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课堂如何渗透德育与美育

2022-09-11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课堂是为了向学生传递美, 使学生感受美的殿堂。音乐还具有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开发智力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接受德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以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器乐课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责无旁贷地也担负着美育、德育的教育任务。但在器乐课堂上, 有的老师只着重于弹奏方法的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讲解, 而对乐曲所涉及的创作背景、艺术形象、思想教育等却轻描淡写甚至一字不提, 原因或许有:1.认为不必讲, 以为德、美教育应是唱歌、欣赏课的事, 器乐技能课只需教会演奏技巧、方法就行了。2.不会讲, 对于一些器乐曲目, 尤其是练习曲、奏鸣曲之类, 由于它不象声乐曲那样, 有较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特征, 抽象难以理解, 学生不感兴趣, 有些老师觉得要渗透德育、美育便显得无从入手。

如何才能在器乐课教学中找到德、美教育的突破口, 让学生领略到美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演奏与歌唱结合起来的方法

把器乐曲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演奏与演唱结合起来的好处, 首先能使器乐曲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较好地展现音乐的美感, 又能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推动器乐教学。同时, 借助歌词能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风格, 更好地感受美。例如, 在教学钢琴曲目《小白菜》时, 我根据其复调作品的特征, 先把旋律改编成二部合唱, 让学生分声部唱熟, 再进行弹奏练习。由于学生已把旋律熟记于心, 因此在进行二部轮奏时, 左右手能把声部处理得非常好, 弹奏起来毫无慌乱之感。同时, 由于学生们在演唱时已从歌词中了解了这首曲子的内容和音乐形象, 因此便较容易地理解:这首曲中讲述的是旧社会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过着悲惨的生活。老师再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同学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恩社会, 同时感受这首乐曲的曲调所表达的凄美。

二、从乐曲分析着手

大部分的器乐曲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特征, 只需老师们细心分析,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风格、不同种类音乐所蕴含的美。

1. 节奏美。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欣赏音乐、分析乐曲时要抓住乐曲的节奏特色, 节奏的本质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出现与消失的有序组织形式, 人类早就发现了节奏的力量, 如人们用规律、划一的口号来协调人的劳动, 便产生了劳动号子。人类也很早就发现了节奏的表现力, 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 激越的节奏令人振奋, 战场上的催人奋勇的战鼓与节日锣鼓的欢庆热闹, 都向我们表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审美和社会功能。有的音乐作品, 其节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形式, 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踢踏舞, 节奏基本上构成了作品的全部。很多器乐曲往往都是用丰富的和声伴奏来烘托旋律的, 如钢琴曲《解放军进行曲》, 左手采用柱式和弦伴奏, 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整齐, 统一的柱式和弦弹奏中去体会人民军队雄壮有力、整齐划一的军威, 富有行进律动的美;又如《娃哈哈》一曲, 左手采用的富有维吾尔族舞曲节奏的伴奏型X X X X X│X X X X│教学中, 我先通过节奏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韵律美和律动感, 再进行弹奏练习, 便可让学生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美感。而《赛马》一曲, 作曲家则反复运用了“X X X X X”的节奏及其变化来表现音乐形象, 在学习这首乐曲时, 就可以抓住这个节奏特点, 配合主旋律让学生根据节奏表演骑马、挥鞭这个动作, 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 体会乐曲中的节奏美。

2. 旋律美。

如果说,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那么, 旋律就是音乐的灵魂。每一首器乐曲都有一个或几个音乐主题,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主旋律。音乐主题是一首乐曲最主要的乐思, 即音乐的核心部分, 它是音乐思维的“种子”, 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 有个性鲜明, 表现力强, 音意完整等特点。所以, 在器乐课的教学中, 要抓住音乐主题来重点展开教学, 老师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参与、体验, 记忆和辨别音乐主题, 体会到音乐主题的旋律美。除打击乐外, 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一向是以流畅优美的旋律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的, 如经典小提琴作品《梁祝》, 通过有时宁静舒缓, 有时婉转凄美的旋律, 呈现了一个浪漫悲壮, 缠绵悱恻的古代爱情故事。在西方的浪漫派、古典派的乐曲中, 很多都是以旋律作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 在听众的审美心理中, 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乐音之间的连接和进行作一种紧密的联想, 要求旋律要有流畅性和内在结构严谨的感觉;再者, 音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 而旋律就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情形式。所以, 在器乐作品中, 一个好音乐主题, 往往能让演奏者和听众产生共鸣, 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从旋律中感受到美。

3. 意境美。

要能更好地、深刻地理解一部作品, 挖掘音乐中的意境美, 就必须从乐曲的音乐性、民族性, 创作背景等方面去作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有这么一种学生, 学习刻苦, 每天都长时间地泡在琴房练琴, 谱子也能一首又一首的背下来, 苦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和深度乐曲, 但当老师问到他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形象, 作品内容或创作意图等时, 却答不上来。这就像一位小朋友能熟练流畅、毫无差错地背出一首又一首的古诗, 但关于诗的内容和意义背景却无法理解, 自然也无法体会诗中的内涵和意境, 感受不到诗意美了。

在器乐曲的教学中, 我们如果能结合作品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则更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器乐曲中通常涉及到的文化有:作品内容、创作背景、民族性等。一首音乐作品, 往往就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感受, 因此, 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就必须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如在教学钢琴独奏曲《翻身的日子》时, 我先介绍:此曲创作于1952年, 当时正是中国进行土地改革时期, 抒发了农民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主人时欢天喜地的感情,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曲中的意境, 引起感情共鸣。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在新中国的领导下,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热爱祖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较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而在中国作品中, 很多都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价值所在, 体会民族音乐的美。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差异, 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形式都有所不同。所以,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理解作品, 民族音乐的美通常是蕴含在曲调和音乐要素里的, 对其旋律, 韵味、特色等方面要充分感受。只有当你尊重它原本的调性, 音色、特征等时, 才觉得够味, 例如陕北的民歌、蒙古族的长调等。我在教授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时, 先让学生欣赏这首声乐曲, 在充分体会了陕北民歌的风格、音色、气息运用等之后, 再进行弹奏训练, 学生便能有较好的认识和表现。所以, 认识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 不仅能从中增长知识, 拓宽视野, 还能从内心对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有所认同和尊重, 较好地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意境美。

三、从介绍音乐家入手

了解音乐家, 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 同时音乐家们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 本身便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 既才华横溢, 同时又是一位爱国人士,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号召人们起来抗日救国, 其中, 最脍炙人口的便是《黄河大合唱》。又如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在异常贫困、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创作, 尤其是贝多芬, 在晚年饱受耳疾病痛的折磨下, 仍在孤寂的生活中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这种顽强奋斗、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并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较好地受到了德育教育。

因此, 一节没有渗透德育、美育的器乐课便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希望所有的音乐教师都能重视这一点, 使学生在掌握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的同时又能受到德、美的教育。

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 器乐课堂也担负着德育、美育的任务。如何在器乐课教学中找到德、美教育的突破口, 让学生领略到美, 是音乐教师要重视的。

关键词:器乐课,德育,美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有效教学策略之课堂笔记管理——关于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思考下一篇:分析民办高校外事工作的优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