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前堆事迹有感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邓前堆事迹有感范文

邓前堆事迹有感

“索道医生”邓前堆事迹学习有感

-----房地产综合管理科

沈长结

邓前堆同志是云南怒江拉马底村的一名平凡却又伟大的乡村医生。邓前堆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名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二十多年如一日恪守“服务乡亲、奉献家乡”的理想信念。始终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28年的坚守换来了群众的健康。

他是新时期基层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时代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宗旨,全心为民;他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时刻忠于职守,无私奉献。

通过学习邓前堆的先进事迹,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前进方向,我要坚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要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先进”和“优秀”的时代特征,我想,在邓前堆“无私”和“大爱”的感召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邓前堆学习材料

邓前堆先进事迹报告

邓前堆,男,怒族,47岁,中共党员,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 邓前堆生活的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位于福贡县境内怒江峡谷深邃而狭窄的地方,那里山势险峻,江流湍急。全村有害扎、老娃当、格扎、拉马底、托底、培建六个村民小组,共265户人家,1043人。六个村民小组除了拉马底小组集居在瓦贡公路(省道)边外,其余的五个村民小组和全村60%以上的群众散居分布于50°以上的怒江峡谷两岸半山腰和边远山区。 1983年,初中毕业的邓前堆开始与哥哥一起到缅甸做生意。在一次回家的途中,他不幸感染了疟疾,大病了一场,在村里的乡村医生的细心照顾下才得以康复。正是因为这段治病的经历,邓前堆深深感受到了乡村医生对于村民健康的重要性,也下了当乡村医生的决心,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邓前堆热爱农村卫生事业,为了村民的健康,他节假日从没休息过。28多年来,邓前堆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是到地里劳动,还是赶集、做客、走亲戚,他都会习惯性地挎上药箱,以便随时在田边地头、林间崖下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乡亲们病了,他都随叫随到,通过索道奔波于高山峡谷间。

为了医治因腹痛而处于昏迷状态的村民,邓前堆曾在深夜独自一人摸黑通过溜索到达怒江对岸,并爬了两个多小时

的山路;为了给被火烧伤的老人治疗,他曾连续十余天每天过溜、爬山,赶到老人身边为老人清创上药、打针输液;因为联系不上病人家属,为了将摔伤的病人送回家,他曾背负病人在陡峭的山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为了准确诊断病人的病情,他曾冒着被感染结核病的风险自费到县城进行化验,然后将药品亲自送到病人手里。如果遇到突发事故,邓前堆还会主动赶往现场展开医疗救助工作。 给乡亲们看好病,仅初中毕业的邓前堆,坚持边学习边行医,从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学医培训的机会。同时,他还坚持每月进山入寨巡诊,用民族语言宣传解释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常识,提高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8年如一日,邓前堆同志像牛一样默默奉献,像草一样朴实无华,他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将满腔热情地倾注于解除乡亲的病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所在的村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100%,预防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从医28年来,他累计出诊5000多次,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乡村医生的收入是微薄的,特别是作为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28年的艰辛付出,邓前堆得到的却是微薄的报酬。1983年至1992年,他的工资从一开始的28元涨到了38元;2009年之前,每月仅有126元的补助;2010年,由于计划生育工作也由乡村医生负责,每月工资性收入涨到了400元,再加上300至400元的诊疗费和各项公卫补助,

仅够一家4口人勉强过日子。1992年,为了方便当地群众看病,邓前堆把家搬到距村卫生室500米的公路边。从昔日的茅草房、油毛毡房到现在的小平房,九年的光阴,省吃俭用的邓前堆一家在靠大岩石而建的三间小平房里除了几件简单的家具外,就是只有去年新添的一台小电视机。由于待遇太低,有三名曾与邓前堆一起工作的乡村医生离开了,只有他一直坚持下来。石月亮乡的领导有意让邓前堆出任拉马底村委会副主任,但他婉言谢绝了,因为村里本来就缺医少药,村民看病需要他。有人曾劝他放弃乡村医生,到外地打工,每个月至少也能挣1000多元,邓前堆同样放弃了。他说:“我不干,这么贫穷的村寨,谁愿意来干医生呢?”不仅如此,邓前堆每年都组织村里村民帮五保户砍柴、种地等,力所能及帮助五保户解决生活困难。对于前来就医的群众,他更是尽量伸出援助之手,从未收取一分出诊费。仅近几年,他就因为给乡亲治病购买药品而欠费达25000多元,为乡亲垫付医疗费达1000多元,但他从来没有主动上门催收欠款。他总是说:“乡亲们只要手里宽裕,是不会欠我的。所以我从不开口去向他们讨债。倘若他们不主动来还,也就算了。” 邓前堆就是这样一个让乡亲们可亲可敬又为之感激不尽的乡村医生,他用简陋的听筒、针筒和一张张发黄的欠条换来了无数村民的健康。为了当好乡村医生,他历尽艰险通过索道奔波于高山峡谷间,放弃了很多改善家庭生活的机会,宁

愿让在外打工的儿女回家照顾不能干重活的妻子,为的只是乡亲们的健康。在乡亲们的眼里,邓前堆是随叫随到的“阿邓医生”,对于他们来说,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拉马底村的很多人都能绘声绘色的讲述有关“阿邓医生”的感受事迹,这些事迹正不断地被乡亲们传颂着。

邓前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表彰。2002年他被共青团福贡县委评为优秀团干部;2004年,他被云南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实施世界银行第七个卫生贷款先进个人”称号,被石月亮乡卫生院授予“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被石月亮乡中心卫生院授予“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06年被福贡县卫生局授予“2006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石月亮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特别是2011年1月中央电视台“索道医生”邓前堆的先进事迹播出以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亿万观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做出重要指示:“邓医生的事迹十分感人,”要求中宣部、交通部和云南省把宣传先进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快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2011年2月,邓前堆被云南省卫生厅授予“优秀乡村医生”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3月授予中共怒江州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怒江州卫生局评为“优秀乡村医生”,

2011年4月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6月,邓前堆同志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评为“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标兵”。

“阿邓医生”成为新闻人物的事,让整个拉马底村顿时沸腾起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拉马底村就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的聚焦和关注,这让瞬间成为新闻人物的邓前堆始料不及。面对这些突如其来荣誉和赞扬,邓前堆却显得十分平静。他反复说:“我只是做了乡村医生应该做的工作,在怒江别的乡村医生也和我一样做事,做得更好的医生还很多,而我却被宣传了,心里有点不安啊!”时至今日,在他的心中至今仍然有着自己的夙愿:一份牵挂 “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学一些接骨方面的知识,多帮助村里的百姓解决病痛”;一份担忧“希望我们这批乡村医生老了,没有力气看病的时候,国家能够出一些政策解决我们将来的生活问题”;一个希望“我希望早日在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一份执着“乡亲们对我好,国家对我好,这辈子除了当医生,我什么也不想当了”。

第三篇:张伟事迹有感

张伟同志事迹学习有感

张伟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光荣人民教师,始终为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忙碌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参加工作20年来,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忱,始终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作为教师,他知识渊博,备课、讲课一丝不苟,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关爱学生,学校的留守儿童经常会领到他送的学习用品,会到他家吃饭、洗衣,体现了一名园丁的奉献精神。作为校长,他履职尽责,勇于创新,引领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上寻求突破,把一所濒临关门的学校带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他率先垂范,关爱教师,离家200米却坚持吃住在校,心里始终装着全校师生,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却从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面对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体现了一名中学校长的责任与担当。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诠释了新时期的师德新内涵,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在他们的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在榜样的力量和影响下,鞭策自己,鼓舞自己,自觉践行高尚的师德风范,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加强师德师能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一、把爱撒给每一位学生。

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爱。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著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张伟老师用自己春风化雨般的爱心,滋润着颗颗童心,以自己无言的大爱为残疾学生撑起一片天,谱写孩子们多彩而又美满的人生,让“残月”同样成为熠熠生辉的“圆月”!

要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和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

二、自存高远、无私奉献。

学习了张伟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受益匪浅,内心澎湃!想想自己当初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满怀壮志,也经历过成功与失败,但与他们相比,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平淡。他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与无私的奉献。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奉献一切,把校园装点成花园,不愧为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园丁,他的事迹可以点燃激情,我想自己应该拿出勇气和热情,更好地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

张伟同志是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崇高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是教育系统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学习张伟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转化到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去;学习他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不向困难低头,勇于迎接挑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学习他履职尽责、关爱师生、不图名利的高尚师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关爱教师、关爱学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追求;学习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甘于清贫,不计私利,一心为公,在奉献教育的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没有探究就没有教育的推进,没有探究就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探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默默创意间,延续师德,延展智慧,延伸创新,从不断刷新的记录,让我们感受到了张校长那独立向上的人格和勇攀高峰的可贵精神。反思自己在教育研究方面的不足,张伟同志的事迹给了我们启发,教育研究就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在教学中探究,在课例中探究,在实践中探究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首先需要有爱心。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其次,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

第四 学习他燃烧自己,幸福千万家。

学习了张伟同志先进事迹,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蜕变,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更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

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有一首诗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做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师魂;有一种魔棒最为神奇,那就是粉笔;有一种平台最为神圣,那就是讲台。

三寸粉笔写出人生风流,三尺讲台化作千顷苗圃。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就应该勇敢地锤炼自己。如果我是一块砖,就应该属于巍峨的万里长城;如果我是一抹红霞,那就应该染遍祖国的万里山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千家万户都得到了幸福。

张伟同志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道德的升华。我们学习张伟同志,就要学习他献身教育、执着无悔的崇高境界;学习他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学习他关爱师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严于律己、孝亲敬老的优秀品格。

张伟同志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教师神圣使命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一位普通校长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他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让我们获得了推动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张 伟 同 志 事 迹 学 习 有 感

厥山学校

2014.5

第四篇:沈浩事迹有感

这几天,关于沈浩的优秀事迹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说实话,在看报道前,我根本不知道谁是沈浩,要学习他什么,看过报道后,我被沈浩同志坚韧的性格睿智的头脑和朴实的作风所感动,沈浩对人民群众有一份真感情,并且能够从一而终,不是短期作秀,他当之无愧是所有下派干部中的典范。但在此,我想说些不同的声音,这是我看道后的深刻感受。

一、小岗村的村民是不是太自私了点。2004年,39岁的沈浩放下优越的生活条件,告别家人来到贫穷落后的乡村拼死拼活工作了3年,使小岗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秋,小岗村已比很多的乡村富裕了,但村民还是摁下了186个红手印挽留他,他们留沈浩主要原因就是他能够带来很多的资金和项目。沈浩是善良的,他曾说:“我是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男人,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2009年11月6日,45岁的沈浩猝然离世,这次,小岗村终于将他永远留在了那里。

二、能力与职位相符吗。沈浩同志曾在安徽省财政厅这样的“大机关”一呆就是20年,直到挂职前还只是个主任科员。20年里 “无所作为”,而在下派的6年里沈浩就做出了出色的成绩,那时怎么没发现和提拔使用呢?沈浩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如今“一死天下知”,胶裕禄、孔繁森等等已离我们而去的优秀干部,无不是死后才被人们所熟知,而后全国范围内进行报道,一窝蜂地学习,在三五年之后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对了,有例外,雷峰,我想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因为每年的3月5号是学雷峰日,至少雷峰还有这一天能让人们想起,不管怎样都能学习一回,那其他曾经让我们学习的先进们呢,现在能说得出名字的又有几个呢!

三、对下派干部关怀够了吗,到位了吗。沈浩自觉服从组织需要到小岗村挂职,组织上就该为他多着想,解决一些子女读书等实际困难,让他少一些思想负担,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在忠和孝之间,沈浩选择了前者,但他的困难呢,有谁曾问过,有谁帮他一把,他的女儿,最后回到农村老家读书,他80多岁的母亲一年中都见不到他几面,他的妻子则挑起了一家的重担,沈浩体检出心脏不好,还让他留在山村,难道离开沈浩小岗村就不“活”了吗。沈浩和许多前辈一样“生的平凡,死的光荣”,在感慨失去一位好干部的同时,是不是也能把这些热情,关心分一些给他的家人,实在地解决一些困难,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安慰。

沈浩的事迹发现得太晚,宣传得太晚,不仅没能保护他的生命,也让他的模范效应没能最大化,我们学习先进,我们需要先进,我们崇拜先进,但我们更希望先进能活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面朝一堆黄土和黑白照片去缅怀他,可惜他,毕竟活着的典范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又是一年清明雨纷纷,不知明年你的坟前是否会向今年一样“热闹”,但愿人们不会把你忘记。

二〇一〇年四月六日

第五篇:张丽莉事迹有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女教师”是许多人一辈子也难得其一的,而张丽莉老师全部都得到了。这些荣誉不仅与张丽莉的表现十分契合,而且也与她本人完全吻合。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感天动地,她不但是新时代的“欧阳海”,而且还是我们这些年经教师心目中的“女神”,她人不仅人长得漂亮,心里的美更是弥足珍贵。

首先,我们要学习张老师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张老师为了带好这个毕业班,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在同事眼中的好伙伴,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好姐姐。她即使在出事后,也还想着能早一点返回课堂。对比一下,我想,只要我们多为学生的前途和他们的家长着想,多为自己的工作,多为同事和学校着想,把“干一行,爱一行”真正上升到事业的高度,让爱岗敬业成为自然而然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其次,我们要学习张老师的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听到她从自已才几百元的工资中每月还要拿出100元来资助学生时,我不禁感慨万千。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和张老师的对比中深感惭愧不已。身为一个不是正式编制的老师,张老师平时能够这样爱生如子、爱岗敬业,实在难能可贵。我们大多只抱怨工资不高,学生难教,工作难做,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贡献与国家给我们的待遇是不是相称,是不是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不是尽到了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与张老师的“仁爱大美”相比较,我们要努力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我有时候想,即便张老师有再多美德仁爱集于一身,也挽回不了上帝赐还给她一双健全的腿,真是悲天悯人呀!

„„

细数下来,我们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想只有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落实到行动计划中,并将自己对张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们平凡人生也能闪耀出美丽的光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读书计划怎么写范文下一篇:读守望教育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