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庙底沟时期鱼纹的几何化演变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2022-09-14

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已掌握了制陶技术。从最初在陶泥上拍制指印和绳印, 到发展逐渐成熟的彩陶绘制, 人类的审美能力和装饰能力大大提高。在仰韶彩陶的所有纹饰中, 鱼纹是出现频率最多最富于变化的图形[1]。几何形的鱼纹是庙底沟彩陶纹饰中的典型纹样。

一、庙底沟彩陶中鱼纹的演变

仰韶文化晚期, 鱼纹经过了1500年的演化已经步入了庙底沟文化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鱼纹向几何化的方向演进, 符号化特征非常明显。从真实的鱼形图案演化成简单的几何状的图形, 是鱼纹从图形演变为符号的过程。从半坡时期的鱼纹进入庙底沟时期的鱼纹, 可以大致分为两条发展脉络。两条发展脉络都是基于鱼纹的某个部分进行更深入的演化。

其一, 基于鱼鳍、鱼尾的发展与流变。在这一发展变化中, 鱼鳍、鱼尾的变化是创作的基本。鱼头、鱼身逐渐省略简化直至消失, 鱼鳍、鱼尾的形状通过夸张与变形得以保留和强调。并逐渐分化出单有鱼鳍或单有鱼尾造型的几何状纹饰。最终形成的抽象化的纹饰成为了固定的图式出现在不同的彩陶器物装饰中。

其二, 基于鱼头、鱼身的发展与流变。在这一发展变化中, 鱼头、鱼身的变化是创作的基本。鱼鳍、鱼尾逐渐省略简化直至消失, 鱼头、鱼身的形状通过夸张与变形得以保留和强调。两两相对的鱼头形成了两个三角形构成的左右对称的几何图形。围绕中心点排列的鱼身并形成了由椭圆形组成的中心对称的几何图形。

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象形描绘到对描绘对象特征的凝练概括, 体现了原始先民设计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象形纹饰的抽象化演进是人类装饰艺术和视觉传达历史上重要的突破。对这一演化历史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图形符号的发生与流变。在庙底沟时期鱼纹的几何化演化方式上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二、庙底沟类型鱼纹的演变过程的几何化创作手法

对庙底沟鱼纹图式的研究表明, 他们大都用富有特征的部分来示意性地表现原型, 使鱼纹的几个主要部分逐渐解体, 各个部分在独立中逐渐蜕变为几何图形, 经过新的构合, 又进一步成为复合的几何图形[2]。

将复杂的鱼纹演化成简单的图形有助于创作者思想的直观表达。在彩陶鱼纹的演变中形成高识别度的视觉符号并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这使彩陶鱼纹富有了一定美学意义。在鱼纹发展的几何化过程中如下几种创作手法反复出现, 并对现代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其一, 叠加与融合。在鱼纹的演化中, 两条或以上的单体鱼纹进行叠加, 使鱼身形成了首尾相连或上下水平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 并在多条鱼的叠加过程中进行了鱼身纹样的融合。

其二, 分布与对称。在鱼纹的几何化演变中多条鱼分布、排列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并逐渐形成了左右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几何形态。这样的对称性增加了美感并且有利于几何纹样单元的延展。

其三, 拆解与重构。鱼纹中各个部位是可拆解的, 并在拆解的基础上打乱次序重新构成图形, 这样的设计手法是带有解构意义的典型案例。例如, 独立拆分出的两两相对的鱼头逐渐演化成以三角形为基础设计单元的几何图案;独立拆分出的鱼身以相反的方向重新进行鱼头鱼尾的排列并构成新的图案。

庙底沟时期的彩陶鱼纹中, 象形的鱼纹逐渐转变为几何形态的装饰图案, 并称为固定的符号出现在同时期各类彩陶器皿之上。通过追溯几何纹样的来源, 可以知道原始彩陶中抽象的几何纹样是由具象的装饰图案几何化演进而来。

三、几何化的鱼纹的演化方式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设计的启迪

在现代视觉传达中图形设计至关重要。在信息化时代图形比文字具有更强的传播性, 图形传达的信息直观丰富。在人类社会的传播中图形作为重要的视觉符号担任着视觉传达的重要作用。设计出简洁、凝练、富有象征意义同时具有美感的图形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课题。彩陶鱼纹的这种变形方式正是黄河流域居民将生活中现实的物像转化为图形的过程。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 将具象的形象符号化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鱼纹对现代视觉传达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在传递信息的同时符合形式美的要求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具体形象的符号化变形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可采用的主要设计手段。

摘要:庙底沟时期的彩陶鱼纹是原始彩陶鱼纹中的典型纹样, 其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几何化的演变趋势反映着原始先民的设计思维和智慧。本文通过研究庙底沟时期彩陶鱼纹的演变过程, 分析了鱼形经历了更显著的符号化演变, 抽象概括成几何纹样, 从而符合形式美感并且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 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庙底沟,鱼纹演化,视觉传达

参考文献

[1] 毕海龙,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及在创意设计中的作用》[J], 陶瓷艺术, 2014, 2.

[2] 张晓凌, 《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策略有效研究下一篇:勐海县勐遮镇早稻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