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3-04-12

第一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

近年来,国家逐步将推进新农村建设列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美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是要将我国的农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使自然与人类更加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步骤,它的内涵不仅是坚持用先进的生态观念保护生态环境,还包括用经济手段及相关制度加以辅助。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美丽作为一个形容词可以解释为美好。所谓美好,既可以是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美,也可以是通过内部的变化所展现出来的好。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我们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生态环境好,自然环境美所展现出来的美;另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经济发展好、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的高。无论是软性的美,还是硬性的好,美丽乡村的定义离不开这两方面的有效结合。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此,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观点及对策分析。

一、城乡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对人居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注意用品牌意识勾勒规划建设

坚持生态的理念是进行生态明文建设的第一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时,我们也要突出生态理念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特色,有品牌意识或者用品牌概念与生态的理念相结合。每个品牌的建立皆是以自身特点为基础,美丽乡村想要有自己的生态品牌必须找出自己的特色之处,这个特色是源于乡村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条件。一般情况下,景色怡然、风光秀丽或是生态环境使人舒服、惬意就是乡村的特色。此时,我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品牌建设时就要以现有的特色为基础,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汁原味”,再进行优化的建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有这样的案例:当地盛产荔枝,同时又有漫山遍野的薰衣草。所以当地的规划建设人员很有意识的将荔枝及薰衣草作为当地的品牌,在此自然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再进行宜居的城乡建设,进而打造“最美荔乡”和中国的“薰衣草小镇”。

(二)打造合理的功能区规划建设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不能忽略功能区在城乡规划建设时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通常情况下,功能区的合理性是指满足当地的村落分布和周边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改造不可一蹴而就,所以要处理好新旧村庄改造过程中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率的问题。同时,因为新的村庄的建设势必要重新划分功能区,这个功能区的分布也要事先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将较大的或是辐射范围较广的服务区要做进一步的明确。这样,新农村建设就可以将特色生态区及居民生活区做出清晰的划分。

(三)将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将乡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例如设施的完备,交通的便利以及居住环境的舒适,还要考虑乡村本身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及改善。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是做好村庄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列为工作的重点。[1]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遵循其规律。因此,我在进行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时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采用科学合理、设计得当并突出其特色的方式方法,使得生态型的乡村形式并未打破又能充分生态资源。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美丽乡村打造的基础

(一)重视生态经济的发展

在美丽乡村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因为生态是乡村本身具有的特色。原生态的乡村环境是能够创造出经济机遇的。在发展生态经济时,应将市场经济概念进行积极的引入并力行原始生态经济化。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突显出乡村的生态优势,进而转变为经济收入。再者,结合大众的消费特点打造生态园或是旅游景点,将青山绿水真正的代入大众的消费范围。在乡村建厂也是打造生态经济的另一个渠道,但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现代化生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影响,打造真正的绿色生态经济。

(二)力行高效的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农业的作用十分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绿色食品的消费,尤其是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逐渐增加。不仅如此,生态农业的打造还会起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进而无限的良性循环,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农业彼此获益。这也符合我国始终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动力

政策先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源头,有规矩才成方圆。在建设美好乡村时,相关管理人员应先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农村建设和生态资源保护的若干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建设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2]这些制度皆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制定和执行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需要相应的考核机制来配合工作,在相关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政府的相关考核也要与制度规定的完成情况进行挂钩。不似以往的以经济指标作为相关人员的主要业绩考核指标,生态制度的考核是以生态发展以及相关的城乡规划是否合理、科学为主要依据。在乡村生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这种将政绩与生态和谐的融合,使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真正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源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美丽,而是“内外兼修”的美丽。它既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重视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发展生态经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扎根于心。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商品与质量,2016(18):21-22.

[2]彭明.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低碳世界,2016(9):21-22.

第二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 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养育着九亿农民的广袤农村,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准确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多种树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单纯地保护也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创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经验,我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内容。生态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村庄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家园,农村生态文化则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农业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农民是农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因此,要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是抓好生态农业。除了对生态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抓好对农民的相关培训。在滕头村的实践中,对生态滕头的建设者实施了以“全程生态、全域生态、全民生态”为核心的全方位培训,以求达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时时生态,全境全域范围内处处生态,以及全村范围内人人生态。

生态村庄要解决的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家园。很难想象,如果生活区里鸡狗乱跳,休闲区里垃圾遍地,这样的村庄何以谈得上生态村庄。因此,在生态村庄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国家5A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生态村庄,参观区、农业观光区、生活区、居民休闲区等规划有致,并且形成了“村即是景,景即是村”的独特风格。

生态文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化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态生活方式的观念,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拿植树爱树观念的例子来说,滕头村现在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7%,期间经历过全民发动、教育惩戒、观念形成等较长过程。

努力探索适合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生态文明的诸多要素中,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是重中之重。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按照循环、可持续的要求,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生态立村”的原则,成立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设立项目进村的门槛,把效益虽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5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生态产业。如今,滕头村已经建立起高效农业、清洁工业和特色三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滕头村空间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经济如何向纵深推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连锁滕头”。这方面,滕头园林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上建立了3万多亩苗圃基地,既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环境、生态美食为卖点的滕头生态酒店已经在宁波北仑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将以此为模式不断复制、扩大连锁滕头的版图。凭借滕头村的生态美名,滕头白茶、滕头红酒等生态产品也将走上连锁扩张之路。这种生态产业的扩张,在输出生态产品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生态发展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各地农村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滕头村的经验也难以简单复制,但生态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或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以专业村形式组团发展,或以集团引领模式多点开花。

着力寻找农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以生态立村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滕头村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为了尽快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引进了一些项目,在付出了环境受损的代价后,村里开始思考产业转型,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建立工业区,把工业搬出村庄,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由此带来农村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一定要把住关口。 二是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滕头村的工业项目一直坚持“精挑细选”,现在基本形成了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则创造了全国村庄最早卖门票的先例,也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各地的农村如果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一个“农”字,坚持一个“生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相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有五:一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二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三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抓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理念;五抓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率。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为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

第三篇: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原吉林省农委党组书记 任克军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1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在乡村、难点在乡村、亮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起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美丽乡村包含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体现出了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新时期乡村建设特点,是实现农村居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期待,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本人对这一重大课题有深入实践和深刻体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意见如下。

(一)

吉林省按照国家的要求,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选择经济基础比较好、生态建设效果明显、乡风村貌建设先进的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到2014年末,相继创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142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5%。同时,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等建设时序,打造接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建成新型农民美丽小区120个。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一是领导带头建设联系点。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各位省级领导、市县两级领导都将党建联系点、扶贫联系点、美丽乡村联系点三点合一,协调相关部门、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共同帮扶,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做到了高度重视、高位操作;二是整合各方面投入。吉林省整合新农村、绿化美化村屯、美丽乡村等专项资金4.5亿元,带动和整合市县财政投入、社会投入,2014年美丽乡村投入达到19.9亿元;三是创新机制。创新性探索和系统总结出吉林省独有的美丽乡村建设高位推动、政策促进、督导监管、城乡联动、帮扶援建、载体带动、市场运作、民主管理8大机制。美丽景观、社区建设、旧村改造、整体推进、生态走廊、民族建村、民俗文化、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合力共建、能人治村、合作共赢、项目带动、新式民居、环卫下乡、镇乡带村、屯务管理、村规民约、志愿服务、服务外包等20种模式。四是加强基础建设。近年来,吉林省修建农村公路6.74万公里,解决了990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泥草房和危旧房改造108.56万户,修建村部8407个,建农村文化大院9313个,修建排水沟5.9万公里,改造围墙1.04万公里,安装路灯5.78万盏,绿化美化村屯2.5万个,开展环境连片整治新农村打造1989个。农村环境总体清洁率达到60%左右。

(二)

吉林省建设美丽乡村有东部大森林、中部黑土地、西部生态草原的天然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这些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条件。调查中,发现吉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重、难度大。一是受财力所限。调查的靖宇县景山镇西南岔村,这个村4个自然屯,需要修30公里村路,20公里排水沟,20公里围墙大门,100盏路灯,50公里绿化美化带,总投资需要3000万元,平均每个自然屯投入在700万元以上,而这个村每年的集体收入仅有10万元,资金筹措难度很大;二是基础设施欠缺。目前,吉林省农村公路“村村通”达到100%,而“屯屯通”仅为40%,“户户通”不足30%,农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吉林省农村有300多万农户,基本上都是砖瓦房,冬季防寒保暖能力较差。目前,每年改造5万户,需要60年;三是垃圾围村问题突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亟待解决。吉林省有42个县(市),其中产粮大县大市就有30个,每年产粮食和秸秆各在700亿斤左右。粮多,秸秆多,畜禽多,产生的粪便就多,加之冬季漫长,雨雪较大,给垃圾及时清理和清运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东北农村遭遇了“垃圾围村”难题。同时,大量焚烧秸秆,给空气带来污染;四是美丽乡村内涵挖掘不够。从吉林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情况看,目前主要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没有深度发掘农耕传统、民族风情和民间技艺等乡土文化,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以文化内涵和生态资源拓展的旅游经济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五是缺乏顶层设计。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顶层设计,尚未将区域城市群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进行考虑。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正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在规划建设方面和其他省份相比滞后很多。

(三)

从2015年起,全国各地应该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推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改善农村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举措和重要内容加以实施,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分阶段、有步骤向前推进。

第二,加快制定美丽乡村实施的技术标准。区位不同、经济基础差异和民俗文化多样性,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路径、技术要求、类型特点等差异性。日前,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这是宏观指导。作为我国南方、北方,西部和东部,尤其吉林省三大区域板块和不同民族居住集中区,应制定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实际,科学有序推进。

第三,抓紧解决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为剩余秸秆找出路。当前,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的秸秆的利用问题,秸秆焚烧禁而不止,流于形式。我国年产秸秆6亿吨,按目前1/3用作饲料、烧柴之外,还有4亿吨可利用。虽然秸秆可以发电、还田和作为菌料,但是将来最有前途和可能的是转化为固体燃料。秸秆的燃烧值3500大卡左右,是煤炭7000大卡的1/2,如果将剩余秸秆固化替代煤炭,可人造植物再生能源煤炭2亿吨,占全国年消耗煤炭36亿吨的1/13左右,虽然占比重不大,但是可以避免焚烧秸秆。秸秆固化在我国技术成熟,关键是加强政策引导,国家要给予生产企业、消费单位政策补贴,加工用电价格享受居民照明用电优惠;二是加快农房改造。吉林省300万户农房急需进行改造,若农民连保暖房都住不上,就无从谈起建设美丽乡村。改造一户住房需投入2.25万元,国家补贴7500元,省补贴7500元,农民需要自筹7500元。如果全省农房按300万户计算,就可带动675亿元的社会投资,一举多得。建议国家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力度和规模;三是大力推进村屯道路硬化。目前,吉林省农村道路建设的压力主要是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财政实力弱,屯内道路、农田机耕路建设任务相当繁重,经过冻融之后道路维护投资大,与江浙等南方地区差距较大,建议国家加大东北地区农村道路支持力度;四是处理好农村垃圾。确保村屯、路边、河流、沟渠、集市、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干净整洁。

第四,进一步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和推动力度。一是坚持部门联动。中央和各省都应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由于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应该纳入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来组织实施,同时,明确责任部门任务分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履职尽责,加强沟通协作,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顺利推进;二是坚持多方投入。中央和省应设立一定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广泛引导社会投入和农民投入,形成捆绑合力,提高建设成果;三是加强创建工作。国家和省每年都要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对于建设成效突出的,可以命名为美丽乡镇、美丽村屯,也可以评选一大批美丽农户、美丽庭院、美丽广场、美丽村民。整市整县建设好的地方,可授予美丽县市称号。通过激励,树立榜样,确立目标,形成比学赶帮超热潮,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展开。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第四篇: 南港镇:推进文化建设 助力美丽乡村

今年以来,南港镇全面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助力美丽乡村幸福生活。

一是筑牢村级文化阵地。加大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实施各类项目,先后在沙埂村、过湾村两个美好乡村点兴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广场灯,配备健身器材,设立文化墙和宣传长廊;积极争取文化惠民工程,总投资达200万元,建筑面积898.2平方米的沙埂村农民文化乐园正在紧张建设中,9月1号将正式开园;梁祝文化广场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8月中旬开工建设。通过实施农家书屋等项目,不断健全村图书室。

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主参与举办经常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健身操、广场舞等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2014年11月2日下午,南港镇沙埂村顺利承办了舒城县南港片老年广场舞大赛;同时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今年以来,通过实施“一村一月一场次”电影放映工程,文化站为镇内各村放映电影30多场次。

三是引导休闲农业发展。抓住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娱乐、采摘、餐饮等的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位于过湾村的过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以体验农家为核心内容的旅游生态农业,让游客可以参与农事,体验采摘,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如过湾农庄一样的村还有几处,如藕塘村的北风岭山庄、郭店村的常江葡萄园等,呈现方兴未艾发展之势。(祝玉刚)

第五篇: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深化提升,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文明新风,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调动各方力量,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建成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对照《美丽乡村建设规范》(DB37)(以下简称《建设规范》),查漏补缺、精准建设,改造升级、规范管理,突出特色、分类施策,常抓不懈、持续推进,把我省农村建成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省7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5000个。

二、突出功能特色,实行分类推进

坚持用标准化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全面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依据资源禀赋,体现区域差异,丰富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分类推进各类村庄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坚决避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一)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按照《建设规范》的综合评价标准,美丽乡村要达到B级标准以上。

1.基础设施完善。村内道路布局合理,主次街道硬化率100%,排水沟渠完整通畅;村内主次街道和公共场所实现亮化,路灯安装率100%,小巷胡同、宅间道路合理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自然村动力电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水质达标;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2.村容村貌美观。村庄建设规范有序,房屋建筑美观大方,庭院墙体洁净完整,村庄环境干净卫生,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无倒塌破败房屋。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健全、运行正常。畜禽养殖布局合理,总量控制科学,粪污处理有效。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及时收集,妥善处理。河沟池塘得到治理,洁净美观。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宅院周边宜绿化空地全部绿化,村庄绿化率山区>80%、丘陵>50%、平原>35%。

3.公共服务健全。合理布局和建设集便民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建有农村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户户通”,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乡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符合要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养老设施配套齐全。根据需要建设公共墓地或骨灰堂。

4.产业发展高效。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农业功能得到拓展,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贫困人口发生率不超过1%。

5.乡村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普遍推行,村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健全并充分发挥作用,移风易俗推进有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农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入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有序整治撤并村和空心村。根据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对5年内整体拆迁合并的村庄和空心率达到50%以上的村庄,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应根据不同情况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绿化亮化、便民服务等工作。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农村残旧房屋、废弃宅院等进行合理利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养老服务等项目,打造特色村庄。

(三)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省、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建设一定比例的示范村,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迈上新水平。示范村建设要求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置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房屋建筑特色鲜明,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乡风习俗文明健康,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幸福安康。要因地制宜,与特色建筑修复、特色景观打造、特色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相结合,注重保持独特风貌,传承乡村文化。从2017年开始,省里每年遴选500个村庄开展省级示范村创建活动,并安排资金予以奖补。

三、强化工作措施,提高建管水平

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建设重点,规范操作流程,强化措施保障,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一)实行菜单式管理。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逐村进行调查,摸清村庄现状,对照《建设规范》,列出需要建设或提档升级的项目清单,确定工作重点,对建设项目实行菜单式管理,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层层建立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台账,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面上工作。

(二)制定建设方案。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摸排情况和目标定位,编制本地《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方案应当包括任务目标、实施步骤、责任分工、经费筹集、保障措施等内容,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县(市、区)的指导下,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组织所辖村庄编制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划)或整治方案(规划),重点突出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厕所改造、村庄绿化、墙体美化、环境整治、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内容。

(三)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支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省市县要统筹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村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资金,重点向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倾斜。鼓励市、县政府设立专门的投融资平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省级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的衔接,用足用好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金融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破解资金难题。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成功人士等,通过“村企共建”“公益捐助”、参股产业园区等方式,参与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对于公益服务类项目,探索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入。鼓励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项目相结合,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长效管护运行机制,落实人员、责任和工作经费,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确保公共设施正常运转。对于能够推向市场的,由社会专业机构管理;对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可移交农民合作社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管理;对于公益性设施和公共事业,通过各级财政投入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式保障其运行和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统一思想,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统筹协调、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县级党委、政府是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力推进工作;各市党委、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业务指导,促进工作开展;省里建立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重点抓好综合协调、任务分工、督促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省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市、县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督查考核。把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建立督查、考核、通报制度,充分发挥综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在新闻媒体公布。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力、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通报批评。省里每年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验收认定,经验收合格的,命名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

(三)广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通过投资、投劳等方式参与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要通过村规民约和“文明户”“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约束、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铁路个人安全反思材料下一篇:听李庾南教师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