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如何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教育界不断探索的课题。产学研结合正好为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总结现有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最后提出了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措施。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 篇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培养高校毕业的优质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产学研用”原则下实施的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就现在的教学情况下,我国高校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特点不鲜明、不适应社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问题。高校必须对以往的教学模式作出改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产学研用”原则协同创新的角度实现各部门的资源互补、互惠互利,从而带动国家创新力的稳步提高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配备不均衡,生源数量增多,生源质量基础不统一,使得教师疲于教学,科研力量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近几年来招生录取分数线呈现整体降低的趋势,专业学生录取数量增加,虽然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注重人才的培养,集中实践教学在总学分的比重,但因为学生数量增加且基础质量不统一,导致学生实习的经费不足,实习基地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导致实习时间不足,因此很多学生选择其他就业方向。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就业竞争力

为响应国家对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号召,很多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来水涨船高,但生源质量、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毕业找工作来临之际,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成绩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导致很多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旧模式,在“产学研用”原则下协同创新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提高人才的竞争力,保障就业。

(二)专业设置不对口,片面迎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前景

很多高校为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彰显学校的优势,片面迎合需求多变的社会市场前景,开设热门但与学校发展规划和战略需求不相符的专业,不考虑专业是否能在学校软硬设施配备不充足的情况下得到持续存在和发展积累,因此,在消耗了自身财力、物力的情况下也逐步失去了学校自身发展的信誉优势。

(三)软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人才培养不保障

在目前的高校发展过程中,很多高校都不具备与自身发展相对应的人才引进制度。一方面,有些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存在“近亲繁殖”的情况,即在各自学校内部进行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这就失去了与相关科研院或教育机构进行人才交流,增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动力。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在进行人才选拔时存在识人不清的情况,导致学校引进的人才并不具备专业的教育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策略

(一)“产学研用”原则

“产学研用”原则是将生产、学习、科学研研究和实践运用进行有机结合的系统合作过程。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对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独具特色的优势和特点。学校教育主要以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主,而企业、科研单位等的教育以通过实践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背景下,如果三者能够进行有机结合,那么对于培养专业全能型人才,向国家输送有用人才提供了保障。

产学研结合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中国产学研结合走过的道路表明,要使产学研结合真正取得成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二)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教师往往因为缺乏实践应用经验,只能结合前辈经验和课本内容进行“纸上谈兵”,特别是刚刚是投入教育事业工作岗位上的年轻教师,更需要通过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的借鉴,来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可以通过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实践基地建设、跨请农林专业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充实教资队伍,并建立有效考评和激励机制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师资队伍建设。

(三)因地制宜,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核心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与之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师资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增加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感性认识所学专业,可以加强其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现代化农业的出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像黑龙江垦区是目前来说,中国现代化农业水平的最高水准。从根本上来说,这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向黑龙江垦区输送大量的专业和管理人才是分不开的。但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垦区经济转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垦区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变化。黑龙江八一農垦大学也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着力培养适应垦区的应用型人才,为垦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在“产学研用”原则下培养符适合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要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和人才输出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作者:王琳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 篇2: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探讨

摘要: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如何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教育界不断探索的课题。产学研结合正好为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总结现有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最后提出了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措施。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产学研结合就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扩大社会合作,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其研究生而言,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产学研结合,为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当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产学研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基地建设滞后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产业园已经开展了合作,共建了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这批产学研基地大多是基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对于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高校在招生、课程体系、选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专业实习、论文撰写、教学评价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仍以以知识灌输为。

2.企业指导老师资源不足

一方面,現有产学研基地建设中,遇到了企业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一般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具有经济管理类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而且大都居于领导岗位,不在科研第一线。加之,这类人员往往本身也承担着大量的企业管理工作,指导学生也存在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由于企业通常并未专设研究生导师这类的岗位,更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要求,以及相应的薪酬激励机制,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企业中研究生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

3.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受限

现阶段,研究生课程学习对产学研项目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需要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起多形式、多功能,能为产学研基地建设服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

二、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产学研基地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用学结合”原则。一方面,研究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此一来,研究生不仅能真实接触到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有针对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用促学”的方式,体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其次,多利益主体共赢原则。不同利益主体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做出行为决策:高校追求的是做实验、出论文;而企业考虑的是市场、产业化问题。不同的目标引发不同的行为。产学研基地从建立之初就应当从制度、资金、服务等各方面,为高校和企业以及个人提供“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大平台。只有兼顾各主体利益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的背后一定是高校和企业利益的共赢与共享。

最后,制度配套原则。为了保障产学研基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提供支持。比如,产学研基地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生产、教学、科研三肩挑,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考核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为导向,企业中往往又没有设置研究生导师岗位。这些问题的很好解决,需要完善现有制度,以此作为推动基地建设的保障。

三、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措施

在我国,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特别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加强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会(审)计师事务所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具体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当前,高校教师有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有着全面系统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但相当部分教师缺乏实务经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需要通过实务的提升,促进其教学联系实际。产学研基地为这些教师了解实务,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提供了平台。同时,通过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中指导老师不足的问题。

二是合作开发教学案例与应用软件。利用产学研基地拥有的案例素材,开发教学案例。通过产学研基地将案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而且每年组织案例分析比赛,邀请实务专家予以点评,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中加入案例分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可以考虑投资共同合作开发物流、财务、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以此推动应用研究。

三是邀请企业中实务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调研与毕业论文,同时完善企业导师的聘任与薪酬管理制度。产学研基地定期接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暑期实习,让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和咨询服务。同时,由于产学研基地往往没有明确设置企业导师岗位,为了让企业导师切实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在产学研基地应设立相应的企业导师岗位,完善现有的企业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落实企业导师的薪酬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明确企业导师的职责,真正做到企业导师的责权利相一致。

四是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数量,采用灵活的选修课教学方式。部分选修课程可以放在产学研基地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背景,而且还有利于请企业导师参与选修课的教学,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此外,可以适当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基于产学研基地所能提供的条件,增加实践应用的考核环节,强化研究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是以产学研基地名义每年发布联合招标或合作研究课题指南,引导高校教师带领研究生与企业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研究。联合招标课题涉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集团等需要解决的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要求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为政府、行业和企业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六是完善现有研究生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特点,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使之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研究生通过产学研基地进行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效果。同时,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能为完善产学研基地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邵瑞庆,张维宾.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57-59.

[2]胡常伟,毛宁,陈新度.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5):163-165.

[3]胡立,罗尧成,田蔚风,徐琳,林佳.英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及经验借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67-71.

[4]郭福.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2):27-28.

[5]李晓明.试析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制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31-34.

作者:陈璇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 篇3:

产学研合作教育: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摘 要: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育人优势出发,通过分析江西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现状,结合当前国家相关部委倡导高校进行实践育人的背景,提出了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实践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大学生;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社会企业、高校科研共同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去,“做中有学、学中有做”的一种教育模式[1]。这一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现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三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实践的机会。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国家、社会不断提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一特殊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育人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

产学研合作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缺陷,实现了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学生在参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将会加强自身对科研实践的认识,了解实践与创新的重要性,在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意识。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在掌握一定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新问题,不断拓展新视野,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将会走出教室走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学生所面对的不再是单个教师,他们需要与学校、企业、机构等打交道,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人分工协作来完成,这种以团体的形式参加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将会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江西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情况,笔者采用个案调查方式对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音乐表演、会计学等十多个专业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被调查对象中,仅9.84%的学生听说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且学院组织过自己到企业实训;56.56%的学生听说过,但没有参与过相应活动;更有33.61%的学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无所知,没听说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由此可见,江西农业大学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力度及范围有限,学生们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也不足。而学生对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由图1可知,基于该校学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认识有限且参与机会较少的背景下,对他们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的简要介绍后,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高达75.54%的学生认为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说明学生们均有参与实践的迫切要求及希望高校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强烈意愿。

对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原因,问卷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其中当被问及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就业是否有帮助时,如图2所示:有62.4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特别是对专业学习很重要;仅10.6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还有26.95%的学生不清楚。

由此可见,学生们迫切地希望高校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分析可知,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力度还比较有限,学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足。同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对学校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表示了强烈的意愿,并且从学生的反应可知产学研合作教育确实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学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极大的热情,但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程度还仅局限在极少数课程或专业,通过问卷分析可知影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1.学校缺少强化实践课程设置的弹性机制 。问卷专门对学生认为现有课程是否有利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6.39%的学生认为现行课程设置太呆板,不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16.39%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考虑到了学生的实践训练;还有27.3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问卷还对该校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图3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有71.28%的学生认为该校的课程设置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18.79%的学生认为是理论课程少,实践课程多;还有9.9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综上分析可知,该校多数专业课程设置僵化古板、缺乏弹性,表现为理论课程远远多于实践课程,且课程设置上忽视了实践训练,因此非常不利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2.大学生缺失校企互动良好的实践平台。问卷对学生每学期到企业实习或生产认识的平均次数作了专门的调查,如图4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46.10%的学生从来没有到企业实习;41.13%的学生每学期低于两次;仅12.77%的学生为2—4次。显而易见,校企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从而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平台有限。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与企业结合的众多途径中最有效的恰恰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虽然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有多种形式,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或者为相关企业直接培养可用、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而在众多形式选择中,高达75.41%的学生认为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是高校与企业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最好的途径。

3.教师缺乏娴熟的实践教学操作技能。教师实践技能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及教学内容,为了解该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能力问卷进行了相关调查。

如图5所示:98.23%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能结合生产实际为学生专业学习答疑解惑的能力为50%左右及50%以下。同时,问卷设置了任课教师是否会经常深入实践或生产一线,并把实践或生产一线的知识带入课堂的问题,结果显示:52.46%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到,认为教师的授课过于理论化;29.51%的学生感觉到一点,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专业的讲授还是不够具体;仅18.03%的学生明显感觉到,且教学效果好。结合问卷其他关于教师实践能力、实践经验及实践教学能力的调查,可见该校学生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评价较低,教师在实践教学操作技能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僵化的不满。因此,如何提高该校教师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成为该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实践育人的路径

针对学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有限,以及学校实践课程设置上缺乏弹性机制,学生缺乏校企互动良好的实践平台,教师缺乏娴熟的实践教学操作技能等现实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宣传与引导

学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引导者。然而该校师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及教学的效果。因此,要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首先应对该校教师及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要对学生加大政策宣传及舆论引导,学校可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安排师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较成功的高校进行访问、举办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师生专题座谈会、成立专门的实践社团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营造学生与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师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

学校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只有不断增强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影响力,才能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2]。高校应冲破传统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思想禁锢,深刻认识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必须依托于社会与高校的紧密联系及通力合作,树立起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让教师与学生保证理论学习的同时走出教室,使教学形式与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并密切联系企业、科研院所,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外界力量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二)优化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设置。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由于学生参加合作项目,会延长他们的正常学习时间,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合作项目,高校需要调整、修改课程,使课程设置更有弹性[3]。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课程的设置可多元化,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及科研方式、实践方式等设置不同的课程,同时还要体现专业知识面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2.改变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封锁”在教室中,一味地专注理论知识的吸收,教学方式单一。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应当使科研机构、企业的文化及相关知识走进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科研院所、实践基地等,从而将教室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3.教学安排应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实践性教学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安排上要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相结合。一方面,实践性教学应具有连续性,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精心安排相应实践教学,直至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确保四年实践教学环节不断线[4]。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应保证系统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孤立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要相结合还要形成系统,针对每个阶段、每个年级、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同时要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完整。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广阔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5]。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也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因此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开辟更多的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的渠道,高校及企业科研机构等应加大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等,在满足企业正常的科研需要的同时,还能为高校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环境;同时企业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培养所需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便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既缩短了员工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也为企业节省了人才培养的资金。

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开放性弥补了多数校外实践基地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不多的劣势。比起校企合办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更加贴近学生及教师的实践需要。此外,高校之间可合作共享校内实践平台,既方便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又为高校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意识等都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应鼓励、引导教师更多地走向社会、走向实践,不断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变化的需要。

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应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机会,最大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可派出教师到合作企业、科研院所参加实践学习,而企业、科研院所也可派相关专家走进高校进行理论指导,通过沟通交流及互相学习、指导,多途径、多方式培养高校“双师型”教师并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高校还可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双师型”教师既可以同时为企业、高校服务,又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相适应的人才,不至于产生人才的浪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

总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共同支持与协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应在互利共赢、协调发展、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等原则下,通过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有机的结合,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使学校、教师及学生与社会、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科研、实践,并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探析[J].肇庆

学院学报,2008,(6).

[2]柳云飞等.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金陵

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周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析与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

2002,(12).

[4]张一尘,滕跃民,梁德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1,(7).

[5]王永利.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J].江苏高教,2011,(2).

作者:侯玲玲 张继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经济一体化与国家主权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