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2022-07-03

第一篇: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圣荣小学 刘海苹

研修第一天,我和同事们一起认真听了关于小学语文十年课改之路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充实,让我对小学语文十年课改之路有了统筹认识,仔细的倾听的过程中,我对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点印象最为深刻。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号召我们老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共享成果。

作为新老师,我们也是刚刚从学生的角色转变过来,我们的小学初中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度过的,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记得那一节节乏味的课是多么让人头疼,诗歌散文就只是死记硬背,生字就是按要求一遍一遍的反复的写,一切都是为考试服务,老师整节课不厌其烦的讲,孩子们被动的听,老师讲得累,孩子们听得也烦,一切只为考出一个好成绩的语文课堂是乏味无比的。如今作为新老师,正好赶上语文课程改革,深刻的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这一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落实下去,那无疑是将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动起来,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有了,学习效果也好了。

真正落实倡导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要切实改变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好关键指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相信在这一学习方式实施之初,老师要特别注意发挥好主导作用。

课堂是孩子们的,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动”起来,相信孩子们会“动”出一个更多彩有趣的课堂。

第二篇:把课堂还给孩子

——读《重构高效课堂有感》

常常听老教师讲: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四年级,两极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下。是啊,这在每个学校绝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普遍问题。我对此现象的关注、思考由来已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拉开差距?有没有办法缩小这种差距?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课堂。在我拜读了育中方略教育集团总校长陈立老师所著的《重构高效课堂》这本书后,我有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理解的有三点:

第一,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上完课后,老师的感觉应该是这样的,心里非常的高兴,哎呀!这节课我上的不错,重点、难点、易错点都能研究的很透彻,优生、中生、学困生都能达到最高效的学习效果,自己感觉都很有成就感。学生呢?他们会感觉上课时间非常非常的快,还没学够呢,就已经下课了,学困生,也能比较完整的完成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整理,老师和学生们都在庆幸:终于不用下课一遍遍的再改错题了。

第二,内容充实。并能在上课中实现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让学生感受到个性化的教育,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上册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我们要给学生介绍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先生,他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国外早了1000年,讲到这就完了么?没有,我们还可以上升到德育的高度,祖冲之先生仅仅算了算圆周率吗?不是,他还在相当于现今的中国科学院工作过、当过政府的军事顾问,并且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特别是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闲暇之余,设计制造过水碓(dui)磨、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还精通乐理.对于音律很有研究。这样一位全能型学霸,给学生一讲,满满的正能量。 第

三、高效课堂是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学,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是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在高效课堂的实验中,学生会慢慢的培养起充分的学习积极性,不是老师你拽着我学,而是你追我赶,与老师比着学。如果实施方法适当,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这些感觉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都将不难实现。

说到高效课堂,就不得不提导学案。目前,在导学案设计中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一、导学案定位不准确,不是变成教案,就是变成习题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帮助还不是很大。

二、对学生放手不够,希望通过考虑周详的导学案,控制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过于谨慎。忽略了小学生具有的学习功力。

三、小组讨论问题的深度不够,浅尝辄止,小组长的培养问题还比较大。

高效课堂并不与传统课堂相冲突,它只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该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更高效呢?

一、营造氛围,自主学习

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的语言,师生互动等,以及小游戏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激励的语言、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充分的赞赏,这样,学生就消除胆怯、自卑心理。教师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参与课堂活动,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乐于自主学习。

二、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度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四个条件:

1、学生情绪状态。具体的说,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很浓厚,学习热情是不是很高涨,学习情绪是不是很饱满,学生是否具有很好的精神状态,是否非常认真的投入学习。如果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愉快,非常开心,甚至感到非常甜蜜和幸福,那一定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2、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全程参与,每个学生都参与,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参与,还有学生不仅参与了学,而且参与教。整个教学是互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这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这种参与状态,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要互教互学,学生不仅在学,而且在教,这是最高层面的参与。

3、学生的交往状态。一是倾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学生可能最缺乏倾听的品质和习惯。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如果不培养,合作学习就很难行得通,很难有成效。二是发表。你听完以后有自己的想法、意见要发表出来,你就能不说,如果大家都不说,就不是交往了。三是互助。同学之间包括师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欣赏。

4、学生的思维状态。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怎样。学生思维是否有深度,如问题提得是否中要害;是否有广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当然最重要的是,是否有创造性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等等。

三、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而非成绩

高效课堂的教学,是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学。 在传统课堂上,我们过多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我们总是问“听懂了么?学会了么?”从不问“你是怎么学会的?怎么懂的?”导致课堂如一潭死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率低下。要知道,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捕获一条鱼,远远比你直接送给他一条鱼更快乐,乐趣与魅力存在于过程之中。而高效课堂的核心就在于,我们要给学生的是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中,有思维的碰撞、知识的挖掘,充满生机,让人着迷。

正如高效课堂的提出者李炳亭先生所讲:“与教育最亲密的两个词是‘放生’、‘唤醒’。好的课堂要有震撼人心的穿透力,其实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修心、强志、壮胆、开智的过程。”教师从枯燥的说教中得到解脱,学生在实践验证中获得真知。“ 高效课堂是一场教师的行动学习。“新课程改革,变在学生,改却在教师。” “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其困,研然后知其美。”因而,教师也是受益者。 正如本书封面上所言:“与其说高效课堂走的是一条颠覆之路,从理念到行动的颠覆之路,毋宁说我们连老祖宗的任何一个理念都没有颠覆,我们只是在做回归,做减法。”

第三篇:把游戏还给孩子

学科 101

把游戏还给孩子

——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架构与思考

【摘要】近几年,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纲要》中“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指南》中又强调,幼儿园要珍视幼儿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指南》的内涵延续诠释了“以幼儿为本” 的教育理念。理念的更新,我们也交织困惑:《指南》背景下我们要给孩子什么?什么样的游戏是自主的?如何把游戏还给孩子?我们借着本次二级幼儿园复评工作的开展,把思考重点放在“如何优化一日活动 突出幼儿自主游戏”,从理念的树立及实践、人文空间环境创设以及材料投放等几方面进行调整,真正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关键词】 幼儿园 自主游戏 孩子

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的至爱。孩子通过玩游戏锻炼肢体的灵活度,刺激大脑的发育,促进身体各个机能的发展,完善健全的人格,通过游戏还可以让儿童模仿人际沟通等等。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陈鹤琴先生也说过:“游戏是儿童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伴随着孩子的童年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幼教前辈的教育观点,对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活动,无论是从教育思想的承传,还是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二个目标

以《指南》理念为引领,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确立两个发展目标。从幼儿园发展层面:树立“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园目标,从幼儿发展层面:以培养幼儿“爱生活、爱艺术”为目标。

二、营造三方校园文化氛围

怎样去落实双重目标?我们从营造“关爱、感恩、合作”的园所文化氛围为实践基础入手,通过人文环境熏陶孩子,传递教育的理念。首先,园长要关爱教师,同时激励教师要热爱工作、关爱孩子、教师之间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热情沟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营造“关爱、感恩、合作”的师幼关系、家园关系,凸显 “以人为本”的充满爱的园风园貌。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游戏、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游戏,无拘无束地开展游戏。

三、 践行四种行动 让幼儿自主游戏更精彩

有了充满爱的氛围,幼儿园游戏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来体现它的自主性,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呢?为了让幼儿自主游戏更精彩,我们在行动:

行动一:保证时间 优化一日活动

幼儿一日活动必须以游戏为主,但是纵观各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二多二少的现象:集体教学活动占据时间多,孩子游戏活动时间少;教师指令性组织活动多,幼儿自发性活动少;无法保证幼儿2小时以上户外游戏活动时间和1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从源头进行调整:首先,以积极心态调整周计划、幼儿一日活动安排。在计划制定中突出游戏性,弱化集体教学活动。各年龄段一天只能安排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一日活动必须体现区域游戏、体育游戏、自主游戏,并交替开展。为了让各年龄段班级更加有序开展户外游戏活动,我们调整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安排表,从晨间锻炼、上午活动、餐后活动、下午活动等环节合理安排不同形式的游戏,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优化了一日活动的安排。

行动二:拓宽空间 优化游戏环境

我园建于80年代末,陈旧的园舍成为阻碍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归属教育局后,在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今年暑期投入巨资,重新规划幼儿园室内外的格局。在室内:利用阳台扩展班级活动室空间,利用低墙面环境设计增加孩子与环境的对话和互动。各年龄段布局班级区域,在统一色调、丰富操作材料上下功夫。通过区域活动研讨交流、评比等,让老师们重视区域活动的价值,让孩子会有创意地玩区域游戏,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

由于园舍条件有限,为了给孩子自主游戏提供更宽阔的空间,我们把室内区域游戏延伸到户外,进行统一布局,充分挖掘现有空间与材料,合理规划,巧妙利用,做到既让环境充满童趣,又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幼儿各种游戏活动。重新挖掘户外场地的教育功能,在户外开设开心城堡、休闲娱乐区、野外挑战区、开心沙池园、开心攀爬区等自主游戏区域,研讨并制订户外区域安排表,各班在不同时间段玩不同的户外区域,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行动三:丰富材料 确保游戏更自主

孩子天生就是大玩家,只要我们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孩子们就会玩出意想不到的创意、玩出刻意雕琢所无法形成的某种能力。为确保游戏更自主,在材料投放上,我们也做了新的调整: 首先,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原则,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一定要明确幼儿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发动家长为孩子自制简易的运动器材,如小班纸箱爬爬乐、快乐飞盘;中班纸球抛接圈等;幼儿园同时增添拉力器、大型积木、拼搭爬梯、轮胎等丰富的活动器械,突出趣味性和挑战性。其次,在投放材料时,还应利用一物多玩,考虑到幼儿发展的差异性,教师可根据需求、灵活变通材料。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构建,鼓励他们一物多玩,如废旧轮胎、竹梯、长凳的不同组合就可以搭建出高低不同、难易不同、造型各异的小桥、小山坡等供幼儿练习爬、走,同时,提供多种多样的辅助材料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的游戏过程,让幼儿体验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

生活经验是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内驱力,为此,我们把生活中的场景和材料,投放到户外活动中,如吊床、露营帐篷、森林小屋、厨房用具等,让幼儿在情景化的场景中尽情尽性的玩。在自主游戏中,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有序取放活动器材,培养孩子整理习惯、学会同伴间的协作与交往,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行动四:研学同步 促进游戏更精彩

开展自主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老师。但是,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老师需要用心观察游戏中的孩子,分析孩子行为背后所传递的隐性信息。我们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的慧眼,客观分析行为背后的智慧,以支持者的身份,结合幼儿的兴趣,将偶发行为着色完善,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助推剂”。尝试着在游戏中追随幼儿的步伐,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从幼儿的角度来调整游戏给予幼儿支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提升教师教育理念的领悟能力及践行能力。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指南》,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理念逐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二是紧紧围绕“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开展不同层次的专题研讨活动,最后把研讨的焦点延伸到“如何把游戏还给孩子”主题上。三是开展横向的观摩和交流,各年龄段之间、平行班之间开展区域环境活动、幼儿一日活动组织的观摩交流与评比活动,激励教师不断调整观念、拓展思路、提升实践执行能力。

对于自主游戏,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研讨与观摩中不断思考:《指南》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体现孩子的自主性?怎样让教师的指导更加有效?如何关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从观念的转变到行为的蜕变,我们不断践行和反思,用努力和智慧为孩子的发展积极构建并完善着小而精、自主而又开放的教育环境和游戏空间。

如今当你走进幼儿园,无论是晨间还是下午,你都能看到操场上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专注游戏的表情,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特别灿烂的笑容。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告诉我们,他们在这样的自主游戏中是多么的享受,多么的快乐。 短短的实践过程,我们的自主游戏有了基本的形,怎样让它具有神,走的更远,这需要我们长期去实践,不断学习和思考。但只要我们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引领下,相信我们的自主游戏会更加完善!我们的孩子会更加的阳光自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管旅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徐则民、洪晓勤编著,《走进游戏 走进幼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第四篇:把悟性还给孩子

孩子悟性的缺失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一大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延续性的劣质会产生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后果不堪设想。身为教育人,我们必须坚持以培养孩子的性格养成为主,帮孩子构筑系统科学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教育才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华大学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源自《易经》里的“阴爻—”、“阳爻—”二卦;德国人莱布尼茨因发现“一”的奥秘,而提出二进制计数法。二进制用在计算机技术上的应用形成了互联网,将世界一“网”打尽。

从虚无到创造万有,“一”发挥了重大作用,那么教育的“一”又在哪里?教育的“一”就是我们一直忽略的,孩子的“悟性”问题,即孩子通过教育应形成的良好的品质。很多教师都说,一个班上有悟性的学生就那么几个,那么其他学生的悟性呢?早在前期教育中湮没了!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教师抱怨中学教师,中学教师抱怨小学教师,小学教师抱怨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抱怨父母,那父母又 能抱怨谁?“怨怨”相报何时了,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以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品质?

让孩子学会感悟

时代赋予这代孩子很多东西,他们谈天说地,无所不知,有时我们也羞愧难当;他们引经据典,让人无可辩驳;他们是家庭的宠儿,父母的主宰,会自我悦纳,包括自己的缺点,这些东西也注定他们极易自负,一旦面临挫折,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所以,以正确心态看待失败、面对自己、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已成为他们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

当代社会,成人对世界的认知正影响着判断力不足的孩子——失落、冷漠在孩子身上时有体现,这不应该是孩子应该承受的东西。如何才能让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审视生活,是教育始终应该关注的。其实,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可爱的东西:医院里,有许多生命在他人的帮助下得以延续;生活中,许多人为他人流下善意的热泪。我们的父辈,乃至我们的祖先的生活虽充满各种各样的苦难,他们始终以辛勤劳动获取报酬、延续后代,他们一直感恩和欣赏这个世界,对世界的爱也让他们活得更自在、幸福。教育,就是要人通过学习明辨是非善恶,学会仁爱、充满勇气。

每个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关注孩子知识的学习、个人的成长,注重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也使得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他们希望孩子拥有个性与自由,却培养出一个个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体验的孩子,与初衷背道而驰。

首先,个性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适当张扬个性往往能形成个人风格,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个人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个性并不等于任性,任性而为只会为灾难买单。其次,自由是相对的,要享有充分的自由,就必须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自由与责任是成正比的,能对自己负责是最基本要求;自由与自在不同,自由更注重精神,是一种主观感受。自在则更多地体现为物质上的宽裕。一个人的个性越强,越能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越能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力,这份感悟生活的能力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东西。

给孩子自学的机会

人类聪明才智的特征,表现在能从具体的观察中形成具有一定内涵的概念,就形成时间而言,概念往往形成于观察行为之后。因此,对一个完全靠自学——既无老师又无书籍的人来说,能清楚地表明学习过程中每种观察行为属于何种概念,而该概念指的又是指向哪种具体观察行为。对过程与结果的精准把握,能让他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自然的教育方法。反之则成为人为的教育方法。人为的教育方法指的是听别人讲、学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书。所以,在你还没有自觉地观察、认识世界之前,你的头脑里已经充塞了有关世界的种种概念,实践的匮乏让你无法掌握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人为的教育方法如果应用不当,便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有知识的学习应该有其自然的模式:记忆→知识积累→知识联系→问题分析→能力。知识是需要记忆的,它是学习的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到达到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此时,这些东西还不属于你自己,你要对习得的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才能到达知识学习的第三个环节。此后,你才可能凭借这些东西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总之,教育要把握一个核心:让孩子心灵觉悟。三个基本点:第一,知识联系性。有联系,才能形成能力,摆在桌上的知识并不是力量,使用知识才能形成力量。第二,素质综合性。强调学生扎实基础上的特长开发,综合是修养也是保障。第三,教育长期性。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王道,孩子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才能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抛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能够画出蓝色的树叶和七彩的小猫咪,能够体会父母对他深深的爱,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机器。教育要有包容精神,要有塑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胸怀与勇气,如此,孩子才能正确感悟环境中的种种现象,才能绘出一个健康、绚烂的世界。

第五篇:把创造力还给孩子

导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很多。然而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却一步步地把孩子的这些能力给扼杀了。如何把孩子的创造力还给他们?看看这专家怎么说。

理想妈:

记得前两年有一篇报道,一个美国妈妈状告孩子的幼儿园,因为在老师教字母“O”之前,孩子会把这个字母想象成苹果啊、小嘴巴啊等等,结果老师教了她之后,就只能说这是“O”了!这个官司引起很大的关注,最后,法院竟然判这位妈妈赢了!我觉得这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没有适用的法律来支持,还因为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我们只要一个标准答案。

专家说:

在这个故事里,老师和妈妈都没有错。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师传授的是知识,而妈妈关注的是孩子的思维。我们知道,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知识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绝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可能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是指这类学生。

为什么任何问题都只能有一种答案呢?为什么图画上的月亮永远是白色的?为什么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就过着幸福的生活?为什么大灰狼就是奸诈凶残的?很多很多为什么充斥着孩子充满想象力的小脑袋,在他们的好奇心里,世界的画卷一页页地被揭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多么需要我们保护和开发的呀!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来说,并不是越聪明的人,创造力就一定越高。事实上,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春春妈:

我们从小就是被传统的教育灌输出来的,自己就缺乏创造力,怎么可能培养好孩子的创造力?

【专家说】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首先我们要做到2点——

1.树立信心

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行为方式甚至教养态度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但父母和孩子的创造力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研究甚至表明,如果父母的创造力测验成绩低,孩子的创造力成绩反而更高。很有趣吧?或许这个调查可以帮助你建立自信。

2.停止过度溺爱或者过度激励孩子

这两个极端的方式都是对孩子创造力的伤害。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他的要求一味迁就,孩子的要求很快能够得到满足,原本可以通过自己解决的问题全由父母代劳,这样的教育只会造就躺着啃面包的“懒汉”,却在面临适应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无计可施、手足无措。而过度激励孩子则可能会使孩子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欲求不满的状态之下。

文文妈: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专家说】

父母能做的是这几个方面——

1.延迟评价

父母、老师的评价就是给孩子一个思想的框框。“延迟评价”就是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者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要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是让它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对于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家奥斯本曾经提出过一种“头脑风暴法”,其根本就是让人们头脑中新颖的“想法和观念”在没有“看守”的情况下,蜂拥而出。但是如果人们一旦产生一个想法就遭到评价,那新的想法就不会紧接着出现,原来的想法本身也不会变得更加深入。

妈妈确实比孩子懂得更多的东西,因此总会有一种给孩子“指点迷津”的欲望,孩子干任何一件事,总要评价一番。最后孩子可能很“听话”:如果你在他的身边,那么他每做完一件事情,都会瞪着可爱的眼睛看着你,征询你的意见。此时的你会不会感到一种莫大的宽慰?

Tips:

你的孩子有这样一种“听话”的习惯吗?如果有,那这对于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可能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孩子对外界评价已经形成一种稳定的依赖。如果你不在他的身边,他可能会因为这样一种对评价的依赖和对权威的服从倾向而变得无所适从。

2.控制语言模式

由于在引导孩子创造力发展的时候,很难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因此,鼓励孩子的创造欲望,养成孩子的创造习惯,可能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点上,控制语言模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什么是控制语言模式呢?它是指外部的语言表达代表着内部的心向,影响内部的心向可以通过外部的语言控制来实现。比如下面的A类句子可能是我们通常都能听到的,如果你用B类来表达,将是非常有益的。

A:老师画得猫是灰色的,你却画成红色的,你得改过来。

B:老师画了只灰猫,你画了只红猫,让我们来看一下哪只更可爱呢?

A:这样的事情等你长大了自然会做。

B:你也可以试试,如果需要什么帮助就招呼妈妈一声。

你一定已经清楚A类语言和B类语言的不同了吧?所以中国有句老话“话要巧说”,同样的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

3.鼓励孩子“随心所欲”

孩子在玩耍时,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就是他们常常“胡闹”。这种情况下,父母通常会对他们明令禁止,要求他们“好好地玩”。这其实就是要他们按照某种通常的规则来进行游戏。如果孩子只会按通常的规则玩,又有多少创造性可言呢?

4.让孩子有独处的机会

妈妈可以尝试一下:下定决心在一天甚至两三天的时间里不去过问孩子的事情,即使孩子没有同伴在身边也是这样。试试这样做,看看你和孩子会有些什么新颖的感觉呢?

5.善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性,妈妈可以多掌握一些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当然妈妈既要有关于发问的技巧,也要学会听孩子发问。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音音妈:

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简便易行的小游戏或者有趣的问答,让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地训练我们的孩子呢?

【专家说】

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必须围绕创造性的认知特征和情感特征,以多种科学方法训练儿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想象力、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挑战性等品质。

1.类比法:

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以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努力为他们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帮助儿童发展归类、类比的能力。

游戏链接——趣味问答:寻找“圆伙伴”

家长问孩子:“世界上圆形的东西真多,平时你看到的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等孩子列出一些回答后,对孩子说:“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这些圆伙伴排排队好吗?”比如吃的、用的、玩的等等,然后再继续问孩子:“在这一大群圆朋友中,谁和谁有相似之处啊?”鼓励孩子任何形式的联想和回答,只要是适当的都对,越多越好。

2.辨别法:

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以培养儿童的辨认能力、观察力和注意力。

游戏链接——寻找缺失处

展示各种图案,指着每一幅画问孩子:“这是什么?你仔细看看,缺什么?”让孩子去发现缺少的部分,再让孩子说明,实物中如果缺少这些部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家长可以对着图中的各种图案,边看边与孩子交谈,帮助孩子找出欠缺部分。

3.追问法:

提供各种困扰、悬疑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思考并提出各种开放性、无固定结局的情境,就儿童的上一回答继续“打破沙锅问到底”,从而发展儿童的发散性思维。

游戏链接——趣味问答:如果……

家长问孩子:“如果迷路,你怎么办?”

孩子回答:“找警察叔叔。”

家长:“如果找不到呢?”

孩子:“问马路上的人。”

家长:“如果刚巧问到骗孩子的坏人呢?”

孩子:“我跑。”

家长:“如果他把你抓住了呢?”

孩子:“我哭,大吵大闹引起别人的注意。”

家长:“如果他把你关起来呢?”

……

4.重组法:

将一种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凌乱无序的情况下,发现并提出新的处理方法。

游戏链接:摆棋子

用围棋盘或象棋盘做游戏,按“黑白黑白”、“黑黑白白”、“白白黑黑”有规律地摆棋子,先让孩子模仿着摆,再让孩子模仿摆出三角形或四边形。家长可教给孩子有规律性的摆法,并试着使摆法渐渐复杂,让孩子边提问边试着自己创造性地摆放,以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5.视像法:

以具体的方式表达各种观念,具体说明思想和表达情感,透过图画描述经验。

游戏链接:小小设计师

家长问孩子:“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首都有一个最著名的建筑叫什么?”给孩子看天安门并向孩子介绍天安门的特征。引导孩子从各个角度观察天安门的特征,如大小、造型、颜色、装饰等,然后让孩子想象并画出一个更加宏伟、壮观、现代化的建筑,请孩子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画,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辩论赛决赛主持词下一篇:班级演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