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态分析论文

2022-05-0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术生态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创生学术的有机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它包含学术、学术环境与学术人员三个基本要素。就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而言,学术乃大学之灵魂;自由乃学术之土壤;真理乃学术人员之永恒追求。目前我国大学学术生态遭遇了学术环境的功利主义,出现了师生的学术浮躁情绪与学术繁荣背后的泡沫现象。

学术生态分析论文 篇1:

学术界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信息计量分析

摘 要:随着全文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如何更好的利用文献信息成为社会科学中面临的问题。利用信息计量学的相关分析方法,以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党内政治生态”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文献综述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模型对比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分析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计量;党内政治生态;综述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文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人类进入到信息爆炸的时代,使科研人员虽然拥有前所未有的庞大信息量,却没有高效的科学方法将其加以利用,甚至出现无效信息和错误信息长时间的存在,这极大的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阻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尤其是面对当下学术界关于热点问题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党内政治生态”既属于社会热点又是学术热点,对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工作者来说,这一政治学问题,通常会采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展开研究,无论是发展趋势研究,还是现状分析,多数为定性分析。对于科学研究,如果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很难做到客观、理性的判断。综述类的研究通常在参考大量有关某一问题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得出该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这类研究对了解某一领域的动态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综述研究数量有限,在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仅找到3篇相关综述性论文,且都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通常从问题内部展开研究,比如:文献1综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理论、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1〕;文献2综述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及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优化路径以及与其它概念的关系〔2〕;文献3综述了政治生态的内涵外延、具有的重要价值以及实现途径〔3〕。这些综述研究内容与结论大同小异,参考价值有限。

因此,采用信息计量学分析法从“党内政治生态”的外部进行观察,以形成具有科学依据的分析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讨论,将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认识该问题的发展。

二、数据获取

本文以CNKI为文献信息的来源,通过在期刊栏目中进行高级搜索进行文献信息的查询。其中“党内政治生态”一词是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提出的,而后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搜索范围上可以将时间开始节点定为2012年11月8日,且该词组属于专有名词,没有歧义产生的可能性,因此可直接以“党内政治生态”为关键词进行题名搜索,时间截至2017年12月3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7篇。

(一)年度发文量

按照发文年限划分,可得到相应的数据表如表1所示。

(二)参考文献量

按照参考文献的发表年度划分,可得到相应的数据表如表2所示,该表只列出部分数据。

(三)研究机构

按照研究机构进行划分,可得到相应的数据表如表7所示(列出部分数据)。

(四)学科分布

按照学科进行划分,可得到相应的数据表如表3所示。

(五)研究层次

按照研究层次进行划分,可得到相应的数据表如表4所示。

(六)基金支持

按照基金支持进行划分,可得到相應的数据表如表5所示。

(七)关键词

按照关键词进行划分,可得到相应的数据表如表6所示(列出部分数据)。

三、信息计量分析方法

针对文献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信息统计分析法〔4〕、数学模型分析法〔5〕、计算机辅助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共现分析法〔6〕等。这些分析法面对的对象不同,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各具特点,因此需要根据研究者所获取的数据类别进行方法选择,以便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对问题展开分析。以下是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予以简单介绍。

(一)统计分析法

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现有文献信息的范围、规模、程度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文献间相互的关系、发展规律及趋势,进而达到对文献信息正确的理解和预测的目的。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主要包括如下的步骤:发现客观现象、提炼具体问题、制定研究目标、设置指标、收集数据、选择统计方法、构造理论模型、估计模型参数、统计检验和分析检验结果。

(二)模型对比分析法

数学模型法是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以数学表达式的形式和符号来描述研究对象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揭示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是:对于研究对象,依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定性分析的结果确定几个基本量,用所确定的量的描述研究对象的状态、特征和变化规律;对这些量进行分析和简化,确定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待解的数学问题,列出数学方程,然后解上述方程,求出数学问题的解,并对数学解作出解释和评价,以形成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判断和预见。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法

共现分析是将各种信息载体中的共同出现的信息通过定量化处理并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用于揭示信息间存在的内容上的关联和特征项中所隐含的联系。采用共现分析方法能够较好的揭示相关文献间的内在联系。关键词共现可以理解为指一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多篇文献中的情况,关键词共现说明文献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点,这样的文献可以看作是同热词文献。而对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则可较好的归纳出目前对该问题研究的主线,有利于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四、信息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统计分析法的相关分析

在数据获取后最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分析法就是同居分析法,下面通过该方法对参考文献、科研机构、学科分布、研究层次、基金支持等五个指标进行分析。

1.对参考文献的分析

参考文献是在撰写论文等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参考和借鉴。如表2所列数据不难发现,随着年份的增加,参考文献数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2012年以后,被参考文献数量指数式增加,这说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基础主要来源是从2012年前后,被参考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说明理论基础来源于经典论著,而从参考文献的被引用趋势来看,所开展的研究主要以2012年以后的文献为基础。

2.对科研机构的分析

如表3所列数据可知有关“党内政治生态”的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为中共中央党校,发文量在两篇以上的科研机构主要为高校,这表明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共中央党校及高校,而其他各级党校虽然也开展了研究,但发文量并不多,表明党校系统相比高校对这方面的研究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高。

3.对学科分布的分析

如表4所列数据可知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论文绝大多数属于“中国共产党”这个学科,表明目前研究的“党内政治生态”中的“党”是狭义的党,特指中国共产党,还没有研究到广义的“党”的范畴。同时相关的学科也是政治学和政党等,表明研究重点仍在“政治”而非“生态”。

4.对研究层次的分析

如表5所列数据可知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所占比例高达95%,表明目前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仍以理论研究为主,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5.对基金支持的分析

如6所列数据可知83.5%的研究成果没有基金支持,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成果占14.6%,其他基金支持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支持力度较大,而地方对其支持力度较小。

(二)基于模型对比分析法的相关分析

模型对比法主要是用来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以现有数据和现状的条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预估的过程。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分析有助于对领域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信息计量学的一个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信息增长规律的研究,目前已经有很多相关的数学模型已被提出,并得到验证,比如著名的Price曲线,借助这些模型能够较好的对现有学科发展做出对比性的预估。如图1(a)所示为Price曲线,该曲线较好的反应了一个热点问题的发展趋势,而与其对应的数学模型如公式(1)所示:

F(t)=aebt (1)

其中,表示t时刻的文献量,a为统计初始时刻的文献量,b是时间常数。

如图1(b)所示为年度发文量的统计图,对比Price曲线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其相似之处,不妨假设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变化趋势符合Price曲线模型,最简单假设:a=1,b=1,起始时间为2012,即2012年t=0,。那么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即2017年发文量将达到148篇,2018年发文量将达到403篇,……2020年发文量可能达到2978,2021年发文量达到8095。为了对比分析,选择已进入发展稳定期的“马克思主义”为关键词,在CNKI中以题名搜索期刊,近5年的平均年发文量为4000篇左右,可预计在2020年后将达到研究成熟期。

(三)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法的相关分析

高频关键词分析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按照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获取关键词并统计后,按递减顺序排列可得到一组有关“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热词,如表7所列数据可知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主要针对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政治文化、从严治党、党内民主、党的建设等方面,由此可见这些研究点既是研究的重点,又是研究的基础,说明现有成果主要是围绕这些点展开一系列研究的。

如图2所示为关键词共现关系图,从图中可见,现有成果是以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所形成的,这与关键词统计分析的结果雷同,但是共现分析还可反映出更多细节,比如: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与从严治党、政治生活有关;制度文化和新常态是新的或冷的研究点,等等。

五、讨论与结论

(一)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现状的讨论

目前的研究现状是:问题较新以及没有较好的基金引导,使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党内政治生态”关注度较低;研究层次和学科分布不均,科研成果从数量上看,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上述数据描述与分析,可知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都已有所研究,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其他各级党校、浙江大学等高校,各科研机构虽然开展了研究但数量上仍不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党内政治生态”这一研究点较新,尚未引起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的重视,或者是因为地方科研基金的支持不足,没有基金的支持将影响研究人员的关注度。因此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基金的支持,将极大的影响改研究方向的發展。从研究层次和学科分布的统计结果看,研究层次较单一,学科范围也有限,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尚未设计该领域,因此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层次和领域的扩散,将会出现极大数量的研究成果。从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知,目前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十八大习近平首提政治生态以来以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为主题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内制度、民主、选举、监督的建设及路径选择的研究。所以目前的研究内容极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

(二)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发展趋势的讨论

预测发展趋势: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未完全展开和深入,如果相关研究能够得到更多的基金支持,发文量将会出现爆炸式或指数级增长。

根据经典信息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目前“党内政治生态”的发文量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初期,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相关论文的发表量仍应该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所以可推断发文量将快速增长。根据学科分布、研究层次以及基金支持的统计分析,如果能够得到更多基金的支持,研究的学科分布和层次将会扩散,相关发文量同样将快速增长。从研究内容看,“政治生态”中的研究重点将从“政治”转向“生态”成为新的研究趋势,还有像“制度文化”、“新常态”等关键点可能成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以信息计量学的相关分析法为基础,以CNKI的数据为研究内容,以“党内政治生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给出分析过程,并得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结论。目的在于利用最简单方式获取最直接的数据,并利用科学方法定量化的研究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刘梦然.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综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04):51-53.

〔2〕孙秦敏.学术界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综述〔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6,(04):62-66.

〔3〕魏立楠.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综述〔J〕.才智,2016,(19):216.

〔4〕Rosanne G. Pot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 retrospective on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 1966–1990〔J〕.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1991,25(6): 401-429.

〔5〕Jan Treur. Verification of temporal-causal

network models by mathematical analysis〔J〕. Vietnam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2016,3(4): 207-221.

〔6〕Lee,Su.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search through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Innovation,2010,12(1): 26-40.

〔责任编辑:谭文富〕

作者:姜帆

学术生态分析论文 篇2:

大学学术生态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创生学术的有机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它包含学术、学术环境与学术人员三个基本要素。就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而言,学术乃大学之灵魂;自由乃学术之土壤;真理乃学术人员之永恒追求。目前我国大学学术生态遭遇了学术环境的功利主义,出现了师生的学术浮躁情绪与学术繁荣背后的泡沫现象。中国大学学术生态的现实超越,必须以学术为中心,倡导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加强个体学术修养,坚守大学教师的精神自治;净化学术环境,营造和谐学术生态。

关键词:大学;学术生态;理想;现实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科规划课题“研究生收费及资助机制研究”(XJK06QJG005);湖南省教科“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调查研究”(XJK012BGD013)。

作者简介:冯君莲(1972-),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大学学术生态影响着高校内部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关系着大师的诞生、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产出等核心问题。构建大学学术生态,是启迪创新思维、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繁荣学术文化的根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学术生态问题,致使大学学术生命力下降、学术土壤贫瘠,甚至出现学术造假、学术泡沫等学术腐败现象。因此,高度重视大学学术生态的研究,深入分析学术生态的理想和现实,对于修复学术生态、加强学术生态建设尤为重要。

一、学术生态及其理想

学术,学问之术,学习之术,可以理解为专门系统的学问和研究活动。它是人类知识的理性反思和系统总结,具有研究性、权威性、合理性等特征。生态,从本意上讲,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学术”和“生态”糅合而成“学术生态”,便被赋予了更加深刻而丰富的意义,饱含了人们对于学术界呈现和谐健康的发展状态的美好期待。有人认为,学术生态是指由学术主体、学术客体以及软硬件环境等元素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学术系统[1]。学术生态是由“学术-教师一环境”构成的,以大学教师为主体,为实现学术活动目的所形成的动态系统[2]。学术生态被具体化为学术问题、学术人员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组合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的、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它不仅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的交换,而且还有知识、思想和信息的交换[3]。因此,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的有机环境,意蕴学术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创生过程[4],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且学术系统内部包含学术、学术人员、学术环境三个基本组成要素。理想的学术生态是学术内外人士对学术的美好期许和追求,是学术客观存在的健康状态。

学术乃大学之灵魂。学术作为大学存在之根基,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的本质属性[5]。它占据学术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必须坚持为学术而学术。“为学术而学术”绝非指单纯地追求学术成果的产出,绝非千方百计地制造学术问题,或是处心积虑地把研究成果的价值扩大化。“对大学来说,学术一旦不成为核心价值或中心目的,那么,它必然就会成为某种手段或工具,成为谋取大学外围价值和副产品的手段。一旦学术及其教学成了手段,那么这些人员就可以反过来支配学术研究和教学,从而使学术研究和教学服从于他们,直至为他们的利益服务”[6]。“为学术而学术”就会沦为学术人员评定职称、申报课题、获取社会资本等外在目的庸俗工具。这不仅造成学术研究资源浪费,学术垃圾遍地开花,而且酿成学术浮躁、价值扭曲的社会风气。所以,“为学术而学术”体现纯粹学术追求,不掺杂外在附加目的,其本质是探索真实的学术真理。从历史的视角审视从古典大学到现代大学的演变,我们就会发现,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是大学永恒追求的主题。从热衷于高深学问的教会人士,到自发组成的学术行会,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术的探求始终是推动大学产生与改革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大学的灵魂所在[7]。同时,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几百年的活力和生机而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从事专门高深学问的研究,将学术研究作为价值追求,成为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学术殿堂。学术也是学者的生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态中,坚持为学术而学术,以真正有意义的学术研究为导航,使各种学术生命与环境共生共荣、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在当前形势下,构建理想的大学的学术生态,不仅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与学术创新,更有利大学自身的良性发展,使大学更好地履行各项基本职能。

自由乃学术之土壤。大学学术生态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具有自由的学术环境。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多种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有研究者将学术环境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分,其主要内容有学术制度文化、学术权威、学术群体、学术管理和经济收入等五个方面[8]。还有研究者将大学的学术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9]。通常而言,学术环境可以理解为影响学术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例如学术研究的设备条件和资料条件、学术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等等。硕果的收获离不开优良的沃土,学术环境好比学术生态中的土壤。但是,笔者以为,学术生态中,自由是品性最高的环境,是无法用制度与物质进行量化与检测的至高无上的环境,是学术人员进行学术探索和研究的必要条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曾提出“兼容并包”。因为,自由的学术环境具备极强的包容能力,它能够包容多种多样的学术见解,包容后起之秀、包容门派之争、包容错误与谬误、包容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甚至包容所有的对立与矛盾。这种环境才能成就大学问,铸就大事业,更能孕育出“大楼”内的大师。离开学术自由的支撑,学术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托。从事学术研究是一项费时费脑的智力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唯有在自由灵活的场所中才能保证研究人员身心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激发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术人员能够不受外界的束缚,真正拥有追求真理的自由。于是,其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状态才能处于最佳水平,有利于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酝酿和诞生。

真理乃学术人员之永恒追求。在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中,师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他们是学术研究的主导者,是学术问题的发现者,是学术成果的制造者。师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其具备学术探索的能力,保有对学术探究的无限热情,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导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这个群体所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代表着整个学术生态系统的学术力。同时,在整个学术生态系统内,学术人员必须坚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赫钦斯曾说,“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那么,学者远离学术,就预示着学者失去了“生命”,学者将如行尸走肉般穿梭在学术界。师生把对真理的崇尚当做毕生的追求,是学术生态的重要内容。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各种认识与思想在此汇集碰撞,真理在此探索诞生。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毋庸置疑,大学是个诞生真理的地方,是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在这里只有真理才有发言权,谁掌握真理谁才有发言权。师生是大学中引领学术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探索真理的中坚力量。雅斯贝尔斯谈到追求真理时的学术责任问题时指出:“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10](p139),“大学的师生追求真理不负任何直接、实际的责任,他们尽对真理本身负责,研究者共同为真理而斗争,而彼此之间却并没有生活的竞争”[10](p170)。学术人员对真理的追求是学术生态的永恒追求,是保证学术生态之纯净,学术殿堂之神圣的精神动力。以真理为终,并非排斥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恰好相反,人才培养与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大学最崇高的真理。人才培养在“以真理而终”的信念中实现。因为,在所有的学术成果中,人才是学术生态中最重要的产出成果,人才更是学术人员永恒的价值追求。这是大学学术生态的最大真理。众所周知,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与科研相统一的人才[11]。从大学的职能履行来说,人才培养乃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育人为本”是学术人员的行动指南。坚持育人为本,不仅是大学存在和延续的前提,是评价大学教育质量和学术人员教学成果的有效标准。换而言之,学术人员倘若丢失这一根本职责,大学也陷入名存实亡危机;学术人员失去了“育人为本”这一准则,也意味着学术生态系统的瓦解。

二、学术生态的现实境遇

反观当前我国大学,学术生态系统出现部分失衡,甚至面临种种危机。目前我国学术生态中存在着大量的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也存在剽窃、造假、快餐化、泡沫化等一大堆汗颜的事例[12]。当务之急是正面现实、深入探究、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应对策略。

(一)学术环境的功利主义

学术环境是学术赖以生存下去的生命基础,缺乏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的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大学的学术生态中,学术环境具体细化为科研条件及科研资料设备等硬环境;还包括学术制度及学术评价体系等软环境。从硬环境来看,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设备极大改善,科研经费相对充足,学术环境整体呈现优良状况。然而,软环境受外部社会风气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今官本位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盛行,使得整个社会环境陷入一种极端窘况的境地。此类不良风气已经渗透至学术领域,学术人员的学术方向偏离规范轨道,造成了学术环境的异化。这种学术环境的异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竞相角逐与博弈较量中,致使整个学术生态进入一种压抑或萎靡状态。这种被压抑或萎靡的学术生态的典型表现是学术的行政化,以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方式管理学术事务,行政严格控制着绝大部分学术事务的管理、审批和监督。同时,在这种备受束缚的学术环境下,学术环境的质量严重地受到影响。例如,学术评价体系固化造成学术粗制滥造、成果鱼龙混杂,同样导致了学术环境的污染。在学术研究经费方面,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支配权,这就导致学术研究往往以迎合政府需求为目标,从而具有丧失对真理的追求与学术自由的风险,学术人员成了“戴上镣铐”表演的舞者,他们人微言轻,话语权力消弭,社会地位边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学术传承与创新受到遏制,整体的学术生命力受到限制,学术环境变得严苛。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充其量成为政府进行判断或选择时提供学术论证的“诠释者”。

(二)师生的学术浮躁情绪

师生是大学学术生态中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是学术生态内部最为活跃的因子。正如哈佛校训所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大学师生同样注重以真理为友,并将探索真理看做是毕生的理想与追求。学术人员的价值偏离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专门人员其行为偏离了本应坚守的以学术为主、以真理为目标的准则。然而,在市场经济普遍追逐金钱和权力的背景下,功利主义这股风潮同样冲击着大学的学术生态。学术人员逐渐忽视高尚人格的塑造和良好修养的养成,开始功利浮躁、学术行为的失范、染上不良的学术风气、偏离探寻真理的正确轨迹,走向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机会主义道路。如部分研究人员丢掉了耐住寂寞、潜心研究的精神,一味强调学术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学术成果的质量,甚至抄袭剽窃或是低水平重复。有的人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自我约束让位于自我沉沦,严于律己裂变为自我放纵,甚至逐步滑向学术腐败与违法犯罪的泥潭,玷污了学术的纯洁高雅,动摇了学术的道德基础,扭曲了社会的公平正义[13]。在这种学术生态中,学术人员在错误的价值导向下从事学术研究,所产生的学术“成果”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可以说是学术生态中的废品垃圾。当学术人员的价值出现偏离时,学术主体逐渐抛弃追求真理的使命,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偏离学术正轨。他们往往容易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远离学术道路,学术主体不再把追求学术作为自己的中心价值,学术不再是目的,而是沦为攫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学术人员不再关注真正的学术问题的存在与研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在价值偏离的影响下逐渐淡忘,进而致使知识分子学术人格贬损与道德缺陷的恶果。

(三)学术繁荣背后的泡沫现象

近些年来,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教育的投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得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瞩目的发展。于是,大学学校的学术生态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学术论文、专著的数量更是居世界排行中前茅。学术探讨、问题追踪、科学研究在我国大学中得到极大的提倡和鼓励。更有甚者,部分大学把科研成果与晋职、评优、奖励、福利待遇紧密挂钩。学术研究的重视与盛行,学术生态系统中的“胜景”着实让人惊叹。然而,在这种学术异常繁荣的背后,学术的真正价值又该如何探寻呢?这种景象真的是我国学术生态的真实状况吗?学术生态中,学术作为大学存在和延续的前提,学术的核心价值正受到了冲击,“为学术而学术”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病变。我国的学术生态中出现了一些“学术失真”的现象,学术生态中的繁荣景象似乎是一种“假繁荣”。部分学术人员甚至将“为学术而学术”演变成获取无谓的学术成果的手段,致使许多学术研究的假问题在学术生态中滋生开来。学者们的学术研究并非直指真实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能达到学术的成就肆意伪造学术问题。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职称、金钱、权力而进行的快餐式学术编撰活动,以至于学术生态中产生了大量不存在真正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这就势必导致学术生态系统中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失衡。据报道,我国近年来SCI论文数量明显增长,平均每4.74年增长一倍,论文数量占世界的份额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每5.98年增长一倍。但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们的论文被引用频率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最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单篇论文平均引用次数只有3.01次,居世界第124位[14]。可见,当前琳琅满目的学术成果实际上包含着学术真假难辨,隐含相当部分的泡沫,是一种虚假繁荣。这种盲目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行为,为追求学术成果数量而导致了学术生态失衡,严重影响学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循环,潜伏着各种学术危机。

三、学术生态的现实超越

在仰望理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踏实解决眼下学术生态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的学术生态的现实不容乐观,在认清学术生态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寻找各种应对策略才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现实,构建出理想的学术生态,使学术生态健康持续发展。

(一)以学术为中心,倡导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

学术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身份标志。学术具体而言是以高深的知识为内容,同时也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是围绕“知识材料”建构的学术组织,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这个组织开展活动的核心内容[15]。以学术为中心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以追求什么样的知识,是实用知识、还是普遍知识以及自由知识。追寻什么样的知识即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术环境和思想氛围。在纯洁明净的学术环境中大学精神得到弘扬,无论是作为学术的主体教师还是学生,呼吸着自由纯净的空气,受其熏陶,必将得到心灵的宁静。以学术为中心而形成的大学精神,是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到,“大学教育有非常实际、真实、充分的目的,不过,这一目的不能与知识本身相分离。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就是人类的心智本性”[16]。学术本身也就是大学的目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学术人员不仅获得知识的累积,重要的是独特的思维习惯的形成以及责任意识的建立。因此在学术生态中,坚持真正的为学术而学术,研究真实存在的学术问题才是保证学术可持续发展之根本。第一,倡导为学术而学术,这就要求学术人员要严守学术规范,遵循学术纪律,不断激发学术研究思维,努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第二,在真实学术问题的导向下,学术生态内部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审查学术虚假问题。相关学术管理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反对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法律法规,确保惩治学术腐败有法可依。第三,还要尽快完善学术成果的评价机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实行双盲评审,以保证学术问题的真实性,创造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

(二)加强个体学术修养,坚守大学教师的精神自治

学术人员作为学术生态中的学术主体,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学术修养是学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是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的有力保证,而学术创新能力却是创造学术新成果,繁荣学术生态的核心驱动力。教师在高校里属于较为固定的群体,他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态度对一所高校的学术风气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学术道德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学术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自觉[17]。一所具有大师存在的学校所引导的学术道德是高尚的,学术氛围是浓厚的,可见良好个体的学术修养是集体学术道德形成的前提。但是在大学的学术生态现实中,部分学术人员由于学术修养不高,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脱离了学术轨道,放弃了“学术人”的精神追求,成为了学术生态系统中劣质品、仿冒品的“制造者”。鉴于此,第一,学术人员要有效加强自身的学术自律,坚守学术品格。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术人员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承担学术责任,使学术活动达到为全社会谋福利的目的。第二,学术人员要精神自治,守护自身的精神领地。在利益获取与道德沦陷面前,学术人员能够摈弃利益诱惑,成为学术生态系统中的“精神守望者”。“对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其学术操守与道德自律是非常必要的。没有个人的道德自律,任何坚固的城墙都会坍塌”[18]。第三,学术人员要正确定位,理性选择学术目标,自主寻找学术资源,通过有效开展学术活动,不断积聚自身的学术实力。第四,学术人员需要“自我反省”。学术人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不仅需时常反省,及时认识自身的错误,以致不被耀眼的光环所笼罩,而且也需对“他者”的反省。“他者”包括外在的学术繁荣、学术霸权。学者的精神自治是个体学术修养的最佳状态。

(三)净化学术环境,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

学术环境是大学的生命基础,它构成了大学存在的合理条件。大学职能的实现、大学的发展都有赖于这样的学术环境。不同的学术环境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促进高校学术发展和学术人员的发展、促进大学的自身发展,关键是建设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19]。学术环境是大学的土壤或根基,需要得到保护和营造。然而在现实的学术环境中,缺乏合理的学术评价理念是导致学术环境异化与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净化学术环境,必须营造自由的学术生态。第一,淡化学术评价的指标概念。在当前学术环境中,现行的学术评价明显过于强调指标体系,而评价指标体系又过于量化。这是一种粗糙、简单的作法,必须予以革除。评价体制的建立和执行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与民主的原则,坚决杜绝“暗箱操作”。第二,学术评价要注重伦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术人员的学术体验,及时关注他们的需求,减少不符合实际的规则或要求。往往不合理的规则容易造成不合理的行为,伦理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学术评价权力下移。从评价机构的构成来说,机构不宜集中到学校,应该以学院为主体;机构成员应由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专家组成,开展独立的评价活动,对于学术人员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必须予以公开。四是学术人员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成果统计时,不得以过于量化的硬性指标进行衡量。此种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复杂的学术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思维活动数量化,评价活动形式化。对于学术成果的评价应该把重视研究过程与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反应结合起来,不能单一地以学术成果为标准对学术人员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将学术环境中的内部监督(学术团体)和外部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学术评价体系的过渡僵化,使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学术环境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 张启强.学术生态与学术可持续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7(4):110-111.

[2] 吴兰平.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学术生态[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6):94-97.

[3] 李中赋.关于我国学术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C].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合肥,2007:86-92.

[4] 张敏.“学术生态”概念之诠释[J].考试周刊,2011(44):164-166.

[5] 荆建华.论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77-81.

[6] 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8—39.

[7] 王光荣,王端.我国大学学术生态系统的透视[J].教育文化论坛,2011(3):20-24.

[8] 唐安奎.论大学学术环境与基层学术人员的成长—学术生态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 90-93.

[9] 杨移贻.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J].未来与发展,2000(6):55-58.

[10]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9,170.

[11] 韩秋莹,牛金成.大学回归育人本真的路径探微[J].现代教育管理,2009(5):8-10.

[12] 向燕.从德国古典大学观论我国学术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21-122.

[13] 范松仁.大学学术不端现象探源[J].大学教育科学,2011(1):11-15.

[14] 姜朝晖.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术生态—基于功利主义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1(4):25-27.

[15] 王怀宇.教授群体与研究型大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52.

[16] [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

[17] 祝木伟.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伦理生态诉求[J].江苏高教,2011(4):28-30.

[18] 朱新梅.教育腐败与学术腐败及其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23-26.

[19] 戚业国,宋永刚.论大学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J].江苏高教,2004(2):16-18.

The Predica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y

FENG Jun-lian

Key words: university;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deal; reality

(责任编辑 陈剑光)

作者:冯君莲

学术生态分析论文 篇3:

和谐学术生态建设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再认识

摘要:基于学术生态失衡的背景,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中的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功能主要有认识与调节功能、引导与控制功能、凝聚与团结功能、教育与促进功能。其中,认识与调节功能引导教师认识学术生态现实和理想,遵照学术生态运行规律自觉调节职业行为;引导与控制功能促使教师行为向和谐学术生态理想境界发展,控制教师行为以免其越界;凝聚与团结功能通过提供核心价值观将教师凝结为职业共同体、凝聚为道德共同体从而营造合宜的学术秩序;教育与促进功能通过教育师生以加强学人自律,积极影响社会道德以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术生态;功能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1-0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职业道德研究”(12CZX070)、2013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人文社科类)项目“学术职业伦理失范及其规制”(2013-22)。

作者简介:张英丽(1975-),女,河南舞阳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学术职业研究。

随着人们对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等的关注和忧虑日渐增加,优化学术环境、建设和谐学术生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是关系学人福祉、关乎学术事业未来的长远大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于化解部分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严甚至学术不端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规约教师职业行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推进和谐学术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既有社会道德的认识、调节功能[1],也有职业道德的控制和凝聚功能[2](P3-36),其与社会道德的区别体现在多向性、群体性、道义性、担当性等特点[3],其特殊之处在于它还是一种教育资源,对教师和学生有教育引导功能,对社会道德有促进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将有力地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

一、认识与调节功能

学术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求学术人与学术环境之间具有正常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学术人之间、学术群落之间及学人个体和学术群落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学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学术生态效能得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与调节功能有助于教师理性认识学术生态现状及其运行规律,依照系统运行规律和发展需要自觉调节自身职业行为。

认识功能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反映学术生态现状尤其是学术职业内部利益关系的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认识学术生态现实和理想的一种方式。从认识角度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从教师与国家、社会、学术活动及学生的关系,特别是从教师对高等教育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尤其是学生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描述学术职业现实状况,展望其未来发展理想图景。从认识方式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以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形式,表达其对学术职业现状和理想的认识成果,通过道德理想、道德准则、道德评价等方式,反映学术职业领域的利益关系及其调整原则,为教师选择适当的职业行为提供导向。

调节功能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指引、矫正教师职业行为进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维持职业秩序的功能。在调节范围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涉及教师与国家的关系(爱国守法)、教师与职业及学生的关系(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教师对学术工作的态度(严谨治学)、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服务社会)、教师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为人师表)。在调节角度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从利益关系角度,特别是从教师对社会、集体、学生和同事利益态度角度调节其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在调节尺度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以“应当怎样”的准则为调节尺度,但又不限于“合道德性”的最基本要求,而是将“合道德性”进一步划分为“非恶”、“小善”、“大善”、“至善”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判断。在调节侧重点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侧重于引导行为主体承认、尊重和维护其行为客体的利益和应有的权利,主要以确认行为主体的义务为前提和归宿。在调节方式上,既有他律性的社会调节,又有自律性的自我调节。

二、引导与控制功能

和谐学术生态需要所有生态因子各安其位、有序配合,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谐发展。作为一种自律性强又具有一定强制力的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能够较好地控制和引导教师职业行为,以使其安守学术生态位并履行学术职责。

引导功能是指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供现在怎样和应当怎样的图景,引导教师向职业道德理想境界发展。职业道德现状如何?其应然状态和未来趋势如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会对此做出描述,这种描述不是依据现实而是依据理性做出,并非出自个人情感而是职业集体意识的结晶,其目标并不仅限于把职业道德事实描述出来,更重要的是确定从业者应该履行的行为原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为教师提供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道德的行为,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哪些行为是道德中立的行为;哪些行为在道德上是肯定的、应当提倡的,哪些行为在道德上是否定的、应当禁止的,从而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指明方向,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引导教师的职业行为向着符合职业道德的方向发展。

控制功能是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为教师职业行为划定界限,规定何者可为与何者不可为。高深的认识论基础,服务质量的难以评判均促使社会公众更加关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职业自身对高深知识的垄断和职业利益保护机制也需要建立和强化职业道德,需要用职業道德约束、控制教师的职业行为,以保证他们基于职业核心价值观做出负责任的行为,使职业的社会职能得以有效发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控制功能既在于支配个体以迫使其按照特定方式行动,同时也对个体取向加以限制以禁止他们超出界限,其使命“就在于保证人们遵守这些道德”[2](P7]。

三、凝聚与团结功能

和谐学术生态建设需要学术人发扬优良学风,恪守学术规范并相互约束,然而高校教师“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4],作为职业集体意识结晶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能够发挥其凝聚、团结功能,使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进而构建职业共同体。

凝聚与团结功能是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为从业者提供一种核心价值观,这种精神力量使从业者具有或者追求一致的价值理想和信念,形成共同的文化气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凝聚与团结功能源自于职业自身的需要,是职业功能正常发挥的保障。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表达了对职业伦理这种功能的信心。他指出,社会相似性产生了法律和道德以保证这种相似性,同样地,分工也产生了规范以保证相互分化的各种功能得以进行稳定和正常的协作,规范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多,有机团结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或不完善的[5]。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一书中,涂尔干在论述法团组织的存在根源时指出,尽管在我们眼里,法团完全是一种精心守护自身特权和排他性权利的组织,甚至致力于增加这些特权和权利的组织,但是倘若法团仅仅专注于其狭隘的职业特征,它是不可能对协作团体及其成员的道德产生非常积极的反应的。因此,法团或法团体系的必要性似乎不在于经济基础,而是源于道德理由。唯有借助于法团体系,才能形成经济生活的道德标准。于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职业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和集体期望,就成为“将个体维系于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纽带”,成为“将个体维系于所有与群体有关的事物的纽带”[2](P18-24)。

四、教育与促进功能

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既需要对学术行为进行规范,也需要学术人的积极参与和严格自律。“学术主体自律意识淡薄是学术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6]。因此,和谐生态建设需要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制度保障体现在学术人的自觉自律和身体力行上,学术人的“严格自律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关键”[7]。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能够发挥教育与促进功能,使教师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并促使其内化为信念,进而自觉体现于职业行为之中。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具有两重性,即对教师的教育和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通过道德评价等营造社会舆论、形成良好风尚、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从而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达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做到求真务实、学术自律,营造良好的个人学术心态[8]。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要言传,更要身教[9]。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内化既促使其自身具备崇高的道德信念、积极的道德情感、坚毅的道德意志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又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动机、激发正向的道德情感、锻炼坚韧的道德意志、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均具有积极影响。

促进功能是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的积极影响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作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通过三个方面来发挥:一是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影响和促进社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通过教师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变化,学生道德品质的变化又以一定形式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的变化。二是通过教师参与社会生活而影响和促进社会道德。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如发表演说、开设讲座等,宣传积极、高尚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观念,发挥净化社会道德环境、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作用。教师还通过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根据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行为,给公众树立道德楷模和学习榜样,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三是通过教师对家庭、亲友和邻里的薰陶而影响和促进社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促使教师形成相应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教师会把这些信念与品质带入家庭生活和周围环境,对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产生影响,进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和良好风尚的形成,这将为和谐学术生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术生态的概念提醒我们不仅要看到学术共同体内部的问题,还要关注它所存在的环境[10],学术环境是学术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学术发展之本、之源。

综上,和谐学术生态,重在建设[7],要发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与调节功能以指导和谐学术生态建设,发挥引导与控制功能以引领和谐学术生态建设,发挥凝聚与团结功能以推进和谐学术生态建设,发挥教育与促进功能以保障和谐学术生态建设。遵循学术生态运行规律是建设和谐学术生态的基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与调节功能引导教师认识学术生态现实和理想,自觉调节自身职业行为以保障学术活动顺利开展。系统生态因子各安其位是建设和谐学术生态的关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与控制功能促使教师行为向和谐学术生态理想境界发展,控制教师行为以免其越界。合宜的学术秩序是建设和谐学术生态的保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凝聚与团结功能通过提供核心价值观将教师团结成职业共同体,通过追求共同的职业理想将教师凝聚为道德共同体。学人严格自律和良好社会环境是建设和谐学术生态的保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与促进功能通过对教师的直接教育和对学生的间接教育以使其了解并内化学术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对社会道德的积极影响为学术工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5.

[2] [法]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许烨,刘克利.有德之师: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鹄的[J].大学教育科学,2014(4):59.

[4]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4.

[5] [法]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64-365.

[6] 王革,刘乔斐.加强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3):55.

[7] 路甬祥.建设和谐学术生态[N].人民日报,2007-04-19(14).

[8] 王全林,程东峰.大学教师学术生態问题与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3(2):16.

[9] 徐超富.大学教师:言传身教的学者[J].大学教育科学,2010(2):60-64.

[10] 刘英楠.何祚庥院士等倡议:中国需要重建学术生态系统[N].科学时报,2005-01-03(01).

作者:张英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投资理念分析论文下一篇:职能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