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模式下大学生就业促进路径研究

2022-09-12

2017年2月2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 “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 加强学生学业就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积极帮助解决教师的合理诉求。”意见又指出, “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 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1]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大事, 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高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就业工作也是各大高校的“一把手工程”。如果找到通过抓党建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进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不论是对毕业生个人还是对高校、对学生家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对党的教育事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建是基础, 就业是生命线, 二者结合以相互促进是高校学生支部党建工作的发展和创新。”[2]

一、高校党建工作现状

通过走访群众、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 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高校党建工作有以下主要几个问题。

第一,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显著。近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出现“入党前加油干, 入党后松一半”的入党怪相, 个别党员同志加入党组织之后没有发挥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 党员服务群众意识有待加强。个别党员存在“个人优秀, 其他不管”的思想认识问题, 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第三, 支部联系群众不够密切。不少同志反映, 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除了开会、推优入党以外, 几乎没有其他内容, 平时和群众联系不够紧密。第四, 组织生活方式单一, 内容枯燥, 支部活动缺乏新意、活力和吸引力。

二、高校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关系

高校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对象均为学生, 前者侧重学生的思想教育, 后者侧重学生的能力教育。二者看似不同, 却又息息相关, 具体体现为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性、工作内容交叉性以及工作效果互补性等三个方面。[3]

(一) 工作目标一致性

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两者的作用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 工作内容交叉性

高校在进行入党积极分子选择时, 要考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因素, 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符合发展要求, 学生对学校建设的贡献力, 学生自身道德素质和生活作风等等。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时同样会考虑包括学习、为人处世、思想进步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与党建的要求存在交叉性。

(三) 工作效果互补性

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通过学生党员的建设促进学生就业目标的合理实现, 学生党员可以发挥自身的就业带头作用, 以自身的高素质发展带动整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此外,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理实施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方法支持和案例借鉴, 在学生党员就业问题的基础上, 找出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找出问题应对的方法和策略。

三、“党建+”模式下大学生就业路径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 以党建工作为抓手, 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培育大学生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 通过开展学业引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系列专题活动, 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不仅可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解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就业能力,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就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不是几场讲座、几次课堂、几个活动就能解决问题的。以党建促就业, 应从就业的源头抓起, 治标治本, 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体表述如下:

(一) 党建+“一对一”学业引导与关注。

要就业、先毕业, 学业引导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在新生入校后及时开展入学教育,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的专业和其他课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做好科学的学业规划。针对学习后进生情况,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行“一对一”学业引导与关注, 即一名低年级的学习后进生由一名专业对口的高年级党员进行关注与帮扶。二者经过交流, 共同确定帮扶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定期修正反馈、并接受党支部和班级的共同监督。如, 每学期初根据上学期挂科情况选定帮扶对象, 为之配备专业对口的帮扶党员;二者商定帮扶目标及具体计划, 并将实施情况定期 (可每月一次) 向支部进行汇报;针对不同帮扶对象的情况, 支部及时给出反馈意见;第二学期初, 支部召开“一对一”学业引导与关注分享交流会, 参照学习成绩, 总结帮扶成效, 对帮扶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修正和持续帮扶, 对好的帮扶经验进行吸收并及时分享 (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分享帮扶故事) 。

(二) 党建+“面对面”职业规划与交流。

规划好、易就业,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以党支部牵头, 定期开展“面对面”职业规划与交流活动, 针对大学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交流专题。如, 逐年开展知专业、识职业、定规划、试就业四个方面的专题交流, 面对面交流讨论“所学专业的师资、前景”, “专业相关或其他热门职业的岗位需求、发展方向”, “如何根据不同的个体做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如何根据职业目标做好见习、实习、以及顶岗实习的社会实践”, 等等。此外, 根据学生需要, 依托学校的相关比赛, 开展不同专题的分享沙龙, 如“职业规划大赛参赛技巧分享”、“职业礼仪大赛参赛技巧分享”、等等。定期开展上述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邀请优秀的党员代表现身说法, 不仅加强了党员与普通同学之间的联系, 还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做分享, 去掉了教条式的说教, 更多的是亲身经历的分享, 更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及时、科学地作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三) 党建+“点对点”就业指导与帮扶。

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的保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创建“三考三导”工程, 设置专门教室:“点对点”开展“三考”, 即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经验分享[4];以及“三导”, 即就业观念引导、基层就业引导、就业心理疏导等专题教育。挑选“三考”成绩优秀的党员, 分类别逐一进行经验分享, 不仅培养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 还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三考”能力。选聘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老师, 定期开展“三导”专题教育, 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正确、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观, 如诚信就业、提前就业、稳步就业;引导毕业生响应国家政策, 到基层就业, 到西部就业;引导毕业生提升抗压、自我调节能力, 对个别需要毕业生做好一对一的就业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三导”专题教育的方式要推陈出新, 如通过分享真实的案例, 分析其中的利弊, 从而引导学生诚信就业;观看相关题材的视频, 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 进而引导学生基层就业;借助新媒体技术, 如直播就业主题的内容, 微信推送就业信息等, 鼓励学生提升就业抗压能力。

四、小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又指出,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5]本文通过“党建+”工作模式, 着力探索大学生就业促进路径, 不仅解决了“民生”问题, 同时也丰富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容, 增添了活力, 解决了高校党建工作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高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抓党建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 不论是对毕业生个人还是对高校、对学生家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发现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存在目标一致性、内容交叉性、效果互补性的内在关系, 进而提出以高校党建工作为抓手, 从学业、职业、就业三个方面开展党建促就业工作。

关键词:党建,大学生就业,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新浪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8]http://news.sina.com.cn/o/2017-02-28/doc-ifyavwcv9174364.shtml.

[2] 姚瑶.“党建+”模式下就业发展新路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7 (49) :51-52.

[3] 洪煜玲, 郑士林.大学生党建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途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1) :9-10.

[4] 张彦.党建促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目标[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7) :116-117.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4-6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堤防管理与防汛抢险下一篇:PICC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