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业发展现状

2022-09-15

第一篇:河南省工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造纸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摘要:介绍了目前河南省造纸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十・五”期间河南省造纸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河南省造纸工业发展规划和思路。关键词:河南省;造纸工业;现状;结构调整;发展规划中图分类号:TS7文献标识码:A1河南省造纸工业的现状河南省造纸工业起步于1958年,多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展迅猛,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据统计,“八・五”和“九・五”期间,河南省纸和纸板产量年均递增高达15%~18%,从1985年至1996年,纸和纸板总产量连续十一年居全国行业之首。最多时全省拥有造纸企业2500余家,出现了闻名全国的造纸之乡———新密市大隗镇(当时该镇有造纸企业500多家)和造纸机械之乡———沁阳市(当时该市有造纸机械企业200多家);在当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6年以后,由于原料结构、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等问题,发展受到影响;又加之山东造纸工业、珠江三角洲、江浙一带造纸工业崛起,在全国河南省造纸工业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2000年,全省纸和纸板总产量290多万t(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统计)全国排名第二位;2001年,全省纸和纸板总产量305多万t,全国排名已下降到第四位;2002年,全省纸和纸板总产量355多万t,全国排名还是第四位;2003年,全省纸和纸板总产量420多万t,全国排名仍保持第四位;2004年,全省纸和纸板总产量495多万t,全国排名又下降到第五位。据统计,河南省目前还有制浆造纸企业283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关停并转,从20世纪80年代2500余家,到1996年1300多家,再到2002年818家,2004年514家,到目前即2005年6月30日283家。全省目前拥有制浆造纸年生产能力550多万t.原料主要以麦草和废纸为主,约占65%;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约占总产量的75%;主要品种是包装纸板和普通文化用纸,企业规模小,平均规模不到2.0万t,工艺技术水平、设备装备水平比较落后。2河南省造纸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1规模偏小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浆厂(除中国外)平均规模30万t/a,纸厂平均规模16万t/a.与河南省相邻的山东省目前制浆造纸企业平均规模在3万t/a以上,而河南省绝大数制浆造纸企业规模年生产能力在2.0万t以下,特别是小纸厂星罗棋布,关而不停、不转、不治、不折,偷偷生产,偷偷排放,与环保部门打游击。2.2技术、设备水平落后河南省绝大数制浆造纸企业纸机小、单机生产能力小,设备陈旧,主要以1092、1575圆网纸机为多数;工艺技术、生产方式落后,原材料消耗大,能耗高;水耗量大,污染负荷偏高。近几年来虽然通过技术改造,设备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多数设备还处于20世纪80年代水平,1760mm以下纸机还占60% ̄70%,纸机车速在300m/min以下的占80%,生产自动化水平低,大型、高速、自控水平高的现代化纸机不多。2.3产品档次低、品种少目前世界上纸的品种有1000多个,我国也有500多种,而河南省只有100个左右,而且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约占总产量的75%;主要品种是包装纸板和普通文化用纸;高档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较少。2.4科技投入不足,新产品、新品种开发滞后“八・五”期间,河南省用于造纸工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原料科研开发投入微乎其微,累计投入不足百万元;“九・五”期间虽有增加,但也很有限;“八・五”和“九・五”研究开发省以上新产品不到20个,只有十几个,且新产品转化率低,形成生产规模的寥寥无几。河南省绝大数造纸企业(约95%以上)每年没有单列科技开发专项资金,几乎所有造纸厂(包括漯河银鸽)没有按规定比例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科技开发费用。2.5结构不合理●原料结构不合理河南省造纸工业原料以麦草为主,约占65%,木浆比例偏小。●企业布局不合理河南省造纸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乡、焦作等豫北地区,以及漯河、许昌中部地区;区域及流域布局不尽合理,分布不均,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约占75%;没有形成高、中、低档次都有,以高、中档为主的合理产品结构。2.6环保措施跟不上河南省有化学制浆的造纸企业上碱回收的不到10家,其它治污设施运行成本高,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和正常运转。环境保护投入明显不足,偷排现象时有发生。3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3.1原料结构“十・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造纸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并且把造纸工业列为河南省“十・五”期间五大传统重点支持行业之一,已经让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进军河南造纸工业,(目前省建投已控股驻马店白云纸业公司、濮阳龙丰浆纸公司、焦作瑞丰浆纸公司)这些都为我省造纸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造纸原料方面,逐步改变了我省造纸原料以麦草为主的结构性不足,提高木浆比例和废纸用量,并以此推动了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我省的造纸原料结构已由“九・五”期间的草浆、废纸、木浆比例80%∶15%∶5%“十・五”末上升到的65%∶25%∶10%.3.2林纸一体化建设积极开发三倍体毛白速生杨,在焦作、濮阳、新乡、三门峡等地区的黄河滩区和信阳大别山区,大力发展种植速生林,建设造纸原料基地。濮阳龙丰浆纸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t杨木APMP浆纸项目一期工程年产10t已于2005年8月正式投产;焦作瑞丰浆纸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t杨木APMP浆纸项目正在试生产,2006年1月正式投产;新乡新亚纸业集团公司年产15万t杨木APMP浆纸项目正在建设,预计2007年建成投产;信阳金光全木浆浆纸项目、三门峡林纸一体化项目也已经启动。这些对河南省造纸工业走林纸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3.3开发了一批新品种,提升了产品档次“十・五”期间,通过科研攻关和引进吸收,研制开发了无碳复写纸及无碳复写原纸、彩色喷墨打印纸、纳米纸、高档高光泽不干胶商标纸、低定量轻涂纸、装饰板原纸、静电复印纸、电脑打印纸、一次性马桶座垫纸、餐盒口杯纸板及原纸板、液体包装及牛奶卡纸板及原纸板、彩色卡纸及彩色艺术纸、湿法(纸机生产)无纺布、经纬线夹筋纸袋纸、吸尘袋纸、麦草机械浆低定量瓦楞纸板、不锈钢衬纸、玻璃防霉衬纸、水果套袋纸、低定量脱墨再生新闻纸、轻型印刷纸等等;这些产品有的已经形成了较大生产规模,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的正在建设生产线,即将投产;有的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无碳复写纸及无碳复写原纸、高档高光泽不干胶商标纸、湿法(纸机生产)无纺布等),有的在全国处于领先和先进水平(如彩色喷墨打印纸、纳米纸、彩色卡纸及彩色艺术纸、不锈钢衬纸、玻璃防霉衬纸、经纬线夹筋纸袋纸等);这些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大大改变和提升了河南造纸工业在全国造纸行业的形象和地位。3.4培育发展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河南省造纸企业大多数是从小到大滚动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更新、改造、重组,目前年生产规模10万t以上的企业已经有15家(“九・五”期间没有一家),年生产规模30万t以上的企业已经有3家,他们分别是河南新乡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生产各类纸和纸板45多万t,并且2004年,年产量、年利税都进入全国同行业前20强,排名第13位,初步统计2005年可突破60万t);河南漯河银鸽集团公司(全国第一家草浆造纸企业上市公司,年生产各类纸和纸板35万t,并且2004年,年销售收入、年利税都进入全国同行业前30强),河南许昌宏伟纸业集团公司(年生产各类纸和纸板32万t,并且2004年,年利税都进入全国同行业前30强)。而且有些厂正在改造、扩建、重组,预计2006年也将达到10万t/a、20万t/a,甚至更高。3.4设备装备水平有所提高河南省造纸企业设备装备经过不断更新、技改、引进、吸收,特别是“十・五”期间,设备装备水平、微机控制自动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制浆部分采用了连蒸和中浓封闭筛选系统;漂白采用了三段和四段漂白;目前500m/min以上车速纸机已有6台,最高车速达700m/min最大幅宽最大达4.6m(漯河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投产高档箱板纸机,单机台年产量将达到20万t)。3.5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展和初步成效“九・五”和“十・五”期间,为了贯彻执行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国家和河南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等,省政府下大力气,采取果断措施和强制手段,先后关闭了年产5000t以下的碱法制浆造纸小企业1000多家,关闭了年产1.7万t以下的碱法制浆造纸企业和石灰法制浆造纸企业800多家,还剩下目前的514家。2005年6月30日前,又关闭年产1.0万t以下废纸造纸企业和所有石灰法制浆造纸企业,关闭年产3.4万t以下的化学制浆造纸生产线。现有造纸企业都配套了污染治理设施;化学制浆造纸企业主要上了碱回收工程和制浆黑液资源化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工程,即制浆黑液生产木质素硝酸盐工程。如漯河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00t/d碱回收工程和150t/d碱回收工程各一套;舞阳银鸽纸业有限公司100t/d碱回收工程,新乡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t/d碱回收工程和200t/d碱回收工程各一套,河南金伦纸业有限责任公司100t/d碱回收工程,驻马店白云纸业股份有限公司100t/d碱回收工程,武陟县西滑封造纸厂100t/d碱回收工程,滑县锦华纸业有限责任公司100t/d碱回收工程,都在正常运行。舞钢海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t/d木质素磺酸盐工程,郑州市老廷实业有限公司150t/a木质素磺酸盐工程,济源嘉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100t/d木质素磺酸盐工程,也都在正常运行。另外,还有一些具备条件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也正在上碱回收工程,如开封风城造纸厂100t/d碱回收工程,正在调试;许昌一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150t/d碱回收工程,南阳市美通纸业有限责任公司150t/d碱回收工程,南阳市泰龙纸业有限责任公司100t/d碱回收工程,新乡县刘店造纸总厂100t/d碱回收工程,也正在建设。这些企业及其他用废纸和商品浆的企业都配套有二级生化中段水处理设施。另外,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吨纸耗水量大大降低,这样使得污染负荷得到降低,使污染得到了初步控制,从而为企业争得了生存权和发展权。4河南造纸工业发展规划4.1发展规划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已把造纸工业列为河南省“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行业,到“十一・五”末,全省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达到960万t,年平均增长率14%,工业总产值300亿元;高档次产品由25%提高到50%;纸及纸板品种达到150个(“十—・五”期间开发新产品、新品种50个);扶持和培育年产100万t以上企业2个和年产30万t以上企业10个;保留5万t/a草类化学制浆造纸企业18家;重点支持发展林纸一体化建设和原料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搞好造纸区域规划建设;搞好资本运作,进行资产重组或股份制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4.2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淮河流域重点支持漯河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舞阳银鸽纸业有限公司、驻马店白云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许昌一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恒兴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许昌宏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海河流域重点支持新乡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县刘店造纸总厂、新乡龙泉纸业有限公司、濮阳龙丰浆纸股份有限公司、滑县锦华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封风城造纸厂等。●黄河流域重点支持焦作瑞丰浆纸股份有限公司、孟州五洋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江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武陟县西滑封造纸厂、偃师市洁达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长江流域重点支持南阳市美通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南阳市泰龙纸业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老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金伦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2.1“十一・五”末,逐步形成以下原料结构布局和基地●焦作、新乡、濮阳、信阳、三门峡等地区以林纸一体化为主。●许昌、新密、开封等地区的以废纸原料为主。●郑州、洛阳、商丘等地区的以商品浆原料为主。●漯河、驻马店、南阳等地区以麦草、龙须草原料为主。●把郑州、新乡建成涂布加工纸和特种纸基地。目前郑州、新乡两地区有涂布加工纸和特种纸生产企业50多家,年产量50多万t,已初具规模。主要产品有玻璃卡纸、无碳复写纸、不干胶商标纸、彩色喷墨打印纸、牛奶卡纸、口杯纸、彩色卡纸、水果套袋纸、装饰板原纸、防火阻燃原纸、吸尘袋纸、热压电板纸、水松纸、卷烟纸等。4.3技术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河南造纸工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对重点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提高河南造纸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推动河南造纸工业发展的主动力。重点研究开发杨木APMP、杨木BCTMP制浆工艺技术,氧脱木素、无氯漂白技术,办公废纸脱墨技术等;重点推广应用连续快速蒸煮、封闭筛选、中浓磨浆、中性施胶、热泵技术、化学助剂、水分定量自动控制系统及DCS、QCS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等;新增(包括改造提速)一批高速纸机和高效、节能制浆设备等。到“十一・五”末,河南造纸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4.4扩大木浆和废纸用量木浆、废纸、草浆比例由“十・五”期间的10%∶25%∶65%到“十一・五”末上升到的40%∶45%∶15%.规模不大、资金有限、上碱回收困难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要尽快调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提高企业设备装备水平、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上,走商品木浆和废纸道路。像河南江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恒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许昌宏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许昌宏腾纸业集团公司、盂州五洋纸业有限公司、河南奥博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十・五”期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已调整到位。4.5走科技兴厂道路企业要重视引进和吸引高科技人才,并培养自身科技队伍,建立研发中心。到“十一・五”末建立企业研发中心10 ̄15个(“十・五”期间漯河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立了企业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另一方面,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研制开发一些市场前景好,适销对路,且适合本厂生产的产品;通过不断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原料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4.6继续搞好环保治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河南省“十一・五”期间已列出环保治理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环保治理和治污设施改造;同时加大环保治理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和吸收引进力度。严格执行河南省2005年7月1日施行的《河南省造纸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地方新标准。总之,河南造纸工业发展前景光明,道路曲折;困难与机遇并存,我们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找准突破口,迎头赶上,再创河南省造纸工业辉煌。

第二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被称之为现代“无烟工业”。 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文物众多、品味价值高、内涵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拉动全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树立河南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河南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和加快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首先介绍河南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对于河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依据上一部分的问题分析提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品牌、交通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河南旅游业整体状况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前列,馆藏文物达13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八分之一。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全省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300余处。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龙亭、等一大批名胜古迹景点面貌焕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云台山、白云山、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目前,全省已经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6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15个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这些,都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2013年河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中国是其原产地和主要分布区。油茶种子榨取的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茶油耐储藏,易被人体吸收,是理想的优质食用油。茶油及其副产品在日用化工、医药、农业和工业上都具有重要的用途。

目前河南分布的品种(类型)共有55 个,以霜降籽为主,立冬籽次之、寒露籽、秋分籽更次之。在河南没有单纯优良品种类型的油茶林,品种良莠参差不齐,油茶的产量普遍较低,全省油茶平均产茶油仅75 kg/hm2,不及中心产区湖南省、江西省高产油茶的1/10。

为丰富河南油茶品种资源,信阳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引进外地的良种:广西岑溪软枝油茶、江西白皮中粒、桂林葡萄油茶、福建龙眼茶、浙江红花油茶等近20 个品种(类型)。近年来随着对油茶的发展重视,信阳各地开始大力发展油茶,信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为解决信阳油茶品种(类 型)产量低和丰产栽培技术问题,从2003 年开始引种湖南、江西等地的优良品种主要有:湘林-1,湘林-3,湘林-4,湘林-27,湘林-28,湘林-97, 赣林-22,赣林-24,赣林-26,赣林-27,赣林-166及亚林系列等50 余个品种,大大丰富了信阳的油茶资源。由于经费的限制,所引品种多以接穗嫁接为主,数量较少,以试验形式建林,发展面积很小。目前均处于观测阶段。

从总体来看,全省油茶生产仍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分析,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油茶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油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种植特点,尽管种植规模大,但产量低,又缺乏扶持优惠政策,致使油茶产业发展缓慢;现有品种老化混杂,经营粗放;过去主要使用实生苗造林,优良品种比重低;广大群众长期自给自足,没有真正把油茶当作商品来经营;油茶造林初次投入成本高;良种选育滞后;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有效的发展机制,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中咨网(http:///)研究部总结河南油茶发展思路与对策

加大油茶林基地建设

近期目标:2011-2015 年,全省再新造高产油茶示范林15 226 hm2,低产油茶林改造6 373 hm2,到2015 年共计完成36 000 hm2 的油茶新造林和改造任务。中、远期目标:2016-2020 年,通过项目的全面实施,力争使我省油茶原料林种植面积达到50 140 hm2,同时,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着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预计全省50 140 hm2 油茶原料林,全部进入盛产期,年产茶油750 kg/hm2,可生产茶油3 760.5万kg,年产值可达15 亿元。发展油茶原料林不仅增加植被,绿化荒山,而且经济效益显着,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重要林业工程。

推广良种壮苗,加大良种基地建设

以信阳市林技站、信阳市林科所为依托,建立2.7 hm2 良种采穗圃;同时在光山、商城分别新建种苗繁育基地共8 hm2,育苗塑料大棚4 000 m2,炼苗阴棚6 000 m2。以林科所为依托单位,建立省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成立油茶推广技术服务队,开展科技下乡,采取科技宣传、科技咨询、播放电视录像、现场授课、示范操作等多种形式将油茶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及时送到林农手中,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组织保障

油茶产业链条长,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多,政策性强,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组建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引导,理顺管理体制,搞好部门协作与配合。应成立各级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处理油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组建由从事油茶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油茶产业专家技术组,在科研、良种推广、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

投入保障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资金投入是保障。国家应加大油茶林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油茶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把油茶基地建设与生态市建设以及种苗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实行“谁开发、谁投资、谁收益”的政策,在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要多方筹措开发资金,世行林业贷款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油茶原料林建设,各级财政、农业开发、扶贫等部门要有稳定的资金扶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和科技开发资金,用于油茶开发;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外商和社会各界投资油茶林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开发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开发资金的投入效益。

在油茶主产区选择3~5 家基础比较好、企业信誉和资产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油茶加工企业给予林业贷款政策扶持。对于企业贷款营建自有林地达到333.3 hm2 的,享受油茶种植补贴政策。重点支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带动辐射和市场开拓方面发展更大作用。

政策保障

河南应出台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鼓励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油茶产业健康发展,要将发展油茶产业放在和粮食及其他食用油产业同样重要的地位列入国家扶持范围;要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打破地域、行政界线,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共同投资发展油茶产业。形成运行灵活、有利于市场动作的运营机制,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的油茶产业发展模式。为保证各县(区)完成省下达的任务,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惯彻落实党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应结合生态省建设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山区、丘陵一齐抓,号召广大群众利用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等地种植油料林。允许“四荒”使用权保持50 年或更长时间不变,并发放林权证,调动群众积极性。认真落实林业税费及相关优惠政策,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科技保障

组建成立油茶科学研究开发中心。在生产过程中应着重抓好油茶选优、良种引进、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开发有机联系和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体系。

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开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等技术攻关。加强科技示范,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加强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通过科技示范,让农民看到优良品种和技术带来的实际利益,积极投身油茶发展。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体系,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建立分组技术培训制度,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油茶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送技术下乡,提高农民经营水平。

建立技术承包责任制。种苗供应单位对提供的良种,要从造林到田间抚育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并将林农和企业对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服务的实际效果等作为对技术人员考评的重要依据。

宣传保障

目前,人们对油茶的认识和了解较少,与橄榄油相比,市场认知度低。应当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油茶健康绿色的独特功效,扩大油茶知名度。同时,应大力提倡健康饮食及生活方式,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法制保障

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管理。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管理职能,对油茶原料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实行管理和监督,使油茶原料林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油茶原料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篇:云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山、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也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具有区位条件良好,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发展阶段

云南省旅游业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第二阶段:(1988—1995年)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建设,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以后,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云南省旅游业是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历史性转变的阶段。

第三阶段:(1995-2005年)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阶段。1995年,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把旅游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进行部署和实施,成立了省旅游支柱产业领导小组,全省各个地州(市)及主要旅游县都成立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1996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 2000年省政府邀请世界旅游组织帮助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

制定了《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对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指导和支持力度,全面推动了云南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进程。在此阶段,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日趋明显,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全面树立和巩固。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旅游经济强省阶段。2005年以来,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和周边省市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面,云南在充分借鉴学习旅游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全面启动和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通过旅游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带动我省旅游产业由观光型旅游方式为主,积极向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康体健身型等复合型旅游发展方向转变,努力实现将云南省建省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06年-2010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81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6.58亿美元增加13.2 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接待国内游客从7721万人次增加到138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47.1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8%和15.45%,旅游总收入从499.78亿元增加到1006.7亿元,年均增长15.04%。200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继续位居全国旅游市场前列。

(二)云南旅游发展的成绩

云南旅游通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确立,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通达条件明显改善

全省已建成机场12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00多条;全省公路里程20余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2500多公里;拥有各种规模的旅游汽车企业65家,车辆4905辆;各种规模的游船公司 18 家,游船100多条;铁路营运里程2500公里。通达

条件的明显改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

云南旅游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以来作为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培育,“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全面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战略决策,认真落实旅游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总体要求,到目前为止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并一步完善,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区域结构、市场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产出效益明显提升。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有2万余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近100家(包括省、地、县旅游局);国际国内旅行社554家(国际社29家);旅游住宿设施14234家(星级旅游饭店747家);旅游景区景点425家(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点168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饮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到目前,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和总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

3、旅游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

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旅游支柱产业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345.12亿元,380.8亿元和4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1%、6.17%和6.23%,,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39%、40.8%和40%.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第七,西部地区排名第一,2009年全省旅游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就业人数287.42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2684.77万人的10.71%。自2005年云南省将旅游产业列为战略支柱产业以来,全省已有15个州市明确将旅游产业更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或第三产来的龙头产业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旅游业在塑造云南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10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06.8亿元,旅游业拉动全社会总收入916.9亿元,其中旅游消费对餐饮、交通、娱乐、旅游购物的拉动分别是131.4亿元、248.1亿元、43.7亿元和241.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18.2%、42.8%、39.1%调整为2010年的15.3%、44.7%、40%,逐步实现了由

一、二产业向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

5、旅游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提升

自“九五”以来,云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迅速攀升,已经跻入全国接待大省之列。2009年与1995年相比,接待海外旅游者占全国比重从1.4%上升到2.13%,接待国内旅游者比重从2.5%上升到6.57%,旅游外汇收入比重从1.5%上升到3.5%,旅游总收入比重从2.9%上升到7.65%;接待海外旅游者在全国排位从第10位跃居到第9位,西部地区排名第1;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位从第12位跃居到第10位;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收入在全国排位分别居第15位和第17位。此外,旅游星级饭店数量居全国第5位,旅行社数量居全国第21位,投入接待的旅游景区景点居全国第5位,A级以上等级旅游景区景点居全国第7位,旅游业从业人数位于全国第11位。

(三)云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趋势愈演愈烈,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对我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旅游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云南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统一品牌。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省旅游发展认识较早、战略制定较好与工作力度不够、执行不力的矛盾依然长期存在。二是产业发展仍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手段;作为市场主体的旅游企业 “散、小、弱、差”的现状和“大产业、小企业”的尴尬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长期以来粗放形式发展模式,旅游产业、

产品结构单

一、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四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旅游秩序混乱现象,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旅游经营管理粗放、人才缺乏、体制机制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

五、国际化水平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六是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难以推出新颖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七是旅游市场促销力度不大;八是行业管理不够完善。九是缺乏配套技术标准体系的支撑,我省旅游业的无序竞争导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难以保证,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

第五篇: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姓名:刘黎院系: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1)班学号:2009109

1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湖南把“开放带动”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贸易总量逐年增长。2003年湖南进出口总值37.36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125.66亿美元,大步跨越百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7%,其中出口依存度由1978年的1.5%上升到2008年的

5.2%。2010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146.9亿美元,比上年(同比,下同)增长44.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但比中部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9.6亿美元,增长44.8%,超出全国13.6个百分点,比中部低6.6个百分点;进口67.3亿美元,增长44.5%,超出全国5.8个百分点,比中部低3.3个百分点。湖南省外贸额在全国继续排第20位,外贸规模及增速均居中部第5位。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税收入,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008年,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5.3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33.4%,高出全省出口年均增幅8.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9.2%上升到30.2%;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6倍,年均增长33.7%,高出全省出口年均增幅8.6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1%上升到3.3%;农产品出口4.22亿

美元,比2001年增长1.8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比2001年降低3.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设备、初级产品及资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度增加。2001—2008年, 累计进口铁矿砂35.33亿美元,年均增长45.2%;钢材6.34亿美元,增长21.3%;计量检测分析自动仪器及器具3.48亿美元,增长25.2%;金属加工机床3.37亿美元,增长27.7%;纸浆2.57亿美元,增长8.9%;液泵及液体提升机1.65亿美元,增长34.7%;建筑及采矿用机械1.34亿美元,增长17.5%;初级形状的塑料1.19亿美元,增长28.5%;阀门1.21亿美元,增长69.4%;未锻造的铜及铜材1.10亿美元,增长20.0%;印刷品0.97亿美元,增长52.3%;食用植物油0.89亿美元,增长53.8%;制造纸及纸制品用机械0.85亿美元,增长55.0%。

近年来,湖南外贸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配置外贸出口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市场,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广交客商,在努力稳定和发展原有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出口的持续发展。2001—2008年湖南省分各大洲进出口货物连年递增(见表1)。

湖南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往来。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加拿大、台湾成为湖南十大双边贸易伙伴。2001—2008年,与美国贸易额累计达56.81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外贸总额的11.3%;与日本贸易额56.13亿美元,占11.1%;与香港贸易额46.88亿美元,占9.3%;与韩国贸易额40.28亿美元,占8.0%;与德国贸易额28.73亿美元,占5.7%;与澳大利亚贸易额23.73亿美元, 占4.7%;与印度贸易额22.19亿

美元,占4.4%;与荷兰贸易额15.09亿美元,占3.0%;与加拿大贸易额12.68亿美元,占2.5%;与台湾地区贸易额12.40亿美元,占2.5%。 湖南在英国、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泰国、瑞典、秘鲁、俄罗斯联邦、马来西亚、新加坡、西班牙、比利时、越南、法国等国的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往来也日趋密切。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变化,各类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截至2008年底,湖南有外贸进出口经营企业4804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889家,平均规模664万美元。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648家,平均出口规模达510万美元;有进口实绩的企业668家,平均进口规模619万美元。目前,各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对全省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8年,国有企业进出口51.31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出口32.32亿美元,增长19.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8.4%;进口18.99亿美元,增长27.6%,占全省进口额的45.7%。民营企业进出口52.41亿美元,增长45.5%。其中,出口38.85亿美元,增长46.4%,比全省的平均增幅高17.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6.2%;进口13.56亿美元,增长43.0%,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1.9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口总额的32.6%。

2008年末,外商及港澳台在湘投资企业数达2766户,比2001年增加686户,投资总额266.2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1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城镇从业人员19.69万人,比2001年增加13.87万人,增长2.4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省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从2001年的0.77%提高到

1.71%,提高0.94个百分点。200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0亿美元(10.

31亿美元),2005年跨越20亿美元(20.72亿美元),2007年突破30亿美元(32.71亿美元),2008年再创新高,超过40亿美元(40.05亿美元)。

2001—2008年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66.89亿美元,其中香港地区投资88.1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2.8%;台湾地区投资16.23亿美元,占9.7%;欧盟国家投资13.39亿美元,占8.0%;拉丁美洲的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10.42亿美元,占6.2%;美国投资9.02亿美元,占5.4%;韩国投资5.36亿美元,占3.2%;荷兰投资5.31亿美元,占3.2%;加拿大投资3.57亿美元,占2.1%;澳门地区投资3.36亿美元,占2.0%;大洋洲国家投资3.24亿美元,占1.9%;非洲国家投资2.92亿美元,占1.7%。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除了仍以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外,部分外资投向了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2001—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117.36亿美元,占7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9.77亿美元,占5.9%;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投资7.24亿美元,占4.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5.72亿美元,占3.4%;农林牧渔业投资7.16亿美元,占4.3%;建筑业投资5.36亿美元,占3.2%;采掘业投资3.84亿美元,占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3.19亿美元,占1.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下一篇:混泥土施工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