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2022-07-16

第一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20年历程,从分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办法点子想了不少,但似乎并未找到一条终极的解决方案。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国企改革的形势依然严峻。早期的承包制、租赁制短期内的确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但由于回避了所有权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现象。目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公司制在组织设计上存在先天性缺陷,而且作为单纯的组织设计形式,公司制并不解决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问题,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即使实行了公司制改造,照样是亏损严重,上市公司照样存在大量的ST板块。于是中央提出,国有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进有退。更有学者提出,国企改革的出路在于民营化。但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之后,即使交给民营企业或者混合制企业来经营,这个领域作为实体的企业依然存在,民营化、股份化就一定包治百病吗?显然不是。其实,在市场竞争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好,私有企业也好,混合制企业也好,体制的变革只是外在的、显性的变化,它并不是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最根本性因素。在国民待遇的游戏规则下,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同台竞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C.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这两个美国人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特征:

一、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扩展应用的潜力;

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拘于形式和外在的东西,它更多地从企业内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企业和市场。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要

1想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超额的利润,就必须尽快培养影响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近两年开始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便很快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并接受。但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则没有固定模式。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什么是创新呢?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1911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把创划分为五种:一是生产新品种,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拓新市场,四是利用新原料,五是实施新的组织方式。我们可以将以上五种创新方式归于两个方面:技术进步引起的创新和管理变革引起的创新。

为什么说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呢?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而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处于这种优势,除了自然垄断,就只剩下创新这条路了。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投资推进型增长方式,并开始从投资推进型向创新推进型转变,这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思路不谋而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具体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熊彼特甚至认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经营者才有资格叫企业家。江泽民同志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希望。2

第二篇: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海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案例

一、海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背景

下面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海尔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在许多业内人看来,海尔有许多可以受人称赞的优点:管理上的日清日高,“斜坡球止”理论张瑞敏本人的优秀,还有优质的服务等等。也有人认为,海尔的成功显示的是,它在服务模式上的先行与品牌操作系统上配合,使它能够获得超额利润。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它通过服务来支撑品牌的那些经验,是技能与知识的综合能力。就从其竞争发展的历程看,或许后一种表述更能支撑海尔的发展。从深层次看,这也是对海尔在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上的综合描述。 探索海尔发展成功的轨迹,首先是其管理优势所在。青岛海尔公司建立22年来持续发展已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环境的企业管理模式。从84年开始的名牌战略阶段:中国冰箱第

一、多元化战略阶段:中国家电第

一、国际化战略阶段:美国建厂等一直到2006年的开始宣布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通过在战略、观念、人力资源、文化、技术、质量、市场、服务的创新,塑造了海尔今天的成就,使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得到成功,并创造用户的绝对忠诚度。在其辉煌发展过程中,海尔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是海尔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海尔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来看,其核心竞争力在产品方面,已经从单一的家电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计算机、手机、生物制药、家庭整体厨房)扩展,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产业经营的格局时代。主要经过了从寻找提供利润的核心业务(比如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到充满机会的新兴业务(计算机、手机、家庭整体厨房),再到创造未来的名星项目(生物制药等)之间的一种协调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海尔不仅保持原有产品的发展,同时还加大对第

二、三类型业务的投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产品和技术层面上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地位。 然而,海尔在产品多元化发展中承担了巨额损失。 海尔认为,全球化时代浪潮中,单一产业无法存活。因此,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了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然而,海尔药业至今依然亏损;海尔投资的‘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海尔在电脑行业就栽了一个不小跟头,电脑行业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明显与现在的海尔品牌营销运营的理念和模式不符,海尔电脑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海尔手机在科键、波导、厦新等品牌面前也几乎一败涂地。可以说,海尔的多元化,把自己带入了一场迷失品牌的可怕危机当中,就像一场迷局,海尔陷入了困境。 在服务模式上海尔实现了先行与品牌操作系统,这种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影响着海尔的持续发展、发展的方向和范围。这种延伸更多的是在面上的延伸,即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匹配的延伸。从海尔的企业理念来看,那种“对内实行以企业忠诚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外实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的经营哲学更多的强化了其核心竞争力。同时,海尔将其“企业忠诚”的价值体系上升到“中国造”的位置,为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延伸架构了一个广阔的、高远的空间。

总之,海尔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以自身的企业文化为首,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多元化发展模式,以超前的服务理念赢得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诸多企业学习的案例。

二、海尔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品牌核心竞争力 从1985年之后,海尔始终把名牌战略作为自己的基本战略之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中包含的内容。海尔通过品牌外延变化:冰箱名牌——家电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和内涵变化:质量高——服务好——个性化——速度快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其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级企业。

海尔的发展无疑是个奇迹,海尔的品牌建设之路对于所有想建立品牌战略的企业来讲都有学不完的东西,我们选择海尔,是因为海尔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摸索出提高品牌核心境争力的成功经验,并且在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成功转换,对于此类经验的深入认识、总结无疑将提高我们对品牌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完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大有裨益。

纵观海尔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海尔的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表现为制度和企业文化,而这两点的核心是创新。这种创新实质是集体学习的能力。1995年海尔创造出了OEC管理模式,在实践的成功使其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在2001年4月22日上海举行的“企业家活动日”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向海尔集团颁发第七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证书。海尔集团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获得特等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员工主动参与为主体的企业文化指引企业发展壮大。

海尔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能力而不是外在资源的强大;是人的能力不是物或可以继承资产;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相比对手的优势,海尔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

1程,所有相关要素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学习之中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海尔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海尔品牌也因此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机制,使品牌的生命力得以连绵不断。

(二)战略创新核心竞争力

海尔今天能大步地迈向国际化之路,在于始终抓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培育、构造、强化及其作用的发挥,战略创新是海尔核心竞争力机制之所以持续发展的主导性文化特质。何谓“战略创新”?实质上,所谓战略创新,亦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创新。这种创新必能造成企业获得超越平均利率的利润,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事实正是这样,海尔核心竞争力每一步的强化,莫不是通过其实施重大的战略创新而实现的,而这一战略创新思路的萌生、创意、设计和实施、推出,都是基于某一理念的领先而实现的。

在海尔长期经营中形成的“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第一”理念;“创造市场”即创造一个专属于“我”(不属于“人”)的“创新”市场理念; “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信誉第一”理念;“用户总是对的”的用户需求为“ 真理唯一标准”的理念;“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质量的人造出来的”“先造人后造产品”的理念等等。这一系列的理念均为作为核心竞争力之理念形式————海尔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部分,或者说是它在各个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上的具体转化形式。以“产业报国,追求卓越”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为导向的海尔核心竞争力的巨大威力发挥,使海尔的业绩一再辉煌。

(三)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海尔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一一核心竞争力。海尔的企业文化主导着海尔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海尔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海尔文化中各个具有其特色文化的概念,如:“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的“第一”理念,“创造市场”即创造一个专属于“我”的“创新”市场理念,“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信誉第一“理念”:“用户总是对的”、以“客户需求为真理唯一标准”的理念;高质量产品是由高质量人造出来的“先选人后造产品”的理念:“精细化零缺陷”的只有一等品,没有

二、三等品的“最佳产品理念”;“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用工制度,“计点到位,绩效联酬”的分配原则,“联合舰队的组织机构,以及大中心构筑产品平台的企业国际制度创新”等等。这-系列的理念,仍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形式一一追求卓越的组成部分。海尔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在其核心竞争力机制战略创新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三个层次:产业报国、追求卓越一一这一核心价值观同核心企业竞争力是等价的,这是第一层次,在核心价值观理念主导下的第二层次便是“第一即“唯一”的理念、“创造”市场理念等等,这是总价值观理念体系的子项;而由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各子项理念,表现为作为核心竞争力发散终端的末稍竞争力,这是第三层次。

(四)服务核心竞争力

综观海尔20多年的服务发展史,无论是对内“找茬”也好、对外“找乐”也罢,都源自“真诚到永远”的那份真诚。海尔服务的规定之细甚至已经达到了怎么敲用户的门,管理之细从服务规范、服务礼仪、服务用语、岗位衔接、互动制约、动态考核、政策激励、等级排序、星级升降等等都一一规范清楚并严格执行。它的背后则是一套庞大而高效的信息化组织保障,有管理学家称之为“闭环式服务体系”。

服务是海尔的产品质量监测器。 海尔每台产品的重要零部件上都有各自身份证一样不同的喷码,服务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刻可以“一追到底”,详细的售后征求意见能及时把用户对质量的投诉传递到设计、生产环节等。

服务是海尔的市场需求感应器。 在海尔科研部门墙上始终贴着这样一句话:“用户的难题就是海尔的课题”。这实际上是海尔研发一直在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写照。而“从群众中来”靠的正是海尔庞大的市场服务体系,是其服务介入产前环节的秘笈。在海尔服务人员眼里,抱怨的背后是需求,通过信息化筛选出的数据足可以物化出最受欢迎的产品。因此,海尔人当然会理所当然地给最终催生出成产品的抱怨人“发奖金”。

服务是海尔的人际情感交换器。 再回到开头的那个“替居民看孩子”的故事,海尔的服务站不会势利到只为用户看孩子,因为只要创造了感动,今天的求助者就会变成明天的潜在用户。海尔服务最基层创新的小智慧其实也藏着朴素的大道理。因此,诟病海尔最终会被庞大的服务成本拖跨的人不会明白,服务其实也在赚,它赚取的是企业的未来。

服务是海尔的品牌传播助推器。 通过优秀的服务,卖一件产品可以感动一家人甚至足可以形成邻里间的民间舆论场,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其实正是努力做大做强舆论引导力,品牌会因此而声名远扬,并逐渐赋有传奇色彩,客户口中的传奇故事又为公司设立了新的服务标准、用不断创新的服务创造顾客忠诚度、最终将获得令人望尘莫及的竞争优势。

海尔核心竞争力对其他家电企业的启示

海尔的成功得益于其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正确理解。核心竞争力对于海尔来说即不是指单纯的技术、人才、资金,也不是指暂时拥有的市场份额的优势,而是指企业能抓住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最终能够获得

2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目前虽然各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同,但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至少要生存,就一定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每个企业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但海尔的成功给了其它家电企业一个很好的启示:

(一)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大力开发核心产品1、加快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 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国际上家电行业的研究和开发密度一般在6%-7%之间,但是国内家用电器行业的研究和开发密度大约只是人家的一半,海尔的研发比例达到了3.8%,康佳只有2.17%。家电巨头尚且如此,其它中小型家电企业的低层次研发水平就可想而知。从资金的投入来看,国内家电企业的年销售额一般是10亿美元,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资金大约是3%左右;而外资企业的年销售额在百亿美元以上,其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大约是5%。

2、加快提升家电传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国际家电产品新标准的出台,传统产线的升级换代是家电制造的必然趋势。因此,家电产业需要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要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组织和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和推广,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共性技术的推广,如CAD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家电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3、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合研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尤其在目前家电企业的技术实力以及资本实力很难独自开展一些行业基础性的技术研究,而高校则拥有优秀的研究资源,和企业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可以和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研究。

4、中国家电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基础还比较薄弱,技术竞争力不高,单一的企业创新主体尚不能构成完整的创新体制。 同时,家电企业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分散,不可能自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开放共享的基础公共平台。从国际普遍经验看,培育与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企业之间实现互动。有必要通过行业协会引导,加强家电企业间的横向联合。此外,标准的竞争将成为家电企业未来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单家企业是很难实施行业标准的制订。有必要通过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中国家电企业,共同参与行业标准的规范。推动家电标准的制定,并提供科技中介服务,引导和规范家电业的发展,逐步发展高端家电产品,使中国的家电企业具有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 实施归核战略巩固发展核心竞争力

所谓归核战略,就是要求企业通过剥离非主营业务来强化主营业务的竞争力,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内部归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认知挖掘阶段,即通过层层分析、归纳总结出企业现有的技术和非技术优势,将之培育核心竞争力。(2)开发运用阶段,积极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人才资源、管理能力,将核心竞争力或其生长点运用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获得竞争优势。(3)保持创新阶段,充分利用已形成

(三) 创造满足顾客需求的独特的企业价值链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对顾客价值链施加影响,并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为顾客创造价值时,企业应做到:首先,企业与顾客之间应达成互利的共识。其次,为顾客创造价值,降低顾客的消费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三是增加顾客利益,包括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四) 加强组织与管理能力, 培育适合自身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企业获取持久优势和较好的赢利都是必不可少的。家电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适应企业战略的组织架构。不但要加强组织内部由决策层到执行机构的纵向管理力度,更要解决部门之间信息不畅的横向管理问题,破除战略的神秘性,距离感,让员工理解战略目的,发挥集群力量,让“火车头”变为“联合舰队”。同时要 建立科学的员工考核激励机制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对企业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重塑创新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五) 文化创新发展持续核心竞争力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家电企业必须客观科学地审视自己的企业文化, 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野来谋划和构建新的企业文化, 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基于发展持续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于:1、塑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建立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它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强调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

将企业按学习型组织进行塑造,进行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一方面使得企业时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增强危机感、凝聚力和创造力,可打破科层化结构形态,避免“温水效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实现个人与工作的融合,促使人们树立共同的愿望,形成动力,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拓展自己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2、培养团队精神。 工作团队是现代化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将技术和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基本运作单位,培养优秀的团队精神是调动每位成员的能动性,增加协调性,降低内耗,获得1+1> 2的团队竞争力,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总之, 良好的, 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家电企业必须建立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 使企业永保竞争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不断发展。 实践证明:不管家电产业的中心在何处,要想成为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就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失去的将是一系列的市场和商机;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迟早会面临被模仿与被超赶的危险;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将意味着企业没有核心产品,只能在末端产品市场上竞争搏杀,拼得你死我活。面对当今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家电企业想拥有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机会以及创造出世界一流品牌, 那么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减少不正当降价的损失;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控制价值链,加强企业的品牌受益;也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家电行业的企业才能在整个行业内推行最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使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达到最优化,并以此带来利润的大幅上升;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家电业才能真正称得上取得巨大的发展, 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家电制造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平.培养核心竞争力:我国名牌企业迎接WTO的战略选择.决策借鉴,2000,13(5):14-16,.

2.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3.孙健.海尔的企业战略.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健.海尔的管理模式.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5.曹明新.学海尔该学什么?.中外管理,2001,(9):18-21,.

6.苏文.向国际化迈进的海尔.中国乡镇企业,2000,(10):45-47,.

7.蒋运通 韩荑.

企业竞争战略优势的创建及评价.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3):3-6,.

8.胡斌 李旭红.[N].市场报,2002-01-17.

9.,中国家电网,2004-12-3

第三篇:我的核心竞争力

——读《新主人翁精神》有感

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关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在优胜劣汰的职场环境,我们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理直气壮的答案?

试图将这个论题解透,但我一直认为对于个人而言,拥有自己的特长,在专业上做到出类拔萃,即为拥有个人核心竞争力。然而这是不得要领的的理解,直到我读了《新主人翁精神》。《新主人翁精神》给我一个启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光是专业技术的优势,职业精神的凸显更为重要,而职业精神则主要体现为主人翁精神,这在无形之中也契合了通程的企业文化精髓,我们在专业职业的基础上做了勤实创新的升华。

所以说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分为两个层面,专业和职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很多人专业技能很好,但职业精神尚待加强,也就是还不能以主人翁心态做事。或不用心去维护企业形象,或不切身保护企业利益,也不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当然更无法深刻领会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这样形成不好的习惯,迟早会被岗位淘汰。厨房师傅料理美味佳肴,销售代表开拓市场渠道,餐饮服务彬彬有礼,前台接待笑容可掬,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主人翁,一个团队,就会呈现一片祥和奋进的景象,一个企业,在此氛围下必然蓬勃发展。

以我们身边鲜明事迹为例,酒店礼宾部陆翥恒,你说他专业吗,是专业,但他更职业,职业的体现是他全心全意在履行岗位的职责,完全地以主人翁身份在做事,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亲和,无时无刻不表现出礼貌,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微笑,之所以他在这个岗位上有着打破常规的竞争力,即便已是五十高龄。

陆伯能跳出年龄的局限仍然表现出岗位的绝对竞争力,足令我们年轻一辈万分惭愧。我们很多年轻的同事在岗位上有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时对待工作不主动,有时逃避推托责任,有时强调借口敷衍了事,这是与主人翁精神背道而驰的,如此即便专业基础再好,也得不到企业的信任,在岗位上的竞争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新主人翁精神》说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可以这样连贯的分析,每一个岗位,都是一个股份制公司,员工也是这个公司的股东,投入人力资本,回报的也是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经验、技能,员工要想自己的人力资源保值,或者要使自己的人力资源获取量大于人力资源的自然衰减量,必须时刻保持学习实践努力工作,也就是要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工作难度越大,背后隐藏的知识、经验、技能就越多,一旦完成这样的工作,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机会也当然越大。主动把工作做好、找机会多做事、有补位和替位意识等,这样能更快地积累自身人力资源,并转化为人力资本,创造价值。我们以上所说的人力资源即可理解为专业,可见专业职业互为依托,彼此促进,二者兼具,则必为岗位主人,也就是拥有了绝对的竞争力,职业生涯根基得到稳固,创业道路铺下了基石。

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深有体会,上半年被委派到管理公司旗下的通程盛源酒店做开业的设计与策划,首次担此大任,事务庞杂,创意设计、文案策划、广告促销等诸多工作通通压过来,虽然日以继夜,通宵达旦,这个过程有三分的辛苦,但更多是七分的积累,我慢慢地调整了心态,认识到工作对自身的帮助,做岗位的主人,乐在其中。

在非洲草原上,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跑得更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是,我必须跑得再快一些,才能追上更多的羚羊,否则我就会被饿死。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奔跑,新的一天开始了——这就是生存和竞争的道理,速度就是他们的竞争力。这个例子也能很好的诠释新主人翁精神,正如《新主人翁精神》里讲到的叉车大王的故事,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勤奋自励,不舍艰辛。我们很多时候是目光短浅的,看不到行业的竞争残酷,看不到未来的职业危机,看到的只是目前的安逸,从而怠慢了自己的学习进步。殊不知多少荣华,多少宝贵,亦不能买下明天。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立足岗位,做自己的主人,以企业为家,做通程的主人。高举专业职业的旗帜,勤实创新,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有人问,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都能毫不犹豫的回答,必然职场无敌,当然《新主人翁精神》书封上那把主人的交椅,亦可当仁不让了。

第四篇: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__胡勇先生

3年前,哈佛大学派了个印度籍专家前来华为,该专家是印度总理的顾问,想总结华为是如何成功的?我参与了那个项目组,由于印度人对中国的偏见,同时华为的成功,确实也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非常平淡。我们说华为是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公司,所有的MBA教材都在讲客户导向。我们说华为成长在中国电信业高增长的时代,也由于是民营企业,会碰到很多困难;印度专家对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又不太理解。最后,不了了之。其实,做企业就是在平实中显出伟大。每件事情点点滴滴,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汇成历史的长河又是如此波澜壮阔。离开华为半年的时间,我思考华为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也就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种核心竞争力是西方竞争对手不容易模仿,也是华为作为后来者去改变游戏规则的有力武器。我认为主要是两点:普遍客户关系和低成本研发。

1、普遍客户关系

2000年,中国电信业再次分拆,中国电信运营商由原来的一个演变为7个。华为做了两个举措,一个是成立了7个运营商系统部,任总称放出了7匹狼。这些系统部从运营商总部到各个省分公司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有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这就使华为比中兴通讯技高一筹,领先一年,也就是各运营商的拓展和发展相对均衡。无论是电信、网通、移动、铁通、联通等运营商,没有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各背各的指标,各有各的压力。

另一个举措,当时大家觉得匪夷所思。因为电信分家后,运营商的采购权上收,地市公司基本没有采购权,省公司的部份采购权也上收,大部份项目开始集中采购。西方公司以前只做总部和省公司的关系,常常受到华为等厂家的蚕食。形势似乎对西方公司有利;当时,华为这种遍布地市的网络收到挑战。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收缩地市公司的销售服务网络。况且,当时拓展国际市场也大量需要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任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把战壕修到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去,在每个地市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强在地市一级城市的营销服务网络,以前的销售经理转变为客户代表,也就是代表客户来监督提高华为的服务水平。

客户一有问题,就能在身边和华为的工程师沟通,每当集中采购时,需要地市公司这些使用单位提出需求和意见,显然,华为会是最终使用单位的第一选择。 这就是华为提倡的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 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任总多次强调:管理者干什么,排兵、布阵、请客户吃饭。

有些人不屑:这不就是人海战术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外企就不具备这样的文化。外企一般是招聘名牌大学生,提供优厚的条件,最多在省会城市驻扎,很难像华为人一样,背井离乡,两地分居,长年奋战在异国他乡。 华为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华为招聘的原则是招胸有大志、一贫如洗的人,所以,华为的员工大部份来至农村、小城镇,只有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华为的企业文化,我理解的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1:奋斗文化2: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 这种人才模型加上奋斗者文化再加上物质激励和成长机会。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伊拉克,还是贫穷落后的非洲,以及像清教徒生活的中东,你都可以看到很多年轻的华为人奔波在世界各地,同时,也给了这些年轻人机会,很多人不到30岁,就做了国家代表,去和总统部长会谈,做上亿美金的项目。

但是,现在这种文化也受到挑战。一是:老员工解决富裕后,根据马斯洛的原理,追求的是尊重和自我实现。二是:大量的新员工加入,文化受到稀释,特别是80后的员工追求人性化和个性化。另外,大量的外籍员工加入,很难理解东方的这种人生就是奋斗的文化。

2、低成本研发

在2007年,华为的全球20个重点国家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有一项指标超过爱立信,那就是客户化定制能力。这也标志着华为是一家定制化量产的公司,而不是简单的量产化企业。这主要归功于华为庞大的研发队伍。

华为近4万名研发人员中,80%以上是软件工程师。电信网络设备软件的开发量巨大。上世纪90年代开发万门程控交换机,有80多万行代码,现在一个高端路由器就有上千万行代码。代码是需要软件工程师一个一个字节(总量上亿字节)在电脑上敲进去的。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戏称是软件蓝领。这个行业也可以称为智力(软件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定制化能力强,首先就是要大量聘用研发人员。研发人员的成本也成为竞争的关键。

2005年春季,欧洲著名的欧文咨询公司的总裁和我会谈,他是个财务专家,问我:华为的优势在哪里?我回答他:研发的低成本。在中国,每年毕业300万的工科大学生,华为可以在里面招聘优秀的学生来华为工作,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1.5倍,而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欧文公司的总裁感叹地说:在欧洲,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读工科,工科太苦,很多优秀的学生都去读商科等。欧洲的福利太好,休假时间太多,影响了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欧文咨询公司后来出了一个报告,预测华为将在世界电信舞台崛起。

华为的人力资源分布是个哑铃型结构,研发和市场各占40%,行政和生产人员只占20%。这样构筑了华为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这两种能力的结合就构成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华为一手抓普遍客户关系,一手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低成本研发;最终将北电、朗讯这些西方电信公司逼进死角。

第五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企业家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因为它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壮大的养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它也是一个公司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也是难以转移或复制的。只有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才会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活力和超高的利润。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能是有很多部分组成,如:技术、质量、成本、信誉、交期、管理方式等等,认清自己某阶段的主攻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这种纯制造型企业来讲,质量、成本和交期对我们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在市场中赢得胜利的必要筹码,这也就是董事长在文中提到的“精益求精”、“控制成本”和“缩短交期”。当然这些主攻方向也是有时效性的,当我们在这些方向日趋成熟已经做的很好时,我们就可以从其他方面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公司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公司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指成本分摊(shared costs),即让两个以上的战略事业部共用同一设施——工厂、服务设施或者销售队伍,或者采用同样的元件。成本分摊的确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成本分摊是在业务单位已经出现后,为了合理组织生产而采取的事后行动。建立核心竞争力则要事先规划,然后才会衍生出业务单位。

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

如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关键资源,并且最高管理层必须保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不被某个业务部所把持,那么自然而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事业部必须像争取资金预

算一样争取核心竞争力。我们曾经略微地谈过这个问题,鉴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要谈得更加深入一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下一篇:回乡偶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