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清真寺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其形制与艺术特质都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体现出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同时,在伊斯兰教及清真寺建筑文化传输到我国后,又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生碰撞,呈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 篇1:

以计量分析的视角看城市文化的空间分布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大数据的搜索分析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城市规划的研究当中。城市文化在研究过程中也多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城市是一个可以进行自组织的有机的生命体,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传承和演变的规律。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以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基因为切入点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由于文化基因的隐性要素,无法进行直观的数据论述,文章从文化元素分析入手,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表象的文化元素进行分类,从宗教文化要素、自然文化要素、社会文化要素三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再通过POI等大数据应用,对城市文化要素进行抓取,之后通过核密度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文化元素进行空间分析,最终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探讨湟中县城市文化元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探索文化基因在城市空间中的表象分布情况。

关键词:城市文化;大数据;计量分析;空间分布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项目“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 PREE 的动态模拟、 空间整合研究” (51178163) 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尝试运用大数据对城市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就有运用POI方法,通过对所需信息进行提取,对城市活动行为进行分析。如:陈映雪等[1]以南京为例,借助新浪微博签到点的数据,从居民活动的运动形态、空间分布等探究旧有城市的空间功能组织方式;钮心毅等[2]在上海公共中心划定范围内,通过2011—2018年间手机定位等信令数据分析上海公共中心体系的演变。

在大数据运用层面,以上研究者大多数都是运用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人类在城市中活动,来对城市空间功能、城市中心演变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而对城市的文化性质乃至文化基因进行分析的相对较少。本文则从计量分析的角度,运用POI的数据爬取技术 对城市空间上的文化基因的文化要素活动点进行抓取,来对湟中县文化基因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城市文化研究层面,研究者多以定性的方式对城市文化基因进行研究,如徐刚等[3]对城市空间体系构建的规划探索,田涛[4]对西安城市文化基因的梳理,乌再荣[5]以城市基因为切入点进行的古城市空间研究。

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城市文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如于力群等[6]对城市文化氛围的量化评价研究,赵四东 [7]等对城市文化发展进行绩效量化评价模型构建。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演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研究层面,多数学者从未停止对其的探索研究,人们试图从定性、定量等多个角度入手,对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进行解释分析,以求获得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和空间影响。但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研究,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空间分析的相对较少,本文从该角度入手,以期待获得相对具象化的分布情况,分析湟中县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湟中县城市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

在本文研究中,对湟中县文化基因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界定文化要素情况,选择兴趣点的名称,以便于在后续研究中对所需数据进行提取和整理分析。

文化基因来源于生物学术语基因一词,1990年刘长林先生在《中国的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一书中,把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定义为“那些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 [8]。在2015年,盛维、王永华的《城市基因的研究框架归纳及其政策意义分析》一文中提到城市基因的内涵由本底特征和显性特征组成,具有生物学基因的复制、遗传、变异等特性。“文化基因”类比生物学的基因的概念,凡是可以传递文化信息的微小片段都可称之为文化基因[9]。

本文将能直观表现文化信息的物质要素,定义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文化要素。本文以湟中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询问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对湟中县文化要素进行界定。 湟中县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聚居融合,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色明显,不同于其他城市,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因此,在城市文化基因的分类过程中,抓住对城市文化影响较大的文化基因进行分类,如宗教、地理环境等,又根据其在城市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概括为宗教文化要素、自然文化要素和社会文化元素。

(一)宗教文化要素

湟中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融合的城市,宗教文化基因贯穿城市发展的始终。湟中县宗教文化基因包括建筑、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多个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整理可知,湟中县内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并存(图1、2),其中道教于1960年后逐渐衰落。

宗教建筑及宗教建筑群、宗教场所、宗教景观作为宗教文化基因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城市整体形象及空间格局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湟中县塔尔寺建筑群最为突出,贯穿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湟中县由塔成寺,由寺成城,而早期的塔尔寺也直接形成了城市文化中心,奠定了周边建筑形式的基调和氛围。

因此,在本文中宗教文化要素作为文化基因的表象,指人类通过宗教活动在城市空间所形成的物质文化要素,包括宗教建筑及宗教建筑群、宗教广场和宗教景观标识。根据湟中县内存在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情况,选取塔尔寺、佛教、清真寺、基督教堂、道教等五个兴趣点词语进行爬取研究。

(二)自然文化要素

湟中县内自然文化基因丰富,湟中县内存在“卡约文化”遗址、道教圣地南朔山、娘娘山、水峡、马鸡沟药水泉、大南川水库、莲湖公园等名胜古迹。

塔尔寺地处群山山坳之中,并依据藏传佛教宗教圣地的理念,赋予其四周的群山以“八瓣莲花”的神迹描述,莲花山景区除了自身所承担的宗教活动和意义外,也逐渐成为塔尔寺景点独有的文化宣传部分。塔尔寺周围地理环境的附加意义,体现了湟中县塔尔寺独有的自然文化基因。

自然文化要素是指在人类活动中对山川、湖泊等自然環境附加文化含义的自然物质空间,包括历史遗存、风景名胜。由于历史遗存和风景名胜名称的特定性,选取百度 POI 类别中的自然地物、旅游景点两个关键词进行POI兴趣点的爬取,并剔除单纯的自然资源数据之后,对剩余的自然文化要素进行辨别、选取、分析研究,并对单个自然文化要素名称进行获取。

(三)社会文化要素

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动与传播,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生活习俗等的社会文化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状态。湟中城市发展也由单一宗教(塔尔寺)这一影响要素,随着居民活动逐渐丰富,发展出城市居住、贸易、生活服务等功能,产生社会活动和社会文化,而不仅仅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近现代,随着湟中县经济文化以及旅游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湟中县逐渐重视和发展社会公共文化,增加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和建筑,如藏文化馆、湟中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体验中心、河湟文化博物馆等(图3)。因此,本文中的社会文化要素是指在人类公共聚集活动中进行文化传播的社会物质要素,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场所、文化广播等。对兴趣点的选取,参考百度POI一级行业分类,选取文化传媒、教育培训、文化活动广场等三个兴趣点,同时对获取数据进行辨别和选择。

(四)湟中文化要素空间分布

根据上段对湟中文化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对文化基因兴趣点进行界定和获取。并对表1中的宗教教育文化要素进行说明:在作者的实地调研和与洛桑赢巴法师的交谈中得知,早期以及现在当地的孩童通过成为僧侣在塔尔寺内进行藏族文字和知识的学习。在藏族文化中,宗教早与日常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塔尔寺本身就是青海佛学院的最高学府。

通过对数据的剔除、选取整理后,获得湟中县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文化要素集中分布于鲁沙尔镇,多巴镇及其周边地区。从湟中县的整体行政范围来看,主要分布于镇域南侧。这与湟中县域内的北部多山脉少城镇的县域发展情况相吻合。从文化要素类型来看,环境文化要素多集中于西南侧山脉地区中,且布局集中于鲁沙尔镇域西南侧及其周边范围,从鲁沙尔镇高程数据也可以看出,西南部地势较高。宗教文化要素多分布于鲁沙尔镇和多巴镇等城镇活动密集地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图4中可以看出:藏传佛教主要聚集分布于鲁沙尔镇内,数量较多且分布集中;伊斯兰教则散布于各个村中之中,分布较为分散,且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鲁沙尔镇和多巴地区较其他地区数量更多,更集中。而汉族世俗神庙则零星地广泛分布于镇域之中。

二、数据与方法

(一)POI方法运用

POI,也叫兴趣点,是一种带地理坐标信息的位置数据,作为大数据的一种,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整体面貌分析,因此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城市空间、城市活动研究中。百度地图的POI接口SDK提供了三种类型的POI检索:周边检索、区域检索和城市内检索。本文通过城市行政区域内检索,从而获取所需的湟中县的POI数据。

从文化要素兴趣点的爬取的实际获取数量和分布结果来看,本文将选取湟中县域和鲁沙尔镇域两个范围区定为数据获取范围,即本文的研究范围。

对于湟中县域坐标范围(经纬度:左下角东经101.1722°,北纬36.2369°;右上角东经101.9027°,北纬37.0624°。)和湟中县鲁沙尔镇域坐标范围(经纬度:左下角东经101.3176°,北纬36.3727°;右上角东经101.6209°,北纬36.5402°)内的兴趣点进行爬取。范围如图5所示。

对湟中县域和鲁沙尔镇域内的百度地图兴趣点进行数据的爬取和汇总,共获得二百九十六个数据。通过表1和百度 POI 类别一览表[10]分类的类别情况对照,对数据进行整理,剔除无效数据以及错误、重复等数据,将剩下的科学数据作为本文的POI基础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呈现鲁沙尔镇域内文化要素的分布境况。

(二)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为空间点模式分析中的一种,根据兴趣点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来探索点数据的分布模式与布局特征,对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描述点数据的分布密度、分布范围、分布中心以及分布轴线。

核密度估计法:使用核函数根据点要素计算每单位面积的量值,以将各个点拟合为光滑锥状表面。一般通过测度研究区域中单位面积上的事件数来估计各点的密度值。

本文使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具體计算方法如式(1)所示:

f(x)是x处的核密度计算函数, n为距离x处欧氏距离小于h的要素的个数,h是进行距离衰减计算的阈值,k表示空间权重函数。经过反复实验,对距离衰减阈值进行调试,使用了 250m×250m的栅格作为数据输出。

将研究区域进行规则格网划分;计算带宽;将文化要素分布数据换算成格网密度值,把文化要素点密度数据连到格网中心点上;使用空间连续数据核心估计函数把中心点上的核密度值插成格网表面,形成点要素的密度分析图。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叠加湟中县域行政区划图和鲁沙尔镇域行政范围图,获得相应的核密度分析图 (图6、7)。

湟中县文化要素的核密度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总体上呈现单一核心的文化要素聚集区,中心密度集中,周边稀疏。文化要素的聚集程度在鲁沙尔镇较高,周边城镇较低。中心呈一核心聚集,外部离心,呈多组团状态,且无明显的过渡区域。西南部组团连接成片状分布,北侧和东侧组团则各自分散分布,隐约有各自的聚集中心,独立性较强。由于文化要素的核密度分析结果呈单一核心,且聚集程度较高,核心内点数据较多,而湟中县域范围较广。为了更好地分析核心内的文化要素分布情况,对研究范围进行缩小,缩小为鲁沙尔城镇区进行分析,以其获得城市内更为清晰的分析结果。

鲁沙尔镇文化要素的核密度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呈三个核心,即塔尔寺建筑群,核心区内最为集中的部位是塔尔寺广场、大金瓦寺和时轮学院,沿塔尔寺建筑群呈带状分布。由颜色深浅过渡过程,反映文化要素的外围扩散状态。西侧和东侧呈组团片状分布,核心聚集,周边稀疏。西侧的组团可以清晰地看出沿街道分布,鲁沙尔大清真寺处隐约出现中心集中点,根据卫星图的信息情况可以看出,此处为居民生活区,点要素信息为三级指标清真寺和刘琦庙,处于生活区,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活动息息相关。城市东侧的组团即为青海藏文化馆,湟中县文化馆等社会文化要素也沿城市街道分布,处于新区,且数量较少。这也与这些场馆于城市后期建设有关。

三、结语

本文从计量分析的视角对湟中县文化基因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文化要素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百度地图提供的POI功能,以量化的方式对湟中县的文化要素进行核密度分析处理。通过数据处理得知湟中县文化要素核心聚集于鲁沙尔镇内,鲁沙尔镇外周边要素组团分布于湟中县的西南侧,多为自然文化要素。宗教文化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多集中于城镇建设中,由此可见文化基因与城镇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交融,分布于鲁沙尔镇居民日常活动范围内,以塔尔寺建筑群为核心向外围扩散。

从点要素的信息可以看出,鲁沙尔镇藏传佛教建筑还是以塔尔寺为中心,围绕塔尔寺形成群体。城区内同时存在少量汉传庙宇建筑。而清真寺则围绕居民区兴起,除了城镇中的三处清真寺外,多分散于其他镇区。教堂则多存在于乡村,如镇域外的黑嘴天主教堂。

参考文献:

[1]陈映雪,甄峰.基于居民活动数据的城市空间功能组织再探究: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5):72-78.

[2]钮心毅,康宁,李萌.都市圈视角下的上海城市公共中心体系重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9(3):42-49.

[3]徐刚,马丽丽,杨超.非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景观空间体系”构建的规划探索:以汤阴老城更新详细城市设计为例[J].城乡规划,2018(1):100-108.

[4]田涛.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5]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

[6]于力群,侯鑫.城市文化氛围的量化评价研究:以天津等9个开埠城市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2.

[7]赵四东,杨永春,钟源,等.城市文化发展绩效量化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实证:以山西省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163-171.

[8]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

[9]盛维,王永华.城市基因的研究框架归纳及其政策意义分析[J].经济管理,2015(11):32-41.

[10]POI类别一览表[EB/OL].[2020-02-15].http://lbsyun.baidu.com/index.php?title=lbscloud/poitags.

作者简介:

谢培琦,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段汉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作者:谢培琦 段汉明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 篇2:

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形制与艺术特质研究

[摘    要]清真寺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其形制与艺术特质都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体现出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同时,在伊斯兰教及清真寺建筑文化传输到我国后,又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生碰撞,呈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性特征显著,使得各地清真寺建筑都融入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质,晋北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且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因素都对该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制和艺术特质的具体表现,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对清真寺建筑产生的影响,为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我国穆斯林宗教需求的清真寺建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修复方案。

[关键词]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形制;艺术特质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穆斯林进行叩拜祈祷的专门场所,清真寺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风格特征,主要特色建筑元素包括拱券、穹隆、门洞、几何造型表面装饰等。清真寺建筑一般都比较宏大,由很多承担不同宗教功能的大殿组成,除了穆斯林礼拜需要的主殿,清真寺往往还包含一系列附属建筑群,满足穆斯林的居住、沐浴、饮食等基本需求,前殿、主殿等主体建筑部分和附属建筑群共同组成清真寺建筑。我国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建筑的形制和艺术特质上体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丰富了我国寺庙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系,对其形制和艺术特质进行研究,对我国清真寺建筑乃至寺庙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晋北地区即山西省北部,主要包括大同市、朔州市以及忻州市三地,晋北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古代曾作为丝绸之路的临时通道,为多元文化碰撞和借鉴提供了地域上的优势。晋北乃至山西省的清真寺建筑是何时开始建造的呢?

据传唐朝时晋北地区的大同市就已经建起了大同清真寺,但没有可供考证的史料记载,不足以信服;北宋时期,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已经传入山西省,《宋会要·蕃夷七》中记载:“大食国使陆婆罗”,表明此时已经有伊斯兰教传入山西省。到了元代,中西交流十分频繁,很多西部穆斯林通过“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进入我国,其中就有很多人定居于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地区,因此晋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关于清真寺的记载,《元史》第二十九卷《泰定帝本纪》:“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 给钞四万锭”,表明此时大同地区的清真寺的建造已经得到了官方在经济上的支持和资助,因此可以认定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始建于元代。伊斯兰教在当地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明朝时,晋北清真寺得到了增建和修缮,有较为翔实的碑文记载为证,大同市的九楼巷清真寺有碑文记载:“大同礼拜寺,在城之西隅……”“我云,因于永乐中遂建寺于府西南隅”。而“遂建寺”在此时的意思不是增建、新建,而是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表明此时大同的清真寺已经得到了重修。而此番重修对清真寺建筑的建筑风格做出了部分改变,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特质,使大同的清真寺既保持了元代初建时的原有风格结构,体现出阿拉伯建筑的基本形制,同时又吸收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征,从此晋北地区清真寺的建筑特征基本形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

二、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形制研究

清真寺建筑的形制主要是指在规划布局、地理方位、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征,作为宗教建筑,晋北地区清真寺在这些方面的选择和表现上都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規划布局

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大多是新建或者是在原有基础上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形成的,在规划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新建的一些清真寺考虑现实需要在规模上都比较大,而且往往会预留很大的一片空地,规划为广场,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穆斯林群体的礼拜需求,在选址时也会尽量选在人口密度大,交通更为便利的地方。而对于一些保存下来的清真寺,由于很多穆斯林已经习惯了在这些寺庙做礼拜,不易变更清真寺的地址,晋北地区普遍的做法是对周围建筑进行搬迁,以扩大清真寺原有面积。例如大同市政府在2009年前后就将大同清真大寺附近的房屋进行了搬迁,为大同清真大寺增修了寺前广场、望月楼、清真寺大门等,不仅使历经千年的清真古寺保存下来,同时也做到了结合现实需求。在布局上,晋北清真寺沿袭了传统伊斯兰清真寺的整体布局,主要包括前抱厦(前廊)、主殿(礼拜殿)、后窑殿三大部分,主殿的面积是其中最大的,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场所。礼拜大殿的左右两侧往往会修建一些配殿,增设沐浴、学习、休息等多项功能场所。此外晋北还有一些呈“回”字形分布的清真寺建筑,由寺庙大门、主殿以及一些附属建筑组成,再将一些功能性建筑布局在“回”字形中间,形成集中式的外部空间布局。

(二)建筑朝向

在朝向上,所有晋北地区清真教建筑都遵循一个唯一的原则,即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不仅仅是晋北的清真教建筑,包括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清真教寺庙都是如此。对于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打破了传统的坐北朝南的朝向布局,由于麦加位于我国的西方,为了保证穆斯林礼拜时能够面向麦加,因此我国的清真寺都是坐西向东的。这种关于朝向的规定是由伊斯兰教义决定的,在伊斯兰的文化中,麦加不管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世界的中心,因此世界各地的清真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其朝向也都是各不相同的,但都位于以麦加为中心的圆圈上,这一特征保存几千年,虽然清真寺建筑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分布,其建筑风格都可能发生本土化的改变,但是以麦加为中心的朝向形制,保持下来,这正是伊斯兰教义最充分地表达和体现。

(三)体型和轮廓

传统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多呈现浑厚感和整体性,为了体现建筑体型的宏大、庄重多采用拱状结构,穹顶的设计增加了建筑的高耸感和威严感。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在融合了上述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技巧,注重打造较为精致的小景观来增加清真寺的层次感,这就使得晋北清真寺在保持原有的坚实感的基础上,更具层次感,例如晋北的大同清真大寺按照我国传统建筑的方式将寺庙划分为三组主要的院落,这种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模式,不仅符合我国传统审美倾向,更能增加清真寺建筑本身的神秘感。

(四)建筑材料

传统清真寺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而清真寺的轮廓又以拱券为主,这给寺庙的建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砖石依然是很多西方国家建筑材料的首选。因此,我国最初建造的清真寺也都是用砖石建造的,我国很早就掌握了用砖石做拱券的技术,我国的赵州桥就是利用该项技术建造的造型十分优美的石拱桥,我国利用砖石建造清真寺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但是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是砖木,古人很喜欢用木材作为建筑原材料,而且我国古代也出过许多像鲁班这样技艺十分高超的木工,可以说我们利用砖木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砖木为材料的清真寺建筑。例如晋北地区的清真大寺就喜欢在前殿中用木头做成雕花拱门,大同清真大寺中的邦克楼则是两层的阁楼,楼下以砖石为材料,二楼则用木头做成多层斗拱托起重檐歇山式顶楼。可见,砖木也已经成为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重要原材料。

(五)建筑内部装饰

清真寺的内部装饰手法也较为独特,与我国传统的装饰表现方法区别较大。我国素有将人物或动物画在墙壁上装饰墙面的传统,比如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里面的壁画多以人物为素材。但是清真寺的墙面上是不允许出现人物或者动物图案的,因此主要以各种植物、几何图形等为装饰造型。清真寺建筑往往在规模上比较宏大,特别是会有很多的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用形态各异的植物造型、几何图案装饰的,工程量十分庞大且复杂。此外,还有一些清真寺会使用彩色的琉璃砖贴满所有表面,产生璀璨、富丽堂皇的效果,或者用石膏线做浮雕进行装饰。晋北地区的清真寺除了采取以上几种装饰方法,还会借鉴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雕刻精美的小木作、石作和砖雕为装饰,使当前晋北地区的一些清真寺建筑成为中西合璧的具体体现。

三、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艺术特质分析

(一)建筑元素多元性特质

晋北清真寺的最大特色便是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这是文化长期交流借鉴的产物,不仅有利于清真寺能够融入不同文化背景中去,也有利于各种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我国古代主流文化思想是儒家文化,在清真寺传入我国晋北地区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礼制思想在清真寺建筑风格上的反映便是增加了照壁、道门等空间要素,使清真寺建筑的庭院更加复杂,层次感突出。

此外,一些晋北清真寺在格局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布局,在内部装饰上将我国传统的彩绘、木雕、砖雕等技艺应用在清真寺的建造上,实现了不同种类的中国建筑元素之间的融合,同时实现了与外来的阿拉伯式建筑的融合,使其多元文化元素特質更加凸显。同时,晋北地区有部分蒙古、回、苗等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此地生活,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也会对清真寺的建筑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建筑风格的相对稳定性特质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其总体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质,表现为一种文化在交流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特定期限的稳定性,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自元代始建,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这千年的时间里,它不断地与晋北地区特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但是其基本的建筑形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其在朝向上仍然是面向麦加,在轮廓上还是以拱券为主要特征,内部装饰上也不会出现人物或者动物图案,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清真寺所独有的艺术特质,在今天仍然深入人心,并没有在文化的交流发展中日渐式微或消亡,正是体现了清真寺建筑艺术文化所具有的稳定性特质。

(三)实用功能属性特质

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对于文化有一定的传播作用,随着清真寺建筑在全世界范围内拔地而起,伊斯兰教文化也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清真寺内的经堂是伊斯兰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讲经堂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古代的私塾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宣讲的方式达到文化输出与输入的效果。对于建筑本身来说,它的文化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耳濡目染上,建筑是一门会说话的艺术,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它、学习它、走近它,从而实现文化的输出。

此外,清真寺建筑还具有塑造行为和价值观的功能。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思想观念的集中表达和精神寄托,清真寺建筑的外在的物质材料与宗教观念是相互融合的,宗教活动是对情绪的一种宣泄。通过忏悔、祈祷等宗教活动可以有效地发泄出心中的压抑情绪,从而心情舒畅,再次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渴望,引导正面价值观念的树立,指导人的行为,实现实用属性功能,这是包括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在内的所有宗教场所都具备的特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穆斯林思想意识的转变,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阿拉伯建筑风格逐渐被增加,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力度减弱。但对于当下而言,与我国国情、文化特征相融合的清真寺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穆斯林需求,可以形成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清真寺建筑,因此在对清真寺建筑进行保护发展过程中应当开辟新的思路,坚持基本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元素,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晋北清真寺建筑。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在选址、朝向、装饰等基本形制上遵循伊斯兰教教义,选址要在穆斯林相对聚居的区域,以满足穆斯林日常的礼拜需求;朝向上坚持以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为中心,面向麦加;在内部装饰上坚持“认主独一”原则,禁止出现较为具象的图案,采用几何图案造型、阿拉伯经文等作为建筑表面的装饰元素。另一方面,要突出中国建筑原则特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雕刻元素就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清真寺建筑完美融合的佐证。此外,当前我国的建筑文化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建筑材料也更加绿色环保,清真寺建筑也应当重视对新型材料的开发应用,从而使我国清真寺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李海.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4).

[2] 陈永根.清真寺建筑形制中的功能性因素探究 [J].全球化与伊斯兰,2006(1).

[3] 杨新新.黄河流域回族清真寺建筑形态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5(10).

[4] 孙刚.浅谈中国清真寺建筑的建筑特色[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

[5] 房建昌,陈跟禄,王维墉.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J].宁夏社会科学,1990(5).

[6] 刘志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陈永根.清真寺建筑与清真寺功能的关联性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作者:刘儒通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 篇3:

试析上海清真寺“以寺养寺”的经济功能及其影响

[摘 要]伊斯兰教历史悠久,作为伊斯兰教传播思想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有着独特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清真寺经济与其他宗教经济一样,对于伊斯兰教来说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寺养寺”是清真寺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也是现在多数清真寺所采用的经济政策。本文主要通过上海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的具体实施,浅析上海清真寺“以寺养寺”的经济功能、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清真寺经济的影响以及它给我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清真寺;经济功能;小桃园;以寺养寺

绪言

随着时代发展,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也逐步的多元化。学术界对清真寺的研究成果也可称得上硕果累累,据统计,截至2005年,近50年来(1949-2005年),仅在《中国穆斯林》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清真寺文章约200多篇。有关著作和论文大多还限于对中国清真寺的概括梳理,偏重于清真寺的历史概况(沿革)、建筑特点、文化特色(主要是碑刻、匾额和楹联)的介绍。[1]例如:刘致平主编《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谭全万的《清真寺社会功能初探》等。对清真寺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很少深究清真寺的经济功能,而清真寺的经济功能在整个伊斯兰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牵动整个清真寺,甚至伊斯兰教运作的关键。所以,本文从其中一点——“以寺养寺”的经济来源分析上海清真寺的经济功能及其影响。

一、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概述

小桃园清真寺坐落于上海市河南路复兴东路交叉口。从1842年上海辟为商埠后,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开始来上海定居。相传寺院附近,原有一座小型花园,小桃园之名被沿袭下来,用作街名。人们为了使清真寺名称不想混淆,就把这座清真西寺称为寺称为小桃园清真寺。[2]虽然身处人流较大的小城厢,但是却一点都掩盖不了小桃园清真寺的色彩,从远处天桥望去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它的远景。上海小桃园清真寺主体建筑是典型的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小桃园清真寺是附带女寺,寺门是黑色的拱形花格铁门,很大很高。清真女寺的门较之偏小。清真寺庭院的西面是礼拜大殿,每个门口分别有一个乜贴箱供穆斯林捐助。据调查,礼拜大殿面积5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礼拜。殿有两层,底层是正殿,第二层是二殿。门梁上挂着“显扬正教”的匾额。庭院的东面是三层楼房,二、三层是小桃园清真寺寺史室、文物展室、《古兰经》展示室,底层是讲经堂。而庭院的南面有教长室、外宾接待室及沐浴室等。

二、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具体措施分析

20世纪初,穆斯林已经在珠宝、玉器、古玩、毛笔出口、清真饮食餐馆、牛羊鸡鸭屠宰加工等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并有能力兴办一些宗教文化事业,进而“以寺养寺”的政策开始普及。小桃园清真寺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是个回民,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作为哈吉——伊斯兰教相对德高望重的地位称谓,他很欢迎年轻人前去学习。让人感叹的是,已经建立了那么久的小桃园清真寺竟然加上阿訇只有8个工作人员,最低工资也只有五六百块钱,而作为整个清真寺的管理层主任,一个月也只有1050元,工作人员收入都是非常低的。然而,主任却要做好整个清真寺的支出分配工作。根据对主任的采访得知,小桃园清真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

1、穆斯林的捐助

寺内一共有5个乜贴箱,每周工作人员会收集一次乜贴箱里穆斯林的捐助,一个礼拜平均大约有2000到3000左右,一个月最多10000元左右。而穆斯林的捐助都是出于自愿的,按自己的能力来奉献。

2、官方的捐助

根据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的叙述,在每年清真寺举行开斋节等伊斯兰宗教活动和节日时,上海伊斯兰教协会会适时的给予捐助,一次大约1000到2000,按照真个清真寺的开销来看,我认为并不是很多。但是一般情况下,主任并不會去主动向上级申请拨款,主要还是靠清真寺所有人员自己的勤俭来均衡开支。而说到这次世博会的时候,主任说道上海伊斯兰教协会捐赠了1000万元对小桃园清真寺进行了翻修,使它的外观更干净、神圣,做好各种接待外宾的工作。这对清真寺来说是个很大的帮助。

3、“以寺养寺”具体措施

说到“以寺养寺”的具体措施,严格来说,小桃园清真寺并不是发展的很好,只有门口的一个小卖部是作为出售一些穆斯林的帽子和伊斯兰教的饰品来实现,但是收入是很有限的。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说:“由于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清真寺里的工作人员也在尽可能的想办法,想自食其力,用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和物品来开发出支持寺内经济的措施。”据了解,主任正在申请将寺门口的柜台出租给商人做冬虫夏草的生意,这样可以提高寺内的收入。另外,由于主任也已经年近70了,所以觉得如果实在情势不好,就申请将自己的办公室出租给一些穆斯林或者民族协会的人作为办公用途。可见,小桃园清真寺的“以寺养寺”正处于发展阶段,并未成熟。

4、一些信徒的帮助

从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那里还了解到,有很多周围的伊斯兰教信徒和百姓会主动来问他清真寺是不是缺生活上的物质用品,过节时有时候还会送西瓜等来表示心意。穆斯林的经济状况是两极分化的,所以有的比较富裕的穆斯林在得知寺里的办公室尚缺空调时就捐一台空调,说是“捐”,我更想把它称作是一种奉献。不仅如此,小桃园清真寺还有一个专有的厨房,用来解决穆斯林和工作人员的一顿午餐,这样不但做到节俭,也避免了穆斯林找清真餐馆的麻烦,而厨师也不是另外花钱去请的,而是四五十岁的穆斯林妇女免费的来帮忙。

在了解小桃园清真寺的这些经济情况和平时的运作后,我突然很感慨,不管是贫是富,穆斯林都过的很快乐,绝不自艾自抑,相反地,他们用自己辛勤劳动去充实着的生活。

三、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实际操作中的障碍及对清真寺经济的影响

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发展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的时间构建“以寺养寺”的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没有足够的产业去使他们有能力去发展自己的经济,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想,这还需要政府和上海伊斯兰教协会的更进一步的支持和关心来实现。比如,在清真寺周围的一些店铺可以让清真寺的管理人员或者穆斯林进行一些小生意,或者在寺内继续举办学校,既可以育人又能成为另一笔可观的清真寺经济收入。

另外,在参观小桃园清真寺以后我发现,寺内的运作很稳定,可是普遍的工作人员的年龄都已经挺大了。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也说到“我已经年近70,虽然身体也算健康,但是已经没有太大的精力了,十分紧缺的是年轻一代的接班人。”就这两点很大的不足造成了现在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经济政策无法贯彻的现状,亟待各方面的支持和解决。

从经济功能来看,“以寺养寺”的经济政策不仅可以解决清真寺的寺内开销问题,也可以减轻穆斯林的经济负担,对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起到的是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以寺养寺”的经济政策所带动的清真寺经济对穆斯林自己去经营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并且提供了穆斯林们就业的更多机会。就如哈吉·达吾德·伍进德主任所说的,许多穆斯林会自己开清真拉面店来维持生活并且捐助清真寺。再者,促进了“环寺”周边地区经济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新疆喀什市中心,矗立着全国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卡尔大寺,离寺不远便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穆斯林“巴扎”(集市),浓厚的宗教气氛与活跃的市场竞相并存,这也是穆斯林地区市场建设的一个特点。由于这些经济由“环寺”而展开,穆斯林经营者大多受宗教影响,主张诚信经营,受到穆斯林群众和其他民族的好评。[3]

就小桃园清真寺个案来说,我认为虽然它的“以寺养寺”的政策并没有贯彻的很彻底,但是现在已经在尽力来申请产业去做到“以寺养寺”,就上述两个“以寺养寺”所带来的普遍的积极影响来说,对小桃园这个很有代表性的上海清真寺是起到巩固它原先陈旧的经济体系的作用,不仅如此,只要“以寺养寺”一点点的发展起来,小桃园清真寺可以更自如的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比如:招聘更多的阿訇来对穆斯林的思想进行更现代化的传教,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让清真寺的寺内需求有更多的宽余空间,不用过的很拮据等等。

结语

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在近些年里得到各种荣誉称号:文明宗教场所、连续几年的优秀清真寺殊荣等等。在这些鼓励和表彰后,作为清真寺的负责人,哈吉·达吾德·伍进德主任认为他应该为此而更好的发展好清真寺的作用。他说:“贫穷并不是我们的选择,而富裕也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向往的是两世同乐。”可见,他们的心态是很平和的,没有功利心和虚荣心。可以说,虽然在“以寺养寺”并不完善的现在,但清真寺的负责人和各个工作人员,包括以寺为家的众多穆斯林都靠着坚不可摧的宗教信仰和乐观精神快乐的活着。

整个清真寺很宁静、很和谐,透露出的是穆斯林对和平、团结的向往。在访问的最后,哈吉·达吾德·伍进德主任跟我们说道希望社会外界更多的是记得他们的精神,我想穆斯林的这种精神是以后在发展“以寺养寺”的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思想基础,也只有共同的目标以及虔诚的心,才能一起努力使清真寺的经济功能更庞大,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全球化进程中,清真寺不但起着传播宗教思想的作用,在“以寺养寺”的经济政策全面普及的以后,清真寺的发展可以更稳定,也更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因此,清真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将来对伊斯兰教的经济发展功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莉:《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的现实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

[2]金宏伟:《春风秋雨九十年——记上海小桃园清真寺》,《中国宗教》,2007年。

[3]金幼云:《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沿革》,《中国宗教》,2002年。

[4]马平:《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济结构分析》,《回族研究》,1992年。

[5]苏雪,刘锦:《中国清真寺社会功能的历史演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

[6]谭全万:《清真寺社会功能初探》,中广网。http://www.cnr.cn/xjfw/mzzj/201003/t20100304_506100636.html,2010年。

注释:

(1)魏寒梅,罗欣,马海陆.《试论中国清真寺的研究现状》.《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金幼云:《上海小桃園清真寺沿革》,《中国宗教》,2002年第1期。

(3)罗莉:《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的现实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11月第6期。

作者:邬晓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飞行员体育锻炼论文下一篇:养老保险逃费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