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博弈论的原理探究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纳什博弈论的原理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章提出了在运筹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三种课程思政思路:一是以运筹学大师的人生经历和追求真理的执着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以中国学者在运筹学领域的贡献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三是以运筹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开展时代特征教育。

纳什博弈论的原理探究论文 篇1:

人际功能视角下电影《美丽心灵》的语言特色分析

摘要:本文以《美丽心灵》电影为例,从人际功能角度探究该部影片的语言特色。影片通过影视艺术向观众展示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人生经历,他不但是个天才,也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拥有辉煌成就的同时,差点被病症摧毁。本文从情态和语气两个系统出发,探究片中人物的语言特色与风格,从而解释人物性格与心理动态,使观众懂得只有理性与感情均衡,才能拥有美丽心灵。

关键词:人际功能  《美丽心灵》  语言特色

人际功能是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建立和保持与他人间的关系。在众多影视作品中,《美丽心灵》作为好莱坞大片中的经典作品,将片中人物的性格、心理与人物间关系戏剧性的描述出来,并通过语气、语调、情态等发挥人际功能。影片以纳什为主角,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展现人际关系中包容、支配与情感等三种需求,通过虚拟和现实的斗争,使观众能够获得感悟,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展开深刻思考。

一、人际功能概述

人际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互动、维持人际关系的功能,其作用在于人们之间沟通和研究的社会关系。汤普森指出,该项功能可通过语言与他人保持关系,影响他人行为,甚至改变世界;主要包括情态和语气两个方面,可将人们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得展现出来。语气主要指交流者扮演的角色,分为主语和限定成分,前者在后者之前提供信息,后者属于动词短语的构成要素,如句子时态、情态动词等等;情态是指句中肯定成分的比重;剩余部分则由谓语、补足语组成。语气通过说话者对自身角色、对方角色的认定展现,可通过语气判定交流双方的地位与关系。例如,Finish your assignments,please.(请完成你的作业)又如,Would you finish assignents,please?(请你完成分配任务好吗?)上述两句表达的意思相似,都要求对方去做某件事情。但因说话语气不同,使二者的身份差异体现出来。前一句为祈使句,交流双方可能为上下级关系,也可能是长辈与晚辈间的对话,二者的身份有所差距;后一句的语气相对和缓,可能是朋友、同事间的对话。由此可知,不同语气在人际功能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二、人际关系在《美丽心灵》中的体现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即:包容需求、支配需求、情感需求。人际需求是个体在自己与他人间构建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受社会环境与儿时经历影响,在交流中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在《美丽心灵》影片中,纳什的生活以被动方向为主,将以下三项人际需求充分展现出来。

(一)包容需求

该特性是个体想要与他人构建关系的需求。当人处于新环境时,常常希望尽快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如若自己被冷落则包容性就无法实现。在影片开头,纳什考上博士生后到学校报到,面对新集体有很强的不适之感。在入学宴会上,纳什被马丁汉森当成服务员,而纳什直言一个奖学金得主的两篇论文都不具备发展性,这样的沟通方式很难让他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后来他逐渐被集体所孤立。此时,他的第一个幻想人物查尔斯出现,他与男主的性格不同,当说起纳什的爱好数学时,查尔斯却说“数学太过无聊”,纳什在与之辩驳时,他却问“你多久没有吃饭了”?查尔斯与他人不同,他能够肯定纳什的才能,并始终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当纳什取得优异成绩时为之兴奋,使包容感缺失的纳什内心稍有慰藉。纳什对自己的数学天赋感到骄傲,但这种心理使其在与他人交际时产生不友好心理,甚至使人感到蔑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纳什受到冷落,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包容。于是,这种人际需求最后以幻想的形式存留于他的脑中,成为自己虚构的一个室友,可以说是自我包容的一种体现。

(二)支配需求

此种需求是在权力关系层面,人们之间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求,这种动机可产生支配行为。该片中纳什内向、傲慢的性格决定了在交际交往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支配需求方面希望能够被人引导。在影片中,纳什被五角大楼邀请破译密码,此时出现了第二个幻想人物——国防长官威廉,他派遣纳什完成一项秘密任务,即从杂志中将苏联情报破解出来。此时的纳什已经小有成就,但在内心深处仍有许多焦虑,他迫使自己忙碌起来,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威廉的出现刚好满足主人公在权力方面的被支配需求,通过被国防部任用凸显自己的优秀。

(三)情感需求

该项需求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构建和保持亲密情绪的需求。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纳什因不懂如何爱人,很难感受到被爱。此时影片中的第三个幻想人——女孩马西出现了,她是一个天真可爱却始终长不大的女孩,隐喻着主人公对男女之情的认识。他始终不理解何为爱情。在酒吧时捉弄女孩,结果被女孩打了一耳光,可见他在对待爱情时仅限于生理层面的满足。但当马西出现时,正是纳什对艾丽西亚产生爱意之时,虽然艾丽西亚主动向其表达心意,但纳什的内心深处仍然很迷茫。他说:“我遇到一个女孩,实在不敢相信她竟然喜欢我……我该向她求婚吗”?他片面的认为,只要金钱富裕、工作稳定便可结婚,忽视了自己是否真心喜欢艾丽西亚。幻想人马西的出现使主人公获得爱的满足与被爱的需求,与现实情境产生冲突,他渴望被爱,但当现实中出现爱情时,便意味着他的虚拟生活将被改变。

三、人际功能下《美丽心灵》的语言特色

人际功能主要包括情态和语气两个方面,本节分别从对应的两个系统出发,针对《美丽心灵》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探究两个系统在影片中的呈现方式,同时透过语言内涵揭示片中人物的性格、心理特点与人物间的关系。

(一)语气系统

该部分利用语气系统对片中语言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以纳什与幻想人查尔斯间的对话为例,对该系统在人物性格描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例如,Charles Herman(查爾斯·赫曼):(1)The prodigal roommate arrives(浪子室友来了).(2)Did you……(是你……)(3)So,dying of thirst……(当然,快要渴死了……).因纳什入学后所处环境压抑,情绪十分沉闷,使他幻想出了第一个朋友查尔斯。在第一句对话中,主人公与查尔斯首次见面,回应语句十分简短,只有两个单词,可见查尔斯在对话中处于主动地位,纳什则为被动地位,二者对比更可看出纳什内向与性格孤僻,而查尔斯则是乐观开朗;在第一句中,查尔斯用“The prodigal roommate”而非用“I”做主语,说明在表明自己身份的同时,也将自身的随和性格、不拘小节展现出来,从侧面更加突显出纳什的孤僻。在后两句中,主语为“you”和“dying of thirst”,可见查尔斯将话题转移到纳什身上,由此体现出纳什想要从这个虚构的朋友身上获得现实中缺少的关爱与交流。Nash(纳什):(4)The truth……(真相是……)(5)you knoe why?(你知道为什么吗?)(6)Mathematics……(数学……).在第四句中,以“the truth”为主语,体现出主人公想要强调自己话语真实性,将自身的真诚与率性体现出来;在第五、六句中,分别以“Mathematics”和“you”为主语,使双方交流的话语集中在纳什与其擅长的数学上,将陈述和疑问语气结合起来,在对纳什感兴趣的学科进行评论的基础上,还引起纳什的深思。通过对双方交流时语气、句子成分、话语量、语气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可知,二者在性格方面不尽相同。从查尔斯的话语中可将纳什的内心需求体现出来,即:渴望获得外界的关注与他人的认可。

(二)情态系统

该系统可通过人物对话体现出人际意义,针对情态助动词、附加于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对故事情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例如,Nash:I couldn’t ……(纳什:我不能……)Rosen:We’tll need……(罗森:我们需要……)Nash:No……has to ……(纳什:不……必须这样……)。以上是主人公与医生罗森间的对话,纳什向其解释自己为何擅自停药,并表示坚决不肯离开家到医院进行治疗。在解释自己停药原因时,纳什四次使用助动词couldn’t,强调自己在用药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苦闷。医生的语言中使用助动词“will”与“need to”进行劝解,但主人公利用高量值的情态词“has to”坚决拒绝接受其他的治疗方案。在遇到艾希利亚后,纳什被她那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最终与这场被认为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进行搏斗。在情态系统层面,可从艾希利亚被求婚后的语言中感受她独特的精神魅力,“I’m sorry,just give me a moment……to redefine my girlish notions of romance.”(我很抱歉,给我一点时间......重新定义我的少女浪漫的概念)。她无法按捺激动的心情,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要抒发感情,以充满诗意的方式“对爱情下定义”,“告诉我宇宙有多大”是她的一种幽默表达,仿佛置身于婚礼殿堂之中,将激动的情感用简单的言语表达出来。

(三)语言内涵

天才的世界应该是理性至上的,但纳什却是“身心相反”,他不但自负,更害怕失败。在影片当中,有许多细节表现出他在面临失败时的焦虑与恐惧,例如当未得到导师认可时,他在遍布公式的玻璃窗上找寻结果,最后一头撞到玻璃上;当从汉森处得知“宾达和苏已经准确的证明出艾伦推论”“而纳什成就为零”时,他的回应为“可惜不具备发展和创新”“我有耐心”,但真相却是“你知道已经有超过1/2的学生发表了论文,我却无法在课堂与书本上为毫无意义的假设浪费时间”“我必须寻找出博弈论的原理,那是唯一能够出人头地的方法”“汉森已经再次成功发表论文,而我却连博士论文主题都没有确定”。如同普通人一般,纳什渴望成功,渴望获得荣誉,这些想法也深深的植根于他的脑海之中。从影片中主人公的多种行为都可看出,他的理性行为与感性思想、意识和冲动之间都处于失衡状态。在非理性情感层面受到深深的困擾,这可能是精神分裂的诱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他害怕和抗拒全部非理性的事物,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达出来,并由此产生幻想。在片中主人公共计幻想出三个人物,他们在现实中不复存在,但却代表着纳什情感中的缺失内容。

1.查尔斯

据医生分析,纳什可能在入校之前便已经患病。在影片的开头,观众可能不会理解为何性格孤僻的纳什会与乐观开朗的查尔斯成为好朋友。但如若是幻想出的人物,那一切便可迎刃而解。这恰恰说明查尔斯代表的是主人公性格中既抗拒、又想拥有的东西。查尔斯以浪子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口若悬河,这与纳什谨小慎微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后来,当纳什明白查尔斯是自己幻想出的人物后,决定不能再像往日一般被他牵着鼻子走,于是要和查尔斯说再见,“查尔斯,你曾经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朋友,但我不会再跟你说话了,真的不能了,再见”。他依依不舍的情感在这句话中被充分展现出来。其实,纳什不愿意离开这个能够亲密交谈的对象,但却无法再继续下去,要将这份感情彻底斩断,这种精神层面的生离死别使他十分惋惜,他强忍心痛说再见,不敢看查尔斯的眼睛,怕这个唯一的朋友受伤,为此他更加痛苦。

2.威廉·帕彻

纳什对成功和荣誉具有强烈的渴望,当威廉出现时,纳什已经小有成就,并为国防情报部破译了密码。但是他并不满足,仍然怀有对以往失败的焦虑感。对于纳什这种害怕失败的人来说,越是成功,那种畏惧失败的情绪便越大,他渴望获得更多的成就弥补这种不安,于是国防长官威廉出现。他不断的给纳什发布任务,使纳什在忙碌的工作中获得满足,纳什觉得自己像个救世主。

3.马西

在影片开头,纳什被同学怂恿到酒吧去追求女孩,却被女孩反打了一耳光,可见纳什与女性交往并没有什么经验。后来在他与妻子艾希利亚交往中同样表现出对女性经验的空缺,例如,在向艾希利亚求婚时说的话,“艾希利亚,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保证长远承诺,我需要一点证明,一些可以作为证据的资料”。当他被艾希利亚吸引时,幻想中的女孩马西出现了,她率性可爱,且永远都长不大,这也代表着主人公在女性经验方面的空白。

综上所述,影片《美丽心灵》是好莱坞的经典作品之一,导演通过影视艺术将数学家纳什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出来,并从人际视角展现包容、支配与情感三种需求。同时,对片中人物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分别从情态系统、预期系统、情感内涵出发,解释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点,使观众懂得在当今时代只有情感与理性相互融合,维持平衡状态,才能够拥有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李晓燕.从人际意义视角分析电影《美丽心灵》之语言特色[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田美.电影《美丽心灵》的人际意义探析[J].唐山文学,2018(04):12-14.

[3]冯宪萍.电影《美丽心灵》的叙事视角浅谈[J].芒种,2012(15):158-159.

[4]韩培超.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人际隐喻探析[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5]刘世生,庞玉厚.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J].外语学刊,2011(02):45-51.

作者:汪波

纳什博弈论的原理探究论文 篇2:

运筹学类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

摘  要:文章提出了在运筹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三种课程思政思路:一是以运筹学大师的人生经历和追求真理的执着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以中国学者在运筹学领域的贡献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三是以运筹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开展时代特征教育。

关键词:运筹学课程;课程思政;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自信;时代特征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根据《纲要》的精神,所有的学科专业、所有的课程都需要推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笔者常年从事运筹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照《纲要》的要求,从运筹学的历史脉络与学科特点中梳理课程思政的落脚点。

运筹学分为最优化与博弈论两个分支,最优化主要侧重于单方面决策实现最优、次优或者满意求解,博弈论主要侧重于多方面交互式决策实现稳定求解,它们都是运筹学不可割裂的核心组成部分。最优化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成长,以丹捷格发明的线性规划单纯形算法和康托洛维奇发明的解乘数法为诞生标志,至今已经形成了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决策理论、存储论、排队论、多目标优化等典型的理论板块。博弈论的诞生与最优化差不多同步,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博弈论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理论;1950年纳什在博士论文中正式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标志着博弈论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解概念,为博弈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纳什、泽尔腾和海撒尼三位著名的博弈论大师,标志着博弈论成为核心主流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筹学已经得到空前繁荣,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当前运筹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学者和民众的普遍关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运筹学特别是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密切关系,使得人们对博弈论充满了崇敬的心理;二是运筹学特别是博弈论领域的少数学者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给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三是运筹学的发展引起了多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在具有智能特征的网络信息时代,运筹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甚至资本界的高度重视。

总体而言,运筹学还是以数学特征为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很多学者对数学类和智能类相关的课程思政展开了深入研究[1-5],为运筹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很多有力的启发与证据,但是缺乏对运筹学本身所蕴含的课程思政的剖析。通过对运筹学的梳理以及根据《纲要》的要求,笔者对运筹学类课程教学的課程思政提出如下三个思路:一是以运筹学大师的经历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中国学者在运筹学领域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三是以运筹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感知时代特征脉搏。

一、以运筹学大师的经历开展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运筹学领域的发展是由运筹学大师推动的,比较典型的有:丹捷格、康托洛维奇、冯·诺依曼、纳什、泽尔腾、海撒尼、沙普利、奥曼、马斯金、迈尔斯、梯若尔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感染是巨大的。

康托洛维奇1912年出生于俄国彼得堡,1926年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数学系,1930年大学毕业,1934年任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35年获博士学位,1938年首次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1939年创立了线形规划理论,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1949年因在数学研究工作中的成就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因其在经济分析和计划工作中应用数学方法的成绩而获列宁奖金。从康托洛维奇的人生经历来看,这是非常成功的人生。但是他在1939年提出线性规划的时候,他的理论并没有受到苏联国内的重视,因为是以俄语发表的,并且处于战争时期,欧美学术界也并没有充分了解他的工作,从而导致1947年丹捷格发表了单纯形算法后,学术界将“线性规划之父”以及“运筹学诞生标志”的荣誉堆积在丹捷格身上。康托洛维奇并没有对他的学问丧失信心,在1939年的论文发表之后,康托罗维奇开始致力于效果的普遍性研究。通过思考,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半期他已经写好了他下一部主要经济学著作的草稿。但在苏联,这部著作直到1959年才出版(直到1965年才被译成英文)。这部名为《经济资源的最佳利用》的著作,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康托罗维奇把他的线性规划结构延伸到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层次上,影子价格的概念被应用到生产过程的所有投入上,包括资本设备的租金和土地及自然资源的租金,他还指出影子价格能够用来评价对邻近最优解的计划的微小调整,这使得迅速地替代比较成为可能。正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他的贡献在1965年后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1975年与美国经济学家库普曼斯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苏联经济学家。

冯·诺依曼出生于匈牙利的富裕家庭,按照传统,他可以继承家族的利润丰厚的银行事业,但他却选择了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学术道路。此时,博弈论已经在欧洲大陆开始萌芽,除了1913年泽梅洛的棋类游戏三择一定理之外,法国数学家博莱尔针对二人零和博弈发明了一系列的规范术语,包括混合策略的现代化表述,但是博莱尔对二人零和博弈模型怎么定义解概念陷入了困难。1928年,25岁的冯·诺依曼解决了二人零和博弈的解概念的设计问题,提出了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博弈的最优策略、博弈的值等概念,并证明了极小极大定理,这是博弈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定理。1944年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系统总结了博弈论的理论成果以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博弈论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理论。以1940年为界,冯·诺依曼在此之前主要研究纯粹数学,包括集合论、泛函分析、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遍历理论等,是冯·诺依曼代数的发明者;在此之后,主要从事应用数学的研究,包括计算机的数学原理、曼哈顿工程的数值计算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从事计算机和大脑相关性的研究工作。冯·诺依曼是天才,但最重要的他对学问极度勤奋、极度执着地追求。

博弈论的另一个大师纳什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与传奇色彩。他在普林斯顿用27页的博士论文从根本上改变了博弈论的面貌,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这是对冯·诺依曼二人零和博弈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博弈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创新。纳什在麻省理工任教期间,在流形的嵌入、椭圆方程的正则化估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足以支持他获得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但是他陷入了长期的与精神分裂的斗争之中。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在家人的照顾和普林斯顿的宽容之下,纳什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精神状态得到很大缓解。1994年,因其对博弈论领域的根本性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15年,因其对微分几何、微分方程的根本性贡献,获得了阿贝尔数学奖,在领奖归来的路上,不幸因车祸离世。纳什的一生个人充满了悲剧,但是整个世界的数学和博弈理论却因他而精彩。

康托洛维奇、冯·诺依曼、纳什的经历可以生动地鼓励学生:人生的苦难一方面是悲剧,另一方面是宝贵的财富,经历生死的挫折都能扛过来,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拦我们的前进;人生贵在专一和持之以恒,在大挫折、大困难中坚持道路自信,一定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

二、以中国学者在运筹学领域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运筹学是由大师推动发展的,而我们了解的大师大多在西方发达国家作出突出的贡献。作为一门核心科学,难道中国学者没有作出贡献吗?难道中国人不如西方国家的人?答案是否定的。在历史上,中国学者不仅对运筹学做出了贡献,而且是领先西方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中国学者依然正在对运筹学作出杰出贡献,是世界运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力量。

吴文俊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拓扑学、代数几何、数学机械化大师,同时他对博弈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博弈论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6]。1959年,吴文俊先生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博弈论研究论文《关于博弈理论基本定理的一个注记》,1960年,他写了关于博弈论的一篇科普性文章《博弈论杂谈:(一)二人博弈》,深入浅出介绍了博弈论基本定理的证明,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田忌赛马是博弈论的范畴,使得中国宝贵思想文库中的博弈论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同年,吴文俊先生牵头编写了《对策论(博弈论)讲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本博弈论教材。

吴文俊先生在博弈论方面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他的学生江嘉禾合作在有限策略型博弈上面提出了本质均衡的概念,并给出了其重要的性质和存在性定理。这是中国数学家在博弈论领域最早的贡献,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贡献。

吴文俊和江嘉禾先生的本质均衡的意义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个理论开创了纳什均衡精炼的先河。纳什均衡的精炼主要从扩展型博弈和策略型博弈展开,最著名的工作是1965年泽尔腾针对扩展型博弈提出了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概念;针对策略型博弈的精炼,主要是要求博弈在各类型的扰动之下,均衡还应该保持稳定,泽尔腾在1975年提出了策略在扰动下的颤抖手均衡的概念,而吴文俊先生的思想是盈利函数在扰动下的本质均衡的概念。同样是扰动保持均衡的思想,吴文俊先生比泽尔腾早了13年。1994年,泽尔腾依靠子博弈完美均衡以及颤抖手均衡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历史的原因,吴文俊先生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外众多学者引用推广了吴先生的结果,其中包括马斯金、梯若尔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可以说,吴先生在博弈论领域的结果是世界级的成果。

叶荫宇先生是国际最知名的运筹学专家之一,发表了多篇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理论成果。2005年他被ISI选为在世界范围内其科技成果被应用最多的科学家之一。叶荫宇教授多次被邀请为国际重要会议的大会发言者,如2000年和2006年两次被邀请为数学规划会议大会发言者,是麻省理工计算机工程系统2002年杰出报告人,第十七届数学规划大会的发言者,2007年选为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优化分会副主席。从这些成就来看,叶荫宇先生是无比成功的人生,但是在取得这些成就之前,叶先生经历了最曲折的考验。叶先生出生于1948年,1966年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后下乡在农村劳动,1978年考上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1982年毕业,此时已经34岁了,他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毅然赴美留学,在斯坦福大学追随线性规划之父丹捷格,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工程经济系统和运筹学博士学位,此时已是40岁“高龄”,按照一般规律,错过了学术的黄金时间。但是此后20年,叶先生用顽强的毅力和无可辩驳的杰出成果,攻克了一个又一個高峰。2009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举办的运筹管理协会年会上叶荫宇被授予运筹管理学领域最高奖项-冯·诺依曼理论奖,以表彰其在运筹管理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012年,叶荫宇成为国际数学规划大会Tseng Lectureship 奖的首位获奖者;2014年,叶荫宇成为美国应用数学学会三年一度的优化大奖(Optimization Prize)的获奖者。这些奖,叶先生都是目前为止唯一的或者首个华人获得者,体现了叶先生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这些事实说明,中国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以及将来都已经、正在和即将为运筹学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以运筹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感知时代特征脉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理论与系统在多个领域掀起浪潮,人类已经初步跨入了智能时代,可以说智能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脉搏特征。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运筹学特别是博弈论的认知停留在它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关系密切这个误解上面,导致当前的运筹学以及博弈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的主要版图是:大量集中在经济、商业、管理领域,极少量在数学、计算机领域。这种现状使得人们在教学的时代性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缺陷,特别是缺乏智能的时代特征。

事实上,运筹学与智能的关系特别密切[7-10]。目前存在几类有代表性的智能系统。一是以围棋为主要应用场景,采用监督范式深度学习模型开发的Alpha Go系统;二是以国际象棋、围棋、日本将棋为主要应用场景,采用强化学习范式深度模型开发的Alpha Zero系统;三是以星际争霸游戏为主要应用场景的Alpha Star系统;四是以德州扑克为主要场景的Libratus系统。这些系统与背后的模型都和运筹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Alpha Go,Alpha Zero系统所涉及的模型是利用树图构建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因为描述此类游戏的树图规模特别巨大,采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来简化博弈均衡的计算;再比如Libratus系统所涉及的模型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主要构建工具是贝叶斯机制和子博弈之间的平衡,利用蒙特卡洛反事实遗憾最小化规则进行了快速计算。参考任何一本机器学习或者人工智能的教材,最优化与博弈论都最核心的理论。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支持向量机就是用两个平行超平面分割数据集,以这两个超平面之间的距离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尽可能减少误分率,最终建立的模型是典型的最优化模型,对这个模型运用对偶理论进行计算,就可以建立核学习理论,如果数据具有随机特征,那么最大似然估计、最大后验估计、最大熵估计甚至KL散度估计、鲁棒估计也都可以构建为最优化模型,然后运用梯度法、牛顿法、内点法实现求解。这些例子表明最优化与博弈论是智能时代背后最重要的数学机理之一。

多位人工智能方面的顶级学者对运筹学非常青睐。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艺术与科学学院三院院士Michael I. Jordan呼吁重视运筹学在机器学习中的作用,他在加州伯克利长期开设凸优化类课程。华人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在清华推动了算法博弈论的研究,培养了几位顶尖的算法博弈论青年学者。Ian Goodfellow将二人零和博弈模型与深度学习中的生成器、判别器融合产生了著名的生成对抗式网络模型GAN,被人评价为“最近十年最激动人心的机器学习新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拥抱智能时代必须拥抱运筹学。

这些事实说明,运筹学不仅仅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它从来都没有和时代脱节,在智能时代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在运筹学的课堂教学中赋予其时代特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运筹学类教学课程思政的总结与展望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举措为各类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依据。运筹学作为理论宏大、内涵丰富、应用广泛的重要课程群,理所当然要扎实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运筹学成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大师在历史的潮流之中历经人生的苦难而不妥协,为运筹学宏伟大厦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最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素材。中国学者并没有在这个领域落后于人,不仅如此,在某些局部遥遥领先西方学者提出了深邃的思想和理论,在当代运筹学研究的大潮中,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研究力量,这证明了中国人在任何领域不仅不会不如人,还会超越别人,有力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运筹学并不是正在凋亡的理论,它不仅在历史上的经济学领域大放异彩,它还在如火如荼的智能时代具有重要作用,是诸多智能系统和模型背后的数学原理,必将推动运筹学在时代适应性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有利于学生把握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1]孙晓青,薛秋芳,秦新强.新工科形式下“课程思政”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体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48-49.

[2]阎慧臻,刘燕,刘超,等.将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视界,2020(16):101-103.

[3]黄炳超.博弈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63-66.

[4]闫睿颖.高校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路径探究——基于博弈论的方法[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02):86-90.

[5]周家乐,吴腾.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以《人工智能》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175-176+187.

[6]姜伯驹,等.吴文俊与中国数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7]张宏达,李德才,何玉庆.人工智能与“星际争霸”:多智能体博弈研究新进展[J].无人系统技术,2019(01):5-16.

[8]赵美勇,宋思睿.博弈论算法在AI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9):278.

[9]蒋胤傑,况琨,吴飞.大数据智能:从数据拟合最优解到博弈对抗均衡解[J].智能系统学报,2020,15(01):175-182.

[10]苏景佑,易嗣力,彭康杰,等.量子博弈的多机器人追捕合作方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0):92.

作者:马满好 刘进

纳什博弈论的原理探究论文 篇3:

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之博弈

摘要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翻译也是一种文化语境下的行为,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倾向的翻译策略应运而生。翻译博弈论将翻译策略纳入到社会经济的范畴重新考量,为翻譯学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思想出发,对博弈各方进行分析与整合,提出对于归化与异化的全面诠释,从而更好的在翻译实践中确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博弈中抉择的最优化。

关键词博弈论 归化 异化 对立统一

1 博弈论

1.1 博弈论

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后来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成为研究竞争游戏中利益冲突的理性个体之间的跨学科理论(谢识予,1997:3)。这一理论始于策墨洛,二十世纪初,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顿在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下,写下了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1994),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后由约翰·纳什等人的发展和完善,利用不动点定理证实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它用数学分析的方法阐释决策性质中的问题,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因此,博弈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思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语言博弈论

语言交际中也存在竞争。不少学者将博弈论应用到人类语言领域,以剖析人们语言交流的行为方式。因此,博弈论也为这一行为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以促成一种良好的交际效果。我国的“语言博弈”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占优战略均衡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流中的种种障碍。许宁云(2005:48)指出,总体来说,他们对语言交际进行博弈分析是理性和合作行为的理想化观点,以通过理性假设和场景结构的结合来充分反映人类交际的本质特征。董明(1995:87-91)也探析了使用否定在语言博弈中的作用,总结出人们在语际交流中会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取主动或胜利。随着国际交流的渗透,实行有效的语言政策也关乎国家社会的利益与发展。当今社会以市场竞争为主的竞争实质也体现着人类语言活动的竞争,如何从这种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成为博弈的焦点。

1.3 翻译研究博弈论

翻译作为不同语种的人们顺畅交流的桥梁,也成为译学界越来越关注的对象。翻译涉及到跨文化的语言交流行为,因此,翻译的过程也是博弈的过程,维特根斯坦曾把翻译过程与游戏进行类比,他把“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包括在一系列语言游戏的例子中(Wittgenstein,1953:I:23),把翻译的过程比作一场游戏,寓深刻道理于其中。首次把博弈论用于翻译专题讨论的是列维(Levy,1967:1171),他认为翻译行为就是一种抉择行为,这种抉择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出现的一系列翻译问题所采取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在这多种方案中作出取舍。抉择之中的各种决策又相互影响,由此看来,翻译的过程也是一场博弈活动。

2 归化与异化

张今(1987)指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的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即翻译的过程涉及到两国语言与文化的碰撞,译者的翻译行为取决于其文化倾向。归化与异化,就是根据译者的文化立场不同而呈现出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是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采取目的语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尽可能不扰乱作者的安宁,翻译时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多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国外已形成了两派对立的理论代表:以美籍意大利翻译家韦努蒂为代表的异化派和以美国翻译家奈达为代表的归化派。异化派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郭建中,1998)。归化派则相反,奈达提出的“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的动态对等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对等,译者要从各种译法中挑选最接近原文效果的译法(Nida and Taber,1969)。

2.1 相互矛盾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首先是相互矛盾的。其矛盾体现在文化与文体两个方面。在文化层面体现在源语文化的迁移,源语的文化形象的照搬,源语表达方式的输入。在文本层面体现在语言结构方式的选择,是直译还是意译。混淆两个层面的矛盾,翻译研究也就是无的放矢。

2.2 相互补充

归化和异化是矛盾体的双方,有其对立的一面,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相互补充的。翻译的过程是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同一种文本既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也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两者相互依托,形成动态的统一。过度的异化或是过度的归化都将有损于翻译的质量。因此,在翻译中对两者应有所集合,混杂和并列。

3 博弈论与翻译策略

翻译中最优策略的选择可依赖于归化和异化在博弈中的操作。博弈论思想指导下的翻译决策的过程,正体现了两者的对立统一。翻译策略的博弈,也体现着占优战略均衡原则。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风俗习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在跨语言翻译中,如何处理源语和译语,是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还是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也应视情况而定。

归化,通常是当源语中带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文中出现文化盲点或文化差异时,要用跨文化的词语来转换成读者熟悉的文化形象,使之听起来易懂且通顺地道,避免引起误解。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亚洲四小龙(four Asian Tigers),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t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 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 to live a dog’a life(过牛马不如的生活), to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缘木求鱼), stand out like a peacock in a barnyard(鹤立鸡群)。在翻译以上这些成语和典故时,考虑到读者对象及语言环境,时常采用归化的方法,以求保持其特有的简洁性和精炼的表达力。

异化,则是尽可能的保留译出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展现译出语的异域性,使读者感受到洋腔洋味,其目的是开拓译出语的文化形象色彩,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silence is golden(沉默是金), sour grapes(酸葡萄), ivory tower(象牙塔),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honeymoon(蜜月), Juda’s kiss(犹大的吻), 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匣) ), meet one’s waterloo(滑铁卢), the last super(最后的晚餐)。而有些音译词汇译得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如TOEFL(托福),Coca-Cola(可口可乐),hacker(黑客), mini-skirt(迷你裙)。

在翻译策略博弈论中,为了融合多种族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译者应以尊重各国文化為前提,提倡文化平等,采取“囚徒困境”中的优势策略,选取在翻译实践中更能促进文化交流为标准的有效策略。许钧指出:“翻译的目的往往通过翻译的委托者、原作者、译者或有关人员的意愿、动机或要求加以明确。若与翻译直接相关的各方的意愿一致,能达成共识,那就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翻译活动的正常进行。若意愿不一,便有可能产生冲突,需要有其他力量加以调和。”(许均,2005:5)也就是说参与博弈的双方通过权衡各自的收益,要对不同策略进行分析和整合,取其所长,相互弥补。其目的也是为了丰富各国文化内涵,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总之,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读者对象、作者意图、文本类型等因素,异化和归化都能在翻译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只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特征。

4 结语

通过博弈论视角,我们探讨了对待翻译的态度和策略中具体操作时应采取的态度。博弈论将翻译策略纳入到社会经济的范畴重新考量,也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翻译策略中归化和异化不是矛与盾的关系,过度的归化和过度的异化在博弈论看来都不能达到战略均衡和最优的博弈。从归化到异化,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最终取决于多方博弈后的结果,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会随着博弈各方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Nida.E.A and Charles 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 Trans. G. E. M. Anscomb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3: 23.

[3]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2001.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许宁云.语篇回指博弈论[J].外国语,2005.

[7]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9.

[8]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

[9]许钧.译道寻踪[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10]董明.谈“语言博弈”中否定的使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6):87-91.

[1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5:5.

[12]陆小玲.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适宜度[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5(9).

[13]王斌.翻译与博弈 [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2).

作者:彭雪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趋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