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2022-07-23

第一篇: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是人的感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最先最直接的判断,是个人潜意识思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美感”或是“丑感”的认知。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如何高效地引领学生发现、创造美,是每个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美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教师难以控制。理想中的新时期课堂应该是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积极参与,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课堂的组织与引导阐述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备“人”备“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其三,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教案和课件,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的太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科学、高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责编 田彩霞)

第二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族艺术文化,与世界人民共同交流,共同发展。

关键词:审美

培养

民族艺术文化

在今天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所认识。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根据国家部教育改革的要求,美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等,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定基础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识。什么叫审美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美丑属性的反映,包括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鲁迅先生曾将中国艺术中的民族审美意识称之为“中国向来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审美文化),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文化,富民强国的动力。失去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另外,审美意识对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心理诸方面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审美心里的完善也有积极作用。如何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呢?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情感和能力

美的本质属于社会,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他们和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它们才有可能是美的。美既是教育的神圣目标,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看法,是一种美的感知、欣赏、判断和评价能力,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定的审美观念的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传授的知识过程,同时也是美的熏陶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是进行由表及里的是判断获得美享受的过程。美术学科之所以从过去的“图画”改称为“美术”,说明其涵义也广了,内容也更为丰富。美术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负有指导活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艺术美的鉴赏,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精神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的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

二、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是应用、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激情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以美的形象,色彩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唤起人们的美感和对美的追求,起到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陶冶情操、净化精神境界、提高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意义,而是要从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艺术作品中与人生相对应的形式,体验作者的审美经验,获得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象征意义。如初一美术课本中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中:公牛象征残暴的德国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格尔尼卡无辜的成千上万的人们、画面上中间那个灯泡象征光明和希望等,进而达到观赏者个人审美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的带有普遍性审美经验的交融。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总是扮演着知识传播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却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教授知识的灌输,而是应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自己的体会。在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以线造型”,如:丁绍光、陈崇平、赵宋生等一些有名的重彩画画家们的表现形式以及“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去把握艺术作品中的真、善、美。我认为,一般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有两种:第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多疑的心理特征,通过造型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第

二、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挖掘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

正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年积淀的审美文化之精神,以自己独特的东方民族审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审美文化对话和交流,无疑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搞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大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生活,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教授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形成了浑厚的民族共同性,因而造成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特点,即将成为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去挖掘、整理、继承、发扬、探索一条使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道路,为弘扬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工作作出的自己贡献。在“欣赏•评述”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平时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重视对民间美术的挖掘、研究、让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们身边的彝族阿细文化:阿细祭火、阿细跳月、阿细服饰、阿细音乐、阿细习俗和阿细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民族艺术是我们本民族先祖几千年积累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民族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满怀激情地挖掘和研究民间艺术。另外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条件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精神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来。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族文化。通过介绍激情学生对彝族阿细民族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有不少学生以绘画、手工等形式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的并在县级、州级、省级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使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旖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绘画造型能力和提高绘画技巧,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即美术教育的本意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民族艺术优势,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与和谐人格的人。我们作为知识指引者、传播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模索与自我学习,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丰富的美术知识,及对学生“传道授业”的能力。要认真钻研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气氛活动生动有趣,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新奇多思的教学方法,真正使美育教学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

参考文献:《美术教师培训资料汇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贵州省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集》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三篇: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地址:221300江苏省邳州市三汊河路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学校: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姓名:胡春媛

手机:13775851220 邮箱:chunyuanhu_123@163.com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设法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张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觅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和学习中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呢?我认为可以从诗歌教学寻找突破口,尝试着使用各种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出色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原因如下:

首先,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学传统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大量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浩如星辰的瑰丽诗篇,而这些文采斐然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有必要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次,诗歌是诗人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使用凝练精致的语言,注入充沛的情感,加以丰富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本身就是美的载体和结晶,所以诗歌在培养学生的美感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能够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

要做到在诗歌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反复吟诵,体味语言美。

诗歌尤其是古体诗讲究对仗工整, 平仄押韵, 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美和韵律美。吟诵是诗歌学习的非常有用的方法,不同风格的诗歌吟诵应有所差异,或慷慨激昂,或低沉舒缓,或悲愤难抑,或柔情万丈。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曾记载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说明了吟诵不同风格的诗需要不同的诵读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提示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采用多种吟诵方式:齐读、合读、领读、散读、配乐读„„

如杜甫的《登高》这首七律诗,朗读时要让学生读出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萧瑟孤寂之感,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辽远,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万千、思绪纷然之感,体会全诗洋溢的沉郁悲凉之气。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音乐应该舒缓缠绵而又浪漫,让学生体味蕴含诗中的淡淡哀愁和点点惆怅。

二、 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大师鲁迅也曾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诗歌和诗人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古体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谪仙人”李白坎坷不平的政治生涯,然后再品读诗歌,才能最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诗人所发出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由衷感慨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屈。

同样,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其被贬官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明白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政治抱负和“穷则独善其身”的万般无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要文学主张,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一叹的深刻内涵。

三、 分析意象,体会诗歌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是经过诗人的心灵‘化’出来的艺术符号”,属于“第二自然”。意象是诗歌艺术创作的精华,是诗歌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情感性。在中国诗歌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众多丰富而又独特的情感,体现了诗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在诗歌学习中,教师应对这些特定的意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进行必要的归纳分析。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时,应就诗中出现的一个主要意象“丁香”予以分析,提示学生“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高洁、美丽却难以把握,徒留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另外,教师还要指出“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忧愁、孤独和怅惘,并举例分析,如李商隐的《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又如南唐李璟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再如宋代王十朋的《点绛唇·素香丁香》:“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又如“流水”在中国诗歌里常与离愁别绪连结在一起,传达出岁月流逝、人生苦短的感伤和哀愁。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温庭筠的《梦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杨慎的《临江仙》中的名句“滚滚长江东似水,浪花淘尽英雄”„„

四、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诗歌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授诗歌,图文并举,声情并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

首先,我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或下载诗歌配乐配画朗诵,给学生一个示范的样本,可以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欠缺和刺激学生的多项感官,给学生美的感受,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例如,我在教授现代著名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现代诗时,制作了许多美丽的flash图片,如浩瀚无垠的大海、迎风摇曳的花儿、青青草原、蔚蓝天空、朵朵白云„„同时,还有名家朗诵录音和用音乐旋律唱出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兴趣盎然,跟着优美的范读去读诗,伴着舒缓的音乐深情歌唱,抽象的文字成了一首拨动学生心弦的华美乐章,学生如何又能不陶醉其中呢?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使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毛泽东的另外几首著名诗词,如《沁园春·雪》 《采桑子·重阳》 《忆秦娥·娄山关》 《七律·长征》„„,让学生对毛主席的诗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和气吞山河的宏大气魄。

五、发挥想象,主动创造美

学完一首诗,学生经历了一次美的洗礼,受到美的熏陶,与诗人有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时,如果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刚学的作品自己创作诗歌,学生一定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例如,在学习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仿照舒婷的语言风格写一首诗,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是你宁静的港湾里停泊的一条小船,等待着扬帆破浪。我是你舒畅的梦境中飞过的一只蝴蝶,栖息在你的窗口。我是你纤纤玉手里紧攥的一根长线,牵挂着无穷的思恋„„”

同样,在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时,也可以让学生仿写前三小节,寄托他们的情思,表达他们的人生追求。一个学生仿写如下:“当凛冽的寒风冷酷地冰封了干枯的田野,当浓密的乌云沉重地涂抹着明朗的天空,我依然坚定地矗立在天穹下,用挺拔的身躯写下:相信自己。当我的红玫瑰凋零为遍地落红,当我的星子的光芒闪烁在别人的眼眸中,我依然勇敢地拣起可怕的荆棘,在悲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自己。我要用头顶那倾泻而下的暴雨,我要用脚印那歪歪斜斜的足迹,紧扼住命运那呼吸急促的咽喉,用刚劲的声音喊出:相信自己。”

通过这样的“仿写”,学生对诗歌加深了理解,有了自己的深切感悟,对诗歌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造,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诗歌的学习上有了质的飞跃。

《论语·阳货》中曾记述孔子的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不学诗,无以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孔子是把对诗歌的学习看作和生命同等重要。在繁华而又喧嚣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灵日益变得浮躁功利,犹如龟裂的大地需要甘霖的滋润。让学生去读诗吧!别再徘徊犹豫,别再让孩子们明亮清澈的眼睛蒙上尘世的阴霾,用诗歌来陶冶孩子们的审美情操、提升孩子们的审美境界吧!

第四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屈自玲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拥有着前人留下的数不尽的艺术珍品,同时又有各式各样的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的本质也从技能教育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一方面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激活广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和品质。

一、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较弱,审美意识还很模糊,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通过上美术课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绘画规律和认识能力,还应该逐步的提高和具备发现艺术世界中美的能力。但是,当前受“应试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以及社会美术教育的影响,缺乏深入性和广泛性,学生即使上了欣赏课,缺乏对作品最主要的基本感受能力。这些“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

1 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悖的。

那么,如何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二、在美术教学中建构起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

在美术教学中建立和培养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先决要素。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升感受力。

在美术课堂上,几乎每一件艺术品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好范例,例如在学习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时,由于儿童的年龄偏小,对这种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不理解,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难免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教室的窗上贴着窗花,门上贴着随风飘动的门楣挂签,讲台桌的边上也贴满挂签,教室的四周张贴着各种剪纸作品,然后播放一曲抒情优美的中国民乐,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再如,教学生《色彩的冷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冷暖色的差别,我将室内的日光灯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皱纹纸包起来。打开红纸包着的灯,在一片红色中感受暖色带来的心理变化;打开蓝色的灯,体会冷色与暖色的不同之处。除了从视觉入手,我还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进行多感官的体会:用手触摸冰块,联想冷的颜色;听一支喜庆的秧歌曲,为曲子设计欢快、热烈的色彩。通过这众多感官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感受力,使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的色彩美产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2 2.摆脱常规,大胆想象。

在具有较深刻的感受力的同时,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并不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幼稚天真,天性好奇,想象力之丰富,往往出乎人所料。一次,我带领所教班级的小朋友把画好的大树剪下来拼贴在墙上,一片各式各样的大树组成了一片森林,给人一种清新的美。可是,另一个男孩把自己画的树剪下来卷成了一个桶形,戴在头上变成了树形的帽子,让人感到创意独特新奇。我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当场给予肯定和表扬,他异常高兴,这种情绪感染了其他孩子,也启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树的创意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奇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由一样事物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创想,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使他们的画面异彩纷呈,别具一格。此外,在欣赏课、手工课上也可以鼓励学生不以老师的范例为标准,自己大胆的想象创新。通过想象,我发现了学生独特的审美角度;通过想象,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

3.多思多想,培养理解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

对“理解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一种能改造自己内在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是对艺术作品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大大不同于感受,但又以感受作为基础,艺术的意味溶解在形式里,完全不

3 露痕迹,只有首先对艺术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要培养学生的这种特殊理解力,必须采取不同于一般的特殊教育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引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归于某一种类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从而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情感模式对其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

在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介绍画家凡.高。这是一节内容极深的欣赏课,如果用普通的看看图片、听听书面介绍的教学形式,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一定无法理解凡.高的生活经历,更无法理解画家的绘画理念。对于这样的课程,我决定从学生普遍很感兴趣的油画作品《星月夜》入手,先和学生一起用水粉进行简单的临摹。通过临摹体会其作品与以往学过的绘画方法有什么不同,接着试着猜想画家的创作动机,也可以畅想画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后,再讲述凡.高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从体验入手而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从画家的角度去体会作品、体会生活,并且对这样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画家产生正确的审美评价。当一位十岁的孩子说出凡.高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时,我感到这节欣赏课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审美理解力不只是对审美对象表层的直接理解,不仅在于“懂”,而且还在于能透过形象把握更深的内涵,理解对象形式中的“意味”。对于年龄较低的儿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的培养也是同样重要的,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上述三方面的协调和合作,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

4 形成人的整个审美过程。除此之外,在学校范围内,还可以利用特定或专门的美术教育途径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途径

从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途径上来说,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线来进行。

(一)课内的美术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欣赏课和创作课(包括绘画、手工、设计等)中得以体现。

1.通过欣赏课,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欣赏课中,教师不但要讲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尽量抒其“情”、增其“趣”,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创造力。例如:在《民间玩具欣赏》一课中,我先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民间玩具,让他们玩一玩,在玩中要求学生将玩具进行分类,有的根据制作材料分类,有的根据玩具的功能分类,也有的根据使用的对象进行分类,大家乐趣融融,很快就对玩具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中初步了解了民间玩具简单的制作工艺和纯朴的表现手法。通过学生这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多感官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涵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及审美想象,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5 2.在常规的美术课中,引领学生进行创作,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美术作品中。

美术课可以用线条、色彩等空间信号,给予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从而陶冶和培养其相应的审美旨趣和能力。因为,人们在用线条、色彩这些绘画元素表现客观世界,创造作品时,愈来愈多的包容进了审美含义。也就是说,在线条和色彩中,已经积淀了无数深厚的对美的沉思。通过美术课这种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生活的审美专业课,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学知识,增加其审美素质的内涵量。在设计课中,巧妙将兴趣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上《标志设计》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学校的校徽,每个孩子都想为自己的母校做一点贡献,这样的设计要求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能力。又如手工课《自制生活用品》,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废旧挂历、硬纸、易拉罐等,学做几种不同造型的小像框、课程表框、笔筒等工艺品布置自己的课桌,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结合利用起来,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中生活中去。美术课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但它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知识技法传授的美术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的,从课堂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美好行为和素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心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的审美实践活动,

6 增加他们对审美的感性认识,提高欣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

这一途径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形式,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广泛的审美鉴赏活动,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接受自然界那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熏陶和感染。因为,艺术美在很大程度上,用更典型更集中的形式表现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中。所以,对艺术美的鉴赏,就能够使学生对美的理解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比如,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通过对祖国名山大川、花鸟鱼虫、园林田野的游览,通过对日月星辰、云雾烟霞、江河湖泊的观赏,感受自然界那优美景物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再比如,组织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参观艺术馆、访问老艺人等多种形式,品赏人类创造的美,以及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让学生直接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更能锻炼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改革传统教育的诸多误区,还给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阵地”和“空间”,加强学生“学”的成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欣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新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将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着眼点,为培养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教育美术》

作者:叶学良

第六章 第三节

7 2.《美术原理》

作者:胡师正

第四章 3.《美术鉴赏》

作者:张道一 注释:

①审美能力: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的能力。 ②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

第五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漳墩民族中学祝城旺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途径单一,为了能让学生全面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地解读与欣赏,实现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主体地位。参考个人美术教学经验,阐述了通过教学互动,全面深入理解作品一些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健词:教学互动、多角度、欣赏、途径

从分配工作到现在,这七年来,我听了不少课,认真地作了一些笔记,促使自己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反思,受益匪浅。在众多课型当中,欣赏课教学大家普遍觉得较为难上,一节课讲解到底学生听得累,教师讲课也累,有的教师则认为美术本身是一种视觉语言,让学生多看就是了,何劳多言。记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某一雕塑作品,该作品高多少米,宽多少,深多少,其材料为大理石,反应了什么可歌可泣英雄气概„„,真是不善言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善言者绘声绘色,离题千里,学生如坠云海,真不知欣赏为何物,只知唐伯虎善画美人,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欣赏课重视的不足或停留在低水准欣赏教学水平上。

纵观现行我市湘版美术教材,许多教师都会注意到其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从经典美术作品欣赏开始引入的,其意图是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美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相关知识、技艺的学习。这与其中穿插在教材中的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欣赏相得益彰。

美术教学活动除了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美术技巧和知识,更重要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因此,美术欣赏活动是否正常开展,是否切实可行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是衡量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方面,我们应引以足够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探索,走出一条欣赏课行之有效的道路来。

首先、在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根据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的阐释:“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或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副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看,初中学生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1、初中学生综合知识储备(基础人文和科学知识)与知识结构动态发展为多角度美术欣赏提供了可能。

2、通过5—6年美术课学习,学生已具备较为感性美术欣赏能力,如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和简单形式分析。因而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断拓展思路使他们从作品中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以便将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3、从发展角度看,经过学习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对从中学阶段的欣赏过渡到鉴赏奠定了基础,因为“鉴赏能力是比欣赏能力更上位的东西,它意味着欣赏活动已从表面上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具体阐述各方法。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几张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给他们所带来的信息量是不充分,更谈不上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是没有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因此,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欣赏资料的质量,采用欣赏教学的幻灯投影片或印刷质量较好的画册,在欣赏时可作一些局部放大,使学生能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笔触肌理等。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2、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其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给人一种愉悦观看感觉。这是根植于后印象派的基础一种创新和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大胆探索。使许多绘画因素在视艺创作中成为一种可能。针对一些诸如蒙特刊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欣赏,画面更无从解读了,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以及解读抽象绘画方法,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艺术与客观的联系,纯从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

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这无疑开创是美术创作新视觉审美的领域。

3、从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的信息,有助解读作品如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表现是道释题材绘画作品,学生很难理解。吴道子在历史上被尊称“画圣”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倒会更感兴趣。①吴道子极具创新精神,他早年师从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后转学绘画,他把书法用笔应用绘画中去,线条流畅,抑扬顿挫,生韵生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吴带当风”风格,突破自东晋顾恺之以来的细线描法。②绘画取材广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史载吴道子画嘉陵山水便是一个例证。③吴道子是天才型画家,且一生勤奋,据史书载仅在长安洛阳所作寺观壁画三百余处,数量惊人,影响巨大,我们从敦煌唐中叶壁画中,可以寻找到那种“吴带当风”绘画风格的画面,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波及范围之广。④吴道子生处太平盛世的历史环境比伟大画家顾恺之优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历史其它有成就画家。因此被世人称为“画圣”。基于以上的了解,再反过来欣赏《送子天王图》其中每一根线条轻重、粗细快慢变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

4、 何谓“欣赏”,即以愉悦心情进行观看的意思,有了多途径,多角度的欣赏方法,学生对作品理解了,才能使学生产生欣赏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其次、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初中三年不同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应分三步走即:①渗透教学,②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途径,③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

进行欣赏、评述,并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能力。

1、渗透教学,从现行初一年段教科书来看已穿插相当部分的欣赏内容,这部分欣赏内容可读性强,便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并可衔接小学受教学内容,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不但能从画面所表达各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进行直观解读,同时要求对作品所表现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所谓渗透教学,就是教师平时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观看作品的感受的基础上从某些角度去思考、探求画面背后的真实。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欣赏与表述,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总结,教师可参与修正,并加引导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的强烈明暗对比、大胆有力来的笔触,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绝望、抗争的情绪。使形式与内容得到完美的统一。

2、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不过也要看到,审美经验是要靠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只有在经常性的欣赏活动中,接触各种美术作品,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欣赏,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谈得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获得。有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采取了自称是“瞎蒙”,是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进行欣赏。虽然,他们有时也能得到一些较为正确的结果,但是错的时候可能还是居多。这时,应该启发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样错的。时间一长,他们也就摸出了一些欣赏的门道。如果他们再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欣赏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升为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审美经验。

3、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并能独立对相关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初步具备鉴赏能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生和合作学习方式在欣赏教学应用,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某一美术作品,更应在其基础上,了解美术发展过程或某一画派形成,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从“《四王”与“四僧”谈一谈保守与创新问题》,《从元代文人的处境看元代山水画的兴盛》的一些课题组织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写成小论文。在课堂里设甲、乙双方对美术史某一观点进行辩论。学生为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所吸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以更加积极主动探究新的知识领域。

其实,美术欣赏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做新的尝试,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应用,如组织学生对现实美术现象及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富有创意。只要我们重视欣赏课的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不仅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方法。自己在教学中将有更宽的视野。

附参考资料:

1、湘版《美术课程标准》

2、湘版《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学科教育学》

4、《湘版初中美术教学参考书》

5、王伯敏《中国美术史》

6、洪再新《中国美术史讲课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术课迷彩服教案下一篇:名师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