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而在具体高职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营造校园文化,制定科学的文化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1:

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意义,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现状,围绕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高职教育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职业道德;建立学生工匠精神教育模式;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等。

【关键词】高职学校学生 工匠精神 职业素养 教育模式

【中圖分类号】G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及行为表现。工匠教育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一线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企业在选择学生时,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凭,更重视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工匠技能。企业期望学生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工匠必备的专业技能、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工匠精神为职业人在职业行为中体现的敬业、诚信、精业、奉献的统一,是职业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追求,是工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工匠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工匠精神直接影响中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未来。因此,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现状

当前,部分学生的专业素养及道德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和弃学等行为,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整体学风出现很大偏差。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学习效率低,课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随处可见。

第二,部分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态度不明确,甚至没有就业的目标,对未来充满迷茫。这些学生对专业缺少了解,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是由家长直接决定,入学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第三,学生缺乏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根据实习巡岗情况及部分企业人员反馈,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迟到早退、随意跳槽、质量和安全问题意识差、不能吃苦、缺少奉献精神等不良现象。这是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在职场上的发展。

二、工匠精神引领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应该将工匠精神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人才战略的需求,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高职院校在做好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大培育工匠精神的力度,有利于学生熟悉工匠文化,走上岗位后更加容易适应岗位需求,更加容易通过企业的考核。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对比,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不同。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将自己的地位放置很低,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本科学历,只是一名大专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学习和工作丧失热情。谈到职业目标时,更是不敢面对,导致他们对职业的态度不够重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工匠,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其负担,与他们共同分析所处的环境、变化的趋势、自身的条件、职业的需求等,让他们了解自己存在的优势,树立就业信心;让他们相信任何工作,只要专心专注都能做到极致,从而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更要贯穿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发展,做出业绩。教师可以收集往年的优秀毕业生就业案例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观看成功的案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在行动上以工匠标准完成各项任务,使他们看见方向,有更强的动力完成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养成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把工匠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各个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殊性制订工匠精神培养方案。首先,从学期开始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或内容归类,制订职业道德培育计划。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内容形式、实施步骤、活动要求等。学校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让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技能学习中,引导学生走职业道德路线。其次,每个学期开展职业道德培养项目,如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第四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接班人。

(三)建立学生工匠精神教育模式

1.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辅导员或者基础课程教师的工作,也是每门课程教师的任务与责任。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内容中,并将其作为专业考核的重点,从教学计划切入,在教学方案中选择与工匠精神关联的知识,渗入教育教学中;在课堂授课中,将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与工匠精神教育融合在一起;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专业。如装饰专业对口的工作,职业人最基本的原则为“诚信为本”。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重合同、守信用,严格恪守工匠道德,不使用、不销售不达标的装饰材料和假冒伪劣材料;不偷工减料,不贬损同业者,不破坏行业内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恶意拖欠材料款和克扣员工薪酬。

2.融合工匠精神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引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入手,将学生的思想认识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工匠人的职业精神。通过师生互动,在相互探讨中提高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引导学生找到答案。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或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案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及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技能理论与工匠精神融合在一起,让学习更有趣、更有效。

3.融合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提倡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特点。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将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实训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工匠精神对企业生产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认识。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进校举办讲座或参与教学活动。学校将企业优秀的人才引进来,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灌输给学生。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多方面的,如遵守企业制度、端正工作态度、明确业务能力、倡导团结协作精神、重视工作效率、严格核查出勤情况等,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企业员工参与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工匠精神是职业人的素养基础,作为职业人必须拥有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对学生以一名正式员工标准进行考核,不允许违反企业制度,要忠于职守,让学生体会犯错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在企业中,因个人原因带来的生产利益损失,将由个人承担,应受到严厉的处罚。另外,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完成工作项目,学习企业文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巡查,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动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职业路线,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健康成长。

(四)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

1.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除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应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担任班干,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学生干部要做到以身作则,起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激发自身良好的工作热情;团结同学,与人和睦相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责任心,对同学、对自己负责等。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为自己的工匠之路做好铺垫。

2.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履行社会责任

學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和民情,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容易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利用社会道德资源,把工匠道德贯穿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开展社区服务,到居委会、敬老院进行义工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培养他们的正义感。

3.走进社会,感受工匠精神的作用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外出实习,进入人文氛围较好的企业实习,亲身体验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实习结束,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满意程度,多沟通、多采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培育工匠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近年来,中国经济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逐渐向高质量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工匠精神对学生、企业、社会、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道德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水平的核心,是企业招聘人才的必要条件,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使学生成长为能工巧匠。

【参考文献】

[1]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胡文龙.智能化时代的工匠《国家工匠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3]杨海峰,黄陈,王莹,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工匠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

[4]乔琪.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与工匠技能融合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9(11).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虚拟交互视觉体验的装饰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研究”(GXGZJG2018B068);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1学年度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2021RSY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小玲(1984— ),女,瑶族,广西平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装饰设计和高职教育教学;罗金梅(1986— ),女,汉族,广西藤县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及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黄 煌)

作者:胡小玲 罗金梅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2: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策略分析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而在具体高职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营造校园文化,制定科学的文化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融合的路径,以期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丰富职业教育内容,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人才培养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整个社会、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对其求职就业与职业发展具有关键影响作用。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于促进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1.1 满足学生角色定位需求

职业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先进的服务意识等,这些都是高素质人才走出学校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而社会角色则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尽快融入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高职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并且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社会特征,只有他们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在热爱工作、学习与实践中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1.2 促进职业生涯发展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过硬的显性职业素养是促使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砝码,能够提升就业的竞争力。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是检验个人工作能力,鉴别绩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对于学生职业发展进步具有潜在的影响作用。因此,无论是显性职业素养还是隐性职业素养,都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3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就需要大批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态度、过硬的职业作风、扎实的职业技能才能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有所发展,才能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加快我国制造业强国的建设步伐。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也比较单一且传统,教学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教师围绕教材进行,很少结合形势下的新要求,忽略实际社会及企业的相关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即至,需要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和努力,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在事业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必须进行体系设计和目标培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方法形式更多样化,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三无”思想、佛系思想也越来越凸显。很多学生毕业后存在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抱怨众多、缺乏爱岗敬业精神、适应职场的能力弱、频繁辞职、依然依靠父母来维持生活等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适应企业、融入企业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3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3.1 构建职业素养教学体系

一是创设职业素养课程,编写或引入以训练和培养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教材,突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完善教学内容。积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进行衔接。通过比较教学,渗透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工匠精神的理解。三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高职教师应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与本质。比如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星级评价体系、6S管理模式等管理要求,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四是加强班级建设。班级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阵地,一个积极向上、班风严谨的班集体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意识起到同化与熏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高职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源多元化、缺乏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问题,营造出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责任意识强烈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3.2 营造职业素养培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方式,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如何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无形作用。第一,校园景观与硬件设施陈列。学校应有规划地在校园里陈列体现学校特色与职业精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实训楼内加入体现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经营理念的相关元素,学生每天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自身职业素养会在不自觉间得到提升。第二,利用各类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开展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招聘会求职模拟、“我的就业观”交流会等。以这些特色比赛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无形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3.3 开展职业心理辅导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一些学生由于较重的就业压力,产生厌学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在交友过程中产生挫折。诸如此类问题,教师需要将小组作为单位,成立心理辅导小组,组长由性格较为活泼的学生担当,定期向教师报告组员的思想动态,教师在不同的心理问题中找准方向,针对学生潜在的心理隐患,积极实际疏通和引导。同时,教师实施小组式心理辅导同时,需要进行点对点的教育辅导,定期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帮助学生在心理问题上找到出口,在教師的协助下,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问题。

3.4 开设第二课堂

高校要积极拓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渠道,例如开设第二课堂,在学校内部建立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定期组办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要有效融入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项目实施中要全面落实项目负责制度,鼓励学生轮流做项目的负责人,在具体教学模拟中让学生对职场有真实、深刻地体验。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全面的认知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督促。相关实践表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十分有益的。为此,高校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有很多种,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外,要不断开拓和完善途径,在教育体系中有效融入第二课堂。

3.5 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与企业高度衔接,紧跟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和企业的资源,推动校企校地合作。1.聘请企业人士担任职业规划咨询师。新形势下,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渐提高,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开交流会,指导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理性面对择业就业。根据专业特点,将企业文化与校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使人才的输出与企业岗位需求高度匹配。2.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新生入学后,完成入学教育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对本专业的发展及职业有一定的理解。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近距离接触企业的工作状态,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寻找差距,去伪存真,重新理解职业岗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既要培养有职业技能的人才,也要培养出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型人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毕业后从业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因此,高校毕业适应新时代发展,为了学生和企業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帮助高职院校真正实现高质量育人。

参考文献:

[1] 庄百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75-76.

[2] 孙静.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85-87.

[3] 王兰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才智,2020(17):42.

[4] 蔡萌萌.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作家天地,2020(11):88+92.

[5] 孙静.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244-245+248.

刘幸幸,1990.07,女,汉,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业创业

2021年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培育校内项目 课题标号:2021ZS21

作者:刘幸幸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3: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摘           要]  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签,做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做出特色的立身之本。通过梳理职业素养的定义、目前职业素养的培养状况,浅谈未来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职业素养;培育路径;价值引领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直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视的核心问题,但是职业能力不完全等同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教授,还包括职业道德修养、思想信念的引领等等。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水平决定着未来职业发展的高度。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作出评估,是未来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要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应明确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职业素养的普遍定义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本质是指人的个性品质,在职场上逐渐训练形成的工作能力、作风、态度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素养中的各项内容也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将职业素养从类型上再细分,根据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可以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他生动地将水面漂浮冰山的露出部分比喻为显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外在的形象、职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冰山下水底部分为隐性素养,隐性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前者主要是行为,后者更强调内涵。

在过往的传统概念中,我们常常把职业能力等同于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但是即便是同一种工作、同一个岗位且具有相同工作能力的两个人,所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别。这个差别的来源,往往是因为隐性素养中的内涵素养的不同。在社会工业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单单重视技能的培养,还应该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的教育引领。比如,防护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心关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安危。在具有生产正规口罩能力的情况下,如何不偷工减料追求利益,考验的正是生产者的职业道德与态度。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1.课程培养

学校的职业素质培养目前还是以课程培养为主,在调研用人单位、学生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各个岗位的职业素养测评维度,制定出相应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但是,当前绝大部分的课程培养满足的只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对于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还停留在表面,课堂的育人功能还未完全发挥。课程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2.实训、顶岗实习项目

高职院校强调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实训课程,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工作的状态中学习。实训课程按不同的专业特点有不同的侧重,技术类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服务类则重视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不同专业针对专業特点所开展的实训项目,也是目前较被师生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有较好的成效。

3.社团活动等素质活动课程

社团活动作为常规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往的一些针对学生群体的调研之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社团活动等课外实践对培养职业素养的帮助更大。素质活动课程日趋丰富、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高、评价制度较为宽松等,都是学生认可与喜欢社团活动的原因。

4.学徒制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为解决在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的短板问题,许多学校纷纷实施学徒制,利用企业导师的行业工作经验与学校导师的知识授课相结合的双导师模式,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徒制较好地解决了之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提升了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高度,也为企业提供了切实“能干活”“会干活”的人才。在一些一线城市,高校灵活运用学徒制,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上,模式丰富,内容全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018年12月,厦门软件职业学院曾进行过一项关于职业素养培育状况的三方调查,调查了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的评价。结果发现,即使三方对于职业素养的认知基本一致,但是学生更倾向于社团活动等课外模式,而教师则更重视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在课程培养中,更重视知识点的实现,忽略职业素养的养成成效;校企合作育人仅停留在实训部分,没有贯穿育人全过程,企业导师没有足够热情将工作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校企合作的目标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众多,但是还是存在培养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养的内容比较抽象

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已基本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训练的主要是职业技能,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不够重视。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不像知识、技能等有具象的考核目标,更多地只能是促进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从而达到学生对职业的自我要求提升。

2.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素养的重视不够

职业教育受到重视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门槛也越来越高,基本上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的学历高,却不代表职业素质能力就一定强,这部分教师基本上教学与科研能力强,但是部分教师对于企业岗位的认知度不高,往往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学校教师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获得,对学生本身对职业的素质与要求重视度不够。

3.形式多样,但缺乏一套系统的成效评价体系

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看,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较为全面,但是缺少系统、可持续操作的评价体系。职业素养的培育多半是从情境下产生,不单单包括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还包括从进入工作场所到工作结束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隐性素养,本身内容比较抽象,评价也不容易量化,学生也会存在重视度不高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学校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职业素养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专科院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职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也要更专业地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除了整体规划的培养方案,还需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成效进行评估。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评价多是针对教师、企业导师的评价,弱化了学生对学校职业素养培养成效的当事人评价。

(二)重视构建全面有效的培养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

学生的职业教育需要全面有效的培养环境,真实的工作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体验,增加对职业的认识。目前多数学校建设了实训基地,对应的实验室、车间等职业素养培养的硬环境较为完善。除了这些“看得到”的建设,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软环境建设。软环境,主要指乐于钻研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传统观念,常常会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学生自我要求是软环境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软环境建设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合作,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学徒制的实施,较为有效地促进了校企育人合作,高职学校应利用好这个机遇,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派一些教师到行业头部企业学习,将企业的先进生产经验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水平。高职教师必须以行动为导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调节,强化职业素养意识,以正确的职业素质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才能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地。对于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制定一套科学、可操作的评价办法,将教师到企业学习与继续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建设一支能真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

(四)注重价值观的引领,以信念带动行为

显性的职业素养便于考核与評价,但是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等不便于考核的范围,则应该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2019年1月,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使职业教育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高职院校应该做好中央政策的宣传与解析工作,让学生看到作为未来的“技术银领”的发展前景,树立学好自身本领的自信心。同时在日常课程中,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老师的言传身教、精益求精都会深刻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思想引领会让学生对职业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也更明白身上所背负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2]许亚琼.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职教论坛,2010(25):15-18.

[3][5]林华红,林晓丹.多重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J].智库时代,2019(52):62-63.

[4]钟绍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构建[J].现代盐化工,2018,45(6):125-126.

[6]魏芽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其培育路径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3):7-9.

[7]郭春燕.试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32-134.

[8]王宇苓.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1):66-68.

编辑 郭小琴

作者:吴珊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老年教育人口老龄化论文下一篇:流通企业法制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