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感悟与思考

2022-09-1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那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看似行云流水、丝丝入扣的教学方式, 已逐渐被师生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教学方式所代替, 思维的流动不再一味地由教师传给学生, 而是师生、生生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营造快乐天地, 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产生碰撞的火花?

1 巧设导入, 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 有凤头 (精彩的开头) 、猪肚 (充实的内容) 和豹尾 (有力的结尾) 。一堂精彩的课也如此。在新课改条件下, 一堂课的开场是否有吸引力显得犹为重要。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导课语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让学生产生共鸣, 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收。它的作用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 让学生带着目的听课, 有的放失,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为教师授课起到得思维定向, 内容定旨, 感情定调的作用。通过一个简短的历史故事, 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为下面的讲授新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 开放实验方法, 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基于安全, 规范等考虑, 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 先由教师提供好必需品, 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最后填写实验报告, 几乎是一条流水线。这样的实验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也往往使课堂留有充裕的时间。因此, 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在进行某一学生实验前, 除按课本内容准备好必需的药品、仪器、材料供学生实验外, 还给学生准备一些“额外”的药品, 仪器、材料。这些“增添”大多与本实验有关, 学生做完实验后, 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挑选和组合, 继而做相同类型的实验。当然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出与课本方案不同的实验方案, 比较哪一个方案更佳, 这样本实验的意义会更丰富, 得出的结论会更全面, 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大。

3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学生学习,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 使其由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如在学习遗传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为什么你既像你妈妈, 又像你的爸爸?学生根据自己掌握和理解的遗传学知识给出了不少答案。例如:有的同学说, 种的是瓜长出来的是瓜, 不是瓜不就乱了, 有的说, 上一代把遗传物质传给了下一代等, 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常常出人意料, 其中有些可能稍显幼稚。不过, 这都是学生自己本来的想法, 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 在相互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的理解得到了加深, 知识在脑海中更牢固。

4 回味生活实际, 点亮思维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挖掘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培养兴趣, 激发求知欲, 拓展他们的探究乐趣。如学习植物的新陈代谢后, 可以讨论“清晨去小树林锻炼, 那里的空气新鲜”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实际上, 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学现象, 这些都可以去拓展学生的探究。例如, 有的地方鼠害严重, 老鼠吃了农民整块地里的玉米。这个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同学说:玉米多了, 鼠就多了, 鼠多了危害了玉米;有的说:鼠多是因为鼠的天敌 (如猫、猫头鹰、蛇等) 减少了, 造成了鼠害。孰是孰非?激发讨论, 拓展学生的探究乐趣。

5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是提高劳动技能的一个手段。为此, 教师可开辟“生物园”基地, 做课后“动动手”栏目, 培养“实验骨干”以配合教学。

“生物园”可种植多种植物, 学生通过种植、浇水、施肥、嫁接和收获等工作, 既能掌握劳动的技能, 又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如生物课里涉及的花、果实、变态根等, 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动物实验室可建在实验室内, 根据生物课的需要养殖河蚌、金鱼、蝌蚪、水螅、草履虫等, 由课外小组亲自喂养, 学生在喂养过程中, 既掌握了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 繁殖行为等, 也提高了科学饲养能力, 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积极鼓励学生做课后“动动手”栏目。如学生做了“亲眼看看种子怎样萌发幼苗?”“根是否真的向地生长?”等实验, 不但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实验, 事先让小组的学生与老师一起参加做准备实验, 并接受指导和训练, 在实验课中充当“小老师”参与指导, 这样既保证了小组学生自尊心的满足, 又树立了科技小组的威信, 并帮助全体学生提高了操作技能。

6 投入教学情境, 创设动感课堂

古人云:“山不在高, 有仙则灵,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我认为课堂教学也是这样, 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的“仙”, 水中“龙”。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 犹如洒满阳光的绿地, 绚丽灿烂;充满激情的课堂正如涓涓的流水, 时缓时急, 铿锵有声。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 饱满的热情, 亲切的笑容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思考、交流、体验之中, 为学生快乐学习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

7 恰当地运用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多媒体能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 把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 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 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 可持续增强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8 运用结课艺术, 保持恒远的学习兴趣

结果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好的结课可以收到曲终意长, 课停思涌的效果。结课方法有许多种, 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集中注意力, 把学生思维引到结课环节上来。常见的结课方法通常有归纳总结, 讨论比较, 达标巩固等, 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有效方法如设置悬念等。好的悬念设置, 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冶情励志。

9 优化习题和试题, 培养学生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 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 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 大胆改革题型, 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以扩展学生的思路,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学会运用知识。

我们坚信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知识乐园, 是一个让学生学有所用的课堂, 是一个充分张扬个人, 不断碰撞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堂。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就是要提倡自主, 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创建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重视能力培养, 突出素质教育。

关键词:兴趣,课堂环境,激发素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带一路”理念下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下一篇:竖立科学发展新标杆——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