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为了解决目前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困境,基于物流园区以其在某个地域中聚集不同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不同类型的物流设施的特点,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发展的耦合模式入手,研究了产业集群式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之间的演变规律。实证分析表明: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为物流园区实现区域物流优化和整体提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 篇1:

基于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快递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

【摘要】加强校企融合、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是现今高校教育产学结合的一种新模式,本文从快递物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分析、对接产业链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举措、快递物流人才校企合作方式、快递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基于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快递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快递物流人才培养 创新 模式构建

目前教育部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导向,要加强校企融合、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本文探讨高职或应用型本科的快递物流人才专业链深入对接产业链,加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构建基于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快递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广西快递业发展背景下对快递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壮大,网购越来越普及,快递业由电商拉动转向高速发展,同时消费者也越关注快递综合服务的质量。以广西南宁为例,2017年《南宁市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到2020年,南宁市邮政业业务总量将达到53亿元,其中快递业务量达3.23亿件,快递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规划》提出要实施快递“上车、上船、上飞机”工程,加强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运输企业合作,强化快递与交通运输业的优势互补。处理能力和仓库规模同样影响配送速度。《规划》将推动在南宁机场空港物流园区、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设快递物流园,并利用广西实施“电商东盟、电商广西”工程,推进南宁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推动建设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同时《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以及行业自律,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重监管体系。推出快递企业诚信体系及服务质量监管体系。通过快递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推行快递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认定,从而实现快递企业合法入市、依法经营到有序退出。从上可以看出,快递业务量增大催生快递物流人才需求,同时对人才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快递物流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及时根据产业链上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物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分析

(一)专业链与产业链概念

产业链是我国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理论创新观点,产业链指相关产业组织形成的一种功能性网链结构,是产业聚集的更高级形态。产业链整合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过程中企业的纵向和横向关系,专业链是指一门学科专业由课程研发形成到衍生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领域、新的综合性专业、边缘性学科专业的派生系列。

(二)物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分析

高职院校联结社会的纽带是专业,院校专业建设如果根据学科关联而不是产业关联,各专业共享集成度低,人才培养技术指向宽泛,学生到企业就业后不能直接创造价值,还要增加再培训成本。这就造成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的问题。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对于中国企业参加国际分工竞争是一个很好地优中选项,特别在现今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而高职教育重点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高职院校必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形式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现今发展趋势,同时产业链整合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带来了很多机会,是一个双赢概念。

高职院校与产业链融合以物流专业为例,专业与产业链融合带来的好处一是依据产业链的知识、技术决定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和规格,也是构建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二是依据产业链上的企业分布和关联展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物流产业链如图1所示,物流产业链上企业有比较一致的战略愿景,而且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紧密的知识与技能关联,可以集群化设置专业,同时集约化进行管理和配置教学资源,更好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物流产业是指应用现有的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相关操控设备,将相关的物品从供应地直接发往相关的确定的接收地,保证整个过程的准确性、安全性、合理化、保证运输的质量,是物流对物流的合理化一站式的运输服务管理过程。而我国的快递产业是以公路、铁路以及空中运输的交通工具为相关运输管理工具,对客户的货物进行有效的快速投递业务。快递业务的特点是以点到点、点到线、线到面的发展过程,保证快速方便的完成快递运输过程。综上可以看出,物流是整体物资运输的较为系统化工作,包含仓储物流、配送物流、综合物流,更大范围还包括供应链管理,影响范围较广。快递只是针对投递过程业务完成有关的投递过程。所以,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划分:物流业务具体的一个分支是快递业务,快递产业为物流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行业从属关系。

综上,物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对接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可选开专业为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对接快递产业还可选开专业为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网络营销。其中物流管理专业可设置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物流管理、商贸物流管理、

仓储与配送、快递物流。通过多个专业组群对接,采用共同开发具有产业特色的课程,达到建立专业或专业群之间的关联,这样设置很容易可以共享教学资源,提高了高职院校集约化管理水平与产业服务能力。

三、对接产业链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举措

(一)注重物流产业链选择

产业链对象的选择比较重要,可以参考SWOT分析法从学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机会与风险,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综合评价选择。操作中要选择当地政府的重点扶持产业,调查了解产业链的分布结构、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或盟主企业,确定人才需求数量,选择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物流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例,可以看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央赋予广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國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新战略定位,以物流链带动产业链,推动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國际大通道。广西是国家“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物流作为广西“14+10”个千亿元产业的支撑更加突显,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这些都将大力推动广西物流业的发展,同时,随着物流设施高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设计,建成后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备等物流载体的设计、维护,也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种逐渐向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使得广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急需大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而对于边境贸易物流(口岸物流)产业,这是广西崇左市的重点扶持产业。广西崇左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培育边境贸易加工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促进贸易加工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现代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同时崇左市“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崇左百里边境贸易加工产业带。以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为龙头,逐步形成崇左百里边境贸易加工带。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急需懂国际物流系统(包括边境贸易物流及贸易商品)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物流工程技术人才。

(二)按照物流产业链构成的邏辑关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和设置按照体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围绕区域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链的思路来进行。专业、专业群的设立要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使高职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按照融合的节点设置专业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造不要随意,要全面细致分析专业建设环境,先期进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分

析职业岗位和与之对应的工作过程,来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职业能力,再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并按照对接产业链的理念和方法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例如区域崇左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选择口岸物流培养方向。2015年崇左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加到170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大关,成为全国边贸第一大市。同时崇左市“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崇左百里边境贸易加工产业带。以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为龙头,逐步形成崇左百里边境贸易加工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凭祥综合保税区为依托,以中越边境贸易为特色,整合商贸物流服务、市场营销和边贸流程为载体,以商务谈判、银行结算、港口物流、报关报检等实训项目为目标,打通国际贸易全流程服务产业链。

广西现今还没有一家A级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流通过程中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弱、全程冷链物流比例较低,造成广西鲜活农产品损耗率较高,2017年广西将编制《广西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研究出台《关于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意见》,从财政、金融、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税收、高速过路收费等多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冷链物流运营成本,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对接产业链广西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选择冷链物流培养方向。

四、基于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快递物流人才校企合作方式

快递业是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对于搞活流通、拉动内需有一定作用,同时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西201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广西快递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快递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区、联通全国、面向东盟的快递服务网络,全区快递年业务量突破4亿件,年业务收入达到62亿元。快递人才培养也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接快递产业链,可选择快递物流培养方向,建设与快递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甚至科研基地。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与南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已经在学院建立了“南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学院生产实习基地”,该基地建成完善后,可达到开展业务的要求,例如开展该公司西乡塘片速递业务,模式为委托本基地的学生代理,学生实习机会增多,学生可以在生产中学习,一方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实现了在育人中创收与在创收中育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快递物流人才校企合作方式应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一)尽量选择产业链上核心企业进行合作

产业链上核心企业起主导作用,一般规模也比较大,公司建设也比较好,也可以选择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例如广西计划培育引进3~5家服务水平高的大型快递服务企业,年营业收入要超过3亿元,这些快递企业在网络化经营、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航空运输能力等方面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注意快递产业出现的创新服务模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技能

快递产业出现综合性快递物流运营商趋势,其特点是以“互联网+”为发展方向,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采用移動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与供应链等新技术,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对接,加快功能整合和物流服务延伸。快递服务企业目前也出现健全产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的趋势,例如能提供代收货款、合同物流、冷链快递及逆向物流与特殊物品寄递等服务。这些快递服务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一体化配送平台,共同发展体验经济新业态;在边贸区、综合保税区及保税物流园区等区域内建设跨境快件分拨中心开展国际快递服务;为中小制造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开展“订单末端”配送、仓配一体化及供应链服务。以快递物流为培养方向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注意快递产业出现的这些创新服务模式,及时变更课程体系,增加这部分教学课程内容,并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这部分快递物流技术技能。

(三)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

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也为高职院校建设扩充教学资源提供了很好机会,例如聘请产业链上大企业经理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吸纳一批产业链上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选派部分教师到产业链上企业锻炼,学习相关快递物流知识和搜集案例作为教学之用。这样通过老师和学生在快递企业生产性实习实训中搜集到的丰富素材,加上快递产业链企业主动提供的相关原始素材,再经过加工、整理和提炼,编写出符合快递物流教学的相关案例库。

五、基于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快递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

对于对接产业链的快递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与评价体系,可以借鉴360度绩效考核方法,构建考核指标,见表1所示,产业链企业、学校等不同评价主体全方位、综合的评价考核学生。只有确定好正确的对接产业链考核指标,考核与评价才能有效的进行下去。

第一,与校外广西快递协会和快递产业链企业专家研讨论证对接快递产业链修改快递物流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可适当删减压缩,增加实践课部分课程。

第二,理论课采取开卷或者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实践课引入产业链企业、学校两个评价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含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及职业道德的考核。

第三,学生专业总成绩排名采取理论课成绩、创新创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训项目及生产性实习成绩、技能竞赛、各种资格考证、对接产业链课程成绩几个考核指标再乘以各自分配的一定权重得出。这种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保证了最大程度对接产业链,提高了学生的快递物流技能。

第四,加大对接产业链课程、实训项目、生产性实习课程比例比重,应占总课程比例50~60%左右。对接产业链课程部分实践性强的可聘任外部快递企业人员授课。

第五,科研能力为学生毕业设计以及部分优秀学生配合教师做横向课题、申请专利的成绩。

第六,创新创业能力为快递物流系统仿真设计成绩。

参考文献

[1]南宁将建设快递物流园,当快递员需要进行资格认定[EB/OL].南宁新闻网,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70419/newgx 58f6bc0e-16113745.shtml.

[2]乔毅.产业链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08):24-29.

[3]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探索[J].教育科学,2013(05):76-81.

[4]闫娴.从物流与快递的差异上分析物流的发展前景[J].商场现代化,2015(03):39-41.

[5]多重机遇 前景可期丨广西冷链物流发展将提速[EB/OL].中国新媒体信息网,http://www.cciatv.com/n/caijing/jinrizixun/40394.html.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广西快递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平南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pnxzf.gov.cn/2233/19512.htm.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重点项目:“校企合作的快递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3JGZ16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汤洪宇(1971-),男,壮族,广西鹿寨人,任职于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自贸区服务贸易;丁承学 (1969-),男,汉族,湖南邵阳人,任职于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方向:教育与管理

作者:汤洪宇 丁承学

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 篇2: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与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摘 要: 为了解决目前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困境,基于物流园区以其在某个地域中聚集不同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不同类型的物流设施的特点,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发展的耦合模式入手,研究了产业集群式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之间的演变规律。实证分析表明: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为物流园区实现区域物流优化和整体提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物流园区;耦合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

集群或簇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从较低层次的某个环节,沿价值链向附加值高和战略环节扩展,以获取集群产业升级和跃迁,Cereffi将此定义为“组织续衍”(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1]无独有偶,Bair称之为本地一体化集群发展(full-package sector)[2],他们实质上都是指产业集群在集群地域形成完整一体化供应链的发展趋向。但对于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研究较为零星,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从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为我们研究集群与物流园区的发展耦合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其物流体现出较为独特的表征:(1)物流的整体外包性。产业集群的物流本质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和实力限制,往往需要将物流整体外包出去。同样,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同时,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成本也难以长期保持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所以在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通常将物流外包出去。(2)一体化性。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客观上要求集群进行供应链式的组织续衍,而衍生和分化的环节使得从产业集群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的价值链趋向完整,这种发展方便了集群企业的物流运作,直接建立在了产业集群供应链平台的基础上,并基于本地一体化进行组织。(3)综合多样性。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中的每个单元企业都是与周围单元企业有着纵横两个维度的物流联系,所以物流活动就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在集群供应链的末端,产业集群的物流必然涉及到保关、通关、保税、多式联运等国际物流环节,其物流的综合性进一步得到体现。(4)发展阶段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某个生产环节向整个价值链的发展过程。相对应地,集群物流发展也是由刚开始的涉及到某个或几个环节(运输、仓储等)离散、零碎的物流活动,向着本地一体化综合物流的方向发展。物流的流向由辐射状、无明显方向朝物流流向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流动总体趋势演变。物流活动由集群企业自营行为向物流完全外包的模式发展,由本地一体化向区域一体化、跨国一体化的物流方向发展。

二、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模式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服务于集群企业的物流企业集群,两者之间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高度的耦合和相关性。产业集群发展是物流园区运作的平台和基础,而物流园区发展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保证。由于产业集群演化条件和所处的地域不一样,其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耦合发展的模式就存在差异。

(一)本地耦合模式

本地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对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环节企业的物流进行集成运作。这种物流运作模式是由于产业集群源于其所在地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基础,是一种内生型的产业集群,正是由于沉积于本地久远的市场,在其长期缓慢发展中,其产业各个环节自成体系,供应链组织续衍已成雏形,但是该产业集群的腹地经济范围相对狭小,影响和知名度有限,其采购、生产和销售大都是在本地进行,与外界(其他区域或是国外市场)联系较少,因此物流运作也是基于本地一体化。其物流运作中有三个主要内容:仓储、运输和配送,但这些环节表现出自身独特之处,即具有仓储的公共性、运输的短距离性和配送的小范围同城性。仓储的公共性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居多,依赖物流园区提供公共仓储仓库来存储和缓冲物料需求,集群各个环节企业都处于临近地域,相互间的运输方式单一。运输距离短,同时由于产业集群销售范围局限于本地区域,配送多是基于小范围的同城配送,网络结构简单,信息化程度低,因此本地耦合模式是一种线状的物流整合,更强调的是集群供应链各个续衍环节的物流衔接,强调的是低库存和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

这种本地耦合模式的集群式供应链是一种n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3],意味着在该集群地域中,它既是产品的消费地,也是信息的集散地,相关信息发达,同一地域的产业链完整,可实现集群企业无库存的JIT销售、JIT生产和JIT采购。

(二)区域耦合模式

区域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对产业集群内部所在供应链环节进行物流整合,再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区域间物流的集成整合。这时集成的集群数量不再是唯一,而是存在多个产业集群,并且产业相关或相似,分布地域不远,产品销售范围跨出了本地空间的制约,其物流流程更远,流向更广,物流也呈现出少批量、多频次的网络特点,物流的联络广度就体现出来,因此在整个物流体系中就须考虑到物流枢纽、分支线路、多式联运、异地代理货物配载、车辆救援维修网等环节,也使得物流园区对于各个区域的产业集群来说,只是整个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物流节点,该节点只有和产业集群外的物流节点相配合,才能保证整个物流的高效。另外,由于集群间产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集群间区域物流耦合完全可在同一物流运作平台上进行,因此区域耦合模式的物流运作,不仅是对本地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的各个环节物流进行一体化整合,同时也是以此为平台,向集群外围扩展,将外部集群物流或自身延伸的物流环节进行更大范围的区域耦合。

区域耦合模式的集群供应链是s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4],在seed模式下的集群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或相关产业之间的分离性,使得各自分布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域环境中,各个集群之间在地域上相距不远,加之物流运作平台的通用性,使得区域耦合模式更强调的是各个产业集群在区域之间的网状物流整合,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物流(synch-ronized logistic)。

(三)跨国耦合模式

跨国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对集群产业所产生的国际物流进行的耦合。由于“外向型”、“外生型”产业集群往往存在国际物流衍生环节,从而就可能存在跨国耦合模式,“外生型”产业集群是由于地域或地缘优势,在与全球价值链相互对接,承接了全球价值链的加工环节进行的“三来一补”活动。初始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层次较低、环节不完整,产业集群本地物流简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必然沿价值链形成供应链组织续衍,形成本地一体化物流,这种“外生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物流环节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于“外向型”产业集群不是这样,它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而逐步融人到国际市场中去,才产生了国际物流环节。故跨国耦合模式就是物流园区将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进行衔接和整合,其中涉及到报关、通关、保税、仓单抵押物流金融、虚拟航空港等综合性服务,其实这些服务是在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物流衍生服务。这时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功能融合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产业集群就是强调服务定位f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5]

这三种耦合模式是相互关联的,在区域耦合和跨国耦合中,往往是以本地耦合为基础,而本地耦合中也存在着区域和跨国耦合。

三、互补可行性的实证分析——以西安IT产业集群为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内沿海城市和一线城市生产、原材料成本的逐步上升,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西安为例,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到西安车程大约为1个小时,加上西安有较低的土地、劳务等商务成本和政策优势,使西安成为承接全球IT产业理想的投资地。目前西安形成了以西安工业园区、西郊高新区、北郊科技产业开发区等的IT产业集群。截至2005年,落户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83家,以美光科技、应用材料、康明斯、香港瑞安、伊顿公司、西门子、海德鲁、富士通、东芝、可口可乐、麦当劳等为代表的知名跨国企业先后进驻西安。西安正在建设以500强标杆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打造西部世界500强投资及研发高地。2006上半年,西安市新批外资项目93个,同比增长32.9%。其中,全球排名仅次于英特尔的内存芯片生产商——美国美光公司的项目,以2.5亿美元的投资落户西安高新区,成为陕西省20余年来最大的单笔外商独资项目。受美光“示范效应”的带动,全球知名电器制造商--美国艾默生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也在西安投资落户。2007年4月初,在第十届西洽会上,西安市共引进外资30.77亿美元,引进内资540.56亿元,内外资成交居陕西全省第一。

(一)西安IT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本地和跨国耦合

西安的IT产业集群是一种“外生型”产业集群,它一开始就存在国际物流环节。目前西安已经完成了从企业供应链组织续衍过渡到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所以集群的形成和本地一体化物流的整合大大提高了西安IT产业物流效率。在此过程中,西安物流中心(即物流园区)在服务于集群企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物流中心中拥有众多的各类物流企业,为西安IT企业提供高效的、基于本地一体化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大大减少物流中转环节,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由于西安IT产业集群已融人到全球产业链中,其物流也包含国际物流环节。因此西安物流中心借鉴欧洲、美洲大陆上普遍采用的“空陆联程”、“卡车航班”的模式,利用该模式后,物流通关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在西安IT集群的本地物流与国际物流整合中,存在国内IT加工贸易企业的成品要与国外进口货物拼装,并配送到第三国企业的情形,而传统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却是井水不犯河水。在物流园区中建立的相应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来解决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的耦合问题。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由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在园区集中布局,具备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简单加工、信息处理、进出口贸易、检测检验、集中报关等功能。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解决了加工贸易深层次问题,也为西安IT企业节省了时间和降低了物流费用。

(二)西安IT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区域耦合

西安市区内有着以西安工业园区和西安高新区园区为基础的IT产业集群,其周边地区的西安县级市的IT产业集群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以西安工业园区、高新区和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已形成一个以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及计算机零部件为主体的IT制造产业集群区域。另外,西安周边的咸阳IT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发展规模。集群区域化发展以及这些IT产业集群的产业存在着相似和相关性,使得整合不同区域的集群物流就显得很重要,以避免物流规划和整合中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耦合。而西安物流中心以前作为整合西安本地物流一体化的平台,现在演化为整合整个西部地区物流的一个节点。

同时在区域耦合中,西安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参与运作的企业也慢慢遍及西安周边的IT产业集群,并且很多企业正在考虑将他们原先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甚至欧洲或美国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分拨中心移到这里来,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出口商品结构充分体现了西安物流中心及周边地区IT产业集聚的特点,也进一步证明了企业要实现物流零库存管理、JIT生产模式,必须要建立保税物流中心这样的多功能物流平台为其服务,而且保税物流中心的业务日趋多样化。物流中心的各项功能正被企业逐步开发和使用,它不仅可实现原材料配送、成品分销等主流业务,还可以解决很多中心外现有政策无法实现的边缘业务,如剩余料件的调拨等。总之,保税物流中心对提升本地区的物流服务功能、降低物流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不仅为集群发展升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更主要的是,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所产生的物流品类的单一性、规模性和一体化性,为物流园区实现区域物流优化和整体提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一)促进产业集群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

产业集群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纵横两个维度组织续衍表现出来。纵向维度发展其实指的是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而横向维度发展指的是产业集群各环节的企业数量和实力的壮大。当前国内诸多的产业集群实力和规模不大,反应在横向维度上的产业集群各个环节的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生产能力、销售利润水平很低,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纺织服装、家具、小五金等)来说,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分布在成百上千的个体中,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实力可见一斑,因此单个企业规模实力弱小、物流量小,使得物流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所占比重较少,从而导致产业集群内部难以形成物流园区的有效物流需求。

(二)培育与引进实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作为物流园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直接影响到为集群中小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为集群企业提供从采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整个过程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但目前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或者说是正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的传统的物流企业,虽然这样的传统的物流企业正如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一样,努力从自身的传统物流服务业向其他物流环节服务延伸,但还没有形成提供从最上游的采购到最下游的终端客户的配送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特别是随着产业集群物流跨度扩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和水平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在产业集群本地的局部范围内,物流运作是在大批量和“条状”形式下运作,而在涉及到集群本地后续物流环节时,物流呈现出网络平面状,而且分布范围则是跨区域和跨国,这就需要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参与其中,因此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盟到物流园区十分重要。

(三)从区域角度来协调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物流园区的规划

基于本地耦合产业集群的物流运作,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较为单一,只是为本地化的产业集群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很少从较大范围来考虑跨区域和跨国的物流运作行为的存在。由于产业集群在供应链组织续衍过程中,形成完整的集群式供应链的同时,产业集群往往也由现实的低等级的发展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即集群发展跨出本地,与全球供应链进行耦合,具有了区域和国际物流特征,因此物流运作势必扩展到其他区域和国家中去。[6]所以,物流园区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基于本地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和运作,而且应从长远和社会的战略角度出发,对物流园区规划要进行统筹决策。

(四)构建适合集群中小企业的物流交互信息平台

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其物流运作是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外包给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规模化运作,这就必然存在着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物流园区企业之间以及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了这种物流信息共享和沟通,才能保证产业集群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的物流进行“无缝”链接,降低集群中小企业内部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库存,使得企业按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行快速反应,为企业真正带来利润增长和成本节约。但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有着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撑,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ERP、SCMS、WMS、DMS等),所以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时,就需要建立一个既可以保证大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直接接入,同时也能让中小企业“即插即用”的通用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以保证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与物流园区的物流供应能真正进行实时匹配和耦合,使得物流运作各个环节能畅通起来,而不致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间不均衡非最优性博弈,也不致产生“牛鞭放大效应”,产生大量库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EREF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3 (2):3211-3223.

[2] BAIRJ.Beyondthemaquilamodel? NAFTAandthe mexicanapparelindustry[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2,26(7):1414-1434.

[3] 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等.市场需求模式下集群式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决策分析[J].财经研究,2004(10):14-24.

[4] 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5(2):87-92.

[5] 黎继子,刘春玲.价值链/供应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10-14.

[6] 吕文栋,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2):119-124.

作者:王 静

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 篇3:

对接产业集群的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本研究在对东北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物流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以及对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岗位、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比对分析,构建了对接产业集群的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接产业集群;高职物流;核心课程

一、区域物流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1.东北区域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大流通的发展,而大流通又推动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大物流产业的形成可以加快产业间的合理分布和调整,满足市场需求,对完成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因此,东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物流人才”保障。《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沈阳等地开发保税物流中心,形成东北地区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成东北亚物流发展核心区域”。“一轴、两带、三圈、四核”的物流网络体系构建,单纯依靠物流管理人才是不够的,更需要大量的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物流设计与运用、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的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东北区域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物流专门人才。

2.辽宁省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辽宁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物流业的增加值已达到22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占全省GDP总量的20%。物流总量达到20.2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7%。未来5年,全省物流业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占全省GDP总量的22%。物流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为2.8%,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29%。

随着东北区域及我省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及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方经济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将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行业对“物流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尤其需要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的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

二、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1.物流企业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本研究选取东北区域34家典型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进行调研,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调研结果看,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对各类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都很高。其中,需求程度最高的是物流基层作业人员,比例达到57.94%,其次是物流规划设计人员,比例达到54.90%。

2.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从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调研结果看,仓储规划与作业、运输规划与作业、物流信息分析與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五方面能力企业最为看重。

6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5%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5%;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4%和1%。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45%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另有51%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5%。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认为运输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58%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3%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1%。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36%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7%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73%;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25%和2%。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33%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42%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75%。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三、中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情况分析

1.物流专业开设情况分析。辽宁省47所高职院校中有12所开设物流专业,占总数的25%。除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外(分别为2001和2002年),其他高职学院都开设较晚。35被调研的中职所院校中有10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占被调研总体的29%。这些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开设物流专业均在2006年以后。

2.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对比分析。以沈阳金融学校和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为调研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将35所中职院校与47所高职院校调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就业岗位差异明显。中职学生就业岗位以操作层面为主,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以基层管理为主。省内中、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到规划与设计层面的岗位很少,很难满足企业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中高职人才岗位及岗位职责对比如表1所示。

(2)核心课程相似程度极高。中高职物流专业开设课程相似度极高。核心课程的重复率高达70%。这表明现有的高职核心课程并不十分适合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核心课程对比如表2所示。

(3)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性严重。在教学内容上,中职侧重于操作层面,高职侧重于管理层面。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是适用的,但对于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重复性严重,这使学生不能够通过学习显著地提升能力,使进一步深造的意义弱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核心课程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以工学为基础,以管理学和工学相互渗透为辅助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领域科研等工作的基本能力。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指导,确立包含5门理论课和三门实训课的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康莹.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的开发[J].中国市场,2012,(28).

[2]赵园园.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业教育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5).

[3]赵政党.高效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童丰生.加强校企合作促九江市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对接[J].成人教育,成人教育,2010,(7).

[5]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DB/OL].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111213/001e3741a2cc1050e2d601.pdf.

[6]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B/OL].http://www.lndp.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731.

作者:胡洋 仪玉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融资瓶颈的创业投资论文下一篇:发展模式转换下中国经济论文

热门文章

对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