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探究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入城市,面对生活、就业压力,很多人选择摆摊来维持生计。摊贩经济于无形中逐步发展成为一道城市风景。城市发展离不开市容市貌建设,离不开市民和谐共处,也离不开城市管理。由于受年龄、出生背景、文化程度、自身修养、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探究论文 篇1:

30年来我国海关的治关理念与实践

【摘要】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海关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的30年,其中海关的治关理念发挥着统领海关工作全局的作用。本文以海关科学治关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为线索,概括我国海关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大致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从严治关” 阶段,“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 阶段,“科学治关” 阶段。

【关键词】治关理念 从严治关 依法治关 以德治关

我国30年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外部的关系发生了质变,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同时,中国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更主动地履行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海关事业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建设现代化海关的30年。海关是国家宏观调控与行政执法部门之一,但是我国海关领导体制相对于财政、金融等领导体制而言是多变的,由1949年集中统一垂直领导改为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海关总署作为全国海关的领导机构,随着领导体制的变化,其隶属关系也经历了多次变更,由直属政务院改为对外贸易部,又降为对外贸易部部属职能局。国务院1980年发布了《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又将海关总署改为国务院直属机关,并实行统一垂直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关事业的复兴与蓬勃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受益最多。海关系统改革内容十分丰富而具体,本文仅以统领海关工作全局的治关理念为核心,诠释和总结海关系统改革30年的成就。与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相对应,我国海关系统的改革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1980—1998年探索出“从严治关”治关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海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出口业务量迅猛增长,进出境人员日益频繁,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多样化。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促进对外开放,我国提出以“促进为主”的工作方针,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海关也是采用渐进式改革,先选择深圳海关为改革试点,再在全国海关系统推广。罗湖海关在1986年率先实施了“红、绿色通道”改革,实施大通道敞开式验放。针对“三来一补”企业增长迅猛、公路口岸无法满足通关需求的问题,深圳海关于1987年进行了加工贸易集报清单制度改革,对加工贸易企业在公路口岸的进出口货物实行集中报关,提高通关效率,优化了特区外商投资环境。

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以及当时海关工作中存在片面理解和执行“促进为主”方针、忽视严格执法的现象,1993年全国海关关长座谈会确定以“从严治关”作为海关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从严治关"的内涵是“一高四严”:坚持高标准,制度严密、管理严格、作风严谨和纪律严明。

二、1999—2006年提炼出“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治关理念

1、“依法治关”治关理念。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海关总署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执法活动的经验教训,于1999年1月确定“依法行政、为国把关”的海关工作方针。全国海关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方针指导下,严厉打击走私违法活动,严密税收征管机制,切实落实国家进出口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实现全国范围的计算机联网监管,有效地发挥了海关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1998年海关开展了大规模反走私联合行动和专项斗争。同时,海关清醒地认识到严重的走私犯罪必然与严重的执法腐败相联系,反走私必须反腐败,因此海关狠抓队伍建设,在海关系统内连续开展依法行政、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整顿。为了真正“管住自己的人、把好国家的门”,海关总署2000年提出了从严治关的3年目标:使海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有较大提高,作风纪律有明显改进,执法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海关。

海关总署出台与海关法配套的行政法规,对3000余件海关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促进执法工作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起,海关总署提出要注意纠正海关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随着“依法行政”海关工作方针的确立,海关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此外,对海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活动实行监督、制约和检查,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海关衔级制度,全国海关关员正式佩戴衔级标志上岗,以“政治强、业务精、管理严、作风硬、廉政好、效率高”为主要标志,全面开展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统筹海关队伍教育、管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在依法治国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依法治关”理念实际是“从严治关”理念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明确了“严”的标准和程度,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履行海关的各项职责。我国把依法从严治关贯穿于海关管理的整个过程,处理好“把关”和“服务”的关系,从而保证了海关能够承担起把守国门并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重任。

2、“以德治关”治关理念。2001年1月,江泽民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是基本原则,除了需要法律的规范约束,还需要伦理道德来引导提升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促使理性经济、健康经济的形成。

作为国家监管进出口机关,海关是行政执法部门,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是海关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而且将长期存在,这是客观现实。如何有效化解和防范这两大风险,是海关工作的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因此,海关系统实行法德同构更加必要和迫切,其具体运用和实践就体现为“依法治关”与“以德治关”的治关理念。具体而言,“以德治关”就是要树立“为国家把关、为祖国争光、对人民负责”的海关意识,培养“公正廉洁、文明把关”的海关职业道德,从而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公正执法、高效服务、文明廉洁”的严守海关职业纪律的队伍,自觉抵制行政执法中的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丑恶行为。海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依法行政具有直接的影响。

以人为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以德治关”的重要方式。中国海关坚持“以德治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红其拉甫海关认真履行为国把关的神圣职责,认真落实各项廉政措施,至今未发生一起违反廉政规定的事例,实现了“一个不少、一个不倒”的廉政建设目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2005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艰苦奋斗模范海关”荣誉称号。

三、2007年升华为“科学治关”的治关理念

在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海关总署积极践行和诠释着海关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前任署长牟新生在2007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发表讲话《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 全面建设和谐海关》,明确了科学治关理念与建设和谐海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牟新生指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海关对内要为人民服务,对外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16字方针和“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队伍建设12字要求,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局,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建设和谐海关,不仅要创建融洽友好的内部环境和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把关服务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服务型海关、责任型海关和法治型海关建设。科学治关,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已成为我国海关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盛光祖署长在2008年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的发表讲话《认清形势严格要求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任务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海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把关服务能力,建设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全国人民满意的海关。盛署长的讲话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部署,提出重点把握4个方面:发挥海关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使海关管理成为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之一;认真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区域发展支持力度;大力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他指出了海关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海关管理的不适应情况,强调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监督制约,营造良好氛围,搞好班子建设,努力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

署长会议精神继承了近30年海关改革的成果,并把“从严治关”、“依法治关”、“以德治关”的理念升华为科学的治关理念。海关总署为落实科学的治关理念,1998年作出了《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勾勒出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建立现代海关制度两步走发展战略:用5年时间在全国海关初步建立起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然后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0年前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海关制度。

1998—2002年,全国海关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并坚持“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工作方针;以通关作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海关信息化建设,全面改革海关业务制度,基本实现中国海关通关管理的“四肢协调”;坚持从严治关,加强海关队伍正规化建设。第一步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现代海关制度初具规模。

2003年初,根据海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海关总署党组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2004年4月中国海关正式启动实施《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努力建设“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各项改革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2006年,为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关总署制定了《海关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纲要》,并对《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修订。

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始终遵循六大基本原则:科学治关、依法行政、守法便利、综合治理、以人为本、整合创新。必须明确海关战略目标:在初步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全面、协调地推进海关各项改革与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结合的现代海关制度。努力建设科学、文明、高效、廉洁、和谐的智能型海关,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海关不断探索科学的治关理念,创造了海关事业30年的新辉煌。一是海关税收连年大幅增长,为国家税收和财政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进出境监管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外贸大发展和对外交往。三是依法打击和制止各类走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进出口秩序和社会稳定。四是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五是海关统计监测预警作用日益突出,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海关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六是支持区域发展取得积极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七是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耳聪目明”智能型海关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关法制建设全面加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八是海关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服务国家外交、外经贸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口岸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九是“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建设稳步实施,海关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十是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卓有成效,海关队伍形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尽管海关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的治关理念,一定能不断提高海关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海关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

[2] 牟新生: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 全面建设和谐海关[Z].2007.

[3] 盛光祖:认清形势 严格要求建设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海关[Z].2008.

[4] 深圳海关关长邹志武:顺应改革开放趋势服务深圳经济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8-06-30.

[5] 海关总署: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修订)[Z].2006.

[6] 李九领:探究“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局,全面促进和谐海关建设”的理论依据[J].全国商情,2008(4).

(责任编辑:朱 琳)

作者:李九领

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探究论文 篇2:

探究“一带一路”建设:让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共处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入城市,面对生活、就业压力,很多人选择摆摊来维持生计。摊贩经济于无形中逐步发展成为一道城市风景。城市发展离不开市容市貌建设,离不开市民和谐共处,也离不开城市管理。由于受年龄、出生背景、文化程度、自身修养、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了维护城市的稳定,促进城市有序和谐的发展,通过探究“一带一路”建设、对比分析、借鉴国外可行性经验,构建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实用模型,建立健全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和谐相处机制。在现代城市进程中,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为市民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数字城管  摊贩经济  对比分析  实用模型  “一带一路”建设  和谐相处机制

城管,为了维护美好的市容市貌和社会秩序,为了让市民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不得不驱赶城市中各个角落的摊贩,却得不到很多人的理解。摊贩,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影响了城市环境,与城管形成了“猫鼠关系”。城管是依法行政,摊贩是为了生活,二者似乎并不冲突,如今矛盾却不断,且短时间内无法友好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不少专家学者展开了各式各样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于这些经验,本文旨在通过探究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实用模型,让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共处,为城市建设分忧解劳,尽绵薄之力。

一、数字城管

1.城管的定义

城管是指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8]

2.数字城管的定义

数字城管(即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的信息化措施。[8]

3.数字城管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信息化已然成为发展趋势。而数字城管就是响应时代号召的产物。数字城管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不仅有利于转变城市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也有利于解决城市矛盾尤其是摊贩经济问题,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促进建立和谐相处长效机制,维护城市安全与稳定,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摊贩经济

1.摊贩经济的定义及特点

摊贩经济是指街头贩卖活动,是人类史上历史悠久、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业态。[7]从主体上看,大部分是城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部分自产自销的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都是为生活所迫从事摆摊。从规模、时间和场所上看,摊点规模小,经营时间弹性化,经营场所不固定,受城管驱赶,流动性大。从产品和价格上看,价值不高,主要有农产品(蔬菜、水果等)、食品摊(小吃、坚果等)、百货摊(锅碗瓢盆、衣物饰品、玩具等)、生活服务(修理家具、贴膜等)等。摊贩经济一方面满足摊贩的生存,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但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带来诸多问题,如治安管理、市容市貌、质量卫生、交通等。

2.国内外摊贩经济的对比分析

(1) 摊贩经济的现状、发展趋势对比

(2) 摊贩与城管关系、处理摊贩经济的政府行为对比

三、如何让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相处

1.“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8] 一带一路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文化的传承。现阶段,我国正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强各国睦邻友好的关系,也有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融入到促进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相处的实践中,使城市发展更文明、更安全、更有特色。

(1) 一带建设:划片集中管理

目前,城市中每个区域都有摊贩的身影,也不乏城管的背影,二者的冲突此消彼长。针对零散无序的摊贩,首先可对每个区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综合考虑调查结果和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划片集中管理。划片集中管理主要分为禁止区域、限制区域和允许区域。对于城管,需要先考核其自身素质,然后进行岗前知识技能培训,试用合格者采用划片管理责任制。同时,城管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每个区域的摊贩进行实时监督管理;摊贩可通过信息化技术申请出摊或退摊、监督其他摊贩和反监督城管;市民亦可通过信息化技术监督城管与摊贩。这样不仅能减少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压力,减少城管与摊贩的矛盾,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城市秩序和稳定。

(2) 一路建设:分类集中管理

漫步于大街小巷,或多或少都能见到摊贩经营的商品。其种类繁多,主要有各式小吃、农产品(水果、蔬菜等)、衣服饰品、锅碗瓢盆、玩具等,可谓是应有尽有。然而,如何保证商品的质量和卫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可对摊贩的商品进行问卷调查与抽样检查,综合考虑调查、检查结果进行优胜劣汰,然后实行分类集中管理。分类集中管理主要分为同类商品集中摆摊和异类商品集中摆摊。同时,城管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摊贩的摊位和经营的商品进行监督管理;摊贩可通过信息化技术(或电话)监督其他摊贩和反监督城管;市民也可通过信息化技术(或电话)监督城管和摊贩。如此,不但有利于减少商品的质量和卫生隐患,而且有利于摊贩经济和谐有序发展。

2.构建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实用模型

针对我国数字城管和摊贩经济的现状,为了能够减少城管、摊贩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我们可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和我国“一帶一路”建设的理念,建立一个拥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实用模型。

如上图所示即为构建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实用模型,我们将它命名为“摆摊网”。该模型主要是根据用户群体的实际情况而建立,采用实名制,操作简便、通俗易懂。摆摊网是由一个总系统和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4个子系统分别是摊贩系统、城管系统、市民系统和信用系统。

(1)摊贩系统:主要分为申请摊位、撤退摊位和投诉/建议。摊贩在该模型(即摆摊网)上的摊贩系统实名认证后,通过申请摊位、查看法律法规,获批后可出摊;倘若不想再摆摊,摊贩可申请撤退摊位;摊贩也可在摊贩系统上对城管与其他摊贩的行为进行投诉/建议。

(2)城管系统:分为城管和摊贩两部分。城管在城管系统上不仅能查看自身情况、进行问题反馈与投诉/建议,也可以查看摊贩信息、记录摊贩违法/违规情况、整改情况以及最终处理结果的反馈等。同时,城管可以在系统上实时监控所辖区域的摊贩摆摊情况。

(3)市民系统:分成满意度和投诉/建议两部分。主要是对城管、摊贩的行为进行监督反馈。

(4)信用系统:主要分为取缔、禁止、限制、允许和黑名单五大类。摊贩的摆摊情况(如商品等)与摊贩的信用相关联,经考察评估后确定是否取缔、禁止、限制或允许,甚至列入黑名单。

通过构建摆摊网这个模型,一方面,使城管转变行政职能方式,由管理转向服务,通过服务来处理城市管理问题,为摊贩谋生疏通渠道,有利于化解城管与摊贩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城市建设通过尊重与宽容摊贩群体的利益,在合理授权的同时对城管与摊贩的行为加以制度约束与监督,减少城管与摊贩的冲突。

3.建立健全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和谐相处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我国尚无一个完善的机制来处理摊贩问题,就算有些法律法规尚且可参考,但是依然没有统一的执行法规和执行标准。其次,城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并无专业的培训指导,亦无合理的监督考核管理。此外,摊贩迫于生计,未能得到帮扶,反而被驱赶且诉求无门。鉴于现状,建立健全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和谐相处机制已迫在眉睫。

(1)从制度上,建立健全有针对性、通俗易懂的的法律法规,统一执行标准,特殊情况者实行特殊处理标准,使摊贩经济地位合法化,数字城管有法可依,城管行政法制化,摊贩摆摊规范化。

(2)从城管队伍上,严格选拔城管人员,加强城管人员专业性的培训指导,提高城管人员自身素质、法律素养和职业素养。同时将城管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合理化,转变城管行政职能方式,实现管理转向服务。

(3)从摊贩上,摊贩首先需遵纪守法,在保证商品质量和卫生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合理的摆摊场所,规划合理的摆摊时间。

(4)从监督上,城管监督摊贩同时受相关部门监督,市民可监督城管与摊贩,摊贩亦可监督城管和其他摊贩。不论是城管、市民还是摊贩,他们也可相互监督。

(5)从公共服务上,尊重摊贩的人格,为摊贩摆摊提供“义诊”,包括商品的选择、环卫宣传、产品营销方法、法律法规讲解、合法权益维护等。

四、构建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相处的意义

数字城管是一个城市信息化发展的符号,摊贩经济是一个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构建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相处,一方面有利于弱化城管与摊贩的“天敌”关系,缓解摊贩生存压力,另一方面让城管行政数字化,更好地为摊贩经济服务。同时,为城市的就业与安定埋下伏笔。构建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相处的基础是:公平与公正、尊重与信任、包容与协作。当这些成为一个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甚至是城市品牌时,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关系很有可能成为鱼水关系,使城市发展更加文明和谐。

五、结论

尽管数字城管在我国一些城市有所应用,但摊贩经济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处理摊贩工作本身就很艰巨,而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的实用模型与和谐相处机制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程。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关于让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相处这一课题的探究,由于自身专业学识的有限和思考角度不是很全面,其间还是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模型实现、使用意识等问题 。尽管目前还很难判定究竟哪种模式对于构建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相处是最有效的,但这些尝试至少预示着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相处的可能性已经开始升温,摊贩经济有待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综上,数字城管与摊贩经济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来明等著.城市流动摊贩权利保护与治理机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5-30.

[2] 孙芝兴编著.摊贩经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10.

[3] 张良编著.从管控到服务:城市治理中的“城管”转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50-80.

[4] 豆丁网  http://www.docin.com/

[5] 道客巴巴网  http://www.doc88.com/

[6] 个人图书馆网  http://www.360doc.com/

[7] 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

[8] 360百科網  https://baike.so.com/

作者:叶少影

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探究论文 篇3:

教育治理背景下基层公务员的研究述评

一、前言

当前,教育是最能牵动人们神经的一个话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和讨论亦十分热烈。自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时代发展的挑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标志的政府改革运动,一些国家在教育治理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当前,“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成为了许多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基层公务员直接面向社会,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关乎政府形象及群众的满意度,决定着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理解程度。在当代我国公共服务实践中,基层公务员的能力、水平和实际绩效与社会发展、群众的期望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公务员自身的工作环境、工作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此,许多学者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管理、绩效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公务员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社会矛盾的增多,使得作为政策执行者和普通社会成员的双重角色的公务员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在这种向上负责的官僚体制下,他们的压力管理问题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公务员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影响基层公务员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着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关系到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行政效能,对此,许多学者展开了研究。 江珊珊(2010)的研究显示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魏楠(2011)则认为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与社会经济环境急剧的变迁、压力型体制、公共人事制度、组织文化、以及基层公务员个体因素几方面密切相关。因此,要破除公务员职业倦怠症状,社会需要构建良好的支持网络,政府部门要优化自身体制建设,公务员自身也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的研究

对公务员的绩效的考核是其职位晋升和工资多少的依据,因此许多学者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进行了研究。韩丽红(2014)等人认为目前基层公务员存在着重官轻民、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高、在管理上还不够完善科学,选拔任用中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的问题,并认为应当从培育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精神,改革考核评价、职务晋升制度,强调行动学习等方面来切实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姜杰敏(2011)对我国绩效考核的改革路径进行了探讨,他从量化考核体系、完善考核程序及方法、提升信息化程度等发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就公务员绩效考核方面。 对于薪酬管理的研究,李智刚(2011)的研究发现基层公务员工资总体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薪酬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四、基层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

职业生涯管理对于公务员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既能激励公务员的成就动机,合理规划好职业生涯能有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更能通过拓展其横向及纵向职业通道,达到提高组织行政效率、提升执政能力的目的。当前,国内学者对公务员职业生涯的阐述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王丽丽、韩喜梅(2007)根据公务员各个阶段的需求分析,认为应该针对公务员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使公务员的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黄婷婷(2007)从政府与公务员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在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早期、中期、后期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目前我国地方教育行政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成为了制约我国教育改革的突出障碍,为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应当以“服务教学”为核心建构专业标准,完善资格制度、选拔制度、培训制度与评价制度等制度安排。该研究就行政人员的专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向性较强,政策完善措施相对比较具体。

五、 新时期公务员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

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基层公务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有特殊作用。基层公务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有特殊作用。李伟舜(2015)认为,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应有其新含义,即法治思维能力、严格执法能力、法治方式运用能力。马贵舫(2008)认为基层公务员需要具备公共服务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额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以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周鹤(2015)对基层公务员能力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能力结构弱化,缺乏主观重视、人际能力结构偏移、概念能力结构加大的问题,提出我国基层公务员应当增强对技术能力的重视和培养,提升专业素质和法律素养,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建议。针对公务员能力建设问题,刘勇(2010)指出我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利益矛盾开始呈现出深层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要想有效地化解我国突发性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矛盾,基层公务员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要对公民的诉求予以及时的回应以及具备良好的心态调控和心理疏导能力。

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激励机制的研究仍然是研究者们的关注中心。在当前这种压力型体制和“运动式治理”的环境下,庞大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缺乏预见性的工作安排使得公务员亦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时间困境,他们也常常在工作中感到“透不过气”,作为一群数量如此庞大的群体,他们不但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更是社会的普通一员,他们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心理健康对公务员自身素质和公共管理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后续研究应当对公务员的心理特质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应对其工作的流动性给予更多的关注,保证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珊珊,焦永记. 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研究[J]. 市场周刊,2002,(2):102-104.

[2] 魏楠. 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 南方论刊,2011,(10): 69-71.

[3] 李伟舜.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J]. 理论视野,2015,(07):84-86.

[4] 韩丽红,王丛漫. 关于加强基层公务员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J]. 河北学刊,2014,34(5):116-119.

[5] 姜杰敏. 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改革的路径探究[J]. 中国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12(4):162-165.

[6] 李智刚. 我国基层公务员薪酬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7-90.

[7] 王丽丽,韩喜梅.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公务员激励对策[J]. 党政干部学刊,2007,(9):22-23.

[8] 马贵舫. 服务行政与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J]. 人才开发,2008,(6):8-9.

[9] 周鹤. 基层公务员能力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34-36.

[10] 黄婷婷. 论我国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0-53.

[11] 周鹤. 基层公务员能力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36.

[12] 刘勇. 基层公务员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能力构架[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19-22.

作者:李梦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应用性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