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温氏管理论文

2022-04-2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产业化温氏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广东温氏集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是其持续发展的保障和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农业产业化温氏管理论文 篇1:

温氏新布局

在持续的“猪周期”里,一众养猪业的大佬们都显得有些招架无力,业绩表现低迷,但从营收规模和净利润两项指标来看,温氏股份仍处于行业龙头地位。

近日,一份公告揭开了温氏股份“大农业”构想的冰山一角。根据7月23日披露的公告,温氏股份全资子公司广东温氏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投资”)计划使用自有资金2.7亿元,与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省农改基金”)共同作为普通合伙人,发起设立温氏农业改革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温氏农业基金”)。公告还称,广东省的一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广东恒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建投资”)将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对温氏农业基金的投资。

“第四大驱动力”效应

温氏股份在公告信息中显示,温氏农业基金投资的主要内容为:基金的总规模不超过10亿元,其中第一期4亿元,第二期6亿元。第一期中,除温氏投资拿出的2.7亿元之外,广东省农改基金将出资100万元,恒建投资将出资1.29亿元。基金将投资于“大农业”,包括新型农业、农业服务、现代种业、农业设施装备、绿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范围的成熟期股权项目及上市公司定增。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告内容,温氏农业基金的投资决策委员会由五人组成,其中温氏投资(主管理人)派四名,广东省农改基金(辅管理人)派一名。投资决策须经2/3以上委员同意,广东省农改基金对项目投向(行业和地域)和出资比(要求对于引导基金的出资有1:2的放大)这两个政策要求具有一票否决权,对于项目业务与价值层面没有一票否决权。这意味着,温氏股份在上述基金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可以说,此次的温氏农业基金设立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温氏股份多元化布局及将资本驱动作为公司第四大驱动力战略定位的具体体现。翻看温氏投资的历史,成立于2011年4月,以温氏股份为产业依托,业务范围包括PE/VC投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及期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等。同时,温氏投资还承担着温氏股份的资本运作和产业投资等职能。截至目前,温氏投资管理的自有资金规模达80亿元,投资项目70多个,五个成功上市,其投资领域包括农业、消费、食品、文化、新能源和银行等行业。其中己投项目包括:四川干禾味业、上海新农饲料、天津松正汽车、大连友谊、光明乳业、博云新材、珠海农村商业银行等,己成为国内投资圈不可忽略的“神秘力量”。这也突显了温氏股份试图通过投资业务来平抑养殖业周期性波动风险,来搭建自己的“金融体系”的希冀。

此次设立温氏农业基金的目的更是在已有资本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基金、拓宽项目渠道、发现和培育优质的战略投资,积极参与农业行业转型升级。投资领域是大农业领域,与温氏股份的主营业务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

上下延伸的产业布局

根据7月11日温氏股份发布的业绩预告,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5亿—9.5亿元,同比去年下降47. 52%-53.04%。而国内另一家可与温氏股份比肩的养殖企业牧原股份,7月9日发布2018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公司大幅下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亏损7500万—8500万元,此前预计盈利1亿—4亿元,而2017上半年盈利12亿元。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虽然业绩都是下滑,但牧原股份是亏损的,温氏股份依然是盈利的。温氐股份之所以在猪价低迷周期还能获得盈利的原因在于,其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平衡了产业周期的影响。据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公司另一養殖业务肉鸡市场行情较好,公司商品肉鸡销售均价同比上涨58.16%,公司养鸡业务盈利同比提升175.43%。

从两家企业2017年收入构成上看:牧原股份生猪销售占总收入的99.6%,几乎全部靠生猪;而温氏股份肉猪类占总营收的63%,肉鸡类占31.58%。

除肉鸡养殖外,温氏股份旗下的温氏乳业目前是广东省内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原奶供港企业。从2003年开始,成为香港三大乳品企业的原料奶采购商, 占据出口香港原奶市场的70%,成为雀巢等公司多年合作伙伴。

另外,温氏股份从2015年就开始了生鲜连锁探索,并在深圳等一线城市开设生鲜门店, 目前已经开设门店60家。对此,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坦言:“以前我们只是生产端,消费者不清楚是正常的。但今天,我们己经不再满足于这一现状了。当下是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需要的是从田间到餐桌‘零漏洞’的食品安全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渠道建设,用安全的销售网络将好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桌上,这也是改善供给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将在品牌塑造方面下大力气,力推‘温氏’生鲜项目,销售自产的猪、禽类、牛奶等自主品牌产品,让‘温氏’食品成为放心安全的代名词。”

在开始进行生产及终端消费的延伸之后,温氏股份的多元化布局步伐一直没有停歇。2017年,温氏股份还加速布局熟食品,成立了广东温氏佳味食品有限公司;进入2018年,温氏股份入股生猪屠宰公司,并宣布将向食品服务型企业转型,打通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环节。

多元化背后的专业化

据接近温氏股份的业内人士介绍,温氏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己稳居全球最大的优质肉鸡繁育和生产基地、全球排名第二的专业化养猪企业之位。公司提出“千亿企业、百年温氏”的愿景. 目前千亿市值已经达到,下一步更长远的目标将是“千亿收入、千亿利润、百年温氏”,而仅靠产业链中养殖这一环较难实现这一愿景。

据了解,温氏股份己提出“生态圈”的构想,要打造“现代农牧食品产业链全球生态圈”。通过战略投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把温氏股份的理念推广至整个产业链。

事实上,细致分析温氏股份的产业布局,不难发现其版图基本是沿着养殖为核心的产业链在做延伸,围绕“从养殖到餐桌”的大农业构想来做,如养鸡、养猪、乳业(做供港牛奶)和温氏生鲜。当然,投资大华农(疫苗和动保)、南牧机械(养殖机械)、环保公司等也都是围绕养殖的配套产业来进行的。

看似多元化的专业化布局,其实源自于温氏股份惊人的战略定力。从1983年到2018年,这35年当中,在多少企业涉足房地产、互联网、影视游戏等热门产业时,温氏股份却始终聚焦主业,围绕养殖业做文章。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全国“开疆拓土”,锻造高科技和信息化能力,在家禽育种技术、种鸡生产及孵化技术、疾病防控与肉鸡生产管理、饲料营养技术、食品安全保障、环保技术、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成为创业板的第一龙头,中国畜牧业的领军者、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其实从事什么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也是温氏股份成功的终极密码。或许作为一家志在干亿规模的养殖巨无霸来说,温氏股份的发展路径难以复制,但其聚焦主业、适度延伸、稳步发展的产业布局思维,还是值得业内学习和借鉴的。

作者:林笑

农业产业化温氏管理论文 篇2:

广东农业龙头企业

[摘要]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广东温氏集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是其持续发展的保障和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运用STS理论,通过对广东温氏集团近30年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考察,我们得知温氏集团逐步形成了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中心,以产学研为主体,以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旨在对发展广东省农业现代化有所借鉴,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温氏集团;科技创新;科技与社会

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科技创新主要侧重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忽视社会因素在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科技创新机制构成要素与社会互动也略显关注不够。所以,对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STS分析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科技创新是广东温氏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广东温氏集团(以下简称“温氏集团”)是广东省的一家大型养殖企业,从1983年的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养鸡、养猪业为主,以养牛、养鸭、蔬菜种植为辅的现代农牧企业集团。目前,温氏集团已在全国的20个省(市、区)开办了99家分(子)公司。通过研究温氏集团的发展史,我们发现其历来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温氏集团的成功离不开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为温氏集团带来了核心竞争能力,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二、广东温氏集团科技创新的STS分析

STS的英文名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中文为科学、技术与社会。澳大利亚的M·布里奇斯托克等指出,STS研究的关键点是科学和技术活动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情景中实现的。我国的殷登祥认为,深入研究科技进步如何促进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又怎样需要和推动科技进步,不仅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和社会历史观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新世纪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所以,从STS的视角分析,温氏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核心——产业创新。温氏集团的前身是广东省新兴县勒竹鸡场。在建场之初,除了自家人拥有基本的养鸡技术外,根本没有相关技术人员,其主导产业是养鸡业。1986年下半年开始,勒竹鸡场开始实行场户合作,发展“公司+农户”的养鸡模式,初步实现了以活鸡生产为主逐渐转为以面向市场和建立社会化服务系统各环节产业化经营为主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通过认真分析国内外养殖业市场发展形势,温氏集团开始发展养鸡服务的相关产业。如集团利用所拥有的鸡种和技术优势,经过长期的优质肉鸡育种研究和开发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家禽繁育体系,先后育成一系列优质肉鸡和优质鸡种,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新兴黄鸡11号”、“新兴矮脚黄鸡”两个品种在2001年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新兴黄鸡(优质型)被评为云浮市首批农业名牌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经过近30年的发展,温氏集团的养鸡业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行业影响力上,都有了很大提升。2008年,集团全年实现上市肉鸡6.28亿只,成为国内上市肉鸡较多的企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的消费量将会不断扩大。在传统的肉食结构当中,猪肉在肉制品市场份额中居主导地位,这就说明生猪市场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于是,温氏集团开始进军养猪产业,改变“一鸡独大”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鸡、猪“两条腿走路”的局面,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温氏集团培育的优质杂交种猪,在同行业中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优势,种猪产品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称号。公司肉猪产品质优量升,瘦肉率高,抗病能力强,饲养效益高。温氏集团主持的863计划“猪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创新与优势性状新品系培育”专项,主要是对猪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进行创新,并对优势性状新品系进行培育。该项目的开展,推动和改善了我国种猪长期以来从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肉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后,温氏集团又开始发展动物保健产业。2004年8月,温氏集团成立了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动物保健品的生产经营、研发、技术服务和禽蛋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温氏集团还开展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和产业化生产,禽流感疫苗研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2004和2005年的两次禽流感事件中,温氏集团都没有发生一例禽流感疾病。2007年,温氏集团被批准组建了“广东省动物保健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中山大学合建了“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大生物安全三级(BsL一3)实验室”,这些技术平台使集团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另外,温氏集团还组建公共P3实验平台和国内一流的温氏研究院,并成为国家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等疫苗定点生产企业。

2.动力——开放创新。温氏集团开放性的科技创新机制与社会良性互动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温氏集团在成立之初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集合种苗、饲料生产,动物防疫与技术服务,形成产销为一体的畜牧产业链全程管理。在这种模式下,集团承担种苗、饲料、动物保健品(药物、疫苗)、养殖技术及产品销售等流程的管理及配套体系的建立,合作农户负责肉鸡(猪)的饲养管理。这种开放的分工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温氏集团内部更加专注科技创新,尤其是涉及到集团核心主导技术方面诸如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治、品质控制、市场营销等各关键环节重大技术突破,而且还解决了农户在养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对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领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在金融危机蔓延下,温氏集团联结的农户为45000户,比2008年仍增加5000户,比2008年平均每户增收5.9%。

温氏集团通过科技人股,实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实现了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尤其在养殖业的育种、动物饲料营养、疾病防治三大核心技术在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使得集团发展有了强大的推动力。1992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原动物科学系)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盟“温氏”,取得集团10%的股份,扩股后变成5%,使其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而且华南农业大学的股票是唯一不可转让的技术股,这就保证了公司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将企业剩余折股送股,实际上是对创新劳动的一种市场衡量,体现创新劳动对剩余的索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华南农业大学

先后派出30多名专家全面参与家禽育种、饲料营养研究、鸡(猪)疫情监测和疾病防治、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为温氏集团提供了一大批先进适用饲料加工技术、鸡种培育技术、肉鸡饲养技术、动物营养保健技术、疫苗防治技术的科技成果。目前,温氏集团的产学研合作已扩大到中山大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兽药监察所、中科院广东省科学院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所,通过不断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更加促进了温氏集团的发展壮大。

同时,温氏集团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激励机制,使企业员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在比较中产生满足感,从而产生强有力的和持久的激励效应。如温氏集团在成立之初所建立的全员股份理念,从而形成“人人是员工,人人是股东”的经营模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凝聚力,这已经内化为温氏集团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另外,为提升科研力量和水平,集团公司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0%作为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活动。除了资助集团内部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以外,还公开向社会招标,对生产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潜在的重大问题进行攻关。

3.保障——机制创新。首先,温氏集团重视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组建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服务。温氏集团的技术服务体系实行四级管理模式,即集团技术中心和集团总服务部一各区服务部(技术员)一片区助理员一农户。其中,集团技术中心有决策和调控权利,他们不仅负责制定具体的饲养管理程序、饲料营养标准、疾病防治措施等方案,还负责监测鸡群的生长发育、营养水平、抗体水平状况等,并配有设备先进的实验诊断室。集团为合作农户提供种苗、药物、技术、销售服务。农户按集团要求按时接种疫苗、按饲养规范进行生产,以确保质量和成活率。集团设有禽病诊断室、咨询室等为专门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同时还派出技术服务队随时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另外,集团还通过《温氏报》和互联网对养殖户进行管理和技术服务。总之,通过“公司——技术员——助理员——农户”四级技术管理建设,为合作农户提供包括种苗、饲料、兽药、技术和销售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服务体系。

其次,温氏集团设立专项技术研发和推广经费,使其形成资本的积累,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实现了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温氏集团每年有30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经费,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温氏集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职称评定机制,为集团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据统计,温氏集团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3300多人,硕士185人,博士22人,外聘教授级专家26人。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加盟,有力地推动了温氏集团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同时,为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鼓励技术人员长期专心于技术研究与开发,温氏集团参照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社会技术职称的评定制度,建立了一套温氏内部技术职务评审制度,设置了经济、会计、畜牧、工程等四大系列,并根据技术人员的业绩由专家委员会评定其技术职务级别,由集团公司发文聘任,并享受同等的管理干部相关待遇,大大提高了技术人员钻研技术,推进技术创新的热情,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贾兵强

农业产业化温氏管理论文 篇3:

“公司+农户”的温氏模式受青睐

温氏集团是广东省的一家大型养殖企业,从1983年的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大业务体系,以养鸡、养猪业为主,以养牛、养鸭、蔬菜为辅的现代农牧企业集团,旗下的两家公司正在酝酿上市。目前,温氏集团已在全国的20个省(市、区)开办了99家分(子)公司。2007年,温氏集团营业额实现117亿元。多年来,温氏集团除了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实行区域扩张战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产业链全过程管理为支撑,以保护农户利益为根本,实现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共赢发展。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的《农夫温氏:十年百亿》的报道以及有关专家的观点,以“公司+农户”温氏模式,把产业链条拉长,形成规模化的集团优势,增强抗御市场波动能力的做法有别于一般的委托生产方式,有更强的生命力,值得推广借鉴。

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户成为企业的“小车间”

目前许多农业、畜牧业等采用“农户+公司”的模式,虽然表面上是两厢情愿,但实际上大多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缺乏相应机制让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而由温氏公司将众多的养鸡、养猪“小车间”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规模化大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温氏集团以公司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将畜牧产业链中的育种、种苗、饲料、防疫、养殖、产品上市等环节组合成为有机整体,在产业链内部建立一套完善且相对封闭运行的流程管理体系,由公司与农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全过程的生产。在合作当中,农户先提出自己的养殖需求,温氏集团在考察过后,派技术人员去指导,提供服务。养殖场建好后,拿苗、拿饲料、拿药物,加上宣传技术指导,养到一定时间通知对方交货,流程十分简单。

温氏集团的合作政策是:农户建好鸡(猪)舍,缴纳每只鸡4元左右的合作互助金(养猪户约缴纳200元/头),领取鸡苗、药物、饲料进行肉鸡饲养。公司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设立1个服务中心,为每20~30个养每户安排1个联络员,公司的技术员每周至少去农户家1次,帮助解决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按正常的原料价格和销售价每词养1只鸡可得毛利2~3元,公司农户的分配比例为5:5,即每只鸡的收入1~1.5元,以每人年饲养肉鸡12000只计,每年收入可达2万元上。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对内实行计划经济,对外实行市场经济。

温氏集团的定位,是以养殖业为核心业务,兼营上下游的饲料制造、肉制品制、兽药及疫苗制造,形成产业链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温氏集团建立了品种培育、饲料生产、动物保健品、食品加工以及有机肥等产业链的延伸,使畜牧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均实现了内部流程化的高效管理,主要有五个环节,均实行“对内计划经济,对外市场经济”的模式进行规范管理,产业链各流程生产计划服从于集团公司的肉鸡(猪)生产经营计划,根据年度计划来安排生产,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一套相对封闭运行的组织管理和监管体系。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农户抵抗市场风险提供保障

“公司+农户”产业模式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利益机制的安排。温氏集团巧妙而成功地通过合同和诚信使得经济利益共同体内部得以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首先,温氏集团跟农户合作的结果是以产品上市为结算依据。农户将饲养的鸡、猪交给公司回收上市后,公司首先与农户进行流程结算并完成产业链合作当中的第一次分配。同时,公司与合作农户还建立了一套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户在正常年景每只鸡有1.5元左右的收益,在危机来临或者行情持续低迷之时,保证有不低于一块钱的收益。年底结算时,公司还将视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散养户的平均获利水平,采取补贴制度,公司与农户进行再次分配。这样,通过一次、二次甚至多次分配,与温氏合作的农户有了稳定的收益渠道,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本刊县域经济观察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下一篇:饭店非价格竞争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