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自主创新战略分析研究论文

2022-04-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国企自主创新战略分析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从价值经营(VM——ValueManagement)角度研究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新方法,将价值经营机制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构筑企业科技创新价值经营机制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关键词:价值经营;科技创新;效益a价值经营管理是在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国企自主创新战略分析研究论文 篇1:

论技术能力与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摘要】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路径,社会各界一直存有不同争议。本文从技术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及其生成的内生性角度,对汽车工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指出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方式。

【关键词】技术 技术能力 汽车工业 自主创新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但是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且限于低档产品。我国汽车工业下一步如何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取向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论。笔者认为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方式。

一、重要的是技术能力,而不是纯粹的物化技术

1、关于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内涵与范畴。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1977年的定义,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国际经合组织(OECD)也认为,技术是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销售整个过程所应用的知识,这些知识总体上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即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某种信息的知识,即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技术能力就是企业在持续的技术变革过程中,选择、获取、消化吸收、改进和创造技术并使之与其他资源相整合,从而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累计性学识(或知识)(安同良,2004)。它包括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和革新(创新)能力。其中,生产能力包括维护现有设备运作、原材料控制、制定生产计划、质量管理、故障处理、工艺和产品调整等生产管理能力;投资能力是能够扩大生产能力和建立新的生产设备的能力;革新能力指创新能力和将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或改造原有生产工艺的能力。

2、技术能力形成途径。技术能力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它依赖于企业持续性的有效的集体学习过程。技术学习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知识来源形成技术能力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后发工业国企业的技术学习来源一般分为三种:(1)从国外引进技术进行学习。发达国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一般也是技术贸易的输出国。后发工业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口凝聚着先进知识的资本货品、或者通过购买技术许可证等技术贸易、或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转移、或是通过商业性的展览、培训、信息交流、或者通过大众媒体以及学术交流等渠道从国外获得先进的技术或者知识。(2)从国内公共科研机构、商业组织或者其他渠道进行学习。本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都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知识来源。

3、技术转移与技术能力的转移。所谓技术转移,根据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为守则》,是指关于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流程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转让(跨国境扩散)。技术转移包含三个层次:物质转移、设计转移和能力转移。物质转移就是单纯地获得部件、设备、机械或包括某种技术的工厂。设计转移是获得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该产品原来是由它方设计和开发的,这里引进方所获得了除了专业设备和机械外,还包括创建指定生产能力所需的软件转移(如设计、图纸、工艺等)。能力转移不仅是获得生产能力,而且还包括采纳引进技术并使其适应当地条件,以及获得进行小规模改进以致最终开发出新产品或新的生产程序的能力。在这三类转移中,物质转移最容易,所耗资源最少,能力转移最困难,但其生产力最高。在初期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物质和设计转移,但如果希望减少技术依赖,则必须进行能力转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持续有效的技术学习。

二、必须坚定不移的走自主创新道路

1、我国汽车工业合资模式的教训。由于起步于较低的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近20年来发展历程是从技术引进开始的。当时选择合资模式作为主要发展战略,一方面是由于资金匮乏,汽车工业因为没有被列为战略产业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理论界、政策界普遍认为:“FDI是资本、专利及相关技术的结合体,其对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技术先进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不相同。”(Balasubramanyam等,1996)FDI带来了“打包的资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Johnson,1972)。也就是说,FDI不仅是指物质资本,而且是涵盖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广义资本概念。可以期望通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即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培训效应等,带动和促进汽车工业整体技术进步。

2、日韩经验的可借鉴之处。日本和韩国在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初期,通过引进国外产品和技术,强化学习、消化、吸收,形成本国技术和相应的自主研发能力,并不断发展,所走过的路可归纳为“模仿国外——实现部分自主开发——实现技术自立”。在这一方针下,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日本通产省的大力支持下,日产、五十铃等日本汽车厂商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有计划地从欧洲引进轿车生产技术,并进口散件开始组装轿车。仅仅过了十年时间,日本企业就完全掌握了汽车生产的核心技术,并创造性的发明了后来风靡世界的“精益生产方式”。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使以省油为特色的日本汽车迅速占领世界市场,汽车工业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部门。韩国汽车工业的诞生也得益于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的装配技术输出。经过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历程,韩国汽车工业逐渐具备了自主开发能力,生产出了具有自主品牌的成本低廉的汽车,成为国际汽车工业中的一个后起之秀。韩国汽车专家认为,在引进外国汽车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消化引进外来技术,为我所用,独立自主地开发汽车产品。

三、自主研发并不意味“闭门造车”

汽车工业实行自主创新,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自主开发。指从概念设计、工程设计、样件制作、零部件及产品认证到系统数据、系统标准,产品开发的核心过程全部自主完成。通过这一方式开发的产品,企业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所开发出的新产品都能很快组织生产。在产品投入市场后,可以根据用户反馈意见在自己的技术平台上及时改进,不断推出新产品。

2、引进产品及生产技术,并在其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设计改进。这一方式的最突出特点是:直接购买国外已经成熟或在市场上有良好表现的产品及其制造技术,企业对该产品的改进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3、委托设计产品。委托国外公司进行完整的产品设计或某个系统总成的设计。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汽车设计公司、外国的技术人员以及模块式供货等国外资源,委托企业的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是学习国外先进开发技术的重要方式;委托企业对所开发的产品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由于委托企业在开发活动中能起较大作用,可以使所开发的产品更加贴近目标市场的需要,所花费资金和人力也比较少。

4、聯合开发产品。联合开发存在两种方式,一是国内企业聘请国外设计公司或工程师参与到产品开发活动中,与委托企业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产品的开发,并在国内组织生产;二是将开发工作的某些部件(如造型、车身、发动机及主要总成等)交由国外机构按照委托企业提出的要求完成,由委托企业进行系统集成。无论哪种方式,委托企业都享有新产品的全部知识产权。

5、购买品牌。企业通过资产兼并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开发能力是一些国际性企业获得新技术经常采用的方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将被收购企业的产品开发平台纳入本企业管理之下,成为企业自主开发活动的重要依靠力量,并可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帮助本企业自主开发产品取得市场的优势。对资金较雄厚的企业来说,这种方式不乏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自主开发能力、获得产品开发技术的捷径。但拥有和掌握之间毕竟还存在极大的差别,要继续保持所购买品牌的生命力、真正把他人技术变成自有技术,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技术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詹长春

国企自主创新战略分析研究论文 篇2:

价值经营管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 要:文章从价值经营(VM——Value Management)角度研究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新方法,将价值经营机制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构筑企业科技创新价值经营机制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价值经营;科技创新;效益a

价值经营管理是在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该理论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价值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且分析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科研创新、技术创新与价值经营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企业科技创新的价值经营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让企业认识、接受价值经营并在科技创新中付诸实施,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其重点在于科技创新要避免盲目性,作为企业科技创新应从自身市场开发的需要着手,由需求引导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引入价值工程的理念,去预判科创方案的收益性,并严控各环节的成本支出,根本思想是“降耗增效”,即从效益的可实现性和成本费用节流两方面去实现。研究思路体现了罗永泰教授的“顺瓜摸藤”的新思维,也与隐性需求课题的立项思路相暗合,是隐形需求理论应用与后续的延伸。

1 科技创新与价值经营的观念互融

美国华盛顿工学院在对美国主要高新技术公司的年度调查中发现,“设法使创新发生”从1998年开始已经成为工业界最重要的问题。加拿大学者在他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而且这个问题处于“最棘手的位置”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实际上,“设法使创新发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高新技术企业生死攸关的重大任务。各个地区的公司都迫切想找到通过推动创新来建立竞争优势的方法。价值经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使科技创新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二者的相互集成使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经营应成为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愈来愈迫切。立足于价值经营的基本原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必须考虑创新的功能和创新的成本两个方面,以实现功能/成本的最优化。

2 科技创新的办法和手段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項目的选择,最终并不完全在于项目有多先进,而在于该科技创新能为企业增加多少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和能力,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扩展了多大的视野和空间,提供了多少方法和手段上的支持。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创新与发展机会进行取舍,不可盲目跟风,是各种机会和资源终为我用。一般来讲,科技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经济功能:

①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增值功能。

②科技创新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消耗,节约资源。

③科技创新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不少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有不同程度的重技术、轻经营,重速度、轻质量,重实物、轻价值,重投入、轻效益的现象,使科技游离于经济和市场之外。

为使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明朗化、清晰化,提高其成功率,可使用的分析研究方法:决策树法、ABC分析法、百分比法、强制确定法、价值系数法、最合适区域法、功能成本法、功能指数法等。在VM集成应用的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组织管理模式、体制、计划管理方法和程序,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鉴移植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之中。

如果把当前的科技创新比作打哪指哪,即先研发在培育市场;那么,科技创新价值经营就是指哪打哪,即挖掘需求满足需求。但是,它比隐形需求课题的欠缺之处在于未能抓住根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思路很好,但未就需求挖掘这个根本难点进行深挖,使其对需求(科技创新目的)的研究停留在市场细分上。

3 科技创新推动价值经营发展,价值经营促进科技

创新

企业科技创新实施价值经营,使企业一系列相关的创新活动通过所构造的功能链连成一体,其最终目的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并实现其市场价值。

企业的科技创新必然要通过一系列产品、工艺等方面的革新,创造或提高适合用户需求的功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升产品价值,这与价值经营的目的是一致的。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又都发生、形成各种费用,所以,既可以在整个过程上应用VM,也可在某个阶段、某个环节或某个要素上分别应用VM。创新是VM成败的关键,在VM各个步骤工作,都在为创新服务,不仅要有创新的思想,而且要有创新的方法,可以说,价值创新是科技创新和VM的灵魂。许多科技人员接受过VE的专门培训,不少科研院所开展过VE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开展价值经营活动夯实了基础。

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研究。再次,重视实物型的科技开发,轻视市场对科技的匹配需求。产学研体制分割:企业自身科研力量较薄弱,而高校的科研又仅停留于理论研究,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也使得科研部门内部激励与间接市场激励机制严重脱节,科研人员的利益与其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收益很不相称。只是产品价值的多维性和市场化的高难度导致用单一化的价格来计量产出难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风险较大: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功能与成本费用的关系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功能与成本的关系,它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经济活动。

树立主体意识,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独立决策者和承担者,也是科技创新价值经营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企业既是科技创新价值的收益者,也是科技创新经营的承担者。树立市场意识,市场需求是企业科技创新价值经营的起点和归属。主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协作,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费用,减少风险,增强科技创新自主性,又可以提高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竞争环境,由于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市场、权益分配、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和引导。科技创新战略与企业战略整合,科技创新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组成功能部分,科技创新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科技创新战略也就往往构成了企业战略的核心。建立企业技术联盟,通过契约式的联盟,整合资源优势,实现特定的科技创新目标。有利于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实施科技创新价值经营,能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科技创新的功能与为实现功能而耗费的寿命周期成本之间达到合理匹配,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创新的功能。价值经营将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费用和功能、技术和经济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综合反映了科技创新价值的内在联系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铁苗.论科学技术的节约机理和功能[J].广东社会科学,2009,(1).

[2] 方超.认识技术价值的新角度——从温纳自主技术观透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理念[J].企业经济,2010,(2).

[3] 毛兵.美国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分析[J].企业活力,2005,(10).

作者:吴小伟

国企自主创新战略分析研究论文 篇3:

产出效益下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竞争战略探究

摘 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企业制定和实现企业长期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必须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归纳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出效益的矛盾,提出合理的构建技术创新机制和提供相应的战略导向,为我国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制定技术创新竞争战略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产出效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竞争战略导向

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其中巩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需要全面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运用适当的技术创新机制制定相应战略,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知识先导型企业尤其要解决好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关系。

一、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出效益的矛盾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对现有技术组合有效运用,然后创造和吸纳各种新技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它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以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占据市场有利位置获得产出效益为目的。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以运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种模式为主。但这类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环节与产出效益环节上存在很难協调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发投入不足与产出效益不显著

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表现为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两个方面。由于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在进行R&D经费融资时,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一是企业自身能用于技术创新的自有资金有限;二是政府支持投入有限,虽然政府为引进科技项目和人才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但中小企业由于数量大,可以使用的扶持额度也较小;三是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资信差、抵押难等与大企业相比的弱点,很难得到银行大额的资金支持。

而在人才方面,人才欠缺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障碍。我国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在创立初期,大多数在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比较缺乏,模仿成分较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不足会直接导致创新产业成果的不足,相应的产出效益也会变得不显著。

(二)内部创新机制不完善与产出效率不高

一方面,内部管理机制影响导致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构建符合本企业情况的创新机制是企业立足的必然要求。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企业所有者手中,缺乏健全和规范的规章制度,内部没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不够,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种内部创新机制的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产出效率,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效率不高的结果。只有在企业内部拥有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以及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下,才能促使技术创新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率,继而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

另一方面,内部创新机制影响创新文化的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甚至于大部分知识先导型企业普遍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尤其是创新文化建设,在中小企业内部仍未能形成鼓励创新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的大部分员工没有显著的创新意识,未能把创新理解为使它变成日常的行为习惯和准则的意识。

(三)自主知识产权比例不高与产出独特性不明显

一个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比例高低可以反映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自主知识产权比例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个企业其产出品独特性的高低,即产品在市场上不被模仿的程度高低。若一个企业没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那么它的产品就很容易陷入被别人模仿的境地,产生很多的市场追随者,造成同类产品的平均质量下降、顾客评价降低等负面影响,从而遏制了企业的更好发展。

从相关调研的状况结果分析,部分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上还是存在着机构人员缺位等现象。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人员。从各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来看,我国企业的人员设置远不及外资企业人员设置。从各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地位相比较,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地位最高,事业单位最低,民营企业略高于国有企业。

二、构建合理技术创新机制,逐步走出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困境

结合以上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出之间的矛盾,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几条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以便让这类企业逐步走出投入与产出的两难困境。

(一)资金保障和人才培养机制——产出效益提高的前提

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确定一个创新投入强度比率值,即硬性规定营业收入的一定比率用做创新资金投入。其次,设立创新资金管理部门和岗位。其构成成员可以是公司高层或业务主管兼任,一方面负责申请政府的创新基金和银行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负责管理和监督创新资金的用途,确保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上来。再次,要制定技术创新投入的战略规划,将规划详细分解为长短期的战略目标,使之有效地落实。

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对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源的占有,还应包括对智力资源的占有和应用,而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才,在各种创新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引进一些有真才实学、能担当创新任务的人才,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机制来甄选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使新进入企业的员工能较快熟悉本企业的创新目标,掌握创新程序。要设立专门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可以请有经验的专家给他们介绍经验,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送他们出国学习先进技术等等。

(二)创新激励与文化培育机制——产出效率提高的推动力

企业内部创新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创新管理过程不完善和人才激励不到位。企业内部首先要设立相应专门的技术创新管理机构。管理和决策权限不能高度集中在企业所有者手中,要从各个业务部门收集关于产品的反馈信息,由此作为决策创新长短期战略的直接依据。其次,要健全和规范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内部若没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导致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不够,从而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建设。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任务,所有的企业员工都是创新的来源,因此,在企业内部培养全员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过程创新、产品工艺创新等环节。中小企业中的员工对既有产品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创新不仅风险小,所需资金少,而且收益快。

(三)风险规避与合作创新机制——产出独特性的途径

在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中,特别是在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中,可以发现企业产品被模仿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技术无法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模仿的普遍性势必抑制企业的创新动机。一个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比例高低可以反映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自主知识产权比例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个企业其产出品独特性的高低,即产品在市场上不被模仿的程度高低。

首先,选择与高等院校合作。企业出于竞争的压力和发展的需要,寻求新的创新资源的投入,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也有市场化的需求,这种需求的互补性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

其次,与本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随着生产同类产品的不断扩大,行业内会出现分化,少数几个具备某些优势的企业逐渐成为同行业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研发资金、专业人才及承担创新风险能力上均远远超过中小企业。若龙头企业能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这些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大大促进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三、对技术创新竞争战略导向的思考

(一)选择合适领域,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首先,根据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自身实力和经营特点,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要选择投资相对较小、开发期短、成功率高的实用性技术,这种技术适合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特征。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期应控制在一年以内。其次,要选择处于成长期、技术尚未成熟的领域,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因为当某一项技术已处于成熟阶段之后,即使再大力投资开发,收效也不会太明显。所以,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把这点作为指导性的策略来考虑。

(二)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政府利用全社会的资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必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中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

(三)注重团队创新

为解决高技术竞争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应利用我国管理文化的“关系”理念,以团队合作精神创造为重点,以内部人才培养为重点,首先在人心的开发上取得突破,并在强调人才稳定的同时,逐步克服由于面子观念、等级观念造成的企业内部沟通困难,逐步形成知识、创新能力开发的中国式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有活力,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陈勇星,秦秋英,李由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8,(8):175-177.

[2] 陈双双,郑文哲.产业集群下中小企業的技术创新机制分析[J].经济论坛,2008,(15):15-16.

[3] 张姗姗.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管理,2007,(5):52-53.

[4] 余姜,王安民.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对策及战略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

[5] 宝贡敏.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论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战略管理基本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1,(2):40-43.

[责任编辑 王 佳]

作者:陈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务英语培训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师专业提升的多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