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专业水平管理论文

2022-04-2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安全专业水平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企业生存的命脉。而如何提高企业的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继电保护专业的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关键词:继电保护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有着“安全卫士”的美誉。

安全专业水平管理论文 篇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摘    要:文章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框架,该体系由课程群标准(专业课程通用标准、专业方向课程标准);实践群标准(专业方向实践标准、多元协同实践标准);师资群标准(校内教师标准、校外兼职教师标准);考核评价群标准(通关考核标准、学习结果评估标准)及持续改进标准5个部分及相应关键标准组成,首次提出师资群标准与考核评价群标准,并将持续改进与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纳入培养体系中,以确保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的不断更新,满足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标准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培养标准与社会需要脱节,培养标准修订滞后,缺乏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为例,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为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发展提供新思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2002年以目录外开始专业招生,2012年正式入教育部招生目录,招生已近18年了,招生院校和招生规模虽逐年增加,但培养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1]。在

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了要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即“四个回归”做好新时代本科教育,回顾总结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和培养标准体系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重新构建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循环式培养标准体系,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服务食品安全战略需求意义重大。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诞生与发展

200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针对我国当时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和加入WTO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国内外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创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申请报告,并经过大量的深入调研、院士和专家论证,预计我国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求高达6万人以上。2001年教育部批準同意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录外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81407W),2002年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首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始招生,之后其他高校也开始陆续招生,2008年全国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院校达到68所,2010年全国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院校达到117所,专业招生规模日渐扩大,招生数量直线上升,其发展之快在中国高教历史上十分罕见[2-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2002年首次招生,到2012年正式进入普通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属于工科,专业代码为082702[4]。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得到教育部和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部门、食品企业、大专院校和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求。

据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秘书处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2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别分布在农林、理工、工商、师范、医学、海洋及综合性大学。在全国1237所本科院校中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占20.5%,年招生人数近3万人,占全国年招生总数的千分之四,为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维护国家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想法,辛志宏等认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技术管理型的,以“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为人才培养目标[5];王岁楼等认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培养“食品质量工程师”,应该强化食品工程、工艺和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课程[6];赵文红等[7]和袁高峰[8]等都认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应结合学校特色开设;邹志伟认为全国高校培养目标不统一[9];李海平与胡志和认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同时重视食品安全管理与食品科学技术,“硬科学”与“软科学”并重,管理与技术并重[10];于小磊等认为毕业生就业难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和谐发展[11]。但从培养学生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服务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素质和社会对食品安全人才的需求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院校主要分布在农

林、理工、医学、海洋、师范、综合等院校,由于各自对专业内涵的研究不够充分,也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认识,对该专业发展的实质理解及内涵掌握不同,不同类型的院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专业内涵和特点的把握上差异很大,许多院校的专业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组建的,在专业内涵和特色提升上还不到位。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虽然已经开办快20年了,

但该专业发展大多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设立的,该专业的建设明显带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痕迹,缺乏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OBE),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是十分清晰[12]。

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社会急需的国家食品安

全监管人才主要来源,但从直接就业的学生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与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人才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该专业学生在具体的监管工作中,公文和法律文书撰写基础较差,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政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等法律法规了解不足,执法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13]。

4.专业教材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缺少教材选用统一标准,同一课程有多部教材,且是不同的出版社出版,教材大多数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引进,且教材选用无统一标准,随意性太大。

5.建设一流大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由于高等院校职称评定、人才评价、岗位津贴、职务升迁等有關教师切身利益,院校主要看科研项目、论文和成果等指标,相对弱化了教师教学质量水平评价,导致部分教师重视科研、论文和成果,而忽视了本科教学工作,这也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努力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就[14-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创建学校,2002年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方案),2008年、2014年和2018年先后修订专业培养方案3次。不同院校的专业培养标准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制定的,忽视了校外专家在专业培养标准制定中的作用。加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缺乏统一认识,从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来看,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专业特色要求缺乏统一性规定。

截至目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既适应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和国家食品安全形势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服务新时代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需求的统一的权威标准。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四个回归”的要求,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按照这一新要求,重构循环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总要求和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的“四个回归”及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从该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体系现状来看[21-23],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对专业使命和愿景,定位和目标研究得不够深

入,制定的专业培养标准体系与实际社会需要相差较大,且不能覆盖从土地到餐桌全产业链。只有明确了该专业使命和愿景,定位和目标,才能按照专业使命和愿景,定位和目标的具体要求来制定一个符合社会不同层次需要和全产业链要求的专业培养标准体系。

2.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素质、能力要求的内涵和实质,不同类型院校之间差异较大,在专业核心课程选择,实践环节的范围主要在食品生产企业,忽视了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业、网络食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资源不适应专业培养目标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等社会需要,预期目标和社会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3.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工科专业,未来还需要进行专业工程认证,但现行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在基础工程知识方面,开设课程相对不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知识体系还不完整,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4.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许多院校的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的总学分分值在逐渐减少,学生的学习课程减轻,对提高培养质量不利。如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幅度过大,不同院校的要求不尽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水平。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的重构

培养标准决定学生未来发展,师资条件决定专业使命、愿景和培养目标实现。只有不断深化培养标准体系及课程改革,才能确保培养标准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过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方案)仅仅依靠高校教师为主的弊端,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和“四个回归”为导向构建新型培养标准体系,通过对在校学生、任课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4个类型人员的调研,采用面对面、集体会议和网络等调研手段,收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20多所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3—4年级本科生有效调查问卷446份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任课教师有效调查问卷235份;近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有效调查问卷406份;用人单位基本能够涵盖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检测机构和科研单位等有效调查问卷156份。对1243份有效调研结果进行分类统计与系统分析后,发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并结合目前全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使命和愿景、培养目标和定位,在此基础上重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知识面宽,而职业技能面窄,专业的特色不够明显。在就业、研究和学历提升等方面,该专业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雷同。说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专业使命和愿景、培养目标和定位上还不够精准。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东医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天津商业大学、贵州大学、扬州大学、宁波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50所院校现行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标准(方案)和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标准(2015)》、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6)》以及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项标准和产出即学生9大能力内涵要求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大量调研结果的分析后,首次提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使命和愿景及专业目标和定位。

专业使命和愿景:培养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技术+管理”双重使命,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复合型人才,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评价、风险控制、认证管理、监督管理、执法能力、学历提升、科学研究等工作岗位需要的,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确保让人民吃得放心和吃得健康的使命和愿景。

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掌握食品化学、食品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危害防控、食品风险监测与分析、食品质量安全认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加工工艺、食品理化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和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与认证机构、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从事相应的专业工作,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循环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确定了专业使命和愿景、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来重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要和突出专业特色。在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框架(见图1)。该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群标准(专业课程通用标准、专业方向课程标准);实践群标准;师资群标准;考核评价群标准;持续改进标准等关键标准组成。

1.在课程群标准中,专业课程通用标准建立应涵盖食品原料生产与环境、食品加工、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餐饮(连锁)服务、网络食品、食品流通、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食品应急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进出口管理全产业链的课程(该课程群不含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基础课、思政课程、外语课程、军训等内容要求),强化该专业的技术+管理特色,应增加食品市场监管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社会服务面比较宽,专业方向课程标准提出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以培养学生服务不同方向的需要,使专业方向课程要求与不同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以及学生学历层次提升要求等实现无缝连接。

2.在实践群标准中,要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范围,改变过去仅仅安排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单一的实习基地,要拓展到新食品原料、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流通、销售、仓储、食品物流贸易,网络食品和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食品应急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政府食品检验机构和社会第三方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乡镇和社区食品安全,小作坊和小摊贩食品,真正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覆盖。在具体实施中,分为专业方向实践标准和多元协同实践标准两类,依据专业方向,安排相应实习实训,做到目标明确,学以致用。

3.在师资群标准中,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于工科专业,且我国2016年已经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24]。因此,校内教师标准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教师数量和结构合理。校外兼职教师标准要求增加有企业或者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且技术职称应为副高级以上或者在行业工作10年以上,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4.在考核评价群标准中,全面引入OBE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本、能力为重、合作育人。在不同专业方向培养之间设置通关标准。现行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不同院校都有自己的培养方案或者培养标准,但完成了培养标准或者培养方案所规定的任务,学生的学习结果如何?课程、实践等教学过程完成了,到底教会了学生没有?在考核评价群标准中,首次建立了学习结果评估标准,以克服课程、实践等教学环节考试和考核定终身的缺陷,这就像体育比赛有小组赛,最终有决赛一样,决赛成绩才是最终结果。在大学四年学习结束后,以综合成绩来确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标准,学习结果评估标准作为最终的决赛考试和考核成绩,以判断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结束后,学生是否达到学位要求的依据。把毕业与学位授予两个分开,强化学习结果的产出评价,这是检验学生达成度的要求,也是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和社会需要的现实选择。

5.持续改进标准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

标准体系不断更新的要求,采用“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的循环管理模式,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以保证学习效果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玉栋,柳春红,孙远明,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及构想[J].食品与机械,2014,(3).

[2]李书国,陈辉.食品质量与安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3).

[3]王利国,程代,周中凯.以科研和学科优势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的新模式[J].食品界,2017,(10).

[4]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2-158.

[5]辛志宏,史秋峰,胡秋辉,等.“技术管理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及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6).

[6]王岁楼,綦国红,陈贵堂,等.基于培养工学学士的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3).

[7]赵文红,卫敏,谢岩黎,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5,(2).

[8]袁高峰,方旭波,陈小娥.基于行业需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5,(1).

[9]邹志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食品安全导刊,2017,(12).

[10]李海平,胡志和.基于Technology+Management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农业教育研究,2017,(2).

[11]于小磊,郭雪松,丁楠,等.以就业为导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8,(6).

[12]周洪波,周平,黄贤立.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8,(10).

[13]张丰香,王霞,张莉莉,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9).

[14]于修烛,张建新,欧阳韶晖,等.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教学实习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

[15]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16]刘华,李崇高,黄建初.基于食品链过程的食品安全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广东化工,2015,(19).

[17]胡娟,祝贺,秦冠英.本科教育到底需要多長学习时间——本科生学分学习量的国际比较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1).

[18]陈莎,李利.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7,(6).

[19][2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8.

[20]李桂英,范和良,尹艳镇.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应用型 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J].山东化工,2018,(5).

[22]耿丽晶,周围,郭雪松,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分析研究[J].食品工业,2015,(10).

[2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编印.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Z].2016.

收稿日期:2019-03-18

作者简介:张建新(1959—),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食品营养安全与标准化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构建及关键标准研究”(17BY0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社会需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标准体系构建及实施”(JY1701006)

作者:张建新 于修烛 葛武鹏

安全专业水平管理论文 篇2:

如何提高继电保护专业的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摘要: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企业生存的命脉。而如何提高企业的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继电保护专业的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关键词:继电保护 安全运行 管理水平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有着“安全卫士”的美誉。在一年当中,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实施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保护。对于整个电力系统来说,继电保护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我公司近两年来,电力系统因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误动作造成的各种事故中,由于继电保护和作业人员的操作失误,以及误整定和误接线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给厂、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影响。为了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本文从继电保护角度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提高管理水平阐述个人观点。

1 加强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更新换代时间非常短。因此,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为安全生产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利用微机保护装置对厂、网进行保护,通常情况下,采用双重化配置对重要设备进行保护。上述措施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水平。但是,受继电保护人员的个人能力的影响,不熟悉继电保护装置,对继电保护的设计原则、二次接线等不了解。尤其是一部分技术人员,甚至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依然局限在传统观念上,进而为系统的安全运行埋下隐患。按照“请进来、走出去、靠自己”的原则,对电力系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所谓“请进来”是指邀请行业内的专家里手以专题报告会或者亲临现场进行指导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指导培训;“走出去”是指为了提高继保人员的综合能力,安排组织继保人员参加学习班、研讨班,或者兄弟单位进行参观和学习。上述两种方法对于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都特别有效。对于从事技术的继保人员来说,即使处在更好的环境中,如果自己不努力、不学习,不刻苦钻研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就是空谈。所以说,提高继保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追根溯源还要“靠自己”。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为了提高继保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为继保人员提供环境、营造条件,同时争取各种进行教育培训的机会,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提高继保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化工作作风

电力设施和设备通常情况下都安装在户外,不论是市里,还是郊区,不论是高山,还是峡谷,电力设备每时每刻都在经受大自然的洗礼,各种残酷的户外条件都在考验着电力设备,更确切地说,这是对人的考验。作为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其日常工作就是维护、检修电力设备,以及对电力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等。通常情况下,从事这种工作的继保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恪守事无巨细、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电力设施定检工作,更是要求定检工作人员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时遇到的无论是大难题,还是小问题,都要认真细致地查明原因,决不放过一个细节,用高度的责任心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通过对以往的事故、违章现象等进行研究分析,在追查事故责任人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第一事故责任人中老同志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通过对事件进行还原,研究分析事故原因,继电保护人员都经历着共同的心理过程,由于继电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并且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没有工作经验,工作中他们都有一种战战兢兢的心理,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总是反复考虑,或者寻求别人的帮助或意见,然后进行施工作业。但是,随着工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处理问题的步骤早已熟悉。这时,在他们的心目中,工作过程中的正常工作流程,安全措施等,都已经成了包袱或累赘,在一定程度上为事故的发生造就了基础,当条件满足时,就会引发安全事故。所以,继保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坚持安全生产天天讲,月月讲,要将严谨细致的工作方式融入自身的工作过程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案例一:2012年6月8日9:46调试人员在工频启动1#锅炉6kV高压电动机(1#炉排粉机)时,造成0#启备变带负荷差动保护误动作。

暴露的问题:①调试人员粗心大意,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在做完调试后没有将0#启备变高压侧电流端子连片(三相中的一相)连接上,失去了第一关的防护。②运行人员在送电前没有认真仔细的检查回路,确认回路无异常,最后一关也失去了防守,导致0#启备变带负荷差动保护误动作。

结论:造成0#启备变带负荷差动保护误动作的原因是,各级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

3 做好二次图纸资料的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国家出台了《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现场工作保安规定》,根据规定:按照图纸进行现场作业,坚决杜绝凭经验进行工作。当图纸资料与现场实际发生矛盾时,在一定程度上给维护带来麻烦。图纸资料和现场不一致,其原因:一方面基础建设是遗留下来的,例如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按照设计修改通知单,技术人员完成接线后,没有修改图纸;另一方面技术改造后没有修改原图纸。通过总结事故经验,事故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两方面的因素。所以,要提高管理图纸资料重视程度,当图纸与接线不一致时,认真核对,确认后,对原图纸进行修改,如果改动幅度比较大,需要及时绘制新图确保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同时,对班组留用的资料,以及档案资料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

案例二:2013年5月12日14:251#主变温度高跳闸。

原因:经查1#主变保护原图纸,1#主变温度高保护跳闸未设计接线。但现场安装人员按照设计更改将1#主变本体温度高跳闸线接至1#主变跳闸回路,而没有在主变保护竣工原理图上进行标记及更改,调试人员按原图纸也未对温度表进行调试,因此造成1#主变温度高跳闸。

结论:工程安装后,没有修改竣工图纸,导致工作人员没有调试温度表,造成1#主变温度高跳闸。

4 建立继电保护校验备忘录

为了避免发生相同的事故,要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总结,积累经验。所以,在工作过程中,继保人员要不断摸索、及时总结。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也越加丰富。通过建立继电保护校验备忘录,进而快速积累继电保护人员的工作经验。继保人员在班组公用的继电保护校验备忘录上,对每一次的校验、缺陷、事故障碍的原因、经过、处理方式、注意事项、经验教训等进行详细地记录,并及时组织讨论学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继保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5 结束语

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继电保护管理要常抓不懈。继电保护人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交流新经验,扎实工作,狠抓细节,善于总结,为厂、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俊杰.如何确保继电保护的可靠运行[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2.

[2]张磊.继电保护技术相关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1,26.

[3]张立强.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1.

作者:朱峰

安全专业水平管理论文 篇3:

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方法浅析

[摘 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我国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了信息安全“跨学科”教学在各理工类专业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卫星通信课程为例,研究了为卫星通信中实现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对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探讨信息安全专业教育与其他理工专业教育“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卫星通信 信息安全 跨学科 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领域对于保障我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全局性影响的极端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战争的重心已明显向信息领域转移,作战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制信息权的争夺上。现代战场空间被立体分布、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所笼罩,各种作战要素被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适应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尽快建设并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教育部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由于起步晚、信息基础薄弱,我国信息安全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其根本原因是信息安全人才教育与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安全是信息工作稳定可靠的重要保障,涉及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进行专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高等院校设置专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并且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信息安全教学严重脱节,形成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无所谓”的尴尬局面。

本文在分析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我国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了信息安全“跨学科”教学在各理工类专业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卫星通信课程为例,研究了为卫星通信课程中实现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对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探讨信息安全专业教育与其他理工专业教育“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新方法。

一、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一) 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我国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始于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教育部为此下发了教育部教高[2005年]7号文件, 对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发展迅速。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在已有的 70 余所高校所建立的信息安全及相关类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在 25 所高校和研究所中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各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信息安全相关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不少信息安全研究单位和企业与高校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来。另外,为促进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十一五”期间,全国已有包括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 16 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信息安全特色专业或方向。近几年,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都增设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已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类教育与培训较为系统和体系化,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和专业进修人员进行。

另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将信息安全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中。实际上,信息安全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研究方向, 自主设立相应的学科点,并且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本科专业的建设,使其对学科发展形成支撑作用。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根据本校的特色,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从通信与密码学外延培养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军事高等院校依托其理工特色,也根据现有的各类专业(数学、物理、计算机、通信、电子对抗等)外延,培养不同特色的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

(二)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它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数学、物理、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而信息安全专业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包含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等诸多研究方向,每个方向都有配套的培养方案,侧重点不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既要系统地学习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要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由于国内的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在全国数百所理工类高等院校中,各高校依据其办学思路和本校特点,其信息安全专业的定位不同,这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计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则将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信息安全专业置于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重点。

2.信息安全专业置于通信系,以通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3.信息安全专业置于计算机系,以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为教学重点。

4.信息安全专业置于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课程体系基本上包含理论与技术两个方面。在理论课程方面,一般包括初等数论、计算数论、密码学、信息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形式化分析等内容;在技术课程方面,一般包括网络安全与对抗、计算机恶意程序防范、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设计等内容。现代信息安全行业的深远发展已经奠定了信息安全及其管理在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中的地位,但目前还存在信息安全管理欠缺、信息安全专业“封闭性”较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其核心问题是没有充分理解与利用信息安全的“跨学科”内涵,这一点在理工类研究生教育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因此,我国教育科研机构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必须深入开展信息安全学科内涵的研究,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上下真功夫,不断整合已有的理工类教学科研资源,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安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卫星通信中的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

本节将在分析目前卫星通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为例,探讨进行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一)卫星通信课程体系

卫星通信结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多种通信手段,是大部分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交叉学科。 因此,卫星通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从物理学科的开普勒三定律到数学的几何运算,从卫星的发射控制技术到卫星与地球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卫星通信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课时量一般为32-50学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卫星通信教学课程大致分为七个部分:卫星通信概述,通信卫星技术,卫星通信地球站,多址方式与分配制度,卫星通信链路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网络。教学目标与大纲一般设定为:使学生掌握现代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主要技术,洞悉卫星通信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前景,加深对卫星通信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有较好的素质适应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以课程讲授阶段划分,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概论、卫星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技术、典型的卫星通信网介绍等。

可以看出,目前的卫星通信课程体系存在内容多、系统性强,结合实际应用较多的特点,但并未涉及信息安全内容,而卫星通信的协议及数据安全始终是卫星测控系统与通信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卫星测控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手段的发展对依靠机要手段保障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传统方法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信息安全知识讲授的匮乏造成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失。另一方面,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大多以地面有线和无线网络为背景,对于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并未涉及,而地面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环境的极大差异又造成其已掌握的信息安全知识无法直接运用到某些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上,这对于军队理工类高等院校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上体现得更加突出。

实际上,在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之外,应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理解掌握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二)加强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要让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在卫星通信中的重要性。卫星通信的安全性是任何空间任务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分包系统和交互支持应用广泛的现代空间信息体系,由于空间链路的开放性,航天任务期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对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威胁。第三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截获所发送的通信信号,窃取并解译信息内容,并通过伪造信息对正常工作的卫星进行攻击破坏,从而达到破坏信息、数据或资源,泄露秘密信息,中断系统的正常业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乃至空间数据系统的安全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面对高技术手段形成的电子侦察和对抗环境,对数据保护技术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空间信息传输的安全主要由通信节点和通信链路的安全来保障,而通信链路的安全主要由通信协议的安全来保障。

如上,通过分析卫星通信系统在目前高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讲授的目的。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安全理论中的安全威胁建模与卫星通信系统遭受信息攻击案例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学生掌握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知识点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授课内容重点有所不同,重点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需要学习的信息安全知识点,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其所学的信息安全知识在具体卫星通信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其根本在于,空间信息链路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增强方式与传统的地面网络安全机制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传输距离远而引起的长传播时延以及上下行链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了卫星链路遭受攻击的反应时间增加。

2.信息传输误码率高,信息传输过程几乎全部需要利用卫星链路,恶劣的空间辐射环境以及敌方的电磁干扰、电磁攻击,会导致信息误码率升高,而高误码率会对加密数据的正确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密码学算法的错误扩散影响范围急剧扩大,增加数据重传的概率。

3.卫星通信资源异常宝贵,传统的认证、加密及访问控制机制会大大消耗有限的卫星链路资源,应在实现安全控制的同时要避免浪费通信资源。

4.卫星的计算资源、存储容量及处理能力受限,使得采用的安全机制必须高效,以处理效率和安全为双重目标;并且,由于空间环境的电磁辐射引起的单事件翻转(SEU)会导致安全模块计算错误,同样加剧了错误扩散的程度。

5.卫星信道状态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在空间链路上实施入侵检测的难度较高、较为复杂。

通过如上分析,让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到自己目前所掌握知识的差距,从而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与对抗知识的兴趣,也能够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学有所用”的自信。

(四) 跟踪科研发展成果,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针对卫星通信协议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基于卫星链路复杂性、异构性、高动态性、长延迟等特点,可从物理层的信息理论安全和链路层/网络层的计算安全两个方面研究空间通信协议的安全增强和数据保护技术,主要包含基于计算安全理论的数据安全保护和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两大教学内容。由于卫星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快,因此要紧跟最新科研成果,动态调整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1.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CCSDS链路协议数据保护。依据最新的CCSDS国际标准,重点讲授CCSD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保护的加密与认证技术。在讲授过程中,根据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密码学知识储备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通信原理知识储备,减少理论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结合卫星信道的高误码率等链路特点,讲授信息安全技术对链路协议的吞吐量效率、等待延迟等传输性能造成的影响。要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理解,安全机制实施的位置、采用的密码学算法和协议的执行过程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在原有卫星通信系统上添加安全机制,从可靠性角度来看无疑是增加了一个可能给系统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的额外环节。可让学生在教学环节展开深入讨论,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深入交流,从不同专业背景出发,讨论卫星通信系统中需要的数据保护技术具有哪些特点,受到哪些限制,与传统地面网络存在何种不同。

由于涉及的密码学知识较多,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卫星通信数据保护技术适宜在信息安全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2.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的。由于空间链路中存在被动窃听的可能性,如果通信双方完全通过在经典信道上传输信息,则在双方之间建立保密的密钥是不可能的。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呈级数增长,量子计算机的即将出现更是威胁着计算密码的安全性,要满足空间链路的信息机密性需求就必须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密码体制。然后,引入信息理论安全的概念。信息理论安全结合了信息论与密码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信道传输的随机性,保证无线网络中恶意窃听的第三方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译码。在卫星通信链路的物理层采用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安全机制,星地通信双方不需要共享加密密钥,不需要复杂的加密解密算法,利用信道特性、编码、调制等一系列通信机制建立来建立安全的通信模型。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Shannon信息论意义上的安全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结合卫星通信信道存在着多径效应、阴影效应、多普勒频移和电离层闪烁等特征,重点讲授多径衰落等自然因素对信道安全容量和安全通信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多径衰落环境下的信息理论安全模型。让学生了解通过多径衰落的阴影效应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来加大窃听方对信息不确定性的方法,并学习利用多径衰落的相关系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密钥生成算法等。由于涉及的信息论与通信原理知识较多,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适宜在通信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三、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就如何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进行信息安全学科内部跨学科“二次教育”

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计算机、通信与数学等各个专业,其在本科阶段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都较为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应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结构,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合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研究方向,使他们既能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能发挥他们所长,因材施教进行“二次教育”。具体来说,针对来自计算机、通信等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利用其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优势,重点加强其在信息安全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密码学与安全协议相关理论知识的经典教材或经典论文,培养其信息安全理论学习兴趣 。相应地,针对来自数学等理论性较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学习方法,故应提高计算机、通信网和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弥补相应知识与能力的欠缺。

(二)与时俱进,有机结合系统工程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

对于信息对抗与网络系统安全等侧重于工程技术的研究方向,在打牢信息安全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使教学工作融合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加以掌握。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本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培养方案,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改进系统教材,做到研究生教育与项目科研与时俱进、研究方案与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工程研发培训与信息安全理论教学跨学科并进,从而促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三)融会贯通,加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跨学科”教育

对于其他理工类专业,如自动控制类专业、物理类专业、化工类专业、航空航天类专业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的专业学生来说,首先要加强其对信息理论知识重要性及理解程度,要求其重视本专业学科中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其次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适当增加信息安全在本专业应用方面的课程。例如在飞行器设计专业方面,要加强学生对于飞行器通信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掌握飞行器通信安全在飞行器设计中的方法与要求;在电力系统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在设计电力网络的同时,要能够充分考虑电力网的安全性。总而言之,要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种包含信息安全在内的“大局观”,融会贯通地掌握体系知识与体系设计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四)丰富形式,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信息安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交流

除正规课程之外,信息安全教育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多样的跨学科教育活动来进行。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文化节”之类的课外教学活动,信息安全可以作为这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举行信息安全知识竞赛,计算机渗透技术大比拼等。另外,小型报告会、问卷调查、技术讲座等都可以作为信息安全教育的方式。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与技术的“用武之地”与“用武之法”;使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增强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及其大局观,为实现信息安全管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成华,钟艳如,王鑫,王勇,张瑞霞.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3,(7):66-73.

[2] 融燕,侯思齐等.中美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比较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学报,2009,(1):27-31.

[3] 李晖,马建峰. 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3-4.

[4] 王丽娜等.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 吕海寰等.卫星通信系统(修订本)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 张晖.“卫星通信”课程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31):169.

[7] 魏东兴,徐红,邢慧玲.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技术课程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46-48.

[8] C. E. Shannon,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s,” Bell Syst. Tech. J., vol. 28:656–715.

[9] 唐成华,钟艳如,王鑫,王勇,张瑞霞.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3,(7):66-73.

[10] 冯登国. 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之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7,(19).

[责任编辑:碧 瑶]

作者:张磊 安成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园环境平面设计论文下一篇: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