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班级:工业设计1103 姓名:XXX 学号:2011120203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奠定了中国人的一切文化行为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的存在,能够辨别基本的善恶。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打滚爬,它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着这国人浩瀚历史的点点滴滴。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确保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同时这些也为当代大学生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提供了一个坚实持久的道路。

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其发展的历史,就会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愈悠久其传统文化也就愈雄厚。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传统,且不说夏商周,就说我们一般人很熟悉的春秋、三国,“百家争鸣”是思想火花无限迸发的 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的思想流派,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以往的思想伦理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孔子创立了儒 家学说,这一学说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的思想学说也广为后世所传播,当然,除了历史大局所蕴含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又都是服从于历史发展的大潮流的。

中国古典诗词文章,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尽管当今能看到的只是经过时间的筛选而保存下来的经典,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都无比的震撼。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精髓,无时无刻不在指导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更是由来已久,春节、中秋、端午、清明等节日;这些节日是中国所特有的,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而中国的传统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更是中华民族对美学的卓越贡献。当然,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除去历史大局所蕴含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其他的诸多方面又都是服从于历史发展的大潮流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经过历代的继承与发展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和结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这种“生态环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特征,产生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特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文化素养呢?文化素养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加以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

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的就是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纵观如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应当最有朝气最富素养的一大团体所遭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质疑与否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行为在一些方面存在严重的脱节。比如,在公交车上积极主动让座的极少能见到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或睡觉或听歌,目不斜视,对旁边站着的老人视若无睹。再如在大街上,随手丢弃的纸巾、易拉罐、以及口香糖大多都是出自大学生人群,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旁若无人的情侣是大学生,乘公交、食堂打饭等插队,出口脏话的也是大学生,还有一批又一批的愤青,在网上发布那些过激的言论而在实际生活中浑浑噩噩的也大都是逃了课在寝室蜗居的学生,在那些时候,他们所接受过的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等的思想不自觉地就被忘却了。

那么,怎么来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首先,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失去这些环节,也将会丧失解决现实生存困境的智慧、能力和方法。其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另外,在中国现今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难免淡薄,并且心理素质偏低,难以承受挫折感,常常产生叛逆心理,另外他们在文明礼仪方面的教养缺失严重,情感淡漠,看网上新闻报道,今日某某大学学生因为失恋跳楼自杀、某某大学学生因为与室友矛盾杀死室友等等,动辄就因为一些小事杀人、自残、自杀的现象在各大高校时有发生。虽然整个社会鱼龙混杂,物欲横流,但是就这样的一个受过高端教育的人群,社会文明的传承和拓荒者,我觉得大学生其实应该还是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发展潜力的。大学生们掌握着各自的专业知识,能有机会参与各种增长素质、增加知识的活动,获得知识的途径也非常广泛多样,导致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巨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辨别真假、善恶、丑美的能力。学习中,我们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慎学慎思,拥有明辨笃行的学习态度,端正心态,做知书达理的中国人。在为人处事上,要怀有一颗宽大的心去对待他人,对待群体和社会,坚持平等和谐的民生态度。其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许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讲继承研究也许言之尚早,但是,至少现在的我们应做好精神以及思想上的准备,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积极调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学习热情。良好的知识储备才是将来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须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基础。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然而现在的人,再难以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不得不引人深思。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属于华夏儿女,她更属于全人类。而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有责任,也是有义务的去传承,去发扬。让我泱泱大国流淌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让全世界都能够认识了解我们血液中流淌的炎黄血脉,能够感受到在华夏大地传承了五千年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其与时俱进,以此可以让其更具青春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让血脉的跳动更具活力和感染力,让这种精神力量得以更长久的保存,让后人能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五千来的经典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自我本身的人文素养,以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弘扬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是一项不可推却的历史任务,并且迫在眉睫任重道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助于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强调大学生的廉耻观,有所为有所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会这一代独生子女推己及人,摒除自私的习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说明了自身胸怀的重要性,要严以自律,做最好的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我们心系天下,学会奉献,以正确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考验的是大学生的毅力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书名: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作者: 教育部高教司 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调研 豆丁网

3、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二篇:中国梦与文化软实力:大学何为

对于中国梦,章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实现中国梦,首先是实现教育梦。同时,章老师引用温总理的话,针砭时弊地指出了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代大学缺乏精气神和缺少独立与自由的办学理念。最后,章老师带着我们回顾了李老校长的生平及其为同济及国家桥梁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中国梦文化软实力大学何为

中国梦,一个令人振奋而神往的名词。何为中国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在总书记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习书记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中国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国度,里面流传着许多英雄儿女的历史故事,而它的子民—数以亿计的炎黄子孙则世世代代守护着这个和平的国度,并在这里安居乐业。“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充分地表明了祖国母亲的美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我说着中国话,写着方块字,学着中国史,吃着中国菜,听着东方红……我抚摸着中国的气息,在这东方的热土中快乐着。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梦。

因此,中国梦至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我们自身作为普通中国民众的梦想,也就是小人物的梦想。这个梦想并非一定要很高远,它是联系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预想未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比如针对当今社会饮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现象,成为一个食品检验员,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人们换来放心食品的快乐。

第二层梦想,以中国籍的公众人物为榜样,努力成为他一样的人物,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对社会有广泛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公众人物,他们今天做到的,就是我们明天的梦想。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顶着太阳,蹚着泥水,几十年如一日,研究出了超级水稻,亩产突破了 900公斤,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比如马云,对IT一无所知,却能积极投身中国互联网事业,经过数十年不断地奋斗和执着地追求,终于成功创建阿里集团,打造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航母,为无数人电子商务淘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对中国的商业结构和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撬动了整个中国的商业基础。

第三层梦想则是大国梦,强国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领先于世界各国,虽然有过被列强欺凌的历史,但如今她正走向自己的复兴之路,强盛之路。2010年GDP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神九飞天,蛟龙入海;高速列车领先于世界;“辽宁”号航空母舰交付使用,舰载机成功着舰;奥运会金牌稳居前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国家复兴之路的基础,强国之梦的前提,这些都是中国正逐步强大,重新以大国姿态回归世界之林的最重要佐证。当然我们不能步自封,目前我们国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素质也能大大提高,中国游客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应该尊重各地的建筑瑰宝,不能闹出“xxx到此一游的”文化闹剧。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

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扬古中华之遗风,拾原华夏之文明,立我神州之气魄。自元以来,中国屡次被少数民族屠杀蹂躏(就元朝北方地区,就有80%的汉人被蒙古人屠杀;又有后来的满清“留发不留头”),文化中多了十分浓重的“中庸之道,保身之术”。中华古风历经了数百年之摧残,古风不在,精华失色,文化凋零。

汉唐之骑纵横,崖山之气不死。为了恢复中华文化,我们在正视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更应该极力触摸中华文化的巅峰,寻找、总结华夏文明的精髓。汉朝国强,隋唐武盛,宋代文旺。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指南。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

背靠历史,我们就能找到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了。学习宋朝,走开发、发展、创新、学习的道路。

因此,我们可以全民宣传龙的精神,树立新的民族自尊心,重拾中华文明。龙是中华文化的图腾,儒学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从其中可以寻找到中国文化的本质:尊崇自然的道法,团结爱国的气节,至诚至孝的心灵,智慧创新的聪明,坚韧顽强的精神,大气不羁的气质。

另外,中国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号召意义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必须批量生产,规模推出文化精品,这就需要市场的投入。但文化市场也是个难题,因为中国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文化,甚至是懂文化的看不起市场,懂市场的也看不起酸文人。

因此,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第二,熟悉市场,了解西方和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和需求中国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却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第三,中介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有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否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一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中国梦构建的基础是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人民复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因此,实现中国梦,

首先是实现教育梦。

章老师引用了温总理的话“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中国的大学病,现今大学有些脱离了大学本义,缺乏了一些精气神,而这个精气神就是大学本义—独立和自由。一个大学,没有了独立和自由,也就缺了精气神;没有了精气神,自然就失了魂,讲沦为政治体制这个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大学,乃培养精英人才之圣地。几乎所有大学的新生教育,都会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以不同的形式引领学子们去思考这样一对重要的命题——“何为大学,大学何为?何谓大学?非楼宇之高,占地之大。大者,乃是一种凌然正气,一种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和海纳百川的内蕴。李斯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庶众,故能明其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当是一个社会的良知与良心,而非一个就业培训班。大学培养人才的底线就应当是“明明德”,既是激发起人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光明之德,而终极目标就应当是让人达到至善的完美人格。人的内心深处必然有着对美好至善的憧憬,也潜藏着美好人性的光辉。可是在物质与过分放纵的欲望冲击之下,这种潜藏的美好人性被遮蔽起来。而唤醒这种人性之美就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既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人。

章老师演讲时,正值李国豪校长100周年诞辰之际,他用自己的诗文为我们讲述了李老校长的一生,一波三折的留学历程,以及他为同济乃至中国的桥梁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李老校长的生平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同学,让同济学子懂得如何以中国梦为己任,如何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百年学府—同济大学,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百年同济,正朝着研究型、国际化、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迈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同济的每一个学子,都将努力拼搏,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心中的中国梦而孜孜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美

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美、日等国人文教育之比较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夏平

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各国都密切地关注着教育所面临的新世纪的挑战。自80年代开始,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与危机,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措施,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人文教育。在我国,国家教委于90年代中期在全国高校中展开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旨在推进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特别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此基础上,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不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人文教育改革,还是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都体现出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它们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又存在许多区别。在此作一些比较。

l.教育目标的比较

美、日等国家的教育都提出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是全面发展的人。例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应当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应当培养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重视功劳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广泛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加强人文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我们以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应该说,在培养目标上,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注重学生完美的人格和全面的发展,都是重素质的表现。但两者的培养目标中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强调其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即所谓的“自由、平等”, 1

“个人利益至上”等;而中国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

2.产生背景的比较

人类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世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道德伦理下滑、青少年犯罪加剧、色情与暴力泛滥、恐怖主义抬头、民族冲突在局部地区加剧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面临的上述危机尤为严重。这些问题往往是在教育中只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只注重物质财富,忽视人的全面教育,尤其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带来的结果。正如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会,在199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为在大学毕业后谋取一份工作而学习,竟把全面提高自己和不断完善自己的远大目标抛在一旁”。在日本有些学者也批评日本的教育忽视了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是“忽视另一半的教育”。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文理结合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及人文科学了。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因此,美、日等国家的许多大学都开始加强人文教育工作。

在中国,由于历史上曾只注重人文教育,长期的科举制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失去了走科学之路的机会,科学技术极不发达,近百年来深受西方“船坚炮利”的凌辱。近代以来,国人认识了走科学之路的重要性。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相对地薄弱了。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滋生出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出现了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严重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背离。这样的“大气候”冲击着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们文化索质的提高。同时,长期的升学压力,使中小学教育成了应试教育。进人大学后,许多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引起了家长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高等学校呼唤文化素质教育。80年代以来,我国有不少高校开始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不少成就。1995年,国家教委开始在全国多所高校部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更广泛地开展了起来,并取得较好成效。

3.实施途径的比较

美、日等国实施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首先是改革大学课程的设置,增加人文学科必修课程,其次是继续强化其传统的课外“渗透”教育活动。

美国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提出:“有必要让人们重视明确高等教育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全部大学的课程设置,全面恢复文科教育在整个四年制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哈佛大学带头恢复了核心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技能的同时,丰富人文知识,学会思考和探究的方法。他们在历史、文学和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等六个学科领域开设了100多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科学、技术、社会”课程,鼓励工程类学生辅修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在历史研究、文学及原著研究、语言、思想及价值、当代文化和社会、艺术中至少选择三个领域各学习一门课程。在日本,东京大学就设有进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养学部。

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课程外的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这是这些国家传统的并有特色的一种教育途径。在大学里,经常开展内容广泛的学术活动,其中也包括科技、政治、文化等,形式也多种多样。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学校历史传统对学生的影响,重视校园人文景观、校舍布局、图书馆中渗透出的人文精神;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为学生的这些社团组织和活动提供指导和经费。仅美国康奈尔大学就有600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日本大阪大学仅办理了登记手续的学术社团就有100个左右。学生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丰富了人文知识,发展了个人兴趣和爱好,学会公平竞争和集体观念。同时学校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美国,近一半的大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活动,如筹集资金、竞选、环境保护、助残等。他们称之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教育活动。

我国当前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也主要有两种实施途径。第一是课内教育。许多大学都广泛重视文理渗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许多历史、政治、艺术、文学、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鼓励理工类学生选修;有的还规定必须有一定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选修学分。同时,抓好传统的“两课”主渠道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其次,我国大学重视校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校团委、校系学生会,学生们可以参加许多社团组织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看出美日等发达国家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是基本相同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前者比较重视“渗透”作用,注重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学生组织和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而后者强调“灌输”,长期习惯于对学生统一的要求。学生社团多带“官方性”,学校组织的多,而学生自发的较少。

4.内容比较

美、日等发达国家进行的人文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首先,这些国家的高校都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按规定必修和选修,丰富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有东西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社会学等。如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科开设的共同课有:希腊、罗马思想,近代思想,东洋思想,日本文学,基督教思想,人类行动学,民族学,社会哲学,法学,政治学理论等。

第二,在人文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出“第三张通行证”概念。认为“学术和职业能力(第

一、二张通行证)的重要性已为人所共知,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重要性未必如此。思维、规划、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追踪和评价等能力(即第三张通行证)将大大增强一个劳动者的效益。”

第三,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家庭的责任感、正义感,种族、宗教自由的思想,热爱真理、热爱和平、热爱祖国,关心人类社会进步的优良品质,并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以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在美国,再度兴起了“品格教育”,1992年重新提出“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的内容。

第四,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人文教育中,始终坚持其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表现出其较强的政治性。美国在教育中大力宣传他们的物质文明成就,宣传美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标准去评价别的国家、民族。缺少对别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了解,有时也不太愿意去了解;常表现出一种优越性。

我国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其价值观、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其主要内容有: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

应该说,在内容上,中国的文化素质教育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文教育是相近的,但在其核心的政治观点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自己民族文化并能吸收但不迷信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

5.结论

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中,加强了人文教育。中国随后也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旨在推动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这两种教育改革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在培养目标、实施途径和教育内容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缺少人文教育,强调人文知识和社会责任感、品质、思维能力等。实施途径也大体都采用了课程教育与活动的方式。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大学生文化教育活动有许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高校内的人文课程和讲座偏少;我国高校校园内自发的学生社团较少,参加的人数也不多,许多活动都由带“官方”色彩的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发展个性的机会不多;我国高校许多大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是打工、经商等,而很少参加社会服务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及其他活动。这些都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另一方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不能盲目搬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内容,特别是其价值观和政治态度,应大力提倡民族文化,提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下去,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篇:新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演进与启示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在大学生成长、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演进经历了成就与曲折并存的三个阶段,为新世纪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引领和服务于社会的原则;必须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必须遵循时代规律和导向。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77--02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学校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教师和大学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它既包括大学的学风、校风,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又包括与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等。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是培育合格大学毕业生的催化剂。对高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凝聚和导向功能,同时对促进大学自身发展和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全新、独立的发展序幕。六十年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崭新气象。各高校清除了国民党反动的政治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成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高校工作和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咯高校组织广大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高校逐步实行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广大师生不仅增强了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思想觉悟,而且创造了大量鲜活的文艺作品,使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了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新气象。

2.“文革”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大学校园文化遭受到灾难性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中断,校园一度成为武斗的场所。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将,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被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甚至被诬为修正主义的苗子,高等学校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导致校园文化走向歧途和退路,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进人低潮。

3改革开放后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高校师生逐渐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狂热中解放出来,个人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有了更加理性的理解和诠释。1981年北大学子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表达了当代中国青年赤诚爱国;理性报国的共同心声,这一呐喊迅即成为响彻中国大学校园主旋律。高校校园兴起了以“读书热”、“文学热”和“哲学热”等为代表的“文化热”,形成校园文学的创作热潮。从1997年开始,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标志,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始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这些活动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光彩一笔。

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有些同学有了“拜金主义”思想,学习被动,激情消退,有的大学生甚至理想迷茫,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校园文化的建设日益被提到高等教育的前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形式的高校校园文化研讨会相继召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人文思潮蔓延全国,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艺体活动、学术论坛等丰富多彩,推动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开展。

三、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校园文化演进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受到了一些挑战。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文化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能够应答新的历史挑战就表现出该文化的活力和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必须总结历史发展成败,正确应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方能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历史证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始终把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导向作为基础和核心,具体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必须坚持大学校园文化引领和服务社会的原则。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属于高层次的精神范畴,它体现出的出来的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格和精神。纵观国内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成为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因此,引领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所谓引领社会,就是大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以科学、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使大学成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文化圣地。当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的时候,大学应该保留净土的本色,应该有自己的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这就是“引领社会”。否则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就无法立足,整个人类的文明也将不知何去何从。这应该是大学文化发展最神圣的历史责任。

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鲜明价值取向应是大学的重要定位,因此大学文化的建设必须致力于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蔡元培认为,“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团体。所以要有良好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以“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提供更新的知识和优秀的人才,需要大学生产先进的思想指引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只有在社会的实践舞台上才能得到检验和发挥作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学生运动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学生的服务活动都证明了服务社会对推动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2.必须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坚持科学理性精神,是我国“五四”精神遗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引导了中国大学近百年的发展之路。文革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对科学、理性精神的亵渎,直接导致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歪曲与没落。理性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认识的阶段,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尊重事实、从事实出发的理性精神。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应该做到:首先,力戒空虚浮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学校园文化不是花瓶的鲜花,也不应是一划而过的流星,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稳定的群体意识。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必须从事实出发,自主、务实地走自己的路。其次,要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文化创新的主战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过水与火的交融。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始

终是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没有传统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根基,没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与目标。再次,把当代的法理精神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内涵中。法理精神通常包括法律的观念和法律的意识,具体是指人与人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契约关系和精神。提高青年大学生法理精神的理性化程度,即对法律的认同、信任与尊重,从而理性地参与社会合作,履行社会角色,承诺社会义务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法理精神融人大学校园文化中,才能从根本上屏除过去大学校园文化中遗留的权力崇拜意识和臣民心理,与当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相适应,从而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进步。

3.必须遵循时代规律和导向。文革时期,我们的校园文化沦为了一部分的人政治“精神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规律和导向背道而驰,使大学校园文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它本质上体现着一所高等学府所特有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既是学校长期发展以来育人思想的高度概括,又是民族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注重遵循时代的规律和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制各种社会文化的侵蚀。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帅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在当前价值观多样化冲击和冲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同样存在着价值观困惑、盲从和偏颇的思想意识,他们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他们的思想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才能确保大学发展的和谐稳定,确保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其次,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广大师生不仅要传授和学习知识。更要把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推之于社会,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氛围。再次,以“八荣八耻”的新道德观来陶冶大学生,塑造校园文化明荣知耻的氛围。坚持“八荣八耻”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核心,要倡导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业之中,也只有在维护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倡导“八荣八耻”的新道德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对内可以优化育人环境,对外可以树立学校形象。

只要我们科学认识和总结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成败,始终把精神文化的建设放到第一位,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我国大学校园文化一定会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郭广银,杨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曲科军,以德育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第五篇:苏州大学文学院“忆江南——中国园林建筑与江南文化”

海峡两岸学生交流营开幕式顺利召开

2011年7月12日,由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忆江南——中国园林建筑与江南文化”海峡两岸学生交流活动开幕式在省台办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正式展开。本次活动文学院同学将与分布世界各地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台湾籍优秀学生一道,通过聆听名师讲座,游览苏南名胜等方式,实地考察江苏城市农村建设现状,对江南文化及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开幕式由苏州大学港澳台办公室黄兴主任主持。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处王艳副处长、董邦生副研究员,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院长等领导出席了本次开幕式。17位台湾籍海外留学生和15位大陆师生代表全程参与交流营的全部活动。

王尧院长的讲话亲切回顾了苏州大学与台湾东吴大学的百年渊源,并与大家分享了他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的心得体会。王院长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与平易亲切的叙述方式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赢得两岸学生的多次喝彩。

王艳副处长也对台湾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承诺将尽力为台湾同学的“大陆行”提供便利,希望台湾同学通过本次活动能对大陆有一个更直观的印像,同时能与大陆的同学互相学习、增进友谊,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开幕式上,大陆和台湾的同学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留学墨尔本大学的林家晖同学向主办方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期待在未来一周的行程中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蒋晨彧同学则希望本次活动能突破短暂交流的局限,与台湾同学结下长期而深厚的友谊。

开幕式最后,两岸同学在红楼前合影留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手册下一篇: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