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与学初中政治论文

2022-04-2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教师教与学初中政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预习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堂知识。该文阐述了有效预习的意义、预习教学存在的问题、预习的实施策略。

教师教与学初中政治论文 篇1: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实施快乐教学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快乐学习,优化教学的质态。教师在无形中发展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一、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实施快乐教学

教师应该勇于抛弃旧的观念和迂腐的观念,放下自己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教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因此,学生可以大胆抒发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慢慢淡化自己的管理者和权威者的角色,逐渐强化自己的服务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当学生抒发某个问题的见解的时候,教师在他值得表扬的地方应该给予表扬,当遇到学生不正确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理由,教师给予科学的引导,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成果。

二、收集充分的快乐素材,上好快乐思想品德课

快乐教学需要快乐的素材,快乐素材充斥着我们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去行动,去思考,留意身边的生活案例,但是,教师要保证将获得的信息进行记录,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处理。例如,讲解到“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时候,选用的素材是让学生明白中国这样的一个大的国家,如果无限地生育,将是一個天文数字,可见计划生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的基本国策,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增长太快,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逐渐走向富裕的基本国策,正确的抉择。

三、建立快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是经营课堂的主角和主导者,新课程教学中的理念是学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教会学生学习,重视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收获知识。

第一,教师要创设快乐教学的情景。这是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中去,按照亲身实践的活动为基础,从中收获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增加亮丽的色彩,实现图文并茂,声音俱全,给学生全面的巨大的刺激,收获积极的表达效果。教师要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的重要的时事政治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到“生命健康权”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矿难、食品安全的素材和事件,从中选择一些材料,按照导学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产生“生命与健康”的讨论,学生的讨论一定无比的激烈,教师再根据教材的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积极活跃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信息容量,提高学生的分析教材的能力,实现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实现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积极创新。

第二,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将创新的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努力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哪怕学生微小的见解,教师也要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有潜质、有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第三,教师实施快乐教学要具备这些条件。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才能,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怎么样,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才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好学生,不能让快乐成为混乱无章,教师要把握住课堂教学,实现辛勤耕耘,迎来满园花开,教师让百花齐放的教学思路按照预设的思路走,千万不能出现教学失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具备很强的课堂组织才能。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充分地预测,充分地研究,准备充分的素材。

第四,在思想品德快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快乐教学的适度,不能快乐无度,导致课堂教学失控,教师要注意快乐教学素材的适用性,实现以快乐为载体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标,快乐教学的宗旨是激发并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教师注重快乐教学后的引导,防止学生快乐而忘记学习。

总之,教师要全力挖掘教学中的快乐的因子,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保证自己的幽默风趣,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师要创造充满笑声的课堂,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保护学生的旺盛的创造力。教师快乐教,学生快乐学,学生轻松收获知识,在轻松与快乐中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初中部)

作者:张谨

教师教与学初中政治论文 篇2:

让历史预习由形式向实质迈进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预习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堂知识。该文阐述了有效预习的意义、预习教学存在的问题、预习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预学  策略

教师要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从多渠道、多角度引入历史资源,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一方面,由于历史课本内的知识有限,教师应督促学生预学;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听课效率。

一、有效预习的意义

学生从学校习得的知识有限,更多的知识是通过实践与生活得到的,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而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历史事件,在听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抓住课堂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的思路清晰了,教师的教学也更加高效了。

预习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及时调整学习目标,拟定学习方案,完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学生预学时,应注意提升学生搜集、分析史料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思考与归纳能力的提升。

如学生在预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表格,归纳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果。学生通过自主预学,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不仅从宏观上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取得的成就,还欣赏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有限,以教师与学优生之间的互动为主,一些性格内向、基础差的学生很少被教师关注,这样会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而预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师生互动的机会,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学生也能更加相信教师,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预习反馈,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预习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知识简单易学,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听听即可,不需要预习,与其耗费时间,不如将时间花在主科上,以至于学生的历史预习时间常常被占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预习方式陈旧,只会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无法深入理解历史内容,或是依赖于教材的阅读,不能补充、拓展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多种预习方法,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

如学生在预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两种方式进行预习。第一种是阅图,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抓住图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分析、解释,最后得出初步结论;第二种是读文,教师应教导学生从文中捕捉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原始居民等不同时期人物信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视角代入,想象“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并运用自身语言讲述“我在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以及当时的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的情况。

三、预习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家校融合,培育預学意识

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监督使学生的预习不是漫无目的,能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同时,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潮流,拓展传统的历史教学的空间,建立完善的预习考核机制,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所要讲授的重点知识,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预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预习,教师只需要讲授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教师既提升了课堂效率,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学生在预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预习任务:“唐朝是什么时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定都地点是哪里?从治国理念、政治、经济、军事等治国措施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武则天掌权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治国措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除此之外,家长也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做好预习的督促工作,为孩子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顺利地完成资料收集、问题讨论等预学任务。

如学生在预习《远古的传说》时,教师、家长可以先帮助学生筛选史料,让学生能立足于时空观念去认识历史。学生阅读炎黄战蚩尤的故事时,会思考:“距今四五千年前,传说中黄河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首领?逐鹿之战是怎么回事?这场战争对当时的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提升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播放逐鹿之战的视频,让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了解历史,从史实中获得感悟,提升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明确目标,优化预习设计

预习应有章可循,不能停留于圈画时间、人物的层面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指明预习方向,明确预习目标,然后让学生自主预习,借助于自身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生通过预习,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发现自身学习中的短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讲,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在设计预习目标时,教师要层层推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北宋的政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指明预习方向,再明确预习目标,并提出问题:“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有何作用?在宋太祖之前,君臣议事是坐而论道,而自宋太祖之后,君臣议事是皇帝坐着而大臣站着禀奏,这说明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会逐渐加深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理解。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求知,从表象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

在设计预习内容时,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既要考虑学优生,又要照顾学困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些基础知识填空,让学困生通过查阅资料,甚至从书本中找到答案,使学困生收获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以针对学优生设计一些思考题,提升学优生对史料的研读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如学生在预习《土地改革》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湖南嘉禾县高棠乡两个农民的对话‘一年到头劳作,饭都没得吃’‘老婆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农民认为自己受苦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陷入思考时,教师再提出问题:“地主是怎样占有土地?怎样对农民进行剥削的?是如何通过附加租、预交租、押租等方式压迫农民的?”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通过思考终于得出结论:“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这苦难的根源绝不是自己命不好,而是源于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剥削,只有彻底地消灭地主阶级,自己翻身做主人,才能摆脱困境。”

(三)优化方式,提升预习效果

教师应不局限于传统的预习方式,依据内容等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预习方式。问题预习法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它是指由教师先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预习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明朝的对外关系》中的“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西洋是什么?郑和是什么时候的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郑和去过了哪些国家?结果怎样?”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这段史事,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能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更充分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使用3分钟预习法,即让学生借助课前较短的时间简单地浏览内容,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初步理解所学内容。

在学生预习过程,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學生的学习内容,督促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记录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能有所聚焦,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学生在预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会对“强盛的唐王朝暴发安史之乱”产生不解,无法了解产生安史之乱的深层次原因。这时,教师要系统地带领学生了解节度使的由来、职能,以及安史之乱的经过、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等内容,从而深度理解唐朝由盛到衰直至灭亡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通、学透历史知识。

(四)合理评价,推动学生发展

预习既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探学,又需要教师适时地检测与评价。教师要充分肯定预习认识、任务完成较好的学生,也要督促无法及时完成任务的学生,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预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很多学生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基础、自学能力等方面存有差异,所以教师要采用针对性指导,以提升预习效果。第一,教师要在指导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倾听学生的声音,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第二,教师要融入学生,参与预习过程,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预习任务;第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寻找症结,帮助学生解决预习的疑惑,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学生通过预习会产生疑惑:“如此强盛的秦王朝为何在秦始皇死后三年就快速灭亡了?为何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而刘邦却成功了呢?西楚霸王项羽骁勇善战,为何败给了刘邦?”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此时,教师再为学生一一讲解,就能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小组长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也抱有应付的态度,导致预习难有实效。因此,教师要完善预习的检查机制,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抽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首先,教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逐一亲自检查,但可以依据预习的难易程度,随机抽查学生的预学效果;其次,对有难度的任务,教师可以抽查学优生和一般生,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再次,教师要强化小组长的责任意识,督促小组长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教师,通过检查调动学生参与预习的热情;最后,教师要利用预习检查收集到的信息,灵活地重组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惑,让预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留有预习的机会,就要让学生通过预习聚焦于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黄杰.创新预习方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文理导航,2014(10).

[2]郑继贤.初中历史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概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6).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作者:谢小蓬

教师教与学初中政治论文 篇3: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何认识和看待学案导学热?本人结合自己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案引导、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点。

1.学案导学式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案导学下,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清楚,学习方法更有效。每堂课都在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一带而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对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通过精讲释疑帮助解决,这样课堂效率得到大大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时,我编制的学案导学正文部分第一项是学习导航:预习检测:(1)什么是隐私和隐私权?(2)公民的哪些个人秘密属于隐私?(3)我国目前有哪些法律对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作了规定?(4)公民享有哪些方面的隐私权?学生通过课外预习基本上掌握了本课内容,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2.学案导学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俗话说:“十根指头有长短。”每个学生由于性格、兴趣、生活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老师用一把尺子来衡量的话,能力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受挫,能力强的学生则可能骄傲自满、滞步不前。学案导学倡导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树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育观念。我在编写学案导学时,就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例如在探究学习《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时,我应用“抢盐”风波这个材料设计了3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抢盐”风波这个材料是如何体现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的?(3)“抢盐”风波这件事情,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对发生“抢盐”风波这件事具有浓厚的兴趣,设计的问题具有梯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不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要求。

3.学案导学式教学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教师的备课方式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教师的作用从学生的主宰者转变为方法的指导者。学案的编写,不仅需要教师对课文内容及其知识结构、每一单元、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熟记于胸,还需要教师搜集资料、精心设置问题、思考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还要随时引导学生解惑,如果不精心准备,可能被学生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难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学案导学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案导学要求先学后教,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热烈,发表各自的看法。老师只是“从旁指点桃源路,引得渔郎来问津”。实践证明,学案导学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张扬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他们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掌握了本课内容,同时提出了疑惑:(1)隐私和隐私权有什么不同?(2)警察对监狱中犯罪人员寄出的信件进行检查,是否侵犯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就这两个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案导学式教学并没有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学案导学倡导的是在学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了在课堂上能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必须在课前用大量的时间来预习课本,做好导学案上的题目。实践下来,学生完成一科导学案上的练习,至少需要花费半小时以上的时间。一天假设有6个学科应用导学案,那么学生就要拿出至少3个小时的时间进行预习。另外,当天的课上完以后,学生还要做课后练习和作业。假设学生都学好了,能在15分钟之内完成作业,那6科又是1.5小时。一天4.5小时的课外学习,加上一天8节45分钟的课堂学习。学生一天至少要花10.5个小时进行学习,其辛苦和劳累程度远远要高于公务员。所以学案导学式教学并没有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学案导学式教学使学生的“满堂灌”代替了老师的“满堂灌”

交流展示是学案导学的一个亮点,学生上讲台向其他同学展示交流自己小组学习的成果,即学生教学生。这种学生教学生,从形式上看很新颖、很热闹,但仔细观察,这种教法无非就是几个成绩稍优秀且有点“教学能力”的学生,把他们解题的过程和答案说给其他学生听而已。学生教学生实质上是以学生的“满堂灌”代替了老师的“满堂灌”,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3.学案导学式教学浪费了大量教学资源

导学案需要学校印制。这笔费用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一个保守的估算。一张学案包括纸张和印刷,按保守的成本费用计算每张也要一角钱。以我校为例:全校1800名学生,一天一科需要1800×0.1=180(元)。一周五天,一年按四十周计算,全校一年一科花费180×5×40=36000(元)。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这些中考文化考试科目都使用学案导学,一年花费至少需要36000×7=252000(元)。如果用这些钱来添置图书,每册图书以8元的价格计算,这些钱可以添置252000/8=31500(册)图书;如果这些钱用来添置教室现代化设备,每间教室以一万元计算,25间教室可以配备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案导学式教学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教学资源。

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进的措施

1.学案导学贵在“导”,而不是“练”

学案导学式教学并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我们在编制学案时出现了一种错误倾向,即将学案导学习题化。也就是说我们在编制学案导学时,把知识点细化成对应习题,通过大量练习达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训练非智力因素的目的。其突出特点是用做题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用做题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学案导学教学核心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先自学,而自学必须强调学法,缺乏教师指导、不讲学习方法的自学,容易成为放任自流的一种形式。因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案导学要重视“学法指导”的编写,每一个学案都要有教师提供的详细的学法指导,包括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等,有利于学生自学。

2.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学案导学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做个旁听者——听老师讲或其他学生讲。

3.采用电子导学案代替纸质导学案

现在学校普遍有电子阅览室或电脑房,许多家庭也有电脑。教师可以将编制的电子导学案放在学校网上或FTP上,供学生在学校或家使用。这同样可以发挥纸质学案导学的作用,又避免了印刷纸质学案导学造成的极大浪费,节约了大量财力。学校可把省下的这部分钱用于教师培训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托勒密曾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案导学使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由“学会”走入“会学”。我们相信,随着学案导学教学的完善和进步,学生会步入一个幸福、和谐、愉快的课堂。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冯建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审计控制与审计风险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网络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