及主要竞争地确定上,显示出强烈的与竞争对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的要点是商业银行在相当长时期内遵循并维护与其竞争对手相异的竞争框架体系。商业银行以上述定位战略为基础,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跟随型为主,求异型为辅”或“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定位战略。

C—A—P定位模型

国外银行业在实践中十分注重市场定位,通常用“C—A—P模型”加以阐述。“C—A—P模型”描述银行所具有的潜在市场定位,揭示市场定位的三维决定要素。构成定位决策系统的三维要素分别是客户(取Client之首字母C表示)、竞争领域(取Area之首字母A表示)和产品(取Product之首字母P表示)。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是银行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通过选择、确定客户—竞争领域—产品(C—A—P)的最佳组合,以实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一个C—A—P组合就是银行的一个“定位单元”,可视为银行的一种市场定位。

如果一家商业银行完全采取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就意味着该银行的总体竞争框架与其竞争对手相同,这样该银行就必须占据其竞争对手所有的“定位单元”,在商业银行业务全面交叉的情况下,该银行就必须占据相当多数量的“定位单元”。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专门技术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理论上存在的C—A—P组合的无限多样性,几乎很难完全采取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

客户细分概念及理论

客户细分是指根据客户属性划分的客户集合,它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管理工具。通俗地讲,客户细分是按客户的特征或共性,把一个整体的客户群以相应的变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或子群体,以便从中寻找共同的要素,进行有效的客户评估,从而合理分配服务资源,成功实施客户策略。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以产品为中心”的竞争模式逐渐被“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所取代,客户成为银行最重要的资源,注重客户管理、挖掘客户价值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商业银行客户细分的识别方法

商业银行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客户细分,主要标准如下:

——按照客户金融资产的多少(如存款或贷款数额)进行分类。

——按照客户本身的属性、需求和行为信息进行分类。

其中零售客户主要指居住地、年龄、职业、性别、个性、购买频率、品牌忠诚度;对公客户主要指授信额度、销售额、企业资产、信用等级、客户集团及关联企业的相关信息、决策人的个人信息等。

按照客户价值区间进行分类

不同客户给银行带来的价值并不相同,因此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价值进行客户分类。

以前直至现在,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对客户的细分主要还停留在以存款和贷款额度、客户的基本人口统计数据(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以及对公客户的规模、行业类别、经营性质等为标准的比较粗放的划分上。主要原因除了还未充分认识到通过客户细分进行差异营销的重要性外,最重要的是采用多元的综合性标准进行客户细分,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收集数据信息的过程。而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也需要复杂的统计计算。如果采用完全手动和半自动方式,不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且需要专门的人才来完成。而在目前商业银行引进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后,银行所有客户信息(包括客户基本信息、账户信息、风险信息、客户利润贡献等多维度的信息)的整合、分析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用不同标准进行客户细分所需要的统计计算也易于实现,因为客户细分本身就是CRM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

城商行市场定位的分析

城商行市场定位的探讨

定位战略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及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整个银行业体系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城商行原本是银行业的第三梯队,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与进步。尽管如此,在与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城商行仍属于一个弱势群体。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专业优势,坚持在众多金融机构竞争中的优势,才能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由于城商行无论实力和规模,抑或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都和大型银行有一定差距,不宜“硬碰硬”地去和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城商行适宜采取“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定位战略。在这方面,“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发展目标已经体现了城商行的“求异”定位特色。为此,保持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应该始终是城商行各项业务的重点。而密切关注一些新业务的发展,比如艺术品投资和节能减排融资乃至碳金融的动态,适时进入,将使城商行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面向未来,城商行需要找准发展方向,提升服务质量,开展错位竞争,走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C—A—P(客户—经营领域—产品)定位模型在城商行的应用

客户定位: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在大项目和大客户上,城商行目前还无法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竞争。同时,国家鼓励城商行积极支持小企业金融服务。因此,城商行应继续重点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服务。迅速占领他们迫切需要的各种新型金融业务,如本外币保函业务、国际结算、信用证、网络结算、投资银行业务等。此外,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个人投融资需求迅速扩大,城商行可以利用贴近社区、贴近居民的比较优势,积极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如代理保险业务、开办银行卡业务、个人信贷业务、咨询业务等。

服务中小企业几乎是每一家城商行的口号,成功的案例较多。如宁波银行80%以上的客户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70% 以上的贷款投向上述企业。宁波银行通过服务中小企业,实现了较高的贷款收益率并获取了较多的低成本资金,净息差在上市银行中最高,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同时宁波银行选择中高端零售客户和个体经营业作为零售业务的目标客户,以“个人VIP”、“白领通”、“贷易通”、“个私通”和“金算盘”等特色金融产品为载体,满足目标客户的融资需求,努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零售业务产品体系,在宁波市建立了较好地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

经营领域定位:地域选择和电子银行业务。2010年起监管当局审批异地网点的态度趋于审慎保守,银监会表态:除极少数城商行能够向全国性发展,更多情况下鼓励城商行主要立足于本土区域,为当地的小微企业和城市居民消费提供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城商行在近期的跨地域发展将受到限制,局限于所在省(市)各分行和省外已设分行。因此,城商行在近期应力求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三家上市城商行虽已在所在城市以外地区开展业务,但比例极小,三家银行本地收入额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平均高达97.9%。长远看,城商行应从自身效益出发,结合自身规模,采取循序渐进方式进入经济发达地域市场,并在这些地域突出城商行的强项:中小企业金融和微小企业金融。

和五大国有银行相比,城商行无论从规模实力还是服务能力都有一定差距。但电子银行业务使商业银行的传统竞争格局发生很大改变,并使城商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成为可能。城商行应积极发展网络金融业务,密切跟踪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传统银行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作为城商行的典型代表,北京银行自成立的十几年来,其资产规模和业务网络扩张速度是很快的,这无疑和它所处的区域位置密不可分,作为北京地区的城商行,北京银行充分利用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心,大大小小企业云集的天时地利条件,积极培育公司客户,使公司业务成为支撑银行发展的主导业务;北京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为首都超过7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所服务企业占首都中小企业的1/4,累计发放贷款超过8000亿元,塑造了“小巨人”中小企业服务品牌,并在实践中形成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三大特色。另外,北京银行积极推进银政合作,广泛的与十几个区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既巩固了本行与各区域政府合作的战略地位,又在全方位支持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壮大了自己。在客户服务方面,北京银行开发了整合各种客户信息的CRM系统,结合该系统,该行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增加电子银行和电话银行功能、推进社区银行项目等,逐步形成了财富中心、社区银行、电子银行、自助银行、传统银行相结合的立体高效分销网络,满足了客户不同需求。

从北京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地方银行的城商行来讲,必须树立与地方经济共繁荣的理念,立足地方,充分挖掘地方优势,把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搭建地方金融与经济和谐共赢的发展平台,才会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产品定位:特色产品及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的拓展。城商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以服务中小企业和市民为宗旨进行产品创新,以特色产品集聚客户,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建立品牌。城商行须积极深入发掘中小企业市场,逐渐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类别,开办项目融资、企业理财、资产管理和投融资规划等业务;拓展零售业务市场,开发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个人公积金贷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同时探索与担保公司合作,开发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个人保单质押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推进零售业务的纵深发展。

中间业务是城商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加快发展中间业务,调整中间业务经营战略,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是城商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城商行可进一步扩大银行卡、支付结算、代理保险、代客理财业务等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比重,重视信用卡和国际结算等发展潜力大、收益丰厚的中间业务领域,逐渐由代收代付向国债代销、基金托管等高附加值品种发展。同时,还应努力创新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业务等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积极拓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托管等高附加值的资产托管业务,并为发展基金管理、投资银行,参与设立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兴业务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存贷利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

由于零售业务领域的广阔性,任何一家银行不可能在所有的零售业务领域都做到令客户满意。为此,对个人、中小企业业主、微小企业业主等提供的零售资产类业务应作为城商行零售业务的战略重点,辅以代理业务(代理保险、代收付等)、信用卡及银行卡业务、咨询、个人(家庭)理财等零售类中间业务。

在产品定位中,品牌是使客户产生独特体验的有力工具。品牌塑造和传播促进产品的渗透。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建立与品牌相联系的员工与顾客的温馨、友好交往,将促进企业形象的清晰表达和不断强化,进而提高客户的认同。

正是基于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和不断的产品创新,南京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金融品牌。南京银行在保持“中小企业银行”和“市民银行”特色的同时,以“债券业务特色银行”的品牌在全国城商行中独树一帜。南京银行持续加快小企业产品创新步伐,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形成并重点推出了小企业业务品牌“鑫动力”、科技金融业务品牌“鑫智力”及小微企业业务品牌“鑫活力”,创新推出包括倍增贷、税联贷、保联贷、投联贷等在内的多个特色产品,尝试开展了国内信保融资、商铺经营权贷款、联保基金项目等多项创新业务;南京银行不断丰富个人业务产品体系,整合与完善了以“商易贷”、“诚易贷”、“房易贷”三大产品为核心的“易贷”产品体系。作为首批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商业银行之一,南京银行拥有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各类债券承销团、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一系列业务资格,做市商排名和结算代理业务排名更连续多年位居市场前三甲。

城商行客户细分的探讨

CAP(客户—经营领域—产品)观念下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客户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因为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经营领域的选择,最终的服务对象和落脚点都在客户身上。鉴于城商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弱势竞争地位,因此选择恰当的利基(niche)市场(即被市场中有绝对优势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通过专业化经营来获取利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粗扩客户划分,城商行客户细分须在大类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细分,以便为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性工作。

客户细分的标准:客户价值

关于客户价值,主要有两个不同视角: 客户视角和企业视角。客户视角以客户为价值感受主体,企业为价值感受客体,是B2C价值,即顾客感觉到企业为我带来什么价值。企业视角以企业为价值感受主体,客户为价值感受客体,是C2B价值,即企业感受到客户为我带来什么价值。由于企业视角的客户价值更易于测量,所以我们这里采用企业视角的客户价值作为细分标准。

究竟哪些客户属于银行的关键客户?这个判定标准不是仅仅由客户的存、贷款数量来判定。有研究者认为,企业必须将他们的努力集中在能够连续向企业传递高价值的客户子集上,企业应当通过考察下列问题来分离他们的关键客户:哪些客户是最有利可图的和忠诚的、需要银行更少的服务、倾向于维持稳定和长期关系的客户;哪些客户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贡献了最大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对手相比,哪些客户对银行更有价值。因此以客户价值作为细分客户的标准,使银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营销。客户价值不仅仅要考虑其当前价值,还要考虑潜在价值和预期价值(主要表现为客户的忠诚度),并分解为多种指标。

客户细分流程

客户细分是一项严谨而有序的工作, 通常以客户信息和营销数据为基础,以市场定义和业务需求为出发点,按客户特征及市场能力进行细分,从中捕获销售规律、客户潜在需求等,以便于通过分析数据和客户状态,建立客户细分模型,评估客户的潜在价值,找出不同客户产生增值的策略与机会。

以客户价值为标准的客户细分综合评价体系

总的客户细分标准是按照客户的当前价值、潜在价值和客户忠诚度(预期价值)的综合判断来区分客户,但由于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零售客户和对公客户分别建立评价指标。

零售客户价值判断指标。零售客户的当前价值可由客户当前在银行的存款层次、客户参与本银行的业务品种数量、客户过去业务对银行所产生的利润等方面来评价;零售客户的潜在价值主要考虑客户的年收入、工作单位、年龄层次等方面;考察零售客户的客户忠诚度(预期价值)则要分析:客户与本银行合作时间、客户是否在其他银行拥有账户、客户是否在银行办理各项代扣业务。

对公客户价值判断指标。根据商业银行客户与服务的特点,对公客户价值当前指标主要由资产业务价值、负债业务价值、中间业务价值和交易成本组成。其中资产业务价值可再分解为贷款总日均、平均收息率、贷款担保方式等子指标;负债业务价值可从存款总日均、平均付息率、存款标准差和存款综合期限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中间业务价值可从中间业务收入、交易次数等方面进行考虑;交易成本主要由加权平均费用率来评价。

对公客户潜在价值主要从客户的发展潜力和合作潜力来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分析行业类别、企业规模、信用等级等。合作潜力的评价主要考虑两个指标:已消费银行产品种类数、需要且尚未购买的产品种类数。

对公客户忠诚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客户满意和客户行为。影响银行客户满意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性价比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态度。而忠诚客户的行为表现有三种:重复购买、交叉购买和新客户推荐。

关于微小企业和小企业客户的价值判断指标。某些城商行将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客户业务总体归类到对公业务中,不过这二者特别是微小企业客户具有其特殊性,企业主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的划分很多时候并不是泾渭分明,这就使此类客户又具有一些零售客户的特征。因此在总体上依照对公客户标准设计客户价值判断指标时,可能还要加入一些零售客户价值判断的指标。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得出相关指标。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中,各级指标都应分配不同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上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科学、合理的权重是评价过程中极重要的因素,确定各指标权重时,可采用两两比较重要性的层次分析法,根据经验和专家意见对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得出各层指标的权重。

经过客户价值的数据收集整理,可依标准进行客户细分,具体的细分技术中,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式。针对细分结果,城商行可以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最后,随着城商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壮大,市场定位与客户细分也需要在保持稳定性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包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作者:梁文宾 卢丽

国内银行国际结算营销策略论文 篇2: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摘要】随着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抢夺客户资源,市场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需运用市场营销理论,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市场营销 市场定位 经济效益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述

所谓的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就是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需求而进行的从金融产品的开发、定价、推广到意见反馈的一系列活动。包含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价格水平确定、品牌宣传推广、信贷服务方案制定等诸多方面。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一)实现自我发展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国有银行“四足鼎力、一统天下”的格局,客户增加银行选择范围,商业银行需凭借自身的个性化服务争取优质客户,优化客户资源结构,以品牌、信誉保证客户资源的“连带”效应,使得具有持续的客户资源。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分析客户群体,发挥自身产品、服务优势,拓展市场份额。

(二)参与竞争需要

银行经营市场改革、利率的市场化以及新兴股份制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打破了过去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局面,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优质客户成为多家商业银行积极争取的对象,一家企业往往与多家银行保持业务往来。此外,越来越多大型的国际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抢夺市场份额,

因此,市场环境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通过市场细分,把握机会,保持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大银行日益增强对营销经营的重视,纷纷学习国外银行优秀的营销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营销模式,在银行营销理念不算长的时间里,国内各商业银行营销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银行服务理念的深入、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促销手段的运用等,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营销机制不健全

国内银行的市场营销管理职能散见于各部门,仅在业务部分方可体现营销工作内容,未建立专门的营销管理部门,在营销战略实施中,无法系统对营销活动、营销方案等进行系统性规划,使得营销方案策划不够全面,效率不高,活动往往无法取得营销预期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业务部门营销岗位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或者分工交叉重叠,导致部分营销缺乏方向性,容易出现过度营销及部分市场无人问津现象。同一银行系统内部不同网点、业务部门之间的内部竞争,浪费了营销资源,削弱了自身的竞争能力。二是产品开发与业务营销方面,一线业务人员与二线人员各司其职,工作相对独立,缺乏有效沟通,业务前台部门对客户需求及市场情况未及时反馈产品管理部门,产品部门对市场反应迟缓,往往错失了市场竞争的最佳时机,造成客户流失。

(二)金融创新不足

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银行产品重叠产品较多,可替代性强,个性化不明显,使得客户集中度不高,一家企业往往与多家银行存在结算、授信业务往来,无法培育忠实客户。此外,各商业银行产品标准差别较大,同业间合作力度不足,价格成为客户选择银行产品的关键因素,影响了客户对新产品接收程度,不利于新产品的推广,也影响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及银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营销队伍素质不高

合格的银行营销人员除了具有较强的职业操守,精通银行业务,还需了解时事、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现行国内银行的营销队伍普遍年轻化,从其他团队选拔后,通过短期的以岗代训方式,匆匆上岗。由于营销工作岗位承担较大工作职责,加上激励体制不到位,往往出现营销人员跳槽现象,营销人员的流动性,无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业务人员。

四、相关营销策略建议

(一)完善营销体制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应树立牢固的营销管理观念,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积极转变经营意识:将营销理念融入到日常业务工作中,围绕“客户就是上帝”服务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变“守株待兔”模式为“主动上门服务”

在管理体制方面,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营销管理。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市场分析、目标确定、计划制定、执行等,商业银行应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内外部环境、竞争者等方面分析市场存在的机会,细分目标市场,结合服务产品优势、行业地位等选择适合自身的目标群体,制定详细的计划,并通过制定周密的方案,开展后续工作,在活动方案开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查方案可行性,必要时进行有效性修正。

(二)明确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各有优势,任何一家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的全部需求,在目标市场选择上,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同业竞争产品特征,选择在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其中一部分人的某些需求,商业银行选定的特定服務对象为目标市场。银行需通过客户细分,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实现银行产品服务的市场定位。

科学的市场定位,首先要求应充分掌握自身产品服务特性,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细分市场的目标客户群中,确立其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以满足客户需求与偏好。其次,通过发挥以上市场定位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客户,提高产品的认可度,使其在竞争中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例如:花旗银行将全球的高收入人群作为目标客户群体,其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客户特征,提供不同的银行产品服务,对客户分层管理,定位中的重点客户,采取差异化维护方式,通过手续费优惠减免、上门服务等方式吸引客户。

(三)加强金融创新

1.业务创新。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利率不断下行,传统的银行产品定价逐步走低,挤占了以往的存贷利差收益,市场形势要求银行在理财、咨询等业务上制定个性化金融服务。第一,产品开发上,结合产品与结构创新。商业银行要充分抓住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的住房贷款业务、农业银行的农村个人储蓄以及中国工商银行银行的人民币业务。此外,加强持续的市场调研及预测,把握消费者的潮流,在产品研发上适度超前。第二,各银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同时,应加强与同业间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制定基础产品的标准,通过合作也有利于各方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业务产品创新。

作者:陈小红

国内银行国际结算营销策略论文 篇3:

新经济形势下银行业产品创新分析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影响:金融改革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银行业盈利增速普遍下滑,贷款不良率连续11个月上升,资本监管日趋严格,这些都促使商业银行向注重资本节约的精细化管理转变。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竞争环境,产品创新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巩固存款和净息差、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维系客户、促进经营转型的最重要手段。

国内银行业产品创新热点分析

小微企业金融类产品

在大型企业议价能力变强、企业融资多元化、银行降低经济资本占用的背景下,开拓小微企业客户群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而利用网络数据时代的新技术、批量服务小微企业集群成为近期创新的热点。

优化渠道流程,打造在线网络融资平台。通过电子化服务小微企业,能大大降低征信边际成本。平安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打造全流程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实现小微企业在线申请和实时放款;招商银行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了系统自动测算授信和业务全流程不落地处理;光大银行“融e贷”线上实时贷款、兴业银行“兴业通-简捷贷”及工行的“网贷通”,均是依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实现自助办理贷款的在线融资产品。由于“在线化”能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贷款“急、频、小”的特性,同时节约商业银行成本,将成为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重要途径。

加强数据挖掘,力推信用类贷款。财务不规范和抵质押品不足是制约小微贷款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借助数据分析开展信用类贷款成为创新热点。农行通过与大型客户ERP数据直连,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客户推出基于交易数据测算的“数据网贷”;建行依赖自有善融商务平台收集数据,以存量小微客户结算量为测算依据,推出“信用贷款-善融贷”;光大、华夏等银行根据客户POS流水记录,自动测算并匹配“POS小额信用贷”。信用贷实质是各行数据收集、分析与挖掘综合能力的体现。随着商业银行对数据资源价值的重新审视,借助大数据技术关联、交叉分析客户信用状况并预测违约风险,同时自动匹配额度将成为小微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

互联网金融类产品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快速融合,带动以余额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也不断“触网”,围绕新兴模式和渠道探索转型创新。

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全面挑战商业银行。从理财看,以低门槛、高流动性和高收益为代表的“余额宝”式互联网理财产品,对银行存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2014年7月,人民币存款较上月减少1.08万亿元,增速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3.7个百分点,剔除“时点”因素,互联网理财产品分流作用不可小视。从融资看,互联网金融以其信息、成本、效率的巨大优势,通过P2P、众筹、小额贷款等模式开始冲击着银行融资中介的主体地位。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贷已累计向70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发放贷款超1700亿元。从支付看,2013年第三方支付金额达16万亿元,虽然与商业银行近千万亿元的规模相差甚远,但其约150亿笔的业务处理量已与商业银行数量相当。可以说,新兴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和客户体验优势,从理财、小额信贷和支付等全面切入商业银行固有领地。

商业银行挖掘自身优势,抢占网络金融一席之地。面对新兴互联网金融咄咄逼人之势,商业银行依靠自身资源、风控、人才和资金优势开始探索转型。在理财方面,银行纷纷推出类“宝”类产品进行应对,并推出起点金额低、根据存期分段计息的灵活型智能存款,以期留存客户闲散资金。在融资方面,招行、平安、民生等在P2P融资领域开展尝试,虽然撮合P2P的收益率明显低于直接投放贷款,但银行因此规避了贷款额度、存贷比、拨贷比等监管,创造了一块增量的中间业务收入。在电商方面,各大银行纷纷搭建起自身的B2B(B2C)电子商务平台,其本质就是商业银行希望从互联网支付产业链的末端提升并渗透到整个产业链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数据流的掌控和挖掘分析,由单纯的支付中介转变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而获取新兴利润增长点的探索之路。

直销银行模式兴起。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这一经营模式下,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特别适用于物理网点较少的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目前,民生、兴业、北京、包商等银行纷纷涉足该领域,主要产品为高收益理财和存款、转账等。由于没有网点经营费用,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价格及更低的手续费率。如民生直销银行上线3个月,客户数达47万,直销理财“如意宝”产品申购额高达470亿元。与传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不同,直销银行不是简单的渠道拓展,而是银行从组织架构到营销策略等全方位的互联网式探索。

投资银行类产品

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重要趋势的背景下,国内银行、证券、保险等相互渗透的局面也已逐渐出现,围绕公司业务投行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的产品创新活跃。

顺应直接融资趋势,公司业务投行化日益明显。随着金融脱媒步伐加快,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和需求不断提升。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9万亿元增长至17.3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9.7%;同期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比重,由79.2%下降至51.4%,年均下降2.78%(见图1),而十年间债券融资规模与信贷融资规模的比例更是由1∶50提高至1∶5,大量优质企业的银行贷款已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替代。面对这种新形势,商业银行纷纷加大短券、中票、集合票据等债券承销力度,并创新出私募并购债、永续债、宝岛债等一批新型直接融资产品。统筹利用表内外资源,通过产品创新来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促进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

盘活存量,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深化。2013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常规化的方式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之路重启。当年11月,国开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80亿元的第一期开元铁路专项信贷支持证券。2014年6月,央行表示资产证券化将采用报告制度,由银行自主发行。据统计,2012年美国证券化产品发行量达2.2万亿美元,余额9.9万亿美元;同期欧洲证券化产品发行量0.23万亿欧元,余额1.6万亿欧元。而截至2014年5月,我国资产证券化总规模约为1793亿元,差距明显。在当前存款大量流失、信贷产品期限错配、流动性不足、行业风险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围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创新将成为商业银行另一个热点。

城镇化及三农类产品

随着国家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已成为银行业眼中的“香饽饽”,金融同业逐步加大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同时针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的产品创新。

围绕城镇化建设主线,分享政策红利。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纳瑟姆曲线”表明,30%~70%的区间是城镇化率上升最快的发展阶段,突出特征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53.7%的城镇化率正处于这一阶段。《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根据测算,每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平均需要的城市建设费用达5~6万元,按照转移农村人口1亿估计,仅城镇化硬件环境建设一项投入就将高达5~6万亿元,资金需求巨大。分享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红利与满足由此带来的融资、消费等金融需求将是国内银行业未来十年产品创新的重中之重。

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针对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制定特色产品。今年国家一号文件,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列为政府工作重点,围绕相关涉农企业和产业的金融创新成为热点。据统计,到“十二五”末期,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流通、农业生产资料制造业的信贷需求,分别有望达6.3万亿元、1.9万亿元和1.4万亿元。农行、农发行、邮储银行等银行纷纷打造差异化产品服务体系。对集团化大型龙头企业,提供包括资金管理、资本运营、财富管理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对成长期中型龙头企业,提供包括各种期限融资组合、创新性担保融资、便捷性结算服务在内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对小型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提供小额贷款、通用结算业务等特色创业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而产业龙头和家庭农场将是开展三农金融服务的关键。

客户需求变化分析及银行产品创新趋势研究

对公领域客户需求变化和创新趋势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正在从单一运营逐步转变为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整体运营,内外贸一体化和全球化布局步伐逐渐加快,上市企业开始重视绩效财务管理,政府职能正从生产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对公领域产品创新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五大领域。一是打造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满足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需求,同时对于银行拓展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优质中小企业,增加低成本的结算资金、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提供内外贸、本外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方案。通过内外贸一体化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突破内贸外贸、本币外币界限,涵盖国际结算、资金交易、贸易融资、项目融资、保荐上市、债券发行等高附加值和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全面带动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结售汇业务的发展,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三是以智能型存款理财、结算套餐和现金管理产品助推企业向绩效财务转型。提升智能化存款理财产品的功能;加强对票据、应收账款、理财产品等企业准现金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创新置换、互换和组合式产品,满足客户资金保值和优化财务报表需求。四是加强代理财政和民生领域产品创新深化银政合作。围绕政府重点投资的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设计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服务方案要突出联动效应,加强与社保局、医院、学校等优质对公客户的合作。五是顺应企业融资日益多元化趋势,加强短券、中票等投行类产品的服务与创新,密切关注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新三板的进程。

零售领域客户需求变化和创新趋势

随着居民消费方式改变和家庭财富剧增,个人客户对金融产品操作便利性、办理高效性和服务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零售领域产品创新的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顺应IC卡升级趋势,做好行业应用加载。完善电子现金应用平台,以医保、交通、电信行业、商品零售等应用为重点,建设多(行业)应用的IC卡快速加载平台。二是全面提升投资理财服务水平,加速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产品布局。为长尾客户提供低门槛、高流动性、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为普通客户提供便捷化理财渠道,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和集留学、移民、投资为一体的高端财富解决方案。三是通过与各地专业市场系统对接,搭建覆盖销售、采购、融资等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四是做强移动金融产品。构建覆盖各类移动终端的移动金融产品体系,完善多层次安全认证体系,探索远程支付与进场支付协调发展,拓展线上线下实际应用场景,并利用微信、微博等实现社交营销。

城镇化及三农领域客户需求变化和创新趋势

城镇化提速带动县域融资需求快速增加,对融资灵活性和担保多样性提出更多要求。同时,农民市民化带来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融资需求逐渐成规模,结余资金保值增值愿望增强。针对以上趋势和客户需求变化,产品创新的重点将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开展三农基础设施融资、落户项目建设贷款、农业产业链融资,县域工业园区、农业产业集群综合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二是加紧研发推出新农村建设贷款、城镇化综合开发建设贷款、土地整理贷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产品,丰富城镇化贷款产品体系。同时,针对性开展农村居民汽车、旅游等提升消费品质的融资以及投资、理财、保险等保值增值型产品创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和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推出电子化支付结算产品、在线金融服务方式、电视银行等低成本、高效能的创新产品,提高三农产品办理便捷性。四是积极推动三农信贷担保方式创新,切实满足农村“四化”过程中的融资服务需求。

结语与展望

展望未来,结构性改革所释放的潜在红利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将是银行业重点关注的方向。短期来看,国家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加快支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绿色金融、保障房及其他惠民工程。同时,在美元升值和国内银行去杠杆率的双重压力下,对国内银行资产业务和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合理引导货币投向实体经济领域、探索资产证券化、在监管框架内开展多元化经营等,都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值得关注的重点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互联网推进办公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硕 刘天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营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