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音乐赏析管理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武侠电影音乐赏析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演艺行业遭遇“急刹车”而面临市场萎缩、业绩下滑,恐怕已是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月到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近2万场演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亿元。作为细分领域的戏剧演出,自然也在其中。这无疑是一场行业“大考”,首先考的是行业的危机管理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还考验我们的抗压续航能力。

武侠电影音乐赏析管理论文 篇1:

高中选修课的开发和实践的研究

摘 要: 高中英语新课程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学校在克服各种困难的情况下,顺利开设了选修课程。通过对选修课的理论研究、课程设置、上课、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学修课程。

关键词: 高中选修课 实施过程 实施效果

一、选修课实施的背景与意义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选修学分分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选修Ⅰ,即通常所说的必选课,是国家规定课程,其内容和结构均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具体规定,由各教材编写组与必修模块一同开发。选修Ⅱ,即任意选修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本文所指的普通高中选修课,主要是为普通高中学生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选修学分Ⅱ”提供的课程资源,即任意选修课。

我校作为省级示范高中,从新课程改革伊始,就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的相关理论,转变教育教育观念,尤其对于任意选修课在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思考、探索和实践。学校按照学生兴趣和学习需要开设选修课,不仅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学生知识结构、智力发展及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逐步建立起适合新课改需要的包括选课指导、教师培训、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在内的选修课实施机制,从而促进我校选修课的构建和发展。

二、选修课实施过程

(一)选修课课程目标。

1.初步构建有我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根据我校的现有条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适合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提高我校的课程建设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管理体系。

2.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全面发展是学校课程的目标之一。学校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选修课的开设,需要挖掘教师自身的专业潜能,选择优秀教师参与学校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同时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其中,给教师以更大主动权,实现教师专业的进一步成长。

4.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手段。课程实施中贯彻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二)选修课程的设置内容。

分百家讲坛、周末赛场、社团组织等三部分,主要供高一学生选择和参与。

1.开设百家讲坛讲座: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学校的学科教师及部分学生作为主讲人,内容涉及文化历史、科学艺术、体育将康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开展周末赛场活动:由师生共同策划组织,组织学生参与,以竞赛形式展示学生多方面的风采。

3.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如陶然社、动感音乐社团、校园之声广播站、师生合唱团等。

(三)选修课的实施。

1.确定选修课实施方案:我校在我省参与新课改试验后,就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选修课的设置和学分认定,学校目前还有很多困难。学校受所处区域地理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在学生中开展调查,在教师中征求意向,同时向兄弟学校学习,学校针对课程结构中任意选修课部分的课程要求,提出了如下课程设置方案:学校在高一学年统一开设百家讲坛和周末赛场两门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让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等在高二、高三学年继续参与各种社团活动。

2.选课:学校教务处在新学期开学后,公布开设的校本课程内容及任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填报选课计划。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计划进行教学安排。

3.课程安排:选修课和国家课程一样统筹兼顾排课,纳入总课表。对于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由于数量本身不多,所以对于课程的安排要细致,计划周全。在开学第一周就将本学期的百家讲坛的讲座内容和周末赛场的竞赛活动向学生公布,百家讲坛在每周五的七八两节自习课进行,周末赛场在每周五的中午进行,每学期按18周安排,百家讲坛在学校的阶梯教室进行,周末赛场在学校的艺体活动中心进行。

对于社团活动,也有明确的活动时间、场所和内容。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三、五中午对全校进行广播;动感音乐社团,则是每天课间操时间安排节目;陶然社则是每周二自习期间进行文学活动;师生合唱团则是利用每周三中午的时间在学校艺体活动中心进行有关活动。

4.上课:根据教学安排,按照选修课的实施要求,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正常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校本课的教学和必修课采用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教务处的干事及授课教师考核学生的出勤及上课表现。对于百家讲坛,任课教师要精心备课,上交讲座的讲课稿,学校进行检查和备案。对于周末赛场,则要求教师提前根据学校学期初安排的活动主题,设计好本次活动的竞赛题目和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进行安排和设置,涉及多种学科,是对必修课教学内容的补充。本学期的部分讲座和活动内容如下:

(1)百家讲坛:希腊神话,数学学习方法,宋词赏析,创业,中国与美国动漫特点,中国传统音乐,流行性感冒,电影之旅,于丹论语心得,魔术,各国的文化风俗,走进端午节,红楼梦,金字塔建筑之谜,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的用途,探索星座的奥秘,书法,我们的苏轼,海洋动物,唤醒尘封的民族精神,韩国之旅,走进小提琴,武侠小说,周星驰的爆笑人生,色彩的心理学,独立学习与自主学习,一中的快乐生活,球星詹姆斯,论秦始皇的功过,中国武术,等等。

(2)周末赛场: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防灾自救,饮食,体育,综合知识,等等。

(3)周末赛场与陶然社社团联办:文学常识,百科知识,新闻知识,等等。

(4)周末赛场与动感音乐社团联办:音乐常识,音乐之声,校园音乐,等等。

5.评价:每学期末,在每个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结束后,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务处干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包含课程实施情况、选课学生名单、学生出席情况、学生课上表现、测试与考核成绩等,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也要做出相应考核,并根据教学情况,提出下学期课程实施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同时,班主任要将学生在选修课中的学习情况等记入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袋,作为对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选修课实施的效果

(一)改变课程结构,探索教学新路。

虽然作为我省东部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在教育资源欠缺的情况下,我校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探索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课程,建立起学校任意选修课的有效实施机制,为省内同类学校的课程改革做了探索和尝试。

(二)落实课程的各项制度,注重不同课程的和谐发展。

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需要学校多方面的投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参与等共同作用才能让校本课程正常有序地开展。学校已经将选修课的教学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我校选修课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从选修课开设伊始,教师根据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和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特长,学习和开发了具有学科特色和学校特色的选修课,提高了学科教学技能,同时展现了多学科教学能力,为自己充分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要,选择适合自我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培养发展和生存能力等,突出课程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赵志成

武侠电影音乐赏析管理论文 篇2:

多元化经营,加强续航能力

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演艺行业遭遇“急刹车”而面临市场萎缩、业绩下滑,恐怕已是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月到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近2万场演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亿元。作为细分领域的戏剧演出,自然也在其中。这无疑是一场行业“大考”,首先考的是行业的危机管理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还考验我们的抗压续航能力。大多数国有文艺院团固然有体制的保障,演艺企业和各类民间职业剧团必然首当其冲,但对于整个行业生态来说,其实处境并无两样,只是时间先后问题。如果说大型演艺企业得益于资本参与及较为厚实的家底而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那么以民间职业剧团为代表的实体及演出行为,其脆弱性不言而喻。除了资金流动性、融资能力等因素,包括国有院团、民间职业剧团等在内的戏剧演出团体,其核心主业为创作演出,经营模式较为传统、演艺产品相对单一、衍生线明显过短。当危机来临之时,它们能够应对的手段自然就少,从而影响了续航能力。

前不久,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曾发表文章,呼吁关注和扶持民间职业剧团疫后的生存发展。文中提到,浙江、福建等地的民营剧团因为受到疫情冲击,较长时期不能演出,在人才与资金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浙江缙云的某民营剧团,节前合同满满,甚至一个村子都是连续演出三天三夜;因疫情取消演出后,初期还乐观地坚持,并晾晒、整理演出服装、道具,近日已因长时间停演而对未来丧失信心” 。这样的情况,恐怕不是个案,而带有某种普遍性。其中折射出的行业生态话题,显然不止于具体的某个剧团的生存问题。给人触动最大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恰恰是农耕社会、自然经济模式下的传统演艺行为,在强调资本运作、行业分工、产品多元化的现代工业体系下暴露出其脆弱的一面。这并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甚至可以远溯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当然也不能简单地用产业化升级就可以破解。但就当下而言,除了必要的、急需的关注和扶持,在院团主业强基固本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拓宽视野而加强多元化布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在当前戏剧演出市场中,虽然不能说泾渭分明,但细分领域是比较清晰的。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旅游演艺,包括主题公园演艺,如上海迪士尼演出《狮子王》;实景演艺,如“千古情”“印象”“山水”“又见”等系列演出;以及依托于旅游场景、以游客为主要受众的剧场演出行为,如茅威涛、郭小男带领下的百越文创从嵊州的“越剧小镇”到西湖边上的驻场演出《三笑》等。这一类演出,往往注重视听体验、娱乐色彩和作品带来的惊奇震撼效果。二是传统剧场演出,主要是以样式类型、目标受众为细分标准,如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或者成人、儿童等。这类演出相对而言更注重戏剧本体的打造,观众比较稳定,但从产业眼光看,蛋糕还做得不够大。倘若把视野拓宽到广阔的农村,我们还能看到各类政府采购或扶持下的“下乡演出”以及跟婚丧嫁娶、祭祀酬神等民间风俗紧密结合的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它们依托着不同的背景和资源,构成了行业基本的格局。

在这里,我想说的主要是传统剧场演出,特别是戏曲演出。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以及多轮次的、不乏阵痛的文化体制改革,传统戏曲其实从未停止过探寻在现代社会的出路。比如,推进戏曲进校园,培养年轻观众,在弘扬戏曲文化的同时也培育市场。而从产品多元化的角度讲,也不乏尝试文旅融合、进行实景演出的模式,推出“园林戏”“庭院戏”等类型,像《寻梦牡丹亭》等代表性作品,或者在剧场演出中再度细分、进行精细化经营,开发出大剧场、小剧场、厅堂实景、巡演等菜单供应;还有文艺院团进行戏曲的文创产品开发,如脸谱、经典人物形象以及折扇、围巾、台历等。一定程度上,它们确实起到了丰富产品供应、改善经营环境的作用。但是,受种种条件限制,诸如此类的许多衍生布局并没有走向纵深,其中也不乏充满悖论、亟待研究理顺的地方,特别是知识产权问题。

由于大多数国有院团都有体制的背景,在规划戏剧生产及演出时,难免有多重考虑。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演出内容还是演出模式,资本的参与度都比较有限,而戏剧领域中“艺术观念”强势于“产品观念”甚至对立二者的现实,使得戏曲的多元化经营难免尴尬。比如,有的旅游演出仅被当作“赚钱的项目”而忽视了艺术质量,或者受制于资本关注度的不足,原本更应该强化包装和宣传推广的项目往往难以持续维持。在旅游演出竞争激烈、行业项目普遍亏损的情况下,缺乏时尚热点的传统戏曲想从中获得多元化经营的增长点,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衍生文创产品的项目,往往又显得过于简单,或者仅仅被作为一种新颖的宣传推广。诸如此类的情况,其实都跟“多元化”或“衍生”所附着的IP特征不鲜明、载体不稳定有很大关系—无论是泛泛地主打传统文化牌,還是寄希望于明星的号召力,在现代知识产权的范畴内,都存在定位模糊、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种种障碍。

在网络文学、影视等行业,IP热可以说已经被热炒多年,由此产生的版权交易更是成为一种多元化经营中占幅不小的常态。反观传统戏曲领域,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也是充满悖论和不得已的—比如,民间职业剧团在传承弘扬戏曲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对他们哪怕演出某些缺乏授权的作品,往往也比较宽容。我们不可能抹杀有着广泛民间基础的戏曲演出行为,但这对培养IP显然是不利的。多元化经营的核心,泛而言之是品牌,具体则是IP。倘若缺乏热点IP,就难以吸引资本,也难以可持续地进行衍生开发和多元化经营,自然也就难以获得持久的续航能力,更不用说在疫情防控形势之下,在脱离剧场情境、避免公共聚集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地维持基本的生产活动。在《2019戏曲:前行在回归本体的路上》 一文中,傅谨先生就张火丁演出梅派经典《霸王别姬》及闽剧《踏伞行》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回到了“演员中心”传统。2015年,《光明日报》也曾刊文《中国戏曲的市场基因》,把不同流派的不同演出内容、演出风格和演出版本看作是早期的知识产权保护。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明星和经典都是好的IP,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演员中心”传统所托付的明星,毕竟是活生生的、不可替代的人,很难被移植、改编或做其他衍生开发,特别是很难超越剧场而进入其他文化场景。以“我”为主而又能可持续地进入其他文化场景,不管是综艺、影视还是旅游环境,恐怕才是戏曲展开多元化经营的可期目标。

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戏曲电影再度复兴,2019年又有新的表现和成绩,比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90%镜头采用特效,沪剧电影《雷雨》引入繁漪视角,为戏曲人与电影人探索“戏曲精神、电影表达”提供新角度。武侠京剧《新龙门客栈》首演,为戏曲创作特别是武戏在当代观众需求下的创作开辟新路。一些跨界探索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如国家京剧院与腾讯合作、以戏曲元素进行游戏开发;《桂林有戏》从维密秀中获得灵感,以T型舞台营造浸入式体验等,引发关乎戏剧本体的丰富探讨,反映出传统艺术逐渐融入现代生活的某些新趋势、新潮流。这些探索,有的比较循规守矩,有的则步子跨越很大,但依然很难把它们纳入到多元化经营的视野当中。在我看来,只有当清晰的版权意识、产品意识和营利模式联结成一个完整链条之时,多元化经营才算初步形成了框架和格局,而这一点,要走的路还很长。目前首要的问题,是要确定或创造IP,其次才是联络链条、形成模式。当明星和传统经典受种种因素影响而缺乏IP的持续衍生能力之时,打造新IP就是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演艺窗口的创新布局也是一个思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文艺院团、演出机构纷纷在各自的官网、公众号或APP上挂出了自己的经典代表作,进行“线上艺术赏析”或搭建“云剧场”。在全球有着广泛影响的“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直播”(National Theatre Live)平台,更是备受关注。在高清直播技术、云计算、VR技术等不断走进人们生活的当下,包括戏曲在内的演艺行业纷纷为自己探寻化解危机的方法,化挑战为机遇,而“线上模式”与“实景模式”确实都可以看作是多元化经营的选项。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于线上挂载视频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经营”,毋宁说是一种“宣传”,其实距离成为产品还很远,甚至可以直接描述为—线下生产、线上存储、点击观看,是缺乏营利模式的。而即便是采取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直播平台那样的模式,其实中间也有相应的运营策略。我们都知道,当剧场艺术被搬到线上,它最为重要的、事关本体的观演关系很容易被消解,观众的在场感、体验感、仪式感也大大削弱。为了尽量维持剧场艺术的审美体验,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直播往往会通过直播所在地的合作剧院,继续让观众去完成购票、检票和走进剧场观看的环节。在目前形势下,这一点显然不可能落实,但在疫后的相关布局中,并非不可以丰富和完善。特别是VR技术带来的虚拟场景、5G技术带来的流量通勤,即便少了一些實体剧场的亲临感、体验感和仪式感,至少能够最低限度地贴近在场体验。在可预见的将来,在线演艺必然会成为继传统演艺、旅游演艺之后构成演艺产品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多元化经营”的实质是拉开战略纵深、保证持久续航,那么IP就是它的核心支点,是融入现代文化消费场景的拓荒利器,其基础则是文艺院团、演艺机构包括资金、人才、剧目储备等方面的底蕴。在线演艺是一个契机,是推进多元化经营的崭新窗口,虽然在审美观念、经营理念上还有需要理顺的地方,但无疑是打开新场景的开端。出现更多的戏曲消费场景乃至传统文化的消费场景,才真正完成“多元化经营-多元化消费”的闭环,这恰恰是我们所期待的。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作者:郑荣健

武侠电影音乐赏析管理论文 篇3:

张铁林故事:“皇帝”很没劲

“拍戏的时候,我就把鸟笼挂在树杈上,远远能看见拍摄现场。它看有的演员10条8条都过不去,它就撞鸟笼子。”

按过门铃,房门开了一条小缝。张铁林探出头来:“就你一个人吧?”我说:“就我一人。”“没有女记者?”“没有!”门开了,张铁林光着膀子出现在我面前。把我领到客厅里坐下,他自己也往沙发里一倒:“这样就随便和舒服了。”

张铁林这一阵子忙得够呛,定下来的采访不得不一再往后推。最后一次电话联系,他把我约去他位于亚运村的家中。他说:“得赶紧把这事了了,不然快成心病了。”由此可见,他对人的应诺,都在心里搁着。

采访那天张铁林刚回北京。为了宣传《白银帝国》,他跟着剧组去五个城市跑了一圈。定好的行程时有延长,他也毫无怨言。《还珠格格》以后,张铁林拍了很多电视剧,电影作品很少。这次巡回宣传,让他感慨国内的电影产业确实成熟了很多。每个发布会、见面会、采访、拍照,他都兴致盎然。配合宣传纯属演员义务,又花时间又辛苦,但张铁林做这一切,心甘情愿、义无反顾。

父亲、丈夫、情敌“三位一体”

《白银帝国》里张铁林演山西“天成元”票号巨贾康老爷。虽然不再是“皇上”,但作为显赫大家族的一家之主,那种高高在上、大权在握的威严感,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张铁林说:“我演的人物大部分都处在权力的中心和家庭的中心。很多导演喜欢让我演拿主意的人,说是感觉上威严,是一种权力符号。天成元的老掌柜也是权力的象征。”

所谓“白银帝国”,只是颇具规模的钱庄,但似乎一点儿也不比真正的帝国更容易管理。在张铁林眼里,康老爷除了是权力的象征外,他还必须维系家族精神。在一个大厦将倾的特殊历史时期,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即倒。康老爷的悲剧在于,谁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曾领时代风骚的晋商也不例外。历史潮流摧枯拉朽,他们必须随之改变。所以,《白银帝国》是一部讲述中国票号变迁、参与人的内心感受以及他们的家庭变化的影片。

康老爷这个人物很复杂,他既是父亲,又是丈夫,同时又是夹在两个年轻人中间的情敌。张铁林说:“我没办法用特别准确的语言去形容这个人物,你只能去看电影。”

片中康老爷和郝蕾饰演的杜筠清有亲热戏,据传有一段吻戏未过审查而被拿掉。张铁林说,没这回事儿。“我没拍过这种戏。这些年,我演的永远是老爷。就是年轻人接吻老让我碰上,于是我就出来收拾他们。生气、拍桌子、使家法……根本轮不着我演亲嘴接吻的戏,观众不喜欢看我这年纪的人演那个。”

张铁林和郭富城在片中饰演父子,郭富城的敬业认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为学说普通话,郭富城下了很大功夫。对一个毫无普通话底子的香港人来说,通过一个字一个字的正音,最后能用普通话把剧本上的大段台词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那是相当不容易,郭富城付出多少努力可想而知。然而要命的是,到了拍摄现场,台词免不了要根据实际情况稍作修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小事一桩,但对郭富城而言,便意味着前功尽弃。即便增减一个字,他都会不知所措。原来,郭富城是把台词像音乐旋律那样记在脑子里,突然少了一小节,整个就全乱了套,后面完全接不上。

考究的服装和道具是《白银帝国》的一大看点。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原貌,影片服装严格参考史料。张铁林赞不绝口:“康老爷冬天穿的棉袄,里面都是真丝绵,真的手工做的,领口的毛特别厚,扣子都是古董。我们外面穿着大棉袍,里面看不着,其实都穿着免裆裤,太舒服了。这身戏服能让我们挨过山西那个最冷的冬天。还有郝蕾的那些头饰,都是真古董,拍戏的时候专门有人在旁边保护。”

剧组能借来各种古董道具,张铁林出力不小。作为明星收藏家,张铁林在藏家中间,颇有号召力。剧组在山西当地收集古玩道具时,有些收藏家不愿轻易出借自己的宝贝,但只要张铁林出面,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张铁林笑言:“我经常要出卖‘色相’,陪人照相、陪人吃饭、给人签名,剧组才能借到古玩。”

张铁林盯着别人手里的古董,别人也盯着他。张铁林的字在圈内颇有名气,在剧组时经常涂涂画画,可常常写完了就没了,去哪儿了也不知道。戏拍完他才醒悟,当时肯定就有不少人在旁边,处心积虑地谋他的字。

成绩榜上的“第一名”

张铁林是个杂家,好书画,喜收藏。自2005年至今,他担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外,他还亲自给本科生上两门课,一门是影视编导,一门是明清手札赏析。前者是他在英国皇家电影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的专业,后者是他打小的兴趣爱好。1978年参加高考,张铁林同时报考了两个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来两所学校都给他发了录取通知书,张铁林最终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专业。

张铁林从小随父母去陕西西安,那时便展现出艺术天赋,小学参加宣传队,中学唱样板戏,异常活跃。1973去陕西农村插队,分在新风镇的新风公社,正是当年项羽为刘邦摆下鸿门宴的地方。张铁林回忆说,那时尽管每天干农活很辛苦,但反而是人生难得一段很舒心的日子,因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没有攀比,大家都一样。

1976年张铁林招工回城,在单位做装卸工,来回于火车站和仓库间。能把这样的体力活儿干下来,还多亏在农村的锻炼。经过一段时间下放,张铁林壮实很多,偶尔从下放知青点回城,肩上扛着那种陕西特有大口袋,里面装着100多斤红薯,他能一口气走几十公里路到火车站。

1977年恢复高考,张铁林特别想进电影厂,于是报了北京电影学院。后来担心不保险,又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谁知艺术院校推迟招生,电影学院1978年才开始招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就这样,张铁林整整提前一年报名,于是他的准考证号成了陕西地区0001号。后来一、二、三试,西安地区每次出榜,张铁林的名字都高居榜首。很多人不知道名字不是按照分数排,而是按照准考证号码排的,便到处疯传:西安城南有一个装卸工,太厉害了,每一轮都考第一名!

考试并不顺利。第一轮张铁林差点就被淘汰,他冒着大雨跑去找老师求情,老师看他淋成了落汤鸡,不忍心,说你再试一次吧。这一次,他通过了。

走进电影学院,从没正规学过表演的张铁林感觉很自卑。当时班上有不少同学都演过电影,比如方舒,是演小萝卜头的著名童星;梅兆华,扮演《火红的年代》里烧炉工小高,等等。张铁林只有在专业上加倍努力,再加上他的聪明劲儿,他的专业成绩很快就上来了。

同班同学沈丹萍对张铁林的聪明劲儿印象深刻。当时表演系的学生住在小西天一幢废弃的办公楼里。冬冷夏热,别说空调,连风扇都没有。房顶没有遮阳板、没有瓦片,就是薄薄的一层铁皮。到了夏天,酷热难耐。睡下铺的还好点,睡上铺的就惨了,简直就像置身烤箱之中。有一天沈丹萍去男生宿舍,发现他们不知哪里找来一堆烂草席,平铺在楼顶上,然后浇上水。浇水的草席能很长时间保持湿润,稍有点干了,就再浇水。结果房顶铺了烂草席的房间就特别凉快。沈丹萍说这是谁的主意,大家说是张铁林的,她心想,这个男孩子还挺聪明的嘛。

演员的戏剧生活

读书期间,张铁林、方舒、沈丹萍主演了蔡晓晴导演的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这是中国第一部单本电视剧。虽然今天看来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当时一经播出,立即引起轰动。20出头的张铁林,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了偶像明星。

张铁林回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演完那个戏就有点火。没有别的电视剧,就那么一部。说真的,那时候人很膨胀,已然是云里雾里的感觉。觉得自己可能就是明星了,但又不太敢相信,处在一个夹缝中间,很不成熟。因为生活变化、反差太大,头一年还在地里头种庄稼,后一年就那么多人一天几十封信写给你,说你是明星。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门房对我意见特别大,平均每天得给我送三四十封信。”

这些信里面有相当部分是情书,表达含蓄,但意思在那儿明摆着。还有些女孩把自己得意的照片夹在信里寄来,是那种用水彩染的彩色照片,并在信里面热情表达了自己的憧憬和希望。这样的信收的多了,张铁林也就不往心里去了。看完了,随手放到一边。有一次他接到一封信,一个女孩在信里问他: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到底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怎么样,起码回个信吧?

张铁林完全想不起来她上一封信说的什么,只好继续把信放在一边。过了一个礼拜,女孩的信又到了:你要是不回信,你至少把照片给我寄回来——张铁林身边的信堆得跟小山似的,他上哪儿找去?又过了一阵子,女孩发来最后通牒:你要再不把照片寄给我,我就准备跟你打官司。

大概从那时起,张铁林开始慢慢适应演员这种充满戏剧变化的生活。

大学毕业分配,表演系留京名额很少。张铁林和三个同班女同学被分到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其中就有后来演《任长霞》的刘佳。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分配,因为毕竟离北京非常近。到单位报到,四个人拿到一把钥匙,是一间临时建筑大房子。四个人把行李往屋子里一堆,就各忙各的、四处拍戏去了。他们常在全国各地跑,一间房子别说四个人凑齐,就连两个人同时在的情况都极少见。张铁林形容那就是个临时旅馆,谁来谁住,认真算起来,还数他在那里住的时间最长。一到冬天,他就去把电视台分的煤拉回来,然后堆在门口自己垒的煤池子里,一个冬天的取暖就有了保障。时间长了,同学们就揶揄张铁林:这小子跟三个同班女同学同居呢。

张铁林就是在这段时间拍摄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大桥下面》等影片,其中《大桥下面》让他红透大江南北,成为当时国内数一数二的偶像男演员。

“皇帝”很没劲

就在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张铁林做出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选择,留学英国皇家电影学院,攻读编导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写剧本、拍纪录片、演徐克的武侠电影,还去当时的香港卫视中文台当电视主持人,在影视这一行里更加如鱼得水。只是他的兴趣慢慢转向幕后,直到一部《还珠格格》横空出世,让他在不惑之年再次大红大紫。

“皇阿玛”的角色得来全不费功夫。《还珠格格》的制片人是琼瑶的儿媳妇,当年张铁林写的剧本在台湾获奖,两人便已熟识。那天张铁林在三里屯买手编竹筐,和制片人迎面撞上,那时她正为《还珠格格》在北京四处找演员。遇见张铁林,她很高兴:“我们俩找个地方喝杯咖啡,聊聊天。”聊了三分钟,她对张铁林说:“就是你了。你来演皇阿玛吧。”

《还珠格格》内容轻松活泼,但拍摄过程却很折磨人,一众年轻演员不用说了,就连张铁林都快吃不消了。原定18集的戏,足足在河北承德拍了5个月。张铁林说:“现在我和张国立、王刚拍戏,三天就能拍一集。”在旷日持久的拍摄和等待中,他不得不按下性子学着像当地人那样过日子。为了打发时间,他买了一对鸟,每天早上起床去承德公园遛鸟。那时,《雍正王朝》剧组也在附近拍戏,张铁林老能在“淑芳斋”旁边的院子里碰见《雍正王朝》的王爷们。最有趣的是遇见演雍正的唐国强,只见两位“皇上”迎面走过,张铁林:“嘿,老唐,遛弯呢?”唐国强:“是啊——鸟怎么样?”张铁林:“不怎么样,昨儿刚死一只。”

张铁林其实不会养鸟,把鸟养的脾气特别大,不肯在笼子里好好待着,偏要咣咣咣撞笼子,一来二去就呜呼哀哉了。张铁林解释,这是鸟儿在替剧组着急:“拍戏的时候,我就把鸟笼挂在树杈上,远远能看见拍摄现场。它看有的演员10条8条都过不去,它就撞鸟笼子。”

为了演好“皇阿玛”,张铁林着实琢磨了一番。他把自己演的这个皇帝,定位为“卡通皇帝”。“皇帝怎么演,谁都没思路。皇帝那个年代没有任何活动影像资料,我能参考的就是祖宗像。我想了想,皇帝应该是皇宫里权力最大的那个人。皇宫里有很多规矩,但都是皇帝定了给别人的。皇宫里只有一个人可以不按规矩行事,那个人就是皇上。所以那个穿龙袍的,一定是最不讲规矩、最随意的人!等我穿上龙袍往龙椅上一坐,我就开始乱说,怎么痛快怎么来,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大家就说,这演的好,这才是皇上!当所有的行为都不概念化的时候,就是一个生动的皇帝。而这种皇帝不是真正的皇帝,是卡通的皇帝。”

《还珠格格》之后有段时间,张铁林成了“皇帝专业户”。别看荧屏上“皇帝”风光无限,但那是镜头前,一旦关了摄影机,他就什么都不是了。有一次拍皇宫里的戏,时值中午,张铁林扮演的皇帝身着龙袍,端坐于高高的龙椅之上,背后站着毕恭毕敬的太监、宫女,脚下匍匐着山呼万岁、磕头如捣蒜的文武百官,感觉正好着呢,只听导演一声断喝:“停!休息,放饭。”张铁林还没反应过来,太监、宫女、文武大臣,便已弃他直奔盒饭而去,没人管的大扇子倒下来,结结实实砸在脑袋上。与此同时,服装师、道具师向他直扑而来,好几双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把他扒得精光——扮皇帝的行头价值不菲,服装师、道具师负有管理之责。于是,刚才还威严无边的皇上转眼间就成了只穿花裤衩子的半裸男人。张铁林正尴尬着呢,只见自己的小助理老远跑过来,捧着一个饭盒,上气不接下气:“张老师,您看我排不上队,没菜了,就抢到这么一盒饭,您凑合吃点吧。”

教女儿学拼音

英国皇家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张铁林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妻子是波兰人,他们在剧组相识,张铁林是导演,而她是制片。这段婚姻带给张铁林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女儿从出生到一岁,可以说是他抱在怀里长大的。今天回忆起这段经历,张铁林仍然觉得很温馨:“刚生下来的小孩到一岁多,这个难带啊。我女儿是那类晚上特别折腾的孩子,不睡觉,老得抱着。抱着抱着你觉得她睡着了,想放下来,刚一松手,她哇的一声又哭。你还得把她抱起来,能把这个做父母的累死。”

离婚以后,女儿随母亲在英国生活。去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女儿来中国住了一段日子,张铁林拿出所有时间陪她,连每天的早餐都亲自做。有一次女儿疑惑地问他,全英文的电脑键盘,是怎么打出汉字的?她生在英国长在英国,不会听也不会讲中文。张铁林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特意去买了块小黑板,每天抽时间教她中文拼音。

对于爸爸在国内的明星生活,女儿不甚了解。有时看见张铁林拒绝影迷的签名、照相要求,她还不太高兴。有一年女儿回国,张铁林带她去故宫。他们从偏门进,一路上很清静,偶尔一两个人路过,认出张铁林,请他签个名儿照个相,张铁林谢绝了。女儿见状很不理解:人家对你这么热情,也是客气,你何必拒绝呢?张铁林不知如何解释:“不拒绝?好吧。”

说话间他们已走到三大殿前的大院,周围一下子热闹起来,挤满来自各地的旅客。很快有人认出张铁林,这次他是有求必应,乖乖地站那儿签名、照相。结果不一会儿,便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人山人海的大包围圈。足足两个钟头,丝毫动弹不得。张铁林形容自己:“我就快成了门前的石狮子,就站那儿不动供人合影。闪光灯噼里啪啦对我闪了成千上万次,到最后我的眼睛全都花了,看什么都冒金星。”

打那以后,张铁林的女儿多少明白了些所谓明星生活,她也更理解爸爸了。

本文图片由张铁林和《白银帝国》剧组提供

责任编辑/辛加坡 冯湄

张铁林主要影视剧作品

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大桥下面》《多彩的晨光》《白银帝国》

电视剧:《有一个青年》《三月地的初春》《还珠格格》(一)(二)《倚天屠龙记》《屋顶上的绿宝石》《贞观长歌》《五月槐花香》《布衣天子》《南少林三十六房》《宋莲生坐堂》《少年宝亲王》《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二)(三)(四)

作者:王 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森林防火保护自然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