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以往在应用研究中很少系统地从文化产业的终端——文化消费上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2010-2013年广西文化消费现状,指出文化消费不足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文化消费主线,将产品、消费市场和消费主体作为战略思考基点,提出了广西文化产业走消费拉动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战略对策。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篇1:

文化消费视角下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探析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前行的背景下,图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已经衍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上海是我国图书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基于文化消费视角下分析上海文化产业现状及特点,以文化消费视角从上海图书文化产业的内容制作、运营模式及数字化方面,提出推动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海图书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图书文化产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作为文化产业的分支——图书文化产业,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尤其是上海提出全民阅读的理念后,上海的图书文化产业得到各方的支持与关注[1]。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图书的商业属性日益凸显,其生产、销售、消费密切联系。使图书不单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更是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产品,有着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消遣休闲的功能,并且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产业即图书文化产业。在当今上海市民全民阅读的氛围下,上海市民对文化消费空前高涨,上海图书文化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文化消费视角下上海图书文化产业现状与特点

在文化消费背景下图书日益成为人们的精神消费品,“读书即消费”,图书在承载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功能——文化消费,图书的生产、销售、消费完全市场化,图书演变为一種文化产业,上海作为国内市场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其图书文化市场在生产、销售、消费各个环节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化特点明显。

首先,在图书生产环节,上海图书文化产业主要表现为图书内容生产以读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依据,生产周期短,模式化加重。由于读者的阅读属于浅显阅读,要求内容通俗易懂,条线清楚,内容标题化,轻松愉悦,不需要深度思考太费精力,使文化消费者能用最短最直接的方式得到内容信息。在生产周期中,图书产品生产周期缩短,时效变强,图书与报纸、期刊杂志在一些具有时效性事件上越来越相近。图书产业为了获得快速的经济利润,操作周期也越来越短,制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在图书的生产模式上,图书产品的个性化逐渐模糊,可替代性强,图书产品越来越模式化,开始显现商业化流水作业的特征,图书产品往往千篇一律,同质化强。

其次,在图书销售环节,上海图书市场侧重策划宣传,以促进图书文化产品的销售。上海图书文化市场近些年由以往的以作品吸引读者逐渐走向通过人为的宣传和造势,推动图书产品走向消费者,并推动着某种文化思潮的发展,进而达到销售的目的。在我国主导文化思潮不会变革和反复的情况下,上海图书市场开始逐渐由一批文化出版精英通过造势和炒作,推动某种文化思潮,进而引导读者去关注作品,达到图书产品的畅销。图书产品的销售还带动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图书文化产业的销售在影响其他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被其他文化产业所影响,这是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很重要的现象[2]。

最后,在图书消费环节,文化娱乐性消费成为图书产品消费的主要内容,图书产品消费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的必要途径。在当今社会,阅读行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乘客在地铁上为了缓解旅途的疲惫可以阅读,午后休闲也可以进行阅读,甚至厕所内也可以阅读,阅读成为休闲娱乐行为的一部分,阅读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交换行为,消费者为了获得精神文化娱乐购买图书产品,已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在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者占据了图书文化消费的至上权力,消费者的内在休闲娱乐需求决定了图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娱乐性文化消费成为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

二、文化消费视角下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第一,在内容制作上,由于消费者对图书文化产品内容呈现大众化,品种呈现多样化,因此在内容制作上要以文化消费的视角注重亲民性和多样性,发挥引导力。图书文化生产内容,首先,要更注重亲民性,对人群要做偏好统计分析,尤其应将经典文化产品以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加工制作;对于文艺类娱乐图书文化产品中偏重于过分偏重大众偏好的图书文化内容政府应加以管制,防止偏大众化题材的图书文化产品内容泛滥化和劣质化,使上海图书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其次,对于大众题材的图书文化产品要立足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开拓各种类别的图书,内容上更考虑对大众喜好题材的素材进行,结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的差异性在各种类别的图书中进行创作,以满足消费者对每类图书文化产品多样化的广泛需求。再次,要注重创新,开发精品图书文化内容,在满足消费者对内容大众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发挥图书文化产业的文化引导功能,引领消费者文化消费心理和品味要趋向积极和正向,引导读者提高阅读品位。

第二,在运营模式上,聚焦文化消费视角,注意树立品牌,用法律保护品牌图书,运用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方式。由于图书产业中知识、学术型和休闲娱乐类图书文化产品占有绝对优势,学历深造类、休闲娱乐类及教育技能培训类图书文化产品增幅较快,上海图书文化生产企业如果想在这种产品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注意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更要注重生产质量,要防止图书文化产品的同质性和浅表化,要在同行业中做特色,在图书文化产品的内容、版面设计、纸质选择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树立消费者对自己出品的图书文化产品的信任。对于具有图书文化产品品牌的出版商要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尤其是休闲娱乐类图书产品,由于需求大,增速快,出版创作高,但是内容创意效仿度却很高,出版商要借助法律保障品牌图书产品的原创不受侵犯,维护图书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4]。此外,图书文化产品在运营中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在销售渠道和营销途径上注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由于消费者对于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视,基础教育类和高等教育课本类图书文化产品保持刚需,增速也较快。因此,对于这类图书文化产品要注意线下购买群体,注意印刷质量、纸张手感等实物感受品质。而对于文艺娱乐类图书文化产品主要是消费群体是中青年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大多是线上购买,因此在销售运营中要注重电子图书产品的制作,以及电商营销方式,促进上海图书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在出版形式上,关注文化消费趋势,顺应图书文化产品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探索图书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方式。从上海市图书文化需求现状可以看出,图书文化产品趋向数字化,纸质图书文化产品数量下降。因此,上海图书出版商应加大传统图书文化产品向数字化的转化,加强对数字出版、网络技术人才的招募与培养,加强对国外企业的数字技术学习与合作,从出版企业内部各个部分数字化知识普及着手,深入研究与科学规划,积极高效地推动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5~6]。

参考文献:

[1]  肖燕春.我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政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  安静.大众文化消费背景下我国图书传播的变化与发展[D].长春:吉林大学,2005.

[3]  张静.探索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产业的发展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8,(8):216.

[4]  王艳.图书出版的品牌化建設之路[J].新校园(阅读),2018,(5):183.

[5]  满艺.“互联网+”时代图书营销模式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7,(10):72-74.

[6]  Margaret K.Merga,Saiyidi Mat Roni.The influence of access to eReaders,computers and mobile phones on children’s book reading frequency[J].Computers&Education,2017,(109).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hanghai Book Cultur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YUAN M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oct: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the book as a cultural carrier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has been derived as a cultural consumer product and become a part of the market economy.Shanghai is China’s culture industry important bas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product development trend of Shanghai library culture operating grey model for short-term prediction,in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Shanghai book content production,operation mod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digital aspec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book 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Shanghai book cultare inclustry;cultural consumption;book cultural proclucts

作者:袁敏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篇2:

基于文化消费视角下的广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 要:以往在应用研究中很少系统地从文化产业的终端——文化消费上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2010-2013年广西文化消费现状,指出文化消费不足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文化消费主线,将产品、消费市场和消费主体作为战略思考基点,提出了广西文化产业走消费拉动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战略对策。

关键词:文化消费;广西文化产业;战略思考

引言:2010年国家提出把文化产业地位上升为国家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提出实现文化产业国家支柱产业目标。文化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倾斜的战略基点。而文化消费需求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产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把握文化消费需求就抓住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当前广西文化消费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广西文化消费能力,实现文化生产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战略上的思考。

一、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文化消费的概念是在1985年全国消费经济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研究学者对文化消费的内涵认识基本趋向一致,只是定义的视角有所差别,当然也带来了对文化消费外延的不同认识。施涛(1993)认为,文化消费指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对音像、出版和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此定义可以看作狭义定义的典型。而曹俊文(2002)则从广义角度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胡秀丽(2008)从文化消费的目的性角度认为“文化消费主要是指居民在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中为获得知识、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与满足而实施的消费行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体的生活质量”。 唐秀丽(2006)是从文化消費的对象及其范围来界定文化消费的,认为文化消费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费从地域范围讲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体系(如东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又包括世界范围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体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及劳务。

(二)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内在关系。(1)文化产业以文化消费为目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以视听感受、情感满足、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文化消费需求决定文化生产,成为产业形成发展的源泉。根据恩格尔原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结构的改变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物质需求让渡于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此外文化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休闲时间弹性高于一般物品,伴随着文化消费能力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将不断扩大,拉动文化产业增长。(2)文化消费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质、闲暇时间、文化价格、文化基础设施等因素。文化消费能力与收入、消费者文化涵养、闲暇时间、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正向关系,与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呈反向关系。上述因素将直接影响文化消费的走势。所以,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是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文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发展文化产业应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实现文化生产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广西文化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广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基础,消费的提升依赖收入的提高。“十二五”期末2013年,广西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23305.4,较“十一五”期末

2009年的15451.5元提高了7853.9元,增幅为50%。但与横向全国平均水平的26955.1元比较,差距分别为3649.7元。

(二)广西文化消费总体增长速度缓慢,在整个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费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无论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是农场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随后又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本省域外向型产业就业和收入的降低影响,居民首先在消费支出中保证物质刚性需求满足。在此压力下,文化软性需求成为当减之项。

三、文化消费对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1)广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有效转换成为文化产业资源。广西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先辈留下了丰富文化资源,从整体上看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市场价值,从西部地区本身看,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但归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广西人对祖辈的文化资源习以为常;同时经济尚处于较为不发达阶段,工业化程度较低,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产业资源所依赖的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都不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更不等于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经过现代的生产转化,文化产品要成为文化商品,必须经过市场的转化,通过消费市场才能最终实现得了。(2)文化消费群体培育滞后,本地消费市场与外来消费市场都难以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广西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本地市场,也需要外部市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又相对落后,难以形成消费群,本地市场难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培育非常艰难。因此,广西的文化产业必须考虑吸引外来的消费者,而交通、食宿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完善并不可能。(3)广西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失衡,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相比,产业属性主要体现在从文化产品研发—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推广—文化产品消费等环节是以产业化运作方式进行,相对传统方式而言,规模化成为内在要求。但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相比,由于需求上的巨大差异,广西的文化产业规模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广西实力较强的出版业为例,报纸固定资产偏小,一些报纸经营规模与资产比例不吻合,而粤传媒总资产达达73亿元,比整个广西报业还大。

四、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以提升文化消费能力作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

基础。(1)考虑城乡收入现实差距。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地联系。鉴于目前广西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走高端路线,应该提供从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政府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合理调节、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取差别定价,票价补贴等多种方式,降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成本,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均衡。(2)提升消费者的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增加文化消费设施建设投入。目前人们文化消费意识还不强,其中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增加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投入,让更多的人可以免费或低价格地受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熏陶,提升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换的载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设施的完善,这一方面同样需要政府的鼓励与财政支持。

(二)以创新文化产品,不断引导新文化消费热点作为战略发展动力。(1)对文化资源的市场挖掘。广西八桂大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等价值,但前提是找到这些价值能传播的普适性商品载体。所以需要借助现代商业、市场的手段,运用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生产加工的平台将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2)引导文化消费。一方面,要以优质的文化消费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消费,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创意位于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创意能力能够创造文化消费热点,抓住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文化需求,成为文化产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以延展文化价值链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1)以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作为核心,延展产业链条。通过现代技术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创意内容通过不同的承载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文化服务价值,实现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增。(2)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在桂林、南宁、柳州等文化资源丰富地区,要发挥文化产业聚集效应。首先,以特色文化产品聚集形成经济增长点;其次利用文化产业的外部性,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经济增长极;再次通文化产业辐射作用形成形成文化经济增长带。

结语:以消费拉動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广西文化产业来说是一条“内生式”发展道路,是对以往单纯强调政策优惠的“外生式”发展道路的矫正,同时也是缩小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差距提供了可实施战略路径。

参考文献:

[1] 曹文俊.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统计,2002,(4):43

[2] 葛红兵, 谢尚发.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问题——兼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状况[J].2009,(12):83-94

[3] 顾江,郭新茹.文化产业价值链及其引申[J].改革,2009,(06):150-152

[4] 胡秀丽.谈文化消费的社会意义[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13

[5] 李建平.广西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03,(06):149-151

[6] 李炎,林艺.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05):

[7] 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评述[J].经济学家.2010(3):91-96

作者:邓敏慧 何里文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篇3: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文化消费总量相对较小,但增长势头较为明显,呈现出文化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文化消费方式参与互动、文化消费主体城乡并重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文化消费缺乏高层次文化产业的支撑、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公益性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不高、文化产业链发展缓慢等问题。需要从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构建科学的文化消费结构、创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挖掘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等几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中圖分类号]F065[文献标志码]A[

一、黑龙江省整体文化消费情况

(一)文化消费的总体分析

2015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 846.7元,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排名倒数第四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6.1元,较同为东北三省的辽宁省和吉林省分别低572元、315.1元;201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 097.9元,在全国列第9位,但就东北三省而言,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水平最低,分别低于辽宁省和吉林省24.1元、19.8元。从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居民的文化消费在整体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15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3%;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1%,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5%。

(二)文化消费的结构分析

从文化消费的目的与性质两方面来看,分为偏休闲的文化娱乐性消费与偏学习的教育性消费。[1]黑龙江省中大部分的居民已从传统的实物性消费为主导的消费习惯向服务与实物相结合的消费需求转变,特别向文化与消费并重上转变。全省消费者总体上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而言,出现了多角度、多层次的不平衡,对于娱乐化泛滥、肤浅的文化消费呈现追捧趋势;相比之下,全民对于富含高品质、内涵的文化消费则呈现低迷状态。普通人群对于表面传统、内在高雅的本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表现为忽视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复兴等。归结为三大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收入不平衡成为了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现阶段,伴随住房、餐饮等生活成本的逐年上升,使得文化消费的投入就相对较少。面对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占整个社会各群体的比例还是较低。第二,社会层面。人们对文化的热衷,往往在生活各方面都较稳定且舒适的情况下更容易实现;现阶段我国仍存在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使得居民无法轻松地进行文化消费[2],却更多地选择储蓄等“保本”形式以保障未来。同时,出现了消极的价值取向,如“功利型”、“实用性”,这种价值观一旦在社会中蔓延,人们就会选择性地进行消费,抛弃内涵丰富的文化消费。取得更高经济收入的压力较大,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使得居民更乐于选取成本低廉的表层娱乐和休闲性的文娱活动;第三,文化层面。教育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击,也是导致我国传统文化走向断层、缺失的重要因素,民众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粗浅,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而文化所具有的传播有效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三)文化消费的特征分析

1.文化消费结构呈现转型升级的趋势

黑龙江省的文化消费呈现教育与休闲并重的消费模式转变,文化消费的层次也随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而有所提升。对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则相对热衷,特别是具备优秀而高雅特质的文化产品。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迅速普及的今天,网络作为文娱活动消费的基础越来越热。很多家庭在忙于添置科技含量高的、时尚流行的文娱产品,城镇家庭的电脑普及率日益攀升。尽管电视机仍作为城镇居民主要的文娱媒介与载体,但家庭电脑与移动电话也加入了文娱媒介大军。书报杂志一类的支出消费在缩减,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立体式的媒介对传统纸媒构成强烈冲击,民众对书报杂志的消费支出大幅缩减。

2.文化消费方式呈现互动参与的趋势

科技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服务于消费领域,人们对于网络与信息的消费需求,也给生活消费带来了质的革命。网络所具有的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的消费模式,消费者在消费中的参与度前所未有地得到提升,在选择喜爱的文化娱乐产品的消费上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另外这些互动模式也表达了居民的消费态度,参与方式的改变也催生了新的文化消费模式。也就是电视节目这种传统的消费模式也加入了电话、网络等即时互动形式。[3]

3.文化消费主体呈现城乡一体化趋势

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精神文化的消费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大农民在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后,也在积极关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明显提升。农村居民在教育领域的消费持续加大,使得娱乐性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我国城市的各级文艺团体、工厂与学校开展的“文化下乡”一类活动,有效推动了农村居民对消费观念的转变,不但倍受农村居民欢迎,也催生了农村的民间性质艺术团体的诞生。

二、黑龙江省的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消费缺乏高层次文化产业的支撑

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高速增长下,消费结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也随之呈现出不文明与不健康的消费问题。部分文化产品粗俗、低层次,缺乏精神内涵,从而导致了文化消费不得不停滞在快餐文化上,表现出浏览、休闲和游戏等粗浅需求,缺乏成熟的思考、高层次的感悟、理解与欣赏等形式的文化体验。[4]因此,不但要树立民众正确的文化消费观,还要引导广大文化产品制造者能将社会效益视为首务,以先进文化为出发点,在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品质上乘与质量精良。

(二)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优势

文化消费作为民众所追求的新兴生活质量标志,消费需求由传统型物质产品转向对文化与服务需求并重的领域,由传统的单一性追求产品功能性的需求,转向追求体验、个性化、多元化与观赏性等方式的消费诉求,居民在软、硬件方面的文化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文化消费步入结构转型期后,不但传统的文化设施与产品实现了更新换代,在新兴文化资源未实现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下,资源的优势还不能转化成产品的优势,这就造成了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能完全性地满足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

(三)公益性文化設施数量和质量不高

由于现实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黑龙江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比较薄弱,不达标率高。地市级图书馆为27.3%,群众艺术馆为37.5%,县级图书馆为54.7%,文化馆为52.2%。个别地级市甚至还没有图书馆和博物馆。此外,对设施的运行维护、附属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比如许多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建设时如火如荼,建成后由于缺乏取暖、照明、维修等经费,导致冷冷清清,甚至长期关门。既影响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又造成了资源闲置浪费。同时,相关经费向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倾斜力度不够,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导致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四)文化产业相关产业链发展缓慢

文化消费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居民进行文化产品的消费时,会持续性地产生消费欲望,并随之产生消费联想,并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信息互动,为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氛围。当文化消费步入旺盛期,则刺激了文化产品的新兴与发展,从而形成一条有效的产业链。如《熊出没》作为国产优秀动画片,在社会上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并深受广大儿童与家长的欢迎,并带动了相关的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也推动了出版、玩具、影视、文具、甚至服装等领域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黑龙江省在进行地域性文化产业开发中,建构文化产业链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配套的、成熟的、规模化的产业形态。

三、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

一是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通过学校教育、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业余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层次和综合文化素质,增强文化鉴别力和欣赏力。为文化消费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端正文化消费观念。坚决纠正错误文化消费观念,抵制不文明、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习惯,提高居民消费品味,逐步形成成熟稳定的文化消费市场。特别是如今大量的国外文化产品涌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引导的力度,帮助民众正确地理解、领悟、辨识与接受这些文化,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产品,提升文化产品的计划消费与选择消费。树立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观,抵制不文明与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培育消费者的高素质,使之健康地进行网络与信息方面的消费,正确享受科技成果。推动文化产业向高层次与高质量发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以精神文化的高层次作为主轴,来发展精神文化产品。

(二)构建科学的文化消费结构

针对黑龙江省文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的现实,增强“弯道超车”的意识,着力挖掘潜力,增强定力,壮大实力,打造特色品牌。依托全省地域文化特色、深厚的人文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底蕴、较大地域影响力、较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借助网络、电视等媒介的传播,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随着湖南卫视制作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爆棚,雪乡牡丹江作为拍摄的外景地,几乎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全国各地的旅游业纷纷利用寒假开办雪乡游活动,掀起一股“雪乡亲子游”的热潮。据当前地旅游业界了解到,旅游公司已提前准备好迎接这一波旅游热潮。由此可见,电视媒介已不再单纯地扮演节目制作者与参与者的角色,而是涵盖了诸多的隐性元素,如同一座“金矿”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而形成了新的文化消费方面的增长点。

(三)创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黑龙江省在完善全省文化事业公共基础建设、提升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惠及全民、并使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等工作已初具规模。要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拓宽公共文化事业的传输通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建设试点,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各级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通过24小时自助图书馆、各类展览、读者沙龙等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免费开放效能。省内的文化馆、博物馆与图书馆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人数剧增。黑龙江省已建成的乡镇电视台和文化站、农村电影播放平台与书屋等公共信息资源达到全网覆盖。另外,推进文化惠民政策,运用市场调节与创新机制,在政府的引导、鼓励与扶持下,拓宽农村文化团体、个体性质的经营企业广泛参与到农村文化市场的开发中,号召社会力量介入投资,以举办演出,并支持民间艺术团体步入专业化的道路;支持国有企业走向农村宽阔的文化市场,进行连锁式、规模化的经营活动。以共享城乡的文化资源,建设农村出版物的发行网点。这些以实现民众的文化需求为己任的文化活动,运用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广大民众提升个人文化消费质量与水平。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效降低文化消费的水准,推动文化消费向多元化、个性化、大众化方向发展,提升文化消费的质量。

(四)挖掘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作为多民族杂居的边陲移民省份,黑龙江省地域文化资源优厚:女真族有谱评、满族有萨满福话、宁古塔具有民间文学、方正有剪纸、肇源的古建筑有彩绘、海伦的剪纸、兰西有挂钱、鄂伦春族有“桦树皮镶嵌画”、“鱼皮镂刻黏贴画”、“桦树皮画”、罕伯岱达斡尔族具有民歌和杨小班鼓吹乐棚、鄂伦春族有“赞达仁”、兴安岭有“森林号子”、赫哲族有“嫁令阔”、蒙古族有四胡音乐、达斡尔族有“鲁日格勒舞”、“鞑子秧歌”、满族有“东海莽式舞”、鄂伦春族有“萨满舞”、鄂伦春族有“吕日格仁舞”、赫哲族也有“萨满舞”、望奎有“皮影戏”、“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等。黑龙江省推行“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冰雪、生态、边疆、民族等特色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龙江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扶持太阳岛龙江冰雪文化创意设计研发、省演艺集团驻雪乡实景演出《一场雪·一万年》民俗文化风情园驻场演出、黑龙江沿线中俄文化旅游开发、鹤岗市名山文化产业园、伊春市金祖文化旅游、大兴安岭地区“北极人家”旅游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与时尚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龙江时尚文化展等平台集中展示黑龙江省时尚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挖掘时尚元素,引导时尚消费,营造时尚氛围。

[參考文献]

[1]严小平.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J].消费经济,2013(4):69.

[2]王力力.提升黑龙江省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10):79.

[3]路建平.抢抓机会 加快湖文化强省建设步伐[R].2011年湖南产业发展报告,2011:1723.

[4]仝如琼.王永贵.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0(3):185188.

[责任编辑]王立国

Cultural Consumption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NG Lil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Harbin,Heilongjiang,150018,China)

作者:王力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学结合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播音主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