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思维与会计信息化论文

2022-04-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计算思维与会计信息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回归体现本学科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方法;在计算思维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案例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方法。

计算思维与会计信息化论文 篇1:

CFO在智能会计发展中应把控三大问题

【关键词】 智能会计; 大会计思维; 大交叉方式; 革命式举措; 数智文化

智能会计是会计科学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下,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等相关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项管理活动—— 一项以数字经济为前提、业财融合为基础、财务共享为平台、人工智能为支撑,在宏微观经济与管理领域,主要发挥大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信息支持作用的人机共生、协同进化和管理赋能的会计管理活动。它至少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预算、会计控制、会计评价和会计平台等全面智能化内容,在学科归属上属于交叉学科范畴,具有计算会计科学属性。

智能会计是会计拥抱技术的结果,是会计对技术的加持。这是会计转型发展的方向。换句话说,智能会计是会计科学在坚持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逻辑、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主动吸收、接纳、整合和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来改造、丰富和提升既有会计知识内容和方法体系的能动过程。作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的首席财务官(CFO)在推行智能会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理应发挥好谋篇布局的关键作用,需要时刻把控好以下三大问题。

一、以“大会计”思维布局智能会计

我们常说,知识很重要,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当下会计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会计人才教育教学,都是按照“分”的思维,也就是分科、分工、分治的思维来进行的。会计学、财务学(或理财学)、审计学等学科(专业)建设是这样;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等课程设置也是这样;按照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不同层次来开设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具体课程更是如此。

“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便于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集中时间和精力往一处用力,深耕细作,反复研磨。如果不分学科、不分专业,涉及“会计”这一处的知识,就很难往深里挖掘、向厚处积累,就很难形成特定的研究范畴、方法、手段和概念,就很难独立成科,所谓“会计”的学术含量就很难提高。二是便于提高工作熟练程度和就业靶向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规模复杂化生产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分岗位、不专门化,会计职业就定位不准、边界不清、角色不明,就难以相对独立,岗位就没有着落,就业也不会有出路。

“分”的源头在文艺复兴、在工业革命,即在于大工业革命初期所强调的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分工是机械化、标准化和流水线式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分工出效率——没有分工,具体是指没有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劳动和工作熟练程度就难以达到,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就很难提高;管理出效益——没有管理,具体是指没有科学管理,效率再高也未必有效益,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效率越高而效益越差。既有效率,又有效益,有赖于科学管理。泰勒制在20世纪风靡一时,其全部意义就在于此。因为它强调的就是基于分工的流程标准化、工时定额化和薪酬计件化,指向的正是基于社会分工的生产或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对效益的催化作用。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文明时代,也就是已经或即将进入智能时代或者生态文明时代,在数字技术亦即信息与计算技术驱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精、专、深,各种分工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关系越来越复杂,愈发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交叉性和生态性等属性。具体到某个企业组织:一是现代企业往往居于某个产业或行业中的某个生态位,而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个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也就是说,现代企业是一种生态,是一个生态系统或生态圈,其内外部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生态性特质,即至少呈现出和谐性、协同性、平衡性、动态性和共享性等特质。二是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充满了多样性、异质性、交互性、迭代性和创新性,即越来越复杂且不确定,具有不可预知性和无法企及性,可以说早已超出了现有会计的知识范围和认知限度,利用相对单一的会计知识和简单性范式与方法已经无法认知和处理了。三是企业经济业务与会计活动越来越相互依存、交互作用,呈现出在时间、空间、生产、消费、要素等层面上的整体性和一体性,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已经难以区隔清楚哪是物质流,哪是价值流,哪是信息流了,更遑论在经济关系或价值关系中,哪是会计关系,哪是财务关系了。四是云+端、5G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非常便捷而低成本地将企业经济业务产生的信息聚集成现代化管理所需要的大数據。作为旨在向利害有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1],会计反映的不再仅仅是经济业务的可用货币计量的数量方面[2],更要反映企业整体与部分、层次、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方面。简言之,现代管理越来越要求会计提供考察系统所需要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质与量的所有大数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会计,一个时代的会计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智能时代的会计应该是智能会计,智能会计的使命应该是基于日趋生态化、复杂化、整体化和系统化的经济社会新要求所进行的一次深刻的会计革命。要知道,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继续沿用工业文明甚至是农耕文明时代的“分”的会计思维,来解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合”的会计趋势问题。在布局智能会计时,企业一定要打破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即所谓的简单思维、线性思维、机械思维;要打造智能时代或生态文明时代的思维体系,即复杂思维、集成思维、网络思维和生态思维,其核心要义就是“整合”——是“合”而不是“分”。或者说,企业在谋划和布局智能会计时,思维要宽、格局要大、起点要高,要坚持“一体化”理念,要具备“共同体”意识。一句话,就是要坚持财务与会计、财务会计(对内会计)与管理会计(对外会计)、经济业务与会计(财务)活动深度融合的“大会计”思维。

二、以“大交叉”方式建设智能会计

智能会计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明确其学科属性,回答其属于哪一门类科学的问题。按照科学的“两分法”,即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会计(学)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通过反映(核算)和监督(控制)企业(包括其他组织,下同)的经济活动来研究企业这一社会现象中的价值(或资金,下同)运动规律的。换句话说,作为一门科学,会计是对企业这一社会现象中的资金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属于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或管理学范畴,归属于经济学科或管理学科门类。

但是,与传统会计科学相比,智能会计的研究领域、范围、对象、内容、方法和手段要复杂、宽泛和丰厚得多。它不仅要揭示企业这一社会现象中的价值运动规律,而且还要更加深入地揭示带来这些价值运动的经济活动的规律。也就是说,智能会计不仅要研究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而且还要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尤其是利用数学、统计、技术等生产力范畴的自然规律。可见,智能会计既有社会科学属性,又有自然科学属性,是横跨多门科学并汲取其相关知识,或者说被多门学科不断渗透的交叉性学科。202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交叉学科”门类,无疑都为智能会计的学科归属问题指明了方向,并且为智能会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步到位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

“交叉”是任何学科自然演化或人为设计的基本途径,当然也是传统会计向智能会计转型发展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作为一门相对成熟的知识梯度比较高的高势能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相对于数字经济、智慧企业和智慧社会新要求的难以逾越的知识屏障和能力短板,需要吸收存在内在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成果,通过交叉渗透、理实结合、化学反应,最终涅■重生为具有特定研究域和方法论,且与其过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学科。这门新的独立学科,就是笔者在2018年提出并付诸教育实践的智能会计。

智能会计学科建设上的这种交叉性,一是要突出会计(当然这里指的是“大会计”,下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简称“大、智、移、云、物、区”)等数字技术的渗透融合;二是要突出会计与理、工、法、文等学科,尤其是其中的数学、统计、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的交流互鉴;三是要突出打破会计学专业内部的知识和课程体系壁垒,要跳出会计看会计。另外,上述三个方面之间也存在更为复杂的交叉问题。例如,智能会计核算离不开财务机器人,它可以在特定会计核算流程节点上代替人工操作实现会计核算自动化,而财务机器人又进一步涉及电气化、机械、电子等学科的交叉结合问题;再如,智能财务决策离不开机器学习,它可以辅助会计人员完成业务审核、行为洞察、资源分配、经营预测、结算选择和风险预警等工作,而机器学习又必然涉及统计、概论、迭代等方法的交叉结合问题;再譬如,智能财务分析离不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它可以实时地将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小数据在结合企业经营环境和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基础上集成能够展示企业全景图的大数据,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又自然涉及数据挖掘存储管理及深度学习、计算技术、算法、Python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的交叉结合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智能会计学科建设时,不能机械地将智能会计理解为是多门学科或多种专业之间的简单联系和交叉运用,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多种学科、专业、课程及其相關知识、方法的拼盘式叠加或整合,而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下,以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交叉、交流、交融为基础,对传统会计学术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概念体系和平台体系的重构或新构,从而孵化或催生出智能会计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能力。换句话说,智能会计一出世就应该是交叉的,就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自始至终强调它们之间的宽度交叉和深度融合。

三、以“革命式”举措落实智能会计

智能会计是会计的一种自我救渎和自我革新。面对会计领域的这一变革和创新,理论工作者也好,实务工作者也罢,在任何一方面进行探索,哪怕是提出一点点创新性的意见,总是难能可贵的,都是值得赞许肯定的。

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为智能会计的落地实施提供了窗口良机和政策支持。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不同程度地引发会计的变革。例如,从计算机操作系统(DOS)的单项管理,到管理信息系统(MIS)、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和企业资源规划(ERP);再如,从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到会计云端化和财务共享化等等,莫不如是。会计过往的这些变革,毫无例外地引领和推动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进程。进入企业数字化时代,智能会计,或者说,会计的智能化变革,依然应该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列,发挥头雁作用。

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会计要先行。推行智能会计是“一把手”工程,必须上升为重大企业战略,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愿景目标和行动计划,必须要有定力、一鼓作气。有时,一口气顶住了,可能就是一片新天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数字技术和管理创新双螺旋驱动下,按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进阶路径,对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制度文化,也就是对企业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价值链,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重构或再造。反过来说,就是要以智能会计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全面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倒逼企业进行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组织革命和管理革命。

(一)进行全员数智化思想革命

智能会计落地生根,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具体是指数智文化。推行智能会计,技术固然很重要,但并不代表一切。认识不到位,文化不充分,技术升级再快,会计智能化转型也不见得能取得实效。因此,要推行智能会计,就必须进行全员数智化思想革命,自上而下统一和提高领导团队、基层员工的思想认识与实践技能。

一要认识到顾客需求及其实现方式,也就是企业的营销环境和技术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顾客个性化需求在以前很难得到普遍性满足,企业往往通过卖方市场或第三方市场来赚取差价、薄利多销和闷声发财,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顾客个性化需求可以及时低成本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企业通过平台市场依靠服务增值、算法推送、信用营销来赚取利润的按需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需求决定供给,服务带来价值。顾客成了真正的“上帝”,以顾客为中心的数智文化才是会计智能化转型的前提。现在网上购物很流行,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顾客网上购买的是商品吗?也是,也不是。他们实际上购买的是包含了其所需的商品的服务。在国内外大循环背景下,市场上不缺商品,缺少的是能够满足顾客在品质、体验、欣赏、美感、抚慰、陪伴、学习、信誉等精神层面上的无形的东西,也就是有形商品背后的软的无形的服务。企业不纯粹是靠商品来盈利——未来商品的边际收益会越来越少;而是依靠商品背后的服务——附着在商品上的服务的利润会越来越多。

二要认识到人工智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底层支撑,将推动数字经济进入到智能经济的新阶段。人工智能所形成的“智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可以像电力一样传输、赋能各行各业、集成化技术和产业创新的几何式增进企业价值的服务。就人工智能应用于会计管理而言,那些重复的、追求时效的,或者说标准化、流程化的,也就是没有意思、没有乐趣,或者说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将由机器智能去完成;而那些創造性的、非效率的,也就是“仰望星空”的事情,才由人的智力去做。从另一个角度讲,未来企业的价值和员工的薪酬,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人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聪明的人,加上智能化的机器,决定企业的价值和员工的薪酬。未来企业,人必须与AI合作,人必须具备与AI合作的能力。

三要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塑造员工的“数商”。数据是有价值的,数据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去之所以没有显现出来或者被认识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水平尤其是数字技术水平达不到,数据采集、聚类和交互在时间、技术和经济上成本太高,价值过于离散;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的“数商”较低,缺乏数据素养,看不到或者挖掘不出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今天,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数字技术不仅为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提供了载体,贯通了数据从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到分析、应用的链条,而且也带来了数据储存使用底层平台——也就是数据库的极端复杂化,逐步实现了数据形成由单机、单体架构向集群、集成架构和由线下、线上向云端传输存储以及数据模型由层次、网状模型向关系或生态模型的进阶演化。同时,人们对数据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普遍认为:数据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石油”,与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一样,也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之一;数据正在改造着传统的企业、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推动着效率、质量和动力变革,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指数效应。

(二)推动触及利益的组织革命

信息技术之于会计,就如同工业革命之于生产。但是,如果认为只要升级了技术,会计智能化转型就轻而易举地顺利完成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信息技术尤其是其中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当然非常重要,然而,转型能否成功有时并不取决于技术,而在于企业组织的适配性和敏捷性,当中最重要的是内部组织的重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这其实是会计智能化转型,也就是推进智能会计落地实施的难点和痛点。

数字化时代的企业,面对的是数字经济环境和智能业务场景,能否适时精准应变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就要求企业应针对快速多变的业务变革组织结构,由科层制或多层级结构转变为扁平化和敏捷化结构,为前端业务提供支持和赋能。其中,企业的头部组织,主要是指决策系统或指挥单元,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够把方向、管大局、谋长远,这就要渠道畅通、层级减少、去机关化;企业的肌体组织,也就是执行系统或业务单元,能够顺应时势、倍速执行,能够强体魄、聚实力、抓落实,这就要敏捷反应、流程再造、壁垒破除、实现“阿米巴”化,或者无边界和小微化。

企业组织革命背后的深层问题是企业全员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因此,它不单纯是一个技术应用或升级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涉及企业的愿景、使命、战略、文化和环境等的复杂问题,一个涉及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收益与风险、利益再调整等的利弊权衡问题。处理得好,在未来已来的社会,企业就会脱胎换骨、涅 重生;处理得差,企业就可能错失良机、泯然于众。这不仅需要大投入,甚至是拿钱买发展,而且更加需要企业家的大情怀、大视野、大智慧、大魄力、大境界、大格局和大胸怀。

环境决定一切,态度赢得未来。当今世界最确定的事情,就是不确定性。变,是必然、是趋势;怎么变,是科学、是学问。我们不能不承认,现行的“三会一层”的企业治理结构和金字塔或科层式的企业组织架构,是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企业制度范式,它是适应线性生产、部门分割、条块管理和规模经济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的。但是,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以后,营商环境、商业模式、生产方式、消费习惯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日趋生态化、业务日趋一体化、流程日趋标准化、组织日趋扁平化、工作日趋平台化、员工日趋社会化、边界日趋模糊化和利益日趋共享化。也就是说,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责权利、上下游、财税金等正在实现高度的链接化、实时化、集成化和生态化。企业通过与外界的互联互通和内部的“腾笼换鸟”,已经(或者应该)演化为一个超级生物体。除头部机关、优质资源和核心业务以外,企业的执行机构、职能部门和战斗单元紧随流变的、开放杂乱的市场,无时无刻不在组装着自己,也就是面对大数据、产业互联、平台生态、价值链或生态圈,无时无刻不在过滤、拆解、重组、混组、重塑着自己。

(三)开展灵魂深处的管理革命

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创造企业价值,最终通过企业价值的不断创造,来增进社会财富和化育人类文明。具体来说,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权责、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的制度安排,来最大化地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的一种过程或活动。其中,在配置资源方面是以市场方式、行政手段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管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效率性。大家知道,管理的时代意义已经不完全在于决策、监督和控制,也不完全在于围绕经营或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和奖惩,而在于以支持业务发展为核心,在于为一线或基层提供制度保障和优质服务,在于在服务支持过程中实现监管,在于权力的“拿捏”、责权利的统一和组织机构的适配。

目前,可以说,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像“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内部人控制”“隧道挖掘”“利益输送”“横向过宽”“层级过厚”“监管过载”等诸如此类的所谓的管理“顽疾”,都可以借助新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决。但是,眼下的企业管理,无论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功能、管理实务还是在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巧等方面,都还远远地落后于技术,落后于技术发展,面对“闪变”“秒杀”的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应对乏力,靶向性不高、精准度不够、敏捷性不强。事实上,作为一个正规永续的企业,管理变革的不二法门,就是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新技术,尤其是借用信息、通讯和计算技术,来管人事、管财物、管制度,来管发生、管过程、管结果,也就是,来管物质流、管资金流、管信息流。

为达到此目的,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收集、存储、处理、应用和运维数据的全息信息系统,也就是大数据管理系统。通常一些先行先试的企业,是通过设立大数据管理中心这个专门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的,按照现行企业结构和管理思维,这种安排似乎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按照“数字化不是企业明天发展的机遇、而是企业今天生存的必需”这样的逻辑来重新审视,这种安排显然照顾的是当前利益,起点太低,没有着眼于未来,缺乏前瞻性。

建立大数据管理系统的目的,不单是给企业一个可视化的全息画像、全景图,更重要的是能够数据支持:(1)企业大脑或头部组织适时精准地获取信息、进行决策、发出指令;(2)企业一線或作战单元及时完整地接受命令、落实执行、回馈信息。也就是说,这个系统是由数据驱动的,发挥的主要是信息中台作用,即依据它所集成的大数据,企业真正做到吸纳市场真气、连接供需两端、整合资源要素、展示产品形态和重构业务逻辑。众所周知,会计(财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来如实反映企业价值运动的全貌的,在与数据打交道的企业部门或机构中,是最能够可靠地反映企业数据信息全貌的。基于此,企业大数据管理系统或中心最有效最便捷最可行的接续途径是:以会计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契机,以会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抓手、为中枢、为元组织,而无须单独开篇,另起炉灶。

当然,这要大力推行智能会计,以此来提升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全面推动会计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在智能会计语境或视域下,可以预见的是:会计主体不再局限于某个企业或合并企业,而是拓展到了企业生态或企业生态圈所涉及的所有利害关系单位;会计计量单位不再局限于货币计量,也包括非货币性单位;会计处理对象不再局限于经济活动中以货币计量的数量方面,也包括宏微观经济或非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主体的所有数据,或者受主体影响的所有方面;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由技术和机器所替代,让位于大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信息支持,会计将成为企业经营分析会上的主角,真正发挥“参谋”或“助手”作用;会计信息主要由数据信息所构成,数据信息则主要由数字信息所构成,数据(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性、交互性、逻辑性和结构性更为重要,非货币性和非结构化信息大幅度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以完全保障,不再是一个重要或关键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基于大数据和强劲算力、算法而更为显要;财务审计逐渐由管理审计,也就是系统审计、制度审计、决策审计、执行审计、评价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问责审计和专题审计等所取代;会计最终将实现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的全面转变,即由主要为资本市场服务的“信息系统”时代,全面进入为增进企业价值服务的“会计管理”时代。

【参考文献】

[1] 西德尼·戴维森.现代会计手册第一分册[M].娄尔行,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2] 王爱国.会计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5.

[3] 王爱国.智能会计:会计转型发展的方向[J].会计之友,2020(9):2-5.

作者:王爱国

计算思维与会计信息化论文 篇2: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案例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回归体现本学科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方法;在计算思维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案例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思维;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案例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57-03

研究背景

自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至今已经十多年。在这些年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按照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稳步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深思。

1. 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中小学生获取大众取向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唯一渠道。在我国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高,学生从其他渠道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一段时间内承担了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1]。但是,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可以通过家庭、社区、少年之家等多种途径来习得面向大众的应用软件的知识和技能。即使不参加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学生也能玩转电脑。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

2.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现阶段,按照高中的课程标准,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面向大众的部分应用性课程的内容和价值剥离走了、整合掉了[2]。那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课程内容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3. 信息技术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人才尤其重要。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大学培养、选拔、输送优秀人才,帮助国家储备综合国力所需人力资源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信息技术应该怎样承担相应的责任?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为此做些什么?是跟在发达国家源源不断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后面,亦步亦趋地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培养“忠实的消费者”,还是为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原创型技术人才呢[3]?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即不能仅仅着眼于软件工具的使用,而应回归计算机学科相对稳定的、体现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方法。目前,计算思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比较认可的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核心思维模式。我们就计算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培养进行了教学实践,形成相关案例,并进行了初步研究。

计算思维概念及研究现状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思维模式就是看待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科学思维主要分为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实证思维和以数学为代表的逻辑思维[4]。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图灵机理论、复杂性理论和交互式证明系统的提出,学术界认为出现了独立于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第三种思维方式——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由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首次提出,表述为应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解决、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的理解。2010年,计算思维被进一步表述为一种思考过程,通过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清晰表述,使问题解决可以由具备信息处理功能的代理程序高效完成[5]。

英国皇家科学院将计算思维定义为认识周围世界所存在的不同层次的计算,并应用计算机科学工具和技术理解并辨析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及其运行过程[6]。Google公司认为计算思维过程是问题解决技巧和技术的集合,并将计算思维过程界定为问题分解、模式识别、模式生成和抽象、算法设计[7]。

目前,我们可以查阅的关于计算思维的定义有多种,对它的解释多停留在“哲学”或“科学”层面,在教学层面上还未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达体系,其内涵、外延还没有得到清楚的描述[8]。通过研究比较,我们认为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计算思维的定义更适合指导我们这项教学实践的研究,因此,我们采用了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计算思维概念的表述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现状

在我国,计算思维的培养起源于大学教育。2010年7月,为了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在“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与会者明确提出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9]。自此,增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成为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且受其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正在朝这一方向转变。

案例研究

1. 案例主题的选定

目前,高中培养计算思维的课程教学主要针对程序设计与算法、人工智能等内容展开。但是,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软件应用的教学内容占较大比重。为了探索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我们选取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中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作为案例研究主题。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先后开展了三次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选取了两个案例《认识图像》和《声音的数字化表示》进行分析、研究。

2. 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认识图像》

图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类重要信息。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数码相机、手机拍摄获取。数码相机等设备在拍摄景物成像的同时,也对相关的成像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形成了我们在计算机中所看到的图像。那么,计算机是如何将图像呈现在了屏幕上?计算机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准确描述图像信息呢?我们如何应用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都涉及图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认识图像》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显示图像的原理,掌握以计算机方式表述图像参数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PS图像处理软件的相关技能,逐步养成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计算思维。

上课伊始,教师导入情境——播放《萌兄萌弟》视频短片。短片中妙趣横生的图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图像的兴趣。在新知学习的环节,教师选择一张图像,放大16倍,学生观察图像,发现并理解图像的基本构成单位——像素及其特点。然后,教师展示实物照片和电子图像实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学习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探究应用环节,教师为学生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研究图像尺寸、输出分辨率、打印尺寸与图像质量的关系”。首先,学生应用PS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分别查看图像1-1和图像1-2的参数,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其次,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图像参数的改变与图像质量关系的结论。然后,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教师矫正。最后,迁移运用,学生要应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即按要求将图像文件的大小、尺寸进行修改,上传到网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必要而充足的学习材料。课堂上,学生通过材料发现问题、探索有关图像的规律性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习得图像的操作技能,培养相关能力,即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应用课上所学图像知识进行表述,运用课上所学图像处理技能进行解决。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过程。

案例二 《声音的数字化表示》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部分内容不应只停留在简单使用音频信息的层面,还要深入到声音信息数字化的原理、方法、过程。它是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本质的内容之一,也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的难点。初中生已经有过听音乐、歌曲,或者通过MIC进行类似“卡拉OK”这样的娱乐活动。他们能够对声音文件进行非常简单的操作,比如,声音文件的下载、播放等等。但是他们对于声音是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的、声音波形的特点及波形的描述等还不清楚。

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图像与动画,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音频数字化”的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下,学生学习并理解采样、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的概念,以及各个指标对于音频数字化质量的影响。最后,将生活中的问题抽丝剥茧归纳为声音的基本概念,应用所学的声音数字化原理解决。

案例《声音的数字化表示》的片段

课堂实验

(1)改变音频的声道数,观察声音效果变化(有操作提示)。将结果填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应用Audition软件,将“诗朗诵”进行声音通道数的变化。 听音频效果,观察规律。

【操作指导】:运行Audition软件,单击“文件”→“打开”→找到“春江花月夜”文件→单击“打开”→默认为“波形”编辑视图(单一文件的编辑,有两个声道)。

①第一种方法:右击左上部“文件”面板中的当前文件名→提取声道为单声道文件→试听单声道效果与原文件比较,进行下列填空:

原文件声音效果特点:————————。

单声道效果特点:————————。

②第二种方法:在音轨最右侧,分别标有L和R,表明左右声道,点击相应字母,即可开关此声道,使声音变为单声道的情况,听效果完成下列填空。

原文件声音效果特点:————————。

单声道效果特点:—————————。

③得出实验结论:————————。

(2)改变音频量化位数,观察声音效果变化,(有操作提示)。

(3)改变音频采样频率,观察声音效果变化,(有操作提示)。

3. 案例研究的发现

虽然这两个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两个课例均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发现科学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认识问题,体验各种疑难情境[10]。这正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相吻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学生亲身体验、全程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会发展将问题以计算机能解决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借助计算机的软硬件予以解决的计算思维能力。

研究结论

经过研究,关于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计算思维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中,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被深化、丰富。虽然这种发展变化为计算思维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些困惑,但是也为我们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2)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也能是计算思维培养的载体。

(3)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可行方式之一。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将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整个流程归纳为:发现问题,将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抽象、清晰地表达出来,最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作者:杨健

计算思维与会计信息化论文 篇3:

“大智移云”下会计人才数商塑造

【摘要】“互联网+”下大数据融合发展,商业模式不断更新,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传统会计人才的短板更加凸显。“大智移云”推动财务技术发生质的变革,未来会计人才亟需培养跨界融合的共享思维,具备运用大数据深挖掘、善处理、会决策的能力。通过建立会计人才数商塑造的有效机制,打造“智商+情商+数商”的“三商”合力,培养以数商为核心导向,以专业、人际、商业、领导和职业道德为辅助的职业“六维”技能,从而使会计人才在“大智移云”时代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

【关键词】大智移云;数商;数据技能;会计人才;跨界融合

一、“大智移云”与会计数商的界定

1. “大智移云”的产生背景及其界定。2013年8月,第十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邬贺铨院士首次提出“大智移云”的概念。“大智移云”是对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联合的简称,即通过综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采用大数据收集、深度分析、充分挖掘信息,最后形成智能化[1] 。“大智移云”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云计算的发展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软硬件的智能化反过来推动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应用。可以预见,“大智移云”将掀起一轮新的产业变革。

2. 数商和会计数商的界定。数商(Data Quotient)是指一个人的数据素养,包括对数据认识、理解和应用的综合评价。数商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数据时代的标志,也是未来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参数。会计数商是指会计人员关于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决策的能力素养,也是以数据计算为基础的会计职业判断、大数据分析决策、业财融合、战略分析和风险防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传统会计人员的短板与不足

1. 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互联网+”下大数据的发展,导致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商业模式不断更新,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据相关调查统计,掌握一定的岗位实践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大多数用工企业招工的基本要求。实践中,大多数会计人员一般只拥有传统的会计核算技能,缺乏会计信息化综合处理能力,而能进行科技信息处理的人员又只拥有专而精的科技信息处理技术,缺乏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处理大数据的能力[2] 。显然,在网络化、大数据背景下,很多人将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解为会计电算化处理,没有从本质上区分两者,与企业目前的用人标准和要求不符,导致会计人员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

本文对智联招聘2019年27个城市12910条会计岗位招聘信息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数据时代所涌现出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要求未来财务、会计和审计等相关岗位从业者从本职工作出发,并结合大数据行业特点,用数据思维和分析能力赋能业务管理。而对财务数据统计分析岗位所需的相关专业进行统计发现,其不再局限于会计、经济等经管专业,更是拓展到统计学、电子信息工程和应用物理学等专业。

2. 会计人才培养脱离实际需要。“大智移云”下,人工智能、云科技与社会各个领域出现深度融合,形成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业态、新形态。传统手工化、电算化的会计业务流程逐渐被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互联网自动传输业务处理流程取代。传统会计侧重于处理会计借贷核算,财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掌握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即使熟练掌握确认、计量、記录、报告四个环节的操作,在实务中也会出差错。

而在“大智移云”环境下,如德勤、金蝶研发的财务机器人“小勤人”“小 K”,完全能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那些具有规则性的基础处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记录和报告环节就变得无关紧要。“大智移云”背景衍生出网络代账、云会计、网络会计等众多新型会计操作方式,这些操作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会计信息智能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被大多数企业单位运用。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于对会计理论知识与账务手工处理技巧的掌握,脱离了社会需要,与现代经济社会需求不匹配。因此,现在各高校的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投资等经管类专业都正在与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深度融合,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在“大智移云”时代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大智移云”时代的技术变革与会计人才需求

1. 现代财务技术的变革趋势。未来财务到底需要哪些技术,业界众说纷纭。德勤在《财务2025》中针对未来财务技术的趋势与应用场景提出了八大预测:自动化与区块链技术在财务领域运营将造就财务工厂;通过智能终端获取财务信息的自助服务将成为常态,不再需要人工指引;90%的工作能通过技术完成;财务人员、业务人员和技术团队需要跨部门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算法、机器人应用和财务多元化将催生全新的服务交付模式;基于云计算的企业资源计划平台与自动化、区块链和认知工具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将提供更专业的应用与微服务,倒逼财务组织转型;标准化、程序化的数据治理将提升财务质量;数据专家、业务分析师贡献与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导致财务相对弱化。显然,未来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财务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2018年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就现代财务技术对5692位财务高管进行了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图1的结果表明:有2.5%的财务高管正考虑应用区块链;有13.5%的财务高管正考虑应用认知计算、内存计算和自动化流程处理,而认知计算正是对认知感知和计算神经科学的应用;有34%的财务高管正考虑在财务领域进行数据可视化和高级分析处理;有34%的财务高管正考虑在前期数据集成后进行云计算和云处理。可见,基于大数据的财务认知计算、自动化和可视化成为现代财务技术的应用趋势。

2. 未来会计人才需要“三商”合力。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大数据时代的人不仅需要智商、情商,更需要数商。大数据正在颠覆传统会计核算,以核算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会计正在向基于管理决策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转变。大数据是对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的充分挖掘,因而需要会计人员顺应大数据趋势,具有充分运用大数据深挖掘、善处理、会决策的能力。具备数商的会计人才正是通过大数据去认识业务,通过数据进行思考判断与管理决策。智商、情商和数商 “三商”合力,更能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

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主要反映人的认知、思维、语言、观察、计算等能力,是理性的能力。情商是情绪商数的简称,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是指人们在情绪控制、耐受挫折和意志程度等方面的品质,包括情绪控制、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和处理相互关系五个方面。本文认为,数商是数据商数的简称,主要反映人们认识、获取、理解、分析和应用数据的能力,是对数据挖掘、分析和控制等综合素养的体现。

智商侧重于人的逻辑分析能力,是衡量人才的基础和“硬核”,多数由先天构成。情商侧重于情绪控制和与人相处的调节能力,是衡量人才软实力的标准,多数与后天培养息息相关。数商侧重于数据分析与应用的职业能力,也是衡量人才软实力的标准,也与后天的培养密切相关。智商逻辑分析的精准度依赖于大数据和海量信息,数商的重要特质就是对大数据和海量信息进行挖掘和处理。因此,数商是智商的源泉,其不仅是一种获得、记录、整理和保存数据信息的能力,更是一种洞察分析和控制数据的能力。

四、“大智移云”时代需要数商人才

1. 具备数商导向“六维”技能。“大智移云”下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促使企业更为重视高质量发展,健全管理工作体系和质量成为重点,大数据将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大数据紧密联系,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提供企业内部财务信息,还需要提供多元数据和非财务信息,并对大量复杂、动态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做出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的价值报告。据此,本文建立了数商导向的会计职业技能框架,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数商导向下的会计职业“六维”技能要求会计人才培养以数据技能为核心,以专业、人际、商业、领导和职业道德等技能为辅助。一是培养数据技能,即培养数据挖掘、数据演绎、结论推导和最终做出数据决策的技能,这是“大智移云”下需要着重提升的核心技能。二是培养财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即运用会计、审计和财税等专业知识进行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预算和决策判断,根据法律法规合理避税,为企业战略规划和资本运营等服务。这是财务智商的专业体现。三是培养商业技能,即深入认识和把握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四是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即就工作成果与团队及利益攸关方做出有效沟通决策。五是培养领导技能,即做好财务规划,按照计划组织协调团队实现目标。这是一种“软能力”。六是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即掌握大数据时代的违规风险与职业责任,恪守会计职业纪律。

2. 拥有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人才数商的精髓是独特的数据技能,即能够以数据计算为基础进行财务职业判断,拥有数据获取、挖掘、分析和决策的综合数据处理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拥有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建模、数据呈现、数据工具操作和数据应用决策的综合能力。

数据采集能力是指采集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宏观数据和企业内部各种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生产活动等凭证数据的能力;数据清洗能力是指对数据进行识别、转换、效验与回溯的能力,以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實性与有效性;数据挖掘建模能力是指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挖掘、数理建模分析的能力,从而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和问题;数据呈现能力是指通过图表立体展现企业财务数据和分析结果的能力,以便辨识数据背后反映的趋势、机会、风险与价值;数据工具操作能力是指熟悉常用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操作,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挖掘、检验和建模;数据应用决策能力是指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与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应用,以辅助经营和决策。

3. 养成跨界融合的共享思维。不少会计人员在既往的财务工作中,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将思维重心放在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编制方面,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不关心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现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日趋融合,导致财务会计部门工作重心转移,从以前的事后核算、监督转变为业务预测和绩效管理,与时俱进成为对会计人员的刚性要求。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人员需要改变传统思想,具备跨界融合的思维和数据信息综合分析能力。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更新的规范准则、业财的高度融合、大数据的颠覆冲击,对会计人员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更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培养跨界融合的思维已刻不容缓。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会计核算等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知识以及运营管理、业务技术处理等跨界知识,掌握大数据信息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进行跨界融合决策。总之,“大智移云”的时代背景要求会计人才跨界,既懂业务又懂技术,既懂操作又懂管理,成为符合当前财务技术发展趋势的高端数商人才。

4. 积累智能财务实践经验。具备实战经验的会计人员是用工单位的普遍需求,会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但是受行业特性的影响,会计工作中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会计人员的实训工作大多只能依靠建立ERP模拟沙盘、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进行模拟实训来培养实务操作能力。近些年来,部分高校建立了云会计、智能财务共享实验中心、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审计实验室,与会计师事务所、科技软件公司等签订基础实践合作计划,实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融合的合作措施,为师生搭建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桥梁,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及智能财务的实训经验,满足社会需求[3] 。

5. 培养“大智移云”下的现代数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智移云”给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运作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会计工作向无纸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企业通过会计信息系统采用线上模式与银行、客户、供应商、工商、税务等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而“大智移云”推进了财务数据的收集、分析、反馈等处理的移动化,财务数据的收集从电脑端拓展到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双向转换、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基础工作也将被计算机替代,导致社会对管理会计的要求已经扩展到战略管理、运营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方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亟需数商人才,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更要从庞大的数据中分析整理、挖掘出满足需求的数据。

五、会计人才数商的塑造

1. 确立数商塑造原则。以社会数商需求为导向,按照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符合财务共享、财务智能化、财务云端化的数商塑造原则,加大力度培养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业财融合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理解能力等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以“数商导向、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四个维度为指导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计财务+数据分析+IT技术”三者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应用原则,建立会计逻辑、计算机逻辑、数据分析逻辑、决策战略思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此,培养既掌握扎实的财会理论知识,又掌握“数据分析+IT技术”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2. 建立数商塑造机制。会计数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培养既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又拥有会计实操技能,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会计数商人才的最大阵营,财经类院校可以建立以下会计人才数商塑造机制。

(1)创新人才数商培养目标。将IT知识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等融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提高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和云技术处理能力设为数商培养目标。

(2)动态更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会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除了基础学科课程、专业课程,还需要增加专业拓展类课程,具体包括:①基于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财务共享管理等课程;②综合专业平台课程、科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如互联网应用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③企业运行类课程,如将会计向“大智移云”层面推进,将计算机与会计实验课程结合,实现财务、业务、信息技术三位一体,设置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和业财融合能力的专业应用课程。

(3)优化以数商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将对会计人才数商的培养引入课堂,在夯实学生掌握会计传统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4)学科交叉培养跨界融合人才。加深数据科学信息技术与会计教育的融合,通过开设数据库、Python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营决策能力;改革会计课程,对接科技与产业需求,实现产教融合,培养能够满足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会计人才。

3. 提升会计数商思维。当前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变革的时期,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正面临被财务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取代的风险,财务机器人逐渐代替人类处理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时,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还要注重学习和提升会计数商思維,成为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数据分析、做出辅助决策的新型管理型人才,具备“专业素养+数商思维”综合思维方式的会计人才,才是未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精英人才。

专业素养的培养是指在掌握基本会计技能后,侧重培养和锻炼对财务综合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等的能力;数商思维的培养是指培养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建模、数据呈现、数据工具操作和数据应用决策等的能力。“专业素养+数商思维”的综合思维是指会计人才能够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生产活动中采集凭证,进行数据识别、数据效验与数据回溯,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从传统的借、贷、余数据中进行挖掘并建模,分析和总结数据背后反映的趋势,发现企业经营中的机会、价值、风险和问题,并运用大数据方法分析整理出决策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图3展示了会计人才数商思维的提升路径。

在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也要重视其全面管理能力的提升。可采取模拟实训动态提升数商思维,即模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随着经营的步步深入,让学生学会从繁杂的经济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形成大数据分析、会计职业判断、业财融合的思维能力[4] 。

4. 提升专业师资力量。高校是会计人才的主要培训基地,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队伍本身不具备数商能力、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培养需求,那么培养学生的会计数商能力就是一纸空谈。现实环境中“双师型”教师师资匮乏,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讲台,缺乏实务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与现实脱节。此外,受传统培养方案的影响,高校严重缺乏同时精通会计和信息化的教师资源。因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对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及会计行业变革的认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尤其是智能化、信息化培训,如有规划地派遣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锻炼,聘请专业人员对老师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数商教学能力。

5. 搭建数商智能实训平台。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可建设“校、政、企、会、所”全方位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位,如图4所示。

高校可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政府部门等进行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零距离”结合。采取协议订单方式促进校所、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开展基本财务技能、数据收集分析技能、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培养,使培养的会计人才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高校应结合各自实践教学特点,与企业合作建设财务共享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平台、财务智能化实训空间,提供实训平台,锻炼学生根据行业、政策、研究报告等外部数据和企业报表、项目等内部数据进行定时整合管理、捕获、加工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校、政、企、会、所”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咨询等方面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着力推动融合式教学科研[5] 。坚持以用为本,不拘一格开展交流,校企双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采取挂职、顶岗锻炼,或者通过进行大数据、财务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共同体项目合作、兼职讲座、指导学生实习等多种灵活方式实现共赢。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 1 ]   喻思娈,范思翔.你知道“大智移云”吗?[N].人民日报,2015-01-23.

[ 2 ]   何雪锋,薛霞.“大智移云”下管理会计驾驶舱的构建与应用[ J].财会月刊,2019(24):100 ~ 104.

[ 3 ]   孙芳城,黄辉,蒋水全.会计转型与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24届学术年会综述[ J].会计研究,2018(3):94 ~ 96.

[ 4 ]   孙玉甫,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运用与会计转型升级——第十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 J].会计研究,2017(2):90 ~ 92.

[ 5 ]   田志心,孙健,卢闯.会计研究前沿述评与展望——基于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研究成果的分析[ J].会计研究,2015(11):11 ~ 19.

作者:吴玉梅 张卫国 陈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论文下一篇:形成开放知识结构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