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初中历史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022-09-13

《历史与社会》是新课改中出现的一门崭新的课程, 其教材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是它更具有现代意识和开放性。这为现代互动式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使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都有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1 现代初中历史课的预设与生成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活力的整体, 课堂上处处蕴含着矛盾与向上的激情。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就是平衡与瞬间突破的对立统一关系, 是一个相对永恒的主题。所以, 历史教师在预设时将预设区间设计宽度“值”定位在什么范围?课堂动态生成能够突破多少?突破的频率又如何?都取决于历史课教师业务素质、教书育人的责任以及对待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预设与课堂的动态生成是在同一个事件不同时间的辩证与对立统一体关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有事先预设, 这是无需探讨问题, 只不过是在预设过程中留有充分的生成空间。现代历史课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预设与生成则是课堂教学中两个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预设体现对文课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封闭性和严谨性, 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以及人本主义的特异性, 两者之间既有依托性又有互补性。那么, 初中历史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 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实际教学质量。

1.1 真实、热烈、赋予情感的历史课堂生成离不开历史教师课前的周密预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败。预设不仅仅是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是各学科教学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 因为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系统科学。教书育人是非同寻常的百年大计, 怎能含糊!所以, 历史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严密、系统的思考与安排, 因此要重视预设。1.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师有准备的系统性预设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法, 但也无法全部预知课堂动态的生成过程, 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 一旦出现“偏离”预设目标, 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灵活应对, 顺势加以引导, 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 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 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或效果更加。

1.3 在传授的历史课程中, 涵盖了几千年的人

文、政治、社会、伦理、军事、思想、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知识, 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 各各时期的历史文化又各不相同, 加之个别历史文献的断代等诸多因素, 使其历史课程显得更加复杂, 课堂生成的变量无时不在

用现代人的意识、文化、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去学习、接受、研究和探讨跨度如此大的历史长河, 确是非同小可, 责任重大之事!理学课的预设与生成基本都在学科范畴之内, 变量与深度都与当前学习内容接近, 弹性区间较小, 个别突发性课堂生成只是少数学生所为或不着边际的“问题”, 而历史课堂中产生出来的生成很多都是真实的知识, 跨越性、超出预设的可能性都随时存在。

2 在生成中求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仔细研究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精髓, 我们每一个都会体会到, 社会发展应该是整体进步、整体发展, 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发展, 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相对的依托, 那么, 历史就是现代社会整体发展的依托, 因为在历史中蕴藏着巨大的知识、经验和思想, 它在无形中提供给现代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所以, 历史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资源, 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参照物, 它对现代、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和价值。

2.1 与现代社会同步发展的历史课堂, 要想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生成是关键因素, 课堂和教学效果是生成出来的, 不是我们预设出来的

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 每时每刻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 学生的情感、情绪和知识量也都在变化和丰富, 但遗憾的是有个别教师却视而不见, 任凭那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比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 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任务和预定目标效果, 这个课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但我们很少去想学生的体验, 去了解他们关注什么, 需要什么, 希望接受什么, 中远期的教育效果, 以及学生的未来。教育者总是把学生的思维与活动限制在教案的预设中, 活生生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变成被动接受, 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我们只有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 让他们从教育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他们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才会感觉历史课并不枯燥无味, 才会迸发出探索知识的火花, 教学效果也就在其中了。

2.2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每一位学生发

现、感受并表达, 丰富的课堂生成不仅需要激发, 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利用和发展

因此,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 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与学生的共同参与者, 而不再是“指挥者”控制者。在课堂上, 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 问题越多, 探究的内容也越多, 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 学生的思路在纵向与横向都有延伸空间。教师要学会倾听, 捕捉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价值, 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 让师生的活动直接融入学生的生活经历中,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得到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熏陶, 让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 结语

教学效果的如何, 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观念转变的效果。预设、生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反馈, 需要检验, 教师的观念转变的如何也需要反馈和检验, 经常自我表现反省的人才能进步。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引导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摘要:21世纪以来, 国内市场已经全面演变成为国际化。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也在不同程度的向着现代大国际环境转变。传统观念、意识形态都在悄悄的变化。青少年, 特别是初中生接受新事物更快、更主动, 这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来说, 是根本性的“负效应”牵引。初中历史课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中的动态生成的控制难度更加不好把握。而面对课堂中不断涌现的生成性问题, 随机改变教学设计, 亲自讲解或把握宏观适度互动。适度向规定范围外相关知识拓展、引导和延伸, 避免随意生成, 或忽视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和知识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性,生成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耀军.课堂生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J].宁夏教育, 2008 (12) .

[2] 徐步平.浅谈教师在动态生成课堂上的角色[J].青年教师, 2007 (12) .

[3] 李慧琴.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精彩的课堂[J].宁夏教育科研, 2007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小型泵站施工技术下一篇:堤基管涌产生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