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读后感论文

2022-05-1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穹顶之下读后感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研究杨梅穹顶棚架栽培模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拟解决杨梅成熟期常遇雨水和果蝇为害致使果实品质下降的问题。以‘东魁’杨梅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浙江青田开展杨梅穹顶棚架栽培试验,对采收期果实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

第一篇:穹顶之下读后感论文

“穹顶之下”的公共政策难题

知名记者柴静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在2月28日上线后,引爆了整个中国互联网,同时也在公众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公众的讨论从“挺柴”还是“黑柴”、体现的是客观公正还是存在利益纠葛甚至带有某种阴谋等个人情绪浓厚的互相攻击,很快转向关于“硬”数据和事实为主,诸如是否有数据证明大气pm2.5浓度与肺癌直接相关、中国癌症发病数量提高是污染抑或是人均寿命以及诊断水平提高的结果、利用天然气或新能源替代煤炭在中国是否具备现实可行性等等。

这些讨论已经对雾霾治理乃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案,开始提供有信息量的支持和修正。而在《穹顶》上线一两周后,基于更广泛议题的讨论开始浮出水面,其声调更趋向平和和理智。例如一些评论开始指向雾霾和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究竟是竞争抑或共生关系、环保产生的经济成本究竟该由何人承担、在应对环境污染这样存在显著外部不经济性的现象时,政府和个人的责任与权利应如何定位等等。

在笔者看来,《穹顶》所引发的公众讨论,甚至比纪录片本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深远的影响。其要点在于,为像雾霾治理这样的重大公共议题建立解决方案,需要社会广泛的动员和参与:不管参与方式是否存在所谓“层次”和“品位”,是看起来更近乎人身攻击和阴谋论,还是看起来更具有科学思维或宏大叙事的能力,只要讨论总是基于事实和逻辑,来自言论而又止于言论,都会对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而在更深远的背景上,《穹顶》及其引发的讨论堪称具有历史意义:这也许是现代中国第一次由社会精英通过非官方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和自媒体媒介)自觉引导社会议题,唤起公众注意的成功范例。而政府层面的呼应(包括新任环保部长的公开赞许和回应)也反映出《穹顶》确实存在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可能性。尽管在此之前,在各地出现的PX(对二甲苯)项目立项建厂争议中,在以“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激情杀人”为代表的司法事件的讨论中,媒体关注和公众讨论已然或多或少介入和影响了事件的最终走向,但其中精英引导舆论的自觉性尚不凸显。而在柴静的前同事崔永元几乎以一己之力呼吁反对“转基因”的努力中,尽管媒体人的自觉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所引发的公众讨论也不可谓不激烈,但由于存在科学证据和逻辑链条的“硬伤”使得这种呼吁和讨论很大程度上缺乏建设性,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我们知道,国内许多政策制定的过程对一般民众而言宛如黑箱般保密,甚至存在刻意误导和隐瞒的动机(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地对于汽车限牌的“半夜鸡叫”式行动);而即便对民众的声音有所呼应,更多时候也是面对压力的、自上而下的“救火”,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被动行为(典型的例子是各地PX项目的频繁中止與迁址)。

因此,《穹顶》所提示的道路,也即精英个体通过非官方媒体提出议题,引发公众讨论,并以此自下而上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中来,至少对国内政治生态是一种良性的补充。政府决策者其实大可不必对这种公民行动的新形式过于畏惧和保守。要知道,事前充分听取和考虑公众态度从而未雨绸缪,比事后面对公众压力不得不改弦更张,无论是经济性还是社会观感都要好得多。

正像许多评论已经认识到的,精英与公众互动从而试图影响公共政策走向,几乎先天会带有某种利益集团化的倾向。而这一点,不管是参与讨论的公众和试图倾听的决策机构,甚至是引发讨论的精英自身,似乎都没有做好全面的精神准备。以《穹顶》为例,尽管雾霾治理显然带有超越社会属性的普遍意义——毕竟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乞讨者都需要张口呼吸,也都天然地拥有呼吸高质量空气的需求——但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人群对此问题的敏感程度以及愿意支付的经济成本却可以有天壤之别。我们看到《穹顶》在城市中产阶级人群中、在互联网媒介引发了最大效果的反响,正是这一差异的集中体现。中国的城市中产阶级在收入满足日常衣食所必需之后,开始对生活的“质量”提出要求自是情理之中;而这个群体更多从事本身对雾霾产生关联较小的工作(如金融业、IT业、政府机关等等),因此对治理雾霾可能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成本并不敏感。与此同时,这个群体恰恰也是最先开始依赖于非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一群人。因此,《穹顶》所引发的公众讨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一次集体行动。许多年后当我们回顾历史,也许会意识到公元2015年的这个春节,标志着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群体意识的萌芽和自觉集体行动的开始。

在笔者看来,带有某种“利益集团”色彩本身并不是贬义词,我们也大可不必产生恐慌或是鄙夷的心理。合理的公共政策总是需要均衡考虑不同个体的利益共同点及矛盾冲突,以求取得众多个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而这一点恰恰依赖于首先认可每个公民都是拥有自身独特利益诉求的个体,而非可以用“舍小家为大家”的道德标准规范的社会螺丝钉。诚然,每个个体或利益集团总是有其特定的利益诉求,涉及到公共议题时也难免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式的所谓“邻避效应”,这一点在各地PX项目的争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是的,我要看得清楚离不开树脂眼镜、我要扮靓iPhone需要多彩的手机壳、我出门在外少不了带一瓶矿泉水;但是,请把制造这些材料的工厂开得离我家的后院越远越好——然而,化解“邻避效应”的出路显然不在于刻意漠视和压制其存在,因为每个人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是本能冲动,绝非简单禁止或机械宣教所能化解。恰恰相反,化解“邻避效应”的出路也许正在于,允许和动员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充分表达其核心利益诉求,在承认“我们家后院”的重要性的同时,在每家的栅栏范围中寻找共同利益的土壤。一个成功的公共政策,因此才能够照顾到不同个体和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诉求,并通过妥协和协商化解其中存在的利益冲突。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利益集团”式的发声和行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而又无意间加深和强化了这种撕裂感。以雾霾治理为例,在城市中产阶级开始尝试主动要求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且熟练地使用互联网为媒介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的时候,其他的利益相关方,例如《穹顶》一片中有所涉及的石油化工与煤炭钢铁行业的产业工人、开着伪造排放合格证跑长途运输的司机、在制造浮尘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农民工,可能还远没有产生现代公民式的意识觉醒,遑论集体发声和行动。也许消灭雾霾源头会立刻威胁到他们赖以养家糊口的饭碗,也许哪怕是稍微严格一点的环保监管也会进一步压缩他们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但是,在《穹顶》引发的社会大讨论中,我们听不到来自他们本人的声音。甚至说得更残酷一点,这场主要流行于互联网上的讨论,也许从来就未曾进入到他们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空间中去!请注意,笔者决不是在说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存在天然的矛盾和冲突;也相信科技发展和现代政府管控能力的进化,会帮助中国部分地摆脱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而是在说如同城市中产阶级对环境问题日益敏感的诉求应当得到决策者的尊重和鼓励,其他利益相关方也理应得到同样的关注。而这正是公共政策化解“邻避效应”、在不同利益诉求中求得最大公约数的基本前提。如果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乃是现代社会进化的动力,那么保证“不哭的孩子”不被饿死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底线。

某种只有“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的倾向其实已经出现。举例来说,每年夏秋季节农田里的秸秆焚烧是雾霾的主要源头之一。根据来自武汉市的数据,生物质燃烧总体贡献了当地12.7%的雾霾颗粒,而在特定时间内甚至可能是雾霾的主要元凶。与之因应的,多个省份已经通过立法禁止了秸秆焚烧,并设立了相当严厉的处罚机制。规范秸秆焚烧以管控雾霾当然合情合理,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管控秸秆焚烧的力度和速度,似乎远远超过了对其他雾霾来源,包括汽车尾气排放、建筑工地扬尘、高污染工业企业的管制力度。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逻辑,即农民阶层没有形成集体发声提出利益诉求的能力,因而也成为公共政策制定时最容易被忽视甚至牺牲的“不哭的孩子”?在央视记者王志安进行的一次针对安徽省潍溪县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秸秆焚烧如野火春风般难以遏止。原因之一是,传统的秸秆焚烧回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肥力并减少病虫害,而其他处理秸秆的方案会增加每亩60-80元的成本和额外的喷洒农药的开支。因此,我们看到的景象是:在沉沉暗夜里,在巡逻队的围追堵截中,在高额罚款甚至拘留的威胁中,村子四周仍然处处飘起秸秆焚烧的黑色烟雾。在这幅图景里,“不哭的孩子”用实际行动不屈不挠地表达着他们对自身利益的本能要求。

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要求我们认知、接纳和平衡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在人民更多只能通过发声而非选票表达利益诉求的中国社会,围绕不同的利益诉求形成某种程度的“利益集团”从而拥有足够的声音和影响力,自下而上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讨论中,是值得为之欣喜的社会进化。柴静和她的《穹顶》带给我们这种良性社会变革的希望。然而,在穹顶之下,同顶一片雾霾天的人们仍然拥有着各种各样独特的需要,其中很多人还远没有学会如何声音洪亮地表达自我。忽视这些微弱的声音,只会更进一步地加强和固化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状。而如何确保这些声音得到倾听和合理的接纳,是一道已经摆在社会治理者面前而且注定会困扰他们很久的、中国式的难题。

作者:薛定谔

第二篇:穹顶棚架栽培对杨梅果实品质的影响

摘要:研究杨梅穹顶棚架栽培模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拟解决杨梅成熟期常遇雨水和果蝇为害致使果实品质下降的问题。以‘东魁’杨梅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浙江青田开展杨梅穹顶棚架栽培试验,对采收期果实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穹顶棚架栽培模式下杨梅果实单果重、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糖、Vc含量及甜度分别提高10.3%、19.2%、10.5%、17.6%、20.3%和17.8%,同时,可滴定酸含量减少24.5%,虫果率降低92.0%。杨梅采用穹顶棚架栽培模式可以达到避雨防虫的效果,进而提升果实品质,有效促进杨梅绿色高效生产。

关键词:杨梅;穹顶棚架;果实品质;雨水;果蝇

Effect of Cultivation with Dome Pergola on Fruit Quality of Myrica rubra

Chen Zhengdao1, Lou Yanhua2, Tang Jing3

(1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Station of Zhejiang, Hangzhou 310020, Zhejiang, China;

2Lis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Lishui 323000, Zhejiang, China; 3Qingtia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Qingtian 323900, Zhejiang, China)

0引言

楊梅(Myrica rubra)是原产于中国南方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其果实富含维生素、多酚及花青苷等多种植物天然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1- 3]。截至2020年,浙江省杨梅种植面积约 8.93万hm2,年产量达到65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世界杨梅看中国,中国杨梅看浙江”之说[4-5]。杨梅的食用部位是着生于果核上的肉柱,果实无果皮保护,故气候变化或病虫入侵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较大[6-7]。杨梅成熟期如遇连续降雨天气,雨水淋洗使得杨梅果实风味变淡,而大风、高温等不良气候又会使果实水分降低,肉柱成尖刺状,口感变差[8-9];此外,杨梅成熟期果蝇为害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吸食果实中的糖分并产卵于肉柱中,产生的白色幼虫严重影响商品性[6,10]。因此,上述因素极大地降低了杨梅的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研究开发新型杨梅避雨防虫栽培技术,对杨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梅避雨栽培和罗曼栽培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类保护性栽培模式,是设施栽培的一种简易形式,其中用塑料薄膜搭建的伞式避雨、棚架避雨可避免成熟期果实过量雨淋,有利于糖分积累,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具有提高着果率、果实商品性等优点,但不具备防虫功效;用防虫网覆盖全树的网室防控果蝇技术(罗曼栽培)有效解决了果蝇危害问题,但无避雨功效;网室顶部加盖白色防雨布等技术的应用减轻了连续阴雨和果蝇对杨梅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但棚体结构不稳定、杨梅顶部枝条易灼伤[8,11-14]。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山区杨梅立地环境和冠型姿态开发了以三角结构为基本单元的穹顶棚架大棚,将整株杨梅树罩于穹顶之下,于顶部覆膜,四周围防虫网,并在地面铺设园艺地布。笔者就杨梅穹顶棚架栽培模式下的避雨防虫效果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优化和推广杨梅穹顶棚架栽培技术提供有效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6年5—6月在浙江省青田县瓯南街道平风寨杨梅基地(120°30′E、28°15′N)进行,试验地海拔480 m,土壤类型为沙壤土,pH 6.0,中等肥力。

1.2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13年生的‘东魁’杨梅,栽培管理情况良好,树势相对一致,平均树高3.5 m、冠幅5.0 m。1.3试验方法1.3.1穹顶棚架结构设计杨梅穹顶棚架结构由三角钢架组建而成,骨架为桶柱式穹顶结构,大棚底部可安装相应角度的楔形基座以适应不同杨梅生长地坡度。具体设计规格为:弧面穹顶高度0.8 m,直径6.0 m,棚架最高点距地面5.3 m,杨梅采收前40~50天于穹顶处覆盖7丝透明无滴膜,四周围孔径40目的防虫网,其中一面开设高度为1.7 m的拉链口作通道,底部铺设园艺地布。

1.3.2调查项目及方法5月10—15日搭建杨梅穹顶棚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穹顶棚架杨梅和露地杨梅各2株,于6月25日和6月30日2次进行试验样品采集,杨梅样品装入放有冰块的保温箱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各项指标测定。

其中,单果质量用电子天平测定;纵、横径用数显游标卡尺测定;果实硬度用GY-2水果硬度计测定(压头插入深度为7 mm);虫果测定使用1%浓度的盐水浸泡24 h后统计果蝇幼虫数量[15];可溶性固形物用PAL-1水果糖度计测定;葡萄糖、果糖、蔗糖采用蒽酮分光光度法测定[16];Vc含量采用2,6-二氯靛酚法测定[17];可滴定酸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18];还原糖、总糖和甜度的计算如式(4)~(6)[19]。

1.4数据分析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制图。

2结果与分析

2.1穹顶棚架栽培对杨梅果蝇防控的效果

由表1可知,6月25日的样品中,棚内杨梅均未发现果蝇,露地杨梅虫果率为88%;6月30日的样品中,露地杨梅虫果率高达100%,单果最大虫量达到49头,单果平均虫量26.7头,而2个大棚杨梅的虫果率仅为4%。调查结果表明,穹顶棚架栽培技术对杨梅果蝇的防控效果十分明显,6月30日棚内杨梅样品中发现少量果蝇,这可能是采摘期间人员进出大棚引起的。

2.2穹顶棚架栽培对杨梅果实肉柱硬度的影响

从图1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梅趋于成熟,果实肉柱硬度下降,但相同日期的穹顶棚架杨梅果实硬度要高于露地杨梅。6月25日的棚内杨梅果实硬度平均值分别为1.70、1.75 kg/cm2,同露地杨梅1.47 kg/cm2相比,分别提高15.6%和19.0%;6月30日的样品测定结果表明,2个大棚的杨梅果实硬度平均值分别比露地杨梅提高17.0%和25.2%。由此可见,穹顶棚架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杨梅果实的肉柱硬度,有利于鲜果采后保存。

2.3穹顶棚架栽培对杨梅单果重的影响

由表2可知,6月25日的杨梅样品中,露地杨梅平均单果重为17.2 g;1号棚平均单果重18.7 g,变幅为17.8~19.6 g;2号棚平均单果重20.5 g,变幅为18.5~ 22.5 g;与露地杨梅相比分别增重8.7%和19.2%,且差异显著性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6月30日的样品中,露地杨梅平均单果重为19.1 g;1号棚平均单果重20.6 g,变幅为18.3~22.9 g;2号棚平均单果重20.1 g,变幅为17.5~22.7 g;与露地杨梅相比分别增重7.9%和5.2%,但方差分析显示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穹顶棚架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杨梅始采期的单果重。

2.4穹顶棚架栽培对杨梅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同露地杨梅相比,6月25日2个棚内的杨梅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蔗糖、果糖、葡萄糖、还原糖、总糖、甜度平均分别增加10.2%、17.5%、18.9%、17.7%、16.2%、16.9%、18.2%、18.3%,6月30日的棚内杨梅平均分别增加10.8%、23.1%、17.4%、17.8%、14.7%、16.2%、17.0%、17.2%,而2个日期的样品可滴定酸含量分别减少23.3%和25.6%。试验结果表明,杨梅穹顶棚架栽培技术促使果实品质指标发生有利变化,提升杨梅果实品质。

3结论与讨论

设施大棚能够改善杨梅生长发育的小气候条件,有效避免杨梅果实发育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提高棚内日间气温和昼夜温差,杨梅各物候期所需有效积温得到保障,果实品质显著提升,在成熟期多雨的年份效果更为明显[14,20-22]。黄海静[23]研究指出,杨梅塑料大棚内日均气温、空气湿度、气温日较差同棚外比均有所提高,棚内杨梅单果质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糖、Vc含量及可食率也比露地杨梅高,有机酸含量呈减少趋势。潘青青等[24]研究认为,设施延迟栽培模式下,杨梅果实外在品质可有效提升,主要表现为果实纵横径、单果重、硬度、色泽等指标均优于露地栽培。本研究结果表明,杨梅穹顶棚架结构稳定,能够适应山区坡地环境,杨梅采用该栽培模式可以有效克服不良气候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杨梅果实硬度、单果重明显提高,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蔗糖、还原糖、总糖、甜度、Vc含量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外,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明显提高了优质果比例。同时,杨梅穹顶棚架栽培采用物理阻隔设施,果实虫果率显著下降,有效避免杨梅果蝇为害,杜绝了露地杨梅因防治果蝇用药所带来的果品质量安全隐患。分析认为,穹顶棚架杨梅果实品质的提升主要有2个方面原因:(1)棚内昼夜温差较露地大,有利于糖分、可溶性固形物等主要用于评价果实品质物质的积累[25];(2)成熟期杨梅果实未接触到雨水和果蝇,避免了果实内含物被雨水稀释和果蝇吸食,且挂果时间也适当延长,果实可以达到完熟状态。

综上所述,杨梅穹顶棚架大棚结构稳定,避雨防虫效果较好,有效提升了杨梅果实品质,提高杨梅经济效益,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促进杨梅产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但是,穹顶棚架大棚是由专业人员设计搭建,实施过程对技术要求较为苛刻,且大棚的造价相对普通大棚要高,今后应针对这方面问题加强技术的改进及革新。

参考文献

[1]陈方永.我国杨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南方果树,2012,41(5):31-36.

[2]梁森苗,徐云焕,王伟,等.杨梅果实发育过程中外观及主要营养品质形成规律研究[J].核农学报,2016,30(6):1135-1142.

[3]张淑文,梁森苗,郑锡良,等.杨梅优株果实品质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J].果树学报,2018,35(8):977-986.

[4]任海英,郑锡良,张淑文,等.不同颜色防雨布对杨梅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0,34(7):1578-1587.

[5]杨桂玲,虞轶俊,王强,等.杨梅主要病虫农药使用风险评估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1):47-51.

[6]吴大财,宋文君,袁兴祥.杨梅果实病虫害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5(5):98-99.

[7]焦云,柴春燕,马炜炜,等.不同质地杨梅果实肉柱细微构造与细胞壁组分及相关酶活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5):12-17.

[8]邹秀琴,孙钧,张林,等.东魁杨梅2种山地设施避雨栽培的研究及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8(9):1694-1699.

[9]黄茜斌,梁克宏,王允镔,等.东魁杨梅单树罗幔(帐)栽培技术研究[J].浙江柑橘,2011(3):29-33.

[10]戚行江.杨梅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11.

[11]汤晓美.浙江丽水杨梅设施栽培试验初报[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9,291(2):14-17.

[12]朱任谷.楊梅东魁简易棚设施栽培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2(3):320-321.

[13]黄颖宏,郄红丽,王鹏凯,等.杨梅大棚设施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9):23-24.

[14]梁森苗,张淑文,郑锡良,等.延迟栽培对杨梅果实成熟期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4):39-45.

[15]颜丽菊,任海英,戚行江,等.防虫帐防控杨梅果蝇及改善果实品质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2):398-402.

[16]张友杰.以蒽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果蔬中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J].分析化学,1977(3):5-9.

[17]吴春艳.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及比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3):96-97.

[18]聂继云.果品质量安全分析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3.

[19]李文生,杨媛,石磊,等.水果中蔗糖、还原糖、可溶性糖与甜度相关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2(1):58-60.

[20]孔婷,曹葳.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 2016(16):41.

[21]金志凤,符国槐,黄海静,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杨梅大棚内气温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362-367.

[22]柴春燕,徐绍清,房聪玲,等.大棚栽培对杨梅物候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4,10(2):107-111.

[23]黄海静,符国槐,杨再强,等.设施栽培对杨梅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51-56.

[24]潘青青,郑浩,李和孟,等.设施延迟栽培条件下杨梅果实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J].中国南方果树,2018,47(3):56-61.

[25]李莉,李佳,高青,等.昼夜温差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9):113-119.

作者:陈正道 娄艳华 汤婧

第三篇:学写剧本读后感

一文体解说

[一文体解说 ]

剧本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者在阅读剧本以后,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所读剧本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把自己阅读剧本后的感受写出来。剧本读后感的书写,有利于我们梳理、积累自己的阅读剧本的体验、感想和思考,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写作要求 ]

剧本读后感 ,首先离不开剧本研读,对剧作的引述、概括、评价等;其次离不开“谈感受”——自己的认识、感想、看法;在“读”与“感受”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连。剧本读后感可以用“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来写。

1.引述剧情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

2.亮出观点

紧承“述读”所引用的内容,针对引述材料谈感受,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做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部分还可以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次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3.论证“感受”

这部分就是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论证。通过各种论证方法证明“感受”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论证明“感受”的合理性。

4.收束全篇

结尾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受”。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地收束全篇。或者提出疑问,引发思考。要求紧紧围绕自己的“感受”,自圆其说,再次阐明观点,然后结束全篇。

[三示例引路 ]

《小楼春秋》选择1979年、1992年、2012年三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将观照的视点聚焦于天津五大道上的一座小洋楼里,通过陈、郑、陆三户人家三代人的恩怨情仇来演绎民营企业30多年来的命运浮沉,以此来表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作为一部反映民营企业成长的作品,《小楼春秋》不可避免地要揭示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种种制约,但编剧的思考并没有止于民营—国营的体制之争,而是用一双超然的慧眼打量民营企业自身的理念之痛:在作品中,无论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陈仕轩,还是第二代民营企业家陈为民,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契约精神、人格魅力乃至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的匮乏,都在无形中制约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正是编导的这种用艺术家的眼光打量世界、用自己的良知思考问题的精神,使《小楼春秋》打破了民营—国营的观念壁垒,成为一部在高歌猛进中又不忘反思的力作。

——李杨《融时代风云与人性深度于一体——读话剧〈小楼春秋〉有感》

【点评】   这则读后感,作者结合所读的剧本《小楼春秋》,先引述了这部剧的内容,继而写了自己的认识:这部剧反映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理念之痛。然后作者结合了剧中三代民营企业家的经历进行分析,最后赞扬了这部话剧,提升了观点,收束全篇。

[四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1.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2.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本单元的《窦娥冤》就是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学习中你体会到戏曲的独特魅力了吗?不妨查阅资料,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读一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还可以观看一些戏曲演出片段,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在阅读、观看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三)

(二)写作点拨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出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这部作品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冤无处申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塑造了窦娥这个女性形象。阅读之后,应该有很多的感受。如果能够抓住这部戏剧主人公窦娥的悲惨经历思考,可以谈得更深刻。

1.了解戏剧相关知识,把握剧本独有的写作特点

写作剧本读后感,作者必须对自己所读的剧本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写作剧本读后感前,作者要了解剧本独有的文体特点。

2.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作

写作剧本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戏剧冲突,揣摩人物语言,探究剧作主题等。在写作时,我们要选中一个角度,联系剧作分析,力求做到有理有据。注意:不能同时选择多个角度,以免流于泛泛之谈。

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写剧本读后感,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一般來说,剧本读后感先要交代看了什么剧本,对哪一方面有了什么样的体会与感受,围绕自己选择的这个鉴赏点,从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出发进行探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例文示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读《窦娥冤》有感

应 延 浙江省仙居中学高三(15)班

《窦娥冤》是由“元杂剧鼻祖”关汉卿创作的四折杂剧,讲述了自小被卖作童养媳的年轻寡妇窦娥先后遭无赖逼嫁、昏官断案,为救婆婆不得不屈打成招,最终血溅刑场的时代悲剧,揭露了元朝统治下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脱胎于民间故事“东海孝妇”的《窦娥冤》,以窦娥这一恪守封建礼教的孤弱妇女作为主人公,从强抢民女、状告无赖的生活事件入手,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窦娥为证清白在受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异象在她蒙冤而死后竟一一得到应验,这样的情节又挥洒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与常将目光聚集于上层阶级纠葛、个人心灵追问的西方戏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似乎更偏好将笔墨游走于底层社会、市井民间,且大多选取一些典型的人物进行描画。在西方戏剧中,我不容易找到第二个哈姆莱特,因为他的形象是极度复杂具体的,如雕塑一般具有鲜明的形状和纹理;同样作为主角,窦娥身上则存在一种高度的概括抽象性,她可以串联起古往今来中国诸多的悲剧女性,解读她就如同欣赏一卷山水画,有茫茫的似曾相识之感——比如较为鲜明的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寡妇形象,我们已熟悉的有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然而窦娥与祥林嫂之间又有一道极为鲜明的区别,那就是本人对待封建礼教的态度: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面前是异常被动的,碍于传统的观念、周围人的鄙夷,她本人并不愿二嫁,但封建礼教同时禁止她反抗婆婆的命令,女性须为夫家榨干最后一滴价值。两方矛盾下,安分木讷的祥林嫂選择全盘服从,接受二嫁并且受尽侮辱,终因封建礼教而死。

相比之下,窦娥对封建礼教几乎是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维护。张驴儿父子逼嫁时,蔡婆只稍加犹豫便妥协了,甚至反帮恶人劝说窦娥。对此,窦娥毫不留情地痛斥道:“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她素来孝敬婆婆,这时却并不一味顺从,而是以刚烈的姿态坚守名节贞义。紧接着在第二折中,窦娥连用文君当垆、举案齐眉、孟姜女哭长城、浣纱投水以及望夫石几个典故切实表明了志向,她不屑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淫奔”卖酒,直言是可悲、可耻、无仁义,而推崇梁鸿孟光这般正统的结合,钦佩那些自甘殉夫的女子。善良聪慧,尊夫孝母,这样的窦娥,当是封建礼教熏陶出的“模范女性”;可即便是这个毫不离经叛道、步步踏在社会道德准绳上的女子,居然也没有逃过悲剧的命运!

在这一出悲剧中,窦娥始终有所作为地积极自救,包括她从一开始就拒绝再嫁。可因为她只是天真无助的平民,当遭逢恶事,她只能向她寄托着信任和希望的官府寻求帮助。谁知当官的却头一个向无赖下跪磕头,道“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

“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诚恳如斯,换来的却是不分青红皂白一通毒打;本不愿平白被扣下罪名,又为救婆婆冒死认罪……受刑前三桩誓愿,是一个弱女子在命运末梢的呐喊,质问苍天,更是对黑暗的最后反抗,用三年大旱作为报复。即便化作冤魂,窦娥依然没有放弃向贪官污吏和无赖流氓复仇,而是寻求湔雪。可以说,窦娥的形象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她将封建礼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她又展现出反抗的精神,我的理解落在她价值观与性格的矛盾上,可无论对窦娥的价值观或性格做何变动,她的悲剧命运难以扭转。这背后的推手乃是整个黑暗腐朽、清浊不分的社会,是元朝统治下密生的蚁穴,如此庞大的力量,仅凭个人又何以撼动呢。

《窦娥冤》的结尾看似是中式传统的“大团圆”:父女虽天人两隔却重聚首,窦娥大仇得报,冤情得解,恶人遭惩治。可细细想来,这结局颇值得推敲。窦天章官至肃政廉访使,翻阅卷宗时却显得敷衍了事,若非窦娥时时挑灯引他注意,又有谁替他宽慰枉死的女儿?可见官场腐败混沌如故,不会因窦娥而翻覆。再想起蔡婆放高利贷、窦天章卖女正是窦娥悲剧的起点,她本人却浑然不觉,化鬼也不忘叮嘱父亲照顾婆婆,更觉残忍悲痛。最重要的是,化为鬼魂复仇本是美好的幻想,窦天章有能力翻案亦是戏剧的巧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哪来这么痛快的恶有恶报的结果?“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令人心底发寒,毛骨悚然,在那吃人的时代,百姓究竟如何自处……

【点评】   文章先是引述《窦娥冤》的内容,交代窦娥与张驴儿及桃杌县令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然后选择戏剧主题这个点进行议论,抓住主要人物窦娥的身世命运,并把窦娥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作对比,指出窦娥的冤屈遭遇,说明了官场的黑暗;窦娥的愤怒控诉,揭露了官吏的草菅人命。作品通过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多侧面揭露了元代社会地痞流氓、贪官污吏等各种恶势力对两个孤苦弱女的欺凌、侮辱和伤害,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人民生活的悲惨痛苦。

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最后,作者对于戏剧“大团圆”的结局,有独到的认识,分析窦娥冤案昭雪的种种巧合,只是弱者无奈下的美好愿望,更见现实的残酷、百姓的苦难。结尾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六拓展活动]

《西厢记》是王实甫著名的剧作,请阅读剧本《西厢记》,写一篇读后感,阐发你的观点。

作者:华伟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与环境毕业论文下一篇:供应链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