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2023-04-09

第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B C D 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

建立、健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人员的权利、义务

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正确答案: B 2. 以下不属于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特征的是。 √

A B C D 银行内部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清晰的职责边界

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与董事会价值相挂钩的有效监督考核机制

正确答案: D 3. 内部控制是对风险进行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

A B C D 事前控制、事中防范、事后监督和纠正

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

事前监督和纠正、事中控制、事后防范

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和纠正、事后控制

正确答案: B 4. 是商业银行的最高风险管理,决策机构。 √

A B C D 监事会

董事会

股东大会

高级经理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正确答案: B 5.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是风险。 √

A 监测→识别→控制→计量

B 识别→计量→控制→监测

C 计量→识别→监测→控制

D 识别→计量→监测→控制

正确答案: D 多选题

6. 监事会监督和测评的方式包括。 √

A 列席会议

B 访谈座谈

C 调阅文件

D 检查与调研

E E.监督测评

正确答案: A B C D E 7.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责有。A 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

B 执行风险管理的政策

C 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

D 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

E E.核准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

正确答案: B C D 8. 财务控制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工作包括。A 参与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B 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C 把商业银行的损失,收益数据传递给风险管理部门,使得风险管理部门能与来自前台业务部门的信息调整一致

D 与风险管理部门合作,确保风险系统中相应的损失,收益信息是准确的,并可以应用于事后检验的目的

E E.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及合规部门工作情况

正确答案: C D 9.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缓释策略应当符合的要求有。 √

A B C D E 建立各类风险计量模型

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

风险控制,缓释策略应与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所采取的具体控制措施与缓释工具符合成本,收益要求

E.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能够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新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正确答案: C D E 10. 根据数据的来源不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数据可以分为。 √

A B C D E 内部数据

外部数据

中间计量数据

组合结果数据

E.历史数据

正确答案: A B 判断题

11.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消除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

正确

错误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正确答案: 错误

12. 商业银行法律,合规部门不需要接受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检查。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3. 外部数据是从各个业务信息系统中抽取的,通过专业数据供应商所获得的数据。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4. 风险管理流程是联结商业银行各业务单元和关联市场的一条纽带。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5. 分散型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最高、最全面。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第二篇: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之构建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当今全球商业银行所追求和实践的最佳风险管理标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缩短管理差距、提升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作为构建全面风险模式的重要一环和主要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基础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流程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bY,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99(2011)0l一0084—0

3一、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特别是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大和银行、巴林银行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表明,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形成的。自2004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C()SO(Comx“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委员会颁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一系列国际协议、框架以来,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生了巨变,即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从片面追求利润的管理模式,向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同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对各类风险实行全面、集中管理的模式转变。它体现了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 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员的风

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正在并必将对整个金融领域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十年代以来,其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发展相当落后。直到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需要,在全面风险管理领域开始探索并积极实践,借鉴并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最佳捷径。2008年中国启动了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准备工作,并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现状

(一)风险识别环节

有效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和考验。风险识别主要关注的问题是:风险因素、性质以及后果,识别的方法及其效果。风险识别分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由于风险处于多维状态,因此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制作风险清单分析风险种类是分析风险事件原因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风险识别一般使用专家调查列举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分解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方法等。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已开始运作,但是风险识别方法比较单一陈旧,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素质和能力比较低,过多关注信用风险的识别。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缺乏有效风险识别。

(二)风险计量环节

风险计量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准确的计量结果需要良好的风险模型,例如针对信用风险的RISKME7FRICS、CREDIT~METRICS、KMV模型,针对市场风险的Ⅵ峡模型等。模型开发任务艰巨,难度在于其所采用的数据源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充足性,以确保最终模型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风险,并尽可能准确计算可以量化的风险和评估难以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还必须认识到各种计量方法的优劣,关注模型风险,采用压力测试等分析手段进行补充,并注意到银行自身需具备的有关条件。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

业银行的风险计量基本处于空白,个别模型处于开发中,采用模型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与实际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三)风险监测环节

一般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KRIS),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趋势,确保能将风险预先识别出来;二是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或控制的措施及其效果和质量。满足不同风险管理层级和职能部门关于风险状况的多样性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构建强大、动态和交互的风险监测报告体系,对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直接反映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初步实施,初步建立若干量化的监控指标,但不成体系,偏重于信用风险,未完全覆盖其他风险领域,尚缺乏对风险因素科学系统的评估,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相互支持。

(四)风险控制环节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策略与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管理部门,最终到达高管层的模式。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分层级的风险控制的组织和人员已明确,从制度、技术、人员设置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业务单位和产品的关键风险点有明确揭示,初步建立起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但在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战略、措施的匹配性方面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法。风险控制的程序和体系需要进一步充实、优化。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对策

在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视角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其他辅助部门为主体,实现对风险管理流程处理的科学分工和协调配合,实现系统、全面、集中和专业化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

首先从价值链分析法来看。商业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的大小。对商业银行来说,绝大部分不增值的活动和流程多是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以及折

衷协调等环节。这些活动对商业银行来讲并无任何价值附加,可全部删除,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浪费。其次,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此外,业务流程的设计应尽量采用并行而非顺序方式,这可以通过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使许多需要共享的活动如新产品的开发和信用的评估等转为同步方式。

(二)以金融创新为中心,创建多样化业务流程

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而不必事无巨细,以繁驭简。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应付多样化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满足顾客在质量与时间方面的要求,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在业务处理上应该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以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的流程。经过初步信用审核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度风险的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加以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

(三)超越组织界限,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业务流程再造强调面向业务流程,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提高对客户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也就是说,业务流程再造应不囿于现有的组织界限,而应专注于整个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在任用通才而非专业人员的情况下,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如在消费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借助于一套精密的软件系统——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把原来的信用审核员、估价员等专才的活动压缩为交易员一人的工作,减少活动的传递和重复.提高了流程的效率。也就是说,业务流程再造强调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

(四)打破传统作业方式。实现业务整合

各个部门的工作如果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最终结果.就可以合并为一个工作组来完成,所产生的新工作不再围绕各自的具体任务,而是共同的最终结果。如商业银行目前正在组建和运作的各种业务处理中心 (如贴现中心、个贷中心等)就遵循上述原则。通过成立工作团队和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几乎所有的相关工序都

可以同时进行,至少会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如可以将连续和平行式流程改为同步工程。所谓同步工程,是指多道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而连续式流程是指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只有在前一环节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环节都按先后顺序进行。所谓平行式流程,就是将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分开,同时独立地进行,最后将各工序的成果进行汇总组合。平行式处理的风险在于:虽然各工序按标准进行,但偏差总是难免。且所有的偏差只有最后才明确地暴露出来。连续式流程和平行式流程的共同特点是慢,即流程周期长。商业银行目前对信贷业务处理流程的改造,正是将连续流程改为同步流程的一种可贵尝试。 (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增强风险监控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凡是电脑能完成的都交给电脑去做,只有电脑不能完成或需要人工控制的关键环节才交给人脑去做。也就是说,大量日常繁琐重复的工作都可以交给电脑去做,人脑只做电脑无法完成的工作或需要人脑把关的少数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流程中,由于被分开来的工序较多,因此需要审核与监督来把分开的工序再“粘结”起来。而通过流程优化,组合多个工序,减少了连接点,增强了风险监控的有效性,减少了审核与监督。

(六)提供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问的单点接触

通过设立专职销售人员,使客户不再面临众多的业务柜台,只须与单人接触即可.提高了客户的便利程度,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交叉销售。新流程的设计.要 能够为顾客提供全面了解金融信息的客户经理,即使流程非常复杂分散,顾客仍能获得完整且迅速的服务。改革以后的业务流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即从职能部门变为流程执行小组,业务流程柔性化;第二,工作性质发生变化,即从简单的任务变为多方面的工作,工作性质多元化;第三,员工价值观发生变化,即从维护型变为开拓型,工作态度积极化。

第三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班级:证券投资1208班 学号:2012161553 姓名:吴勇 日期:2015/6/10

1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是金融风险。个人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我们来探讨下商业银行风险的危害,以及解决方案,及其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

【一】、信用风险管理定义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对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频率与其可能形成损失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的风险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费达到分散、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很落后的。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

2

2、 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制度不够精细,用人机制僵化,监督制约机制薄弱。

3、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未建立

4、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 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5、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

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完整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尚未建立,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操作风险识别“以点概面”

3 操作风险点无所不在、数量庞大、层出不穷,现有的分类其实只是沧海一粟。理论上说,操作风险点当然是可以动态扩张的,但由于局部私利、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隐蔽性等原因,不可能全部列出。商业银行要管理好操作风险,应做到“实时报告蚁穴状况,确保有及时足够的沙袋堵住漏洞”。

{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职责不清”、“执行不力”

由于操作风险涉及面广,风险类型复杂,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模式实际上多为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有些银行虽声称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统一管理,实际上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仅是进行形式上的牵头管理,实际管理职责仍落相关职能部门。涉及人员的操作风险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管理, 涉及系统的操作风险主要由科技部门管理, 涉及外部事件的操作风险主要由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部门管理, 涉及流程的操作风险由各所有业务及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三}是操作风险监测“形同虚设”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工作主要由审计部门或是风险部门负责,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各级风险监测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往往是发生案件后,才开始突击检查、查找漏洞、处理有关责任人,风险监测人员主动发现风险的能力不强,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监测活动占据主流。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的构建

操作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全流程风险,只要有业务、有行动,就会存在人员误操作或流程设计不当或系统出错等风险,而且,操作风险还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实时变化。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为“自下而上”管理。真实的风险信息,最权威、最及时、最有效的来源途径,具体要求如下:

[一]操作风险信息收集

4 商业银行应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对全行所有人员开放,允许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不满意见或完善建议,直接在意见建议中心提交。这些意见建议经过后续的筛选、处理、反馈、固化流程,为商业银行自我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交信息人员可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两种方式,系统应默认匿名方式,以保护信息提交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打击报复。提交信息人员应填写基本信息,必填项包括:姓名、银行卡号。其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姓名”项真实,以防止恶意人身攻击、无中生有的举报等,但是,商业银行应确保操作风险信息系统中的个人资料绝对保密。 [二]操作风险信息有效性判断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内置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提交者未表述明确的风险信息进行沟通明确。

{三}操作风险事件处理

接受交办的机构提出处理或整改意见,交具体经办处理;具体经办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及时填写处理结果。

{四}操作风险成果运用

商业银行意见建议的主办机构对意见建议的处理,不应就事论事、简单整改了事,而应举一反三,根据风险处理结果修正现有流程或制度,达到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政策制度适时调整、操作规范简明展现的目的。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应设置“操作规范中心”,该中心包括“制度系统”及“操作系统”,根据改进建议形成良性映射,不断循环优化。

操作规范中心应内嵌“制度系统”,提供制度查询、制度制定及制度修订功能,主办机构对建议意见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方案后,需要以制度形式对管理要求进行固化的,可直接在制度系统中申请制度局部更替或是起草新的管理制度,经有权人批准后,系统自动将新旧制度进行替换,确保制度查询人员在系统中查询到的是最新有效的制度及管理要求。

5

{五}操作风险事件后台分析处理

1. 操作风险事件库管理。由于操作风险事件繁杂、操作风险分类需要统一标准,分类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该项分类工作应由总行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分类后,将能够直观展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薄弱环节,为商业银行针对性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明确指向。

2. 操作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银行操作风险情况,提交总行决策管理层审议,为管理层采取操作风险控制措施、配置操作风险管理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3. 操作风险计量。操作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跟踪,一旦发现关键风险指标异动,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追查异动深层次原因,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的关注及防控。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商业银行应该鼓励操作风险问题的暴露和纠正。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会独立存在,任何行动也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思维管理操作风险,就一定能够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其他:

[1]漆蜡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2

[2]石峰: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06

6

7

第四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依然停留在“案件防范”、“加强检查监督”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防控的范围和重点依然定位于银行内外部的“欺诈性”违法行为和案件,对于来自银行内部的流程风险、系统风险、人员风险及银行外部事件风险的关注还不充分。本文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借助科技之力,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与自我完善。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指出,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具体到业务运行工作当中,可以分为操作失误风险、违法行为风险以及核心人员流失带来的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核心系统、周边系统自身或系统之间,因设计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直接或间接风险,分为系统漏洞风险和系统失灵风险这两个方面;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的冲击,导致银行发生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完整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尚未建立,即使是计划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其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路亦不例外:识别(根据监管分类列出操作风险事件类型)、评估(定期进行操作风险自我评估)、计量(损失数据收集)、控制(根据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监测(审计部门持续监测)。但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操作风险识别“以点概面”。操作风险点无所不在、数量庞大、层出不穷,现有的分类其实只是沧海一粟。理论上说,操作风险点当然是可以动态扩张的,但由于局部私利、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隐蔽性等原因,不可能全部列出。商业银行要管理好操作风险,应做到“实时报告蚁穴状况,确保有及时足够的沙袋堵住漏洞”。

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由于操作风险涉及面广,风险类型复杂,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模式实际上多为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有些银行虽声称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统一管理,实际上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仅是进行形式上的牵头管理,实际管理职责仍落相关职能部门。涉及人员的操作风险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管理, 涉及系统的操作风险主要由科技部门管理, 涉及外部事件的操作风险主要由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部门管理, 涉及流程的操作风险由各所有业务及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三是操作风险监测“形同虚设”。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工作主要由审计部门或是风险部门负责,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各级风险监测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往往

是发生案件后,才开始突击检查、查找漏洞、处理有关责任人,风险监测人员主动发现风险的能力不强,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监测活动占据主流。此外,由于考核激励机制的原因,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对大量损失较小的操作风险采取“就地消化”的策略,对损失较大的操作风险采取“过滤加工”的策略,形成“隐瞒文化”,导致操作风险信息在银行内部不能真实、全面、及时上传,风险监测形同虚设。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的构建

操作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全流程风险,只要有业务、有行动,就会存在人员误操作或流程设计不当或系统出错等风险,而且,操作风险还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实时变化。操作风险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商业银行过去的那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天然是一种“低效管理”。因此,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为“自下而上”管理。真实的风险信息,最权威、最及时、最有效的来源途径,一定是直接接触业务、直接接触客户的人员,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扁平化,直接向商业银行所有个体员工采集操作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各个组成模块具体要求如下:

(一)操作风险信息收集

商业银行应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对全行所有人员开放,允许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不满意见或完善建议,直接在意见建议中心提交。这些意见建议经过后续的筛选、处理、反馈、固化流程,为商业银行自我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交信息人员可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两种方式,系统应默认匿名方式,以保护信息提交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打击报复。提交信息人员应填写基本信息,必填项包括:姓名、银行卡号。其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姓名”项真实,以防止恶意人身攻击、无中生有的举报等,但是,商业银行应确保操作风险信息系统中的个人资料绝对保密。

(二)操作风险信息有效性判断

商业银行应在总行风险管理部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岗对风险信息进行有效性判断,过滤掉与工作无关的、已处理过的风险信息,将有价值信息转入处理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内置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提交者未表述明确的风险信息进行沟通明确。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设置操作风险岗应判断风险信息职责所属,交主办部门或相关分支机构处理,并应将风险信息进行分类,为后续统计分析、风险评估作准备。

(三)操作风险事件处理

接受交办的机构提出处理或整改意见,交具体经办处理;具体经办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及时填写处理结果。系统设置办理时间提醒,具体经办人员每隔4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收到办理时间提醒,超过48小时收到催办提醒。若接受交办的机构对部门职责有异议,认为不应由其主办的,应说明理由,并转办相关部门。若转办部门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提交商业银行机构职责管理部门裁定,若仍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提交行领导裁定。

上述处理流程均应公开透明,借助公众的监督评价,可以切实提高相关处理人员及机构的重视程度,确保处理的效率及质量,杜绝敷衍了事、推诿拖沓的现象。

(四)操作风险成果运用

商业银行意见建议的主办机构对意见建议的处理,不应就事论事、简单整改了事,而应举一反三,根据风险处理结果修正现有流程或制度,达到业务流程不

断优化、政策制度适时调整、操作规范简明展现的目的。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应设置“操作规范中心”,该中心包括“制度系统”及“操作系统”,根据改进建议形成良性映射,不断循环优化。

操作规范中心应内嵌“制度系统”,提供制度查询、制度制定及制度修订功能,主办机构对建议意见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方案后,需要以制度形式对管理要求进行固化的,可直接在制度系统中申请制度局部更替或是起草新的管理制度,经有权人批准后,系统自动将新旧制度进行替换,确保制度查询人员在系统中查询到的是最新有效的制度及管理要求。

“制度系统”应配合“操作系统”使用,将零散、分割的制度转化为流程化、完整的管理要求,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仅需输入岗位名称,系统就自动提示岗位职责、操作规范、风控要点。主办机构修订或制定制度后,即应同步更新操作系统,确保系统展示的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实时有效。

(五)操作风险事件后台分析处理

1. 操作风险事件库管理。操作风险种类繁多,为实现操作风险的针对性管理,商业银行可参考巴塞尔协议损失事件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三级细分,确保所有风险信息对应的风险问题得到准确分类。由于操作风险事件繁杂、操作风险分类需要统一标准,分类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该项分类工作应由总行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分类后,将能够直观展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薄弱环节,为商业银行针对性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明确指向。

2. 操作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银行操作风险情况,提交总行决策管理层审议,为管理层采取操作风险控制措施、配置操作风险管理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3. 操作风险计量。商业银行应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建立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关键监测指标,例如:“内部欺诈事件数”、“外部违规事件发生率”、“操作风险损失率”和“综合人均发案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案件数”,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跟踪,一旦发现关键风险指标异动,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追查异动深层次原因,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的关注及防控。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虽然操作风险事件纷繁复杂,但管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从业务和管理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业务差错、产品缺陷,还是违规操作、贪污受贿,都是操作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核心问题都是业务流程或制度的完善。由于业务流程及制度渗透到银行的方方面面,要真正完善好业务流程及制度,商业银行应该鼓励操作风险问题的暴露和纠正。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会独立存在,任何行动也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操作风险事件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被他人员获知。如果这些风险苗头、风险信息能够及时传导到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并在公众的监督下得到有效控制或整改,那么,势必将消灭数量众多的操作风险,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展望未来,若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打造高效实用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以“自下而上”思维管理操作风险,就一定能够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标本兼治。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论 文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班级:财管08-3班 姓名:孙东哲 学号:14号

第五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近,中国银行业也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巨头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如何防范和管理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尽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及在与跨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资本 监管手段

一、风险管理是核心能力

现代商业银行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能说明,风险管理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全球金融市场,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学习在更为复杂的风险环境中生存。商业银行能否愿意承担并且妥善管理风险,直接决定银行的盈亏和生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有所改进,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和发展来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依然严峻,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 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2)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风险可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

革,商业银行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操作风险。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 银行机构越来越庞大,它们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银行业务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还有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而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于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提款担保或代理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据统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国股市券商亏损面越来越大,数额在不断加剧。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有些风险可以通过制度上的合理设置和优化予以防范,有些可以通过金融技术和金融工程进行防范和化解,有些则可通过制度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降低风险。

从国外金融业的实践来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普遍原则是:不消极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度量风险、管理风险,并通过合理地承受风险来获取与风险相匹配的风险回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其风险管理的范围,就地理概念而言,覆盖其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所有可控风险;就业务流程而言,贯穿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并且利用大量的数据模型等工具对风险进行实时和定量的分析,在整体上提高了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并获取相应的风险回报。在这些国际先进银行内,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已经日益形成一种文化,渗透进入员工的日常决策和行为。

二、新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

2004 年6月26日,十大工业国银行监管机构主席Jean-Claude Trichet 在国际清算银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代表十大工业国的央行和银行监管机构首脑宣布,经修改后的资本充足框架获得通过。这份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定名为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体现了上世纪90 年代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成果,继承了第一次巴塞尔资本协议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银行体系安全完善原则,历经长达6 载全球咨询、3 次大修改、3 次定量测算,至此终于定稿了。随着新协议的公布,落实新协议的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全球银行业与监管机构也就更为积极的展开相关工作。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有三大支柱:

一、最低资本要求。即要求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二、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即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三、市场约束。即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按照新协议的架构,银行按第一支柱评估自己的资本充足性,监管者按第二支柱检查银行 的这种资本评估工作,市场披露则作为前两支柱的补充。

银行要达到新协议要求,不仅要达到第一支柱的资本计算要求,还要满足第二支柱监管要求、第三支柱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二支柱的监管检查促使银行开发及应用更好的风险管理技术监察及管理风险。采用内部资本模型的银行须做好满足第二支柱监管要求的工作,如:将内部评级系统与策略及业务计划相结合、提高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对第二支柱合规格要求的认知及意识,提升资讯系统,满足监管统计报告的披露要求,保证有足够的书面政策及规章制度,向监管当局证明合格状况,主动接触监管部门了解新协议的落实计划、积极参与新协议落实计划的商讨,反映银行意见和关注问题。

三、风险监管的重要举措

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现代银行是在一个整体性的金融环境中运行的,单家银行的问题常常就引发出全局性后果,所以当代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比倾向于强调对银行金融活动进行

整个行业性的外部监管。同时,银行业的实践也表明,仅仅依靠银行本身的内控制度也不足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为了有效防范风险,提高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在强化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下将着重从银行资本管理的角度来探讨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国际金融界对银行监管的外部监督问题的研究动态,进而研讨我国银行风险外部监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

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对银行机构的组织管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技术问题。先进的技术工具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精确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具体落实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步骤,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界大力探究的一个领域。目前国际上已经发展出了许多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对银行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的应用技术。目前,市场上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往往过多依赖于演绎推论与直觉判断,不能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尤其是风险管理技术中,关键的风险查勘及评价报告的编写等工作,更是缺乏系统的工作程序、评价平台和报告编写模式。因此,需要加强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吸收,并加强国家合作,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总结

根据目前对风险管理问题的认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现状,个人认为建设中国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依靠一两个措施就能实现的。必须综合地运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方法,积极采用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才能改变现状,达到严格风险管理的目的。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在国际国内它都还处于一个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今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继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并扩大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运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完整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琳,2007.09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简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公司产品介绍下一篇:数字城管年度工作总结