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2022-09-13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应届初中毕业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教育培养对象, 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通过调查研究, 认真分析和思考, 得出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看法, 期望能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

1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学生素质处于“低端”状态

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教育, 从高分录取到如今入学登记注册, 中职学校没有了门槛, 生源整体素质下滑, 学生素质处于“低端”状态, 德育工作的难度前所未有。

一是厌学情绪弥漫。初中生的第一选择是读高中考大学。进入初中, 没有谁会把读职校作为目标。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学习成绩居中中下游, 上职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逃课严重, 作业不做, 晚自习无所事事, 厌学情绪严重。

二是学生思想与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学生思想活跃, 个性鲜明, 思想前卫。然而, 无聊的刊物、无聊影视节目以及网络不良信息,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价值取向扭曲, 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思想偏激, 潮流紧跟, 缺少团队精神, 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差, 不良习惯积习难改。

三是心理压力与危机。社会轻视职校生的压力, 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 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压力, 就业困惑, 读职中没出息等等, 造成部分学生存在自卑抑郁心理。部分学生性格乖戾, 脾气暴躁, 受不得挫折, 容易走上极端, 常为一点小事, 为一两句话, 就大闹情绪, 与人对立争斗。这种偏激心理在一年级男生最为突出。个别学生在家不听父母的话, 在校不接受教师的教育, 逆反心理严重。多数学生做事懒洋洋, 做事不认真, 惰性心理严重。

1.2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 中职学校在教育和管理方面投入很大成本, 经过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 令人困惑, 令人迷茫。教师感概:现在学生越来越难管了, 越来越难教, 只要他们不惹事、不闹事、不出事, 就好了。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社会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曾用“5-2=0”来形容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网络时代不加以过虑的不良信息, 黑网吧, 网络游戏, 腐败现象, 商家的坑蒙拐骗, 社会不良行为, 对学生负面影响大。

二是偏颇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了教育行为的最高宗旨, “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呼声甚高, 对学生只能表扬而不能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责罚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 战战兢兢。教师如此“退避三舍”, 一些学生更是“为所欲为”。2007年北京某职业学校的“辱师录像”堪称“辱师”的经典之作。

三是虚化、弱化严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改革方向, 没有错。但功利学习观的凸现, 重“科技理性”、轻“人文素养”已是普遍现象。就业技能培训热火朝天, 人文素质培养冷冷清清。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个人的功利主义, 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影响和冲击甚大。

四是效率差。学生有自己的个性, 几乎定型了。老师能运用的教育手段越来越缺少, 教育的形式比较单调, 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不多。老师的苦口婆心, 部分学生根本不买账, 学生似乎是一块坚冰拒绝融化。因此, 心操了, 劲使了, 就是达不到预期效果。久而久之, 教师也心灰意冷了。

五是表层化。对德育, 只有抽象的要求, 没有具体的指标, 很难落实到实处。浮在表面, 不够深入, 不够深刻。笼而统之提口号, 大而化之交任务, 要求的多, 指导的少。德育工作局限在管纪律安全、保不出事的层面, 极少真正涉及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层面。领导的精力穷于应付招生就业, 研究德育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六是社会的误解。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不如普通高中学生, 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出现问题, 社会和家长就认为学校没有教育好, 就怪老师、学校。事实上, 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不是在中职学校养成的。相反, 经过中职学校教育, 许多原来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了较大的转变。

2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面临的课题, 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 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 就是让学生既要成人, 又要成才。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 成人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能自觉履行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成才, 就是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行行出人才, 就是能找到安身立命的职业。因此,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是中职学校最重要的工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8]8号) 中指出:“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这句话很有份量。从实际情况来看, 那些社会声誉高、学生愿意上、毕业生广受欢迎的中等职业学校, 都是德育工作做得实、做得好的学校。德育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科学, 是实施做人做事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职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寓德育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校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 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中职德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3 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8]8号) 中指出:“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3.1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以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幸福为本。以人为本, 育人之道, 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内在热情, 因材施教, 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C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原总裁李开复认为:人品、智慧、团队精神、激情。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抽样跟踪调查126家大型企业, 统计研究企业在用人标准上的权重发现:职业态度为78%, 职业素养57%, 专业技能/业务能力为38%。 (《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0日。)

任何教育, 其基本目标无非让学生成人成才。职业教育强调技术教育是对的, 但把职业教育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或仅给学生一个饭碗, 这种认识是偏颇的。教育不是为了将学生锻造成“工作工具”, 不是要将学生锻造成“赚钱的工具”, 而是要将他们塑造成鲜活的道德信仰者, 成为公民理念的倡导者。重视技能训练, 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强化“先学做人, 再学技艺, 有教无类, 特色发展”的育人理念, 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 要从过分功利化的过窄专业培养迈向教育自身的回归, 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正确处理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课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突出育人特色, 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两年, 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 每门课程安排30多课时。但第二学期起, 有些班级就停课几周进行专业实训, 加上节假日, 实际上每门课只上20余课时, 目前所编写使用的教材太厚了 (如《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材就有300多页码) , 内容繁难, 不适合中职学生。要浓缩教材内容, 少讲或不讲为什么, 多讲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内容上体现开放性和时代性, 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和更新内容, 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生活化是德育课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加强实践环节, 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结合起来。学生日常出现的突出问题, 应该在课堂进行分析和讨论, 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能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让学生处处时时都得到教育。

3.4 依法治教和以德施教相结合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治国的基本方略。从某种意义上说, 制度是育人的, 不是管人的。学校教育工作要依法治教和以德施教相结合, 把管理触角伸到人文领域深处, 浓化德育氛围, 净化德育环境。

要坚持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 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 努力建立和完善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制度体系。严管,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行人性化的制度管理, 做到严而有情, 严而有爱, 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 尊重学生的人格, 维护他们的权益, 从而激发他们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要做到严而有理, 合乎情理, 严而有格, 合乎尺度, 不脱离实际。制度的制定要不悖人情, 制度的执行要规范人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真挚的爱, 既需要和风细雨式的关怀, 也需要重锤敲打式的批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简单粗暴地批评惩罚不对, 一味地表扬纵容也不对。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道德的示范者。教师的言行举动都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教育。要从教师的服饰、发型、语言、习惯、思想、作风抓起, 立高尚师德, 树教育新风。

3.5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育人成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 育人成才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育人观。“天生其人必有其才, 天生其才必有其用才”“花开有迟早, 成才时不同”。教师、班主任要建立全新的学生观, 抛弃急功近利, 寻觅学生每一个闪光点, 发挥学生特长, 享受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 找出思想动态的冷热, 成为学生心灵的关注者、守望者, 真诚平等对待他们, 关心和爱护他们, 帮助他们, 赢得他们的信任,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没有爱心, 就没有教育。爱是美德的种子, 教师与学生都具有爱心, 校园就温馨的。教师对学生要关爱, 动之以情, 施之以爱, 处以公心, 注以爱心。学生是最应该允许犯错误的群体, 成长是一个错了就改的过程, 关键是教育的适当与公正。教育者的博大爱心, 充满巨大力量的爱心教育, 如同鲜花和阳光, 给学生带来自信、快乐, 启发他们向上、向善。

教育是一个持久工程和系统工程, 面对中职学生群体,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要沉着冷静, 不怕反复, 慎重稳妥, 认真处置, 不急躁, 不粗暴, 要宽容大度, 耐心说服, 反复引导, 遇到顶撞指责时更应当沉得住气, 不能给问题轻意定性, 轻意下结论。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 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 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 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

3.6 丰富德育的活动载体

教育模式要根据年轻一代的特点作适当的变革和调整。要适应时代发展, 贴近学生实际, 在形式与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符合学生特点, 使其具体化, 具有可操作性, 使德育有时代气息和影响力。要摆脱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说教,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 把思想教育延伸到课外, 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 使无形教育融入有形的活动中, 把德育贯穿于具体实践中, 把实践成效作为评价标准, 拓宽教育途径, 创新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通过构建网络平台, 延伸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和空间,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班级QQ群、电子信箱、博客论坛, 让师生在网上相互交流思想, 联络情感。

建立健全校园社团, 提升社团文化品位,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加强对社团工作的引导和指导, 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有益活动, 让学生的兴趣、专长得到充分的施展, 满足部分学生的心理需要, 让学生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增强社团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让社团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

3.7 重视德育的渗透

任何职业的终极目标都有是造福于人, 造福于社会和世界, 整个过程都要充满人文精神。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着重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教育, 将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 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各个环节, 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 使学生乐业、敬业, 并外化为尽责尽心、精益求精、忠于职守等品质。在专业课程中渗透, 开设第二课堂, 加强养成教育, 在实际技能操作训练中贯彻做人做事的教育, 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 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中自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8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要做好班主任的选聘工作, 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管理、指导和考核工作,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和奖励机制。要安排专项培训经费, 把班主任的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项目, 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简要阐述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原因,对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依托3G新技术发展手机文化产业下一篇:浅议我国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