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下的网站设计论文

2022-04-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多媒体技术下的网站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协同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搭建专题学习网站,为协同教学提供合作平台和技术支持。协同教学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协同完成。

多媒体技术下的网站设计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护城河”现状及建构

摘要: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新闻节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传统媒体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也出现了种类丰富的新媒体渠道的新闻节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尽快融入新媒体大环境,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每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节目;主持人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数据服务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时效等特点,最大限度迎合了现代人群对信息接收方式的喜好,而且大量的信息内容又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信息的需求,从而赢得了大量的受众。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受众增加了观看新闻的途径,不仅给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带来开拓创新的契机。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脱颖而出,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所谓“护城河理论”指的是企业拥有的(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以保护自己比较长期地抵抗住竞争对手的进攻,所以也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利润。在其他指标相同的情况下,“护城河”越宽,这个机构的投资价值就越大。主持人也是如此,接下来,笔者将从主持人策划的角度谈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护城河”现状及建构的认识。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现状及优势

(一)传统媒体新闻节目与新媒体融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类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从本质上来说,所谓的媒介融合首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即两种或更多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的传播技术。显而易见,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门的总和,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带来了挑战也给它们的产业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纵观当下的电视新闻节目,新媒体技术逐渐走入了节目的环节,让受众感受到了新媒体技术的魅力。在这里,我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闻节目分成了两类:

1、运用大数据、VR等技术手段进行内容融合。进行内容融合的优点是丰富了新闻节目的形式,让信息去枯燥化,达到条理化、清晰化、形象化,进而充满美感。比如: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栏目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携手百度、亿赞普和腾讯微博合作打造的数据新闻版块《两会大数据》,就是运用数据报道新闻的形式。节目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对公众有益、有趣、有价值的内容,所选择的内容皆是民众最关心的事件:涉及“反腐”、“教育”、“工资待遇”、“文化”等方面。主持人夏丹置身三维空间与数据充分互动,让观众可以在柱状图的升降中,直观的感受到某一现象的数量变化程度。

将VR技术与新闻报道进行融合,也是当下新闻节目常用的方式。借助虚拟现实设备让受众置身于新闻现场并沉浸其中,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阅读新闻,丰富了新闻报道方式,使其不再仅限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的文字、图片报道,抑或是电视的视频画面报道。《纽约时报》曾在2015年10月推出的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 ,尝试用vr技术报道新闻。同年底推出了第一部虚拟现实电影短片《thedisplaced》讲述了在叙利亚背井离乡的难民潮中三个儿童流离失所的痛苦经历。新华社制作的VR+新闻作品——《带 你“亲临”深圳滑坡救援现场》也是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报道,报道几乎现场重现了整个灾难发生前后以及救援的真实场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讓用户沉浸于一个“仿真”的新闻场景中,为真实、全面、客观地表达新闻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更容易被受众所铭记。

2、运用app、微信公众号、官网、官方微博等进行平台融合,实现多屏互动。

进行平台融合优点是将由于单一电视屏幕以及节目时长的限制导致被舍弃在了“电视屏幕”之外的珍贵信息运用新媒体“小屏幕”进行补充,新闻传递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比如,2013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手机新闻客户端“荔枝新闻“就是将新闻与app进行融合。“荔枝新闻”以江苏广电各内容板块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为依托,实现对电视、广播、报纸、网站、 社交媒体等多媒体形态内容的全方位整合。通过 “电视+网络”的形式,扩大新闻节目的受众范围,弥补电视新闻“限时”的不足之处,由此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效率。作为省级广电媒体推出的第一个新闻客户端,不满一年时间内已经拥有下载用户量107万户,日均浏览量突破1000万。再比如像央视网,CNTV,芒果tv等等。电视媒体建立网络APP平台,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形式,通过 “电视+网络”的形式,扩大新闻节目的受众范围,弥补电视新闻“限时”的不足之处,也由此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效率。?

(二)新媒体渠道新闻节目

新媒体渠道的新闻节目是指区别于传统新闻节目,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中利用相关的新渠道向受众推广新闻节目,将娱乐性与多元化创新理念融合一体,成为时下热门的栏目或节目形式。它的特点是:一、综合性。新媒体渠道下的新闻节目包罗万象,娱乐、政治、财经、人文、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范围广、内容丰富,充分满足了当前受众更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对受众市场的针对性较强。二、多元化。多元化是指当前新媒体渠道下新闻节目形式的多元化。以不同新闻节目形式来看 ,访谈类互动新闻、直播新闻等有着完全不同的节目定位,多元化节目特征逐渐成为新媒体渠道下新闻节目的重要发展方向。

比如网络视频端的新闻类网络脱口秀节目《暴走大事件》,主持人王尼玛主要对当前娱乐新闻、公众人物进行吐槽。改变了传统严肃播报新闻的方式,而无限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节目不是普通地播报新闻,而是挖掘出新闻的笑点进行调侃一番,因此也把一些被人忽视地新闻化腐朽为神奇。被誉为“视频版今日头条”的奇虎360与北京电视台合办的新闻直播节目《北京时间》,拥有24小时直播频道“时间新闻室”,是全国唯一一档24小时不间断互联网新闻资讯直播频道。通过核心编辑部形态,演播室多场景互动交流形式,依托先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一流的新闻评论员队伍、将主持人播报、大事件追踪报道、大数据分析呈现、专家解读、嘉宾访谈、话题评论、网友互动等等勾连在一起,形成互联网大时段直播新闻内容聚合的播出。除此之外《北京时间》还打造了一支青春主播团队,一改传统电视新闻的播报模式,启用十八位科班出身的主持人。她们以靓丽的形象、独有的风格,在7×24小时直播中传播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护城河”建构——以《两会大数据》主持人欧阳夏丹及《又来了》主持人尤志东为例

(一)《两会大数据》主持人欧阳夏丹主持风格特点及竞争优势建构

在《两会大数据》中,欧阳夏丹一改她往日主持《新闻联播》时的庄重严肃。年轻的笑容配合“家常话语”,让人倍感亲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语言风格上,采用“说新闻”的形式。播报用语接地气,生动的解说,口语化的表达,更具生活气息,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施政纲领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国家忙碌一年,百姓怎么看》中,欧阳夏丹开场这样说道: “要说这一年来,政府的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我想在老百姓的心里啊,自然都会有一杆秤,称称斤两,掂掂分量。”这种朴实的“说新闻”方式,让观众没有距离感。而且欧阳夏丹还在新闻播报中大胆启用了网络热词,例如,在2015年3月11日《绘制法治 中国新蓝图》中谈到:“一年修改十部法律,新制定两部法律,您别说,全国人大还真是蛮拼的。”“蛮拼的”这一词语在网络上使用非常频繁,将其融入新闻播报,在此处自然贴切,同时带着一丝幽默,不仅吸引了年轻受众的目光还展现与时俱进的姿态。

肢体语言上,肢体动作生动活泼。主持人欧阳夏丹置身三维空间与数据充分“互动”,曲线和柱状图随着主持人的手势或涨或跌,观众可以在柱状图的升降中,直观地感受到某一现象的数量变化程度 。例如在2014年3月3日《亚洲国家更关注中国“两会”》中,欧阳夏丹谈到秘鲁关注中国“两会”的原因是想销售牛油果,正说着,她将手伸向屏幕的牛油果图片中,“拿”出一颗真实的牛油果。再比如,2015年3月2日《国家忙碌一年 百姓怎么看》中谈到“反腐倡廉”话题时,“除了老虎之外,还有苍蝇啊。”主持边拍苍蝇边继续讲“所以呢!拍苍蝇也绝不能含糊。”虚拟空间以及数据可视化技术使得枯燥乏味的政策解读变得生动活泼。

稿件处理上,进行内容加工解读。在大数据新闻中,新闻主体是各类数据。如果收看节目的观众对数字不敏感,那么就很难理解节目内容。很多抽象的数据内容经过夏丹的灵活加工解读,使用口语表达,让客观数据变得具体化、细节化。例如2014年3月4日《搜寻最热话题 百姓心中的难与易》谈到不同人群关注收入体制改革的问题时,屏幕上显示54%的高收入人群关注“房产税”,67% 的低收入人群关注“收入保障”。欧阳夏丹在播报时就做了一定处理“:关心收入 体制改革的主要为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者,在高的这部分里头啊,超过一半的人,他们最关心的是房产税;而低的这部分里头呢,大多数的人最关心的是收入保障的话题。这一解读,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数据更易于被观众所接受。

(二)《又来了》主持人尤志东主持风格特点及竞争优势建构

《又来了》是凤凰网自制的互联网首档时政类新闻评论节目,通过对时下最热新闻事件进行重新梳理,并辅以视频、图片等插件,延伸挖掘出新鲜、另类的视角和观点。它不同于时下一大批网络脱口秀节目以娱乐、文化、历史、社会等话题为主要谈资,同质化严重,《又来了》主要聚焦国内和国际性新闻大事件,娱乐、社会新闻仅是边角配料。独辟蹊径的内容定位,使《又来了》在众多同类型节目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节目主持人尤志东以脱口秀的形式对新闻进行麻辣点评,尤志东鲜明的风格特点成了节目最大的亮点。

个人特色,尤志东是90后,科班出身。年纪轻轻却经验丰富又很有深度,曾主持过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全媒体周刊》,以及凤凰视频《风暴眼》等多档节目,节目内容涉及国内外各种热点新闻,如:美军轰炸叙利亚、特朗普达成两个目的、法国美国总统大选、雄安新区设立等等。被誉为中国版“囧司徒”。

语言风格,运用网友喜闻乐见的吐槽、反问、搞笑、抨击等手法对新闻进行犀利点评,风格直接、大胆,以时效性强和吐槽力度大见长。例如在2017年4月5号《雄安新区炒房团》中,对政策进行了幽默的解读,“利用地理位置帮北京分担一些非首都功能,通俗点来说,就是变成北京的十环……”“如果按照浦东深圳的模式发展下去,假以时日,雄安的户口就是事业的基石,爱情的保障啊,不过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不仅需要自我的奋斗也要考虑一下历史的进程……”。

形象设计,英式、韩式、美式校服、短粗大色块条文领带和黑框眼镜等服饰包装加上年轻化的面孔与整个节目所探讨的深度、国际性话题形成强烈反差,也成为了节目的一个标志性特色。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节目主持人如何建构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前,我国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形式主要是在演播室内进行播报、解说或现场连线。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内容及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新闻节目主持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促进新闻主持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不断发展,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已经成为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彰显个性魅力。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播音主持也更加注重其主持风格的个性化,如今,新闻播音主持人的工作不仅仅是新闻播报,也再满足于单纯的串场功能,而是更多的参与进节目内容中去。因此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应当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人格魅力,优化节目的主持形式,使更多的观众愿意去了解新闻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之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还应当提高自身的“结合”能力,使自己和节目充分融合,这样播音员主持人的自身风格特征就与节目本身相得益彰。

业务能力全面。尤其是在新闻类播音主持上更是如此。如今的新闻节目,现场直播内容增多,现场连线环节增多,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能够尽快熟悉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尽快了解新闻现场的环境氛围,尽快捕捉声音图像与相关人群,在最短的事件内做好直播的准备工作。在播报新闻时,要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新闻事件,用口语化的形式来做好现场介绍,同时针对受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来进行重点说明。例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要对现场景象、事件经过、各方反应等尽快向受众播报出来,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及时性的需求。

提升新媒体意识。在新媒体技术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需要将自己的播音主持工作与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所以,作为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演播室功能,创新工作内容和模式,熟练运用各类新媒体设备,将新媒体技术理念与主持工作有效结合。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面临更大的机遇,也要迎接更多的挑战。播音员主持人要对新媒体环境有着更为清醒和前瞻的认识,早日融入新媒体环境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优势,这样才能在不断迅速变化发展的行業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阳.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思路探析[J].才智,2019(09):208.

[2]白雪.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科技传播,2018,10(18):30-31.

[3]范晓光.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传播与版权,2016(09):27-28.

作者简介:吕程,女,1994年1月,山东曲阜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作者:吕程

多媒体技术下的网站设计论文 篇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协同教学新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协同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搭建专题学习网站,为协同教学提供合作平台和技术支持。协同教学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协同完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小学语文协作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共建专题学习网站,利用QQ、E-mail、移动电话等现代学习工具,促使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参与互动教学,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共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达到教师、家长、学生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语文协同教学;专题学习网站;互动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任何信息开展学习成为现实。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教育形式,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老师的传授,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可以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互动,实现协同教学。人类社会有三大教育系统,即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协同教育理论认为,协同教学是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个系统,并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的现象,并非简单地联系互动和叠加。南国农教授给“阳光通协同教育网站”的题词是:“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一、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

“协同”一词来自协同学,协同学是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akan)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它专门从系统演化角度来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我们在研究教育系统中应用这一理论,故称协同教育。

运用协同理论开展协同教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到60年代、90年代各兴起一波协同教学的热潮,使其成为广受中小学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国内研究中,对“协同教学”的概念具体阐述的并不多。

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在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中,先由小组共同拟订教学计划,再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依教师专长,应用不同的教学媒体、设备与器材,经由各种不同的协同方式,进行大规模教学活动,最后再由小组成员共同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实施教师间的交互评价的教学模式。

简单地说,协同教学是指以小组、团队的组织形式,合作开展学习的一种教学形态。如今,协同教学已演变为充分发挥教师专长,有效整合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广义概念,不仅强调多个教师之间专业性的合作,而且将教师之间的合作作为推动课程整合、发展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协同教学的特性

协同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学有别于传统协同教学,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互动式协作教学。从建设与应用两方面看,协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合作共建性和教学互动性。

(一)合作共建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协同教学的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协调,也需要数位教师共同合作计划、教学和评估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协同教学的实现需要一个协同工作的信息技术平台,这个平台是关系到协同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协作学习信息技术平台需要有专题学习网站、QQ、E-mail、移动电话等多种现代学习交流工具。专题学习网站要展示与学习项目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提供与学习专题相关的资源库,这些资源的建设都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共建。

(二)教学互动性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对文本的对话与沟通,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动态发展、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过程。协同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方法对另一种方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协同教学的实施需要依托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实时、非实时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支撑平台互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调节其相互作用,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协同教学的新探索

下面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活动为例,探索学校、家长、社会协同参与协同教学的新方法。

(一)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共建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要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情景性。小学语文习作专题学习网站应具有教师备课、习作资源、习作学习、习作答疑、习作管理、习作辅导、师生交流、教师论坛、学生论坛、家长论坛等功能模块。

1.教师合作构建网站

开展小学语文习作写作教学活动所需的习作教学专题网站是小学四、五、六共三个年级学生共同使用的,网站的设计和资源的开发要由这几个班的任课教师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教师共同体来完成网站建设任务。参与研究的教师合作制订教学目标和设计方案,讨论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沟通交流,分享资源,收集教学信息,共同开发习作教学专题网站。从个人思维转向集体智慧,从单兵作战转为团队合作,合力同心协同教学,发挥教育团队的效能。

2.师生共同构建网站

习作教学专题网站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没有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五六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学生在网上下载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后,通过QQ、E-mail等将资料发给老师,并通过QQ和教师交流网站构建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上传到网上,作为新的学习资源。每个学生既是网站的受益者,又是创建者,既分享成果,又创造价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

3.家长协助教师共同构建网站

习作教学专题网站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考虑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真正建成学生喜爱的网站。在网站的设计过程中,除了教师集思广益之外,任课教师还应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教师和家长之间如果面对面地交流问题,存在很多不便和局限性,利用QQ、移动电话,大家可以随时交流问题,传送文件,完成网站的构建。在网站的构建过程中,还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共同管理网站,让家长有参与感。家长能更多地体会教师的辛苦,教师也能更好地对家庭教育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参与互动教学

实施协同教学需要一个体现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参与互动教学的设计方案。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习作协同教学流程:设计学习资源——学生在线预习——课堂指导构思——课堂分组讨论——完成写作提纲——上传习作作品——作文批改评议。作文批改和评议的流程:学生提交——教师批改——家长批改——课堂讲评——学生互批——学生修改并自评。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合作备课

在专题网站的支持下开展教学活动,最初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以借鉴,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参与研究的教师都要一起备课,探讨怎样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合作备课,既发挥了团队的优势,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研究结论的科学、严谨;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彼此提高的过程。

2.课堂互动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互动教学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协同合作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为了保证专题网站支持下的习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主一副的课堂协同方式值得借鉴,即由一位主要负责教学者和另一位协助者从头到尾穿梭于学生之间适时提供需要的协助。这种方式能提供学生最基本的协助,以适应个别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学生分组讨论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要先浏览网站的资料,明确习作要求,然后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互相激发思想情感、开拓思路,每个小组将自己组内的意见集中起来,完成本次习作的构思。协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充分肯定讨论过程的“奇思异想”,这个过程既完成了习作的指导和构思,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面对面讨论,也可以用QQ在组内互相讨论。用QQ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思考的过程,QQ讨论能够留下聊天记录,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查看聊天记录,重显讨论的过程,帮助自己完成习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QQ向协作老师和同学求助、交流,这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讨论,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便捷、更高效。

4.师生互动评价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习作评议,可以打破传统的评议方式,师生共同修改作文,共享学习过程。传统的习作评议,学生是被动接受单一教师的评议,学生之间的评议、作品的共享也很难实现。协同教学下的习作评议,学生的习作可以被多位老师、同班同学、家长、网上其他兴趣相近者交流和共同评议。通过学生论坛,学生可以同时看到大家的评议,也更容易更准确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其相对稳定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监控的能力越强,则对于学习的促进功能越大。作文评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自己写作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引导每个学生能对自己作文行为的动态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师生互评体现了教师评价专利权的消失,它使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评议,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作文习作教学氛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初级的研究性学习。

5.教师和家长共同批阅作文

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习作专题网站为家校合作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教师和家长都能参与到习作教学中来。

传统的习作评议,家长很少有机会参与,因为习作完成后,交给老师,老师批完后,又要布置新的习作。因此家长虽然非常关注孩子的习作,但不容易发现孩子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专题网站为平台,家长既能看到孩子的习作,也能参与孩子作文的评议,能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作文状况。由于整个评议的过程都是公开的,家长通过学生论坛,可以了解到教师和别的学生对自己孩子作文的修改和评价以及全班的习作水平,进而对自己孩子有个正确的定位,在对孩子以后的辅导和要求中就会有的放矢,加强了家校互动。同时,专题网站的教师论坛和家长论坛,为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提供了方便,家长可以就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交流和协作。

(三)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共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只有家长和教师齐心协力,才能教育好孩子。开展学校工作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长支持和帮助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专题学习网站中设有家长论坛,家长可以通过论坛和教师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家庭与学校通过网站的论坛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使学校与家庭形成一股共同的教育合力,建立起和谐的合作关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支持,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协助。习作教学专题网站的部分学习资源是下载网络上的。借助网络平台,借助社会网络资源,让学生共享网络上的优质资源,这不仅包括语文习作教学的素材,也包括发达地区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的习作教学视频资源等。这是信息网络社会对学校教学的最大贡献,也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协同共建。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需要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通过网络平台支持学校教学,通过专题网站与学科教师交流教学中的问题,提供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以智力投资支持学校教学,实现社会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

当然,专题网站具有资源的开放性、过程的交互性、结构的固定性和功能的完备性等特点。专题网站展示的资源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需要在互动教学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师、家长、社会三方的互动和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中间需要不断磨合和协调,需要不断寻求更为合理的协作机制,但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优化学习和健康成长。本研究尚处在初级摸索阶段,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比如专题习作网站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问题,网站的及时维护更新问题,资源版权知识的保护问题等,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实践证明,在习作专题网站的支持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支持和协助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能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完善和促进新教改,实现新时期的协同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清山.协同教学[J].教育资料与研究,1999(26): 83.

[2]刑丹平.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蓝光喜

作者:刘珍芳

多媒体技术下的网站设计论文 篇3:

学术出版的数字化问题及路径分析

【摘 要】 学术出版究竟该不该数字化以及如何做好数字化背景下的学术出版发展,是国内学术出版行业最具争议的主题,但关于学术出版的数字化问题,目前仍处于探索中,尚未找到言之确凿且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本文尝试从学术出版的特征出发,分析学术出版数字化的必然性,并指出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冲击传统学术出版、著作权保护冲突和学术平庸化等问题。同时,针对此类问题,本文给出相应对策,最后从大众化、自助出版和众筹出版等角度,提出数字化背景下,学术出版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学术出版;数字化;路径

【作者单位】李惠惠,北京印刷学院;张文红,北京印刷学院。

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收入为1935.49亿元,而同年纸媒出版收入为1796.69亿元,数字出版在营业收入上首次超过纸媒。另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4年7月15日发布的《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整体收入规模为2540.35亿元,同比增长31.25%。其中,电子书板块增长最快,年收入总额为38亿元,从2006年到2013年,我国电子书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8.16%;互联网期刊年收入12.15亿元,收入增长较为平稳,从2006年到2013年,年均增长率为12.69%;数字报纸年收入为11.6亿元。从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模看,数字出版作为新兴出版业态已经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技术保障和强大的受众基础。

一、学术出版的特征与数字化必然

关于学术出版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学术出版就是围绕学术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及传播的原则、规范、过程和商业模式等的出版实践活动,主要有学术图书(含学术辑刊)和学术期刊两种形式。学术出版的含义决定了学术出版与其他书籍不同,它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使命。学术出版的目的除经济效益之外,往往承载着传播思想和传承文明的功能,承担着扩展和传播学术影响力、提升业界研究水平和营造社会学术氛围的责任。学术出版是人类出版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学术出版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1.学术出版的特征

学术专著由于其自身的专业性、前沿性和特殊性,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导致传播范围相对大众图书较窄。这是学术出版面临的最严重的制约。但正因为如此,学术出版受众群体对此类图书的价格敏感度不高,需求价格弹性也普遍较低。出版社通常对学术出版物定价较高。同时,学术出版物作者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术承认,而不是追求销量和盈利。学术出版研究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前沿,需要出版的学术专著种类就非常多,而学术出版物的受众数量少且分散,导致图书进入市场后往往没有读者购买,等到读者有需求的时候,该图书往往已成为短版或断版书,此时,读者已无从购买。另外,学术出版作为特定的出版领域,出版资金来源并不仅仅依靠市场,更多的是依靠社会研究机构和国家科研基金的支持。

2.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必然

数字出版强调出版流程中的二进制化,即综合运用流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存储与数据库技术等互联网技术进行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校对过程的数字化和印刷复制的数字化等。数字出版所具有的阐述自由、便于检索、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满足个性化需求、出版灵活、可按需印刷和低成本等特点,刚好解决了学术出版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而近年来,一些教研机构日益重视使用中国知网(CNKI)等在线学术资源数据库,各大高校和出版社纷纷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馆,逐渐减少馆配图书的采购量,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学术出版的数字化方向。

二、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学界对学术著作出版的数字化讨论日趋热烈,业界对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关注度也日渐增强,如我国2013年学术出版年会的主题就定为“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与营销”。虽然,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传统学术出版机构改革奋进的方向,但其在数字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1.对传统学术出版的冲击

学术出版物是典型的“内容为王”,读者购买学术出版物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读者只要能够获取内容就等于消费了该学术出版图书。由于学术交流和沟通的需要,学术著作的作者和读者善于运用网络获取国内外的学术研究资料,也较容易接受数字化的学术出版物和线上付费阅读的方式。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产品所具有的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让学术出版物的作者和读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使得传统学术出版物纸质出版形式遭到严重挑战。学术出版的专业性强且受众范围较窄等特点使得学术出版物销售周转率低,严重挤压了独立学术书店的生存空间。同时,纸质出版物的相对较高成本和学术出版“开放存取”免费出版模式的发展,都对传统学术出版造成了冲击。

学术出版受众范围窄但相对稳定,学术出版物的专业性强却难以模仿,内容生产周期虽长但时效性更久,学术出版的这些种种劣势同时也是学术出版进行数字化的优势,有助于学术出版社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在2014年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产品,该款产品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率先将数字化出版作为新的盈利渠道和拓展的突破点。该学术数据库平台包括运营前台和管理后台两大部分,运营前台由数据库首页、数据子库、用户登录、跨库选择和检索等部分组成,为机构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知识检索和在线阅读等数据库服务;管理后台是面向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数字运营部门编辑、管理人员等,提供数据库管理、机构用户管理和网站管理等服务。北京大学出版社根据自身特色和学术专长,整合现有学术资源,准确定位,走出了“专、精、特、新”的数字化发展道路。

2.著作权保护的制度冲突

近年来,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传播逐渐成为学术传播的主要手段。在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不断发展并引起社会关注后,有关数字学术出版物的著作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而我国目前对数字化学术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主要是以《著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知识产权网络的相关制度和文件。如传统著作权法对数字化学术出版物版权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对其复制权以及“合理使用”的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第10条第5款规定,著作权人对他人对作品的复制行为有决定权,并可对他人复制行为收取报酬。传统的著作权技术保护手段虽能推动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但著作权人对技术保护手段的滥用却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一定冲击。这种“保护”的滥用,更多是因为对经济利益的无限渴求。

针对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关于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要尽快制定出与著作权保护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条例,让当前对著作权保护技术的不当和泛滥使用有法可依。另外,要消除著作权技术保护与传统著作权法在保护手段上的冲突,以知识产权法为依托,实现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与技术保护的有效结合。

3.学术出版平庸化

学术出版作为人类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近几年,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虽然给学术出版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部分出版社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过分依靠品种的扩张,对数字化学术出版物的审核并不严格,导致“跟风书”“攒书”的现象不断出现,选题质量每况愈下。我国学术出版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科研基金,而部分出版社为了维持数字出版的繁荣表象,只要作者提供资金支持,便会提供版面出版其“研究成果”,导致一些学术水平不高、质量低下甚至抄袭之作也能得到出版。同时,选题雷同、出版审核环节缺失、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和数字出版编辑人员的不稳定都使得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过程中出现“平庸化”的倾向。

学术出版需要引进准入机制,尤其从事学术出版的出版社,必须在数字化浪潮中保证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首先,出版社要加强品牌意识和行业自律,这是学术出版专业化的关键;其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国学术出版除《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已有的法律、法规之外,更应该健全和强化学术出版的规范。最后,相关机构还应该构建更加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激励机制,鼓励学者著书立说。

三、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传统学术出版的传播手段很少考虑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学术出版的读者毕竟是小众群体。学术出版数字化读物的受众既包括学术出版物的读者,更包括学术著作的作者,他们对学术出版物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学术出版的读者对学术出版物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接受的特征,他们在选择过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因此,在学术出版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推动学术出版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1.推动学术出版大众化

由于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深奥而神奇的科学现象和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能够以直观而生动的方式进行演示,如卫星发射和运行、神舟系列飞船的升空等,与之相关的科普图书和学术著作大受读者欢迎,也激发了人们对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兴趣。同时,一部分大众文化作家热衷于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学术理论成果的普及,致力于从社会实践的层面和大众文化的视角来阐述深奥的学术问题。如曾经占据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图书《世界是平的》,经由美国国务卿、耶鲁大学校长力荐,在我国风靡一时。这本书便是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和资深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转换传统学术著作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抽象的学术原理引向大众的学术著作。学术出版的数字化更应该借鉴大众化出版路径,鼓励学者和科学家积极投身学术普及工作,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和语言阐述深奥的学术理论,将深奥的学术理论大众化,从而实现学术出版的传播和推广。

2.鼓励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是作品不经过出版机构,利用社会资源自行编辑、印刷和发行图书的出版模式。作者可绕过出版社和代理商直接与印刷商、发行商和图书设计师打交道。美国作家休豪伊(Hugh·Howey)在《2015年1月作家收益报告》中追踪2014年全年共计12万笔亚马逊电子书资料后发现,自助出版电子书占亚马逊电子书销售总数的33%,销售额则占电子书销售总额的20%。学术出版和小众化出版更适合自助出版。目前,国内发展比较迅速的自助出版模式有知识产权出版社旗下的“来出书”图书自助出版平台。该平台已于2014年3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是国内首家由国家一级出版社打造的图书出版平台。“来出书”平台以学术著作的自助出版为主要业务方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师、学子和科研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能够实现学术出版产品多终端与多形式发布和出版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运营,作者可全程参与图书的出版、营销及销售。“来出书”平台由于使用了自动化的无纸化出版流程系统和POD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出版效率,节省了出版成本,较传统学术出版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该平台通过按需印刷,真正做到了学术作品的“不断版”,使学术出版物传播的时间更久。最终,学术出版物的传播价值及其传播效果将得到提升。

3.尝试众筹出版

“众筹”一词最早由《连线》杂志主编杰夫·豪于2006年在《众包:群体力量驱动商业未来》一书中提出,其含义是向大众筹集资金,使大众成为企业的投资者并获得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回报。众筹出版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让作者向读者群展示创意和前期宣传,进而让感兴趣的读者进行资助,从而实现图书的顺利出版。知乎团队打造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一书,从选题到论证再到编辑出版和营销等流程基本都是通过众筹实现的。目前,国内学术出版的众筹图书中,《清华金融评论》便是创造众筹杂志预售发行的先行者。该杂志于2013年12月17日在众筹网上线,募集金额3天内就达到8万多元,众筹预售项目获得成功。众筹出版不仅可以拓宽学术出版的融资渠道,还能够打造开放互动的学术传播平台。同时,依赖数字化平台的宣传,出版社可以扩大学术著作的发行量,拓宽出版物的销售渠道,有利于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大众化普及。

从出版实践层面来看,较之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实际是最需要实践的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蔚华曾公开表示:“学术出版是最适合数字化盈利的一个出版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为学术出版培养了更加肥沃的生存土壤。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不仅是出版社寻求多元发展的策略和途径,更是学术出版资源在出版市场进行资源再分配的过程。无论是学术出版的大众化,还是自助出版和众筹出版,若对其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将从整体上重塑学术出版行业的生态。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 2014.

[2]卫军英,杨玲. 新媒体环境下学术出版如何营销传播[J].中国出版,2014(11).

[3]田慎鹏,柳建尧. 浅析学术出版平庸[J].中国编辑,2013(2).

[4]王漱蔚,张莉. 数字学术出版与著作权技术保护[J].编辑之友,2013(5).

[5]王佳,芮海田,赵文义等. 众筹视域下学术出版路径思考与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14(11).

作者:李惠惠 张文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