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章节复习教案

2022-11-26

撰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将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轴对称章节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轴对称章节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轴对称》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轴对称>复习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回顾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等概念及性质,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会应用这些性质作轴对称图形、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设计轴对称图案,会运用坐标刻画图形的运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悉轴对称的相关内容、知识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归纳、论证等过程,熟练掌握轴对称、线段中垂线的性质,结合例题和练习,达到“理解、掌握、巩固、加深”的效果,会运用轴对称思想理解和表达图形的运动、认识和分析图形的特征、发现和证明图形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养成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轴对称的性质、线段中垂线的性质的应用

难点:熟练运用性质进行计算和推理,轴对称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导入复习: 介绍本章的地位和重要性

那么本章我们学习了哪些轴对称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二、知识梳理、形成系统: 活动一:回顾知识,巩固基础

师生共同回忆本章的主要知识,完成知识结构框图:

三、实践应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1)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线段;(3)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4)全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成轴对称,(5)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而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而言。(6)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下图,某地由于居民增多,要在公路l上建一个公共汽车站,A、B为居民区,要求汽车站到两个居民区的距离相等,请找出汽车站应该建在什么地方?

BlA第 1 页 共 3 页

变式: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M,使它到A、B两点的距离和最小。 (注意总结轴对称中的思想方法。)

3、已知AD平分∠BAC。点P是AD上一点。分别在AB、AC上找两个点M、N,使ΔAMP与ΔANP构成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方法?

认识图形,理解轴对称与全等之间的关系。

例4.直线MA、NB交于点P,点A、B分别是MA、NB上的两点。AC、BC分别平分∠ABC、∠ACB,DE经过点C且DE∥AB交AM、BN于D、E, (1)图中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

N(2)求证:AD+BE=DE。

DACEBPCADPB学生合作完成后,引导让学生从轴对称的角度回味以上熟悉的基本图形,体验从轴对称

M变式:上题中条件改为“MA、NB平行”,其它条件不变。如图:

(1)上题的结论AD+BE=DE还成立吗?AD+BE还与那条线段相等?(不用证明)

(2)如图②,当直线DE与MA垂直时,猜想AD+BE与AB之间的数量关系。 (3)如图③,当直线DE与MA不垂直且交点D、E在AB同侧时,(2)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如图④、⑤,当直线l与MA不垂直且交点D、E在AB两侧时,(2)中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AD、BE、AB之间还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 2 页 共 3 页 (1)ADMNMNCEDCEBAB(2)

AMNMNEDMNCDBECCADBABEl(5)(3)(4)

1、学生首先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实验、猜测,联想;

2、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点拨,启发思考:

3、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找出多种证明方法

4、引申:①你还能发现哪些结论?

②若把条件改为“C是DE的中点,AC平分∠DAB”,你还能证明上面的结论吗?

5、引导反思:①构造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沿角平分线翻折,进行轴对称变换的过程;介绍用轴对称的方法证明本问题的过程。

②本题在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特殊到一般、转化、类比等 ③对问题作深度挖掘的学习习惯;

四、小结与归纳:

1、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2、轴对称思想——认识图形、发现图形特征、证明图形结论;

五、作业:(略)

第 3 页 共 3 页

第二篇:数据结构DS复习_章节教案(模版)

《数据结构》课程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英文名称:Data Structure 学时数及学分:64+32学时

4+1学分 授课班级:2005级2班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 吴伟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一、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它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相当高,具有相当的难度,且内容较多。

本课程旨在讨论现实世界中数据(即事物的抽象描述)的各种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结构,以及进行各种非数值运算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加工数据对象的特性,掌握数据的组织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设计相应的操作运算。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尤其是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中都要用到各种数据结构,这对提高软件设计和程序编制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讨论了软件设计中经常遇到的线性表、堆栈、队列、串、数组、二叉树、图等典型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典型排序和查找算法的性能和设计方法,并介绍了各种典型数据结构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软件的基本结构有了深入理解,并通过算法设计方法学习和上机编程实践,编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1. 掌握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表、堆栈、队列、串、数组、树、二叉树、图等典型数据结构问题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操作的实现方法,各种典型的排序和查找算法,以及递归算法的设计方法;

2. 掌握各种主要数据结构的特点、机内表示、处理数据的算法设计,以及算法分析、组织、处理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良好的编程风格;培养数据的抽象能力。

三、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线性表、栈、队列、二叉树、图典型数据结构问题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操作的实现方法,各种典型的排序和查找算法思想。 2. 教学难点:各种数据结构的应用和进行操作实现。

四、参考书

1.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2.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王晓东,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3. 《数据结构(C语言篇)习题与解析》,李春葆, 清华大学出版社 4. 《数据结构学习指导与典型题解》,朱占立等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5. 《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 严蔚敏

吴伟民,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数据结构》 殷人昆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7. 《数据结构》 张选平 雷永梅,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第一章 绪论

1. 教学内容 (1) (2) (3) (4) 2.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 抽象数据类型在软件设计中的意义;

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分析。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2) (3) (4) 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关系; 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和实现; 类C语言描述算法的机制; 掌握算法复杂性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抽象数据类型,算法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和实现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讲授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在软件分析和设计中意义; 讲授抽象数据类型在软件设计中的意义; 讲授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方法; 例题讲解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方法; 作业

对于重点和难点,通过例题讨论讲解。 3. 教学重点 (1) (2)

4. 教学难点 (1) (2)

5.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1) (2) (3) (4) (5) (6)

6. 习题与思考题 (1) 填空题

a) 数据的逻辑结构可形式地用一个二元组B=(D,S)来表示,其中D是_____,S是_____。 b)存储结构可根据数据元素在机器中的位置是否连续分为_____,_____。 c) 算法的基本要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度量算法效率可通过_____,_____两方面进行。 (2) 简述下列术语:

a) 数据、数据元素、数据对象、数据结构 b) 数据的存储结构、逻辑结构; c) 数据类型和抽象数据类型 (3) (4) 举例说明一下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关系。

试举一个数据结构的例子,并叙述其逻辑结构、存储结构、运算三方面的内容。

例如:求下列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i=1;

while(i<=n)

i=i*3; 答:O(logn)

第二章 线性表(8学时)

1. 教学内容 (1)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特征;线性表上定义的基本运算,并利用基本运算构造出较复杂的运算; (2)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a) 特点;

b) 基本操作的实现算法(初始化、插入、删除、查找等); (3)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算法;

a) 线性链表的特点、类型定义,以及基本操作(初始化、插入、删除、查找等)的实现算法;

b) 循环链表、双向链表的定义、特点及操作的实现。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2) (3) 掌握线性表的逻辑特点;

掌握顺序表的含义及特点,顺序表上的插入、删除操作是及其平均时间性能分析,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掌握链表如何表示线性表中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链接方式上的区别;单链表上实现的建表、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基本算法及其时间复杂度。 (4) 循环链表上尾指针取代头指针的作用,以及单循环链表上的算法与单链表上相应算法的异同点。双链表的定义和相关算法。利用链表设计算法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5) 3. 领会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以及如何选择其一作为其存储结构才能取得较优的时空性能 教学重点 (1) (2) (3) 4.

(1) (2) 5. 线性表的定义和抽象数据类型;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 顺序表的设计;

链表(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的设计。 顺序表操作的算法设计,以及单链表操作的算法设计; 完整应用程序的结构 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1) (2) 讲授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先逻辑结构,后存储结构; 讲授各存储结构下操作实现的主要思想; (3) (4) (5) 6. 在C++开发环境下,计算机演示完整应用程序的结构,以及编辑、编译和运行的方法;

例题讲解;对于重点和难点,通过程序演示,作业来突出。

辅助手段:多媒体演示+板书

习题与思考题(见PPT课件,并完成实验二的实验题目)

教学内容 (1) (2) (3) (4) (5) 栈的基本概念、特点,与一般线性表的区别;

栈顺序表示和实现、链式表示和实现;

栈的典型应用:数制转换问题;括号匹配问题;栈与递归; 队列的基本概念、特点,与一般线性表的区别;

顺序队列、顺序循环队列、链式队列、队列应用;优先级队列。 理解栈的概念;

掌握顺序栈和链式栈的设计方法;

理解队列的概念,掌握顺序循环队列和链式队列的设计方法; 了解栈和队列的应用方法,掌握栈和队列的基本应用。 第三章 栈和队列(8学时)

1.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2) (3) (4)

3. 教学重点 (1) (2) 顺序栈和链栈的设计方法、典型应用; 顺序循环队列和链式队列的设计方法。 栈和队列的实现;

应用栈实现表达式的求值;

顺序队列的假溢出现象,顺序循环队列的队空和队满判断方法。

课堂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增大信息量,对重点和难点的算法的核心部分通过提问及增加板书进行详细讲解。 (2) (3) (4) 对算法的实现要求采用VC++ 开发环境,配合大屏幕投影演示,增强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次下课前布置若干思考题,待下次上新课前进行提问,或完成课堂练习,加强互动。

根据课程内容,在讲课中适当采取设立问题,请同学给出回答的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难点 (1) (2) (3)

5.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1)

6. 1. 习题与思考题(见PPT课件,并完成实验三的实验题目) 教学内容 第四章 串(2学时) (1) (2) (3) 2.

(1) (2) (3) (4) 3.

(1) (2) 4. 5. 串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顺序存储、链式存储)、顺序存储结构下基本操作的实现算法;

串的模式匹配:Brute-Force算法。

联系C语言中串的存储方法及串函数,并围绕两种基本存储结构进行分析。 了解串类型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熟悉串的有关概念,串和线性表的关系;

了解串的表示和实现(串的各种存储结构,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从而学会在何时选用何种存储结构为宜);

理解串的两种模式匹配算法的思想、实现及时间复杂度的分析;

串的存储结构; 了解串的模式匹配。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1) (2) (3) 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辅助以黑板推导有关计算、绘图分析;

课后做习题,并课外上机实验,练习基本操作的实现及模式匹配的实例训练,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 板书设计:

a) 以文字描述为主,要点及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 b) 涉及有关存储结构、算法时,通过示意图描述; (4) 提问:

a) 空串和空白串有无区别?

b) 回顾:C语言中串的存储方法及有关串函数。

6. 习题与思考题(见PPT课件,并完成实验四的实验题目)

第五章 数组和广义表(6学时)

1. 教学内容 (1) (2) (3) (4) 2. 数组的定义及其实现机制;

特殊矩阵(包括n阶对称矩阵、n阶三角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 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三元组顺序表、十字链表,以及稀疏矩阵实现转置和相加运算;

广义表的结构特点、基本操作及其存储表示方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2) 理解了解数组的逻辑结构和存储表示;掌握数组在以行/列为主的存储结构中的地址计算方法;

掌握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方式及下标变换公式; (3) (4) 了解稀疏矩阵压缩存储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理解以三元组表示的稀疏矩阵进行矩阵运算采用的处理方法;

掌握广义表的结构特点极其存储表示方法,以及对非空广义表进行分解的两种分析方法;

(5) 3.

(1) (2) (3) (4) 4. 5. (1) (1) (2) (3) (4) 了解广义表的递归算法设计。

稀疏矩阵的三元表存储表示及稀疏矩阵转置的两种实现方法。 多维数组的表示和实现; 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 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

稀疏矩阵的十字链表的定义和建立算法。

从具体的矩阵实例出发,先分析其特点,然后围绕以上知识点进行讲述。 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辅助以黑板推导有关计算、绘图分析;

课后做习题,并上机实验,练习特殊矩阵、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 板书设计:

a) 以文字描述为主,要点及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 b) 对压缩存储方法通过示意图描述;

c) 对于实例,通过链接到VC环境下实际运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5) (6) (7) 重点突出:通过课堂强调与透彻分析,课后练习进行。

难点解决:通过实例讲解,并在VC环境下实际运行实例,使学生真实体会算法设计全过程。 师生互动设计:

a) 提问:数组与线性表的区别与联系? b) 回顾:线性表的两种存储结构表示方法。

6. 1. 习题与思考题(见PPT课件,并完成实验四的实验题目) 教学内容 (1) (2) (3) 二叉树的定义和性质,性质的应用

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特别是二叉链表存储结构)

二叉树的各种遍历算法(先序、中序、后序、层次)及其应用;能根据先序和中序,中序和后序确定一棵二叉树。 (4) (5) 线索二叉树的建立、遍历的基本思想,能画出按先序、中序、后序遍历次序建立的线索二叉树;

二叉树的应用—哈夫曼树,哈夫曼编码; 第六章 树和二叉树(10学时) (6) 2.

(1) (2) (3) 3.

(1) (2) (3) 4. 树和二叉树之间的转换 树与二叉树的基本概念; 二叉树的性质与存储结构;

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和二叉树问题的遍历算法设计分析和实现。 二叉树的性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和二叉树遍历算法的应用; 哈夫曼树在编码方面的应用方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2) 二叉树的性质以及利用这些性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叉树问题的遍历算法设计分析和实现。

讲授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先逻辑结构,后存储结构; 讲授各存储结构下的实现的主要思想; 计算机演示存储结构下的实现; 例题讲解; 作业

辅助手段:多媒体演示

对于重点和难点,通过程序演示,作业来突出。 5.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1) (2) (3) (4) (5) (6) (7)

6. 习题与思考题(见PPT课件,并完成实验五的实验题目)

第七章 图(10学时)

1. 教学内容 (1) (2) 2.

(1) (2) (3) (4) (5) (6) (7) 3. 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存储结构;

图的程序实现、图的遍历、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等。 了解图的定义和术语

掌握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存储结构以及图操作的实现方法; 理解图的深度和广度遍历方法和算法设计方法; 了解图的连通性问题极其判断;

理解最小生成树的概念、普里姆算法和克鲁斯卡尔算法; 有向无环图极其应用(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

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从一个结点到其余各结点最短路径的算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重点 (1) (2) (3) 图的邻接矩阵和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 图的深度和广度遍历方法; 普里姆算法和克鲁斯卡尔算法。 4. 5. 教学难点 (1) (1) (2) (3) (4) (5) (6) 图操作的实现方法。

课堂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增大信息量;

图中的概念很多,采取先讲实例应用,再总结概念定义的方法学习效果会好些;

对重点和难点算法的核心部分通过板书进行详细讲解。

对算法的实现要求采用VC++开发环境,配合大屏幕投影演示,增强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次下课前布置若干思考题,待下次上新课前进行提问。

根据课程内容,在讲课中适当采取设立问题,请同学给出回答的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6. 习题与思考题(见PPT课件,并完成实验六的实验题目)

第八章 查找(8学时)

1. 教学内容 (1) (2) (3) (4) 顺序查找、二分查找、索引顺序查找算法;

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插入与删除算法;了解二叉平衡树的基本概念 常用的哈希函数的设计方法:除留余数法、直接定址法、数字分析法;哈希冲突解决方法:开放地址法、链表法。

哈希表的完整设计过程,包括:哈希表的构建、元素的插入与删除、哈希表查找效率。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掌握静态查找表的四种查找方法(顺序查找、折半查找、静态树表、索引查找)的实现; (2) (3) 3. 掌握动态查找表(二叉排序树、二叉平衡树、B-和B+树、键树)的构造和查找方法;

掌握哈希表构造方法,哈希表的查找以及衡量查找效率的平均查找长度的讨论。 教学重点 (1) (2) (3) 4. 5. 二分查找;

二叉排序树的查找; 哈希表查找。

教学难点 (1) (1) 哈希表中哈希函数的设计与哈希冲突解决方法。 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辅助以黑板进行绘图分析;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2) (3) 课后完成上机实验,练习二分查找、二叉排序树查找及哈希表查找的算法设计,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 板书设计:

a) 以文字描述为主,要点及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 b) 对查找、插入与删除等算法通过示意图描述; c) 对于实例,通过链接到VC环境下实际运行。

(4) (5) (6) 重点突出:通过课堂强调与透彻分析,课后练习进行。

难点解决:通过不同类型的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哈希函数设计方法以及哈希冲突的解决方法,并总结其优、缺点。 师生互动设计:

a) 实例分析中引导学生参与算法设计;

b) 提问:在每一种哈希函数的设计方法及哈希冲突的解决方法讲解后,引导并提问学生此类方法的优、缺点及解决途径。

6. 1. 习题与思考题(见PPT课件,并完成实验七的实验题目) 教学内容 (1) (2) 排序算法的性能指标;

插入排序、选择排序、交换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的算法设计与应用。 第九章 内部排序(8学时)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2) 掌握排序的基本概念和排序算法的评判标准;

掌握如下排序的算法基本思想和设计方法,以及算法分析。 a) 直接插入排序 b) 希尔排序 c) 直接选择排序 d) 堆排序 e) 快速排序 f) 二路归并排序 g) 基数排序

3. 4. 5. 教学重点 (1) 希尔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二路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算法思想; 教学难点 (1) (1) (2) (3) (4) 堆排序、快速排序、二路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算法设计方法。 讲授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先逻辑结构,后存储结构; 讲授各存储结构下的实现的主要思想; 计算机演示存储结构下的实现; 例题讲解; 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5) (6) (7) 6. 作业

辅助手段:多媒体演示

对于重点和难点,通过程序演示,作业来突出。

习题与思考题(见PPT课件,并完成实验七的实验题目)。

第三篇: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复习学案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复习学案1 时间: 主备人:罗晓玲 定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结合生活实例,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3.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

重点: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轴对称图形以及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镜面对称下图形的变化。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与导学

欣赏下面几张美丽的图片,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 ,两侧的图形能够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______。图形上能够重合的点叫 。

分别在上面图形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轴对称:欣赏下面几幅图片,并完成问题。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 ,这条直线叫做 。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 。如图,写出一对对称点是 。 3.轴对称的性质

上图中点A和F的连线与直线MN有什么样的关系?同理,点C和D,点B和E的连线也被直线MN ,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相等的角有: 。

可以概括为: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那么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 ,对应线段 ,对应角 。 4.欣赏下面的图片,完成对镜面对称的回顾。

一辆汽车的车牌在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你能确定该车车牌的号码吗?在照镜子时,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 不变, 发生相反变化。

5.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 的距离相等。 6.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上的点到 的距离相等。

自主学习 1.自主梳理

(一)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轴对称是两个图形能沿对称轴折叠后能重合,指的是 个图形的位置关系。

而轴对称图形是指 个图形的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完全重合,指的是具有对称性的 个图形。

联系:

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图形就成轴对称。

(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应用: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 距离相等。

(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应用: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 距离相等。 2.自我诊断: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线段,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④全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成轴对称,⑤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而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而言。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

(A)只有一条 (B)2条

(C)3条

(D)至少一条 (3)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两条相交直线 (B)线段

(C)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相等线段 (D)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相等线段 (4)下列图案是几种名车的标志,在这几个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共有( )

丰田 三菱 雪佛兰 雪铁龙

(A)1个 (B)2个 (C)3个 (D)4 (5)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的,说出对称轴的条数.

第四篇: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 复习课(1)

苏科数学八上教学案

轴对称图形 复习课(1)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学习目标

1、回顾和整理本章所学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构建本章知识结构框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轴对称性质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运用于解题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熟练地运用已知结论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

轴对称

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______,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______.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

. 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_____ ,那么就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轴对称的性质

1、关于轴对称的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3、轴对称图形中,两条成轴对称的线段的“走向”只有两种可能:互相平行或它们所在直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设计轴对称图案

图案的对称不但要求图形对称外,有时颜色也“对称”。

线段的对称轴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它的垂直平分线与它本身所在的直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的对称轴

苏科数学八上教学案

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辨析与思考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 )

(2)全等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 ) (3)线段的对称轴是它的垂直平分线

(

) (4)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 ) (5)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就是这个角的对称轴

(

) (6)正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

)

二、基础训练

1、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画出它的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 A.只有1条 B.2条 C.3条 D.至少一条

3、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A. 两条相交直线 B. 线段

C.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相等线段 D.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相等线段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个

(1)全等的两个图形一定对称。 (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3)若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则它们的对应点一定位于对称轴的两侧. (4)若点A,点B关于某直线对称,则直线MN垂直平分AB.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苏科数学八上教学案

三、例题学习

1、如图,点A、B在直线l同侧,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AB’交l于点P, (1)AB’与AP+PB相等吗?为什么?

(2)在上再取一点Q,并连接AQ与QB,比较AQ+QB与AP+P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1)野营活动中,小明用一张等腰三角形的铁皮代替锅,烙一块与铁皮形状形状、大小相同的饼。烙好一面后把饼翻身,这块饼仍能正好落在“锅”中,这是为什么?

(2)小丽用如图①的直角三角形铁皮,烙一块与铁皮形状、大小相同的饼。如果烙好一面后就把饼翻身,那么这块并不能正好落在“锅”中。如图②,小丽将饼切了一刀,然后将两小块都翻身,结果饼就能正好落在“锅”中了,这是为什么?

(3)如果用来烙饼的既不是等腰三角形也不是直角三角形(如图③),那么烙好一面后,怎样将烙饼翻身,才能使烙饼仍能正好落在锅中?

四、课堂练习

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边AB与AD关于AC对称,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1)CA平分∠BCD; (2)AC平分∠BAD; (3)DB⊥AC; (4)BE=DE. A.(1) B.(1)(2) C.(1)(2)(3) D.(1)(2)(3)(4)

苏科数学八上教学案

2、(1)图①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可以怎样把它补成轴对称图形?

(2)图②由5张全等的正方形组成,只移动其中一张纸片,你能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吗?

3、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D、AB于点E、F、G,那么,点F到△ABC的边_______的距离相等,点F到△ABC的顶点__________的距离相等。

(拓展题)

4、已知:如图,△ABC中,BC边中垂线ED交BC于E,交BA延长线于D,过C作CF⊥BD于F,交DE于G,DF=BC,试说明∠FCB=∠B

2211AEFGCDB

本节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点?

苏科数学八上教学案

你对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轴对称图形 复习课(1)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一、基础练习

1、如图都是轴对称图形,图1有 条对称轴,图2有 条对称轴。

2、在下列三角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

3、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

(1)若∠A=38°,则∠DBC= 。

(2)若AC+BC=10cm,则△DBC的周长为 。

4、小明从镜子里看到对面电子钟的像如图所示,那么实际时间是( )

A、21:10 B、10:21 C、10:51 D、12:01

5、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 )句.

①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能重合;②两个能重合的图形一定关于某条直线对称;③一个轴对称图形不一定只有一条对称轴;④两个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一定在对称轴的两侧.

(A)1 (B)2 (C)3 (D)4

二、探究思考

6、如图,直线表示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几处?请画出你的方案。并简述你的理由。

苏科数学八上教学案

7、如图,EFGH为矩形台球桌面,现有一白球A和一彩球B,应怎样击打白球A,才能使白球A碰撞台边EF,反弹后能击中彩球B?请简述你的理由。

三、中考链接

8、(扬州市卷)国卫办公大楼前有一个15×30m的矩形广场,广场中央已建成一个半径为4m的圆形花圃(其圆心与矩形对角线的交点重合)。要建一个半径为2m与花圃相外切的圆形喷水池,使得建成后的广场、花圃和喷水池构成的平面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则符合条件的喷水池的位置有

个?

9、(2008年贵阳市)如图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

10、(2008年芜湖市)下列几何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四、挑战思维

11、 如图所示,在△ABC中,∠C为∠ABC的一半,AD⊥BC于D,试说明AB+BD=DC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分章节 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2.城市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城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

3.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城镇道路要占10%,提出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1885年包世臣提出这一比例关系为5:1.

4.田园城市规划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

5.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1.生态学2.城市学3.人类生态学。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7.城市生态位: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可分为生活生态位,生产生态位。

8.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1.生态位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3.食物链原理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5.环境承载力原理

9.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10.环境承载力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11.环境承载力包括: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例如淡水、土地、矿藏、生物等,也包括社会资源条件,例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和道路系统等。

现实的:只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某一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承载能力

潜在的:指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或外部条件改善促进经济腹地资源的输入,从而提高本区的资源承载力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资源、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社会作用强度,它同样也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两种类型

(3)污染承载力:反应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12.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引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

(3)城市生态演替是一个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

(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相反。

13.系统: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体。其特征是: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反馈机制。

14.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集合性):系统是由许多元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这些元素虽然各具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的整体。

B,关联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C,目的性: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

D,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它的环境

E,反馈机制:所有的系统都是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内部都有反馈机制。

15.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通讯信息快捷,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6.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17.城市生态学基本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和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防范、城市景观生态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可18.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

19.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城市生态学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经济学

20.中国古代城市生态学:城镇道路占10%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多不小于10:

1第二章

1.净初级生产力:在植物呼吸作用之后,剩余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物质。

2.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1.拮抗作用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3.净化作用(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3.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限制因子规律,最低量定律,耐受性定律。

4.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5.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无生命类:a,太阳辐射能 b,无机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等c,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核酸等

(二)生命类: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简单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光合细菌)B,消费者(异养生物,草食、肉食、杂食、寄生者)C,还原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包括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讲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

6.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营养结构、生活结构

7.物质循环:水循环、气态循环、沉淀循环

8.结构元素:碳氢氧氮

9.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10.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11.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因子起作用(两种以上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毒性低于各化合物毒性之和)。

12.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当某些化合物使机体对另一种化合物的吸收减少、排泄延缓、降解受阻或产生更大的代谢时,都可产生协同作用。

13.叠加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的总和。

14.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15.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 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6.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

17.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

18.生态系统平衡: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第三章

1城市:以人为中心,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按系统论的观点,这个综合体是城市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人工化环境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居民,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城市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生命和非生命)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城市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生物的初级生产:指植物光和作用的过程。次级生产: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社会性和人文可调性。 非生物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各类工业产品,设施产品,服务性产品)和非物质生产(文化,绘画,戏剧等)

5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次级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人。要维持其稳定,需要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2.环境的主要部分变为人德环境,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3.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4.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大部分的能量是在非生物之间的变化和流转。

6现在的生态问题: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五大危机指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污染。

7生态环境恶化: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流失,自然灾害。

8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具有两个功能,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外部功能是联系其他生态系统,根部系统的内部需求,不断从外系统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正常运转与平衡:内部功能是维持系统内部的物流和能流的循环和畅通,并将各种流的信息不断反馈,以调节外部功能,同时把系统内部剩余的或者不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输出到其他外部生态系统中去。

9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指能源在满足城市多种功能过程中在城市生态系统内外的传递、流通和耗散过程、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耗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10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特点?

(1) 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次级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人。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要维持稳定性,必须有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的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人工环境的加进,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从外系统输入,废物不能完全分解,需通过环保解决。)

(4)城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面也具有明显的特点(自然生态系统靠生物的新陈代谢,城市生态系统在非生物间变换、流转)。

111972年6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环境问题被公认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12五大危机: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污染

13十大环境问题:

(1)沙漠化日益严重;

(2)森林遭到严重砍伐;

(3)野生动物、植物大量灭绝;

(4)人口剧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

(5)饮水资源越来越少;

(6)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受到破坏;

(7)海洋、河水污染严重,人体健康状况恶化;

(8)大量使用农药,使农作物受到损害;

(9)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0)酸雨现象正在发展。

14气温上升带来的影响:海平面上升、降水带北移

15城市三性:系统性、聚集性、中心性

第四章

1城市化的含义:

(1.工业化导致人口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等上层建筑的形成

(5.集聚程度达到成为“城镇”的居民点数目日益增加。

2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1.城市人口数量,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城市人口性比,性比=女人个体数 | 男人个体数

(4.城市人口密度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是现代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5.城市人口分布

3城市人口的分类:

(1.按服务结构: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

(2.按职业结构: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性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3.按文化结构。又称人口智力结构,有文盲,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

(4按民族结构分:56个民族的人口。

4人口迁居:指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移动。

5人口迁居的原因:

(1.迁居者本身内部因素(迁居者的需求,文化心理)

(2.外界的影响(社区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发展与住宅建设,人口政策,土地制度,住房政策) 6中国城市化水平 48%

7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城市人口社会结构

8人口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9城市人口性比:城市中人口总数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人对女人的比例或城市中人口总数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女人对男人的比例

10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随即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散式分布

11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主要是在人口城市规划等作用下的超级群分布格局。

12城市人口服务结构: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

第五章

1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

2人工环境:指人类正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又称次生环境。

3城市水环境的特点:有限性,系统性,自净能力有限。

4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城市的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5城市植被:是指城市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6城市植被的特色:

(1.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铺装的地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成份,同时,污染的大气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改变了光热等气候条件,使植被处于完全特化的生境中。

(2.植被区系成份的特化。种类组成较原生植被为少,人类引进的植物比例较多,外来种比例越来越大,成为城市化的标志之一,

(3.植被格局的园林化。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和管理下,大多是园林化的格局。城市园林的研究是城市植被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4.结构单一化。植被结构分化明显,并趋于单一化。

(5.演替偏途化。其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或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是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

7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地质结构物约占陆地表面的5%。

8从基岩覆盖的关系看,世界上的城市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城市位于古老地台之上。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占地面积较大,多位于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之中

9平流层:逆温层

10大气污染:降尘(d>10); 飘尘(<10),粒径在0.25—10之间为云尘;粉尘(1—100)

11何谓酸雨?有何危害?

pH小于5.6的降水或降雪称为酸雨。酸雨不仅含有大量的H+,而且还有高浓度具有酸化作用的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等阴离子。

(1)酸雨侵蚀树木叶子的角质层,使保卫细胞功能紊乱,损害保卫细胞,引起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强,故对干旱和其它不利环境的敏感性下降;

(2)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叶与其它器官出现坏死斑或早衰;

(3)花粉活力下降,受精作用受到影响,果实、种子产量低,种子发芽率下降;

(4)叶和根的分泌过程改变,使叶际和根际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5)树木从大气中滤留的颗粒状物质和气溶胶,随降水再从林冠淋洗下来,使滴落和茎流水酸度增加。 12城市大气层:城市边界层、城市覆盖层、市尾烟气层

13不同于周边气候的城市气候是受人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城市具有明显的下垫面,现代城市以钢铁、水泥、砖瓦、土石、玻璃为材料的各种建筑物为下垫面,其刚性、弹性、比热等物理特性与自然地标不同,从而改变了气候反射表面和辐射表面的特性,同时也改变了表面附近热交换和表面气体动力粗糙度

第二,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出的热量、废气和尘埃,使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

第三,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的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并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

14何谓城市“热岛效应”?怎样引起的?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它是环境人口密集、建筑密集、工业密集所引起的。

15城市热岛形成的条件主要是什么?

第一,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道路材料容易吸热,而且道路窄,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二,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得多,吸收热量多。而且城市大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层,善于吸收长波辐射,使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高。

第三,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蒸腾吸热少。

第四,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特别是冬季。

16简述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对策(关于水方面的理论知识,书上好少。找不到具体答案)

答:发展和利用污水灌溉,但要防止土壤环境污染,应实行“污水资源化”对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除重金属以外,对致癌、致畸以及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和病原菌等进行厂内处理,不允许将此类物质直接排入农田。

(2)健全城市下水道的排水系统,制定分区的排水规则,根据污水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和预处理。

(3)根据区域性土壤环境容量,进行污水定额灌溉,并对输入土中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4)控制污泥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

(5)建立污水区防护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净化土壤。

(6)建立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为农业提供肥料,并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供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以帮助解决能源危机和消除对天然水的污染。

17建筑施工噪音的特点:突发性、冲击性、不连续性

第七章

1城市景观: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在城市景观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核心

2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1斑块(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2走廊(作用: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性质: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

(3本底。

3如何区分本底和斑块:

(1.相对面积。当一种景观要素类型在一个景观中占的面积(总面积的50%以上)最广时,即应该认为它是该景观的本底,否则就要考虑其它标准。

(2.连接度。当一个景观要素完全连通并将其它要素包围时,则可将它视为本底。当然,本底也不是完全连通的,也可能分成若干块。

(3.对动态的控制作用。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则为本底。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对一个景观计算其相对面积和连通性水平,若某一景观要素的面积远远超过任何其它要素,就为本底。若有几个景观类型所占面积相似,则可将连通性最高的要素类型视为本底。若根据以上两个标准还不能确定,则必须进行野外调查,估计出哪个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作用更大些,以此来确定本底。

4.何谓景观、景观要素?两者有何区别?

景观指“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景观要素: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则称之为景观要素。

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同一的单元。

5.板块按起源分: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6.走廊双重性质: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

7.城市景观规划,工作领域覆盖到从宏观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的细部环境设计的全过程,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城市局部景观

第八章

1.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2.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包括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3类。

3.环境调查:包括自然环境调查、人工环境调查和污染源调查

4.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环境污染评价2.自然环境评价3.美学评价4.社会环境质量评价

5.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原则:

(1)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

(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3)扬长避短,合理优化

(4)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5)强化管理

第九章

1.输入能量主要形态:

一、以生物的形态输入的各种主、副食品。

二、以化石能源或此生能源形态输入的能量。

2.简述大城市郊区有哪些优势?

答:大城市郊区由于同时具备城市和农村双方多种生产和资源要素中的优势,并且左右逢源地将双重优势迭加、重组和互补,因此呈现单纯的城市和单纯的农村所不可比拟的双重优势。这些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以个方面。

(1)环抱大中城市,引进科技十分便捷。

(2)城郊濒临城市,大多具有立体交通网和现代通讯网。

(3)接受市区经济辐射,极易获取集聚效应。

(4)以城市为市场,促进了郊区农副业发展。

(5)郊区劳动力充足价廉,素质相对较高。

(6)郊区腹地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广阔天地。

(7)信托城市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8)城郊经济一般具有灵活的市场经济机制。

(9)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空间宽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注册造价工程师培训下一篇:中层教干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