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i职业倦怠测验

2022-08-18

第一篇:mbi职业倦怠测验

消除职业倦怠 唤醒职业激情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江宁区周岗中心小学俞大林

农村小学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差、教师福利待遇差,但是却有一大批教师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农村孩子的爱,不计个人得失,默默耕耘在农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他们是农村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谱写着一篇篇壮丽的乐章。然而,在演奏农村教育事业壮丽篇章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

1、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有些教师经过努力和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不是朝着更高目标的奋进,而是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原地踏步,不思进取。自我小结时总是重复曾经的辉煌。

2、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有些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停留在服从和听从的层面,对学校安排的工作是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3、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有些教师缺乏工作动力和压力,成天是拉呱闲聊、无所事事。

弗登伯格将以上种种表现称之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教师自身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也有学校管理方面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十分有必要对其加以分析, 经过调查了解,笔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作了以下分析:

一、 知识、技能更新速度慢

有一些教师,他们多年在村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天的工作负担都很

重,鲜有学习的机会,而现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课堂。于是知识陈旧、手段落后的教师就很难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了,于是他们就甘于平庸、得过且过了。

二、 年龄增长的失落

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有些教师即将退休,不断增加的衰老感使他们逐渐倾向于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同时他们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等问题,也使得他们不再关注教学研究,而是关注怎样安排退休生活、怎样解决家庭矛盾和困难、怎样保持身体健康等。

三、 年轻同行带来的压力

年轻教师都是专科学校毕业的,他们具有娴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基本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创造性;他们不拘泥于现状,敢思考、敢实践,教学教研的成果也相对突出。他们的表现让有些老师感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赶不上这些年轻教师了,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会产生自卑感),承受不了压力的他们于是乎就放弃了工作追求,丧失了工作热情和进取心。

四、 领导关注重心的转移

有些老师认为,现在领导关心的是青年教师的成长、骨干教师的培养,关注的是学校的品牌的塑造,对于普通的教师来说,是被遗忘的角落,工作的再好,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与其勤奋努力,不如马虎对待,于是就开始消极起来。

五、 脆弱的心理经不起挫折

有些教师工作伊始就全身心地投身于教育工作,并立志要在教育事业上干出一番名堂,每当他们取得成绩时,他们表现的是那样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然而,当他们遭遇失败时,顿时感到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理想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遥不可及。脆弱的心理经这一打击,就产生了努力

还是失败,倒不如顺其自然,于是就放弃了追求,过起了没有目标的平庸生活。

六、 缺乏足够的动力

有些教师自认为我是一名农村教师,自己工作能力与实绩一般,评优评先进轮不到自己,但同别人相比较,还不算最差,于是抱着“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再往回头看,还有挑脚汉。”和“我平庸,我快乐。”的消极思想,过着甘于平庸的生活,对待工作缺少激情。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多种多样,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不仅伤害着教师自身,同时也影响了工作,伤害着学生。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消除职业疲倦,与此同时,学校更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消除职业疲倦,唤醒他们职业的激情。

一、 教育引导,增强责任感

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对于教师职业倦怠,我们不应该一味抱怨,而是要了解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增强每位老师的责任感:教书育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要让每位老师明白:教师不仅仅是一个饭碗,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我们消极的对待工作,那就是误人子弟。要引导每位教师都把教师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积极主动抵御职业倦怠,保持工作激情。

二、 欣赏教师,增强成就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每一位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师的长处,对教师要矮子里选将军,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要宽容教师的小过失,要相信教师都期待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存心犯错。对取得成绩的老师要及时予以激励,要让他们感到干多干少不一样,

干好干坏更不一样。但不要总把表扬、激励用在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有上级任命的骨干教师身上,其实热爱学生、塌实工作、勤奋敬业的老师也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也需要表扬和激励。也不要总把表扬、激励用在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老师身上,也要用在善于敬言、大胆创新的老师身上。欣赏每一位老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就会觉得自己是学校中重要的一员,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状态投身于工作之中。

三、 关心教师,增强归属感

职业倦怠的老师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学校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对于他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如:记住他们的生日,在他们生日之际送上一份蛋糕,送上一句祝福的话语;深入到他们的家庭同他们进行一次促膝长谈,关心一下他们父母的身体状况等,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当然,对教师更多的关心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确定个人奋斗目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经常了解他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并适时的给予解决;对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并真心祝贺等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是真诚关心,那么,他们也会为之感动,会以积极的态度、努力的工作回报的。

四、 打造教师团队,增强使命感

团队有别于集体,更有别于群体,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其成员的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协作,以追求集体的成功(南师大教科院赵凯语)。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作用和地位,缺少了谁,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团队。在教师团队中,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这个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就会围绕着学校发展的愿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出力流汗,而不是打油混事、得过且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标准职业价值观的导入、职业心态

的调整、教师个人愿景的建立等手段打造教师团队,进一步激发、增强每位教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每位老师都会充满工作热情。

五、 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危机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我们可以做一思考:为什么沙丁鱼在鱼槽没有鲶鱼的情况下会死去,而在有天敌鲶鱼的情况下却可以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不难看出:是危机感让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的。我们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因为他们过于安定,缺乏危机感,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因此引入竞争机制,让每位教师产生危机感,就会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他们就会自觉抵御职业倦怠、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当然,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应该是激发人、唤醒人,是为了激发工作热情、发掘工作潜力,更好的促进工作的开展。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应对的方法策略也是灵活多变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操作。但是,只要学校管理人员能够深入剖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真诚的关心教师,我想,就一定能够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唤醒教师职业激情的。

第二篇:教师职业倦怠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现代人造成了压力。教师这个职业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之一 ,职业倦怠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普遍存在。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有超过五成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很大或极大的压力。近年来,从各种新闻报道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学校的教师有体罚、辱骂学生的情况,各种新闻媒体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报道的同时也只是讨论了教师的素质问题,而对于案例后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却没有涉及 ,这些现象反映出目前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容忽视。

1. 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第一次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专门用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随后,各国的学者开始重视了对于它的研究。国内外的各种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这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是又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劳与情感衰竭。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

因此,简单的说来,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

2.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日益更新的专业知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还需要满足国家及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适应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地适应变化,释放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产生职业倦怠。具体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热情、兴趣消失,消极应付工作。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写教案,不带教案上课,不仔细钻研业务,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常用讽刺、挖苦、讥笑的语言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

其次、职业兴趣转移。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职业,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打麻将,吃吃喝喝等,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

再次、对于教师身心造成影响。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3.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首先、教师本身性格与工作态度、动机方面的原因

教师本人的性格方面有缺陷,内向、不和群、缺乏自信心的教师在工作中容易感到有压力,易产生职业倦怠;有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目标不明确,教书只是为了挣大钱,图社会地位,如果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将自己的工作投入及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感到压抑与疲劳、挫折与失败,就容易产生不满、消极、悲观、失望等职业倦怠现象,丧失工作动机,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 社会压力的影响

全世界各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十分重视教师,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各级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懂的教学规律,并且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各级教师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的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篇数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4. 我认为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帮助教师找出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努力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增加归属感,并且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

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信心与勇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品味生活。一个人工作压力越大就更应该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比如听音乐、收集邮票、郊游、游泳、看电影等等,通过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变得“豁然开朗”。

总之,职业倦怠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为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都应该关注、研究这个现象,找出解决的策略,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篇:教师职业倦怠

2、请结合专题所讲述内容,分析个人有哪些经验未面临职业倦怠问题或克服了职业倦怠问题。

第一:把工作当作享受,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这些教师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自豪的家珍。带着这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就是快乐幸福的。

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对这些教师来说,孩子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是天底下最美丽迷人的图画,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校园是地球上最纯美圣洁的净土。所有的辛苦和压力都变成了一种愉快、一种他乐于去迎接并以欢乐的心境去化解的“美差”,即便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生活非常清贫的情况下,他也怀着极大的热忱、带着浓厚的兴趣,无怨无悔地做好每一件事。 第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成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仅仅把它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灵满足。而是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真正的教师是那些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并从职业中得到幸福快乐和主动发展的人,是那些热爱教育、追求智慧人生的人。也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幸福快乐,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充满信心地生活。

第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专业责任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师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书读得多了,你就会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才能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才能在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时提升思考的广度和高度。勤于学习是一种责任,善于学习是一种能力。

个人面临职业倦怠问题或克服了职业倦怠问题

“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我变得不喜欢去学校。办公室里的笑声减少了。学生们总是不停地惹是生非! 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我觉得很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我忙、我很忙;我累、我很累;我苦、我很苦。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据调查,超过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工作倦怠。随着倦怠过程螺旋式向后推移,学生渐渐成为低劣教学的受害者。有些教师寻找途径,最终离开了教育职业。其他教师觉得除了以越来越低的效率继续教学以外,别无选择。

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深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一、 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3.在情绪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等。

4.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过高的期望。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所从事的是助人的职业,有研究表明,助人职业者的倦怠程度远高于其他职业者。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校管理的滞后。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首先,学校有的管理思想不够明确,做形式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师的许多压力。其次,有的规定没能考虑到人本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再次,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随意性强或对教师实行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使绝大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最后,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不仅增加教师的负荷量,也促使人际关系复杂,并诱发急功近利倾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3.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

4.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其次,班级人数较多,程度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化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教条,,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通常在独生子女的学生群体中有着这样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另一类家长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甚至用媒体舆论来谴责教师的行为,无限上纲,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5.教师自我发展的困惑。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又要担任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另外,教师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群体,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使某些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单调中发现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3.1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当初是否因为职业性的或是理想的原因而进入教师工作的,但若干年后,有的人不愿当老师,有的人却爱上教育工作。“因为爱,所以执着”一个人若是能够选择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然后倾情投入,不但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好成就,而且也将过得幸福快乐,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谈到对教师工作的感受,说道:“上课是一种享受,每天在课堂度过

的一段时光是最美的”,这种老师的生活质量与那些“走进课堂心里就烦”的老师相比,真是两种境界。不再将上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是一个教师过上职业幸福生活的前提。

矢志教育人生,提供让学生回味一生的优质教育,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认为,教育虔诚第一,教育艺术第二,教师应该带着爱工作。在各种场合,我毫不掩饰对数学、对教育的由衷热爱。什么是热爱,一个名师说得好,那就是:作为一个科任老师,讲到教育,讲到学生,讲到你教的学科,你的眼睛会发亮。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3.2调整心态

有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充满了情趣,就充满了自信,就有一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觉,放假的时候,就盼望上讲台;有的教师习惯了盼望工作之外的乐趣,一谈到工作就成了苦得不能够再苦的苦差事。其实这只是心态的问题,而不是别的什么。

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啰嗦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学会情绪疏导。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3.3调整目标

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3.4提高耐压能力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您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

提升耐压能力。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作为教师本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对教师来说,培训学习是一种福利;我珍惜八年来,学校让我参加的各种学习机会,每一次学习归来,我会做一个小结,发现每次都有收获。

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这个特点,你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看到满园桃李风光,收获爱与尊重,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将工作后所得到的钱看成是一种副产品,而不是倒过来。努力寻找这样的感觉是一个教师应当追求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负担,也不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当成谋求快乐的一个过程。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寄情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高实践性智慧,在读书学习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寻找成功感。 读书学习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行走形式。纵观当下教师们的工作状态,实事求是地讲,教师们没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少人倾向于读“保饭碗”之类的书,如优秀教案选,很少光顾追寻教育理想、提升专业内涵的经典论著和本学科的业务刊物,而这些书籍是滋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 在投身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必将带来种种困惑,困惑带来教研话题,教研促进教学、成就名师,不断提升职业境界。而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拥有不同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无疑,在成就专家型教师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教、学、研结合,需要磨练,如: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在反思性教的研中升华。

此外作为教师,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应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社区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等等。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职业倦怠

作为一种新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信心和热情,最终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今天本讲座将重点探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以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据十年前“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 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就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教学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另外,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就教育而言,职业倦怠是成为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平不高甚至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因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同的方面来分析,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1.工作时间过长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工作已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们就牺牲节假日、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怎能不倦怠。

2.管理制度僵化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3.评价标准偏颇

时至今日,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 样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4.人际关系失调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科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孤独感,疏于同事交往。其次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对教师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期望过高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教师推上了极位。当今时代,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园丁”、“蜡烛”,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尤其是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后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

2.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2005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对北京中小学教师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有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在1001元-2000元之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水平,其中选择“中等偏下”的比例高达45.1%,选择“中等”的比例占42.3%。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3.舆论压力较大

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进行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三)自身方面的原因 1.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

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而这些教师往往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使得他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正常要求以满足职业需要。然而,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这些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事实表明,对自身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2.个性品质不良

我国学者曾琦把教师划分成烦躁型、高度整合型和胆怯型三种。他认为烦躁型和胆怯型的中小学教师在面临外界压力和职业冲突时,往往表现为消极、情绪波动大。由此可见,不同个性品质的教师在面对压力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烦躁型和胆怯型的教师在焦虑、疲劳等方面都有更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倦怠的产生。

3.自我效能感不高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常设计较高层次的目标,对教学活动更投入。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在工作时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设想失败带来的后果,这就会导致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致使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能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远远不合时宜,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体验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接纳、采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调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点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取“传、帮、带”,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等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环境成因论者认为,社会外部环境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应侧重于调控社会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 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尊重教师的“教育热”。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

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不宜过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对教师加以考察。教师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研究表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 1.维护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 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自我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 综合素质,促进自己持续发展,快速成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行们,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是手捧着希望的人!请珍爱我们的职业,拿出我们的热情,告别倦怠,做一个幸福的,有成就感的园丁吧!

第五篇: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要:高校教师特定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使其工作压力难以得到有效排解,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 这不仅导致教师的职业效能降低,而且对学生发展也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 文章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内涵、 分析模 式、 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式,并对今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自从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概念以来,职业倦怠现象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也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一)从职业倦怠的成因、发展过程及症状方面来定义

奎内思(Cherniss )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 )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贝斯(Blase )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最后发展导致了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Maslach&Jackson 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入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

(二)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职业倦怠来定义

以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为代表的临床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以马勒诗(Maslach )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 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以奎内思(Cherniss )为代表的组织观点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并不现实,因此导致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以萨若森为代表的社会历史观点认为职业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 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

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所认可及应用的是 Maslach&Jackson 的定义,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情绪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 冷淡 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随着 “积极” 心理学的兴起,Maslach和Leiter(1997)将职业倦怠重新定义为对个体工作投入的销蚀,认为投入和倦怠是一个三维连续体的两个端点。

二、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国外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职业倦怠(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MBI包含三个分量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MBI 经修订发展成为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 GS) , 包含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耗竭、 讥诮态度和职业效能。另一个常用的倦怠测量工具是Pines 的倦怠问卷 (Bur nout M easur e, 简称 BM ) 是一个仅次于 MBI的工作倦怠的测量工具,,它测量个体在身体耗竭、情感耗竭和心理耗竭三个方面的倦怠程度,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借鉴国外的问卷对 MBI进行了修订 ,编制了一些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王国香等人(2003)修订编制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 Educator Burnout

Inventory ,EBI) 。徐富明等人(2004)自编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王晓春等人(2005)编制了《教师工作倦怠量表》。李永鑫 ,吴明证(2005)编制了《工作倦怠问卷》 (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简称 CMBI) 。王芳,许燕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

三、相关研究 (一 )现状研究

国内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 ,尽管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出入 ,但倦怠问题已普遍存在。

赵玉芳 ,毕重增(2003)在研究中发现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整体上并不严重;教师倦怠情况在教龄、 职称上有很大差异 ,教龄6到1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性别、 所在学校类型及是否担任班主任对教师倦怠情况没有显著影响。王芳 ,许燕(2004) 对全国 679 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的分析发现:男教师、 教龄在 11~20 年的教师枯竭程度较高;林红斌(2005) 对江西省 10 余所中学的政治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但已经普遍存在;最主要表现在低成就感 ,接着依次是情绪衰竭、 去人性化等方面;不同性别、 年龄、 学校的中学政治教师在情感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刑金萍(2006)通过对中学教师的访谈和调查 ,通过对 596 份有效问卷的分析 ,发现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普遍存在 ,其中在普通中学任教、 教龄 10 至 20 年、 职称中教一级、 工作量在 20节以上的教师倦怠程度相对较高。

(二)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 组织及个人等方面。林红斌(2005)的研究表明 ,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社会对政治课的偏见、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的压力、生活的压力、 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显著相关。刑金萍(2006)从社会因素、 组织因素、 职业因素、 个人因素以及背景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因素、 组织因素与教师倦怠显著相关;职业因素、个人因素和教师倦怠相关性不显著;课时、 职称、 教龄等背景因素对情绪衰竭维度影响显著 ,学校类型对去人性化维度影响显著。

(三)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但也有研究显示 ,一些变量如社会支持、 教学效能感、 应对方式等对缓解甚至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帮助。如王芳 ,许燕(2004)对职业枯竭各个维度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从社会支持对教师枯竭的缓解作用来看 ,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 ,以及情感型支持更为有效。徐富明等(2005)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 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的工作压力、自尊、控制点分别对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徐富明等(2005)也调查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的主动应对、 被动应对、 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分别对教师的整体工作倦怠感及其情绪衰竭、 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成因分析方面,实证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人口统计变量、 某种心理因素或某一变量的关系。 1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1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课堂管理方式、教学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职业压力、自我概念以及工作满意度、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以及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等。 如曾玲娟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刘晓明采用典型相关研究的方法考察了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二)编制或修订了一些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王国香等修编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信度和效度指标达到了测量学指标要求,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芳、许燕提出了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四维度模型:情绪衰竭去人性化 个人成就感降低,以及知识枯竭,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

(二)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1 实证研究

1.1匹配-不匹配模型

Leiter 和 Maslach (2001 )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性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方面原因产生工作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工作倦怠。

1.2资源保存理论

Hobfoll (1995 )提出的资源保存理论是解释人如何因环境需求 资源供需之间的调节关系而产生压力的一种理论,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努力获得和保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当拥有的资源受到威胁时;当资源丧失时;当个体付出一定资源但并未得到所期 望的回报时,职业倦怠状态就可能产生。Lee&Ashforth(1996 )的研究表明:与需求相关的因素是造成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主要原因,而与资源相关的因素则可用来支持个人以减缓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扩张,同时它也是减缓低个人成就感的主要因素。 1.3生态学模式

Carroll&White (1982 )的生态学模式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与环境(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职业倦怠的现象,必须探究个体生态系统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职业倦怠是一种生态学上的功能失常现象,它受个人因素、环境系统的影响。 1.4社会胜任模式

Harrison (1980 )指出,职业倦怠与个体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所谓胜任能力是指个人如何与社会环境互动并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力。

2 编制了一些测查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

在国外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已经有了许多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如 Maslach 的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简称 MBI 。Pines 的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 简称 BM )厌倦倦怠量表(Tedium Burnout Inventory )。罗马职业倦怠问卷(Rome Burnout Inventory )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 的职业倦怠问卷,该量表有三个版本:(1 )人事服务量表:MBI-HumanServiceSurvey (MBI-SS )(2 )教育量表: MBI-EducatorsSurvey (MBI-ES )(3 )一般量表:MBI-GeneralSurvey (MBI-GS )

四、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 组织及个人等方面。刑金萍(2006)从社会因素、 组织因素、 职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背景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因素、 组织因素与教师倦怠显著相关;职业因素、个人因素和教师倦怠相关性不显著;课时、 职称、 教龄等背景因素对情绪衰竭维度影响显著 ,学校类型对去人性化维度影响显著。大体而言,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人口统计学因素在所有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年龄与倦怠的相关最为稳定。 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才智枯竭现象突出。

2 工作压力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压力有着密切联系,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五种压力源被认为是产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徐富明等(2005)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的工作压力、自尊、控制点分别对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徐富明等(2005)也调查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3 自我效能感

Chwal isz等人的研究发现,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更严重。

4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缺乏与倦怠密切相关,。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与其他人或组织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联系程度,可分为客观的、主观的和支持的利用度,也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应对方式可简单理解为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研究表明,具有积极主动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容易化解内外压力,降低应激水平,较少产生倦怠;而具有被动退缩应对方式的个体,则会对应激事件产生较多的倦怠情绪。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便于进行干预和预防工作的开展。 5人格因素

国外的实证研究多集中在探讨A型行为、 自我意识、“大五” 人格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上。我国学者对教师人格因素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得不多,主要集中在归因方式、教学效能这些方面。在归因方面。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外控型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比内控型的教师更高。教学效能方面。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去个性化、成就感两个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教师教学效能感越高,越容易在工作中获取成功的喜悦而远离情感枯竭与去个性化等

五、不足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不足之处有: (一)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就研究内容而言,论文多集中于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表现、应对策略等方面的重复研究,理论创新研究研究匮乏。研究成点状,没有形成系统,没有深入探讨关于职业倦怠的模型,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中介变量研究尚不足。

(二)测量工具有待进一步检验、完善和开发。MBI的单向性偏差和表面效度过高的问题近年来颇受诟病,因此还值得进一步修正完善。 另外,一些非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也在积极地开发本文化下的枯竭测量工具。 除量表以外的其他测量方法,如质的研究方法、 生理测量法等等,也将逐步得到提倡和发展。

(二)横向与纵向须并行。目前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的方法 ,今后应加强纵向研究 ,将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结合起来 ,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应本土化。无论是对于研究的工具还是研究的理论,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对于测量工具,已经有学者进行修订,可是对于各个地区不同效果,对于不同时代的变化。

七 应对策略

(一)相关的社会支持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2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3教育改革要注重教师的需要和要求。

(二 )学校机制的改进

1通过改进学校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 2增加对教师的支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促进教师个体的努力。 3注重教师职业发展, 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4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支配时间 5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变职业压力为职业动力。

(三)教师个人调节

1合理的饮食与锻炼。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4 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冯进.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09. [2] 许燕,王芳,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 刘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07. [2 ]曾玲娟 ,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 ] .辽宁教育研究 ,2003 , (11) :79~80 [3 ]鞠鑫 ,邵来成.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6) :102~105 [6 ]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 ] .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 (7) :97~100 [7 ]许燕 ,王芳 ,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J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 (5) :7~11 [8 ]王国香 ,刘长江 ,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 (3) :82~86 [9 ]徐富明 ,吉峰 ,钞秋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 :13~14 [10 ]王晓春 ,张莹 ,甘怡群 ,张轶文.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J ] .应用心理学 ,2005 , (2) :170~175 [11 ]李永鑫 ,吴明证.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 ] .心理科学 ,2005 , (2) :454~457 [12 ]赵玉芳 ,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 (1) :80~84 [13 ]王芳 ,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 ] .心理学报 ,2004 , (5) :568~574 [14 ]林红斌.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状况及成因的调查分析[J ] .教育科学 ,2005 , (5) :41~45 [15 ]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 - 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 ]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 (1) :160~163 [16 ]徐富明 ,朱从书 ,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 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 ] .心理学探新 ,2005 , (1) :74~77 [17 ]徐富明 ,朱从书 ,邵来成.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 ] .心理科学 ,2005 , (5) :1240~124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亲爱的妈妈100字下一篇:雷锋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