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2022-07-16

第一篇: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认知能力是随着年级的升高, 逐步增强; 随着认识事物能力 的发展,情绪较幼儿深刻、丰富;自制力明显增强,能克制自己的一些行为;同伴的交往渐 渐超过了与父母的交往;意志比较薄弱,遇到困难常寻求成人的帮助;学习缺乏自觉性。 根据以上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可进行下列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包括

一、

二、

三、四年级)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 1.以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为内容进行认知方面的教育。主要内容 包括:观察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简单的观察方法,如顺序法、比较法;注意力—养 成注意习惯,使注意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注意集中性较好,观察具有 一定的深刻性、精确性;记忆力--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初步懂得意义记忆,能够使用意义 记忆,会运用两、三种常用记忆策略;思维力--言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和谐一致,形象思 维得到发展,概括能力达到抽象水平;想象力--充分发挥无意想象,并向有意想象过渡。通 过以上教育,达到培养良好认知能力的目的。 2.以情绪认知,情绪体验,发展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为内容进行情绪情感教育。主要内容 包括:情绪认知--认识喜、怒、哀、乐基本情绪表现;情绪体验--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懂得如何愉悦情绪,使积极心境占主导,学会从家庭、学校日常生活中寻找快乐,了解简单 的不良情绪疏导方式;发展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发展美感,具 有形象道德感,有爱憎意识,认识并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理智感。通过以上教育,达到培 养良好情绪情感的目的。 3.以培养坚持性、有意性、自觉性和克服困难为内容进行意志方面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坚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积极进取,从事日常学习和简单劳动,具有坚持性;有意 性—使学生活动前有相对明确的目的, 初步具有有意性; 自觉性—增强学生抵制诱惑的能力, 具有一定自我约束能力, 提高自觉性; 克服困难—教育学生能够独自或在别人的帮助下战胜 挫折、困难,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困难。通过以上教育,达到培养坚韧意志 力的目的。 4.以培养合作、自信、乐观、富有同情心、有责任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为内容进行个性方 面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合作—教会学生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合作,学会助人,乐于奉 献,懂得与人分担忧愁、分享快乐,合群;自信—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不犹豫不决,优柔 寡断

,不过分强调自我、有适度的自尊;乐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同社会保持 和谐,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具有环保意识;富有同情心--面对或听说处于危难中的人或 动物流露出同情;有责任心—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责任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教 育学生不说谎,积极克服嫉妒、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通过以上教育,达到培养良好性格特 征的目的。 5.以角色认知,关系认知,自我评价为内容进行自我意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角色认知-认识到自己重要的社会角色是小学生, 并为作为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 的兴趣、优点及缺点;关系认知--初步认识自己与教师、父母、同伴的关系,知道被人爱和 爱人;自我评价--会借助别人的评价认识自我,自我评价接近同伴评价,悦纳自己,积极接 受自己。通过以上教育,达到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的目的。 6.以培养间接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学习任务的完成,基本学习技能的训练为内容进行 学习方面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间接学习兴趣--认识到学习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对学习 有较浓厚的兴趣,以教师表扬、父母夸奖、同学羡慕等精神奖励为学习动力;良好学习习惯 --每天能够在家里自觉学习 20-30 分钟,注意养成自学习惯,会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小结;学习任务的完成--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会听课、做作业、积极参加考试等,各科 学习均衡发展,不偏科,会运用学习策略,关心学习结果;基本学习技能的训练--具有读、

写、算基本技能。通过以上教育,达到培养良好学习能力的目的。 7. 以乐于交往,集体荣誉感,交往技巧,交友标准的培养为内容进行交往方面的教育。主 要内容包括:乐于交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与父母、老师尤其是同学进行交往,积极参与有 组织的游戏活动;集体荣誉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言行符合群体规范,有班集 体的归属感,具有团队精神,有集体荣誉感;交往技巧—懂得如何同陌生人交往,会恰当使 用礼貌用语,具有非言语交往的技能;交友标准--初步理解交友的内在标准,使友谊较稳定 持久,学会原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通过以上教育,达到培养良好交往能力的目的。 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包括

五、六年级)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 1.以培养思维力、想象力等高级心理活动为内容进行认知方面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思维 力—提高理解能力,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组合分析分类能力, 思维具有批判性、独创性、流畅性, 会区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有一

第二篇:关于孩子心理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正处于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搞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自信心差,非常固执做错事也不会感到羞愧,有时还会在课堂上捣乱,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观察,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1、长辈的溺爱

爷爷、奶奶把孩子视为“小王子”,他在家里受到倍加呵护和宠爱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他存在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不能善解人意;不能正确的对待问题,遇到困难不能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他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养成自私自立的习惯,甚至攻击别人。

2、教育方法不得当

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没有针对性,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盲目施教,有时竟错误的批评,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以察言观色为主要钻研对象,进而赢得老师暂时性的谅解。

3、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该生常常搅得四邻不安,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合作,常被攻击。同学们的孤立更激起了该生的逆反心理。

了解到该生的“病因”所在,我感觉到要想使学生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语言,都在学生心理很有分量。那颗天真无邪的心,需要我们用心去栽培、用汗水去浇灌、用爱心去相融。“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用心去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理解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教师是真正爱护、关怀、帮助他。从而与教师心与心相通,达成感情的共鸣。其具体的解决方法是:

1、欣赏孩子 尊重孩子

学生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个体,每一个生命在成长中都会绽放出艳丽的色彩,如果班主任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闪光点,那么生命之花就会开放的更加璀璨,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尊重,希望得到同学的接纳和认可,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在尊者和信任的基础上,在宽容与真诚的期待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并能适时地与其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在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觉成功。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每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用爱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健康成长,蓬勃向上。

2、鼓励孩子 激励孩子

让其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为孩子创造机会,把小伙伴请进家门或让孩子投入到群体中去,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享受与正常儿童共有的快乐。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和某种特长,一旦学生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目标,情绪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意志日益坚强,可促使其从消极、悲观情绪中摆脱出来。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关心孩子 奉献爱心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亦师亦友,民主平等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为学生着想,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心田。不要冷漠歧视,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孩子,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交流和沟通,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理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进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让他们认识自己,鼓励他们不用害怕,大胆起来,从而使孩子消除自卑心理。关心源于爱心,体贴出自情感。教师真诚地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爱象一根情弦,一头拴在班主任的事业心上,另一头连在学生急待哺育的心上,拨动情弦就会引起师生心灵之弦的强烈共鸣。

4、学校、 家庭共同关注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要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的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帮助孩子找到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让孩子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学生的心理是一片净土,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保护好这片净土,走进学生的心理,做他们的知己、他们的挚友,让他们在我们的爱护下茁壮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模范公民。

第三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利通区十二小 梁 艳

在班级中有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单亲家庭的孩子。一些专家指出:“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因为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父亲会给孩子以安全感、坚强、勇敢、权威等方面的影响,母亲会给孩子以关爱、体贴、细心、温和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两者只宜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代替。

那么,如何让这种失衡的教育重新取得平衡呢?教师,就成了沟通孩子与家长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

我班有一名小女孩,父母亲因感情不合而离异了。女孩跟父亲过。不久,父亲又结婚了。虽然,她的父亲对女孩宠爱有加,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生活上、学习上从不缺少什么。但女孩却一直郁郁寡欢,非常孤僻。很少与班中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学习成绩也一直处在下游。我一直为这事苦恼不已,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帮助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她的母亲。自从孩子判给父亲之后,由于以前日积月累的生活琐事产生分歧,在离婚后仍不能互谅互让,以至于孩子自父母离婚后,从未见过母亲。虽然她的母亲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由于女孩父亲的缘故,一直也未曾来看望过女孩。我本想,这次女孩的母亲来看她,对她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女孩拒绝见她的母亲。对此,我难以理解。一个只有11岁的孩子为何会拒绝见自己的亲生母亲?

从她母亲对我的哭诉中,我逐渐了解了一点有关于他们家的事情。女孩的父母亲离异后,又各自组合了自己的家庭。或许作父亲的往往会粗枝大叶一些,而且由于对女孩的母亲积怨较深,在平时对女孩的教育中,就时常流露出不许女孩见母亲的怨言。单纯的女孩受了父亲的影响,在她小小的心灵中,竟也埋下了痛恨母亲的种子。认为母亲弃她而去,是不爱她了,不要她了。以至于,当她的母亲来看她的时候,她倔强的不肯与自己的母亲相见。其实当她的母亲向我哭诉的时候,我隐隐感觉到女孩眼中晶莹的泪花。毕竟只是孩子,对母亲的恨能有多深啊!

事后,我单独抽了一个时间,找女孩谈心。询问为何不肯见自己母亲的原因。起先,女孩的防线始终不能为我所攻破,不管我如何的苦口婆心,她就是不为所动。后来,当我说到:“世上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时,女孩流泪了。她抽泣着向我哭诉,自父母离异之后,母亲从未看过她,也从未给过她任何温暖,她恨她的母亲,恨她为什么不来看她。从一个11岁的孩子口中流露出这种话语,我也有些诧异。或许父亲对她的影响太大了。我只有耐心地为她分析父母离异的原因,并为她解释母亲为何从未来看过她的原因。虽然,这次谈话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发现女孩对我有了更多的信任。

借着这股东风,我时常找女孩谈心,友好的谈她的父亲,也谈她的母亲,但谈的更多的还是她的学习。其实女孩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由于家庭的缘故,使她格外的孤僻,不愿与人为伴,时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一呆就是半天。自从我与她谈心之后,女孩渐渐开朗,她觉得老师很关心她,很重视她,因此,她对我也特别的友好和信任。时常会主动找我谈心。日子久了,我欣喜地发现,她慢慢地开朗了,下了课,也能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做做游戏了。但是,我也发现她的情绪波动较大,有时会非常的开朗,但有时又会半天不声不响。于是,我就想找他父亲谈谈。

那天女孩的父亲来接她,我婉转地向他转述了我的想法,并且与他进行了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从女孩的父亲口中,我又听到一种与她母亲截然不同的说法。但我最关心地并不是这个,我只想知道女孩在家中所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女孩的父亲性格比较直爽,也比较健谈,按理说,女孩不应该会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但我也发现女孩的父亲在断断续续地述说中,仍充满了对女孩母亲的怨恨之情。或许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争对这个情况,我委婉地向她的父亲转达了我的看法:大人之间的不快,似乎不应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一番交谈后那天,女孩的父亲亲口答应我,以后不会在孩子面前流露任何怨言,让孩子在一个安详、温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以后的日子里,女孩的变化逐渐明显,学习成绩也有进步。她也会时不时找我谈心,向我述说她的心声。我知道,我已经征服了这个孩子,给了她安全感。

第四篇: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个性、价值体系、习惯行为模式等个人素质形成,都是从儿童期开始的。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局限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层面,关注心理健康也是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一环。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期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将来孩子品德智力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关注心理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期待将可能会落空。 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教育者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亲人和老师。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教师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

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如: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教师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班集体,班级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班级氛围。让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

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

社会竞争。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第五篇: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奠基。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未成年人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已趋于弱化,也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练,这是极需我们值得担心和关注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将成为家长面临的重任。那么将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 ,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 、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酒吧每日工作流程下一篇:搅拌站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