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022-09-13

1 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 同时国外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误导和误解。实际上,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已得到根本性的好转。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21586.95亿元, 进出口食品贸易额达404.48亿美元 (不包括农产品) 。2006年全国食品抽查合格率为77.9%, 2007年上半年合格率升到8 5.1%, 3 1个省、市食品质量平均合格率为89.2%, 2008年平均合格率上升到9 5%以上。根据农业部对各省市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 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判定的合格率, 逐步上升, 令人欣慰, 如表1所示。

客观来说, 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屡有发生, 很难避免, 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近些年的三聚氰胺、苏丹红、致癌毒米、阜阳毒奶等40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被先后查处,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安全的检测和保障已经迫在眉睫。

2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技术检测体系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为保障我国百姓“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219项实验室检测方法, 其中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150种农药, 兽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122种兽药, 并研制出了81个检测技术相关试剂 (盒) 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此外, 针对H5、H7、H9等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成功, 在保证我国禽肉进出口贸易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还建立起了食品安全网络监控和预警系统, 构建了全国共享的污染物监测网 (含食源性疾病) 、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网。

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1) 色谱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普遍发展。目前, 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已作为色谱分析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广泛应用。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对食品中生物胺及其产生菌珠检测方法的研究, 以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作为检测手段, 可以对食品中有害的色素苏丹红和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定性定量的分析。

(2) 生物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广泛开展。以PCR基因扩增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检测技术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蓬勃发展。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富集培养、选择性分离和生化鉴定, 操作烦琐、时间冗长、检出效率及灵敏度低、容易出现假阴性。使用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 使DNA在体外合成放大可以快速地在体外扩增任何DNA, 以检测微量有害成分。

(3) 酶联免疫吸附法 (简称ELISA) 始于20世纪70年代, 是一种把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检测技术。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免疫试剂盒的商业化, ELISA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检测中。这些方法前处理步骤复杂、费时费力、设备昂贵、不适宜大量样品现场检测的问题, 采用这种方法, 旨在快速检测半抗原, 方法简便, 灵敏度高。

(4) 基因芯片技术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芯片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项高新技术。基因芯片制备及检测流程, 是利用原位合成法或将已合成好的一系列寡核苷酸以预先设定的排列方式固定在固相支持介质表面, 形成高密度的寡核苷酸的阵列, 样品与探针杂交后, 由特殊的装置检出信号, 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得到结果, 其在转基因食品及食品中的微生物的检测有广泛的运用。

(5) 生物芯片技术可运用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动物疫病病原菌检测、兽药残留检测、抗生素耐药检测等食品安全领域, 如肉制品的动物种类成分鉴别和生物恐怖因子检测等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其具有高效、大信息量和高特异性的特点, 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 使人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样品中的多种信息, 检测效率比传统检测手段有了极大的提高。生物芯片技术与食品安全检测相结合, 必然会给生物芯片的应用及食品安全检测水平的提高带来新的契机。

注:2007年鸡肉中乙烯雌酚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9.9%,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监测合格率为89.5%

快速检测技术与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突破, 是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热点。食品安全检测普遍存在检验程序复杂、检测周期漫长、检测成本昂贵、检验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等特点, 大大限制了现场监督和通关检验的效率。时效性困扰着食品安全检测作用的充分发挥。近年来, 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颇为广泛, 如利用超声波快速检测仪具有非破坏性、精确、设备低廉、能够快速对高浓度液体和光不透明材料进行检测, 如牛奶成分的分析检测;另外, 根据抗体胶体金与被检测物结合形成稳定的肉眼可见结合物, 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峰实现胶体金的定量检测的原理, 快速检测食品中鼠疫耶尔森菌也有报道。

4 前景展望

目前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控制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一些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逐步降低, 并出现了一些污染物的超痕量值指标, 限制措施多种多样, 检测项目越来越多;二是检测技术日益趋向于高技术化、高通量化、速测化、便携化。前者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后者为前者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取得了迅速发展, 已从单一的形态鉴别到现代分析技术;从一般定性分析发展到能对多种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乃至对未知物的鉴别;从一般成分分析到对复杂物质中微量杂质的分析。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边缘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现代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检测技术日益趋向于高技术化、系列化、速测化、便携化。而且人们对食物安全问题更加关注, 建立一些快速、准确的食品检测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些传统的检验方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 分子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现代检测技术和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安全检验中。

摘要:介绍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体系和检测方法, 并对食品安全的前景进行展望, 提出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究地质勘查单位会计核算的研究下一篇:基层台站地面气象观测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