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章节习题

2022-11-05

第一篇:学前教育学章节习题

2002-2011学前教育学自考真题简答题 按章节

2012年5月复习材料

2002.4-2011.7学前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

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2011.7、2008.4 2.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2008.7 3.教育对主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P10 2005.4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1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2010.7 2政治对教育的影响。2009.4、2007.4 3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表现。2007.7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1.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2006.7、2005.4 2为什么说“爬行对婴儿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2004.4 3 简述婴儿动作训练的要点。2003.7 4.联系实际,谈谈正确儿童观的内容。2002.7

第四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4.陶行知主张的“六解放”的内容。2011.7、2008.

4、2006.4、2003.4 5.试述皮亚杰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2011.4 6论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教育思想。2011.

7、2010.4、2010.

7、2008.4、2005.

4、2004.4 7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2009.7、2007.7 8杜威的儿童观。2009.4 9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2008.

7、2003.7 10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法。2005.7、2003.4 11.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思想精要。2004.7 12..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2004.7

第五章 学前教育目标

1.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2010.4、2009.7 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2009.4 3谈谈我国学前教育目前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2004.4 4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2006.

7、2003.4

第六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 –游戏

1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2010.4、2007.

7、2005.7 2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2009.7 3为什么说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2008.7、2007.4 4谈谈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2006.

7、2003.4 5简述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2004.7 6简述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2003.7 7简述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游戏教育观及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2002.7

2012年5月复习材料

1 举例说明教师应怎样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2011.4、2009.

4、2007.4、2005.4 2. 结合教育实际,举例论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2010.7 3.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2010.4 4.综合运用游戏活动区创设的理论,设计一中班游戏活动区,并说明设计意图。2005.

4、2002.4 5.结合教育实际,论述教师如何指导儿童结构游戏。2008.7、2006.7

第七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1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2010.7 2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活动性原则。2010.4、2009.

4、2006.4、2004.4 3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在含义。2009.4 4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活动性原则? 2007.

4、2005.7、2004.7 5发展适宜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006.4

第八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1实施直观形象法注意的问题。2011.7、2008.

4、2003.4 2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2010.4、2009.7 3运用发泄法的注意事项。2009.7 4运用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2009.

4、2011.4、2004.

7、2003.7 5运用观察法时要注意的问题。2008.7 6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2008.7 7运用演示法要注意的问题。2007.7 8简述移情法所用的训练技术。2004.7 9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4.4、2010.

7、2007.7 10简述如何实施行动操练法。2002.7、2005.7 11说明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2002.4

第九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1.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2005.7、2002.

4、2002.7 2. 简述家庭对儿童负有哪些法律保护责任?2004.7 3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2003.7 5.试举例说明一个有良好规矩的家庭生活。2002.7

第十章 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

1创设托儿所睡眠环境的要求。2009.7、2006.7 2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2009.4

第十一章 幼儿园概述

1幼儿教师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基本要求。2011.7、2008.

7、2008.4、2006.

4、2007.7 2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2007.4 3.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2006.4 第十二章 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

1如何做好入学教育。2011.7、2010.

7、2008.4、2006.7

2012年5月复习材料

2怎样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011.4 3小班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2007.7 4引起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006.4 5. 简述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2003.7 6怎样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 2003.4 7简述如何实施小班常规教育。2002.7、2006.7 4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教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2011.

7、2008.4 39.试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2011.4、2003.4 42.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2009.

7、2007.4、2003.7

第十三章 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配合

1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中,家长参与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011.4、2007.7 2家长怎样做到尊重儿童。2010.

7、2006.4、2004.4 3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 2007.

4、2004.7 4在家长的育儿守则中,理智的爱有哪几层含义?2006.7 5简述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2005.7、2002.7

第十四章 幼儿教师和保育员

1保育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2011.7、2008.

4、2008.7、2005.4 2简述幼儿教师的心理品质。2010.

7、2010.4、2002.4 3试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2004.4

第十五章 社区学前教育

1与学校教育相比,社区教育有什么特点? 2011.4、2010.4

6. 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象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2003.4

第二篇:教育学章节练习题1

《教育学》章节课后复习题(毕生教育内部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

1、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规教育到()教育,再到()教育的演变过程。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到()和()。

3、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鲋3年的《》(又称癸卯学制)。

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期的(),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5、六艺是指:()、()、()、()、()、()。

6、《四书)是指《》、《》、《》 、《》。

7、科举制于()年废除。

8、()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9、教育学是一门以()为研究对象,探索()的科学。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的著作《》。

12、《爱弥尔》是()的代表作。

13、“白板说”是()提出的,他的代表作是《》。

1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以德国的()的《》为标志。

15、美国()和他的《》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6、()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7、传统教育具有以()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为中心的特点。

18、()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19、杜威认为引发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一个是()。

二、问答题:

1、形式化、实体化教育的特点。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4、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表现。

5、20世纪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特点的表现。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一、填空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2、()决定着教育目的。

3、()是教育作用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和()两个方面来实现。

6、人力资本理论是()提出的。

7、()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8、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与()。

9、教育与文化是一种()和()的关系。

10、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和,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

11、校园文化可分为()、()、()及各种亚文化。

12、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代表方式,一是();二是(); 三是()。

13、()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分为几种成分:()()()

二、问答题:

1、请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2、谈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3、谈谈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4、请谈谈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5、请谈谈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6、请谈谈科学技术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7、学校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8、学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有哪些?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填空

1、()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外部环境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性及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和()的影响。

6、()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7、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今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性规范。

8、“最近发展区”是()提出的。

9、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的价值。

10、在教育学中,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

11、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追求独立的倾向。

13、()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二、问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有哪些?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4、请论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5、请谈谈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6、谈谈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价值。

7、结合青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谈谈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填空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

2、()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3、教育目的具有()作用、()作用和()作用。

4、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5、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

6、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

7、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基础上。

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9、1999年颁布《关于探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重点,造就()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和接班人。

10、素质教育是面向()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教育。

11、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为重点的教育。

12、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是一种精神状态。

13、()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论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谈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理论的要点。

4、谈谈现行我国的教育目的,它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5、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点是什么?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填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3、学生是学习伪主体,具有()的教育对象。

4、()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5、对学生身份的认定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是();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

();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

6、()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包括:教师的()、教师的()和教师的()。

8、()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人员学习同样学科刚隙。

9、()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1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关系。

11、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关系。

12、()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1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的关系。

14、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关系。

二、问答题:

1、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4、简述教师的学科和教育专业素养。

5、简述教师优良的人格特征。

6、如何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

一、填空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2、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

3、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等。

4、()、()、()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5、()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6、()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7、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8、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9、()、()、()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0、()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1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2、()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13、()又称学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 性文件。

14、()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5、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特性:()、()、()、()。

16、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面提出来的。

17、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二、问答题: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教科书的作用有哪些?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3、设置课程目标的依据。

4、安排课表应遵循哪些原则?

5、课程评价模式中的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的主要观点及优缺点。

第七章教学(上)

一、填空

1、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的过程。

2、教学认识的主体是(),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3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

5、学生的()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的过程。

7、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

8、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经验。

9、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引起学习动机、()、()、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二、问答题

1、教学包含那些方面?

2、我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3、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4、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5、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第八章教学(下)

一、填空

1、()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3、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

4、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及个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5、备课的内容包括()、()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

7、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区分度和难度。

8、测试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

9、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能够区分的程度。

10、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的能力。

二、问答题

1、教师应如何备课?

2、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4、班级授课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5、简述个别教学制。

6、教师上好课的要求?

第九章德育

一、填空

1、德育是()、()、()的总称。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3、()是青少年成长、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书。

4、()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5、()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6、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7、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

8、()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9、德育过程由()、()、()和()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

10、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之间的矛盾。

12、()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是基础,()是关键

1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

14、()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5、()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6、()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7、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等。

18、道德教育的()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瑞士学者

()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进一步深化的。

19、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和他的同事所创。社会模仿模式由美国的()所创。

二、问答题:

1、德育的意义。

2、初中和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5、阐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6、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7、德育的基本途径。

8、德育的基本方法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要求。

9、请谈谈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式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优缺点。

第十章班级管理

一、填空

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

2、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3、班级管理主要是对()的管理。

4、班级平等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5、班级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提出的。

6、()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7、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人为三种类型:()、()、()。

二、问答题:

1、班级管理的功能。

2、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着哪些问题?-

3、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形成以生为本的管理机制?

4、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5、斑集体的基本特征。

6、如何形卑与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7、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8、理解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和领导方式。

9、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篇:教育学分章节练习题(最终版)

教育学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1.“学不躐等”出自 (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 ) A.教育 B.教育学 C.教育论 D.德育论 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 )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 )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1.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答案

1、B

2、D

3、C

4、D

5、C

6、C

7、D

8、D

9、D 10 A

11、A

12、A

13、A

14、C

15、A

16、B

17、C

18、C

19、D 20、A

21、A

22、A

23、A

24、A

25、B

26、C

27、A

28、C

29、D 30、A

31、A

32、D

33、D

34、B

35、C

36、D

37、B

38、A

39、B 40、C

41、B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6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答案

1 (3) 2 (4) 3 (3) 4 (4) 5 (2) 6 (3)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5.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答案

1.B 2.C 3.C 4.D 5.B 6.D 7. B 8.D 9.A 10.B 11.B 12.C 13.C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答案

1.B 2.A 3.D 4.C 5.D 6.A 7.D 8.D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2.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基础

4.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5.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6.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7.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8.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9.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11.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12.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1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14.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15.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第五章 答案

1.D 2.C 3.A 4.D 5.B 6.C 7.D 8.B 9.C 10.B 11.A 12.C 13.D 14.A 15.B 16.D 第六章 课程

一、选择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7.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地方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8.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10.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11.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2.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13.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15.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1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1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18.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第六章答案

1.C 2.D 3.B 4.A 5.D 6.B 7.A 8.D 9.B 10.A 11.C 12.C 13.A 14.D 15.B 16.C 17.D 18.D 第七章教学(上)

一、选择题

1.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2.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3.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4.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5.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6.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7.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1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12.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4.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第七章答案

1 C 2 B 3 C 4 A 5 D 6 B 7 C 8 D 9 B 10 D 11 C 12 A 13 D 14 B 第八章教学(下)

一、选择题

1、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2、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3、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4、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 效度

5、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6、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7、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8、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

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 1856年 B 1860年 C 1862年 D 1866年 答案:

1 B 2 A 3 C 4 D 5 A 6 C 7 B 8 D 9 C

第九章德育

一、选择题

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

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

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

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榜样法 B说服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第九章答案

1.D 2.C 3.A 4.C 5.A 6.D 7.B 8.C 9.D 10.A 11.C 12.C 13.A 14.B 15.D

第十章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3.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4.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5.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6.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第十章答案

1.D 2.A 3.C 4.A 5.C 6.D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分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

一、单选题:

1.教育现象广泛存在于动物界,这是(

)的基本观点。

A.劳动起源论

B.模仿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心理起源论

答案:C

2.我国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A.荀子

B.许慎

C.孔子

D.孟子

答案:D

3.“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出自(

)。

A.《四书集注》

B.《说文解字》

C.《论语》

D.《中庸》

答案:B

4.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这是(

)的观点。

A.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B.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

C.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D.美国教育家杜威

答案:C

5.教育是(

)。

A.生理现象

B.社会想象、生物现象

C. 社会现象

D.生物现象

答案:C

6.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

A.人类固有的

B.教育本身固有的

C.生物固有的

D.社会固有的

答案:B

7.教育内容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客体

B.主客体的统一

C.受教育者的客体

D.教育者的客体

答案:A

8.教师是(

)。

A.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B.教育内容的主体

C.教育过程的主体

D.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答案:D

二、多选题:

1.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

A.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C.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D.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E.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答案:ADE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

A.复杂性

B.意识性

C.目的性

D.社会性

E.规律性

答案:BD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有(

)

A.教育形式

B.教育者

C.教育环境

D.教育内容

E.受教育者

答案:BDE

4.在教育构成要素中,(

)

A.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

B.受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C.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D.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复合主体

E.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答案:ABCDE

5.学校教育和一般教育活动相比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

A.以提高效率为目的

B.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C.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来承担实施

D.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

E.有一定的作息时间

答案:CD

6.学校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主要是(

)

A.具有明显的系统性

B.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C.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

D.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E.具有明显的全面性

答案:ABCE

7.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

A.教师与社会的联系

B.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联系

C.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

D.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E.教育活动之主客体间的联系

答案:CE

8.教与学的矛盾两方面的同一性具体体现在(

)

A.它们互为存在的依据

B.教是为了学,学的前提是有了教

C.教与学在范围和程度上相同

D.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

E.教与学有着共同的指向对象——教育内容

答案:ABD

9.将教与学的矛盾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因为(

)

A.它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B.它是教育过程中其他矛盾发生的根源

C.它是教育过程的全部内容

D.它是教育过程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

E.它对教育过程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答案:ABDE

10.在教与学构成的主要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因为(

)

A.教的主体对学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

B.教的时间大于学的时间

C.教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D.教的主体大于学的主体

E.教先行地理解和体现着社会的需要

答案:ACE

三、名词解释:

1.教育 (广义的):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3.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主要指教师。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从广义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包括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处于学习状态的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一学生。

5.教育内容:是“教”“学”双方共同的客体,它是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主体间所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

6.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指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填空题:

1.在讨论教育的特点时,需首先确定教育特点的____,这个参照系就是与教育活动处于同一层次的其他____。

答案:参照系 社会活动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已有的教育事实的基础上对教育特性的____。

答案:抽象和概括

3.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____活动。

答案:有意识的社会

4.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是一种____的活动。

答案:本能

5.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____的活动。

答案:社会经验

6.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____和____。

答案:社会性 意识性

7.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____活动。

答案:社会实践 m

8.人类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方式是____。

答案:教育

9.在早期,人类传递社会经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有人有意识地提供____或____,让另外的人模仿;其二是有人利用语言文字将____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提供给另外的人,让他们理解并掌握。

答案:行为模式 活动模式 知识经验

10.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和动物的____方式相比有极大的优越性。

答案:信息遗传

五、简答题:

1.简述分析教育特点的方法论。

答:第一,分析教育特点就是寻找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特点是指事物所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特点必然是事物的性质,但是事物的性质不一定就是它的特性,教育的特点、特性就是指教育所独有的性质、特殊性。

第二,任何事物的特点或属性都是相对而言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正认识教育的特点。教育作为社会活动之一,确定教育的特点就是确定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2.为什么说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

答:所谓质,就是使该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而不是人为强加或由人的认识决定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由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它表现看教育独有的矛盾运动规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不是意识所决定或规定的,而是教育这种社会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生成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已有的教育事实基础上对教育特性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

3.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的具体表现。

答: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活动,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和意识性。

第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人类利用语言文字将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传递给他人,这就是人类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方式——教育。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传递社会经验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

4.怎样理解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答: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人作为动物所具有的生存活动。在动物界,虽然也存在着与人类社会的“教”和“学”相类似的现象或行为方式,然而那些现象或行为方式却不可与人类的教育等同视之。相似的现象表现着根本不同的本质。动物界的抚育、养护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人的教育则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和意识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正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5.为什么说动物界的养护、抚育活动不是教育?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不存在这种活动,原因在于:

第一,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的活动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人类的教育则是人作为主体所意识到的社会需要。

第二,动物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不能够将自身的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授, u也不能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人类则可以通过语言和其他物质形式,保存个体经验,并使之类化。

第三,所谓动物的“教育”,其最好的结果不过是使小动物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人类的教育则不仅具有适应环境的价值,而么具有改造环境和发展自己的目的。

6.简述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优越于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的表现。

答:第一,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超越现实的局限,认识个体经验范围以外的种种现实。

第二,教育可以大大加速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呈现在个体面前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加速度发展。

第三,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改造。

7.简述早期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两种主要方式。

答:第一种方式,是有意识地提供行为模式或活动模式,让另外的人模仿。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语言文字将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提供给他人,使其理解并掌握。这种方式也就是教育。

8.简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教育的广义和狭义的解释。

答: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9.简述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答:第一,学校是培养人的专职机构,有专职人员来操纵和管理。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学校和专职人员——教师来承担实施的,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的素质。

第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它谋求有明确目的而且系统的教育,以便更快、更好地改善人的素质。

10.简述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整理整理

答: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11.怎样理解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答: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者把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作为“教”的对象,以教育影响为手段,把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作为活动目的,力求使自己“教”的对象的身心发生合乎自己要求的变化。因此说,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12.怎样理解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答: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活动,并非盲目、自发的活动。受教育者以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为“学”的对象,以接受教育影响为手段,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受教育者相对于学习对象来说,他处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地位。整理

13.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答: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学校教育的内容呈现下列特殊性:

第一,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学校对进入教育领域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比较和筛选,选取最能体现社会性质、方向和水平,最能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内容。

第二,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学校总是选择对于人的身心发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内容,而不仅仅看内容是否具有社会价值。

第三,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r学校在教育内容的择取和处理上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力求以全面广泛的内容来影响学生,力求体现内容的系统性。

14.为什么说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答:第一,这一矛盾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只要有教育活动就有教与学的矛盾运动存在。

第二,这一矛盾统括着教育过程中的其他矛盾。换言之,教育过程中的其他矛盾都可以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找到生发的根源,都包容在教与学的矛盾之中。整理

第三,这一矛盾是教育过程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此矛盾的存在表明着教育活动的存在,其发展代表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其解决意味着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活动的结束

六、论述题:

1.怎样理解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答:第一,人类的存在不但表现为一种生存,而且表现为一种生活。这些复杂多样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代际传递或积累,单纯依靠遗传基因是不可能的,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经验的传递。

第二,人具有意识性,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经验所具有的价值。同时,人类有语言文字,从而能够将经验类化,使个体经验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并可以使类经验转化成为个体经验。于是,人们利用语言文字将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提供给他人,使其理解并掌握,这就是人类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方式——教育。

第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经验的传递,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说,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2.怎样理解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答:第一,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传递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因此教育的直接活动对象必然是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在出生时非常弱小,而且生长期特别漫长。人之所以能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强大,是因为他发挥了大脑的优势,接受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类经验,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要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必须接受教育。

第二,教育是一种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但传递社会经验本身不是其目的。教育过程中传递社会经验是为了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发展。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使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生活的基本区别。因此,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试论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

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4.试述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关系。

答: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较为复杂。

第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教育活动的客体,关键看主体如何确定。

(1)相对于教育者这个活动主体来说,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都是他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教育者既需要研究和把握教育内容,又要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采取适当方法使教育内容为受教育者所掌握。

(2)相对于受教育者这个学习主体来说,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所构成的复合客体是他学习的对象。这一复合客体回答了:向谁学”和“学分么”的问题。

第二,教育内容作为教育活动的客体,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联系的中介。教育内容既体现教育者及其所代表的社会要求,同时,也体现受教育者的需要。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复习题

《幼儿教育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儿童设计了“恩物”的教育家是(C )

A.陶行知B.蒙台梭利

C.福禄贝尔D.杜威

2、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对丑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这句话主要说明的是 (D)

A.幼儿外貌会影响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

B.只要热爱幼儿就能当好幼儿教师

C.幼儿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

D.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指( B)能力238

A.与幼儿进行互动B.确定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策略

C.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D.与家长沟通

4、幼儿语言领域教育旨在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幼儿( A)

A.良好的语言表达及阅读习惯 B.良好的语言交往能力及亲和力

C.良好的阅读能力及识字能力 D.普通话的听说读写能力

5、1923年3月在《新教育》上发表《现今幼儿教育之弊病》一文的教育家( C)

A.陶行知B.张雪门C.陈鹤琴D.张宗麟249

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首次将(B)纳入了科学领域276

A.常识B.数学C.自然D.健康

7、对教师及其教育行为描述错误的是(A)

A.应随时对幼儿各种行为进行表扬

B.应多对幼儿进行积极地社会强化

C.应多与幼儿分享愉快的情绪体验

D.应成为幼儿的模仿榜样

8、丁丁拿一大把长条积木立在桌子上,又去娃娃家取来一个娃娃放在积木前面,然后对娃娃说“来,看电视。”他的游戏属于( A )

A.象征游戏B.规则游戏C.教学游戏D.联合游戏

9、“学前教育课程内容要不断拓展、拓宽,以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这句话主要说明的是学前教育课程具有( C )

A.社会性B.随机性C.发展性D.启蒙性

10、下面对幼儿教育论述错误的是( D )

A.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B.游戏和日常生活是幼儿进行各方面学习的主要途径

C.幼儿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同时也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D.保育员虽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其行为同样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思想与管子的思想最为接近( A )

A.马斯洛B.蒙台梭利C.福禄贝尔D.埃里克森

12、国务院法制办于2011年12月11日公布《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校车特权意见。《条例》明确规定:“专门接送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的校车,应当经当地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领取校车标牌,在车身喷涂统一标准的校车外观标识和车属单位名称等。这一条例的出台明确体现了(A)

A.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B.幼儿园教育应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C.幼儿园应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

D.幼儿园教育中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13、小班户外活动时,老师给小朋友们戴上小兔子头饰进行跳跃练习。教师给幼儿带头饰的目的是(D)

A.融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B.发展幼儿的审美

C.表现集体活动的整齐和美感D.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

14、对“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描述错误的是( C )78

A.是非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

B.包括师幼、同伴等人际环境

C.包括在学前教育的计划之中

D.一般体现在班级环境当中

15、儿童的发展就像一个“木桶”,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就像组成木桶的各条木板。木板当中如果有一条木板短小又单薄,那么水就盛的少。这说明(A)

A.幼儿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B.幼儿教育应注意扬长避短

C.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D,应该及时挖掘幼儿的发展潜力

16、“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这句话说明( C )

A.儿童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作用

B.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发展主体

C.环境对儿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D.儿童的发展完全是受外部因素控制的

17、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中教师要帮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C)原则200

A.尊重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方向性原则D.针对性原则

18、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B)相互衔接

A.学校教育B.小学教育C.基础教育D.终生教育

19、一位幼儿园教师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又有两门钻研较深的专业知识,这属于( C)类型的知识结构

A.“I”型知识结构B.“一”型知识结构

C.“H”型知识结构D.“T”型知识结构

20、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116转化为(C)的过程116

A.社会领域教育活动B.幼儿的社会学习

C.幼儿道德品质D.幼儿认知发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21、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由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9

2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3、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包括教师的态度、行为和个性特征,学科知识和儿童的行为82页

24、《爱弥儿》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伟大著作,它的作者是卢梭6

25、儿童学习的表现形式包括操作、模仿、游戏和交往100

26、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

27、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8、在语言教育中,应该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和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兴趣

29、幼儿社会教育中,应该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0、个案研究法14

31、幼儿园社会教育110

32、结构游戏156

判断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1分,共11分

四、

33、幼儿教师的表达能力就是教师口语(X)237

34、社会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力机制(X)130

7、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道德的社会传递过程(√)116,110

35、美国教育家帕顿将幼儿的游戏分为机能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X)157

8、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和介入,直接影响其游戏的水平和质量(√)

9、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36、空间密度大容易导致幼儿情绪焦虑、发生冲突,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扩大幼儿的游戏空间(X)

37、尊重幼儿的游戏圈里就是指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自主选择174X

38、横向比较容易导致给幼儿贴标签,让幼儿产生骄傲或者自卑的心理,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杜绝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X)

10、虽然幼儿园教育是集体教育形式,但是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幼儿创造自选活动、自由活动和个人游戏的机会(√)59

39、幼儿健康教育就是幼儿体育(X)

五、简单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20分

44、谈谈幼儿园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价值189

(1)有利于贯彻幼教法规

(2)有利于与世界幼教接轨

(3)有利于发挥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

(4)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5)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45、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健康领域的目标。????

(1).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 生活,卫生习惯练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

(4).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46、教师应如何评价学前教育课程的各个环节?101-103

(1)评价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要求;是否反映整个教育计划的基本思想和教育目标,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又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

(2)评价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否考虑到儿童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否适合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并能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3)评价课程形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既有计划性、稳定性,又有偶发性,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六、如何理解“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新刚要P13

(1)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

用。

(2)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高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3)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4)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的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5)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七、分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小题15分,共30分

48、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请结合实例谈谈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160

(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2)游戏催化了幼儿的探究行为。

(3)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思维,这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表现。

(4)象征游戏对幼儿创造性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49、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幼儿教师要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并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请结合媒体近期披露的“绿领巾”、“五道杠”、“红校服”、“三色作业本”等现象,谈谈你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对待幼儿教育事业得道德。

(2)对待幼儿的道德。

(3)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

(4)对待自己的道德。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用科学的方式对待幼儿。例如在对幼儿的评价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尽量少对孩子进行横向评价,不能简单地给孩子“分类”、“贴标签”,不应盲目的批评和指责孩子,要正视儿童个体差异的客观必然性。“绿领巾”等事件恰恰是体现教师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的经典例子。这种做法是反映了教师对幼儿个体差异和人格的漠视

5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形容古风夜晚的句子下一篇:学前班毕业典礼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