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写作论文

2022-05-0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报告文学写作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马家军调查》采用全景式文体结构、章回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对探索人性多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等,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突破与创新。因而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报告文学写作论文 篇1:

著名科普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我的写作之路,从语文不及格开始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做客《谢谢了,我的家》,讲述幸福家事;晒“古董”成绩单,主持人敬一丹不由感叹:“这不像是从家里拿来的,这像是从档案室里拿出来的。”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他11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写出第一本书,21岁成为风靡全国最具影响力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至今,《十万个为什么》先后出版了六个版本,总印数超过一亿册,成功引导无数青少年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他擅长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除《十万个为什么》之外,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科普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纪实文学《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邓小平改变中国》等等。至今他的所有创作加起来超过3000万字,作品曾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叶永烈自年轻时起,便有了收藏资料的习惯。他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名人书信资料。尽管如今名人书信的价格水涨船高,但他仍将华罗庚、夏鼐、傅聪、冰心、梁实秋、流沙河等一大批名人书信捐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作风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许多父母的优秀品质会承袭给孩子,化作伴子女们终身的宝贵财富。日前,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谢谢了,我的家》节目中,作家叶永烈惊喜现身,分享了家庭故事。现场,叶永烈展示了“处女座”父亲帮他整理的“古董级”成绩单册子,笑谈童年作文不及格的经历……

32箱档案完整得曾让图书馆工作人员讶异

作家叶永烈对母亲的很多细节至今温暖于心。

“母亲名叫沈素文,是瑞安人。她个子不高,讲话声音有些大,语速缓慢而沉稳。在她那个年代,母亲就已经是个高中毕业生,平日里也爱看书,说起《红楼梦》来头头是道,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我出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那时,老家就在如今的市区铁井栏一带。父亲是钱庄总经理、永嘉县银行行长、瓯海医院院长,相比之下,母亲这辈子做的最大的官也就是社区居委会小组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热心的居委会大妈。

“以前我不太注意母亲的工作,但她的公私分明却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我正在念中学,十几岁的年纪一旦有了什么爱好,总是带着几分狂热。我爱好养金鱼,家里的大缸小缸,养着几十条金鱼。可是,不知怎么的,金鱼总是离奇‘失踪’。后经我多次侦查,才发现是乌鸦捣的鬼——趁没人的时候,乌鸦把金鱼叼走吃掉了。这怎么办呢?我自作聪明,把剩下的金鱼都倒进家附近的水井里,这样乌鸦就吃不到了。每天放学,我就绕到水井旁,看上一会才舍得离开。

“一天,我照例来到井旁,却发现我从乌鸦嘴边救下来的这十几条金鱼全都翻了肚皮——一旁的居民说,是居委会往井里放了漂白粉。愤怒伴随着惊讶,我快跑回家,找到母亲质问:‘为什么要杀死我的金鱼?’妈妈平静地说,‘水井不只是我们家的,更是邻居们喝水用的,每口井都要用漂白粉消毒。你养了金鱼,那大家怎么吃水呢?’可当时的我,只记得心爱的金鱼死了,母亲说什么都是‘不近人情’。几天后,失去金鱼的痛逐渐平复,我也理解母亲这叫公私分明。她也陪我去鼓楼附近又买了金鱼养在鱼缸里,并在缸口加上一层铁丝罩,提防乌鸦。为此,我还特地写了一篇周记,叫作《一件小事》。这也成为我成长中一件重要的小事。

“1963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就再也没有回温州长住过。母亲日渐年迈,1981年,我将她接到上海家中一起住。我有两个儿子,母亲来住时,小儿子还在上海中学念书。学校是住宿制的,每个学期开学,老二该带的东西都是奶奶整理的。到了学期末,老二提着行李箱回家,里头有多少条毛巾、多少双袜子,奶奶都要一一过目。男孩子过日子粗糙些,经常丢三落四,少了的毛巾和袜子是随便乱丢还是浪费扔掉,奶奶都要问个清楚。在家时,儿子偷懒不刷牙,把牙刷打打湿就想蒙混过关,奶奶也能从干燥的刷牙杯看出端倪:这小子又偷懒了!这让我两个儿子对奶奶有些害怕又有些敬佩,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太平洋警察’,因为奶奶管得实在太宽了!

“母亲靠着她的细致、细心,操持着这个家。旧年热水瓶的塞子、不用了的纱窗……她都留着。这些小部件丢了,她能马上找出旧的来顶上。受她影响,我也养成勤整理的习惯,这对我的写作大有裨益。我的写作手稿至今保留完好,曾经采访留下的记录都整理成档案,已有32箱,方便写作参考、查阅。当我把这32箱档案赠送给上海图书馆时,工作人员也惊讶于手稿的完整。

“1993年,母亲从上海搬回温州。几年后病重去世。这些年,我常常想起许多和她有关的往事。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在‘文革’时期表现出的坚强一面。那时,父亲被划为右派,不仅家里光景一落干丈,原有的用人、厨师等都一一辞退,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母亲却没有一句抱怨。我感激母亲在困难时刻,默默承担的勇气。我的母亲凭着良好的品格、对家庭的守護影响着我的为人、写作。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细致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

“细致”则是作家叶永烈父亲留给叶永烈的可贵品质。

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叶永烈能编撰出这样一套系统的、包罗万象的科普作品,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文字功力,更关键的一点是他具备的严谨细致的作风。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写作上,更贯穿了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平时生活中,他会将收到的五六干封信件一一整理,并耐心地在每一张信纸上方的空白处标注寄件人的姓名与年月日期。而谈及这种细致品质的养成,他坦言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

若论做事细致详实,叶永烈可远不及父亲,节目里,他自曝自己小时候其实是个“粗心鬼”,总是丢东西。而父亲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处女座”,任何细小的事情他都会严谨、仔细地对待,细致到儿子每年的成绩单都被他收集整理起来,修订成册。

在现场,叶老也将这本册子带到了现场,展示了父亲保留的他的小学成绩报告单。绿色的文件夹,扉页上有小学和中学成绩单的数量统计,每一张成绩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连主持人敬一丹也不由感叹:“这不像是从家里拿来的,这像是从档案室里拿出来的。’

此外,更令人惊讶的是,成绩单上显示,博学多识的叶老居然也曾是“学渣”。在这张七十多岁“高龄”的“古董级”成绩单上,语文和作文赫然印着绛蓝色的“不及格”字样。谈起成绩上的“黑历史”,叶老笑称:“这说明有的作家从小就是神童,而我不是神童,我是从作文不及格开始的。”“小学一年级有两门不及格,一是作文,另一个是阅读,阅读相当于现在的语文。我的作家之路,是从‘语文课不及格’开始起步的。”“小时候一件有意义的事,会改变人的一生。”

作者:冰野

报告文学写作论文 篇2:

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写作的突破与创新

摘要 《马家军调查》采用全景式文体结构、章回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对探索人性多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等,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突破与创新。因而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关键词:马家军调查 理性审视 文体结构 叙事风格 人物塑造

报告文学是一种紧贴着时代生活脉搏跳动的文学,在正常的社会生活范围内,现实社会生活的面貌,总能够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当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政治路线被提出并积极落实的时候,报告文学就彻底解除了以往中国文艺作品不能写“真人真事”、 “阴暗面”等诸多限制,变得自主和独立起来了。对于符合人们渴望和时代潮流的现象,报告文学积极拥护、努力支持与配合。从此,报告文学就出现了一种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生共长、互为机动、持续发展的状态。尤其是赵瑜的《马家军调查》触及的社会界面,无论其深度与广度,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同类作品样式所难以比拟的,体现了诸多写作上的突破与创新。

一 全方位的理性审视

从《马家军调查》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作家对以往创作优长的继承,延续了自己思维的前瞻性、思考的全局性特点。另一方面他是在努力自觉地克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后来审视马家军这一引人注目的题材的。马家军有着耀人眼目的光环,“马家军事件”使社会对马俊仁和马家军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作家实地近距离地采访体验却出乎其外,尽量用平静的心态、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马家军,对马家军既没有盲目地吹捧肯定,更不是简单地批判否定,而是在远距离的审视中去发掘丰富、复杂的内容,以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认识马家军及其“兵变”事件。有人说“偏激产生真理”,有人说“极端产生真理”,但平实、质朴、中庸也能产生真理,人们的选择、思考是以时空的转移为转移的。面对中国人在汉城奥运会上仅获几枚金牌,世界嘲笑中国时,金牌对于国人是极其重要的;面对逐步走向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中国。科学、理性、人性变得重要起来。全面审视“马家军”已不再是民族激情的问题,而是民族理性的问题,《马家军调查》之所以成功,与这种全方位的理性审视不无关系。

二 全景式关照的文体结构

《马家军调查》用天鼎、地鼎和人鼎这样三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应马家军现象在展现过程中的时代——亦即天时作用,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地域文化影响和成功与重创时的人际关系作用等。这是一个全面关照的结构,这是一个究根问底的结构,这是一个检视人的个性行为的结构,有了这样的结构,才能把有关马家军成功和重创原因看明白,说清楚,表现得真实充分。可以说,叙述结构的变化,既是文体所述对象的制约,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作家对文体创新的主体性追求。

在以时空交错叙述为主的全景、人物与集合特性交融的《马家军调查》里,叙述结构的变化以及由单一趋向综合的态势,既是文体所述对象的制约(譬如一个内涵繁复的人物“马俊仁”、一个“兵变”的故事和一个“谁重创了马家军”的问题,三者的相互缠绕促使作者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作家对文体创新的主体性追求,作者指出,“我比较关注报告文学的文体变革,一直希望对它的叙事方式有所拓宽。作家写作的追求是双重性的,一方面追求更多人阅读,这方面应当比较看重选题,比如《马家军调查》,主要是抓焦点;另一方面是创新,创新也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这种以全景式事件叙述为主,综合人物及问题元素的文本结构,对报告文学把握复杂人事、深究问题本质、凸显内在张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了对事件和人物的负面作真实客观的描述,再加上大量有针对性而又达到交融的议论,全景式报告文学的批判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由于它是对反面和丑恶的东西的批判和否定,也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赞颂和肯定了正面和美好的事物,也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得这种批判性具有了自己的审美价值。《马家军调查》就是以它宏阔而精巧的构思,客观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给读者创造出了一部具有结构美、形象美和理性美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充分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优秀的全景式问题报告文学的巨大魅力,它对于全景式问题报告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有着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 章回小说的叙事风格

使用设置悬念、章节提示语的对偶性,采用章回体材的惯用语,使作者进入作品,成为作品一个部分的“内叙述人”视角,并通过像小说家、散文家那样高扬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而激扬文字,以展示极富个性的非叙事性话语等方面显示出其致力于报告文学文体创新的品格与个性。《马家军调查》在报告文学文体上的探索与创新之举,无疑标志着赵瑜这位“跨时代”作家对文体领悟的成熟。实质上,整个《马家军调查》的核心就是中国体育的金牌体制,马俊仁和马家军的曲折起伏,都是由金牌主宰,围绕金牌而运作变化的。马俊仁“生平三大意愿——打世界冠军,破世界纪录,建中长跑基地”,这是马俊仁的人生目标,也是马俊仁人生活动的全部内涵,实际上就是中国特殊时代条件的“金牌传”。作者正是通过章回小说的叙事方式把马家军这个活生生的、绚丽多姿的典型向我们展示,剖析了中国体育金牌体制的是是非非,以及由此产生的恩恩怨怨,使作品更具文学性,让读者不由得跟随小说一道冷静地思考。

四 探索人性多样性的人物塑造

这部作品从文学性上来讲,不是一部单纯报告事件过程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刻画人物方面,不输给上世纪90年代的任何一部小说。作品对人物的塑造突破了以往报告文学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马家军调查》不仅把重心转到人物上,而且关注人性并在报告文学里探索人性的多样性。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并不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塑造典型人物几乎成为报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美学追求,典型人物的塑造也大大提升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一改以往的报告文学中人物总体说来是“扁平”的,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总是朝一个方向发展,没有完全脱离“通体光明”的写法和“好人好事”的写作模式,人物形象的描写更丰满、更立体化。

作品从更深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上来写人。找出人物性格形成的特殊土壤是报告文学写人的一条基本规律,但是有的报告文学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背景关注不够,从而使作品缺乏应有的深度。《马家军调查》表现人物,不仅展现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环境,而且在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背景中来探索人物性格形成的根源。马俊仁具有东北人的粗犷、直爽、率真等特点,他的性格折射出中华民族顽强坚韧、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又积淀了小农经济自私迷信、目光短浅等封建糟粕;他是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佼佼者,又是改革时代里的失败者。作为文学形象,马俊仁是立体的、丰满的,虽然在作品中描绘的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但是这一形象毫不逊色于虚构的文学形象。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无疑开辟了报告文学的新天地,使人物的“二重性格组合”在报告文学中得以实现。

《马家军调查》在人物塑造上取得的成功是堪称榜样的。作品着力最多,刻画也最成功的当然就是马俊仁。《马家军调查》中的马俊仁是“优点长处和短处缺点一样的突出”的世界冠军教练,作品并没有回避他身上“灰色”的部分。他有精明干练、坚韧向上的一面,也有粗暴狂傲、自私卑琐的一面,他身上“有着相当农民化的局限性”,马家军的悲剧与他人性中的灰暗成份和农民式的思想局限有极大的关系,在他身上隐约可以看到阿Q的某些气质。作者用扎实的采访而得来的事实材料加上自己的理性分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马俊仁形象。一方面他是神人,因为他带领他的马家军四处摘金夺银,连连打破世界纪录,为祖国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另一方面他又只是个凡人,他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的成绩的取得并非只凭借好运气,而是多年的经验教训的积累而成,靠的是自己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努力得来的。马俊仁是快人快语,为人豁达;马俊仁也知恩不报,狭隘自私。马俊仁既强大也脆弱……总之,读完《马家军调查》,在了解了这个真实而立体的马俊仁之后,我们会在或击节称赞,或扼腕痛惜等情之所至之余,掩卷沉思,回味悠长。

五结语

从创作理念、文本构建以及人物表现等诸个方面的融合,《马家军调查》鲜明地显示了具有赵瑜文本特色的独创性,这不仅使其成为赵瑜20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真正标示出一个跨年代并跨世纪作家的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贤富:《报告文学的突破——读赵瑜的〈马家军调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 王晖:《论〈马家军调查〉——价值和意义》,《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作者简介:蔡文皓,男,1966—,湖北武汉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作者:蔡文皓

报告文学写作论文 篇3:

监督,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家都知道,报告文学是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产物,除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新闻知识和采访手段必不可少。在从事报告文学写作之前,笔者也曾在南北方十几家中央级、省级媒体做过一线调查记者,深知舆论监督的艰难。近五六年以来,因工作需要,笔者转行从事专业报告文学创作。

写报告文学,自然离不开采访。尽管这种采访不像做新闻记者时那样,每月要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见报稿,但因创作需要,采访各种对象。是报告文学作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采访过程中,笔者遭遇到不少尴尬,遭遇到不少发人深省的法律问题。

今年4月初,笔者因为写作报告文学《审判医院》而前往湖北黄石市一家医院采访一宗在当地影响极为恶劣的事件,尽管依相关程序通过市卫生局的相关领导及负责外宣的工作人员与该医院取得联系,说明来意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但当我来到该医院采访时,却遭到一个女宣传科长的刁难:“根据有关规定,没有记者证的人我们可以不接受采访。”是的,我不是记者,我是作家。但退一万步讲,我就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也对此事有知情权,因为这并非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也非个人隐私。

2007年,我前往新疆一监狱农场采访该场一群老年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受侵害事件时,也遭到这家监狱农场纪委书记的恶言威胁,并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后又招来便衣刑警企图对我这位搞批评的作家进行“法办”……幸而警方在“查明真相”后让我赶紧离开。

这不由令我陷入沉思:不管是持有记者证的记者还是报告文学作家,如果你是“吹喇叭”、“抬轿子”、歌功颂德,绝大多数被采访者都会欢迎;如果你是揭黑幕、揭短处和揭伤痛,那么肯定会受到各式各样的阻挠、威胁和恐吓。其实,他们之所以想方设法对采访者设置障碍,是因为心里有鬼。害怕自己的丑陋见不得阳光,害怕相关负责人丢掉乌纱帽。

我国宪法早就明文规定。任何一个公民都有言论的自由,都有对人民政府、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早在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就在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公民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今年2月17日,温家宝总理又一次公开表示:行政部门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民主监督。

无论是记者,作家还是公民,都有权利对政府部门提出批评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基于此,笔者呼吁地方行政官员要学法懂法知法,更希望上面所遇到的采访尴尬不再重现。

作者:石 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下一篇:钢铁企业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