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2022-09-13

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认识方面的误区和体系方面合力不足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精神的基础上, “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 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1]进一步端正思想、统筹谋划、加速运作、拿出改革新举措,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笔者的思考,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做到两个方面, 即澄清问题, 明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路;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孵化基地建设。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和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助力大学毕业生成为知识复合型、专业技能型、科技创业型人才, 把学校办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重要阵地,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宏大队伍中大有作为的骨干力量。

一、澄清问题,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路

(一) 彻底摆脱同质化办学的桎梏

我国高校实行扩招后, 求大、求全的同质化办学模糊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千校一面”“泛泛而教”“高分低能”的脱离社会实践用人需求的办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状况越来越明显, 以至于在社会就业竞争中, 具有专业造就、高知修养、年青聪慧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难中的突出群体, 尤其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下难能适应。据2018年数据调查统计, 高校毕业人数已增至1500万, 面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 并且从大数据中可以清晰的看到, 学历越高, 其就业就越发困难, 在就业选择中面临的选项也越小, 甚至高职和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因其拥有一技之长而比高校毕业生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知识层次在就业中出现了高学历不如低学历的怪向。客观现实说明,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摆脱同质化办学桎梏的重要举措。

(二) 明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路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是对原有创业教育体系的全盘否都, 但是需要克服三个误区。一是课程导向偏颇。高校的创业教育以课程设置为主要导向, 但囿于理论说教和形式化的实践教学, 忽视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 利用学科优势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掘学生创业潜能方面欠缺。二是教师导向偏颇。高校创业指导课由任课教师讲授, 学校由就业指导中心或是创业指导中心为这门课程选定教师, 这些教师都有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和专业, 往往会将导学倾注于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和专业, 也有的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知识储备不足, 照本宣科或走走形式的导课结果也就难于避免了。三是学生认识的偏颇。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 学校的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在观念上接受, 在事业上开阔, 在学习上刻苦钻研, 在能力上积极锻炼上。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很有一些人是不以为然的, 他们或习惯于书本学习, 将学校的创业教育视为学习一门功课;他们或不能全面理解就业创业, 只不过想在毕业后谋取个职业而已;更有学生将毕业后的创业就业托付给父母拉关系, 或自己去碰大运。

明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路, 就是要坚持以大学生为就业创业为本, 坚决贯彻《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办学精神, 厘清本校的办学特色, 构建专业鲜明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考量和实践“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 需要统筹师资、课程、制度和实践平台四个方面, 构建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平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断崖式的教育片段, 而是一以贯之的教育形态。”[2]

二、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孵化基地建设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即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孵化基地建设, 就是要将高校视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孵化基地, 将已经纳入到和曾经被疏忽了的教育资源统筹谋划、分别优化、以形成更合理的更富成效的资源结构来实施更合理的更富有成效的教育引导, 具体做到以四个方面的优化, 形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给力、齐头并进、共见成效的常态化教育体系。

(一) 优化课程建设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 “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纳入学分管理。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 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导下, 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的创业课程建设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但这个开端还限于起步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基于这个开端优化课程建设, 也即: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以课程实施教育教学为主渠道, 这个主渠道的优化要做到“五个结合”, 就是要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 实训内容和科研内容的紧密结合、特色专业课程与区域经济特色的紧密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紧密结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课程建设中的教材是中心, 学校应根据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要求创编本校所使用的教材。

(二) 优化师资力量

优化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现任教师队伍的培训, 采取专题培训、交流研讨、职业能力考评、开设创新培训课程等方式, 增强现任教师的责任心, 丰富他们的专业素养, 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二是对现任教师进行调整, 合适者留下, 不合适者换岗, 以换血的方式来保证任课教师的质量, 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三是拓宽教师选聘渠道, 面向企业、科研单位乃至实际工作部门选聘任课教师,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和参与社会行业创新创业实践。四是“设立创新创业研究基金, 学校组织申报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研究课题, 鼓励高校教师和部门进行关于创业教育的创新试点工作, 保证创业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互相渗透。[3]

(三) 优化保障供给

一是优化制度规范, 要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各部分构架内容都予以明确的规范, 对于不合理的规范要鉴别出来并合理优化, 将制度建设形成良性的可操作性规范。譬如优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践基地、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审批、融资渠道的制度和政策, 要将制度和政策既能够向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倾斜, 又能够向保护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权益倾斜, 增长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但是和底气, 增加大学生互联互助、团队合作创业创新的制度政策保障。学校要与地方政府和可能合作的企业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 筑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当好信息、项目、基地、生产、运营、经销、政策、制度保障供给的前沿阵地。

(四) 优化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软实力因素, 但环境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影响是如影随形的, 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发挥着推拉的政府效应。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环境文化要从优化校园文化做起。高校要通过利用舆论造势的种种手段在校内浓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知识、信息、典型、经验、活动, 让大学生不断受到感染和启发, 要以正能量的熏陶换取正能量的反响和回报。高校要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文化熏陶传播影响到社会、传播影响到家庭, 以高校的积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鼓励他们就业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摘要:我国高教事业发展的方向是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状况紧密契合的, 在国家对地方本科高校做出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重大决策的现下, 进一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澄清问题,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路;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孵化基地建设, 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和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助力大学毕业生成为知识复合型、专业技能型、科技创业型人才, 把地方本科高校办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重要阵地,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宏大队伍中大有作为的骨干力量。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澄清问题,整合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015-10-21.

[2] 李峰.大学生长信创业教育的发展理路[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 (4) .

[3] 刘贵芹.转变观念完善机制更加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Z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内涵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下一篇: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