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技术论文

2022-05-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在论述国外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发展需求,探讨了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做法与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第一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

高职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先进而又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着力于学生的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构建具备操作性、实践性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为广大高职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课程提供理论指导,促进该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此外,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高职学校 课程体系 农业信息技术 能力模块

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面广度将有更高要求。农业信息化人才将转向专业化,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需求热点,其中职业能力较强、与工作岗位对口的职业教育人才,由于实际针对性更强,也将成为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重点。与逐步完善的农业信息硬件设施相比,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一般来说,搞农业的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机技术掌握较好的不多,而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农业科学又比较陌生,这样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点上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因此,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研究和探索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尽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已成为农林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 模块化课程体系概述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首先制定通识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然后面向相关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设立专业平台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最后根据动态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并进行与就业岗位相对应的顶岗实习。

二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为了构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思路如下:

1.开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需求调研

依托上海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走访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研究论证、确定面向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职业岗位。

2.分析基于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面向农业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引入职业标准,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研究剖析各职业岗位对应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整合形成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的工作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

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制定各课程模块教学要求标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能力分解优化教学内容。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开发标准化课程。

三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过企业走访、专家座谈、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网络资料收集等手段,就相关行业企业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相关企业对应用型农业信息技

术人才的需求量还相当大,且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面向应用型层面的主要有如下四类人才需求:(1)农业信息管理人才。主要从事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农业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农业数据库管理等工作。(2)农业应用系统开发人才。主要从事涉农软件项目的开发规划、设计、测试、维护等工作。(3)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农业生产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4)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推广(销售)人才。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推广,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围绕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从事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工作。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序号 工作

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能力 支撑课程

1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

采集与处理 田间试验统计与分析;田间数据采集与档案建立;条码数据采集与处理;农作物数字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 农业信息技术;田间试验统计;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农业数据库应用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发布与检索;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与管理;农业专家数据库的应用

2 农业应用系统

开发 软件项目开发规划 与客户沟通,进行需求分析;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进度计划;确定设计方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业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软件项目开发设计 需求分析;项目的概要设计;确定功能模块和界面;和用户再次确定需求;编写概要设计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实施 分配工作任务;数据库的实现;编写和调试项目程序代码;编写技术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测试 制定测试计划;配置测试环境;设计测试案例;编写测试代码;实施测试;编写测试文档

软件项目应用维护 软件的安装;软件的性能分析;软件常见故障的症状分析;软件的故障排除;数据库的维护

3 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 物联网设备安装;物联网现场应用;物联网施工工程督导/监理 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农业自动化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农业机械与设施

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系统设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设备维护;物联网技术支持;物联网系统管理

农业生产

自动化设

施设备的

操作与维护 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自动化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故障检测与排除

4 农业信息技术

(产品)推广

(销售) 农业信息技术(产品);

推广(销售) 与客户沟通,进行营销推广;进行产品的部署调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售后技术支持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技术;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农产品

营销及

电子商务 营销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运用营销技巧开展营销活动;电子商务基本操作;农产品网络营销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根据工作过程设置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都需要的若干种专业能力,从而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我们对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中提到的四类工作领域,分析工作过程得出典型工作

任务,并对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见上表。

3.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进一步的归纳与选择,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研讨,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能力实践培养(顶岗实习)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以单项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综合能力实践培养则以校内综合项目或企业项目为载体,将所学过的单项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横向由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农业自动化管理三个方向构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 总结

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面向职业岗位群,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该体系的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该体系的实施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具备模块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教师参与行业联系、技能提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梁国浚、刘德强.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4)

[2]周元春.基于BAG法的教学设计师典型工作任务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8):110

[3]龚小勇.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J].职教论坛,2005(30)

〔责任编辑:李爽〕

作者:沈慧慧 孙修东

第二篇: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本文在论述国外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发展需求,探讨了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做法与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一、发展继续教育的国际背景与国内环境

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体系;德国的“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的“合作教育”,以社区学院为载体,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规模最大的国家;日本“产学合作”主要采用“课题制”培养创新人才。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对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门强调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续,其根本目的是使广大专业技术人才跟上当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工作主要做法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指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省市区农(牧)业科研机构等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的专门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了解农业现状、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当前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存在的现实问题,农业科研单位通过送外培训、在职进修、学术交流等各种途径对科技人员展开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一)送外培训进修是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普遍做法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面临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实问题,其解决办法之一,是选派人才出国、赴高级科研院所、大学进修等,由于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如20世纪50年代,根据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国家渠道,从一些研究所、大学选派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到前苏联等国留学,攻读学位。1978年改革开放后,通过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等民间渠道,向美国选派博士研究生。通过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政府项目、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外专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渠道,向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研究机构选派留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攻读学位和合作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组织高级研修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宏观把握能力

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必须有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需求的能力,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搞科研,往往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把握。针对这种情况,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农业部共同举办了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培训班),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把握能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扩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学术交流是科技工作者思想的碰撞,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错误的最佳形式。农业科研单位非常重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邀请知名专家、院士举办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把握研究方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利用与60个国家和地区、与20多个国际组织和农业研究机构的广泛科技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每年举办100多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三、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工作对策建议

继续教育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发展战略,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单位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开展多年,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院所缺乏统一组织,缺少长远规划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农业生产在特定地域生态环境中进行,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农业科研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科研活动必须遵循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与年周期律。农业科研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科研产出属于公共产品范畴,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不能与其他单位一样,很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解决,应该在国家层面进行专门的制度安排,从公益性角度考虑进行重点扶持,增加投入,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规范管理,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继续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必须把规划、培训、考核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育人、选人、用人一体化机制,把开展继续教育纳入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任职、晋升相结合的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可以尝试在农业科研单位各级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晋升过程中,将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二)制定继续教育发展规划

各级农业科研单位要面向未来,根据需要和可能,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本单位科技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可操作的方法与步骤、提供制度与经费保障、制定合理的激励与考核办法,促进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

(三)研究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重点

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年轻后备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由于人才层次的不同,其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不同。领军型人才是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重点应培养他们的战略思维能力、学科透视与把握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能力;高层次人才是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重点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国家宏观政策、科技需求的把握能力,同时注意开展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培训;年轻后备人才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思维活跃,但科研经验缺乏,重点应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学术交流水平;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辅助人员主要从事田间和实验室技术以及科研后勤保障工作,是农业科研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重点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培训,同时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训。

充分认识农业科研的特殊性,论证开设一批公需科目培训课程,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理论学习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科研基本素养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以上四类人员的培训需求,制定一批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科目,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按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进行培训。

(四)实行登记制度

建立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类型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技能学习、进修研讨、境外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在证书上予以登记,连续记载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并以此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和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

(五)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方式,实现继续教育针对性和多样化

农业科学研究周期长,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差别较大。因此,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重视科技人员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教育,提高科研兴趣和能力,着力激发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引导、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业余学习,进一步丰富“按需择学”的个性化内容,灵活采用学分制、学时制、弹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形式,化解科研和学习矛盾,最大限度地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便利。

作者:赖燕萍等

第三篇: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

摘要:分析了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基本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色

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

技术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视不够 目前,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国家鼓励软件学院、高职院校采取多种举措,多模式、多渠道培养软件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些部门和领导认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办软件技术专业有点不合时宜、不务正业。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重视不够。温家宝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我国农业要更加依靠科技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智能农业的研究和应用,为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早在2007年,农业部就印发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年)》的通知,要求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信息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通知要求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的农村信息化管理队伍,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要求打造一支善于攻关的科研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知还要求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服务队伍,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四川省在《四川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指出: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建立支农信息服务工程、农民网校示范工程、信息化进社区试点工程等信息化工程。四川乃至西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建设、数字农业、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技术、农业信息数据中心等的建设需要大量软件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熟悉农业、掌握软件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应当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投入不足 目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投入普遍不足。大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设备简单陈旧、升级缓慢,只能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类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研的“瓶颈”。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学会农业信息技术,掌握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的开发手段,毕业后才有可能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一展身手。开展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的研究需要相关部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不准 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这是一个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的过程中,割裂了农业与软件技术之间联系的纽带,出现了与其他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教育要面向行业,专业要联系职业。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置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中,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应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培养智能农业的开拓者、农业软件的开发者、农村信息的管理者、农村网络的维护者。只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 专业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但目前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没有找到专业建设的抓手,专业建设观念落后、举措不力、发展缓慢。

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

有特色的“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专业建设理念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成都市作为中国软件名城、现代田园城市的区位优势,秉承“亲农之情不变、事农之心不改、兴农之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已向社会输送了一千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作为乡镇、村社级的信息员活跃在农村,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与服务推广工作。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明显,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认可。2009年11月,该专业被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6月又被成都市教育局确定为成都市特色专业,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最具活力与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

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坚持把专业办到企业去,把企业引进学院来,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人才共培、互惠双赢”,形成了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全程参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共同推进学生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2008年10月,学院与新加坡天荣公司合作,共同组成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分院院长负责制,共建“天荣电子信息学院”。企业投资近五千万元,在温江区海峡科技园单独建立了一个校区。学院将电子信息分院学生学费的70%划转天荣公司,由企业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切费用。学院的院长由企业代表担任,以企业为主实施管理,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2.大力推行“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三双”是指“学生兼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教师兼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角色,分院领导兼学校领导与企业经理双重责任”,“四走”是指“专业跟着行业走,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课程跟着工作过程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2012年4月,在总结前期校企合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电子信息分院与四川天荣实业有限公司、成都北软天荣有限公司组建了“天荣软件技术专业学院”;与成都知用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农院知用软件开发室”。企业全程参与分院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农业科研等,“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信息分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有特色的“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通过反复调研,由企业参与,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NET、JAVA和C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对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优化整合,运用“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等理念与方法,打造了一批项目化教学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Flash动画设计》等课程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用”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与推广 秉承学院“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电子信息分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西部农业在线、温江区花卉交易网等网站的建设,推动了地方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成都市农委领导下,多次举办农村信息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软件技术专业师生还坚持利用假期在“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基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街办、农村社区提供信息化技术的服务与推广,使高校教育积极、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田园城市新农村建设中。2012年3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智能农业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和示范推广智能农业技术。电子信息分院把“智能温室大棚”作为智能农业研究的载体。建设智能温室大棚,主要运用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基于手机终端操作实现对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自动化管理。电子信息分院密切联系企业工程师、农学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推广智能农业技术。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 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开展国际从业资格的培训、认证,与国外有关院校交流合作,互认学分,开展“双学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正面临生源下降、教育同质化的巨大挑战,办出有特色的农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我院电子信息分院师生员工不断努力探索的奋斗目标,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J].求是,2012(2):3.

[2]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4):1.

[3]韦泰旭.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创意农业助力[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1.

[4]许亚东.农业高职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1(9):10-12.

[5]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作者简介:

周洪林(1971—),男,成都温江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电子信息分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技术。

作者:周洪林 邹承俊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