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东西方经济水平不平衡,造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现状,而农村教学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关爱留守儿童,弥补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缺失成为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又一份教育重任。对此,本文论述了农村小学品德发展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弥补措施——以关爱为前提,渗透德育。

第一篇:小学生论文范文

刍议把握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规律,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

摘 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正确的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律,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本文主要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研究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好语文十分重要,并且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理论知识较高,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并且对于一些知识不够理解,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下来,学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要充分的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重要阶段,并且小学生生性好玩,对很多事物都感到好奇,在学习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学习不认真。并且现今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无法摆清。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灌输是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缺少互动环节,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中时间一长将会出现疲惫的状况,经常会溜号或者是与说话等现象。这样将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受到影响。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有效的抓住语文课堂的教学规律,教学方式的设置不够合理,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必须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以此来充分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相关策略研究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那么首要做好的便是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要充分的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其能够主动进行思考,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其能够积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此,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应试能力。现今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改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节,结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天性,设置一些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亲切,使师生能够平等的相处,这样将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且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发表个人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民主性,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

一个有效的问题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教师设置科学有效的问题,将会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并且能够为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合理的问题,以此来充分的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入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再见了,亲人》课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问题的设置:亲人是谁?是谁与谁再见?这样学生心中将会自觉产生一个疑问,并且会带着这个疑问去进行课文阅读,去寻找自身的答案。这样将会很容易促进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其带入新课的学习。其次就是要利用问题来调节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设置一些小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适当的问题设置,学生的兴趣将会逐渐提升,并且其精力也会有所提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将会更加容易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要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课程的结束不仅仅是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再见了,亲人》课程讲解年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每个人在于亲人或者朋友离别时,心情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将会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及自身的感受进行阐述,不仅仅对课文进行了总结,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判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提出问题,将自身的疑问提出,与教师之间进行探讨,最终找粗解决的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

3.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够利用生动的图片以及视频等来充分对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进行刺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小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课程《飞夺泸定桥》的讲解时,单纯的口语讲解,学生无法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这样学生会由精彩的视频内容来联想到课文内容,二者结合,解决学生的疑问,最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兴趣。

三、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内容,要充分的抓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措施,来促进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可以设置科学的问题,并且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等,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6):65-66.

[2]莫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与学[J].科技信息,2012,(17):55-56.

[3]赵世同.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策略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5):30-31.

作者:郝秀芹

第二篇:关爱学生,弥补农村小学生德育缺失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东西方经济水平不平衡,造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现状,而农村教学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关爱留守儿童,弥补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缺失成为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又一份教育重任。对此,本文论述了农村小学品德发展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弥补措施——以关爱为前提,渗透德育。

关键词:关爱学生;德育;农村;小学生

一、农村小学生品德发展现状

1、敏感自卑

农村小学生由于对世界的认知是狭窄的,而部分父亲或者母亲不在身边的学生更是因为缺乏关爱、归属感和情感的呵护,更是变得十分敏感自卑。而在这种性情中,部分学生由于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也不会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导致了该部分学生的思想变得十分极端。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这部分极端的学生往往不敢、不善言谈,不敢融入交往圈,即便是與其他学生交往时,也是十分小心翼翼、唯恐触碰到他人的交往准则。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敢袒露自己的心声,更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所交的朋友不多、并且难以真正在朋友之间倾情倾述。在这种心理和交往现状下,也就形成了心理和交往能力发展的恶性循环。

2、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律性较差,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对孩子的监督和辅导也就相应较少,甚至部分家长并没有科学管理和合理规范孩子的认识,任由孩子的自由发展。所以,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而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一旦在小学阶段养成,随着其成长过程再进行更正也就变得十分困难。对此,改变农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农村学生的心灵敏感而脆弱,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还要注重方式方法,还是要以关爱和呵护为前提,避免批评和惩罚等方式。

3.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制性和自律性

寒门难再出贵子,折射出了当前农村教育的又一种现状。在我国经济发展分化尚不是十分严重的时期,农村学子由于粗粝的农村生活的磨炼,造就了更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果敢坚毅的个性。但是,时至今日,客观环境上,造成了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而家庭环境中,父母由于往往感到物质上的匮乏而产生歉疚等心理,也就在物质水平上尽可能“富养”孩子、溺爱孩子,造成了农村小学生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其自治性和自律性较差。即便是学生出自寒门,也难以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也就造成了农村小学生意志力塑造和锤炼难度较大这一现状。

二、关爱学生,弥补农村小学生德育缺失

1.情感教育,渗透关爱与呵护

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特点:以工具性的文字传递信息时,往往伴随更多的情感触动,这种触动犹如酒后的醇香,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教育,渗透关爱和呵护,对学生的道德塑造是深远持久的,对其言行举止的塑造更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强化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应当发挥情感这一重要因素、发挥情感触动的最大效果,让情感成为改观学生品行的最佳源动力。例如,在《一封信》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多数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情况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当你们的父母不在家时,你们是不是十分想念他们?你们尝试着给爸爸妈妈写过信吗?信中都是怎样向他们描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念的呢?随即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唤起学生情感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本情境中学会代入自己的情感,从而深化学生的体验。在此情感基调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在文中向爸爸写的两封信,分析两封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会转变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给爸爸写的信呢?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分析这两封信。最后,通过学生的情感代入和分析,学生能够得出,两封信都是在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思念,而其中最大的不同则是第二封信则是露西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在信中分享了自己快乐的事情,并把这件事情与爸爸分享,减弱了爸爸对“我”的担忧。在本文学习完毕后,教师也可以渗透情感教育和关系:其实,即便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和关爱着我们。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始终被关爱和呵护包围,而短暂的离别也是为了更好的抚育我们成长。在这种情感教育下,学生必然逐渐变得开朗、乐观、积极向上。

2.激励呵护,塑造良好习惯

农村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要比城市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由于过度敏感脆弱,教师更要慎用批评和惩罚,而更多的应当采用激励与呵护。例如,在《亡羊补牢》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则语言故事渗透激励性教育,改观学生的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文章思想分析完毕后,教师可以设置“畅谈收获”这一教学环节。在本环节中,教师告知学生:同学们,当老师在阅读完这一篇文章之后,收获和启发十分丰富,老师先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吧!也许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有过不良的学习认知和习惯,但是在任何时候意识到这一问题或者想要改变不良习惯,都不算晚,都来得及!关于这篇文章,你们又有什么收获呢?随后,引导学生畅谈、

三、总结

农村小学生特殊的心理发展状态,要求教师要以更加艺术性的教育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品德发展现状、分析学生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要通过情感教育和激励呵护等措施,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行,强化农村小学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永贤,李虎,曹杏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探索――基于对T市的调研分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02):9-12+33.

[2] 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黑河学刊,2010,154(6):116-118

[3] 杨维靖.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20):22.

作者:苏谷

第三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发展巡航

和明晰的导向。彼时,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教学的关系如月印万川,月亮高挂天空,地上的千河万川皆有月影。(李帆语)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显然,我们要追寻的“深层结构和意义”就应该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 认知: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俯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上,高中语文已经先行一步。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中,首提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结构和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感悟与整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内化为个体的言语经验、言语技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2. 思维发展与提升。这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认识能力强的学生,善于从现象深入本质;思维灵活,联想丰富,表达流畅;有的表现为鲜明的思辨性、批判性或创新性。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3.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学习是学生审美心理和情感的完善与臻美活动,能有效培育学生追求人类崇高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4. 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似血脉同构,融汇成激荡而绵亘的河流,创造、传承着人类的文化精神,共同构造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通观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不难看出,其本身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特点,与语文的学科特质与语文学习的基础目标进行内在融合,与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关联。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确立,必须落实当下的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尊重语文学科的基本特质,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即时代性、学科性、人本性。

以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为镜,我们来瞭望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其内在达成和外在的彰显又将如何呢?毋庸置疑,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层级,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必然有其特定的内涵。从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要义出发,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内涵,理应表现在以下几个要素上。

1. 阅读与理解。阅读是获取信息渠道的重要方式,阅读能力是一个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的关键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当下,三大素养尤为重要,即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而阅读素养赫然为首。我国台湾地区陈伯璋等依据经合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即“阅读理解”“团队合作”

讲坛

“反省能力”,也将“阅读理解”放在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其具体指标为“沟通表达”“能互动地使用工具沟通”“使用科技资讯”“学习如何学习”“审美能力”和“数的概念与运用”。显然,这里的“阅读”,其内容是广泛的,不仅是文学阅读,也应有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的阅读;其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维的,不仅有视阈获取的,一切阅读主体能够通达信息的方式均应积极调用;其阅读的路径是多样的,是纸质的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充分结合,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共存的阅读。

阅读与理解从来就是相连的。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混沌的、无序的,外在的获得,难以进入儿童的内部结构,形成不了基本素养;没有阅读的理解,常常会偏于肤浅,甚至陷入非理性的泥潭之中。故笔者认为,“阅读与理解”是小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主人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的意义,获得快乐体验。

2. 思维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图式理论认为,阅读对象(文本、图标等)本身并不具备既定的意义,意义取决于学生阅读过程中,在大脑里对相关的图式知识的启动过程。这一过程中,通过分析、判断、推理、选择、对照、综合、归纳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学生才完成其与文本的沟通。换言之,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语文知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这时候就需要学生主体和语文能力中建立一种桥梁,需要一种心理联结,这就是认知心理学强调的有机体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而思维就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此观之,强效地发展学生思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会产生隐性的内驱力。

与隐性的思维不同,“表达”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是学生用外显的语言把思想呈现出来的能力。表达,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够集中呈现学生的言语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体现其独特个性,促进他们言语智能的发展。

阅读与理解、思维与表达是语文素养的关键构成,不要去分个谁先谁后,孰重孰轻,这些在学习中必须同时并举,缺一不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怎么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由此可知,阅读、思维与表达应该是素养中的共生同长的。

3. 审美与交往。从哲学意义的层面去看审美教育,我们会对语文教育中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育,多一个角度上的理解。一个人具有审美态度与审美情趣乃至审美能力,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现实,获得心灵的自由。换句话说,使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新的时空的维度——不局限于现实的,面向未来的。这样人就不再深陷于庸俗的、冰凉的现实之中而麻木不仁,而是对生活有主动性、创造力和美好的理想,我们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而且不仅是简单的物质的占有,而是具有丰富的精神感受。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五种要素,这五种要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进行审美素养的培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其记忆力和实践能力,并使其智力结构向着更优处发展。

儿童在对世界的认识与探索中获得了生活的意义,也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寻求更多的价值理解。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素养,但是,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平列并重的,是有优先顺序的,其中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交往技能等排在前列,这些素养事关个体能否更好应对21世纪的挑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三、 策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教学、评价、环境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进行融通,形成合力,才能精准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认为,语文课程建设是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教师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保证。

1. 语文课程建设是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建议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讲坛

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探索并建构了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育的“1+1”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中的语文课程加校本化的儿童文学阅读课程,这样的课程学习,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三个维度“阅读与理解”“思维与表达”“审美与交往”。对于国家课程的语文学习,我们也在进行以素养培育为主攻方向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整体教学改革;以语用教学为结构的类文体教学;以审美情趣为价值取向的美学教育探索。

儿童文学阅读课程,是以《快乐阅读》读本为基本教材,融合地方文化、影视文化、经典名著、文化溯源等内容。如周一贯先生所言,“小学的课程是童年的课程,适度地融入儿童文学元素自然是应有之义。”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这样通过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

2. 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多的时间应该是在课堂上或者说通过课堂学习。故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方式等关键因素的作用,会在深度上影响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着力于活力课堂建设,语文课堂教学活跃着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养育的“活力因子”:一次言语实践活动、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一次富有智力含量的挑战。

(1) 一次言语实践活动。这是从学科的特性来设定的。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核心能力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活力均匀地弥散于言语性烛照下的实践性活动之中。在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了解“写什么”,关注“怎么写”,探寻“为什么写”,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体认言语表达形式的精妙,体悟言语表达意蕴的精深,唤醒学生的言语灵性,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性。

(2) 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是从学生学习的方式维度设定的。语文教学要能有力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彰显学生的主体精神,竭力拓宽学习路径,开放学习空间,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引领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 一种有智力含量的挑战。这是从学习的品质上构建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积极思考的自由王国,儿童的智慧理应用到深入思考的智力挑战中去,而不是纯粹知识的机械识记。焕发活力的语文课堂,正是在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整合来自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问题,以有效的话题作为动态对话的核心,关注生成,凸显发展,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通过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层层落定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教学方式处处有利于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紧紧维系着学生必备品质的养成。

3. 教师素养提升是保证。学生要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无疑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能力的关键素养。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一些能力素养。

一是丰阔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是关乎语文的本源性知识;另一方面是关乎专业能力的条件性知识,包括一个教师如何理解儿童和儿童文化;再就是关乎教师个体智慧的实践性知识,它通常镶嵌在教师日常课堂情景和教学行为之中,是一种只能意会的缄默性知识,多出自于教师个人体验教学体悟和实践智慧,富有强烈的个人化和独特性。

二是扎实的教学能力。这方面能力包括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等。

三是精深的科研能力。在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校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无限接近地读懂儿童,有意识更应有能力去认知方式方法、路径内容的优劣,从而能够轻松驾驭核心素养培育这艘语文之舟。

(戚韵东,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校长)

讲坛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从一篇篇课文中提炼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有利于更好地识字、写字,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提高阅读、表达的能力。

一、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 语文知识现状:地位重要却遭遇尴尬。当前,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谈知识色变”的敷衍了事,浅尝辄止;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本身在某些知识点上有所欠缺,导致语文知识“说不清道不明”。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后明确指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对于到底可以教哪些知识,教到什么程度,不少教师仍模糊不清。

2. 语文知识再认识: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如今,语文知识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所有语文教师的面前——“语文知识”到底教什么?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为言传(ExPhcit)的知识,一种则为意会(Tacit)的知识。”他指出:“意会知识比言传知识更基本。我们能够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来的东西多, 而不依靠不能言传的理解我们就什么也说不出来。”

可见,语文中最有用、最重要的知识不是“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这些可以运用科学的语言概念直接下定义的言传知识,而是那些不可言说的意会知识。即使文学史上那些名诗名著的写作,也大都是意会知识起作用:《七步诗》,实际是曹植潜意识中“同根相煎”的下意识反应;《咏鹅》,实际是骆宾王七岁时“情动”而无意识的直觉表达。有人熟知诗词格律,苦心写诗数万首但诗名甚微;而有人却在“无意识”中,让自己的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二、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那些直观出现在课文里的“言传知识”易被关注,但也常常会因为过于生硬和直接的教学,让学生失去兴趣;“意会知识”呢,因为隐藏在深层,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不可触摸”的茫然。事实证明,无论是哪一种知识,都需以“润物细无声”式地渗透给学习者。

1. 从“修辞手法”到“修辞知识”运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是

作者:戚韵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钻采工艺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大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