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语文情感教育,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2022-09-13

当前, 各类中等专业学校 (简称中专) 的生源呈下降趋势, 所录学生的整体水平也有所降低。加之中专学校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 中专语文课堂教学处境尴尬, 改变教学的无效状态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中专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 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渴求程度, 即以情感为经, 兴趣为纬, 在愉快氛围中激发出学习热情, 现将设想与对策论述如下。

1 调动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学生学好语文与积极的情绪态度是相联系的。一个人有学好语文的能力, 但缺乏兴趣, 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 只有当他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 甚至迷上这门课, 他的能力才能得到发挥, 取得好成绩。因此,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 获得乐学的体验, 帮助他们更深更广更全面地理解专业课的内涵。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须采取多样化得教学手段, 首先, 要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学是有趣的, 接着寻找乐趣, 进而形成志趣。比如, 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教材中有争议的问题, 或没有定论的观点, 师生共同切磋, 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做出评价, 教师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 学生才敢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乐于思考, 主体性才能发挥。其次, 针对学习的目的和作用, 利用各种活动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老师, 喜欢这门课灵活多样的教法, 诵读、演讲、辩论、讨论, 采访, 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在动中学:故事导入、音乐渲染、创设情境、焦点评说、实话实说等等方法都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 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两组, 对“如果父亲没有遇到博西先生, 会不会成功?”进行辩论, 虽无最终结论, 但大家对文章阐明的道理“要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论何时何地, 都必须执着、认真”体会更深, 也许终生难忘。课前的5分钟口语训练, 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方式, 采用我喜欢的格言、焦点问题评说、生活中趣事、时事的点滴体会、做回记者、我的道德观等, 不仅学到了说话技巧, 而且锻炼了胆量, 提高了能力。

2 营造愉快氛围, 培养乐学习惯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每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 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这样做, 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专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主要还是没有学习的饥饿感, 对学习没兴趣, 只有当他们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才会由被动转入主动, 发挥其主体性来进行主动学习。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 主体性强就是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课文的语言文字虽然凝固不变, 但不同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 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 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 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太一致,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主张, 并利用这种不一致的资源, 精心整合、合理运用, 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会热烈、全面、深刻, 如讲李白《将进酒》, 对“自古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一句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们会各抒己见, 有人说:好饮豪爽;有人以为自比圣贤;有人则说是借酒浇愁;不满现实, 排遣失意……教师在充分肯定他们理解的基础上, 再介绍李白作此诗的实际境况,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创作的具体境况, 从而通过层层深入的问答, 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有更为深入的感悟、理解。

3 重视诵读阅读, 培养语感美感

中专生提高语文水平, 语感训练、审美的体验不能忽视, 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技巧方面的教育, 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美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 美读也是不可缺少的诵读之一, 让学生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 把文章的神情理趣, 通过吟诵表达出来, 耳与心谋, 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像读解说词《潮涌浦东》, 将改革大潮涌向浦东的气势用昂扬、快速的语调读出。而读小思《中国的牛》时, 把中国牛沉沉实实、勤勉的品质通过“一步又一步”、“拖”等词展现出来, 读的时候, 运用重音, 慢速读等技巧, 可以触到文章的情感情意, 体味文章的意美、音美、形美, 感受到文章精妙的所在。优美文章只要转化为形象, 转化为意境, 让学生陶醉其中, 有情感体验, 就能产生审美情感。人们常有这种经历, 写文章时, 不自觉地笔端会自然流露小时候背过的美文、诗句, 将它们自然契合在文章中, 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文采, 这就是诵读、美读的效果。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可以深切地感到那份美, 夕阳映照下的柳树, 软泥上漂摇的青荐, 波光荡漾的康河,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 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 仿佛也“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光斑斓里放歌。”语言在诵读中被激活, 在诵读中, 体味到了语言的精美。赏读精美语言, 才能感受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涌动, 才能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灵魂。像赫尔曼·黑塞所写的《树》, 是一篇倡导返璞归真人生哲学的散文, 它以自读课类型出现在课本上, 把它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反复诵读, 体味人生本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成长路上需要爱和阳光, 也需要目标信念。美丽也会有震撼人的力量, 当生命意识被唤醒时。

4 改变评价体系, 增强学习动力

中专语文教学中, 笔者发现采用形成性评价, 效果要优于终结性评价。这是指在课堂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 给予评价与鼓励, 评价内容不只是书本上的陈述性知识, 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承认知识是重要的, 但没有使用价值的知识的学习是无效的, 如何处理好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取知识无限的能量, 改变教育质量过剩与教育质量不足并存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 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承认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原来基础上的点滴进步, 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有关调查表明, 学习成绩的优劣与自学习惯成正比, 而自学习惯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包括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

总之,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对各科的学生来说都是基础课, 中专生学好语文对于学好各科知识,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正由于如此,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果, 便成为当务之急。

摘要:中专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动力, 需师生双方均处于情知交融状态,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情”支持“知”, 只有情知交融, 教学才可能有效。基于此, 笔者以“情感为经, 兴趣为纬”的理念为依据, 从求知欲望、学校习惯、阅读语感以及评价体系四个角度探讨了提升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

关键词:中专语文,动机,激活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 靳健, 等.现代语文教育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7.

[3] 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建立公司律师制度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对“桥面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平整度和标高的控制”的几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