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西方艺术在其文化中的定位

2022-09-11

“艺术从何而来?欲往何处?艺术是什么?”这是哲学三问——“我从哪来?要到哪去?我是谁?”的艺术领域延伸。也是艺术理论的终极命题。本文站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上思考与阐释艺术在其文化中的定位。

在在距今约30000年前, 人类文明居于初始阶段, 其资讯与交通能力封闭而狭窄, 你不知道我, 我也不知道你。不同民族在没有互相交流的情况下竟不约而同地发展出了相似的艺术。这是偶然还是必然?艺术究竟是在何种推力影响下跨越空间的阻隔, 突破不同区域的人种、语言、风俗等藩篱共同出现并发展的呢?

其实,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普适性的需求。不难发现, 人类, 无论种族与国界, 无论文化与历史, 总有一些共性是相通的。不去追究细枝末节的礼仪等问题, 所有人类在吃饭、喝水、呼吸、惯用右手等等能追溯到本能的习惯是无差别的。艺术也是如此, 究其根本, 据《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原理所述: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机制能随着个体存活并繁衍的延续而成为显性遗传因子, 不具有这种有利变异的个体就会被淘汰。雌性孔雀以雄性开屏漂亮与否作为甄别伴侣基因优劣的标准;交配期的雄性河豚会在浅海吞吐泥沙构筑神秘美丽的圈形爱巢, 其一是吸引路过的雌性河豚, 其二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巢穴中心的泥沙是最为柔软舒适的, 非常适合排卵。

人类祖先最早应用的艺术是一种吸引配偶和规避危险的信号系统, 比如以兽牙为饰以彰其勇武。后来艺术的发展是伴随着其他一些人类技能和需求的附属产物, 包括炫耀性消费, 以及在实践中感受“这个世界上那些能理解的、安全的、有助于生产的、有营养的或者多产的事物的线索”时所引起的审美愉悦。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之间最具有共通感的领域之一, 其本质神秘而难以言喻。它的形式始终依附于一个文明的人文、社会、历史、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更新与改变自身的形态, 同时它的内容与形式往往是超越其本身所处的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同是距今上万年, 中国宁夏的大麦地岩画和保加利亚马古拉洞窟岩画在形态风格上并无二致。而在几万年后的今天, 以中原文明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罗马文明为代表的西方艺术的差别何止千百万里。其中有什么因素作用并导致了这种不同文化下的艺术风格的分歧呢?

首先,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性异同比较开始。中国文化的终极追求就是天道 (TAO) , “天道”其字面意思的扩充是“天物流转之道”, 是关于世间万物运动发展的规则的概念。而西方文化的终极追求就是逻各斯 (LOGOS) , 所谓“逻各斯”也是世间万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统称, 它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真理”。在某些宗教的教义中, “逻各斯”也是神明创造世界的工具。也就是说, 中西方文化在对某种本质的追求上是一致的。

再来说说宗教形式, 宗教的本质是对“虚幻的彼岸”的追求, 人们皈依其间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 其形式就是在蒙昧的心灵中播撒“全知”与“全能”的偶像崇拜。相比西方而言, 中国人的思想领域自古以来都并未被宗教绝对地统治。原因有以下几点:1.经历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大一统之后的独尊儒术, 给中华民族奠定了思想以及行为层面的基础准则。氤氲在这套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思想系统中的民族对外来文化的侵蚀具有一定的抗性。2.早期成熟的封建大一统世俗化政治制度不光能使时局相对长期稳定发展, 人心思定, 更关注现世, 且还处处提防与遏制宗教的发展, 扶佛灭道、扶道灭佛, 以权术平衡各个宗教的关系, 达到政教分离的效果。而西方欧陆早期虽然有古希腊这样灿烂的文明, 但其过于分散的城邦形式阻遏了进一步的发展, 后为蛮族所灭, 宝贵的文化财富产生了断层, 后其精华被从迦南之地传来的犹太教吸收, 并分化出其中的一脉——基督教。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直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文明一直被宗教把持, 政教合一, 史称中世纪黑暗时代。

中国自西汉以来就盛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自上帝王的尊位“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而下黎民百姓“应运顺天, 不妄而作”。诸子百家中的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天人合一——忘却自己的形体, 抛弃自己的耳目 (耳谓聪目谓明, 此即人与外界之联系) , 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 与大道融通为一, 这种境界名为“坐忘”。而在西方人那基督教思维的固有观念里, 人是上帝的宠儿, 天然就具有上帝应许的主宰自然的能力。自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开始, 人文与理性之光觉醒了, 无数科学发现与规律总结使人们对征服自然的信息极度膨胀, 人定胜天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西方文化对艺术的定位的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艺术与其文化的终极追求的本质的距离。在中国文化中, “道”是衍生出万事万物的根源之涡, 而一切事物与形式都能顺着一定的方式追溯其根源而“近道”, 故以画入道, 屡见不鲜。其“近道”的形式是多样艺术形式的统一, 比如画中有诗, 有书法, 有篆刻。而在西方文化里,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事物是其本身的“逻各斯”在现实中的投影, 而艺术通过描摹现实事物得到了现实事物的投影, 相当于艺术是“逻各斯”的影子的影子, 距离西方文化的终极追求极为遥远。西方艺术总体上强调写实的, 自文艺复兴以来, 随着人文思潮的蔓延, 人们力图以“科学革命”挣脱宗教枷锁在思想上的束缚, 艺术领域里对客观现实的观测与摹仿也愈发精进。这体现了西方人从表象开始渐进研究层层剥离直至本质的线性思维。

艺术是文明的催化剂, 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艺术不曾存在于世, 那么人类的今天会是怎样?如果先民未曾在岩壁上留下自己对猎物的欲求;如果青铜工匠未曾因追求一丝花纹的卓越而改进冶炼技术;如果文字出现之后未曾经历艺术嬗变而以初始的形象流传至今;如果达芬奇未曾发现空气透视法;如果展子虔未曾工于山水;如果莫奈未曾乘舢板观日出;如果蒙德里安丢了信仰;如果少年的安迪沃霍尔活泼外向;如果……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 历史没有假设, 过去没有如果。艺术确确实实地存在于人类的文明进程中, 并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多数艺术家将艺术作为一种取悦人类上层阶级的工具, 但在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地在进行精益求精的创新。每一样卓越的艺术品的问世其背后都满含着创作者不计代价的孜孜以求。以当世最高的技艺描绘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上限, 代表文化的前进方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RFID技术的现代仓储管理优化设计下一篇:分析区块链在数据交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